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三壁纸 1920x1080:《活到天年》(上)——秘传全中国的养生怯病大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3:51:32
《活到天年》(上)——秘传全中国的养生怯病大法

在书中,武国忠先生愿为大家无私献上:

1.一招来自于武林大成拳中的不传之秘——站桩养生功,最快激活您全身的阳气,从根子上护卫您的先天之本,阳气一足,有病祛病,无病强身。

2.7种开启您生命阳气之门的不老术,让您长久地保持青春活力。

3.20个奇效大穴使用方法,从此,您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对症下药,尽享手到病除之喜。

4.两种简单有效的健康自测法,5种祛除亚健康及众多慢性病的有效方案,让您免受求医无果之苦。

5.向食物讨要生命力的奥秘以及养生治病的3大玄机。

6.让父母延缓衰老的7大法宝,即使您不在他们身边,也能好好地尽一份孝道。

7.两种养颜大法,愿您心爱的人环肥燕瘦,永远年轻依旧。

作者: 武国忠 出版: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序言

我7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深深记得那天的情景:凌晨2点钟,父亲因突发性脑溢血,昏迷不醒,好心的邻居帮我们到处请医生,却迟迟不归。无助的母亲心急如焚,泪水默默淌在了脸上,一遍一遍不停的呼唤着昏迷中的父亲。这一切,被幼小的我看在了眼里,心中暗想,“如果家里有一个医生,那该多好!”父亲住院十天后终于没有抵挡住病魔纠缠的而去世了,从那时起我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医生,做一个好医生。

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离我们而去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我知道,幼时的这个誓言,早已决定了我的一生。

在漫长的学医道路上,我是比较幸运的,起步也比较早。我有一个远方叔叔是习武的,我从小跟他习拳,并学习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后来,又有幸接触到关幼波、廖厚泽、胡海牙等杏林大医前辈,他们把我领入中医之门,带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尤其是伤寒派的大家廖厚泽先生,我在他门下系统地学习了伤寒,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见习,收益无穷。从20多岁起临证看病,至今算一算也有将近20年了。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好医生就应该纯粹守在诊室接待病人。在诊室里,病人一拨一拨地来,又一拨一拨地走,往往一天就是三四十人,我没有太多时间跟他们细细交流。有的病人回去吃了药,病好了,就不再回来找我了,有的病人回去吃了药,病没好,又找别的医生去了,总之,很多病人一去就如泥牛入海,再无音讯,我也不知道我开出去的药疗效如何,到底有多少效果?还有的病人,在我这里治疗,见到疗效了,下次有病还来看,还会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过来,再到后来,亲朋好友再带他们的亲朋好友,形成一条“病人链”,这虽然使我看到了自己的疗效,但我心里仍觉不安。我老在想:怎么现在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呢?怎么这个“病人链”断不了呢?无论如何,我都总觉得自己没有达到儿时理想中那个“医生”的标准,总觉得自己欠病人一点什么东西,心里一直郁郁不安。

古人云:大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我曾断言:中医好多病都能治,只要你抓住时机!但是,我坐在诊室里,都是已病之人来找我,其中很多人已经错过了治病的最佳时期。不会有人好端端地来医院挂个号,问我:“医生,我没病,您给我看看我以后会得什么病吧?”倒是有很多人,即使身上有不适之感,仍然强挺着,非得到了难受得挺不住的时候才跑来找医生。对于这样的病人,我能治吗?能治!但对于病人来说,这场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却没能帮他避免。虽然病人病愈后千恩万谢,我却感觉受之有愧,总感觉自己仅仅是一个靠“治已病”而沽名钓誉的下工,面目可憎。

如何“治未病”呢?那就是养生。养生之道是中医的精华,《黄帝内经》前几篇就是讲养生的,学了中医的人,都懂得养生之道。可历朝历代,许多很优秀的医生,因为过于迷信自己治病的疗效,忽略了养生,等到自己的病来了,也慌了手脚,结果英年早逝。这样的医生,最多只能算个“良医”,不能算“大医”。真正高明的医生,会让所有跟他有缘的人不生病!这是我所追求的。

说到养生,道家是做得非常好的,有很多独到的经验,于是我又到处拜求名师高人,深入研究道家的养生真谛,体会那种大道至简、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确,在这种境界中,人最后是完全能像《黄帝内经》所说的“度百岁乃去”的,但很多人无缘接触这些养生之道,为什么无缘呢?并不是他们没有这个福气,而是我们做医生的没有尽到职责!所以,我感觉,把中医里最精华、最高妙的养生大道传播开来,让尽可能多的众生知道,这是我的一大使命。

人的绝大多数疾病源于没有好好养生。中国的养生之道也是养心之道,它不仅仅是教人强身保健的,而且教人改变生活中的一切弊端,包括改变性格、改变习性,从而改变命运。命运不是由上天决定,而是我们平常的所作所为决定的,是我们的心态决定的。

所以,我在临床上对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会跟他们讲明养生的意义,尽量跟他们多沟通,找出他们在养生方面的缺失,让他们有所改变。当他们照着我的建议去做以后,结果不但健康改善了,而且整个生活也为之焕然一新,这是我非常乐意看到的。

真正的养生之道,是要提升人的整个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当我发现自己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医生了。但是,我心中仍然忐忑不安。

从医近20年来,我坚持博览广学。一切治疗方法,无论中医、西医,遑论汤药、针灸,我都兼收并蓄,并在临床中使用、体会;凡是与医学相通的学问,包括武学、道家、史学等,我都去接触,去学习,并把它们跟医学、养生结合起来思考。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然而,我热爱医学,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没感觉倦怠过。可是,这仍称不上博览广学。医学的博大精深不在于它本身,它与外界的一切都普遍地联系着,我有一位老师用陆放翁的一句诗鼓励我说:“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所以,学医之人,不但要精通文史哲、儒释道,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所处的这个社会。

有一段时间,我除了继续攻读医书,看病救人,还广泛接触社会,兼任了多种看似和中医不沾边的社会职务。其实,恰恰这些“功夫在医外”的社会经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当今社会的现状,跳出“就病治病”的圈子,能从根本上探寻病人生病的综合原因。这段大多数医生都没有机会“跳出”的经历,给了我对于养生保健、治病救人的深度积淀和综合视野。

现在,我除了在中医门诊进行日常诊疗,做好一个本分的中医大夫外,还把很多经历投入到养生之道的传播中。我想,这么多年的努力,图个什么呢?还不就是为了做个好医生?好医生不想利用他人的疾病和痛苦维持自己的生存和享受,他希望自己与病人结缘,更希望与千千万万的还没有生病的人结养生缘;他希望众生都健健康康过一辈子。

现在,我要把我积累、探索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以最简单、最轻松的形式呈现给尽可能多的人,其中有:1:一招来自于武林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 站桩养生功,最快激活您全身的阳气,并一次性解决掉您身体上的任何问题。阳气一足,哪用吃药,有病祛病,无病强身。

2:7种开启您生命阳气之门的不老术,让您60岁时精力也像青壮年。

3:20个奇效大穴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从此,您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4:2种为自己和亲人们看病的方法和5种根除亚健康及众多慢性病的根源 湿邪的有效方案。

5:向食物讨要生命力的奥秘以及养生治病的3大玄机。

6:让父母延缓衰老的7大法宝,即使你不在他们身边,也能好好地尽一份孝道。

7:2种养颜大法,愿您心爱的人环肥燕瘦,永远年轻依旧。

 

我知道这些看似轻松的文章的沉重分量。之所以将其拿出来跟大家共享,只是因为:人们需要它!

 

武国忠

2008年6月10日于北京

《活到天年》 第一部分

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将近七八十岁左右,而且都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作为一名医生,我面对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在给他们治疗的同时,我经常会问他们:“你想活到多大岁数?”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第一章 阳气决定长生  1.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将近七八十岁左右,而且都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 

作为一名医生,我面对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在给他们治疗的同时,我经常会问他们:“你想活到多大岁数?”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好坏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你对它关心不够!那人生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我们的确应该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早作准备了,这个准备工作花不了您多少时间和金钱,但换来的却是高质量的生命。说到底,就是要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之前,让人尽其天年。

何谓“天年”?天年就是老天爷给予一个人的自然寿命。人能够不折不扣地把上天赋予他的寿命活完,就是活到天年。

那么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尚书·洪范》说:“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哲学家王充也说:“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古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活到120岁才算正常。《黄帝内经》也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证了这一点。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地一致!

每个人都可以无疾而终,尽其天年。

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将近七八十岁左右,而且都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

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人会生病,这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自愈能力不足了。人体的这种自愈能力,就是阳气。如果阳气充足,人是不会生病的,即使生一点病,阳气也会调动人体的强大修复功能,使疾病不治而愈。

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当然是阴气。

阴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人为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自己的阴气,以至于半百而衰,不能终其天年。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今时之人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也就是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还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成正常的,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在《黄帝内经》产生的年代,情形就是如此,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说: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比过去长了,现在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我在想:我们身边这些长寿老人,是从过去走来的,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与现在是不相同的。如今这些整天劳碌于写字楼之间的人们,他们的身体状况真的是不容乐观。很多本应在五六十岁老人身上才会出现的疾病,比如肩周炎、血管硬化、气血虚衰等,已过早地在这群三四十岁的人士身上出现了。我只能说,在事业上,他们是成功的,而在健康上,他们并不成功。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人人都有完美的成功和幸福,不希望有谁到了成功的时候忽然身体垮下去。但我不希望看到的这些事情,却天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是,今天的情形与“上古之世”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可能退回“上古之世”去过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其实,《黄帝内经》里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而已。我觉得这还说得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驱散自己体内的阴霾,重新唤醒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无论你多大年纪,激发阳气都为时不晚,活到天年都有希望。这些方法就在这本书里。
2.养生就是养阳气

我们身体的任何不适,都好比阴雨绵绵的天,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疾病的阴霾就都一扫而光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升起来,让它给我们带来永远的健康。

在临床上,有一些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较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也正是这些难题,促使我常常在现实生活中结合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寻,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是什么呢!那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临床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活到天年。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工作,医药的治疗之功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阳气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它在人体中的作用,就像太阳在天上,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都离不开它。世界依赖太阳有规律地运行不息,才能光明爽朗,化生万物;人体中也必须依靠阳气的运行畅通,才能保持健康。无论形体的强健、精神的聪慧,都以阳气充沛不失其常为前提,即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所以阳气的强盛与衰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否。

这个思路一打开,我马上发现,原来,中国历代名医治病养生,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认为自古以来养阳保命有三件法宝“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尤以艾灸关元为重点,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灸关元穴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保持强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使小腹丹田处时常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使人其乐融融。

明朝的医学家张景岳更是对阳气的重要性下了一个结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他认为,很多人的阳气都是不足的,养生治病,必须以固护阳气为主。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火神派的创立者郑钦安先生也曾经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阳气损于何处,阴寒便生于何处,积阴日久,元阳便为阴所灭也。”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是“纯阳之体”,阳气最旺盛,身体也最健康;然而,生长期一过,阴气就慢慢变多了,以至于最终阴气越积越多,当积成纯阴无阳的时候,人就死了。

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时候阳气跟不上,人就会有病,如果阳气没有振奋起来,病就迁延难愈。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大医都发现了,并且成功地用在临床上;自此,在治病中,我也开始注意扶植患者的阳气,当然,扶阳不是一味用干姜、附子,在扶阳的同时还需滋阴,因为阴阳是不能分开的。在给人做健康指导的时候,我也是把固护阳气作为核心内容。

我让人们用站桩的方法振奋全身的阳气,教人们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阳气,利用食疗等方法去征服阳气的最大杀手 湿气。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治病养生,阳气先行,阳气多就是健康,阳气少就是疾病;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

养生,就是养阳气。我们身体的任何不适,都好比阴雨绵绵的天,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疾病的阴霾就都一扫而光了。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升起来,让它给我们带来永远的健康。

3.应该以何种方式培养阳气

 我们不仅要让肢体动起来,还要让脏腑经络都动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地生发身体的阳气。这种运动的核心是站桩,也就是抱住健康养生法,另外辅之以按压特效穴位等功法,使经络动起来。为什么按压特效穴位能治病?因为能激发相应脏腑经络的阳气。正是这股阳气激发了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临床观察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

未病而阳先衰,这是非常堪忧的事情。当人体阳气鼓动机能不足时,在身体方面,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冒,或诱发其他慢性疾病,使病情反复。此外,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精神症状,比如:白天容易打磕睡,晚上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等。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阳气肯定受损。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亲近自然,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饮食有节”,既要有节制,又要有节律。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的螃蟹,要配上温性的生姜、苏叶同吃,才能预防痛风。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与古人最大的差距在于,脑力劳动多了,体力劳动少了。脑力劳动的增加,促使人的思维敏捷发达,但长时间的过度思虑,会耗费掉人大量的精气血,很多人因此而英年早逝。身体缺少正确的运动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古人云:动则阳升。我们不仅要让肢体动起来,还要让脏腑经络都动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地生发身体的阳气。这种运动的核心是站桩,也就是抱住健康养生法,另外辅之以按压特效穴位等功法,使经络动起来。为什么按压特效穴位能治病?因为能激发相应脏腑经络的阳气。正是这股阳气激发了人体的自愈能力!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阳气才是养生的根本。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这就需要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自己增加阳气,为我们的健康生起一轮红日。

4.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现代人生点小病的时候,比如感冒,一般是不轻易找中医的。很多人,久病体虚,在述说病情的时候,往往都会有“喜欢感冒”这一条。有的患者还问我:“为什么我这么容易感冒呢?”我说:“你现在所生的病和容易感冒,根源只有一个,就是阳气虚弱。”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在六淫邪气中,阳气旺盛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邪气拦在身体之外,所以,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样的病菌,他都不会生病。为什么有的人能逃过瘟疫,还是因为他的阳气非常旺盛!而阳气虚衰的人就不同了,邪气在体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直伤人体。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素来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所以他们容易感冒,而他们本身的其他疾病,也都是由于阳气不盛,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产生疾病的原因,在人体外有六淫,在人体内则有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五脏的病变很多都是由于情绪波动产生的。

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波动最大呢?还是在阳气不足的时候!阳气充足的人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悲观绝望,忧思绵绵。所以,把阳气升提起来了,人的精神面貌也会有一个重大的改观。所谓“七情”产生的病,也都会统统离我们远去。即使偶尔不慎生病,人体的自愈功能也会在最短时间内把我们的身体修复如初。

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生死之本,全在阳气。明代大医张景岳也说:“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也。”所谓衰老,就是阳消阴长而已。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努力却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赋予我们寿命的极限。到那个时候,阳气抽身而去,我们可以无疾而终。当人活到天年的时候,死亡不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大解脱、大欢喜!

总而言之,只要阳气足,我们就油然地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医生能做的,只是用针用药调动人体的阳气,复活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而已。如果我们自己懂得固护阳气,培养阳气,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最好的大医就是我们自己。

5.为自己看病 判断“体内有湿”的简易方法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们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身心就会光明灿烂。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

因为他们的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为什么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人体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湿呢?那就有点难办了。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着这个敌人特别狡猾,更难对付。

湿是无孔不入的。湿邪伤人时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为什么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更重,寒邪伤人更狠。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有病之人的体内,肯定是顽固的湿邪在作祟;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最便捷的方式,还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3~5张才能擦干净。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再者,还可以根据大便的颜色来判断。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呵呵,别笑,现在如此健康人的大便还真不多见,多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

是什么原因导致大便颜色成为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污染,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形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不舒服,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

疾病就是这么恶心伤神,它包藏在人体的皮囊之内,我们看不见,西医拉开这个皮囊,能看见它的部分,我们中医则通过观察外在的能看到的东西归纳出体内邪气的情形。另外,看舌头也可以得知体内湿气的情况,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宝贵的两秒钟,吐出舌头观察一下,是不是黄中带腻,如果是,那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们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身心就会光明灿烂。
6.看舌观指,对症养生

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不妨抽出宝贵的一秒钟,看看自己的舌头。还有一种方法,更为简单适用,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

 我们养生保健要因人而异,但也并不是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养生之道。怎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属于自己的养生方案呢?有一个基本点,就是辨寒热。人有寒性体质,也有热性体质,根据体质的寒热,我们在养生上要不同对待。这一点,我们只要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寒性体质的人比较怕冷,喜欢温热的饮食,热性体质的人怕热,喜欢凉性的饮食,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适就可以了。此外,不管是寒性体质的人还是热性体质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体内的环境还会发生变化,有时是偏寒,有时又偏热,这就要求我们经常留意观察自己体内的寒热情况,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比较难以掌握,需要我们时刻用心。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体内是有寒还是有热呢?有两种简单的方法。

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不妨抽出宝贵的一秒钟,看看自己的舌头。中医里讲: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体寒热。如果体内寒热均匀,那么,我们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过于白,滑而湿润,那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发黄,那说明体内有热;如果舌头赤红无苔,那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还有一种方法,更为简单适用,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正常的月牙占整个指甲盖的1/5左右,如果远远不及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寒,如果远远超过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热。正常的月牙应该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个指甲的根部都有可能出现月牙,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一般来说,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必须出现月牙。拇指通于肺,中指通于心,这两个指头上的月牙正常,就说明我们的身体寒热比较适中,不会有什么大的健康问题,更不用担心肿瘤之类的东西。小指上一般没有月牙,如果出现月牙,说明肾中有热,这也不是健康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说:“我10个手指头都没有月牙。”这还得区别看待,如果是从小没有,这说明你是寒性体质,无可厚非;如果是以前有现在没有,那说明你体内寒气很重,需要注意了。

