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吃维生素d滴剂:第八章 情绪学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3:40
                    
                            第八章  情绪学说

 

 情绪是一个多学科的主题,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精神医学……。在生物医学时代,情绪不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对象。今天,情绪已成为心理医学极其重要的内容。现代的医学和现代的临床医生,如果不了解情绪在医学中的意义和不具备有关情绪的理论和学说,那就不能算是一门完整的医学和完善的医生。

 

             第一节概述

 

                               一、情绪在心理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理论或者是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情绪是心理活动外显表现的主要内容,情感则是内在活动的主要内容,但情绪较之情感与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良好的情绪可使人健康长寿,恶劣的情绪则使人致病损寿。

中医的内因七情学说与脏志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情绪学说,这一学说使现代的情绪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心理医学心因学说的概念和心因性疾病的发生、以及人患病后的情绪变化、情绪变化对疾病的医治、转归、康复预后等等,都与情绪及情绪学说的指导有密切关系。

人的心态用情绪学说的理论来进行分析,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等不同层次的表现,这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和重要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中的社会环境、人间关系,随时随地都影响着人的心境与激情。良好的环境,融洽的人间交往,使人愉快、亢奋激情,使工作效率倍增,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恶劣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间关系,使人压抑、焦虑紧张、心身紊乱、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这都是心理医学研究和需要处理解决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因此“情绪”在心理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已不言而喻。

 

                             二、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情绪及其学说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但心理医学主要关心和需要研究的是与人们健康和疾病有关的那一部分的情绪及其学说。心理医学是医学,医学的任务和对象是维护人的健康和医治患病的人。现时代是高科技高信息高度脑力负荷的时代,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心因因素、心因性疾病构成了现代医学中的主要病因、病谱和病种,成为当代医学中的主要矛盾;而原来的生物因素、感染性和体因性的疾病则逐渐退居第二位和次要地位。从而使过去不被生物医学重视的内因(即心因)性因子——中医内因七情——这一些在以前医学文献和医学教科书中很少被提及/或就是不写的的内容,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医学界的关注。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今天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和觉察到,情绪与人的健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三、情绪能否致病问题的争论

 

心理医学特别重视情绪在致病因素中的作用与地位;但这一问题,即情绪能否致病问题,却在目前的国内外中还存在有众多的争论。本书持肯定的观点是极其明显的,而且认为说出其肯定的理由也非常重要;这也是本书为此目的,而专设一章予以讨论和论述的主要理由。

笔者曾在《实用临床心理医学》中引用了中医内因七情的学说,但有些学者对此持不同的意见。不同意见者认为情绪导致致病的论点是不正确的,并认为其所以“在我国十分流行,是因为中医有七情致病之说,但现代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同时还引证了“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教授”的观点,“指出:情绪是反应,是结果,不能成为病因”的法法,来否定本书的观点。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且认为,提出“中医有七情致病之说,但现代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的论点,是一种对中医七情致病学说的真正误解,是一种不正确观点的“现代研究”。

中医古籍中的病因理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条(张仲景曰:“千般病因,不越三条,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七情的学说来自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脏志理论,即:“心志喜、肺志忧、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的论述。这些论述的理论有深刻的内涵,结合现代医学模式中新出现的病谱病种加以理解,更显出其精辟独到之处。但要想完全理解这些理论的全部含义,这就同想理解古中医的全部理论一样,其真谛则还远远没有能被现代人所破译;更无法被“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所以,这也就成为,不能使广大的人们所理解、所认识的重要原因。因此只能说,西医还不很了解中医,而不是中医的什么“误解”。

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

对于某些单纯患躯体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当他是先突然遭到体因性因子:生物、物理、化学、机械等因子袭击而致病、然后发生了情绪变化时,是可以说“情绪是反应,是结果”。但对于一些躯体原来是健康者,是因为遇上了“生活变故”事件的打击(包括社会事件)、冲击,从而产生激烈的情绪波动、震荡,导致心理功能发生了异常,致使生理代谢、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植物神经平衡失调而发病甚或导致器质性变的病人,(即使是其后情绪更甚恶化者,那只是一种恶性循环)其情绪(变化)本身就成为了致病的病因。

