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统戴老板微博: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6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59: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xxxx年)

               1968年(农历戊申年. 猴年)

 

  本年度重大事件:我国自行研建的远洋轮“东风”号下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举行,错误的把刘少奇同志“永远开除出党”;徐特立、田汉、翦伯赞、许广平、傅连璋、严凤英、荀慧生、刘宝瑞、容国团、杨朔、程潜、蔡廷锴、蔡楚生等知名人士相继逝世;中国成功进行氢弹试验;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各地普遍开办“五.七干校”;全国均已成立革命委员会,形成所谓的“全国山河一片红”;工人宣传队开进学校;解放军开始“三支两军”;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月8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排水量为18800吨、载货量为11700吨的远洋轮“东风”号建成。

  ――同日,教育家、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童书业先生逝世,享年69岁。

童书业,字丕绳,号庸安。1908年出生于安徽芜湖。他1935年结识顾颉刚先生。后在上海光华大学、美专等校任过教。1949年8月,应聘为青岛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文学所研究员。主要科研成果有专著14部和论文129篇。五十年代初,山东大学历史系曾有过一个“八马同槽”的兴旺时代,其时也,陈同燮、黄云眉、郑鹤声、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童书业、杨向奎八位先生共同执教于山东大学,为一时之盛。这不仅为山东大学在史学界赢得了一个重要位置,而且也为山大历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童书业先生就是这八人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是1949年暑期之后,由杨向奎先生引荐,从上海来到山东大学任教授的。

  1月17日――新华社报道:1966年1967年,全国由近30个学科的100多名科学工作者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对珠穆朗玛峰海拔最高达7000多米的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项目涉及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地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地球物理、自然地理、地球化学、土壤、植物生态、区系植物、鸟兽、昆虫、水生生物、冰川、气象、水文、天文大地测量、地面立体摄影测量、高山生理等。通过考察,获得了一系列较完整、重要的科学资料。

  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将汤平同志逝世,享年65岁。

  汤平,原名王绍高,1903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小河乡潭湾村。1925年参加国民党。1926年冬加入当地农民协会,并被推举为清算委员会成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中共浏阳县委领导的地下武装斗争,任浏东游击队会计。1928年10月,随队编入红五军第二纵队,任大队军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团第一师第二团连政委、团政治处支部书记、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军团后方补充团政委、红五军一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秘书处处长、红三军团第四师供给部部长。先后参加了红三军团和红一方面军两次攻打长沙以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随中央纵队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支队第四供给处处长,不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团团长、直属政治处主任等职。为了解决长征部队供给紧张问题,他不顾伤病在身,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人防地征购医药、粮草,减少所在部队通过雪山草地的非战斗减员,胜利地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列科科长、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晋西北行政公署行政处处长、粮食处处长、公署秘书长等职。积极参加了晋西北地区的反“扫荡”、反“蚕食”战斗和恢复发展生产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行政公署副主任、晋绥行政公署督察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与地方同志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支前工作,为南下部队筹措了大批的物资和经费。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财政处处长。1950年11月任军委总后勤部财务部部长,负责组建全军的财务系统。他带领财务部的同志,在条件差、人员少的情况下艰苦奋斗,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全军的财务工作走上了正轨。尔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为解放军的后勤财务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他被林彪反党集团迫害致死。1977年3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他平反昭雪,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进一步实行节约闹革命,坚决节约开支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1967年底各项经费和资金的年终结余存款一律冻结;基建、大修和设备更新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控制用款;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1968年行政费、事业费,较1967年减少30-40%;一个单位因两派斗争分裂成为两个领导班子、两套财务会计、两个金库、两个银行账户的,必须一个月内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否则军管;财政、银行要支持生产发展,应纳税单位和个人要照章纳税;没有实行大联合或军管的单位,由各组织、业务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会计联合签署;叛徒、特务、走资派、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反革命资产阶级分子和反革命知识分子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实行冻结,不准提取。

  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

  2月23日――中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将袁子钦同志逝世,享年60岁。

袁子钦,又名袁致卿,学名从行,1908年12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白砂区厦洋村。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员,第三十一团连政治委员,第十师政治部宣传股股长,第十三军三十九团地方工作团主任,第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五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抗大总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治委员,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下三纵队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五纵队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六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开始后,受到诬陷,被迫害致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军委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3月3日――中国现代女作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许广平,笔名景宋,女,1898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禹县,祖籍福建。她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6年毕业,与鲁迅同车南下。 1927年10月3日与鲁迅同行到上海,不久与鲁迅结婚。1937年和郑振铎等入编辑出版《鲁迅全集》。抗战时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曾任《民主》周刊编辑。1948年底经香港转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等职。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欣慰的纪念》等

  3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副教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刘善本同志逝世,享年54岁。

  刘善本,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泊庄。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附中,1935年考入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八大队任任作战参谋、上尉飞行员。抗战初期,随这支远程轰炸部队袭击日军。1943年被派往美国学习,1945年春,取道印度,绕道卡拉奇“就地待命”。1945年春准予驾机回国。1946年6月26日,他利用由成都去昆明运输美军移交的通讯器材的机会,巧妙地摆脱地面控制,驾机起义,飞抵延安,开创了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先例。毛泽东、朱德亲临欢迎大会,朱总司令还把他请到自己窑洞里作客。 在他的影响下,国民党空军先后有100余人驾驶42架飞机起义。周恩来总理多次称,“刘善本同志是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1946年9月22日, 毛泽东主席在其办公室接见了他,让他到东北筹建第一所航空学校,并与他合影留念。1946年9月,他赴东北参加创办全国第一所航空学校的工作,被任命为副校长。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1日开国大典,他驾机领航,接受检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航空兵某师师长率部参战,曾经组织过人民空军的首例夜袭作战,并首次使用了电子对抗和照明轰炸的作战法。他先后任延安总部航空教员、东北老航校副校长、第一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学院领航系主任、华东空军混成四旅副旅长、航空某师师长、空军军训部副部长、空军学院副教育长等职,他对新中国人民空军的创建、成长和壮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获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4年2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他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在刑讯逼供中被失手打死。1975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为他平反昭雪,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3月17日――杰出抗日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冯仲云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冯仲云,曾用名冯启农、冯群,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在杭州日本领事馆前,作街头讲演,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罪行。次年9月入清华大学学习,1930年毕业清华大学数学系。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到哈尔滨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2年任全满反日总会党团书记,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反日斗争,并在汤原举办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抗日游击队的骨干。同年10月,创建汤原抗日游击队。翌年7月,任满洲省委秘书长,在多次受到日伪通缉情况下,出色完成党内的交通联络。1934年10月,以省委代表身份到珠河游击区指导哈东文队抗日斗争。11月,与赵尚志同志一起粉碎日伪军2000多人的秋季“讨伐”。1935年,哈东支队扩建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主任,对三军进行整顿,部队发展到1000余人。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为加强对敌斗争,于9月在汤原举行了2000多人参加的雪耻大暴动,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1937年12月,当日军4个师团和大批伪军发动“三江大扫荡”,抗联主力被迫西征后,率留守部队转入艰苦的游击斗争。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取得克山等战役的胜利。1941年12月,针对日本关东军的“毁灭性扫荡”,率主力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抗战结束后,曾任松江省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1954年任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主管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教育等工作。他曾当选为“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逝世。