当发现自己体内寒气比较重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吃冰棍、冰激凌等寒凉的东西,也得少吃一点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饮料了,不然,寒上加寒,在体内沉积久了必然致病。在饮食的其他方面,我们可以多吃生姜、茴香、牛羊肉等温热性食品,少吃螃蟹、苦瓜、绿豆等寒凉性食物。如果发现自己的月牙偏大,体内的热比较多,那在饮食上就得跟体内有汗的人相反。这时,随心所欲地喝冰水、吃冰激凌,对健康是有利的。

7.抱住健康,万病皆除 站桩是最简单有效的养生大法

这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从事了近20年的中医诊疗工作,我发现,这个集养生、中医、武术于一体的保健方法,居然是目前所有调整身心方法中最简捷、最便利,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

 生命在于运动。现在,我们一般人的身体都缺乏适量运动,所以更应该通过卓有成效的运动方式来把身体调理好。但“没时间锻炼”和锻炼后效果不明显的顾虑把很多人锻炼的信心减弱了,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学又不占时间且效果特别快、特别好的方法!这个方法我自己每天就在用,尽管我现在也很忙,除了正常的门诊外,还有各种社会应酬,甚至晚上在家还冷不丁有病人找上门来求治,但这并不妨碍我每天用这个方法养生。

我从小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练的是意拳,也叫大成拳。这个拳没有什么招数和套路,就是“两手往胸前一抱,静静地站着”。这个动作在武术里叫做“站桩”,我把这个源自武术的方法运用到防病治病上,称之为“抱住健康”养生法。

这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至今为止,我发现,这个集养生、中医、武术于一体的保健方法,居然是目前所有锻炼身心的方法中最简捷,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

“抱住健康”养生法非常简单:随意地站立,双手在胸前环抱,全身都放松下来。

好了,就这么简单,使用这种“抱住健康”养生法,既节省时间又不占地方,我们看着电视也可以做,聊着天也可以做。我经常建议我的一些亲朋好友(或者患者朋友),每天下班回家后看着电视这么站半个小时,什么时间都不浪费。

有人会发出疑惑:这么有效的养生方法会这么简单吗?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七八岁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得了很严重的哮喘,相当于现在的顽固性哮喘,这种病在当时是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的!万般无奈时,王老先生家的一个远亲 著名的形意拳大师,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美誉的郭云深先生,将瘦弱聪灵的王芗斋收留下来,在家中指导他用拳术来锻炼身体,但是怎么锻炼呢?当时让他去跑步、去跳高肯定不行,他的身体太弱,受不了。于是郭云深先生就把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 站桩养生功传授给了他,王芗斋先生就通过练这种武术站桩来调养身体,两三年下来,不仅病好了,而且身上不知不觉有了很深的功夫,甚至连一些修炼多年的师兄在和他比武时也甘拜下风了。有人练武是三招五式一套一套地练,而王老先生为治病救命,只是通过站桩练内功,不但哮喘治好,在武功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现在介绍的这个“抱住健康”养生法,其“随意站立、双手环抱、全身放松”的动作,恰恰会让人不自觉地形成最优的养生状态,能够直接把两个足三里穴功能调动起来,因此,“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原理就是在刺激足三里,它兼容足三里的一切养生功能。

其实,调动的何止足三里这一个穴?“抱住健康”法做得多了,就会感觉头顶上有一根线悬着,这就调动了头顶的百会穴;而手掌的环抱状态,正好又调动了劳宫穴,脚掌的站立状态,还调动了涌泉穴,让补心和养肾的两大要穴起作用。所以练“抱住健康”法的时候人往往手心、脚心会发热;还有,胸部、腹部和背部会充分放松,这又调和了任督二脉 全身所有对人体有用的穴位和经络,通过“抱住健康”法都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可谓“一站通经穴,一抱健康来”!

简简单单的“抱住健康”法,就这样把养身和养心完美地结合起来。多年的练习经验使我体会到,“抱住健康”是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的奇穴都在动,这是真正的动,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抱住健康”又是不静而真静,虽不能全无杂念,但却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

平时,我们的心如野马狂奔,不能急刹,而当“抱住健康”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放慢脚步,仿佛徜徉在明月清风中。练“抱住健康”养生法时无须意守丹田,没必要摈除一切杂念,多想点令人愉悦的事吧,因为,心主喜,微微的喜悦比任何养心的药都好。这时,我们全身放松,无忧无虑,您看吧,没多久,您会尝到什么是身体的欢喜。

8.“放松”是人体最好的大药

“抱住健康”养生法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使身心放松,一切与紧张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紧张带来的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心理紧张带来的失眠、健忘、胆怯、多梦、恐高症、恐水症、恐血症、抑郁症等等,大多可以通过“抱住健康”法来解决。

 如果你近期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时,面临医生的严肃神情,要对你的身体状况做出“宣判”的时候,你是否会极度忐忑不安,甚至非常恐慌?

如果你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员工,忽然被提拔到了经理的位置,让你负责一个大型项目,在感受成就感的同时,你是否马上就感觉到有压力了?

 面临上面这些情况,恐怕人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其实,这一切本不是什么大事、难事,但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它们的时候会紧张、焦虑呢?这是因为,人在面对一个新的外在环境的时候,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意识。平常的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风险大、把握小的事情?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有的所谓压力、紧张和焦虑其实都是这么来的。带着这种本能的恐惧意识,任何事情都会或多或少地给我们带来焦虑,使我们的健康大打折扣!

怎么办呢?别着急,“抱住健康”养生法的真谛,其实就是让您放松。

脚步站好,再把手抬起来,在胸前做抱球状,全身放松下来。“抱住健康”养生法就这么简单。 不过,最初习练的人,往往会出现双肩耸起的现象。人什么时候会耸肩呢?

现代得颈椎病、肩周炎的人很多,就是因为人们的心灵长期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导致的。初学“抱住健康”养生法,潜意识中也会有紧张情绪,所以双肩会耸起,肩臂也会紧张。这时,我们可以先把肩膀放松下来,然后双手的掌心后缩,手指之间要像夹着一支香烟似的。一定要试着放松,要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样,我们的上肢、肩背就一定会完全放松下来。另外,可能站着站着,身上又开始紧张了,这时候可以把手动一动,稍微抬高或放低点,仍以放松为目的。

练习“抱住健康”法,就是在练习放松。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部位都要放松,不能绷得太紧。绷得太紧,气血就行不通了。

每个人都是这样:哪里紧张哪里病,心里紧张病全身。练习了一段时间“抱住健康”法后,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把手一抬起来,刚做抱球状,肩背马上就放松了,心里也马上就轻松了,很快进入一种喜悦的状态。

我在给我的学生或病人做“抱住健康”养生法示范的时候,很多人会说:“武医生,我觉得您最亲切的时候就是站桩的时候,脸上真是笑容可掬啊!什么事情让你那么兴高采烈啊?”其实,这是习惯成自然了,哪怕是在做养生示范的时候,只要两手一抬,我心里马上就会进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快活无比。这时候,不管干什么,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劲,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学会了放松,快乐就会油然而至,不请自来。有人向我反映,说他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一段时间后,胆子变大了。有一位大学生,以前在公共场合非常腼腆,说话语无伦次,练习“抱住健康”半年后,无论什么场合都应付自如,有时还喜欢出点小风头。有一位恐高症患者,练习“抱住健康”两个月后,和同事一起去黄山,在黄山上发短信对我说,他现在正站在黄山最高最险的地方体会临风飘举、腾云驾雾的感觉,他的恐高症没有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胆子小源于心理上的压力大,心理被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占领着,而站桩通过放松全身放松心灵,心灵上没有了压力,胆子不就大了吗?心灵上没有焦虑、恐惧和紧张,剩下的就是喜悦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一味认为胆小是天生的,不要以为压力、焦虑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抱住健康”养生法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使身心放松,一切与紧张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紧张带来的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心理紧张带来的失眠、健忘、胆怯、多梦、恐高症、恐水症、恐血症、抑郁症等等,大多可以通过“抱住健康”养生法来彻底解决。这种“抱住健康”养生法,会让人不自觉地把全身重量放在前脚掌的2/3处。其实,放在2/3处实际上是要向外一夹,这样,整个足阳明胃经的气血瞬间就全都充盈起来了。因为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的经络,所以它对激人体气血是非常之快的,因而做“抱住健康”法的效果往往比做瑜伽的效果要快得多。站上几分钟后,两个肩胛会发热、发沉,手心、脚心也会发热,继而全身气血都在涌动,可见其运动量是很大的,这是静中之大动,肢体的运动缩减到最小,而气血的运动达到最充分。这一定不会引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这样,就等于把调畅气血之外的那些不必要的因素剔除掉了,好比一辆高级轿车,发动机没有声音,也丝毫不发热,机械效率近乎100%。这样的轿车目前世界上是没有的,但通过“抱住健康”养生法来养生,我们人体的健康快车就能有这么好的性能。

9.鼓动阳气是养生的不二法门

如果有人感觉到手会发热发胀,甚至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中医上说的“蚁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已经加快了。有人说,站久了还会感觉后背发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总督和统领人一身之阳气,后背发热,意味着阳气被鼓动起来了,气血循行更为通达了。在这个普遍阴盛阳虚的年代,鼓动阳气是养生的根本。

 

2007年夏天,一位西医教授来访,老人家70多岁了,喜欢研究养生之道。闲聊的时候他说多年来有冠心病,心律不齐,住了5次院了。我跟他讲:“像您这种情况,养生要以动为主,活动活动嘛,要活就得动。”为什么呢?老人家在家里,儿女都有出息,很孝顺,他在家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很少出门活动。静中无动,全身的肢体不能配合心脏行血,心脏的工作量就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吗?形象地说,怡然自得的、健康的心脏面对静止不动的身体,好比励精图治的君王遇到慵懒的臣民,怎么都不听使唤,无奈之际,他就躁动不安,心烦意乱,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心脏出现各种问题了。这也是养生不得法的一种表现。

我给他一个建议,把每天在家看电视的3个小时用来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老人回去后一练就上手,马上找到感觉了。2个月以后,他再次登门,非常开心地说他的心脏已经恢复正常,全身都比以前舒爽多了。而且他老伴同时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后,长期的失眠居然消失了,晚上睡得安安稳稳的。

现在的人,尤其是身处都市的人,多从事脑力劳动,上班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出门有车坐,回到家里又一屁股坐进沙发看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都淤滞了,很多病就是这么坐出来的。病人谈病色变,医生则是“谈坐色变”、“谈静色变”,因长期坐着或缺乏运动而生出来的病,不仅复杂,而且不容易治愈。一天到晚坐着的人,好不容易有了点养生的闲暇,为什么还要坐在那里看电视呢?他需要站着,需要运动,需要让全身的气血动起来,让肢体肌肉灵活起来。

“抱住健康”养生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看似不动,其实是不动之中有大动。这种大动又不同于跑步、跳绳等体育运动,那些是剧烈运动,一般只适合年轻人,对于那些身体虚弱、津乏气短的人来说,剧烈的运动会增加内耗,伤津动气,不增其益,反受其累。尤其是那些身患严重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等疾病以及隐匿性疾病的人,剧烈型运动更是要不得的。因此,

有养生经验的老人经常说:“大动不如小动。”其实,小动不如微动,“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动是一种微动,确切地说,是一种蠕动。

半年之后,这位西医教授已经把这种养生方法传授给了上百人。有一次老人家非让我和他一同向他所在医院的职工(大概半数以上是医学教授或主任医师)讲授“抱住健康”养生法,而他的讲授居然像他讲授西医课程一样严谨:

“两脚平铺于地,与肩同宽,全身很随意地放松下来,慢慢地臀部往后靠,如同坐一个高凳,似坐非坐。这样就站好了。接着,还有一些讲究:手要求掌心内凹,十个手指张开以后,里面的关节往里面夹,外面的关节往外面顶,虎口是圆撑的,腕关节不能僵死,两个肩膀撑开。十个手指之间要如同夹一根香烟,不能让它掉下来。双手如同抱一个氢气球,用力轻了这个气球就飞出去了,用力紧了这个气球就爆了。用心体会这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头呢,下颚稍微往回收一下,和脖子之间好像夹住一个乒乓球;同时,感觉头上面有跟绳子吊着。腿稍微往前弯曲一点,身体的全部重心落在脚掌的前2/3处,这样,后脚跟就稍稍抬起来了,又不能完全抬起来,要像踩着一个蚂蚁似的,不能让它跑了,也不能把它踩死。”

我惊讶于老教授讲得如此细致、到位和准确。不过,大道至简,初学者大可不必追求外形的极致而忽略了基本的原则。所以,当大家要求我进一步阐释的时候,我对大家说:

其实也不必太追求形式,只要你自己感觉舒服就是最好。如果累了,环抱的双手可以举高一点或者举低一点,都没关系;两手还可以左右调整位置,只要左手不放到鼻子右边,右手不放到鼻子左边就可以。基本的姿势做出来后,你可以前后晃一下,如同在游泳池里,体会水和人激荡的感觉,幅度不要太大。眼睛似闭非闭,什么高兴想什么。

如果有人感觉到手会发热发胀,甚至里面有蚂蚁爬的那种感觉,这就是中医上说的“蚁行感”,说明体内气血的流动已经加快了。有人说,站久了还会感觉后背发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都知道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总督和统领人一身之阳气,后背发热,意味着阳气被鼓动起来了,气血循行更为通达了。在这个普遍阴盛阳虚的年代,鼓动阳气是养生的根本。

对于练习“抱住健康”法已经较长时间的人,我建议不妨把意念集中在尾椎骨尖上,慢慢地用尾椎骨尖画小圆圈,以此带动身体的微动,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十个手指的指尖有微微发麻的感觉,随着身体的微动,这种感觉从手指传向手臂,腿部、背部也会有相应的感觉。身体这样轻微晃动着,感觉自己就像站在温泉里,像海藻一样,随着迂缓的水流飘飘荡荡,荡荡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体四肢得到怡养,全身血液也像安静的溪水,周流而不息。

我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已经20多年了,虽然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姿势,但永远不觉得枯燥,永远感觉自己是在进步。如果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些枯燥,但只要坚持一两周,习惯了、接受了之后,就能很乐意地把它当做日常的功课来做。长此以往,它能够调动人自身的能量,而免去打针吃药的痛苦。

        其实,我们作为普通人,对于养生大多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没有掌握内在的技术和要领之前,形和意都是必需的。形者养身,意者养心,养心在静,养身在动。古人讲“性命双修”,实际上讲的就是我们现代的“身心锻炼”,通过性命双修,方可益寿延年。“抱住健康”法就是要强你的身,收你的心。安心在喜,不唯虚;养生在动,不宜静。动非浮躁妄动,喜非刺激狂喜,能够做到这两点,我们就是养生的高人了。
 10.“太极护身”,生生不息

我们的神阙和命门两个穴,就像太极阴阳图的黑白点,而当我们把手自然甩起来的时候,就是在画阴阳鱼那优美的曲线了。因为手在每一次拍打的过程中,力度是越来越大的,拍到穴位上的时候,力度达到最大,这种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穴位后还要往里面深透一些。这样一来,不就正好拍成一对阴阳鱼了?练这个功法,我们的身体周围就有一个左右转动的太极,这不就是有太极护身了吗?

 有位被很多大医院的专家们预言为必将瘫痪的病人,经过我长达1年的中医治疗,居然能够健步如飞了。这两天,他从武当山旅游回来,带给我一个精美的太极图护身符,说是可以保健延寿、保家平安。我把这个图拿在手里仔细端详:这么简单的一个图案,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演化规律的模型,是古圣先贤智慧的显现,至于它能否有护身的神秘力量,我也不知道。不过,既然是朋友的好意,我也就非常高兴地收下了。

忽然,我头脑里闪出一个灵感。我对朋友说:“你给了我一个护身的太极,我给你点什么呢?要不,我也给你一个护身太极吧。”

“不用,不用,”他连忙说,“我家里还多的是,这次带回来很多呢,各种各样的应有尽有,你要是喜欢我还可以给你多拿几个。”

我笑道:“不。你给我的是有形的太极护身符,我给你的是一个无形的护身太极,是一个小小的养生方法。你天天练,练久了,自然就有太极护身了。”

我教给他的这个保健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把人体也比为太极的话,那么,人体前方的肚脐(专业术语叫做神阙)就相当于人体太极的前方“鱼眼”,而人体后方和肚脐对应的位置,称之为命门,相当于人体太极的后方“鱼眼”。

 前方的神阙(肚脐),是人体元气的根本;后方的命门(在后腰与神阙相对的地方),则是人体的生命之门。所以,拍打这两个要穴,可以行气通血,调和阴阳,激活人体的元阴元阳,祛病强身。

至于怎么拍打,就要看您怎样顺手了。不拘形式,您感觉舒服、顺畅就好。

最初的时候,您可以先用一只手拍打神阙,然后,再用手拍打命门。分开来拍打,以舒畅为度,就这么简单。

当然,熟练的时候,您可以变着花样来,甚至可以左右手轮流拍打神阙和命门。比如:先把右手手掌按在肚脐眼上,左手按在命门穴上,接着,上身右转,带动两手甩动,右手往后甩,去拍命门;同时左手往前甩,去拍神阙。手掌拍下,马上随着身子的左转而弹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阙,左手往后甩拍命门。如此来回重复。不过,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拍打熟练了,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拍打方法。(插图:用组图实例动作)

熟能生巧,养生也不例外,当你越练越自然,你就会把初看起来像是体育锻炼的方法提升到健康养生的高度和实效上来。

那么,人体健康的“太极”何在?

我们不妨再把这个养生法练起来。我们的神阙和命门两个穴,就像太极阴阳图的黑白点,而当我们把手自然甩起来的时候,就是在画阴阳鱼那优美的曲线了。因为手在每一次拍打的过程中,力度是越来越大的,拍到穴位上的时候,力度达到最大,这种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穴位后还要往里面深透一些。这样一来,不就正好拍成一对阴阳鱼了?练这个功法,我们的身体周围就有一个左右转动的太极,这不就是有太极护身了吗?