生活变故,社会事件挫折,任何人一生中都难免会碰到一些,但人对此的反应却都不一:意志坚强者,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情绪波动变化较小,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也很轻微,从而也就不会造成躯体伤害和致病;但对另一些意志比较脆弱、情绪容易失控的人,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进而生理功能紊乱而致病。病的轻重几乎与情绪波动的程度成正比。情绪失控越激烈,持续时间越久,对机体伤害愈甚,病也就会愈重,治疗就愈难。一旦失常的情绪,得到控制或经过调整得到恢复,病就能逐渐恢复痊愈。这种由于情绪所引起致病的例子可以数不胜数,因而完全可以说:情绪可以致病,情绪(疗法    )可以治病。异常的情绪就是中医所说的“内因”。坎农(Canon)的生物稳态学说指出:长期的情绪异常,会导致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失调,达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病理变化。

上述这些事实都证明情绪是心因性疾病的内因。

有些学者说:“情绪只是生理生化变化伴随的反应”;依此来反对情绪致病的理由。当然从“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的理论学说来看,其理由似乎不错;但从另一个理论:“激烈的情绪可以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的角度来看,情绪就是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这样一来,就发生了矛盾,谁对谁错,难下结论;情绪究竟发生在生理生化变化之前?还是之后?是先发生了生理生化变化,然后产生了“主观体验”,还是先因情绪变化然后导致生理生化的异常?就成为问题的焦点。笔者认为,辩论这个问题如同辩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无意义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来探讨问题,从纯心理学角度来探讨,可以承认前者是对的;从医学实践来看,后者更有意义。心理医学是医学,因此后者的理论更重要。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大量心因性疾病的出现,情绪问题(情绪激烈异常的波动和从而引起剧烈的应激反应)在发病中的地位,必然会越来越重要。医学界和广大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新的疾病和病因的理念。

因此,可以说,情绪与心因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激烈异常的情绪会致病,良好的情绪能治病(情绪、音乐疗法)。保持良好的情绪对维护心身健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本书所以要将“情绪“专列一章,把它放在心理医学重要地位的理由。

 

                                           第二节  情绪分类     

 

                                                                         一、情绪的定义和分类

 

拉丁文中情绪一词的含义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个意思就是说,情绪是一个动态过程。现代学者对感情的内涵意义指的是,感情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具有特定的主观体验和外显表现、再同特定的需要相联系的的感性反应。情绪和情感是这个感情性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情绪则是体验和感受过程的外在表现。表示感情形成时用情绪,表示感情内容时用情感。

但是,关于情绪的定义问题,陈学诗等认为:“由于情绪本身的特点和复杂性,许多学者各按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出发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它,因而导致了各种不同的情绪理论和情绪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一致同意的关于情绪的定义。……一般……定义为,情绪和情感是主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当代心理卫生》,P 191,陈学诗主编)。

情,在心理学中是“知、情、意”心理过程的一个主要阶段和内容。情过程的失常和紊乱就是心理过程的失常和紊乱。中医的“情”就是七情六欲的情,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医所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是情的具体内在感受和外显表现的动态过程。为了说明这一动态过程,这里借用文学作品中对人心理心态的描述,我国小说《岳传》中有一则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的的传说,说的是金兀术被岳家军中一员有勇无谋的猛将牛皋所擒获,金兀术是岳家军中的头号凶敌,这使得牛皋欣喜无比,其心中的内在感受可想而知达到了极点,其哈哈哈……的狂笑是情感突然爆发的外显表现;最终,由于这种情感是突然爆发的,达到了应激反应的极限,终于使机体的生理功能的伤害也达到了顶点而发生猝死;反之,金兀术之死,也是同理,他一向自恃强大无比,牛皋更不在他的眼里,今却被牛皋所擒,其不服愤激的心理也无以复加,心中的郁积也达到极限;这种激烈的爆发的应激反应,超过了机体耐受的极限,促使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极度紊乱、衰竭而致死。这两个一喜一怒的极端事例是一个很生动的描述人感情内在感受和外显表现的心理动态过程的写照。