  3月21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刘淑清女士在昆明逝世,享年65岁。

  刘淑清,女,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幼年家贫,勤奋好学。10岁进简阳小学,18岁从成都市华美女中毕业,一面读书,台布等手工艺品出售,为学校筹募资金。1923年,她任成都市启化高等小学教务长,几年前避乱回简阳家居时,结识率军过境的滇军旅长盐津县人刘柏君。1923年至盐津县牛塘坝刘柏钧家完婚。不久与夫移居昆明,在育贤小学任教,并结识龙云夫人李培莲、卢汉夫人龙泽清等人。1927年,刘柏君厌倦军阀混战,弃甲归田。夫妇回到盐津,地方频遭匪患兵灾。1930年夏天他们遭遇一支由四川窜入的军队围困,因乡亲的协力合作,得以逃入盐津县城。后来刘柏君又遭后任县长万景增杀害。她摆脱软禁,携掣幼女3人,定居昆明经商,先后开办大华交益社、西南大旅社、南屏电影院,受聘任安宁温泉宾馆经理。她善于经营,注重服务质量,事业不断发展,信誉著于商界。她为人仗义疏财,对乡亲旅昆就学、谋业求助者,无不尽力资助。1939年,她看准电影业的发展前途,集股创办南屏电影院。南屏电影院建筑新颖美观,设施、音响、色彩、机械等皆为当时全国第一流,多放映进口外国著名影片,旁映翻译中文字幕,深受观众喜爱,每值周末廉价照顾学生,不时免费放映专场。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至东南亚、避难华侨涌向昆明,孤苦儿童流离失所,她极为关怀,首倡募捐救济,并得龙、卢等夫人赞助,在昆明东门外办起坤维慈幼院,自任院长,收容无依孤儿、弃婴200余人,按其年龄、文化、体力、编为4班,分别讲授文化、劳作、技艺,教养成人,介绍就业。1943年,她任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选任云南省参议员。是省参议会中少数进步参议员之一,在反蒋、推动云南和平起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49年,“九.九”整肃前夜,她把国民党即将大逮捕消息传给杨青田,地下党事先周密布置,避免了大损失。后借为卢夫人送行同机前往香港。长女在美国工作,接她到美同住,虽受女儿照顾,但她始终认为:异国他乡,非安身立命之地。1950年初,获昆明杨青田等电告:“云南胜利解放,欢迎回乡建设新中国。”更加坚定归国信念,几经周折,返回昆明。回国后,她拥护人民政府政策法令,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各种运动,并将全部私营企业资产,按国家规定投资入股,逐步纳入合营、国营企业。她曾任省政府交际处副处长,先后被选为昆明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云南省妇女联合会第一、二届执行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昆建昆明市委副主任,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任过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第三届常务委员等职,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平统一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她遭受诬陷迫害,一病不起,于1968年3月21日逝世,终年64岁。1979年经中共云南省委昭雪平反,恢复名誉。

  3月22日――林彪、江青一伙出于篡党篡军的需要,设下圈套、捏造罪名、突然袭击,制造了所谓的“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杨、余、傅三人当时分别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空军政委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职务。3月5日夜,傅崇碧为当面汇报清理鲁迅书信手稿去处,与中央文革办事组事先联系好,然后带三人分乘两辆车赴中央文革所在地,经允许后驱车进入。但落入了江青一伙预谋的政治圈套。3月22日凌晨到25日,林彪、江青等人接连召开全军部分师以上干部和北京卫戍区、北京军区干部战士大会时,一口咬定傅崇碧带人“武装冲击中央文革”去抓人。其后甚至捏造说傅崇碧的秘书用装有手枪的皮包打了江青的腰,“后面车最低限度有一挺机枪”等等。并进而诬陷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为二月逆流翻案”,“是‘五.一六’的黑后台”。林彪诬陷捏造杨成武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同余立金勾结要夺空军的领导权”,“同傅崇碧勾结要夺北京市的权”,“杨成武三次下命令给傅崇碧冲钓鱼台到中央文革去抓人”。诬陷余立金是“叛徒”。25日凌晨1时35分,毛泽东接见全体到会成员,表示对处理“杨、余、傅事件”的支持。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撤销杨、余、傅的职务;任命黄永胜为总参谋长,温玉成为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3月25日军委办事组改组,由黄永胜、吴法宪分任正、副组长,成员为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随后,决定军委常委不再开会,军委办事组取代了军委常委。林彪一伙就此控制了军委很大一部分权力。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人遭到残酷迫害,并在全国范围内株连了一大批人,有的致残、致死,造成严重恶果和影响。1974年7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为杨、余、傅三人平反恢复名誉,宣布:杨、余、傅问题是林彪搞的,搞错了,宣布平反。中央、中央军委重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1979年春,中共中央为“杨、余、傅事件”彻底平反。

  3月28日――著名抗日英雄、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吉林省吉林市政协副主席戴鸿宾同志逝世,享年58岁。