朋友跟我一起认真地练着,仔细地感受着,忽然非常兴奋,说:“我感受到太极啦!是用我手上的力量画出来的!”他回去后,又给我打电话,说他前几天因为旅途劳顿,腰有点疼,自从跟我一起练了太极养生功,回到家后,发现腰竟然不疼了,而且腰部微微发热,非常舒服。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才是真正的太极护身!”

我说:“这个可不是护身符啊,我可不敢说它能招财进宝 ”,“不,”他打断了我的话,“有了健康才能招财进宝,身体正气旺盛自然全家平安。太极生万物,健康才是真正的太极啊!”

11.天地相合 来自于中医不传之秘的养容术

面容是一身之阴阳作用的产物,其中阳占主导,因为头上以阳经为主;阴为其次。所以,练习这个养生方法,就是先通过上下门牙的相合端正面容,在通过“真阳聚顶”后提升阳气,最后通过“玉液还宫”来滋阴。这样,已经端正的面容就在阴阳二气的交互濡养下慢慢固定下来了。

 

几年前,我去南方看望一位中医师兄。这位师兄年轻有为,在那一带颇有医名,他的诊室外面,总排着长长的队。我到他的诊室去看他诊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每次对病人进行完望闻问切后,会兴致勃勃地对病人说:“我看看你的牙齿。”病人当然要照办,于是呲着牙让他检查。“嗯,好,你现在把上下门牙对上,对齐,然后把嘴唇合上,嘴唇两角上翘,做出微笑的样子我看看。”病人照办。他看了看,高兴地点了点头,说:“好啦!”然后开方子。

这是什么检查?我从没见过,也从没听说过。到了晚上,我就问师兄。他笑了,说:“这不属于诊断,这是我的一个小试验。我是想证实一种说法。你瞧,我这样是不是更好看?”说着,他把自己的上下门牙对齐,抿嘴一笑,嘴角翘起。我一瞧,觉得还真好看一点了。他的脸本来是圆中带扁的,这下略微长一点,也略微方一点了,因为下颌骨稍微突出了一些,就弥补了他面部一些小小的缺陷。

师兄说,这是他从中医古籍里找到的一个改变面貌的诀窍儿。人有上牙和下牙,古人云“上牙是天,下牙是地”。平时,我们上下牙相合的时候,要么是上牙包住下牙,这叫天包地;要么是下牙包住上牙,这叫地包天。一般来说,天包地的人比较多,地包天的人比较少。如果我们用上门牙顶着下门牙,让它们对齐,这就叫“天地相合”。这个动作,会调整人的下颌骨,使人面容的下部端正饱满,达到人们常说的“地角方圆”。

天地相合的时候,我们把舌头抵住上齿的齿龈,嘴呈抿嘴微笑状,两个嘴角翘起,连带头两侧肌肉上提,用意念感受有一股气汇集到头顶百会穴,这叫“真阳聚顶”。这样我们的面容就呈现出最佳状态了。只要我们在没事的时候经常这样做,保持这种状态,久而久之,面容就会改变,变得饱满、方正;由于头是诸阳之会,嘴角提起来后,全身的阳气会随着被提起来,汇聚到百会穴,这又可以迅速提升人的阳气,使人变得有精神。由于舌头一直是抵着上齿内齿龈的,所以过不久就会产生很多津液,等津液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徐徐咽下,体会津液灌溉五脏六腑并一直滋润到丹田的感觉。这叫“玉液还宫”。于是,这个动作在生阳的同时,又有补阴之功了。

相由心生,这个说法太抽象了。说得具体一些,可以说,人的面容是头面上各条经络的相互牵引、相互妥协的最终结果。说得更明白一些,面容是一身之阴阳作用的产物,其中阳占主导,因为头上以阳经为主;阴为其次。所以,练习这个养生方法,就是先通过上下门牙的相合端正面容,再通过“真阳聚顶”后提升阳气,最后通过“玉液还宫”来滋阴。这样,已经端正的面容就在阴阳二气的交互濡养下慢慢固定下来了。

师兄的话让我很感兴趣,又有些怀疑。不过,看看他常态的面容,还真的比以前有一些细微变化,总之是好看多了。我自己也试着比画了一下,感觉面容真的有一些变化,但我依然不能完全相信。我当然相信阴阳二气会影响人的面容,但我不敢相信所有人的面容都能通过上下门牙的相对而马上变好。至此,我已经明白师兄为什么要让所有的病人都做一下这个动作了。

“从你观察的那些人来看,是否所有的人只要把上门牙和下门牙一对,天地相合,脸就会变端正吗?”我问。

“基本上都是的。”师兄高兴地说,“这种观察,我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只有极少数人不行。因为脸型主要取决于下颌骨嘛。南方人的脸,普遍比较小,尤其是男孩子,脸小了就不太好看了,只要下颌骨这里稍微调整一下,脸型就变了。所以我每看到一个人符合这个规律,就会非常高兴。如果有些人照这样做面部改观非常大,我就把这一招教给他,让他变好看一点。结果有人打

电话给我说,他忍着两腮的酸胀,才坚持了三天,就觉得自己变帅了!你说神不神?”

那一夜我高兴得几乎睡不着,几次从梦中醒来都发现自己的上门牙和下门牙是对着的。倒不是因为学会了这么点中医的不传之秘,而是因为今天的经历让我更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人,是能改变自己的健康、命运、面容的,只要他有缘,只要他用心!
第二章 人体有大穴,祛病真如神 1.胃口好,活得就好 然谷是开胃的大功臣

推拿然谷后,我们会很快感到嘴里唾液腺兴奋,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钟后,人会产生饥饿感。这时候,可以吃东西了。不过这时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平常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和素来胃口不好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物壮则老”,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人生如此,养生亦如斯!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在伤心、生气紧张或者生病的时候都不想吃东西,感觉不到一点饿,这是一种病理反应,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脾胃功能很弱,胃气消耗也往往比平时更大。越不吃,脾胃更没有东西可以运化成气血,身体就会更受损,这时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胃,让人产生饥饿感。有了饥饿感,就说明肠胃已开始恢复了正常功能。

很多上班族没有饥饿感,他们早饭一般不吃,中午12点吃午饭,晚上要么在家里要么去餐馆跟朋友同事大吃一顿。饮食如此不规律,久而久之,脾胃不出问题才怪。如何改变这种习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产生饥饿感,使人到了该吃饭的时间就马上想吃饭。只有让饥饿感正常,肠胃才能恢复应有的敏感。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暴饮暴食,吃多了,撑得不行,怎么办?老人有病,小孩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么办?回答都是一样的:要赶紧想办法让他们的身体产生饥饿感!

 然谷穴是人体产生饥饿感的要穴。在我们的脚内侧,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个骨节缝隙,这就是然谷穴。 “然”字就是“燃”的本字;“谷”表示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间,这个位置精气埋藏得特别深。之所以叫“然谷”,也就是有火在人体深深的溪谷中燃烧的意思。这是前人的解释,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我觉得还没能解释完全。因为,穴位的名称具有多义性,应该把其所有的意义加起来,才能完美地使用这个穴。

在我看来,然谷,也就是“燃谷”,还有“燃烧谷物”的意思。谷物就是我们吃进胃里的食物,燃烧就是消化。然谷穴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推拿然谷,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总之,每天坚持推拿然谷,能让人的胃口长开、肠道常清。

推拿然谷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准确地找到然谷穴,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马上放松。当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穴位周围乃至整个腿部的肾经上都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随着手指的放松,酸胀感会马上消退。等酸胀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复10~20次。双脚上的然谷穴都要按。如果是自己给自己做,则两个穴位可以同时进行。

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我告诉您,针灸里有“补”和“泻”的手法,推拿也一样。一般来说,快速的、强烈的刺激为泻法,柔和的、缓慢的刺激为补法。一个穴位,用补法与用泻法进行推拿,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反。我们对然谷这个穴,用的是泻法。要把这个手法做对,才有明显的效果,不然,如果只是随便按一按、揉一揉,效果虽说仍然会有,但就要大打折扣了。

还有朋友要问了,重复按10~20次,到底是10次还是20次呢?那就要看您是否按到火候了。当您感觉酸胀感越来越难以退去,最后再也不退的时候,火候就算到了。这也是检测您这套开胃推拿动作做得是否到位的一个标准,做得到位,10次就足够了,做得不到位,20次以上恐怕也不行。当然,即使没到火候,效果总还是会有一些的。

        推拿然谷后,我们会很快感到嘴里唾液腺兴奋,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钟后,人会产生饥饿感。这时候,可以吃东西了。不过这时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吃到八分饱就可以了。平常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和素来胃口不好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物壮则老”,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人生如此,养生亦如斯!
 2.颈椎、腰椎有病,后溪穴百用百灵

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颈椎轻松挺直,同时,你会发现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

 以前,颈椎病是40岁之后人的专利,但现在不是了,20~30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我甚至见过得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

阳气不足,人就会未老先衰,这是当今生活中多数人面临的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容易变弯,人的精神也差了。

人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

这一系列问题,都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后溪。后溪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我们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的效果。

我们想想,当我们坐在电脑旁阅读文件的时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离鼠标,一手仍在键盘上吧!保持这个姿势不动,人都变僵了。这时,不妨灵活一点,把手解放出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这是毫不耽误时间的,因为这时候,眼睛该看什么还可以看什么。

大家可以试一下,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缓解。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颈椎轻松挺直,同时,你会发现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为忙,总是忘记怎么办呢?我建议,甚至可以定个闹钟,每隔一个小时提醒我们揉动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么一点时间还是能抽出来的。因为,这是能真正拯救我们健康的好方法。

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使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30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要终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现在的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都戴近视眼镜,也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

我本人也和多数人一样,每天平均在电脑边工作的时间是11~12小时,但我到现在,视力没有问题,颈椎也没有问题,精神状况一直很好。其实我没有独门绝技,就是受益于后溪穴。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特别舒服。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3.大药逞神勇,承山灭顽湿

承山穴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祛除困扰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顽症 人体湿气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次见识承山穴的神威,还是我在学校学中医的时候。当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的教室在地下室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我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似的,不想动,身上很疲倦,脑袋也感觉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一次下课后,班上有个同学,是北京当时一位著名推拿接骨专家的孙女,她对我说:“你怎么啦,天天上课就睡觉?”我就把这种难受的感觉告诉了她,这位同学很热心地说:“我来帮你看看吧!”她让我站了起来,蹲在我身后,把住我的小腿,双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个部位,猛然用力,我当时感觉身上像触了电似的,一阵剧痛,不由得大叫一声!等缓过神来后,一下觉得自己头脑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脚也利索了,一切毛病消失于瞬间。我高兴坏了,赶忙问这是什么绝技,她说:“没什么啊,只是给你点按了一下承山。”

 学医后,结识了很多高人,再加上自己在临床上的经验,我慢慢悟出了承山穴的神奇。当时身上出现那些毛病,主要是因为一天到晚处在地下室那样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感受了湿邪,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心理的疲劳又带来了身体的紧张。疲劳加上湿邪,人就丧失精神了,好比绵绵秋雨中的树,枝叶低垂,有气无力。而承山穴正好有缓解疲劳和驱除湿气的功效。

将承山和肩井搭配起来使用,治疗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痛效果非常好。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呢?

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子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人体这100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每个人又要承受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让人疲劳不堪。这种压力,承山穴最会帮人承担,所以说,它是一个为人扶危解难的穴位,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义务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

我在临床上经常用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时候,我也会用这两对穴位,为自己消除疲劳。

承山穴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祛除困扰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顽症 人体湿气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逃逸。

另外,游泳的时候,一些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按压承山穴,是有讲究的。前面说的那位小学同学帮我按压承山穴,手法相当狠,因为要用来帮我发汗、治病,所以不得不用这样的重手法来一鼓作气,驱除病邪。但平时我们生活中用来驱除湿气、缓解疲劳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如此了。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的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会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时候,我们开头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万不要把别人或自己按得剧痛难忍。谁都怕疼,在能保障效果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把疼痛减到最小。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调动承山穴的能量,又没有任何疼痛呢?当然有!那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抱住健康”养生法。

很多朋友反映,自从坚持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后,腿肚子变得有力了,精神变好了,大便也成形了。尤其是“大便成形”这一项,有人不解,说:“我还没来得及熬您说的薏米红豆汤喝呢,怎么体内的湿气说少就少了呢?”我说:“ 抱住健康 难道就不能祛湿气吗?”

我们练习“抱住健康”的时候,脚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2/3处,也就是涌泉穴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于两腿前外侧和小腿肚子?两腿前外侧受力鼓动了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促进人体气血的通畅;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所以,“抱住健康”也是在按揉承山穴,同样能达到减缓疲劳,驱除体内寒湿的效果。我们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会感觉软软的,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抱住健康”,再摸他的腿肚子,你会发现变硬了,这就是“抱住健康”自动产生的,小腿不一定会加粗,但是会变得结实。腿肚子硬实了,全身的抗疲劳能力、自动去寒湿能力也就强了,这是因为,那里有一个无怨无悔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着。所以,“抱住健康”的最高境界是不练而无时无刻不在练,因为人体在长期“抱住健康”时,体中不断体会和调整,已经练就了一套自我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相关大穴的作用。

        不要以为这个境界高不可攀。在练习站桩的日子里,经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发现它比以前硬实了,就说明你离这个境界不远了。这个境界就是古代平人的境界,成为平人、精神似仙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什么状态!
 4.每天敲风市穴,健康就会随“风”而至

人体也像大海,波涛万顷,神秘莫测,风浪无常,我们只要好好体会这几个“风”字号的穴位的妙用,即使不能“御风而行”,至少,也可以让健康随风而至吧。

 我家里养有一只小狗,来了朋友它就叫得很凶,还使劲地往前扑,这时我便摸一摸它,从头一直沿着脖子摸到背部,说:“别叫啦。”它便乖乖地待在人身边摇头摆尾。有的朋友也学着我的样子,摸一摸它,它也马上变得温顺起来。

见到淘气的小孩,我也会摸摸他的后脑勺和后背,他就乖了。

很多年龄比较大的病人,以前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被健康打垮,所以格外忧心忡忡。一般我会在诊断完毕送他们出门的时候,轻轻拍拍他们的后背。往往在这时候,他们会回过身来感激地说:“谢谢您啦,武大夫!”

别看这么一个小动作,其实颇有深意。在使用时,它实际上调动了三个穴位:后脑勺下的风池、风府和肩背部的风门。这三个穴,历来都被古代大医定为一级保护穴位,因为它们是风邪侵入人体的入口。其实,它们不仅仅是风邪的入口,而且还是更多能量和气息的入口。我们抚摸小狗的时候,它会感到很舒服,并且马上能体会到我们的善意,这就是一阵风,把它的敌意吹走了。我们抚摸孩子的后脑勺,就是在抚摸他的风池和风府,他能够感觉到我们的爱心,这阵风吹去了他的顽劣,使他听话了。对于那些年长的病人,我当然不敢无礼地摸他的头了,但拍拍他的背,正好拍在风门穴上,我把我的祝福和鼓励化作一阵风,从他的风门送入,唤醒病人的意志,让他勇敢、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

 

11 配图:风池、风府和肩背部的风门(背部彩图截取,或者在《求医2》P70图上改造)

图注:风池、风府和风门是我们人体的一级保护大穴,刺激这三个穴位,仿佛是和煦的微风温暖着您的身心。

 把我们自己身体里良好的能量和信息传达出去吧,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并不需要什么功夫,就是利用这几个简单的穴位,用这么简单的动作。

虽说风是百病之长,但同时也是生命和健康的使者。春天的时候,万物不都要在暖暖的和风里发芽、生长、开花吗?风里自有生机。我们体内也有这样的和风。只要能调动起来,健康和生机自然会如约而至。

那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调动这股风来为自己和亲朋们送健康呢?

在我们的大腿外侧,胆经之上,有一个特殊的穴位,叫风市。特别好找:我们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头在腿上所点的凹陷处,就是这个穴。有人说,风市是风邪的市场,这只说对了一半。市有“杂聚”之义,市场就是各种商品杂聚之所,而在人体的“风市”上,各种风都会聚集到这里,形成一个市场。市场中的商品,良莠不齐,有货真价实的好东西,也有假冒伪劣产品。风市也是这样,除了风邪,还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风,如果用得好,健康自然随风而至。前一阵子流行敲胆经,有人问我敲胆经究竟有没有效,我说:“当然有效。不过,胆经属少阳,有人少阳之气偏旺,敲胆经就有生发太过之嫌了,说不定能敲出问题来。”

 “那该如何趋利而避害呢?”