 

                                                                       二、情绪的分类及分类理论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大千世界存在的认知与评价后的感受;情绪是感受的外部表现。随着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的变化,人的感受也不断地深化和复杂化。人的个性各异,认知评价也不一样,因而其感受也千变万化;因此,人的情绪色彩、表现内容也千万地丰富多彩。

    要想严格地将情绪分类是困难的。情绪的分类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当代人的感受不同以及认识和学术思想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学者各有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标准。中国早期的中医书籍——《内经素问》——有五情的论述,以后又演变为七情。近代西方学者认为人的基本情绪是四类,其他情绪是由这四类交叉叠合派生演变出来的。这种情绪分类好如颜色分类。调色原理的颜色三基色是红、绿、蓝,其它万紫千红色彩斑斓的颜色都由这三色调和而来。所以四类情绪叠合的组合后,千万人就有了千万种不同的感情色彩与情绪表现。四种基本情绪的内容大致如下:

㈠喜

喜就是喜悦,是一种愉快的情绪,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快乐体验。喜和乐是一种期望的目的达到之后、期望的紧张心情解除时的心理体验,或是一种并无期望而突然出现意外收获时的心理感受。喜又可根据获得目的的质与量不同、以及到达的时态不同而表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体验和感受,而区分为:满意、愉快、欣喜、暗喜、沾沾自喜、大喜、狂喜。

㈡怒

怒或愤怒,是与喜的一对两极。怒是由于事与愿违、期望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出现根本不愿意见到的东西,从而使原有的紧张不仅未能解除反而更加累积的心理压力体验;或突然遭到意外,瞬间引起的心理感受。怒同样有质与量不同的区别,和表现的程度各异,如:梢有不满、生气、愤怒、大怒、暴怒和暴跳如雷。

㈢哀

哀即悲哀。哀产生于所热爱的事物被突然的消失和所盼望的事或物的泯灭。哀是心理感受的失落、空虚、渺茫、不知所措。哀是心理上另一种刺痛的紧张和体验。哀的程度由轻到重分别表现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和绝望。悲哀的释放是哭泣。

㈣惧

    惧即惧怕或恐惧。是一种极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极端严重时可有濒死的感觉甚至使精神崩溃以及面呈骇色和惊恐万状、不安的表现。        

 

                             三、中医的情绪理论及分类

 

㈠中医古籍中的情绪理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忧。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灵枢经》中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然喜怒不恒,寒暑过度,天真之气,何可久长”。

中医理论把情与气相合(气“生喜怒悲恐忧”),与阴阳相连(“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把气看作:元真之气,人之根本;阴阳乃人之整体之平衡。由此可见,中医把把人之情绪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情绪安定,喜怒有节,才能健康长寿;喜怒无常,可以损寿。中医还把五情与五脏相连。与肝的关系曰:“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与心的关系:“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与脾的关系:“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与肺的关系:“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与肾的关系:“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这些论述,不仅指出情与五脏的关系,还指出相互间的生克关系。在指出这些关系之后又进一步指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中医的情绪理论还指出,情绪的变化会损伤元气,会致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肾”。反之,脏腑的气血变化也会影响情的变化,“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中医的情绪理论不仅有独特的情绪分类,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情绪与脏腑、健康与情志脏腑之间的紧密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

    ㈡中医的情绪分类

上古的中医将情分为五情,其后又分为七情。至宋代提出了:“六淫所感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的情绪分类。七情即:喜怒哀思惊恐忧。

①喜

    精气并于心则喜,喜则志气夺,荣卫通利,气缓矣。喜则肾气乘矣。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喜乐无极伤魂魄则狂。喜则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矣;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痛,掌中热。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喜伤心,恐胜喜。

