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标尺:我的读书心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02:07

我的读书心路

 滴答网 http://www.tigtag.com 2007-5-22 滴答网/美国留学顾问 陈国辉 我要评论(3) 阅读1543次 现实里的不如意,在书里可以变得美好,现实里的熟悉和漠然,在书里可以使人看到一片新的天地。我更喜欢字书,因为在里面,你就是一个主宰,你自己的很多想象,都不会被限制,你就是自己天地的一种造物。没有人可以在里面给你任何的限制。那些文字,又可以给你很多提示和空间,让你可以把自己卑微生活里的许多细节揉制成一片崭新的世界。

书不离身

我喜欢读书,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拿着小人书在巷口下午的微光下津津有味的看着,那时对于很多故事并不是很了解,可是不知怎的,对于这些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册子,总是有一份莫名的喜欢。也许是因为,书中的世界是很多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在网络和电脑并不流行的过去,书给了人们以想象空间或者新奇的生活体验。现实里的不如意,在书里可以变得美好,现实里的熟悉和漠然,在书里可以使人看到一片新的天地。我更喜欢字书,因为在里面,你就是一个主宰,你自己的很多想象,都不会被限制,你就是自己天地的一种造物。没有人可以在里面给你任何的限制。那些文字,又可以给你很多提示和空间,让你可以把自己卑微生活里的许多细节揉制成一片崭新的世界。

因此后来,也悟到为什么根据名著拍的片子为什么不容易成功,因为很多人的生活体验,很多民族的审美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共有的名著和经典,必然有着超越语言细节和文化障碍的共同的美德,而拍的片子,也必然需要具备超越文化和语言的具体化的美德,那么,我们也应该要有民主的心态,和平静的心境,去体会导演心里的那个世界,读书,也是一种私隐,乃至独裁的自我行为。

我还是喜欢读书。

我主要的书籍

哲学:哲学书从高中二年级就开始,记得很清楚,第一本哲学书是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从那之后,我的哲学阅读生涯就开始了。在大学里唯一没有缺过一节课的课程就是马哲,这倒不是因为我对于马哲非常着迷,而是因为讲马哲的老师是从黑格尔开始,进而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壤和产生背景。后来就把哲学的许多基本篇目都在学校里消化了,然后也慢慢的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等到三年级来新东方之后,我也同时确定了自己的主要阅读方向:解释学和语言哲学。那时候对于解释学可以用痴迷来形容。这个必须归功于另外两位老师,就是学校文科国家基地的钱冠连教授和翻译系的冯之林教授。冯教授极其优雅,虽近花甲,却对于语言和翻译的前沿问题非常有研究,正是她,把我这个愣头青推荐给了钱教授,钱教授是国内语言哲学的大家,对于接受美学和解释学也颇有心得。他听了我的问题之后,缓慢的提出了他的见解:花5年专攻一个方向,不要太杂。那次谈话不到30分钟,可是我在随后的时间里,更加坚定的思考和研究解释学,直到毕业。我的毕业论文是:《论加达默尔诠释学中对于视域融合的概念》。这个经历给了我很多的好处,我就不是很惧怕枯燥和晦涩了。

中世纪史:对于这个题目的书,是最近一年所比较专门阅读的。就如上文所说的,大学期间主要读的都是哲学居多,在大三的时候,我也喜欢上了一种游戏,就是暗黑破坏神DIABLO,理由很简单,喜欢里面角色和人物的装备,对于它的情节和过关倒没有很明显的感觉,这个游戏玩了很久,直到其中的单词都学会了。这次的读书我依然遵照钱老师的教诲,于是就把题目写在书柜上,然后出去买书主要的就是看这个题目,范围主要是中世纪的欧洲,也略微涉及中国,远东的中世纪史。在欧洲的中世纪史当中,我又分了专题去读,比如经济史,骑士史,民俗史等等。这些对于我的英语教学业很有好处。比如GRE里的阅读题,经常有些考历史的题目穿插在某些其他学科的题目里,那么就可以和学生分析每个不同选项的不同史学研究流派和态度,以及参考书目和代表的作家。这方面,我还觉得可以继续深入的阅读下去。

书法:对于书法,其实除了练字目的之外,主要还是用来看和用来思考的。家里的字帖和法书基本都是墨迹,也有少量的碑帖,我对于字如其人这句话颇认同,对于很多不同的书法家的字体变化确实需要对照这个书法家所处的人生阶段和性格介绍。记得以前经常去汕头图书馆淘字帖,真的很便宜,大多数都是几毛钱,最贵的也就是很厚的柳公权的金刚经全卷,才4元多,当然,这个钱对于小时的我,也可以算一笔巨款了。