我说,只要敲风市就可以了。其实,敲胆经中最起作用的是敲风市。它把人体内的风鼓动起来了,也就是鼓动了少阳胆经的生发之气。没有必要把整个胆经都鼓动起来。敲风市是最易于操作的,坐着、站着都可以敲,尤其是当我们感觉累了,甚至连自己都感觉到身体的免疫机能正在下降的时候,敲一敲风市,会马上变得有精神,而且免疫机能也会迅速提高,因为,风市最能把对人体有害的虚邪贼风拒之门外。

        来自海边的朋友说,海上的风浪最可怕,风浪大的时候,人们都躲在家里,把船停进海港。但是,也有一些有经验的渔民,能顺着风势出海,满载而归。由于对海上的风浪缺乏充分的亲身体验,我至今未能知道他们是如何顺着风势在海上劈波斩浪的。《庄子》里说“列子御风而行”,是不是与此相似呢?可能也只有几个小技巧,关键要靠心去领悟和掌握。人体也像大海,波涛万顷,神秘莫测,风浪无常,我们只要好好体会这几个“风”字号的穴位的妙用,即使不能“御风而行”,至少也可以让健康随风而至吧。
 5.神仙也怕脑后风,有风就找风府穴

“风门”,顾名思义,不但是风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湿、热等各种邪气入侵人体的门户。正是因为我们后脖子这一块有风府、风池、风门这三大漏洞,所以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当“虚邪贼风”从脑后偷袭、侵入人体的时候,人轻则伤风感冒,重则中风瘫痪。

 冬天出门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用一条围巾围住脖子,围巾的一头往背后一搭,显得很美观,也很舒适,其实围巾搭在背后也是有医理的。围巾虽小,但它恰到好处地护住了我们身上几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风府、风池和风门。

 我们在后脑的正下方可以摸到一处凹陷,这就是“风府”穴了,是脑部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风邪袭人,往往从此而入。风府在督脉上,而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如果风邪从此而入,首先伤的就是人的阳气,使人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在风府两侧两寸许,各有一处凹陷,像两个池子,这叫“风池”,也是风邪的入口,它在足少阳胆经上,风邪从风池进入后,往往会带来口苦、目眩等与肝胆相关的症状。“风门”,顾名思义是风之门,在膀胱经上,人体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又名热府,不但是风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湿、热等各种邪气入侵人体的门户。正是因为我们后脖子这一块有风府、风池、风门这三大漏洞,所以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当“虚邪贼风”从脑后偷袭、侵入人体的时候,人轻则伤风感冒,重则中风瘫痪。

我们脖子上的围巾,会把后颈窝上的风府、风池护住,而它往背后搭着的那一头,会把风门给盖上,虽然冬天我们身上的衣服已经够多,但再加这么一搭,也还是能让人感觉非常

体贴而舒适。这样一来,脑后风就基本上被拒之门外了。

脑后风果真有如此厉害吗?我有一个病人,得的是慢性颈椎病,找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试过各种推拿手法,每治疗一段时间虽有所减轻,但过不了多久又复发了。他找我的时候,我深知常规的治疗对他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因为他颈椎病的病因未除,要不了多久还得复发。于是我跟他聊天,聊他的工作、生活,他的工作轻松而体面,而且不需要长期伏案,不太可能是导致颈椎病的病因,后来,他无意间说出他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头正对着窗子。我眼睛一亮,找到答案了!原来,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风从窗口进来,从他的风府、风池或风门入侵体内,久而久之,既伤了阳气,又留下了寒邪,可不就有了颈椎病吗?

他说:“不会吧?除了夏天,我一般不开窗子睡觉啊,通常我只把窗子开一条缝儿,透透气。”

我说:“窗户是进气的,中国有句老话“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种空气的流通会顺着窗户的缝隙直接影响到人的机体。哪怕你的窗子是完全关着的,从窗子进来的风就足以让你的颈椎僵硬起来了。”

我在他的颈椎部位做了一些推拿,又扎了针,顿时,他的颈椎就不疼了,精神也提起来了。我说:“你回去把家里搬一搬,床头别靠窗就行了,不然要不了多久又得犯。”他连声点头,说:“我回去就搬!回去就搬!”大概2个月后,我打电话给他做回访,他接到电话,感激得不得了,说自从把床挪了一个位置至今,他的颈椎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而且晚上睡觉也睡得很香了。在这里,我郑重向大家建议:夏天吹空调,千万不要对着自己的后颈窝吹!

6.印堂发亮,就是福相

如果一个人的气血一直都很充足而且顺畅,那么,他的额头则是锃亮发光、血色匀和,而且很饱满。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天庭饱满”,这种相貌是福相,这种人也必然很聪明。反之,他的额头则会隐隐发暗,也更容易起皱纹。这就需要长期的调养了。

 我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因意外而脱臼或骨折的病人。在我为他们接骨治疗后,我往往会跟他们聊聊天,宽慰一下他们。很多人这时就告诉我说:“我出事那天早上照镜子,发现自己印堂发暗,结果果然就倒了这么个霉!您说这是不是巧合?印堂发暗真的就不走运吗?”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这么问。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印堂饱满发光的人所谓“运势”好,印堂发暗的人所谓“不走运”,其实这是有医学根据的。

        印堂,就是我们两眉之间的那个小区域。这里非常敏感,我们可以用一根手指离着几毫米指着此处,不碰着,这里都会有感觉,时间长了,还会眩晕。印堂为什么如此敏感?因为,印堂这一区域,是人体几条重大经络的汇集之处: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都要经过印堂,任脉也要从印堂正中穿过。我们知道,膀胱经主人一身的阳气,任脉主人一身之阴,胃经多气多血;而且,前额还直接对应于人的足阳明经。不仅印堂,而且包括人的整个前额,都是人体气血情况的一个外在标志。
 14 配图:印堂(从彩图上截取面部经络图)

图注:印堂的状况直接反映了人体的气血是否充足,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

 按照我的经验,从印堂可以看出人体短期内的气血状况,从额头可以看出人体一个较长时期内气血的情况。

当我们气血充盈的时候,印堂会很饱满;当我们气血运行顺畅的时候,印堂会微微发红。反之,气血不足的时候,我们的印堂会微微下陷,气血运行不畅的时候,印堂就要发暗了。所以说,印堂下陷、发暗的时候,就是我们体内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气血影响我们的应变能力、形象气质和情绪,继而决定我们是“走运”还是“倒霉”。

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人会变得稍微迟钝一些,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会差一些,因此,很容易出意外。比如开车的时候,明明看见前面有辆自行车横穿马路,气血充足、眼疾手快的人就把车刹住或巧妙地从自行车后面绕过去了,有惊无险。气血不足的人,这时候可能就要打个愣神,结果,0.1秒钟的耽搁,就出事故了,这不就倒霉了吗?

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人的气质也变了,精神头也少了,亲和力也弱了,印堂发青,让人觉得此人脸上有一股晦气。这样,容易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自己做事。气血好的人就不同了,你瞧他满面红光,笑容灿烂,大家都乐意接触他,跟他做朋友,好运自然也就由此接踵而来了。

如果一个人的气血一直都很充足而且顺畅,那么,他的额头则是锃亮发光、血色匀和,而且很饱满。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天庭饱满”,这种相貌是福相,这种人也必然很聪明。反之,他的额头则会隐隐发暗,也更容易起皱纹。这就需要长期的调养了。天生气血充足的人,额头都会很宽,而且会越来越宽,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哲学家式”的额头,这种人会有超乎常人的智商、精力和意志,我们看毛泽东主席,还有香港的霍英东老先生、钱学森老先生不就是这样的额头吗?宽额头的伟人、企业家、科学家比比皆是,他们先天过人。当然,因身体虚弱或遗传因素而脱发或秃顶也会造成额头越来越宽,这又另当别论了。其实,我们一看就能分辨出来。这些人的宽额头,一般不够饱满锃亮,或者血色不匀,或者皱纹布满,根本不是气血充足所致。

如果朋友们发现自己属于气血充足型的宽额头,那么恭喜你,你先天过人,好好努力吧!不过,你如果稍不注意,也会有印堂发暗的时候,可得小心啊。当然额头窄一点也没关系,后天还能补救的,只要你的印堂一直饱满红润,同样可以身心健康,一帆风顺。

当然,如果印堂或额头过于发红,不该红的时候红了,红得不正常,那也不是好事。我治疗过一位著名的体育教练,60多岁了,有多年的慢性病,整个前额布满皱纹,却红得很厉害。这就是不正常的红了,其实这是阳明经有热的标志。我在给他开药治疗的同时,让他平时没事就用手指推一推印堂,从下往上推,这样既可以改善全身的气血,又可以清阳明经之实热。而对于阳明经的实热不明显的人,我不建议这么做。那肯定有人问了:“那我们一般人该如何做才能使印堂不至于晦暗呢?”很简单,只要我们保持欢喜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皱眉就行了。眉头一皱,印堂不就拧起来了吗?那样的话,气血也就拧起来了,弄不好,一切都得拧起来。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我作为一名中医师所治疗的,其实全部是“已病”,而且有很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已病”。我与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进行治疗,还不如教他们学会如何不生病呢!所以,在我从医约20年的某一个时期,我暂时离开过心爱的诊室,按照《黄帝内经》的教导,“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目的就是苦苦寻找一条真正属于古人所说的“大医”的路:我不仅要让病人把已经拧住的气血重新解开,把已经发生的伤痛重新抚平,还要教人们从一开始就别把气血拧住,别让伤害发生。我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曲折和艰难的,收获当然也非常丰富。如果要问我最大的心得是什么,我得说:“首先你不能让印堂拧住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让我们舒展着眉头,眉清目朗地去面对吧!”
 7.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读古人的医书读多了,就感觉古人喜欢卖关子,本来可以讲得很明白很透彻的东西,他们往往点到为止,故意不讲明白。我在学医的过程中拜过很多名师,也发现这些老师并不会把所有东西都完全倾囊相授给你,很多东西他只说出一半来。起初,我对此感到不解,等有了临床经验后,才发现这正是古人和恩师们的智慧所在。他们把我们领到门口,把剩下的留给我们自己去领悟。而只有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终生不忘、受用无穷的。如果他们全说出来了,我们也许会不当一回事儿,记不住,甚至根本不信。

后来,等到我也带学生的时候,我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在医学的师承上,固然需要如此,但当我面对需要养生之术的众人、面对需要治病和保健的病人时,有时候反而不能如此保留了。因为,大家没有时间去探索你保留的那一部分东西,大家需要你把生活中养生或者治病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把医书中欲言又止的那部分有用的东西彻底讲出来。

 我可以举一个穴位为例子。在人体所有穴位中,最著名的是哪个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经常按压或者艾灸,可以调和肠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摆平。上面这些知识,都是书里讲的,或者是老师教给我的。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反映:“我肚子疼的时候,按足三里就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比如,有一次我在给一家银行的高层做养生培训,正讲足三里的时候,就有一位痛经的女士这样问我。

“不可能不行!”我非常肯定地说。

她也较真了:“我现在就痛,而且正在按足三里,根本没用。”

“请你过来按给我看看。”我说。

这位女士立即走到讲台上,当着大家的面紧紧地按住足三里不放。

“我给你按吧。”说完,我用手把住她的小腿,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稍稍向下方一用力,按了不到一分钟,这位女士就说:“好多了,果然有效啊!这怎么回事啊?”

我向他们解释说,足三里这个穴为什么叫“足三里”呢?其实,“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这位女士的痛经就属于需要“理下”的这一种,怎么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着不放呢?

我的话还没说完,全场掌声雷动。这是书里面没有记载、老师也没讲的东西,这是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的东西。其实,这些小窍门,我的老师早就知道,只是不愿意轻易告诉我们。记得那时候,有一天早晨,急诊室来了一位病人,得了“阳强”之症,说白了,就是晚上跟妻子过完性生活,勃起的阳物下不去,很是痛苦。这位病人也是懂得医学的,拒绝用西药,生怕影响以后的性机能,要求用针灸治疗。我们急诊室当时懂得针灸的有好几个人,大家一商量,决定取足三里等几个穴。其中取足三里的依据是:阳强是气血不和所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通过刺激足三里,可以促进人体气血的重新分配。谁知针扎下去后,病人更痛苦了。不得已,我们把老师请来了,老师拔下足三里的针,又重新扎了下去,病人应手而愈。

“大家看明白了吗!”老师和蔼可亲地对我们说。

我们大惑不解。老师这才说:“病人的阴茎都已经翘得那么高了,针是不能往上扎的,向上扎会适得其反的!”我这才注意到,老师的这一针,是在足三里穴上向下方扎的,跟我们扎的不一样。我的这一手就是这样学来的。

有了这一手,足三里这个穴可以说能真正治疗或缓解肚腹上的众多病痛了。我们在使用足三里为人体保健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整手法。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头颈心肺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上方按按;如果有小腹部不适,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下按按。就这么简单,这样一来,足三里这个穴的作用起码是原来的三倍!其他的穴位也有这样的规律,所以有时候,当我们按压一个穴位不起作用的时候,可以试试换一种手法,换一个方向。当然,足三里仅仅是一个例子。人身上的很多穴位,都还可以去进行类似的开掘,因为人身的很多大穴都深埋着古代大医家们的不传之秘,只要我们细心,它们的神奇就会如日昭昭,如月朗朗。只要我们去探索,去体会,它们的作用自不待言。

8.胸腹的众多毛病就靠公孙穴摆平

正如公孙穴总督脾经和冲脉,统领全身。这个统领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问题,比如腹胀、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过公孙穴来治疗或缓解。

        在为病人进行治疗时,我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喜欢在病人脚上取穴,更不喜欢在别人脚上进行按摩足底之类的手法。公孙穴,在脚内侧,大趾趾根后约2寸左右的地方。尽管很多医书上都说这个穴怎么怎么好,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引起我的注意。        直到有一次,那是5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在香港。有位好友开着一家诊所,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很有名气。我每次去香港,只要有空,都会去他那里聊聊天。有一次,这个朋友对我说起他最近遇到的一个棘手的病。病人是一位美国的中年女士,现在是美国驻香港的一家IT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她的症状很简单,就是肚子不舒服,经常感觉有个拳头大小的东西从小肚子那里冒出来,咕嘟咕嘟往上蹿,一直蹿到嗓子眼儿,非常难受。每当发作的时候,她会感觉心慌意乱,烦躁不安,甚至有自杀的冲动。她先是在港找了很多顶级的医院,结果越治疗越严重。接着她又回美国医治,也没有效果。后来听说我这位朋友善治疑难杂症,就慕名而来。朋友给她开中药,一连四诊,收到了一些效果,各方面的症状减轻了很多,但是还没有根治。现在她还在吃着中药,不过也快没信心了。

我说:“这不是《金匮要略》里说的奔豚吗?真有那么难治?”

“我知道啊!”朋友一脸无奈,说,“我给她开的就是奔豚汤啊,后来又开了桂枝加桂汤啊,脉象、舌象、主证、方药都对,但就是没有根本的效果。要不把她叫来让你看看吧。”

事情有时候往往就是这么巧,就在这时候,那位女士来电话了,说病情加剧,很难受,需要马上治疗。朋友说:“可以啊,你现在就可以来。”那边说:“我已经到你门口了。”电话刚挂上,那位女士进来了。

我给病人摸了脉,看了看舌象,并在她腹部做了一些简单的触诊,心里马上有底了。原来,她还不仅仅是简单的肝肾之气上逆或水寒之气上逆的奔豚,她肚子里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损伤和淤滞!

 怎么办呢?我决定先打通她腹部的经络、气血,于是自然就想到了公孙穴。它是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同时又与冲脉相通,所以它既能调治脾经,又能调治冲脉。脾属土,在人体居正中,主管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而冲脉则从上到下贯穿人体,与任脉并行,又与督脉相通。所谓“冲”,就是要冲、要道的意思,《灵枢经》说,冲脉是“十二经之海”,是“五脏六腑之海”,是“血海”,说白了,冲脉之气既能上贯于头部而为阳,又能下渗于下肢而为阴,是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气血的要道。公孙穴是脾经和冲脉的能量的汇集点和调控中心,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

实际上,这个穴位之所以叫“公孙”,是有其深义的。《史记·五帝本纪》一开头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公孙就是黄帝,黄帝居中央而统治四方,正如公孙穴总督脾经和冲脉,统领全身。这个统领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问题,比如腹胀、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过公孙穴来治疗或缓解。

于是,我让她脱下鞋子,在她公孙穴上试探了一下,感觉那一块很僵硬。我每只手按住她的一个公孙穴,突然间用力按下去!这位女士疼得在椅子上缩成一团,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对我说:“谢谢您,大夫!我舒服多了。”我看见她额头上汗涔涔的。

我也很高兴,说:“刚才按的这个穴位就足以治你的病了。这个穴在你身上的地位,也就相当于你在你们公司的地位,就是每一个部门的气血调度都由它管。以后你自己按吧。如果嫌力度不够,可以用一只脚的脚跟去踩或者顶这个位置,适可而止,有酸胀感就行。这样一直坚持。”鉴于她发病的时候容易出现心烦、心慌,我又教她按压内关。内关在手臂内侧,手腕上方两寸左右的地方,她在此处也有明显的压痛。内关是治心养心的,她是个经络敏感的人,手指一按上去,她就觉得心中有说不出的轻松。

“这样就完了?您不开点药吗?”她又问。

我给她开了点生甘草,让她平时泡在杯子里当茶喝。因为她此前吃了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药,应该清洗一下,解解药毒了,如此而已。她的体内也有湿气,于是我又建议她在饮食方面多喝薏米红豆粥。

在治病方面,公孙穴通治人的胸腹部。后来我将此穴引入养生实践,又体会到了它更多的妙用。有经验的临床大夫总是说:“治病要抓主证。”在养生方面,我们也可以仿效这句话,说:“养生要抓核心。”这是我多年来指导各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养生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人体的核心在哪里呢?有人说是脑,有人说是心,有人说是脾,有人说是肾。其实哪个都非常重要,哪个都不能少。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人体的胸腹部,是人体的相对中心位置,是我们养生的核心。怎么养这个核心呢?方法太多了,可以扩胸,可以揉腹,效果都是有的。但我还是要追问:有没有更核心的方法?当然有,那就是按揉公孙穴,一个穴就有扩胸、推腹等一竿子的作用了。

        我们平时为调节胸腹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书本规定的位置去找,要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作一个区域,在脚拇趾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我们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那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孙穴了。如果要做养生保健,这就是核心。
 9.对心脑血管疾病釜底抽薪 再探合谷穴

治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高手治病,就像把玩一件艺术品,心之所致,意之所及,境随心转,时时自得,处处如意。我虽非妙手,却也能把玩一二。但如果要问最快意的治病方法是什么,我会说:“釜底抽薪。”妙用合谷,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就是这样!