喜在中西医情绪分类上都被放在首位。可见喜是一个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情绪。

根据中医理论喜需要有精气。精气并于心才产生喜,常喜则志和气达,荣卫通利;但喜不能过度,过喜使肾气乘,神惮散;喜乐无极伤魂魄狂成病矣。其症在外表为面赤、口干、傻笑。在内则可胸腹痛、身热。

②怒

怒则气逆,怒胜肝气秉矣。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前言,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喜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怒伤肝,悲胜怒。肝为将军之官,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③哀

哀者悲哀也。哀与忧、怒属一大类,与肺志相关。过悲哀伤肺,肺伤则气消,面色淡,神气不足。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哀太过而伤内脏。

④思

脾志思,过思伤脾,脾伤则食无味,寐不宁。思则气结。思虑过度,神恍惚,气机不畅,腹胀满,肢软体酸。怵惕思虑则伤脾,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神乱。

⑤惊

惊则气乱。惊则气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心气先虚之人易惊。

⑥恐

恐则气怯,怯则上焦闭,闭则气逆,还则下觉胀,故气不行。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气不足者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恐则脾气乘矣。恐伤肾。

⑦忧

过忧伤肺,也可伤脾,忧与哀同。

中医的情绪分类紧密地结合中医的理论,中医不仅仅是分出情绪的种类,而且还指出与健康、与疾病、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与脏志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节  情绪学说

 

 情绪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主题,它涉及到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变态心理学、精神医学……等等诸多学科。在生物模式时代的生物医学中,除了精神医学外,情绪不是医学研究的对象。今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情绪已成为心理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今天的医生如果不具备情绪的知识、理论,不了解情绪在健康和疾病中意义与作用就不是一个完善的医生。

 

                           一、神经生理心理学中的情绪机理

 

 神经生理心理学(是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的总称)中的情绪理论是情绪的生理学基础。情绪是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情绪是神经中枢最高级的生理功能之一,是脑神经细胞及其突触在接受外界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刺激后在内部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辨认运转过程(这就是情感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向外部反映的外显表现过程(情绪反应)。直接接受和处理外环境信息,形成情绪的脑结构位于皮层下的次级中枢: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近代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边缘系统是情绪中枢的所在地。情绪的最高级中枢当然也在大脑皮层。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有三个环节:①外环境信息→②皮层下神经结构的信息处理和反应→③高级中枢的认知和评价。没有第一个环节,生物就不可能有情绪;没有完整的第二个环节,发生的情绪也不完整甚或不发生;第三个则当然是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环节。没有健全完整的大脑皮层,或皮层的结构受到了破坏,就无法形成完整的情绪。

 情绪是个整体功能,与生理相随,与生化相连。情绪发生时整体的循环、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肌肉、皮肤、内分泌、汗腺等的生理活动功能,全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皮电反应、血压、心率、呼吸、肠胃蠕动与分泌、肌电、脑电、瞳孔大小、血中儿茶酚胺及酞类、激素类物质的浓度都会有相应的变化数据可以测定。

 

                             二、社会学中的情绪、情感

 

社会学中的情绪、情感主要是研究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列宁提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情绪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内容。人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其它生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有情绪。由于人有丰富感情色彩的思维活动,情绪就成为社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情绪既来自生物的本能,也来自社会实践。人对生活、生存需要的情绪是初级的,在这一点上所有的生物都一视同仁,无一例外;人对精神生活需要的情绪是高级的、社会性的,它来自社会实践,并受社会实践制约,是人类所独有。所以研究人的情绪、情感、爱好、喜恶的发生发展的根源乃至个性需要的形成就必须与社会学相关连。

 

                                三、人类情绪的特性

 

㈠人类情绪的两重性

人类情绪的两重性表现在:1,生物性的情绪,即动物本性的情绪;2,社会性的情绪,即人本性的情绪。

    ①生物本性情绪。生物本性情绪对于人和动物都没有区别;这是生物种系有生以来就具有的本能,与生物的生存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相关联。例如,食物与水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基础,因此凡能得到它的生物在得到时就会有愉快、欢说的情绪表现,而得不到的生物就会焦虑不安,如果被还其它因素所妨碍或被阻拦时,则还会发生愤怒和争斗的情绪。这种赖以维持生理、生存的需要而发生的情绪表现,是初级的或低级的原始的情绪。例如,狗、猫等动物,当其他生物或人们要剥夺它们的生理需要和生存需要予以伤害时会发出狂吠和哀号;而当喂以食物和友善轻轻抚摸时则会摇头摆尾表示欢悦和亲热。人类对此类情况的反应是同样的,将人类这一类的情绪称之为生物性情绪。