  戴鸿宾,曾用名高新生,1911年8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县海浪塞两半山屯,1919年移居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北沟靠山村。他11岁开始给地主扛活,扛了8年,人称“戴半拉子”。1932年1月,他怀着“不当亡国奴”的满腔热血,参加了本村的反日救国会,并经党组织培养考察,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10日参加“反日游击中队”担任小队长;1933年8月任“东北民众联合反日义勇军”总指挥,率队攻打汤原县城,虽未获全胜,但却给了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轰动了松花江下游地区,给汤原人民以极大鼓舞。1933年10月5日,他担负了游击队的领导责任。11月,“汤原反日游击队”改称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队”,戴任副队长;1934年8月,汤原游击队扩编为“汤原游击总队”,戴任总队长,他根据县委的指示,争取了太平川伪自卫团长张传福等以下30多名骑兵起义,壮大了游击队的力量。1935年5月,他率队再进太平川,打死进犯日军30多名,击退伪军一个连的进攻。处决特务,收缴警察署枪支和反动地主武装,拔敌伪据点,创建了太平川根据地,之后又创建了汤原格节河、洼大岗等4小块游击根据地。1936年1月,反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戴任6军2团团长,同年6月任6军4团团长,奉命开辟汤西根据地,第一仗就打死日军20多名,缴获了许多枪支。进入汤西地区后,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整顿和健全了地方组织,捣毁了伪汤原县兴农合作社设在西北沟周家烧锅屯的出荷粮仓。1936年 11月,戴担任6军代军长。1937年2月被任命为抗联第6军军长,率队远征大、小兴安岭,开辟松嫩平原游击区;1937年5月率队夜袭汤原县城,震动了日伪统治中心,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抗联6军在小兴安岭西部地区播下了抗日火种,扩大了党和抗联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1938年2月,在攻打萝北县城战斗中,因敌众我寡,后率400多官兵退入苏境。1939年4月,对戴带出的400多官兵擅自入境苏联被苏政府遣送新疆造成损失,给党在政治上造成了极坏影响,被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撤消东北抗联第6军军长职务,并党内给予“降为候补党员”的处分,后被任命为回国大队长,于1939年7月回国。1940年5月,他被上级任命为东北抗联第3路军第12支队长,率队远征三肇(肇东、肇州、照源县),开辟平原游击战争。1940年8月,在攻打肇东县时,被日军200多人、伪军300多人包围,部队损失很大,戴没有收拢队伍,私带2支短枪、4万元伪币、60余两黄金脱离部队,改名高新生,辗转隐居沈阳市。1945年10月,他找到了组织,交代了脱队隐居的情况,交出了黄金,接受审查。经东北局决定,被任命为合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后经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决定,于同年10月15日重新入党。1946年2月,他奉命剿匪,建立政权,保卫土改,指挥合江自治军配合兄弟部队,一举捣毁土匪总司令部,歼灭、俘敌参谋长以下千余人,解放了勃利全境。8月,戴率队参战,把谢文东等四大匪首共万余人全部包围,歼敌7千余,彻底打跨了土匪主力。1946年10月,戴指挥军分区部队抓获了喻殿昌等3个匪首及其残匪,迫使东北四大匪首谢文东等人先后落网。1947年3月,他奉命到北安军政大学东北抗联研究班学习,1948年5月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吉林省林务局副局长;1949年9月任吉林省公路局局长。1950年他为了支援抗美援朝,开办了一所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培养出若干名汽车司机。1951年1月任吉林省交通厅副厅长、林业厅副厅长;1963年12月调任吉林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对黑龙江省等地一些大、中学校的“红卫兵”、“造反团”找他挖掘东北抗联某些干部的“罪行”,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回答所问。后因无休止的纠缠和没完没了的“检查交代”,终于旧病复发而逝世。

  3月29日凌晨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将军医傅连璋同志逝世,享年75岁。 

  傅连璋,原名傅日新,1894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16年毕业于福建汀州亚盛医专。1925年任汀州福音医院院长。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红色医务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陕北中央苏维埃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时期屈死在监狱中。

  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4月8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女士逝世,时年39岁。

  严凤英,原名鸿元,又名黛峰,女,1930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她出身贫苦,幼时因喜唱山歌和黄梅调,触犯族规,被迫离家。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3岁从师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在枞阳、桐城一带演出。之后,又得著名老艺人丁永泉指点辗转演出于贵池、青阳农村和安庆、皖南等地区。1947年曾随胡金涛、刘凤云学唱京戏。1949年后又拜北昆名演员白云生为师,不断汲取兄弟剧种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她工小旦、花旦、闺门旦。1953年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表演质朴细腻、塑造过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均摄制成影片。在23年的艺术实践中,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4月9日――著名起义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程潜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程潜,字颂云,1881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他是前清秀才,早年留学日本,攻读炮兵科,加入同盟会,1910年归国后任湘军都督府军务司司长。辛亥革命时参加革命党人的武昌保卫战。1915年参与反袁活动,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任陆军总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九江卫戍司令,江右军总指挥。在国民党又开始激烈的派系之争时,程参与其间,时沉时浮。1932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1935年重返军界,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天水行营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武汉行辕主任,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3日在长沙与陈明仁等国民党将领宣布起义, 9月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

  4月14日――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法学教育家何思敬同志逝世,享年72岁。

  何思敬,原名浏生,笔名何胃,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县(今余杭)塘栖镇。1912年,进日本中等美术工艺学校学习。回国后,在杭州天章丝厂从事图案设计。1915年春,再次东渡,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班。一年后,转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民国9年秋,以优秀成绩取得中国政府的官费生待遇,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美学、社会学。1923年加入创造社,以何胃笔名撰文。1927年2月回国,任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参加文化界反日会,初负责宣传工作,后主持会务。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重返中山大学,任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1935年3月,联合近百名教授发表《反对中日亲善通电》,痛斥蒋介石、汪精卫合唱的“中日亲善”论;5月,应邀出席宋庆龄等发起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被推选为常务委员。随后,与陈汝棠等在香港成立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主持日常工作,编辑出版《存亡》月刊和《前夜》杂志,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到达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研究员、延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延安新哲学会负责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领导成员等职。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哥达纲领批判》、《哲学的贫困》、《经济学—哲学手稿》、《论综合技术教育》、《国民经济批判大纲》,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黑格尔的《大逻辑》等著作。1945年,作为候补代表出席中共“七大”。次年,任中共代表团法律顾问,随毛泽东、周恩来参加重庆国共谈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法律组副组长、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1949年9月,参加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此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政法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法律、哲学的研究、教学和翻译工作。建国后他曾历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央法律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有精深研究,对法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曾称他是一位“有正义感、有勇气、有学问”的人,是“全国第一流的法律学家”。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逝世。 1979年,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大会。

  4月15日――中国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4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同志逝世,享年65岁。