 我遇到过很多脑中风病人,治疗起来颇费工夫。自然就有人问:“脑中风太可怕了,中风前有没有什么先兆?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

当然有!中风前最明显的征兆是在大便上。如果你心脑血管存在问题,或者血压偏高,忽然有一天,又出现了大便干燥,或者干脆就便秘了,这时就得非常小心,因为中风很可能马上就要光顾了。这时,千万不要惊慌,咱们有防患于未然的办法,那就是:按揉合谷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至于原因,那说来就话长了。

我们知道,大便是从大肠中排出来的,大肠中的津液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使大便软硬适度,顺利畅通地排出来。一旦大肠中有多余的热,热盛伤津,这层津液就少了或者没有了,于是大便就变得干燥,甚至秘结在大肠中,排不出来了。大肠中有热,其实就是手阳明大肠经上有热。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大肠经有热上冲,肺气势必不能肃降,于是,一股热气上冲脑门,脑必然出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上面说的脑中风,头脑对身体的一部分控制功能直接失灵;比较轻微的呢,就是头晕、头痛、头脑昏沉。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穴就是原气出入之穴,按揉大肠经的原穴就能激发大肠经的原气,原气足了,病气就消除了,大肠经上的实热也就随之慢慢退去,这么一来,脑门子就会清凉下来,头脑也变得清醒而理性了。

再进一层,从五行的角度看,肺和大肠属金,金克木,肝属木。当肺和大肠功能失调的时候,肝木失去约束,进而产生与肝相关的病症,如中风、抽搐、口眼歪斜、头晕、眩晕等。《黄帝内经》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肠经有热必然导致肝火旺,金不能克木,所以肝火得不到控制。肝主筋,肝火得不到克制,人体的筋就会松的松、紧的紧,松紧不均,自然就歪到一边去了。所以,就会产生病人脑中风后经常出现的口眼歪斜、偏瘫等症。因此,手阳明大肠经上有热,是大多数脑中风病的根源,中老年人应该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大便,从中获得大肠经上的消息。一旦有干燥、便秘的预兆,马上揉合谷,是完全可以补救的。揉合谷会泻掉大肠经的热,肺和大肠的气机顺畅了,肝火就会平下来,就不会出现与肝相关的那一系列病症了。

当然,人体是有一定的反应速度的,这种连锁反应的快慢因人而异,在有的人身上会慢一点,这时候,我推荐合谷配上太冲,两对穴同时用,仍采取按揉的方法,既清大肠之热,又泻肝火,首尾夹击,效果更为迅速。太冲在脚拇趾与脚食趾间向后的位置,肝火旺者压上去会有酸胀疼痛的感觉。

其实,大便干燥或便秘,不仅是脑中风的前兆,而且也是小儿惊风、精神病等症的前兆,这些疾病无不与阳明有热相关。无论如何,方便时,花一两秒钟观察一下自己的大便,实在应成为我们每天养生的必做功课。当发现大便干燥或秘结的时候,用合谷或者合谷配太冲来帮忙就可以了。当然,这时候更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见风就是雨,实际上,很多难愈的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手消解于无形之中。

除了穴位调节,还得注意饮食。大便跟饮食的关系最密切。首先,不要吃油炸食品,要多喝热粥,以确保肠胃中的津液。其次,要多吃水果蔬菜。在所有的水果中,我最推崇香蕉和柚子。香蕉可以软化大便,是通便的佳品;柚子的力量更强大,它甚至有催泻的功能。不过,不用害怕,柚子在这时候是不会泄掉人体原气的,而它泄掉的不仅是体内的粪便残渣,而且还是大肠里面的燥热。

        治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高手治病,就像把玩一件艺术品,心之所致,意之所及,境随心转,时时自得,处处如意。我虽非妙手,却也能把玩一二。但如果要问最快意的治病方法是什么,我会说:“釜底抽薪。”妙用合谷,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就是这样!
 10.怪病就靠膈俞收,只生欢喜不生愁

如果做了好事总想让别人知道,总想让别人感恩戴德,那么,当别人稍有怠慢的时候,我们就会不高兴了。仅仅是这一念之差,天长日久,也有可能导致疾病。

 在脊柱两侧一寸半、与肩胛骨最下端平齐的地方,有一对非常好用的穴,叫膈俞。我们可以试着自己用手去按一按。可能有些朋友的手摸不到这个地方,那是因为太胖或者身体柔韧性不够好,可以让别人帮着找到这两个穴位按一按。按的时候请用力,如果有酸痛感,那说明什么呢?我还真不好直接说,还是请看下面的故事吧:

香港有位慈善家,在北京开会的时候突发尿血,被我治好后,对中医推崇备至。有一次,他听说我到了香港,赶忙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我,并把我请到他家里做客,顺便看看他的家人。我知道,这肯定是想让我给他的家人进行一些诊断,给一些养生方面的建议。这位先生是个非常善良、非常和气的人,虽然快60岁了,但他的双眼看上去总有点水汪汪的,似泪非泪,对于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他心中总是生出无限的悲悯。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菩萨心肠,他做了一辈子的慈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当然,社会是不会亏待这样的好人的,他在香港上层社会也早就德高望重。本来那次去香港非常匆忙,但对于这样的好人,我是不忍心推辞的,所以,当晚就赶到他家里。

老先生的夫人比他略小几岁,慈眉善目,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只有20来岁,都是很有出息的孩子。我看不出他们有任何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也没跟他们聊健康、医学方面的话题。但很快,老先生的夫人对我说了,她和女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四肢容易发青,稍微在桌子或者什么地方碰一下,马上就青一块,有时候甚至没碰到什么,身上也会青一块、紫一块,除此之外,身体没有任何其他不适的感觉。还有,她的儿子身体有些虚弱,消化一直不太好。这些,都是他们家的健康难题。他们看了国内外很多名医,吃过很多种药,试过很多民间偏方,都没能完全解决。

真实、忠厚、诚恳的他们,把心里想说的都说了。这些信息对于我来说,确实太重要了,它可以让我对他们身上这些看似简单的症状进行深层次的考虑。身上发青,那是血瘀;无缘无故发青,那叫不明血瘀,说明这个人的血液循环有问题;至于他们家的公子消化一直不佳,那是因为脾虚。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情况的呢?如果不除掉病根,光用药物调整,恐怕即使暂时调整过来了,用不了多久又得反弹。于是我开始考虑情志方面的原因。我想:是不是家庭方面、情绪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的身体出现问题呢?

 我在他们每个人的后背膈俞穴上轻轻地按压,反应都非常强烈,感觉很痛。我心里马上有了底,因为,人一旦情志上出现问题,心情不舒服了,都会在这个穴上出现反应。我问:“我感觉你们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情绪方面,不然,这么小的问题,医药不至于不能根治。但我也看到,您家里的氛围很好,大家在一起相处得很愉快 ”

“对!”老先生骄傲地接过话茬,“我家里氛围确实很好。您知道,我是做慈善的,从不与人交恶,我们家里也非常重视家规家教,我规定,不管谁跟谁,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忍让,决不许有纷争。”

观察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神情,也是中医“闻诊”的内容之一。一听这话,我心里就有谱了,希望的苗头已经出现。我笑着说:“这非常好啊!我家就不同了,我家的家规是,不管是谁,有脾气就发,不要忍让。唉,惭愧啊。”

“这样的家规?那家里岂不是要乱套?”

“没有啊,因为大家心态都很好,总觉得没有脾气可发,也没有什么需要忍让。”

这位老先生真是聪明而豪爽的人,一听我说这话,马上脸就红了,说:“你实在是高啊!我明白了,我家里的这些毛病啊,都是忍出来的!包括我上次的那个病,也跟这个有关系!我明白了。咱们这个家规得取消了!咱们家也按武大夫的家规来!”

我给他们家的健康建议就是:大家互相按压膈俞。不仅是按这个穴所在的那一点,而且连这个穴周围都要按到,哪里按上去最酸或最疼,哪里就是最需要按的地方,每天坚持按压,一直按到不疼了,身体就会大大改善。当然,改善了以后,还得隔三差五互相按一按,一旦谁又被按疼了,大家就得问他:“你最近是怎么啦?心里哪儿闹别扭啦?别憋着,说出来我们听听吧。”老先生一家人听着新鲜,真的互相按起来了,由于对穴位还没有感觉,不知道怎么用力,所以手法都很重,大家疼得直咧嘴,我便教他们注意力度,初压的时候会很疼,要放轻一点,以后慢慢加重手法。或者干脆就用拔罐的方法,在两个膈俞上各拔上一个罐子。

疗效在我意料之中。一年以后,这位先生来京办事,专程来谢我。他待在我家里,迟迟不肯走,他说,跟我聊天很愉快,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聊到深处,他跟我推心置腹说,其实他自己还有很多心理方面的缺点,比如工作方面,虽然是做着慈善事业,有时候却非常计较社会反响。当然,慈善事业是要进行

宣传的,让大家都知道,可以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向善,但有时候,他进行宣传的目的却不仅仅在此。如果有的义举宣传不到位,他会觉得挺吃亏的,他承认,在潜意识里,有标榜自己的冲动,一旦标榜不成功,他会很难受。他能对我如此深谈,我真的很感动。

我把一位高僧送给我的对联,转送给了这位慈善家:“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什么是阴功呢?就是做了好事还不让别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做了好事总想让别人知道,总想让别人感恩戴德,那么,当别人稍有怠慢的时候,我们就会不高兴了。仅仅是这一念之差,天长日久,也有可能导致疾病。

        我有一个学生,是中医药大学的硕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淫甚久,又得到一些民间“劝病”法的真传,对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并能用于治病。他用这种劝病法治病,有时候甚至不需用药,完全用一番话,调动人的情志,扭转人的心态,把人长期以来心理郁积的病疏散开去,效果非常神奇。我在这里,可以说也借鉴了他的一些经验。其实,老师也罢,学生也罢,面对医学,面对病人,都是学无止境,教学相长,能为病人解除痛苦,乃是唯一的目的。
 11.人体老生寒,太溪定生暖

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在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古代很多大医面对病垂的病人,就是用这个穴“补肾气”、断生死。如果在这个穴位上仍能摸到跳动的动脉,说明病人肾气未竭,还可救治;如果这里没有跳动,就说明病人阴气缠身,比较危险了。

太溪穴,它是人体阳气汇聚的一个重要之地。

 北京的西城有位名老中医张士杰,临床最擅长使用太溪穴,无论什么病,他都会取太溪穴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所以人送外号“张太溪”。我在临床上,虽然还不能像张老前辈那样把太溪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但也用太溪治疗过不少疑难杂症。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女士,是一家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十分出色,家庭也很幸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几年前就想要个孩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去医院检查,夫妻双方都正常,吃了很多药,试了很多民间偏方,也没有作用。找到我的时候,她急迫地说:“武老师,我都33岁了,再不能生小孩就是高龄产妇了,求求您,您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我看她的脸,完全是一派虚寒之象。给她把脉。她的手微微发凉,这是阳虚的表现,阳虚则不达四末,气血到了四肢,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不能给手脚带来温暖了;六脉微细,这是通体虚寒的表现;尺脉尤其微弱,说明她肾气尤其虚弱。

我们知道,冬天的时候,种子是不能发芽的,因为天寒地冻。人体何尝不是如此?肾气不足,身体虚寒,胞宫寒冷,哪里能受孕啊?我给她开了两个成药,一个附子理中丸,一个艾附暖宫丸,让她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交替着吃,先吃完一盒附子理中丸,再吃一盒艾附暖宫丸,如此交替。附子理中丸能温中散寒、振奋阳气,艾附暖宫丸则能直接温暖胞宫。如此交替,就有望改变她体内的环境。为了确保疗效,我又给了她一盒艾条,让她每天灸神阙、关元、足三里和太溪。

我教病人用艾条灸穴位的方法是:把点燃的艾条靠近穴位,以能明显感觉到烫为宜,感觉到很烫的时候就要移开一点。这位病人也是这么做的,但两天以后,她打来电话,说:“武老师,我按你的方法灸太溪穴感觉没什么用。”

我一听,心里隐隐有点疑惑,便问她:“为什么没用呢?”

“别的穴位稍微灸一会儿就感到烫,但是这个穴没感觉,灸了半天还是不烫。”

我说:“请你来一趟医院吧,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我给你灸。”

果不其然,

艾火离她的皮肤不到1厘米,她只能微微感觉到暖和。大约半个小时后,整整一根艾条烧完了,她感觉依旧。我又点燃了一根,递给她,让她继续灸太溪。她有点着急了,说:“灸了这么久,究竟有没有用啊?”

“没用我干吗要灸呢?你感觉灸得舒服吗?”我问。

“倒是挺舒服的,越来越感觉有股暖流从双腿暖到肚子里。”

“这不就是效果吗?”

第二根艾条烧完一半的时候,她忽然说:“哎呀,我感觉烫了!”

我朝她望去,以前白中微微发青的脸,此刻如三春桃花!

我跟她解释说:“太溪穴大口大口地吸收艾灸的热量,吸收了这么久才够!这说明你体内寒气太重。热量全部被太溪穴吸进温暖你的肾经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觉不到烫。你回去后,别的穴位都不用灸了,只灸太溪就行了,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说完,我又让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她看了非常兴奋,说她的脸色从来都没有这么白里透红过!

大约3个月后,她打来电话,说她回去后,头两天还得灸半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烫,后来这个时间就迅速缩短了。现在,艾条放上去几秒钟就能感觉烫了。她还说,她刚刚检查出来,自己已经怀孕了,问还要不要继续灸。我说:“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何不得鱼忘筌呢?”这位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灸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12.有效就是硬道理 6个穴位包治百病

我只要教给一个对经络和穴位一无所知的人一个简单的歌诀,就能让他成为半个针灸推拿医生。这个歌诀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个歌诀叫“四总穴歌”,四句讲了四个穴,每个穴的威力,打个比喻来说,相当于“原子弹”,一治就治一大片。

 谈到用穴位治病或者养生,很多人都怕麻烦。摊开一张《穴位图》,密密麻麻的穴位,经穴365个,奇穴还有很多,到底该怎么记住?怎么用?恐怕很难。其实,这么多穴位,就连一般的针灸医生也不会全部记住的,要使用穴位,我们得从最简单的、最有统摄性的穴位开始,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律,慢慢拓展。

我只要教给一个对经络和穴位一无所知的人一个简单的歌诀,就能让他成为半个针灸推拿医生。这个歌诀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个歌诀叫“四总穴歌”,四句讲了四个穴,每个穴的威力,打个比喻来说,相当于“原子弹”,一治就治一大片。

 足三里治肚腹部,委中治腰部、背部,列缺治头部、颈部,合谷治面部。每个穴对发生在它所对应部位的几乎所有的病症,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尤其是对于那些慢性病、小毛病,只要坚持使用,最见疗效。

后人在这四句歌诀后面又加了两句“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就是说,身体任何部位的酸痛,都可以在身上寻找阿是穴,也就是按上去疼痛的地方;胸胁部位的一切疾病,都可以用内关穴解决。这样就更全面了,涵盖了整个人体。把这几个穴位用好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症,咱们就能解决一大半。

以列缺为例。列缺是肺经上的穴,我们把两手的虎口交叉,食指尖端点到的地方就是该穴。列缺善治头上、颈上的疾病。最典型的用法就是治疗落枕。有时候,因为睡觉姿势不对,或者脖子露在外面吹风着凉了,早上起来,发现脖子僵硬、疼痛,非常难受,这就是落枕。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会迅速减轻。此外,这个穴还治疗头痛,尤其是偏头痛、口眼歪斜、牙痛等,效果也非常明显。由于它在肺经上,所以还能治疗各种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列缺穴位置有很多筋时,弹拨列缺穴弹拨这些筋,力度要合适,以有明显的酸痛感为宜。

其实,像咳嗽、气喘这样的疾病,都跟喉咙有很大关系,咽喉肿痛就更不用说了。列缺穴的这些主治功能,都可以归属到“头项寻列缺”这一句歌诀中。项,就是脖子、颈,包括里面的咽喉。很巧的是,列缺穴所在的位置手腕,通常也被人们称为手颈、手脖子。手脖子上的穴能治脖子上的病,这不是巧合,其中存在着很神奇的对应关系。不仅列缺穴,手颈上经渠、太渊、神门等穴位,对治疗颈椎病、咳嗽等也有疗效。同样的道理,我们不但有手脖子,还有脚脖子,脚脖子上的穴位能不能治疗我们脖子上的病呢?答案是肯定的。艾灸太溪穴治疗慢性咳嗽,效果非常好。总之,当脖子出现小毛病的时候,我们在手腕、脚踝等部位到处按压、弹拨,找到有明显酸麻胀痛的地方,那就是治疗点。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重要原则:“以痛为输。”就是说人体哪里出现了疼痛,哪里就是治病的腧穴!照老祖宗说的办,我们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特定腧穴。

这个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人体手足上很多部位的命名,都在互相借用。人体有颈,也有手颈、脚颈;有肚子,也有腿肚子;有背,也有手背、脚背,以及耳背。这种借用,不是完全出于偶然的,人们在潜意识中意识到了这些部位的关联性,所以在命名上也让它们相互关联。我们如果能把这种关联运用到养生和治病上,效果是不可思议的。比如,腿肚子上的合阳、承筋、承山,对腹痛都有很好的疗效,肚子痛、肚子胀的时候,可以在这三个穴连成的线上寻找压痛点。背部酸痛或者背部僵硬疲劳的时候,可以在手背、脚背上找压痛点,都能起到非常好的缓解作用。耳背更为神奇,它也对应于人体的背部,当我们独自一人无法捏积的时候,可以用从下往上捏耳背代替,每只耳朵捏10次,会感觉非常舒服。

捏耳背,有捏脊之效,可以疏通气血,让身体舒舒服服。使用穴位,是不需要死记硬背大量内容的,只要抓住最核心、最重点的内容,其余内容可以根据一些规律去推演,我这篇文章只是做了一个示范,教大家一个举一反三的方法。更多的规律,我后面还会陆续谈到,当然读者也可以举一反三,在自己身上试验,得出更合身的经验。

13.救命大隐士 委中最无私

委中穴,有人一辈子都没用过自己身体上的这个宝贝,却任由腰痛、背痛折磨,这真是太可惜了。它是我们身体里面的隐士,我们不妨三顾茅庐,把它请出来,让它帮我们挺起健康的脊梁。

 腰部和背部的绝大多数疼痛,比如腰痛、背痛、腰酸、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都出在膀胱经上,都是由于膀胱经气血不通。足太阳膀胱经是阳气最旺盛的一条经脉,在人体的腰部和背部,除了正中间的一条督脉,其余就全是膀胱经了,脊椎左右各两条。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只要打通膀胱经,绝大多数腰部和背部的疼痛都能解决。

说到打通膀胱经,马上有人跃跃欲试,说:“这容易,在腰部和背部沿着膀胱经刮痧就可以啦。刮出紫斑来,气血就通了。”这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有没有更好、更简单、更易于我们自己独立操作的方法呢?