    ②社会性情绪。社会性情绪是高层次的情绪,是人类特有的情绪。此类情绪来自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因此,与单纯生物性需要而发生的情绪相比,这是一种高级的、派生的情绪。虽然这种情绪的发生,严格说来仍然与“需要”相关,但这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是精神上的需要,也即是心理上的需要,而非生理上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在如:荣誉、地位、自尊性、关怀……等等需要。

    ㈡情绪类型与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得到满足时为喜。喜是一种愉快、高兴的情绪,由于需要得到了满足、能有助于生存和发展,而不再为之操劳、奔波和烦心,因而就自然流露出来安宁、愉快喜悦的心心情,这就是喜,这就是喜的来源。此外,人的情绪还明显地受到人的个性倾向性所制约;因此凡与人的需要、兴趣、理想、理念、信念相符合的事和物都会发生愉快、满足和喜悦;以及欢迎、接纳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则会发生失望、不安、厌恶和厌烦。人为了生存和生活除了必须得到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供给保障外,还需要有群体和群体活动的条件,如生产劳动的场所以及职业等环境;人为了自身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自然的和社会的条件保障和满足。因此,凡“需要”能够得到时,人就会表现喜悦的情绪。

    ②需要得不到时为愁、忧、怒。                                       

如果生存需要的物质无法得到,就必然会影响生存和生活,那就必然会引起心理的波动而发生愁、忧、怒以及失望、不安的情绪反应。因为人是社会性的高级生物,所以社会性的精神需要是同样的需要,得不到它也会发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③对不需要的有害的物质和事件表示厌恶、恐惧、逃避和排斥。

惧怕会引起逃避有害物的伤害,同样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在这点上看,惧怕也是人类必须的情绪之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但大自然中同时也存在着威胁人类生存的客体:例如,毒蛇、猛兽会伤害生灵,烟雾瘴气、三害公废有害于人类健康,人就会对这一些表示恐惧、厌恶、逃避和排斥;海啸、地震、风暴会摧毁杀伤生命和财产,就会使人望而生畏和恐惧。凡此种种,人类之所以会有与喜悦绝对相反的厌恶、躲避、排斥和恐惧、其目的同样是为了避开伤害和毁灭,以保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之所以会发生种种的情绪,都是与人的需要与否紧密相连。与需要相关的情绪是生物的本能。

 ㈢情绪的社会性——认知与评价

社会同样是人赖以生存的客体。社会比自然的复杂性要更进一个层次。社会中的因素不像毒蛇猛兽那样直接伤害躯体,它伤害的是人的心灵,这要比自然对人的伤害来得更为深刻和复杂。人对社会客体同样有需要与否的希望和不需要的厌烦和惧怕。不过社会客体对人的作用、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进入神经系统。人对社会事件作出情绪反应时,主要是人的社会本能(同时也蕴含着生物本能);不过,这种本能,比人对待具体事或物(第一信号系统)的情绪反应上升了一个等级。

文明社会的现代人,情绪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情绪类型还关系到人对社会的认知与评价的观点问题。社会本能的情绪:或喜或忧或惊或怒都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和评价标准有关。很多人都处在同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遇到几乎是相同的事件和事物,但有些人可能会产生喜悦和欢迎;有些人却可能发生厌恶和焦虑;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呢,就是因为人的认知评价不一所引起。喜爱什么,厌恶什么各人都不相同;都是根据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标准所决定的。

“认知评价”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观点。评定每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来源、矫治其不良的情绪与行为,必须熟悉、掌握人情绪的社会本能这一理论,即情绪的社会性这一观点的原理。