  张琴秋,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她1924年4月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妇女解放运动和工人运动。1925年底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12月回国。1931年1月在上海任中共沪东区委委员。后被派往鄂豫皖苏区,5月任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共河口县委书记等职。参加了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1932年10月,任第73师政治部主任,12月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参与开辟川陕苏区。因曾与曾中生等人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批评而遭受打击,于1933年夏改任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过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战役。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冬起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政治委员、团长,参加了长征,任中共川陕省委妇女部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6年11月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被俘,后被押送南京,经周恩来等营救,于同年10月返回延安。后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国女子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等职。1947至1948年曾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4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9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逝世。

  4月24日――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赵太侔先生在“文革”中含冤逝世,享年80岁。

  赵太侔,原名赵海秋,曾用名赵畸,太侔为其字,1889年出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东关青龙街。原以戏剧创作与教授著名,后脱离戏剧工作,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执教。同盟会。后到台实艺学馆学英文,1909年毕业。1913年加入国民党。辛亥革命后,短期任职于烟台山东军政府,后在济南加入国民党。191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回山东教学,在济南任省立第一中学和省立第一师范英语教师。191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后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此间和留美的闻一多、涂上元、梁实秋等交往甚密,并共同组织中国京剧在美公演,受到美国华侨的好评。1925年夏,他归国,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是我国现代戏剧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并被北京大学聘请为讲师,讲授戏剧理论课程。南方革命形势高涨,吸引他1926年南下广州,担任中央学术院学务委员和国民党青年部秘书。 1926年,他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28年1月,出任宁汉合流的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秘书长。1928年夏,省立山东大学停办,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他被提名为筹委会(后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冬,国立山东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在青岛筹建,他被聘为筹委会委员,1928年6月,他去山东泰安创办民众剧场,继续从事戏剧教育。1929年5月被聘为山东省立一中校长,6月民众剧场迁济南,更名山东实验剧院,他任院长,兼任国立山东大学筹委。至1930年秋学校停办。 1929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1930年5月10日,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他先任文学院教授,后任教务长、校长。1932年春,教育部指令国立青岛大学进行“甄别”整理,同意原校长杨振声辞职,任命他为校长,1932年7月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他任校长后,广聘优秀教师,从严治校,成效显著。1936年,由于学生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不断高涨,他受到当局的指责、地方的刁难,同时,背负政府拒绝拨给资金经费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于当年8月辞职,离校到北平艺术专门学校任校长。从1939年1月起的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先后任教育部教科用书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编纂、中央训练委员会处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参事等职。1946年1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再度出任校长,他主持恢复办学,使学校的规模和设置比以往显著扩大,成立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十多个系,成立了海洋研究所,他发动全校人员设法自救,在经费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办学。他同情进步师生,设法保释被捕的爱国学生。南京政府教育部密电要他查明并解除有共产党嫌疑的中文系教授徐中玉职务,他予以保护。1949年4月,在青岛解放前夕,有人劝他出走南方,教育部也曾密令他南下广州,但他留意已决,并采取措施,拒绝执行国民党当局南撤命令,与一些进步教授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寻迫害,与学校师生共迎解放,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他向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代表王哲,办理了山东大学的交接事宜。将山东大学交给人民新政权。1949年9月,山东大学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学,他应聘为外文系教授。同年秋,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8年山东大学奉命分拆,部分迁校济南,他留在青岛余部海洋学院,继续从事外语教学,任学院校务委员、海洋学院教授。他还分别担任山东省三届政协常委及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民革省委委员、民革市委副主委等职。1968年4月,他在“文革”中受迫害,在青岛投海自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山东海洋学院(即今中国海洋大学)于1980年5月22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他的一生给予了正确的评价,恢复名誉。他对汉字研究造诣很深,热心汉字改革的研究,曾发表了《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拟议》等论文。他擅长草书,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给汉字改革增添了新方案。

  4月28日――“违令”抗日的一代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蔡廷锴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蔡廷锴,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县。1910年,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他刚18岁便毅然投奔广东新军当兵。次年,武昌起义、广东独立、辛亥革命在年轻的蔡廷锴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依然是内战频仍,民不聊生,他决心追随孙中山,继续参加民主革命。北伐战争期间,由于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屡立奇功,成为号称铁军的第四军中一员杰出的将领。他是我国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他率部进行了闻名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33年,在我党抗日政策的影响下,他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并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成立福建人民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公开决裂,逐步地转向与我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对国民党当局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极为不满,积极投入民主革命运动,与李济深等于1946年3月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在香港参加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冬季从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转赴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等职,为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

  4月30日――中国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史学的开拓者、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人刘敦桢在南京逝世,享年72岁。

  刘敦桢,字士能,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他早年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与柳士英等人创办华海公司建筑部。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与东南大学合并,1928年改称中央大学。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校理,1932年始任学社文献部主任。1937年后,学社由北平迁往云南、四川。1943年复任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起任建筑系主任,兼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至1952年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2至1968年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其间1960至1968年还任建筑系主任。1953年,受华东建筑公司委托,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他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云南、四川等地的古代建筑和园林均做过实地考察,查遍了有关古建筑的古籍文献,并写下了数十篇调查报告,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从1959年起,由他主持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历时七载,八易其稿,“文革”后出版。他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以及《刘敦桢文集1至4卷》。

  5月5日――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邵洵美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63岁。

  邵洵美,原名邵云龙,1906年6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他出身官宦世家。1923年初毕业于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同年东赴欧洲留学。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27年回国,与盛佩玉(盛宣怀的孙女)结婚。1928年开办金屋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1930年11月“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任会计,1933年编辑《十日谈》杂志。1934年编辑《人言》杂志。1936年3月至1937年8月主持《论语》半月刊编务。早期以等诗歌闻名,第一首诗《二月十四日》约作于1922年。他的代表作有《昨日的园子》、《洵美的梦》、《女人》、《自然的命令》等。他的诗大多表现近代人对爱欲的颂歌。沈从文曾评论他的诗“显出唯美派的人生的享乐”,诗中充满“几乎是野蛮的直感的单纯,同时又是最近代的颓废”。他还创作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贵族区》,发表于1933年。晚年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译有马克.吐温、雪莱、泰戈尔等人的作品。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