书法的评介,我不是特别认同,因为字如心相,写者如此,阅者亦然。很多的鉴赏书籍都是非常主观的归类,比如《宣和书谱》,这些很有名气的。所以我还是喜欢素本的法书选,淡雅而沉稳,等着你去和书家的灵魂沟通和融合,让千年的飞白和体格,把你收入中华书法这个特定的美学范畴。

英语:作为英语老师,毫无疑问,读英语书就是我的职业。许多人说,为职业而读书是一种痛苦,我却完全不觉得,因为这份职业本来就是我的兴趣,一种也是从小延续到现在的并且还会延续到我生命终点的一种兴趣。英语本身的很多方面都可以是独立的学科,对于我,这些都是非常美丽的宝库。读英语书,很庆幸的环境就是在广外,那时高考虽然分数远远超过广外,可是后来发现其实这个学校最好的一点就在于有着华南地区很浓厚的英语学习气氛和图书的储存。记得每次去旧图书馆,我都回首先去外文部,那里是由两个夹层组成的所在,经常在书的后面可以看见我的老师们以前借阅的日期牌,有时就颇有负罪感的把已经写满的日期牌留在宿舍,觉得弥足珍贵。我经常爬上夹层顶层,翻开灰尘层积的书,扉页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藏书章,如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广州外语学院,出版的日期有的居然是1899年甚至更早,每当这些时候,我都非常激动,几乎恨不得把书藏在家里,作为永远的珍宝。广外另外的好处其实就是教材很多都是直接影印国外的书籍,还记得第一本系统的读完的英语小说就是TUESDAYS WITH MORRIE(《星期二对话》)那时就是在一个微雨的下午,坐在宿舍走廊前面,对这外面的竹林,听着雨声,把这本书读完,读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六点多,可是自己的心里,却似乎留着余香和很多美丽的感觉,那个晚上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感想,现在觉得这种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后来在新东方教书,更加需要对考试作出研究,所以所读的书,也就不是那么的完全学问化,对于应试的苦差事,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看,去研究。教书是最好的读书方式,为什么呢? 因为你要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条小河,而不仅仅是一桶水。因为教书是一种付出,而吸收新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不断的读书和思考,自己方可有些真知灼见可以感动自己,然后才可能感动学生。

古文:作为我读书生涯的开始,我依然记得第一本书,就是连环画的《东周列国志》,这个说法,后来也得到了祖母和父亲的确认,虽然他们的动机是纯考证的还是安慰我的心灵,至今还不得而知,也已经永远的没有找他们考证的机会了。从那时候起,中国古代的东西就深深地在我心里植下了根。本文开始所说的在巷口下午的微光下津津有味的看着,其实就是母亲从厂里的图书室借来的西游记,到了后来,才明白其实四大名著不是很适合那个年龄的孩子阅读,不过已经晚了。在初一的时候,我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古文的阅读,记得很清楚,因为那书的扉页就写着日期,94年初,买了一本史记的普及版,半懂半不懂的看了一些,这本史记至今放在我的床头。后来,这个能力的提升又要感谢一位牛人,就是北大的王力教授,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诗词格律〉〉,乃至后来的〈古代汉语〉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我不管他人对王先生怎么评价,可是他在古文界的学力声望是无人可匹的,就如周作人虽有种种不是,学问见解,依然无法抹杀。这个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海德格尔,萨特等等。历史给了这个人一个定位,那么对这些人的其他的强求,就有些多余了。人总不是完人的。以今人之标准,衡量古人种种,大约就是很多人从儒家继承来的感觉。读古不泥古,学英文不拜英文,我辈应有之心态也。

一些读书的癖好

三不看:炒作的  过分流行的 励志成功的尤其是续集的

三必看:名人最后一本回忆录 积数十年而成的专著 参考书列举很详细的书

几个细节:出版社 术语表 参考书目 翻译书籍的版本

有些必须读原著: 诗歌 散文 某些呓语似的作品,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样的,如顾城的诗歌那样的。

关于词典

用于读:英语常用词用法词典 、英汉小词典 、词根词典

用于参考:英华大辞典 、辞海 、BOOKSHELF 、BRITANNICA

用于日常应用的: 兰登书屋词典、 朗文 、牛津简明、 金山词霸

读书也是一种清福,希望各位可以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