德玛西亚壁纸:为什么老师体罚学生屡禁不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08:22
 

  对于中小学校而言,体罚学生几乎成了一种屡禁不止的行为!一首“挨打歌”说得好:“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不疼不痒不吭声”。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为什么这种既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败坏了教师形象和学校声誉的“双输”行为会如此顽固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呢?为什么老师明知体罚不对还要为之?如果我们仅仅指责老师,而忽视老师动手背后的社会因素的话,我认为那是舍本逐末。

  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大部分老师都在学历上达到了专科,甚至本科水平,但是里面的水分大家是心知肚明的,有很多老师仅仅有个学历而已。他们的知识仅是初中生的水平,也从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专业知识。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打不成才”、这样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这些调皮的学生们,他们手足无措,于是高喊着“严师出高徒”把棍棒伸向我们的孩子们。

  二、心理压力过大,据一份资料表明现在有很多的老师的心理有问题。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上人们评价一名老师好坏的标准是他的学生有多少考上大学。家庭上他们顶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丽光环,却不能给家庭更多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照顾,他们太忙了,忙的都找不到西了。一名老师在网上发贴晒工作时间,他从早晨五点半上班,一至要到晚上十点半才能下班,这样的工作强度是世所罕见的。然而他们的工资水平还不好农民工。付出和收获的不成比例,繁重的工作,加上社会家庭的高期望无法实现,让一些老师的心理有了严重的问题。

  三、高考指挥棒的错误指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过了N次的改革,但至今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为了摆脱各地以分数定终身的局面教育部进行了高考改革,还严格规定各学校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两次,不得以成绩给学生排名。然而,各地执行的怎么样呢?以某县为例,教育局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统测,并按成绩进行全县排名,对校区进行考核。校区为了争先进会对县统测前几名进行表彰,后面的进行批评甚至处罚;还在校区内部进行月考,按成绩对学校进行排队。学校为了争先进,就会搞日测,周测,单元测等等名目繁多的测试。别说每学期考试不超过两次,恐怕20次都不止。由于分分分,师生的命根在前,便有了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而如果学生平时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后作业没有完成,考试成绩能好吗?同样,考试成绩下降,教师能不急吗?因此,当压力在某种外因的引发下,可能就发生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行为。

 

  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虽然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是不被看好的行为,然而,在实际中,如果要使课堂保持好的秩序,那些善于运用“罚”手段的教师,往往具有更大更多的主动。学生对教师通常分成两一种,一种是怕,一种是不怕,显而易见,如果学生说“那个教师我们都很怕他或她”,那么,这个教师的课堂秩序肯定是好了。 对于学生要求“严”,也是教师们常常会听到的建议,家长说,“对我们孩子要求严些”,领导说,对于学生要求要严,不过,这后来通常加上一个格字——“严而有格”。 老师为了争先进就会给学生布置无限多的习题,让学生做的没感觉,以达到考高分的目的,至于素质教育他们是顾不得的。这样学生们只有放弃做游戏的时间,放弃课外活动的时间,放弃看动画片的时间,放弃在父母身上撒娇的时间——来做无限的作业,如果孩子们一时懈怠了,那么,不客气了,力争先进的园丁们就会屡屡举起手中的棒子。 于是,我们的“园丁”们,便屡屡对祖国的“花朵”们痛下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