  5月8日晚2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将刘培善同志逝世,享年57岁。

  刘培善,曾用名三仔、善仔。1912年9月4日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区枧田乡石屏村。他9岁进私塾读书两年,后因家庭困难辍学务农。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任中队长,并任少先队队长。1929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后,当过战士、班长、宣传员,半年后提升为湘赣游击大队青年干事。1931年12月调任茶陵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1932年1月至1933年1月任江西安福县警卫营政治委员。193 2年2月被选送湘赣红军第四分校学习。6月任中共安福县委委员。1934年2月任湘赣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同年8月至1935年2月任湘赣军区独立第三团政治委员。参加巩固发展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1935年7月至1936年1月任湘赣边游击司令部第四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1935年7月后任湘赣游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同月至1937年12月任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36年1月至12月任湘赣游击司令部第一大队政治委员。同年12月至1938年1月任湘赣红色独立团政治委员。主力红军长征后,在湘赣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至1939年春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副团长。1940年7月至1941年2月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政治委员。1941年6月至1942年12月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政治委员,1941年11月后任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军政党委员会书记。率部参加开辟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4月到延安出席七大。同年10月至1945年8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至1946年8月任华中第五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6年8月至1947年3月任政治委员。1946年5月至1947年1月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1947年4月至1948年6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政治委员,1948年6月至1949年2月任政治委员。1949年3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八军政治委员、中共第二十八军委员会书记。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苏中、泰安、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曾兼任福州市军管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1950年3月至1952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至1951年12月),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至1952年5月)。1951年12月至1954年8月任福州军区党委副书记,1954年12月至1956年7月任第二书记。1952年4月至1967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委员。1956年10月至1959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59年11月至1968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56年10月至1958年4月任福州军区党委第二书记,1958年4月至1968年5月任福州军区党委第三书记。1961年2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华东局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迫害在北京某部的锅炉房中上吊自尽。“文革”后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78年5月福州军区为其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

  ――同日,著名电影导演徐欣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72岁。

  徐欣夫,1897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20年,在上海徐汇公学毕业后,与陈寿芝等合组中国影戏研究社,并参加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4年,入大中华影片公司,导演影片《战功》,寄托了对当时军阀混战的不满情绪。后曾赴菲律宾开拓图片经销业务。1931年,任明星影片公司导演,执导影片《盐潮》、《女儿经》、《美人心》、《热血忠魂》等。其中,由郑伯奇、阿英改编的《盐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鲜明主题;由他编导的《美人心》以东北义勇军抗敌为题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后在新华等影业公司,导演了《翡翠马》、《兰闺飞尸》等侦探恐怖片。1942年,在“中联”参与导演影片《博爱》。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泰影片公司导演,执导了《粉红色的炸弹》、《古屋魔影》等片。1948年,在台湾自组万象影片公司,担任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的制片人。1954年任台湾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台中厂厂长,导演《日月潭之恋》等影片。1958年后任台湾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省电影制片厂顾问。

  5月12日――中国现代雕塑家萧传玖先生在浙江省杭州市逝世,享年55岁。

  萧传玖,1914年1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他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27年7月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曾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所作木刻《交涉》,为鲁迅收藏。后因从事进步活动遭国民党追捕,被迫于193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日本大学艺术系学习雕塑,并从藤岛武二学习肖像画,使他在雕塑和素描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日期间曾有《自雕像》、《女人体》等雕塑作品,先后2次被选入东京二科会(23~24回),受到校方奖励。1937年4月回国,在家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应聘去昆明任教。1941年在湖南衡阳制作大型浮雕《前方抗战、后方生产》。1943年在衡阳举办个人雕塑展。1946年又被聘回杭州美术专科学校任雕塑系副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并创作《毛主席像》、《护厂》等雕塑作品。1953~1956年间在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雕塑创作,制作了大型浮雕《八一南昌起义》,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壮丽的战斗情景。其间又与苏晖、傅天仇合作《广岛被炸十年祭》,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为上海鲁迅墓作铜雕《鲁迅坐像》及石刻胸像。1957年制作大型雕塑《地雷战》。1962年出版《萧传玖人像素描集》。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植根于现实生活,应通过作品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并进而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早年作品多表现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中国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则多以反映革命斗争为题,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人物肖像。例如《伐木工人》、《东海渔民》、《苏州姑娘》等富有新时代精神的雕像。他在创作中注意吸取借鉴民族雕塑的优良传统,所雕人物,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尤以刻画人物的内在神情著称。手法洗练,灵活多变,风格明快浑朴。除创作外,他还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雕塑人才。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等职

  5月17日――中国妇产科的先驱、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金问淇先生逝世,享年69岁。

  金问淇,字恂侯,1899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城关,原籍浙江省嘉兴县。他1917年肄业于同济医工学校(同济大学医学院前身)。1920至1925年,先后在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肄业,在佛莱堡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妇产科工作。1946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主任、教授。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顾问团赴长春工作,并担任医疗队家属的保健医生。在战争关键时刻,节衣缩食,拿出半年的工资带头捐献购买飞机大炮。1955年,随同济医院由上海迁武汉,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教授,被评为武汉市第三届乙等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60年被评为湖北省直属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他十分重视妇产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及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疾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领导建立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糜烂、不孕症和宫颈癌等专科门诊,并亲自接诊。国家提出要加强肿瘤防治工作的号召后,他积极从事子宫癌的普查工作,亲自指导并复查大量的宫颈刮片和病理组织切片,使病人得到及时诊断、治疗。领导举办了3次阴道细胞学训练班,培养各地区、市、县100余名医务人员。同时,又组织武汉市各医院名医师通力协作,向子宫颈癌的复杂手术攻关,提高了子宫颈癌根治术的治愈率。1958年保定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以后,他积极参加中医夜校及骨干学习班的学习,主动与老中医朱师墨联系,开设中医门诊治疗月经失调。他提出运用针刺达到人工排卵的理论,经过一年多试验研究,终于获得针刺排卵成功,并使两位不孕妇女怀孕。1959年写出《胶艾四物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一文,刊登于《中华妇产科杂志》上。1960年出席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大会。1965年出席湖北省文教战线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晚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研究,率先使用针刺排卵及针刺调节宫缩,取得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又组织研究针刺治疗不孕症及天花粉中期引产成功。此两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文化大革命”中,他深受迫害含冤而死。198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武汉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被誉为中国妇产科先驱。