 

                                                                     四、情绪学说

 

情绪学说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最初提出的学说有的已经过时,有的有缺陷,但没有最早的学说也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发展。通过对过去学说的了解,就有可能发展、发现、创立今天的和未来的学说;因为对过去的了解、学习、研讨既可以温故而知新,也能发现和了解其为什么有不足和缺陷以及其问题的所在。这样就可以通过杨弃、增删、修改、补充发展创立新的学说或完善原有的学说。以下是各种情绪学说及其要点:

㈠詹拇士—兰格(W·James & C·Lange)学说。

詹拇士—兰格学说,是西方心理学家在19世纪末叶提出来的学说,其内容要点为:外界刺激的原始感知觉→继发内脏和骨骼反应→因机体生理变化导致体验感。此即为情绪。          詹拇士—兰格学说是情绪的外因说。

㈡坎农—巴德(W·B Cannon & P·Bard)情绪学说

1927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根据神经生理解剖学的发展,提出情绪丘脑学说;1934年巴德对此又进行了扩充,最后形成本学说。其基本内容为:

外界原始情绪刺激感知觉→丘脑接受刺激信号后进行处理|→大脑皮层情绪体验

                                                   |→继发内脏骨骼生理反应

这一学说中的丘脑现在进一步被明确下丘脑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㈢情绪三因素说

进入本世纪70年代,情绪学说开始从单一的外周刺激说或中枢生理变化体验说转向综合的包括社会认知过程在内的学说。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 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

             此说的结构为:外因刺激    因素|

                           机体生理变化因素|→情绪体验

                           社会实践认知因素|

㈣中医脏志学说(详见前述)

 

                               五、情绪是心理与社会的纽带

 

心理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情绪这一环节进行的,情绪起着中介作用;因此也可以说,情绪是心理—社会的纽带。人的心理活动,本着心理医学的观点也可以分为生理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的心理活动两种。心理是大脑神经中枢最高级的生理功能,这在过去的生物医学中已有了详尽的研究和大量的资料;这就是生理性的心理活动。社会性的心理活动则是一个新的概念和内容,是当前心理医学研究的崭新课题;以往的医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只注重大脑的高级生理功能,而很少考虑心理的社会因素,也没有考虑将这两者密切地与临床相结合起来;因而未能在健康与疾病、健康与保健这些医学领域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给予相应的地位。

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的心理活动也可以分为正性的与负性的两种。正性的有益于健康;负性的既有损于健康,也可以致病。

社会作用于心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感知觉器官发生的,进入大脑的感知觉信号在经过皮层神经细胞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后就发生了“认知评价”的心理活动,然后再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作出反应。这种“认知评价”的心理活动也就是情感的心理活动;对社会的外显就是情绪。正性的社会讯息指的是有益于健康的讯息,它进入大脑后,经加工处理能得出美好的、喜悦的认知评价而产生良好有序的心理活动,发生正性的情感与情绪。反之,负性的讯息则完全与之相反,在经过认知评价后,会得出和发生相反的结果,如果皮层细胞对此缺乏必要的承受力和耐力,则就会发生皮层功能的紊乱和产生紊乱无序的心理活动而致病。

根据情绪是心理—社会的纽带这一观点来看,其情绪的作用流程可以表达如下:

外界社会活动讯息→进入脑干边缘系统产生情绪→传入中枢皮层影响心理活动。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情绪中枢位于脑干的边缘系统;这一位置正好是在外界(社会讯息)与神经系统最高中枢大脑皮层的中途,它是一个中继站。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情绪就是联结社会—心理的纽带。

 

               第四节  情绪致病机制

 

上一节论述了情绪的生理学机制、情绪的社会性以及情绪和情绪活动的正性和负性概念。这一节将进一步分析不良情绪的致病机理。

 

                                                           一、情绪与心理—生理的关系

 