 当然是有的。我们记住一句口诀就够了:“腰背委中求。”我在临床上治疗腰椎病以及一部分颈椎病时,主要就是用这个委中穴。委中穴很好找,就是在腘窝里面,这个穴在一个岔路口上,在背部分为两支的膀胱经在这里汇合为一支,继续下行。因此,刺激这个穴位,能振奋整个膀胱经的活力,尤其是疏通腰背部的气血。在门诊中,为求速效,可以用针刺,在平时嘱咐病人自己调养的时候,可以“以指代针”,用按压的方法。通常我用这个穴,一用就有疗效,病人的痛苦即使不会马上消失,也会大为减轻。

但很多学生或者病人在使用这个穴位的时候,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他们经常问我:“您是不是运用了功夫啊?”其实,这点小手法哪里需要什么功夫?我的功夫不是手上或者针下的功夫,而是理解古人传

下来的口诀的功夫。“腰背委中求”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腰背上的病痛就要取委中穴。这就未免有点粗枝大叶了,还有一个“求”字,被他们给丢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腰背上的病痛,要到委中穴那里去求。求什么呢?我们看一个健康的小孩,或者是腰很正常的人,你让他趴下来的时候,摸他那个委中的部位,会发现它是凹陷的,这是正常状态。如果这个部位有一个凸起的,或者有条索状物,或者有一个小包,或者有一处压痛点,这才是你所要“求”的东西。用针把这个凸起或小包扎下去,或者用手指揉它,让它自行消失,这样委中才能治你的腰背。

临床上有很多病人的委中穴上没有这个东西,那就说明委中不起作用了,那就别用啦,任何穴位起作用都是要有它的物质基础的。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在委中这里能“求”到凸起或小包的,绝大多数腰椎都存在问题。有一段时间,我为了观察委中穴,就特意到公共浴室去看,看到委中鼓起的,我就走过去搭讪,说了没几句就问:“您是不是有点腰疼啊?”结果很神奇,问一个准一个!

治疗由膀胱经气血不通所产生的腰痛、背痛、腰扭伤,还有两个小偏方,一是拿点硼砂点内眼角的睛明穴,或者不用硼砂,直接用手指按压睛明。当然,用硼砂效果更好一些,因为硼砂能给睛明穴一个更强烈的刺激。二是掐双脚小趾外侧的至阴穴,一般来说,掐各穴5~8分钟,腰痛就会减轻。

这两个方法为什么如此有用呢?因为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而至阴穴是膀胱经的终止穴。每一条经脉的起止穴都有不同寻常的功效,它们能调动整条经脉的气血。好比一条蛇,无论是刺激它的头部还是刺激它的尾部,只需要轻轻的一个刺激,它全身就能剧烈地动起来。不但膀胱经,其他经脉也可以用这个思路来取穴,以疏通其气血。

一般说来,对于十二条经脉以及任督二脉,我们都可以根据这个思路,用它的起始穴和终止穴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了。如果能再在这条经的其他部位取1~2个穴,那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好比用膀胱经治疗腰背病痛,我们用睛明、至阴和委中三个穴,就足够了。

当然,治疗膀胱经最重要的还是委中穴。委中在腘窝藏得很深,我们稍微把腿一弯就把它埋藏起来了,可能是因为它用途大,所以才被人体保护得如此严密吧。也正是因为它藏得最深,所以非常娇弱,也非常敏感,一旦受到刺激,反应就会最强烈,最能波及整条经络。可惜的是,因为埋藏得深,所以它受到的刺激最少。

        委中穴,有人一辈子都没用过自己身体上的这个宝贝,却任由腰痛、背痛折磨,这真是太可惜了。它是我们身体里面的隐士,我们不妨三顾茅庐,把它请出来,让它帮我们挺起健康的脊梁。
 14.别拿胃痛不当回事 胃痛的身心共治法

因为心胃相通,所以,出现胃心痛的时候,如果不治心而仅仅治胃,疗效是不明显的。胃痛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按揉内关或者请别人帮着按灵台或至阳,如果感觉疼痛消失或有所减轻,那说明这个胃痛是“心胃痛”,得非常小心,不能再认为“胃痛不是病”了。

 一次,我在餐厅无意间听到两个人聊天。一个说:“我经常胃疼。”另一个说:“没关系,胃疼不是病嘛。”我吓了一跳:过去只听说过“牙疼不是病”(其实牙疼也是病,而且是可以治疗的),还从来没听说过“胃疼不是病”这个说法。回到家,我赶紧在网上一搜索,才发现“胃疼不是病”的说法还真不少。

胃疼现在已成了小资病或者白领病。往往就是这一群小资、白领,饮食起居极其没有规律:他们经常不好好吃早餐,晚餐又吃得很多很丰盛;他们夜生活丰富,很晚才睡觉,而且还吃夜宵;他们经常喝各种冰镇饮料、碳酸饮料。长此以往,没几个人的胃不出问题。我在临床上各种病人都见过很多,唯独胃疼的病人很少,看来一般的胃疼,很多人能忍也就忍了,因为,他们往往认为

胃疼真算不上是一个病,再怎么疼也至少不是威胁健康的大病。

可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简单。胃疼不仅是病,而且还是一个危害很大的病。无论是胃疼,还是吐半口血、捧心、脸色苍白之类的“有情调”、“有雅趣”的病症,都是健康的杀手。

现在很多心脏病病人,尤其是心梗病人,都有长期的胃痛病史。那种胃痛是有一阵没一阵的,时轻时重,病人开始也没有好好治,等到治的时候又没能完全治好,一直拖着,拖到最后,心脏病出来了。

心和胃是密切关联的两个器官,《灵枢经·经别》说:“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里面明确指出,胃经有一条经别直接上通于心。慢性胃痛之所以难以治愈而最终引发心脏病,就是这一条经别被堵住了。

心胃相通,而且它们的位置也很接近,都在胸口窝那一块。所以,我国古代的医书中很少见到“胃痛”的记载,而只有心痛。《黄帝内经》和《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心痛有多种,其中只有一种是真正的心脏受伤而痛,这叫“真心痛”,是“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的,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的“心痛”,只不过来自于心包受邪,相当于现在的心绞痛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心痛其实就是胃痛,《诸病源候论》称之为“胃心痛”。虽是胃心痛,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真心痛。

 因为心胃相通,所以,出现胃心痛的时候,如果不治心而仅仅治胃,疗效是不明显的。我在给人治疗胃痛的时候,最常用的两处穴位是内关和脊柱上的至阳、灵台。内关穴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在手腕上方2寸左右的地方,我们可以以这一点为中心,沿着心包经上下寻找,找出按上去最有酸胀或疼痛感的地方,按揉一会。至阳和灵台也是如此,我们只要以这两个穴为参照点,在脊柱上上下寻求,找到压痛最厉害的那一点就行了。胃痛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按揉内关或者请别人帮着按灵台或至阳,如果感觉疼痛消失或有所减轻,那说明这个胃痛是“心胃痛”,得非常小心,不能再认为“胃痛不是病”了。

也正是因为心和胃之间有这么一条特殊的经别连着,胃的健康也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智和神明。胃疼的人精神会略显萎靡,这是心阳受扰;喜欢暴饮暴食的人,头脑会变得迟钝,记忆力会衰退;有很多人失眠,也是因为晚餐过量,肠胃不和,所以有经验的老中医都会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现代生活中有很多失眠的病人,他们一般都有脉滑数有力,舌苔厚腻,兼见腹胀、腹泻或大便不利等症,这时我会给他们开一付健胃消导的药,方中用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甘草、陈皮、半夏等,并让他们晚上别吃晚饭。据病人的反馈,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有的病人反映:“本来以为晚上不吃饭会饿得睡不着,哪知道,吃了您的药,肚子就不胀了,晚上虽然有点饿,但是心情很放松,很快就睡着了。”心情很放松,说明通过治胃已经对心起到了作用。
 第三章 千方易得,一诀难求 1.谁说良药要苦口,生甘草作“孝心汤”

我们家里的老人,一辈子任劳任怨,有了病痛,总是吃一点消炎的、止痛的、便宜的药,搪塞一下就过去了,很少有机会认真诊治。他们的身体里明显是有很多药毒的。如何解毒呢?只要心脏没有问题,我们不妨给他们来点生甘草汤。谁说良药都苦口?这味良药不仅是甜的。更是儿女的孝心汤,喝下去,会一直从口里甜到老人心里去的,能涤除老人一生的辛苦!

 有位同行,是一个大医院的主治医师,而且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不久前,他告诉我一个困惑。按照他家祖传的路数,治病最注重调和脾胃,所以,不管遇见什么样的病人,都先要调和他的脾胃,等病人能吃了,有饥饿感了,病就好一半了。接下来就比较容易治愈了,一是因为一剂药吃下去病人就感觉治疗有进展,对医生有信心了,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没有了,心情变好了;二是因为医生此时面对的疾病也相对简单了。但他现在治病用这个路数,效果欠佳。他始终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我对于别人的家传,总是怀有敬意的,不敢随便非议,于是故意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我说,感冒的时候,大家肯定是去找西医,谁也懒得找中医开几包中药回家煎着喝;肚子很疼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去找西医,做几个高科技的检查,看看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刚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的时候,人们同样会去找西医,赶紧把血压、血糖降下来 那么,人们什么时候才会去找中医看病呢?我的病人往往是:感冒一个月了,看了很多医生怎么治都治不好的;因肚子疼开完刀后还疼的;高血压中晚期、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腰椎、颈椎麻木酸疼久治不愈的;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但医院检查不出任何异常的 他们到我这里,说:“医生没办法了,建议我找中医试试。”

说真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你面对的病人,没有一个简单的,不是疑难杂症,就是病入膏肓。更要命的是,病人来的时候,体内有很多药物的残留。你还得能分清楚哪些是病人本身的病,哪些症状是药物残留带来的。其实,这个工作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得完美的。但是,医学要求完美,只有做到十全十美才能还病人健康,容不得半点随便。

我以前在学医的时候,跟过一个医术非常精湛的老先生,来他这里治病的,都是一些老病号。每个病人第一次来的时候,他基本上是开300克或500克生甘草,让病人回去喝半个月再来。这是何意?我起初大为不解,甚至想,难道这就是老先生的秘方?难道老先生见病人没救了,就靠这个打发掉?但不管我是怎么想的,那些病人回去喝了半个月甘草后,都回来了,说感觉好多了,此时,老先生再给他们仔细诊断,开别的方子。

慢慢地,我学明白了,才觉得老先生这一招实在是高。来老先生这里的这些老病人,哪个不是吃了无数的药?他们的病有时可能根本就没那么严重,但因为吃了这些药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老先生首先用大剂量的甘草,就是为了给病人解药毒的。

甘草,在中药里有“国老”的美誉,它好比医药王国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处处缓和矛盾,调节纠纷,劝善救人,是一位“和事老”。所以,大多数药方的最后都得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让所有的药在一起和谐共处,密切配合,扬长避短,共同为治病而努力。这就是甘草最神奇的地方。甘草能解百药之毒,不但能解中药之毒,而且能解西药之毒,尤其能解那些长期郁积在人体内的顽固性药毒。所以,病人一来,老先生先用生甘草给他解药毒,药毒一解除,病人浑身就轻松了一半。

甘草不仅能调和诸药,解百药之毒,而且还能调和五脏六腑,涤荡脏腑中的病气。而且,甘草熬成汤后,温性增加,能温养脾胃。脾胃得到温养,能比较正常地吸收营养物质了,加上五脏六腑得到调和,药毒也得到解除,病人就会轻松六七分。这时候剩下的就是病

人本身的病了,需要重新望闻问切,进行诊断。这时诊治起来就容易多啦。一味生甘草,解药毒、和脏腑、健脾胃,一举多得,数不清的病人在老先生的妙手下奇迹般地康复,其实这个奇迹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创造出来的。老先生的这个方法被我继承下来,临床上非常见效。还有很多病人,病已经治好了,但总感觉有某种“后遗症”,感觉身体不如以前,我一眼就能判断出,这是由于过去服药太多,身体里还有药毒没有排出去,于是建议其喝生甘草水,每天20克,煮两次,当茶喝,喝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马上好多了。

听我说到这里,这位医生很感动,说:“真是难为您了,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我明白了,以前我只注重健全脾胃,而不知解除药毒、调和脏腑。用了很多味药,还不如您一味甘草,还是你的师传高妙啊。”

当然,对于我来说,这是师传;但这个方法又是谁传给我的老师的呢?第一个发明这个方法的又是谁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不传之秘,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最后,就讲得很明白:“凡诸毒,多是假毒以投,无知时宜煮甘草、荠苨汁饮之,通除诸毒药。”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毒,当你不知道病人是中了什么毒的时候,只要把甘草或者荠苨煮成汁喝下去就解决了,老祖宗的这个方法对于解今人西药的药毒同样适用。古人已经说得明白,就看我们现在会不会用了。再精妙的祖传、师传,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如何应用古人的这些东西上。

        人说30岁之前,是你去找病,30岁以后,是病来找你。人到中年以后,谁没生过一些病?谁没吃过药?尤其是我们家里的老人,一辈子任劳任怨,有了病痛,总是吃一点消炎的、止痛的、便宜的药,搪塞一下就过去了,很少有机会认真诊治。他们的身体里明显是有很多药毒的。如何解毒呢?只要心脏没有问题,我们不妨给他们来点生甘草汤。谁说良药都苦口?这味良药不仅是甜的。更是儿女的孝心汤,喝下去,会一直从口里甜到老人心里去的,能涤除老人一生的辛苦!
 2.让父母永远不老的酒 参杞鹿龟酒

在我们的心灵神殿上,健康被供奉在一个特殊而微妙的位置,只有亲手为它烧香、上供,我们才能真正安心、放心。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亲手为自己和父母泡药酒吧,让他们永远都不会走。让我们有精力奉养他们。

 有位朋友对我说,最近流行一种药酒,据说能补阴、补阳、补元气,是养生的佳品。过年的时候他收到一瓶,喝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挺好,想再去买几瓶,但这酒挺贵,一瓶就得七八十块,所以他问我究竟有没有用,值不值得买。我说:“这酒的说明书上列了主要配方,里面的中药都挺不错,如果含量足够的话,是个好酒。加上你自己喝了感觉不错,不就说明它对你有效吗?有啥不值得买的?”

“是吗?”他似乎仍然有点半信半疑,“这酒我要是能用中药把它泡出来就好了!”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是嫌贵。这个家伙!做起证券生意来,这里投资七八十万,那里投资七八百万,但在对待自己的身体方面,七八十块钱一瓶的酒都舍不得买。真是对他无语!