  5月22日――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条约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治法律学会常务理事阎宝航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阎宝航,字玉衡,1895年4月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市望台乡小高丽房村。1918年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1918年4月创办了奉天贫儿学校,得到程砚秋张学良郭松龄等人的支持。1921年,被基督教奉天青年会聘为青年部干事。先后组织“星期三会”、“启明学社”等团体讨论新文学,学习马列主义,探讨救国救民之路。1925年6月他在沈阳组织学生2万多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192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院。相继组织起“辽宁省国民外交协会”、“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辽宁省拒毒联合会”3个反日群众团体,分别被选为主席、总干事、会长,进行了一系列反日斗争。“九.一八”事件后,他化装逃亡北平,联合高崇民等于9月27日发起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他任常委兼政治部长,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吁,并募集钱款衣物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他杰出的组织才能和交际艺术,为宋美龄、蒋介石所赏识,先后在蒋介石、张学良合办的“四维学会”,蒋介石、宋美龄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中担任要职。经蒋介石任命,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西安事变前夕,向张学良面陈联共抗日主张。事变后,多方设法营救张学良。1937年4月,他等在上海八仙桥成立“东北抗日救亡总会”,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受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成立东北政治建设协会,任理事长。他以善交友朋的良好人际关系,博得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孙科宋庆龄何香凝邵力子冯玉祥的好感,并经常周旋于陈诚宋子文陈立夫戴笠徐恩曾等党、政、军、情要员之间。他获取了国民党军事情报部门收集和秘藏的有关德国闪击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军基地和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设防部署等三大国际战略情报,并先后供给战时盟国苏联和美国,他也因此成为中共情报战线最出色的国际战略情报专家。抗战期间,他的家从北平迁往南京,再迁武汉重庆,一直是流亡学生、难民和革命者的栖身避难处。他的夫人高素,是这个家庭“招待所”的“所长”兼“炊事员”。久而久之,阎宅被誉为“阎家老店”。周恩来多次称赞高素“是我们的好大嫂,革命的好妈妈”。 他1946年6月23日被推举为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成员,赴南京呼吁和平。同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辽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5月,调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筹备政协会议的召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任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兼副总干事,后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俄文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调外交部,先后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条约委员会主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治法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59年辞去外交部的职务,到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政协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主持征集、整理文史资料工作。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经他征集的文史资料近2000件,1500余万字。“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迫害被投入监狱,含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他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1月5日,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5月23日――著名哲学家、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熊十力,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1885年2月18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首义后参加光复黄州,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专心从哲学研究。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全国解放后,"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家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5月25日――中共中央转发《北京新华印刷厂军管会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要求全国各地区、各单位“有步骤地有领导地把清理阶级队伍这项工作做好”。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整错了一大批人。

  6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将文年生同志在广州逝世,享年62岁。

  文年生, 1907年2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他少年时学徒,后当木匠。1926年冬入国民革命军第36军教导团当兵,后任班长、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红8军第3师8团班长、排长、连长。1931年入红3军团教导队学习。1932年1月任红3军团第3师第10团副团长,4月至8月任第11团团长(时年25岁)。同年11月至1933年3月任红3军团经理处政治委员。1932年12月兼任瑞金红军供给学校政治委员。1933年3月入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8月毕业后任军委教导第1团团长。同年任红3军团第5军第3师第10团团长。同年至1934年任红一方面军教导第1团团长、红一方面军供给学校政治委员。1934年9月至10月任红一方面军教导第2团团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1月至12月部队缩编任红3军团第5师第14团团长。1935年1月在贵州省青岩县的一次战斗中,率11团掩护军团主力转移,与敌3个旅激战一天一夜,腰部负伤,入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第3班军队干部伤病员班休养。1935年2月任红3军团第10团团长,率部参加四渡赤水战役。1935年4月任红3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7月任红3军团教导营营长。9月改任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第12大队大队长等职。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第12团团长。1936年5月至12月任红15军团第81师师长(时年29岁)、师党委委员。率部参加东征、西征战役。1937年1月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5月留校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3队队长。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39年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937年11月后改为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8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同年12月至1942年6月任警备第1旅旅长。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1941年4月至1943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1941年8月至1942年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关中军区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42年6月至1945年5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旅长。1942年12月至1945年4月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1942年12月任中共关中地委委员、常委(至1945年8月)。率部参加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大生产运动。是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受表扬奖励的22名领导干部之一,毛泽东亲笔为其题词:“生产教育,二者兼顾”。12月任关中分区友军工作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5月至8月任八路军独立第3游击支队司令员。6月率部由延安出发南下,1945年7月任八路军南下第2支队(八路军游击第3支队)司令员。途中奉命转赴冀东。同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热辽纵队副司令员。1946年6月至11月任热辽军区副司令员。1947年3月至12月任中共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纵队党委常委。同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纵队党委副书记。1949年2月至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第68军(原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6纵队)军长(政治委员向仲华)、党委副书记。1949年6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未到职)。经他本人要求,中央军委批准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湖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解放华北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1949年9月至1953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副司令员,1953年4月14日至1954年2月29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司令员。1951年6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4月至1953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副参谋长,1954年2月29日至1955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二副参谋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黄永胜)。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1954年8月至1955年4月任中南军区党委常委。1954年12月至1955年2月任中南军区直属队党委常委,1955年2月至4月任第一副书记。1955年3月7日至1968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常务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党委常务委员(1955年6月起),分管后勤工作。1957年12月至1968年6月任广州军区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而逝世。1978年8月23日,总政治部批准为他彻底平反,追认为为烈士。同年9月,广州军区正式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他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6月8日――著名民主人士鲜英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鲜英,字特生,男,1885年4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太平镇。幼年在家乡读私塾,熟谙经史,光绪末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院”,即参加同盟会。中华民国成立,张澜先生出任川北宣慰使,委他为护卫营支队长(相当于团长),刘湘、杨森均在支队内供职。由于他通晓军事,不久被选送北京陆军大学第四期深造,毕业后留任袁世凯总统府侍卫官。当袁氏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后,他毅然南下广州参加护国之役以讨袁。1921年刘湘以川军总司令据守重庆时,委任他为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1925年刘湘升任他为陆军第十师师长兼江北、巴县卫戍总司令,1928年改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参赞兼惠民兵工厂厂长。五四运动后不久,张澜曾在北京致函他,嘱其在重庆与陈愚生等创办《新蜀报》。该报聘请恽代英、肖楚女、陈毅、漆南薰主持笔政。 1935年任四川第十三行政区督察专员驻守绵阳,1936年改任第十一行政区督察专员驻守南充。抗日战争爆发后,协助张澜在南充创办“建华中学”,张澜任校长,他任董事长。南充不少进步青年纷纷要求奔赴延安,他特发专署通行护照,分赠川资,并为之主饯,以壮行色。1939年他谢绝仕途回到重庆,决心投身抗日民主运动,毅然献出他的私宅“特园”,作为中共进行统战工作和民盟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园后被董老(必武)誉为“民主之家”。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成立,总部即设于此。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他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1945年民盟重庆市支部成立,他当选为重庆市支部第二届主委,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确保重庆免遭破坏,他积极进行策反杨森工作,并做其他川军将领的工作,促其起义。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盟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6月12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级革命委员会在宣传毛泽东形象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不要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报纸平时不用毛主席像作刊头画;未经中央批准,不能再制作毛主席像章;禁止在瓷器上复制毛主席像;不要搞忠字舞运动;不要搞早请示、晚汇报等形式主义活动。