“心理”是机体整体的代表,是大脑神经中枢最高级最完整功能的表现。“生理”指的是躯体结构运转有生命活力的表现,且大多指的是,或系统或器官或组织的局部活力功能的表现。与“心理”相比,“生理”是次一级的功能,是在整体大脑最高级心理功能下的次一级中枢功能,是受到心理活动影响、调控和左右的次一级中枢。生理功能虽也有独立自主的活动能力,但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生理与心理有内在的联系,是在后者调控指挥下进行相对的独立活动。情绪对沟通心理与生理之间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既影响心理活动,也影响生理功能;所以`情绪既与心理也与生理都有着密切关系。

影响、指挥、调控全身和系统生理活动的次一级皮层下的中枢有三大主要部分:植物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这三大部分的中枢都位于脑干的各级脑组织内,而情绪中枢也在脑干内与它们相邻,几乎可以说是位于同一个平面;两者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当影响和引起情绪变化的刺激、信息进入脑干时,也同时影响和引起了三大系统中枢的活动而发生全面性的生理反应,它们的表现如下:

㈠通过植物神经中枢发生的交感反应和迷走反应:血压波动、心率改变、血管收缩或舒张、肠胃蠕动和分泌活动的变化、汗腺和唾液腺的分泌量多寡、骨骼肌的运动以及包括排尿反应等等的生理反应。

    ㈡通过内分泌系统——垂体激素——的反应:各靶腺的激素分泌量和血液中激素浓度发生了变化,相继引起代谢速率和能量供应的变动,同时也改变了受激素影响较大的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

㈢通过免疫系统变化反应:改变了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免疫抗病能力以及体液中和组织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水平。

通过这三大系统的反应和参与,因此激烈的情绪刺激,必然会引起和出现强烈的全身性的生理反应;而过度的的生理反应又必然会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障碍或抑制了生理代偿功能。其结果就是病态。

强烈的外因情绪刺激(情景刺激)和继发的异常的生理反应,加上不正确的社会实践认知(情绪三因素说的三因素),作用于皮层最高级中枢的心理功能区造成重大的心理压力,就必然会引起心理功能的紊乱和障碍从而发生心理健康损害而致病。由此可见,情绪在生理和心理之间起到重要的中间环节;可以说:情绪是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桥梁。情绪沟通了心理与生理的联系。

 

                                       二、不良情绪促使心身双重损害

 

由于情绪反应与生理反应之间密切关系,又与心理活动紧密相联,而情绪本身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情感的外显部分,因此可以说,情绪在心理与生理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节点作用。情绪的变化,既可以造成心理功能的紊乱和障碍,又可以引起躯体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使躯体发生病变。情绪之引起躯体损害与单纯体因性生物因素引起的躯体损害并不完全相同。负性情绪作为病因是一种与体因性因素有区别的心因性因素。体因性因素致病一般只引起躯体器质性的损害和机体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不大会引起心理功能的失常。但心因性因素的致病除了心理功能的损害、紊乱和障碍外还同时发生了生理功能的失常。所以,不良的负性情绪可造成心身双重损害。

有人说“情绪只是生理变化伴随的反应”,意思是说情绪不能作为病因;此话在单纯心理学领域来说是对的,但不能扩展到临床医学,更不能据此来反对情绪致病的理由;因为与此相关的还有另一个“激烈的情绪可以促使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结论。“激烈的情绪可促使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既成定论,那么超过一定程度的反应就成为异常反应,此时就成为病态;所以它们之间只有量的区别,而质是一样的。这时,“情绪”就成为致病的病因。

也有人说,最初作用于人引起情绪反应的只是客观外环境的各种信号刺激,因此各种情景、社会、生活事件才是病因,而情绪是反应。以这种说法来反对情绪致病的理由也有问题。情景、社会、生活事件确是客观存在,但由于人们的认知评价观点不一、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情绪反应各异,所以它们不一定都成为致病的信号刺激物。有很多人都处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受到同一种情景、社会、生活事件的影响和作用,有的人发病了,有的人则毫无影响;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在第二信号系统客观存在不是致病的病因,而真正致病的是不正确的认知评价引发的不良的负性情绪。只有,当由于接触这些信号而引起异常反应的情绪时才会发病。因此最后的发病原因还是异常的情绪。从治疗角度来看,情景、生活事件一经发生,就成为历史事实,永远无法抹去,因此将它们作为病因治疗(消除病因)就难以进行;如果将负性情绪作为病因,那么针对情绪、改善情绪,使之改变为良好的正性情绪则是完全有可能;所以针对情绪,将它看作病因治疗则有良好的治疗基础效果。因此,肯定情绪作为心因性疾病致病的一种病因,不仅有生理学的、社会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而且对医治心身疾病、预防心理功能失常以及保护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节  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