不过他这么一说,倒使我想起我多年前根据古人的记载泡过的一种养生酒,一共只有四味药:人参、枸杞、龟板胶、鹿角胶,我当时起名叫参杞鹿龟酒。这是特地为一位同学泡的,这位同学,身体瘦弱,虚不受补,加上工作又忙,根本没有时间按时熬药喝药,我于是想出了这么个招儿,泡了一罐参杞鹿龟酒,让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慢慢补养。结果,同学感激不已,说才喝了一个星期,食欲就大了,身上就有力气了,精神头也足了;还说,这种酒最大的特点是效果来得迅速,只喝一杯,人顿时就感觉有底气了。至今,他仍在泡我当年给他泡的参杞鹿龟酒,全家都在喝。

参杞鹿龟酒怎么泡呢?先得准备好药材:人参15克、枸杞30克、龟板胶16克(如果是盒装的,两块即可)、鹿角胶24克(盒装的4块即可)、黄酒2升。

现在药店里人参有多种多样,非常便宜的也有,贵得令人不可思议的也有,虽说一分钱一分货,但咱们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人参质量的好坏,看人参的质量有一个窍门,就是看它表皮的横纹的多少,横纹越多,质量越好,正宗的野山参,几乎每隔一两毫米就会有一圈横纹,现在人工种植的人参没有这么好的品质,一般说来,一厘米之内只要还能看见一两圈横纹就不错了,就可以用了。买人参的时候,要让药房将其尽量捣碎,这样容易泡出汁。当然,如果药房不给你捣,也没事,我们后面还有办法。枸杞子以粒大籽少者为佳。现在的龟板胶和鹿角胶都是盒装的,里面有小块,一般来说,鹿角胶每块6克,龟板胶每块是8克,往往一盒就有10来块,如果买不到散装的,不妨买整盒的,用不完留着慢慢用。这四味药都要到正规药房去买,千万不要买小摊小店的便宜货。黄酒就是绍兴的花雕酒,超市有卖。

把药和酒买回来后,先泡人参和枸杞。把人参和枸杞倒入1升黄酒中浸泡,如果人参没有捣碎,是囫囵放进去的,那么,在浸泡3~4天后,应将其捞出来切成薄片再放进去。这时候,人参已经吸饱黄酒,泡软了,很好切。浸泡20天后,将酒倒出,盛在瓶中备用。再在药渣中倒入另外1升黄酒,浸泡10天,然后滤去药渣,将两次浸泡出来的酒放在一起,再加入龟板胶和鹿角胶。为了使这2种胶能迅速溶化,可将其适当捣碎,方法是:用棉布将胶块包好,然后再用锤子砸,这样不会使胶块砸得到处飞溅。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搅动或晃动,加速胶块的溶化。待到龟板胶和鹿角胶全化在酒里了,我们的参杞鹿龟酒就做成了。每天早上喝一杯,对中老年人特别好。

参杞鹿龟酒只有四味药,但是配伍非常精妙,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补养之功。龟板和鹿角是一对动物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能直接补养人的血肉之躯。乌龟是至阴之物,是长寿的动物,龟甲能通任脉,补心、补肾、补血、养阴,龟甲能使人像乌龟那样益寿延年。鹿是至阳之物,鹿角长在鹿的头上,是阳中之阳,而且鹿角是春天长出来的,长得奇快无比,在两个月内就能长到一二十斤,其中生机无限,同样可以迅速地补足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鹿角能通督脉,补命、补精、补气、养阳。人参和枸杞是一对植物药,得天地之另一种灵气:人参是大补元气的,枸杞是滋阴助阳的。这两对药,都是阴阳双补的,将它们溶化在黄酒中,借助黄酒微微的辛温,迅速行遍周身,各自发挥滋补作用,所以其补养之功非常迅速,而且非常到位。

        我们自己配这种药酒,能自己精心挑选药材,还能自己控制药物的浓度,所以配出来的药酒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行文至此,我忽然又想起那位想自己泡制药酒的朋友,也许我错怪他了,他很可能不是舍不得花那几十块钱。在我们的心灵神殿上,健康被供奉在一个特殊而微妙的位置,只有亲手为它烧香、上供,我们才能真正安心、放心。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亲手为自己和父母泡药酒吧,让他们永远都不会走,让我们有精力奉养他们。
 3.粥皮滋阴又补阳,处处留心皆健康

咱们没有必要把医生看成多么高明的人,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多学习,多试验,多思考,我们就是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医生。

 有位患者在我给他治好病之后,成为了我的朋友。有一次,他跟我说了一件稀奇事:

他的妻子,虽然才30岁刚出头,但是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便秘,脸上黄瘦,皮肤干燥,而且出现了细细的皱纹。后来,他们听说吃糙米粥能调和脾胃,保养皮肤,所以马上买来糙米,吩咐家里的保姆:“以后每天晚上咱们就以糙米粥为主食。你用文火慢慢儿熬,熬得越稠越好。”这位保姆是刚从农村来的,在城里生活不适应,面有菜色,皮肤粗糙,但做事很勤快,每天熬糙米粥尤为尽心,熬出来的粥味道很棒。

这样吃了一个多月,他发现,妻子的便秘消失了,脸色好一点了,但皮肤依然是老样子。倒是那位保姆,简直变了一个人:气色好,精神旺,脸粉嫩粉嫩,如桃花,白里透红。他妻子见了,嫉妒得不得了,同时心里也在纳闷:“我们每天吃的喝的都是一样的,凭什么她改变那么大,变得那么好看,而我改变不大?莫非我真的老了?”

后来,她发现,粥熬稠后,会有一层厚厚的皮浮在表面。这位保姆真是忠心耿耿,每次盛粥的时候,总是把这层粥皮盛给自己,把底下的粥盛给主人。他恍然大悟,从此让保姆把粥皮盛给妻子。这样又吃了一段时间,妻子的皮肤红润多了。

“我是这样想的,不一定对啊,”他说,“如果说错了你别见笑啊。我们平时吃的米,都是稻子碾出来的,稻子从内到外分好几层,最外面那一层是很硬的黄色的壳,壳里面是一层乳白色的皮,这两层碾去后,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米。糙米是仅仅碾掉了黄色外壳,与精米的差别就是多一层皮,其实,正是这一层皮中含有很多好东西。所以吃糙米粥能补充我们身体必须的很多物质,最终让人的健康由内而外,从脾胃到皮肤,都有一个彻底地改观,所以皮肤变好了。简单地看,就叫 以皮补皮 。你说对不对?”

我笑了。这个朋友分析得如此生动而地道,哪是来请教我啊,分明是我的老师嘛。不过他在生活中能有如此有趣的发现,我也真为他感到高兴。人言“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确如此!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健康”啊!

于是我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得太对啦!不过呢 ”

以皮补皮的食品还有很多,糙米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哦,我明白,我明白!”他迫不及待地接过话茬,“你看,嗯 我说的不一定对啊。嗯,对,还有麦皮,也可以熬粥。还有,苹果皮儿、梨皮儿、葡萄皮儿,都含有人体需要的某种特殊的好东西,都可以吃的,不需要削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嘛!当然香蕉皮不能吃,太涩了,最近看到一本很火的健康书里说香蕉要连皮吃,我看不一定对。人体是通过味觉判断食物对自己有益与否。你看孕妇,喜欢吃酸的,为什么,因为她身体需要啊。我们觉得某个东西不好吃,多数情况则意味着它对我的身体没用,甚至有害。您觉得呢?”

“对啊。还有呢?”

他想了想,说:“对了,还有动物的皮。你看,阿胶,是驴皮熬成的。为什么对女人有用,它滋阴、补血啊,最终不还是补到皮肤上来了?还有,猪皮冻,是猪皮熬出来的。我最爱吃猪皮冻了!呵呵。”他兴奋地笑着,红光满面。

我本想接过他的话茬,给他讲讲《伤寒论》里的猪肤汤就是用猪皮做的,再讲讲医学上的一些理论和证明。但忽然觉得这些高深的医学很苍白,而我这位朋友所掌握的,对于他自己来说,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也非常兴奋,觉得自己似乎好长时间没有如此理由打心眼儿里想乐了!病殃殃的病人也好,活蹦乱跳的朋友也好,见了我,总喜欢向我索取健康的建议,很少有人能如此兴高采烈地跟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健康感悟。说实话,他给我上了一课。平时,我们在工作之外,还会关注和思考多少东西:体育赛事、娱乐八卦、小道消息、财经黑幕、广告,甚至网上杂七杂八的东西,但这些无不是过眼烟云,很快就忘了,对我们自己的身心也没有什么益处,只是当时徒增妄想而已。与其关注那些,何不像我那位朋友那样,在健康上多用点心呢?

后来,我跟这位朋友经常都在交流,有时还会吵得面红耳赤。他说话总以“我说的不一定对啊”开头,而实际上说的都是非常生动、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处处妙合中医养生的理论。我甚至觉得我没从医学上给他太多帮助,倒是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是他在生活中发现和思考出来的,甚至对我的临床都有极大的启发。作为一名行医20多年的医生,我深深感觉,有时候很多专科医生都很难跳出专业的小圈子,须知,

古人有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咱们没有必要把医生看成多么高明的人,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多学习,多试验,多思考,我们就是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医生。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更加热爱生活,快乐地找回久违了的生活情趣。

4.九蒸九晒黑芝麻 道家秘传的“养肾食疗”法

道家养生是从养肾开始的。肾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只有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有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

 “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读liao上声,就琅琅上口了。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是一位“老神仙”亲口传给我的。老神仙其实是一位道士,年逾六旬,须发乌黑,精神抖擞,道骨仙风。他在深山里修行了40多年,淡薄名利,每日粗茶淡饭,自得其乐,在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眼里,可不是一位老神仙吗?

道家的养生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从不轻易传给人。老神仙的这句话让我很感兴趣。于是我虚心向他求教,经他点化后,我豁然开朗。

原来,道家养生是从养肾开始的。肾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只有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有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我们平时的食疗,只停留在“吃什么”的水平上,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们经常有人抱怨说:“听说吃了芝麻可以补肾,我吃了很多啊,怎么没有效果呢?”其实,要真正学会用芝麻进行食疗,后面的学问还大着呢,而这些,正是那些养生大家秘而不传的。

黑芝麻禀厥阴春生之气而生,为五谷之首,可以补五脏,长肌肉,填脑髓,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因为它是用来补虚羸,填脑髓的,所以,一定要用籽粒饱满的芝麻,不饱满的不能用,它本身都不饱满,哪能指望它有填补之功呢?

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瞧,一般人就做不到这一步了吧。但做到这一步还不算完。

选出了籽粒饱满的纯黑芝麻后,还要对它进行特制,服用也很讲究。芝麻的制法和服法有两种:

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

 芝麻3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9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3次,每次用温酒送服1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一切痼疾,1年身面光泽不饥,2年白发返黑,3年齿落更生,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

 二是唐朝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

 芝麻3升,蒸30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3升调和,再用棒槌捣300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50丸。40岁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

 但正如庄子所言,有时书里记载的往往是糟粕,真正的精华反而没有了,何况这两种制法各有利弊。现代养生家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将3升(约4斤)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筐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重复蒸晒九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捣300次,再用白蜜或枣糕调和,做成直径约2厘米的丸子,每天早晨用好酒送服一丸。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很多玄机。这里容我细细道来: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蒸和晒呢?这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经常见到的,地黄、当归、附子等药材通常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的。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对于芝麻来说,首先,这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难于消化的,吃多了芝麻,再看大便,都成了黑色,一化验,你会发现很多芝麻还是原样,根本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凡人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实这样的芝麻仍是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腻,又难于消化,从肠胃走一遭,人体不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

为什么要把芝麻仁捣300次呢?其实,经过了九蒸九晒的芝麻仁,已经很酥很脆了,不用说捣300次,就是捣30次,也已经完全成了细细的粉末了。但是,捣了300次的芝麻仁粉末,不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又有一番不同,而且还加进了人的意念。在捣的过程中,人一定要怀着欢喜和祝福的心情,千万不可烦躁,嫌麻烦。

至于送服芝麻丸的“好酒”,不是茅台,不是二锅头,没那么高的度数。古人喝的是米酒或黄酒,我们今天也得用米酒或黄酒送服这个药丸,最好把酒温一温。服药的时候,不能把整颗药丸完全吞下去,这样吸收不了。芝麻丸的味道是很不错的,要像吃某种美味一样,以愉快的心情,细嚼慢咽,体会这丸药对我的身体的滋养,这也是服用芝麻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扔一丸在嘴里,嚼巴嚼巴吞下去,然后咕咚一口酒就了事。

“您强调人的意念,强调制药和服药时欢喜的心情,真的会影响药效吗?”我向老神仙表明我的疑问。老神仙说:“这正是制作和服用养生药丸的关键所在,历来只有师徒口传心授,一般的养生书里都不会仔细讲的。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用手工打出来的药末跟用机器打出来的药末绝对不同,捣了100次的药末和捣了1万次也绝对不是一回事,还有,我可以心情愉快地给你沏一杯茶,也可以怒气冲冲地给你沏一杯茶,你愿意喝哪一杯呢?我把自己服用了大半辈子的养生方子传授给你,至于你信不信,那就得看你的福分啦。”

5.肩井提气血,阳气耀全身

人体有一口井,肩井就是这口井的井口,那么井底何在?在脚底,脚底有涌泉穴,那是这口井的泉眼,生命之水正是从此喷涌而出。要使身体从上至下轻松通泰,就必须经常清理这口井。

 人有一个本能,就是紧张的时候两肩会绷紧,脖子向前倾。肩部是人体紧张情绪的反应器,人体一紧张,肩部先僵硬。肩部的紧张又带来颈椎的紧张,很多人就在长期不自觉的紧张中得了颈椎病;颈部是人体的十字路口,颈椎的紧张又会导致全身的紧张。所以,当一个人累了,不管是身累还是心累,身体都会出现肌肉紧张,我们首先要给他放松,捏肩就是最好的方法。

为什么捏肩有放松身心的功效呢?这是因为有一个肩井穴在起作用。我们弄清了这个穴的性质,就会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捏肩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03 配图:肩井穴(《求医2》P5) 、涌泉穴(《求医2》附录“肾经”中调)

图注:揉捏肩井穴,可以提神醒气,激活生命的泉水,让您的身心得到滋养。

 人体的穴位是有呼应的,肩井在肩上,我们摸摸自己的肩井位置,这个穴位底下不是骨头,而是肉。人体有一口井,肩井就是这口井的井口,那么井底何在?在脚底,脚底有涌泉穴,那是这口井的泉眼,生命之水正是从此喷涌而出。要使身体从上至下轻松通泰,就必须经常清理这口井。很多人这个区域按上去会有酸胀甚至疼痛的感觉,这说明,人体已经出现紧张状态,这口井该清理一下了。

学过中医推拿的人给一个人进行推拿的时候,总是先推拿肩井,然后再推拿其他地方,最后以推拿肩井作为结束。当一个浑身紧张、气血不和的人来到医院,医生首先要让他全身松弛下来,松弛下来以后,一切穴位、气血都易于调动,一切手法都便于操作,容易收到应有的效果。推拿到最后,再推拿肩井,是为了把先前充分松开的气血再紧一紧,提起它们的神气。这就好比清理一口井,先要把井盖打开,接着该怎么清理就怎么清理,清理完毕,再把井盖盖上。

这样一来,在我们眼里,肩部就不仅仅是一个按摩的部位了,而是人体生命之井的井口,当我们的手放在自己或另一个人的肩上,准备给自己或别人捏捏肩的时候,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放松全身的气血、肌肉、骨骼,而且还要清理生命的深井。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懂得井口在肩井、井底有涌泉,其余一无所知,怎么清理这口井呢?”其实很简单。这就不是普通的按摩,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揉捏,而是医学和养生意义上的推拿手法了。我在此教大家一手最常用、最好使的按摩手法:推拿肩井。

首先,让受术者站好或者坐好,身体要端正。我们站在他身后,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心情愉快,将两手轻轻往对方肩上一搭,然后,把自己的意念放在对方的涌泉(脚心处)上。这样,这口井就在我们意识里面虚拟而成了。

接着,像拿一个东西一样拿住受术者的肩,连皮带肉捏起来,捏上去以后再运用指掌的力量揉一次,然后放下。一共有四个动作,概括起来就是:拿、捏、揉、放。如此反复多次。这就是在对人体进行推拿了,这样的推拿,比普通对肩部的按摩和揉捏更加舒服。

有人问,为什么意识里非得有一口井存在呢?其实,一切推拿中,意念都是很重要的,意念影响手法,影响施术者和受术者之间的磁场。有这个意念跟没这个意念,在手法上虽然只有细微的差异,但正是这种细微的差异决定了效果。

医学上对推拿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就是“深透”。如何深透呢?不是力气用得越大越能深透,而是用意念才能帮助手上发力深透脏腑。我们在给人推拿肩井的时候,不仅要把意念集中在受术者的涌泉穴上,而且还要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把对方看作自己,把自己的美好祝福掺和在手法中,通过收的力量传达给对方。只有这样,推拿才能做到形意相生,推拿不再是一种劳动,而是一种艺术。推拿的人心情愉快,因为这个过程对他自己也有利,他从中收获了快乐;被推拿的人更要愉悦,因为不仅身体上轻松而舒服,而且感受到了推拿者的美好意念和祝福。快乐的感觉和氛围把两个人融为一体。

        10年前有一首老歌唱道:“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感动过很多人。我们有几人曾用心地帮爸爸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呢?即使经常这样做,又有几人能运用推拿的手法,把自己的力量、意念和祝福融进父母的生命呢?学习了这个手法,我们回去可以试试。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人体有一口井,井底在涌泉,井口在肩井,我学来一手推拿的功夫,给您推拿肩井,就是再修葺您的生命之井,能让您井底生命的涌泉喷涌不息,更让您健康长寿!”相信老人不仅会美在身上,而且会甜在心里。
 6.谁没有为父母的疾病揪过心 脊背一捏,百病不得

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气血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逐渐消失。

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

 我有个学生,两年前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学起中医来了。先是一边工作一边学,后来索性把工作都辞了,到处拜求杏林高人。也就是在他辞职后不久,由于某些特殊的因缘,我们相识了。我曾问他为什么要学医,他一脸书生气地说了很多诸如“上医医国,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等道理,我说:“你说得确实不错,但这肯定不是你学医的根本原因。”

“您说到点子上了!”他说,“其实,我从小就想当医生,觉得能把一个人的病治好,能够让人健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小时候,我的父母身体不是很好,经常生病,而每当看到他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恨不能拿出一手绝招,让他们马上好起来。但一直到读大学的时候,我都没有这个能力。放假回家,看到父母老了,身体一天天地虚弱下去,我心里很痛,但束手无策,这时便觉得在学校里学的那些什么诗词歌赋、理论思想统统没用,真是 万言不值一杯水 !所以,当后来学医的机会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去了。”

这才是一句真心话!说实在的,谁的长辈没有生过病?谁没有为父母的疾病揪过心?只是,人在世上,身不由己,更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成为一个医生,也更少有学医的机会摆在面前。

我被他的话所感动,于是,我告诉他,养生祛病的方法千千万,但要系统地掌握却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让我们的亲人身体早日好起来,还是让我们先去学会一种最有效的养生手法吧。

这个方法叫“捏积”。“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所不同的是,如果遇到高血压患者,要换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捏。坚持这种捏脊法,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于是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俞、厥阴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所谓“俞”,就是“输”,比如,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不仅能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还能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为什么要把捏脊叫“捏积”呢?这里面的含义又要深一层。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 背部。我们捏一个孩子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实际上是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

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气血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彻底消失。

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而且感觉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到了向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下面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响。

关于捏积的方向,我建议:7岁以下的小孩,从下往上捏;7岁以上的所有人,一律从上往下捏。因为人一过5岁,人体的气机就变了。

孩子的常见病,通过捏积基本上可以全部解决。

以前北京有位老中医叫冯全福,专门为小儿捏积,一天要捏200多个。不管什么病的小孩,只要经过他一捏积,基本都能捏好。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在长期的捏积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手法上有独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是“稚

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积虽然没有那么好的功夫,或者已经成年,不再具备小孩的“稚阳之体”,但用捏积来养生防病,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我的孩子最喜欢我给她捏积,有时候她就像一只小猫,往我面前一趴,主动要求捏积。其实我也没有教她什么养生的功法,更没有给她什么特殊的调养,单凭捏积,就使她从小不但身体好,而且头脑聪明,在年级里成绩一直都是考第一。

还有位朋友,从十几年前起,在我的建议下,每天晚上为他年老体弱的父亲捏积,一直坚持到现在,老人家80多岁了,看着却比十几年前还要年轻。老人一生辛苦,积劳成疾,儿子为他捏积,就是在抚平老人一生的“积劳”。有儿子的这份孝心,老人想不长寿都不行。我经常对我的很多学生说,只要你学中医,虽说不能马上包医百病,但养生肯定不成问题。当然,要成为拯救千万病痛中人的“苍生大医”,还得下苦工夫。对有志学医的人,我当然要这么说。但对于更多的、没有时间和机缘学医的人,我会说:只要你试着捏积,养生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捏了一段时间,手指下有了体会,你也能有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这才是更实用的“真传”!