  6月20日――中国宣布夏粮丰收。

  ――同日,中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我国第一位获得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的容国团同志逝世,年仅31岁。

  容国团, 1937年8月10日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中山县南屏乡(今珠海市南屏镇)。他从小喜爱乒乓球运动。15岁时即代表香港工联乒乓球队参加比赛。1957年,他20岁时从香港回来,同年进广州体育学院学习。1958年被选入广东省乒乓球队,同年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单打冠军。随后被选为国家集训队队员。他直拍快攻打法,球路广,变化多,尤精于发球,推、拉、削、搓和正反手攻球技术均佳。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左推右攻打法,并创造了发转与不转球,搓转与不转球的新技术。在比赛中,他运用战术灵活多变,独具特色。中国乒乓球近台快攻的技术风格,就是在总结了他的技术经验之后,由原来的“快、准、狠”,发展为“快、准、狠、变”。1959年在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先后战胜各国乒坛名将,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1961年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为中国队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后他担任中国乒乓球女队教练,在他和其他教练员的指导下,中国女队在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1958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1961年两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

  6月25日――河北省副省长兼农办主任谢辉同志逝世,享年60岁。

  谢辉,原名谢锡章,曾用名谢奇,字焕文,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镇十字路三村。16岁入临沂的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学习。毕业后,在十字路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因提出“打倒土豪劣绅” 的口号,农协遂被国民党莒县当局强行解散。1931年8月,因上书盘据烟台的军阀刘珍年,阐发对蒋介石、韩复榘的不满,被判刑。1934年出狱后,曾奔波于济南、上海、广州等地寻找中国共产党组织,未能如愿。1937年,通过考试,取得担任乡长资格,被委任为涝坡乡乡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8月组织起拥有200余人的“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 ,任大队长,进行抗日活动,并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1938年春,他领导的抗日队伍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三团八连, 他任连长,不久提升为营长。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奉命回到家乡,任中共鲁东南特别委员会委员兼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副司令员。1940年3月被推选为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此后,历任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滨海专署专员、滨海行政公署主任。解放战争后期,他先后担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和支前委员会主任、华东支前司令部赣东北办事处主任,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及解放南京的战役,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1949年8月回到山东,历任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城市建设局局长、中共山东省委工业部部长。1957年9月,调任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1961年初,调到河北省工作,先后任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副省长兼农办主任等职。11月,河北省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任副指挥。率领勘察队踏遍大半个省,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根治海河规划,并在治理沧州宣惠河中取得经验,于1965年开始全面治理海河。施工中,他依靠专家和群众,创造出先筑桥后挖河筑堤、“三堤两河”和河、堤、路、桥、田、树同时完成的“六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水利施工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矛盾。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齐勇同志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60岁。

  齐勇, 1915年出生于安徽六安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九团连长,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营长,军部交通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教导团连长,晋东南游击第二支队支队长,新编第十旅二十八团团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三十四团团长,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四十五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旅政治委员,湖北军区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宜昌军分区司令员,中南军区海军万虎水警区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而含冤逝世,1979年平反。

  7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布告,提出六条措施,严禁破坏交通、抢劫军用列车、冲击解放军机关、杀伤解放军指战员等。24日,中央再次颁发布告,作出六条规定,制止部分地区的武斗事件。

  7月14日――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民间艺人色拉西先生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1岁。

  色拉西,蒙古族,1887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旧称达尔汗旗)满金敖屯。他祖父、外祖父、父亲都是马头琴手,母亲是民间歌手。他自幼受家庭和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从父学琴,善于演奏潮尔(即马头琴)、四胡、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和演唱民歌,被当地牧民称为“神童”。13岁即公开演奏。17岁当牛官,在野外放牧劳动之余,刻苦练琴,潜心钻 研,掌握了娴熟的马头琴演奏技艺。21岁被迫出家,在本旗莫林庙服役三年。在此期间,先后结识了几位著名的民间艺人,拜他们为师。例如,他向仁沁老人学习马头琴,更好地掌握了科尔沁音乐的演奏风格。向达令嘎学习四胡,学到了《得胜令》、《柳清娘》等乐曲。1911年始,成为一名职业民间艺人,在科尔沁草原上漫游。伪满统治时期,曾被指派参加东蒙民间艺人代表团,赴日本东京录制唱片,演奏了不少优秀的民间乐曲。在黑暗的旧中国,他历尽沧桑,饱经忧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艺术天才得到了发扬光大,曾任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音舞协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扣上“反动艺人”、 “反动权威”的罪名,受到多次批斗而逝世。“文化大革命”后平反。