 

情绪的正性与负性双重意义指的不仅仅是情绪能引起致病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情绪可以使人健康与长寿,使人精神焕发。增加人们健康的情绪名之为正性情绪,反之则称为负性情绪。

 

                                           一、正性情绪与健康

 

   当人们在欣赏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或观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作时会感到心情舒畅、悠然自得、神态自若、心境宁静;当人们遇到事业顺利获得成就和喜庆大典时会欢欣鼓舞、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当人们在游览名山大川雄伟胜境时会感到心胸开阔、情趣怡然、心境坦荡;这类情绪,因为它有益于健康,所以我们将它名之为正性情绪。

     人处在正性情绪时心境宁静、和谐、均衡,心身协调,生理功能旺盛,肌肉宽松,血液循环充沛有力,心跳规则有序,肠胃蠕动分泌如常,食欲良好,睡眠安宁……这时候的人体心身全部处在非常良好的健康状态。如果人们能长期、经常处在和保持在这一状态,无疑会使人健康长寿。

 

                                     二、负性情绪与疾病

 

当人们遇到不顺利的事和环境时,或发生重大的生活变故事件时会心境恶劣、焦虑不安、激动、愤怒、忧愁、忧郁、悲痛;这种情绪会伤人精力、耗散心血、消耗体力、从而引起机体失调而致病,因此将它称之为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发生时心境极为恶劣、心态极不平衡、心理冲突激烈,内稳态受到破坏;与此同时,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干扰: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交感迷走失去平衡,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心律失常;严重的和持久的负性情绪还会使内分泌功能受累,代谢发生紊乱,免疫力下降,从而产生和诱发更多、更进一步的心身伤害,心因性疾病油然而生。所以负性情绪可以致病,可以损寿。

 

                                  三、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的辩证关系

 

喜与怒、乐与哀都是人之常情。喜、乐能陶冶愉悦心情,使人奋发向上;悲、怒能发散、消除心中郁积、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使心境重新恢复宁静。有时悲还能激发力量(化悲痛为力量)、怒能迸发体力、鼓起勇气,从而奋发拼搏,从新发展。所以喜怒哀乐都是人类种系发生史上与生俱来、人生生存不可缺少的本能,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主要的问题是、情绪的表达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度数。情绪之所以有正性与负性的区别,关键在于情绪表达的度数;适度的情绪表达有益于健康,过与不及则有损于于健康和致病。

情绪发生的种类和性质,既受客观情景所左右和生物本能的需要所决定,但同时由于人是高等生物,所以人的情绪还要受到社会本性的制约;因此人的情绪还可以通过学习、体验、观察,通过对客观事物、情景的认知评价,通过自我锻炼、修养,培育出良好、高尚的正性情绪、情感、情操,克服和避开有害的负性情绪、情感和不良行为的情操,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或至少可以降低和控制负性情绪发生的程度和其损伤性。

     
                                       四、情绪与行为

 

有高超情感、情操的人,其行为检点、温文尔雅、谈吐儒博豪爽、豁达大度、谈笑风生、生活有序、心态宁静、心胸开阔、遇事随和冷静、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反之,情感、情操低级的人,生活放荡、行为不羁、酗酒赌博成性、嗜烟如命、谈吐粗野、动作鲁莽、作息无度、晨昏颠倒、遇事急躁、处理草率、人间关系紧张。

由此可见,人的行为与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情趣密切相关。养性冶情、心身双修,不仅培养了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性格,而且还对人们的健康长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上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