7.“捏积”为什么要以7岁为一个分界点呢

谁说学医很难,看看吧,只要您掌握了“捏积”法,您就拥有一双济世安民的通灵双手。

 为什么非得以7岁为一个分界点呢?其实,7岁也是人生长发育的一个分界点。在有经验的中医儿科大夫那里,7岁以前的病和7岁以后的病,诊法与治法完全不同。对7岁之前的小儿,医生靠“推食指上的三关”诊断病情;但小儿一过7岁,食指上的三关纹就消失了,需要像大人那样诊脉了。7岁之前,小儿的健康取决于先天之本 肾,其命门真火要生发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于小儿五脏未实,形气未充,往往生发之力不足,阳气不能上达,绝大多数小儿病都是因为阳气不能上达造成的。既然不能上达,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积要从下往上捏,把脊背积滞的气血捏开,阳气也就能顺势生发上去了。

 七岁以后,人体的气机方向就变了,后天之本 脾胃渐旺,阳气充盈于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于脊背的阻滞,往往下不去。高血压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是最极端的例子,阳气下不去,郁积在上焦,甚至上冲头部,造成过多的耗散,甚则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还有,人们常说“人老先老腿”,也是由于阳气不能下达,以至阴寒邪气滞留在下身的缘故。所以这时候,捏积就得从上往下捏了,这样既可以去积除滞,又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就都这么除去了。

有经验的捏积者在捏积的时候,遇到淤阻点,指下的感觉是不同的,要么感觉有硬块,要么感觉皮肉格外松软但又不易捏起来,这时候,一定要用力往上提,可能就会听见“啪”的那一声响了。

捏积的时间,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至于次数,一般以每天5次为宜,如果感觉舒服,很想再捏捏,那么,再多捏3~5次也无妨。养成一个定时捏积的好习惯,久之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谁说学医很难,看看吧,只要您掌握了“捏积”法,您就拥有一双济世安民的通灵双手。

8.像南怀瑾先生一样 迎风摆柳活到90岁的养生之道

我愿所有的老人都能像南老那样,跟我们小辈在一起的时候,谈笑间还不忘迎风摆柳,多么亲切啊!迎风摆柳,是春天的景象,老年人迎风摆柳,就是枯木逢春,其间透露出不老的生机。

 我喜欢亲近老年人。岁月在他们身上不仅刻下了年轮,也积累了智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人回味悠长。2006年的秋天,台湾著名道家养生学者肖天石先生的公子肖大可先生来北京,我们一起聚会,高兴之余肖大可和我聊起了他父亲的好友、著名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的养生之道,他说:“我们和南老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看到老人家喜欢站着,两手叉腰,轻轻晃动,就像广播体操里的腰部运动,只是幅度稍微小一些。有一次,大家都坐在那里,唯独南老站着,轻轻晃动,他便问: 南叔叔,您这是在干吗呢? 老先生笑笑,说: 我这是迎风摆柳啊!舒服着呢! ”

肖大可说完后比画了一遍,顿时我的眼睛一亮,好一个“迎风摆柳”!这就是南怀瑾老先生的养生之道啊。南老已经90多岁了,仍精神健旺,谈笑间中气十足,这固然与他的修养有关,然而,一切修养落实到健身运动上,就是一个迎风摆柳。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其间是有很多医理的。他可以为所有中老年人的养生提供决定性的启示。

《黄帝内经》上说,男子到了64岁,女子到了49岁,即“天癸竭”、肾气衰。从此,养生须以保养五脏之精为核心,肾藏精,养五脏之精须先养肾;腰为肾之府,肾亏则腰酸腰痛,养肾须健腰。而人过中年,也正是由于肾气虚弱了,下肢越来越不想动,越来越喜欢坐着不动。人坐着的时候,上体的重量全部压在腰上,如果腰挺得不够直,又会压迫腰腹部的脏腑,肾脏受压首当其冲,往往偏离其正常的生理位置,久而久之,哪有不病之理?所以人们经常说,久坐伤腰、久坐伤肾。如果能像南老那样,不贪坐,经常把腰扭动扭动,就能调畅腰部的气血,让肾回到其本原的位置,我们的肾气就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衰老。

听肖大可介绍,南怀瑾老先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头脑仍然十分清醒、敏锐。肾生髓,脑为髓海,肾气旺的人自然头脑敏锐,这不用说。但我认为,其实不用拐这么大一个弯去解释。头脑敏锐,其实跟他的迎风摆柳有更为直接的关系。我想起小时候玩过一种用竹子做的“蛇”,一节一节的,跟真蛇一样能够扭动,我们常拿这玩意儿来吓唬人。因为,当我们拿住这种竹蛇的尾部的时候,只要稍稍动一动,蛇头就会跟着动,让人觉得这是一条真蛇。人的脊椎也就像这条竹蛇,南老“迎风摆柳”的时候,其实就是尾椎骨的最末梢微微地画着小圆圈儿,这个微小的动作,也能通过脊柱传导到脑部,激活脑细胞,保持大脑的活力。

其实,我在临床上,历来就建议年纪比较大的病人,千万别贪坐,没事的时候不妨轻轻地扭扭自己的腰。十几年前,“呼啦圈”风靡全国很长一段时间。呼啦圈也主要是用来锻炼腰部的。很多人练呼啦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健身效果,其实,其健身机理跟南老的“迎风摆柳”也是一样的。我当年也玩过呼啦圈,感觉好极了。但是,在医院,我却经常见到有人因玩呼啦圈而产生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因为呼啦圈是有一定重量的,腰部带动它转动,需要一定的力量,年纪稍大的人,有时候会因用力过度或运动疲劳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当时我想:我们的腰,为什么非得套一个圈子才能动起来呢?其实,不套圈子,或者只是虚拟一个圈子在腰上,转动腰部,那才是效率更高的养肾、塑身、健脑的运动呢!面对这些由于呼啦圈产生的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我除了用常规的针灸、手法和汤药疗法之外,还要嘱咐他们,呼啦圈可以不练了,但是那个扭动腰肢的动作最好别丢,经常这么轻轻地扭动扭动,对治疗帮助是很大的。我愿所有的老人都能像南老那样,跟我们小辈在一起的时候,谈笑间还不忘迎风摆柳,多么亲切啊!迎风摆柳,是春天的景象,老年人迎风摆柳,就是古木逢春,其间透露出不老的生机。

9.每天只吃一顿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应变

老虎只能逮住没来得及逃跑的动物,老鹰只能抓住那些不能灵机应变的小鸟,同样,疾病只能逮住那些来不及逃跑、来不及应变的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应变,养生之道就是应变之道。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地代替了体力劳动,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小,而心神消耗得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多,心理压力越

来越大。于是造成一个阴盛阳虚的体质。如何应变,改变我们的这种体质呢?

首先要在饮食上应变。一日三餐,是人们很久以来就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不过,我发现,在西方风靡一时的“一餐疗法”,竟然和东方中医里的“损谷则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在临床上讲究“辩证论治”、“辨因论治”,就是说,把病人的病因找出来,改变造成疾病的原因,从而去掉疾病的总根子。辨因,则又往往会把疾病的原因追溯到:吃多了。不是吗?糖尿病很多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胃部过于膨胀,压迫处于胃下方的胰脏,把胰脏压得麻痹了,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由于人体过多的摄入脂肪、胆固醇,淤塞了血管;肥胖是因为吃多了不能消化,这自不待言,过瘦也是因为吃多了把本来就很弱的脾胃吃到怠工、罢工,不能很好吸收能量

过去的人节衣缩食,甚至饥一顿饱一顿,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健康;而我们现在的人,则好久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了,苏东坡有一句养生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但今人的观念则是“未饥先食,未渴先饮,一日三餐,定点定时。”这样就失去了天生的饿感和渴感。这其实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也使我们的身体丧失了应有的免疫能力。

那该怎么办?如何应变呢?

有人说应该“辟谷”,就是绝食,这不太现实。辟谷是那些修行的人做的事情,要求很高,操作起来不容易。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那么大,烦恼那么多,能量消耗还是不少的,即使绝食一天,也受不了。对于我的病人,我一般建议实行一餐疗法,现代人不需要一日三餐,只吃一顿或者两顿,无论是营养还是能量,都已足够。

一餐疗法有两种实行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只吃一餐。

就是只吃早晨一餐,并且吃素食。当然这不能每天坚持,只能每周有一两天如此就可以了。这一两天,理所当然地得选在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了,因为这两天没有工作的劳累,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正好在家里打理自己的身体,调和自己的肠胃。这一餐很重要,不妨稍微吃晚一点,早晨起床后,自己动手,给自己作些爱吃的素食,蔬菜、豆制品都有一点,保证营养均衡。等早餐做好后,差不多9点左右,就可以正式享用这一天中唯一的一顿早餐了。吃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细嚼慢咽,因为今天是肠胃的休息日,要尽量减少它的负担,而且,这是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一定要让它的每一点营养都能被我的身体吸收。千万不要以为,反正这一天只有这一顿,为了防止挨饿,趁现在多吃点,于是狼吞虎咽。吃完饭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要别太劳累就行了。千万不要以为今天摄入的能量有限,不敢动。口渴了怎么办呢?喝点白开水就行。

这样,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饿。到了下午,快到该吃晚饭的时候,正常人应该能感觉饿了,如果还感觉不到饿,那说明你的肠胃问题很大,不过也没关系,经过这样的休息,它会恢复正常的。晚饭时间到了,我们可能感觉饥肠辘辘,想吃东西了,坚持住,因为这时到了肠胃按时蠕动的时间,平时它们蠕动是为了消化食物,而这次它们正好借助蠕动清洗自身,肠胃壁上沉积已久的很多污秽慢慢脱落下来。再过一会,饿意会减轻,甚至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饿过了头反而不饿”了。这时,人体已经不指望能从肠胃中获取什么营养了,转而消耗体内的脂肪。晚上请睡早一点,9点半左右就睡吧。这时候,胃里是一片虚空的清净,胃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它的状态会影响你的精神,所以,这时你的心情应该是很宁静,很平和。等到你一觉醒来,又是饥肠辘辘了,这时候,可以吃东西啦,不过,千万不要吃得太多,吃个六分饱就可以了。

一星期之内,只要有一两天只吃一顿就可以了,其他时间,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只要不至于暴饮暴食就行。坚持几个星期后,你自己看看是什么效果吧!

第二种方案是:一顿不吃。

就是一天只吃两顿饭。其实,现代人运动量少,即使是在繁忙的工作日,一天吃两顿,能量也完全够用。哪顿不吃?只能是晚餐,而千万不能是早餐!早餐一般都在辰时(早晨7点至9点之间),此时气血流注于胃经,是进食的最佳时机。俄罗斯有句谚语说:“早餐留给自己,午餐与朋友共享,晚餐留给敌人。”那么,我们把留给敌人的这一餐免掉,空着肚子睡觉,好让晚上我们身体休息的时候肠胃不至于加班。到了第二天一早起床时,我们会感觉到一种健康的饥饿感,这时,又是辰时,胃经当值,饮食入肚,如鱼得水!

这种方案易于操作,可以天天坚持,也可以隔几天一次,随心而定。

以上两种方案,可以只实施一种,也可以两种同时实施,那就是:从周一到周五,实行第二种方案,不吃晚饭;星期六和星期日实行第一种方案,在家只吃一顿。当然,即使不能如此精进,也不要紧,个人按需选择吧,健康改善了就行。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说某药能一成不变地治某病,那他肯定是骗子;说某种方法、某种生活方式能一成不变地养生,也是谬论。外界一切都在变化,人是活的,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老虎只能逮住没来得及逃跑的动物,老鹰只能抓住那些不能灵机应变的小鸟,同样,疾病只能逮住那些来不及逃跑、来不及应变的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应变,养生之道就是应变之道。

10.百岁老人留给我们的长寿秘诀:“新食不见旧食”         其实,养生有法有术。这位教练的老奶奶能活到100岁,其养生之“法”就是“新食不见旧食”,这个“法”是通过早上喝一壶浓茶清空肠胃这个“术”来实现的。“法”是不变的,而“术”却必须因人而异。我们要从别人的养生经验中学“法”而不能学“术”。

 在中医里面,养生和治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反正都是调节人体的阴阳,治病有养生之功,养生也有治病之效。但是,很多人一得了久治不愈的病,就满腹心思地想着如何治病了,你跟他谈养生,他会说:“来不及了!”根本不感兴趣。我有一位病人,以前是国家足球队的教练,快70岁了,不过他很豁达,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他的疾病上,而是更乐意谈一些养生方面的话题。在我所见到的患者中,能有如此好心态的人真是不多。

这位教练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起他的祖母,老人家到了100岁的时候,身体还是很好,只是有一天,忽然觉得有点不舒服,家人打算送她去医院,于是赶紧找医疗本,医疗本还没找到呢,老人就安详地去世了。在座的所有人听了,都颇有感触。这不是一个令人悲痛的事情,相反,它会让人听了心里很欣慰。《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不说“死”,而说“去”。去,是很从容的、很主动的。我见过很多活过100岁的老寿星,他们都说,人到了100岁的时候,就不怕死了,就像人生的河流一路奔波,流到尽头,融进大海。大海是水的故乡,死亡也是人的老家。到了该回老家的时候,回老家是很惬意的事情。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那么怕死呢?因为他们还没有活够,就像一条河流还没有流到大海就中途干涸了,他们意犹未尽,舍不得走。总之,活到100岁,无疾而终,这样的人生其实很圆满。

我问这位教练:“您有没有注意过你奶奶是如何养生的?”

“奶奶就像一般的老太太那样,安详、和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练说,“唯一不同的是,她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泡一壶浓浓的茶喝下去。过一会儿再去上厕所,然后才吃早餐。我从小就见她这么做,从不间断,雷打不动。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总是说: 新食不见旧食。 ”

好一个“新食不见旧食”!这就是老人长命百岁的秘诀!我给大家分析说,茶叶是消食的,早上起来的时候,胃里已经基本上没有食物了,再用点浓茶涮一涮,就更干净了,再解大便,解完大便,肠胃里可以说基本上空了,这时候再吃早餐,新食物下肚,迎接它们的是干干净净的肠胃,消化得自然利索。消化好,肠胃干净的人,自然能够长命百岁。

听我一说,在座的有好几个人眼睛发亮,好像找到长寿秘诀了。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那好,我从明天起,每天起来也喝一壶浓茶。雷打不动!”他的话把我吓了一跳。真没想到,这位聪明绝顶的明星经纪人会对自己的养生大事做出如此武断的决定。我知道他不是说着玩的,因为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出了决心。

我笑道:“你回去试试吧,保准不到一个星期你就得趴下!”

“为什么啊?”所有的人都问。

其实,养生有法有术。这位教练的老奶奶能活到100岁,其养生之“法”就是“新食不见旧食”,这个“法”是通过早上喝一壶浓茶清空肠胃这个“术”来实现的。“法”是不变的,而“术”却必须因人而异。我们要从别人的养生经验中学“法”而不能学“术”。早上起来喝一壶浓茶,利用浓茶消食,清除肠胃中残留的食物和粪便残渣,只适合年纪比较大、肠胃比较好而且身体能量消耗不大的人,对于一般人来说就不行了:年轻人受了浓茶的刺激会格外兴奋,一过这个兴奋期就蔫了,上午下午都没了精神;肠胃不好的人空腹喝浓茶,肠胃马上就受不了;身体能量消耗大的人早上空腹喝了浓茶,会加大消耗,因为茶叶本身就是去人的脂肪、消耗人能量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要做到“新食不见旧食”,只要晚餐少吃或不吃,每天早上按时排大便,就差不多了,不需要喝浓茶,因为年轻人肠胃更有活力,完全有能力清除各种渣滓。

所以,很多养生经验,都是因人而异的“养生之术”,它们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找出它们背后的“法”或“道”,再摸索和拟定出属于自己的养身之术。

想起那位教练的老奶奶,老人家从不说早上喝浓茶有多好,而是反复强调“新食不见旧食”,不强调“术”而强调“法”,真是一位有智慧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