  7月15日――著名电影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联谊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蔡楚生先生逝世,享年63岁。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省潮阳县。他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师事郑正秋,协助摄制《桃花湖》、《红泪影》等影片。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任编导,拍摄《共赴国难》、《南国之春》等影片。1933年编导的《都市的早晨》,为左翼电影运动的代表影片之一。1934年编导的《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后相继拍摄《新女性》、《迷途的羔羊》。1936年参与组织上海电影救国会。抗战爆发后赴香港,编导《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前程万里》等反映抗日的影片。1946年在上海组织联华影艺社,后并入昆仑影业公司。次年与郑君里联合编导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联谊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同日,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政委曾希圣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曾希圣,曾名曾勉,1904年10月11日出生于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县)州门司牵牛拗村。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曾就读于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1926年7月,随军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团指导员、汉口教导团军事队队长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国民党军队任职,从事中共兵运工作。1930年,调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任秘书长。同年冬,调上海中共中央军委任谍报科科长,曾获取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计划。1931年冬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1932年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任局长。1933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周恩来称他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他领导的二局,多次截获并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为红军反“围剿”作战和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称赞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还多次对他表示慰问。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到中共中央社会部、中央南方局、新四军军部等处工作。1940年起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师长未到职),后又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负责筹建新四军第七师。多次指挥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开辟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同时,发动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创办了一大批军需民用工厂,为兄弟部队提供了大量物资和财政援助。所部有“富七师”之称。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七师由创建时不足2000人发展到3万余人,收复领土达15万平方公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原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3月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逝世,1978年中共中央为其恢复名誉。

  7月16日――我国杰出的植物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著名植物学家胡先肃先生逝世,享年65岁。

  胡先肃,号步曾,1894年4月20日出生于江西省新建县治平注洲。他幼年时代就勤奋好学,1912年经留学考试去美国学习农学和植物学,1925年再次赴美国深造,在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在南京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在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1934年在江西庐山创办了森林植物园;新中国成立,在原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分别建立了植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原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逐步改建为昆明植物研究所。1933年,翻译了哈第所著《世界植物地理》一书;1951年编写《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1954年编写《植物分类学简编》;1955年合著《国产牧草植物》,同年出版《经济植物学》;以后又出版《经济植物学手册》,已出版三卷。他一生发表论文百余篇,早期作品多属调查报告或考订文章,后来主要研究分类学,发表了许多新种、新属、新科 和一个多元分类系统。此外,在植物区系学、古植物学和经济植物学等方面,写出了重要论文或专著,使这些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得到启蒙,很多国内外科学家公认他是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水杉科植物原系化石。1941年此种植物在四川万县首次采到标本,若干树木学家不识其为何种,经他与郑万钧共同研究,确定其与日本古植物学家三木茂1941年发表的两种化石同为一属植物,并在1948年命以新的种名。这一植物活化石的发现使世界为这震惊,是他融合古今植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7月19日――中国著名病理学家、我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之一谷镜汧先生逝世,享年73岁。

  谷镜汧,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梁辉乡杨潭村。他1925年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国西余大学进修。1928年与他人一起创办上海医学院,任病理学教授,曾代理院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全国病理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病理学研究。著有《病理学总论》、《病理解剖学总论》、《血吸虫病学》等书。

  7月21日――毛泽东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作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和编者按语。编者按语说,这个调查报告“提出了学校教育革命的方向”。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以毛泽东对这一调查报告的批示日期为名的“七.二一”大学 。

  ――同日,新华社报道:我国试制成功人造金刚石。第一机械部有关研究单位和工厂在全国许多科研单位和工厂大力支援和协助下,自力更生,试制成功人造金刚石,并投入了生产。人造金刚石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品,生产这种产品对技术制备要求很高。它的性能与天然金刚石一样,是现代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能生产这种人造金刚石。

  7月27日――北京60多个工厂,组成3万多人的“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进当时派性斗争激烈的清华大学,整顿秩序,制止武斗。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联合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要求“在革命委员会领导下,以优秀的产业工人为主体,配合人民解放军战士,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期分批进入各学校”。26日,《人民日报》发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文章,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不论是学校,还是别的单位,都应有工人、解放军开进去,打破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占领那些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截止8月底,首都59所大专院校全部进驻了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此后,派遣“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的办法,不仅普及教育单位,而且扩大到除军管以外的各级党政机关。

  8月3日――我国著名作家、散文家杨朔先生逝世,享年56岁。

  杨朔,原名杨毓瑨,1913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从1938年开始,他陆续发表了一些通讯特写、小说和散文。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小说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中朝人民在并肩战斗中结成的兄弟情谊,是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部小说。还著有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抗美援朝结束后,他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这期间写的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反映亚非人民反帝、反殖的战斗风貌和我国人民的新生活。另外,他还著有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斗争的长篇小说《洗兵马》上卷《风雨》。他是一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他善于从现实生活的激流中提取题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他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深刻,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因此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写得很美,富有诗的意境,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他的散文代表作,如《雪浪花》、《荔枝蜜》、《樱花雨》、《海市》、《泰山极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一些佳作多次被选入高初中语文教材,拥有众多的读者。“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杨朔散文选》出版。

  8月18日――中国宣布早稻丰收。

  8月21日――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任陈玉温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陈玉温,字润斋,又名陈胡,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淄县敬信乡(今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乡)皇城营村。早年求学于县立西关小学、临淄县立初级中学。1933年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临淄县立闻韶小学任教。1938年2月参加临淄县抗日武装三大队,次年调任渤海行署教育处科长。1951年调北京,任教育部行政处处长、小学计划司司长。1961年后,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在北京逝世。

   8月23日――康生等指使中央组织部负责人编造《关于中央监委委员政治情况的报告》,把中共第八届中央监委会60名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37人,分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27日,康生等指使中组部负责人编造《关于三届人大常委委员政治情况的报告》、《关于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政治情况的报告》。经康生修改审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15名中的60人和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159名中的74人分别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

  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派工人宣传队进学校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应仿照北京派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的做法,把大中城市的大、中、小学校逐步管起来,整顿教育。具体作法是:在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在工人中已经实行了大联合,“清理阶级队伍工作已经有了显著成效”的大、中城市,“都要在革命委员会领导下,以优秀的产业工人为主体,配合解放军战士,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批分期,进入各学校。”抽调工人参加宣传队,大体上可占当地产业工人的1/10。先进大学后进中、小学。没有两派组织,也没有武斗的学校,也要进入。从本月底起,各地陆续向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县镇以上中小学派驻工宣队,领导学校的斗、批、改。9月2日,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又发出《关于工人进军事院校及尚未联合起来的军事院校实行军管的通知》。毛泽东对此批示:“如工人条件成熟,所有军事院校均应派工人随同军管人员进去。打破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通知说:凡尚未实行革命大联合的院校,一律实行军事管制。军管人员除领导干部外,应派工人、解放军共同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革命大联合,开展革命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和斗、批、改。

  9月1日――台湾基隆人张荣发创立台湾长荣海运公司

  9月3日――中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9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袁金璋先生逝世,享年65岁。

  袁金璋,1904年出生于宁夏中卫人。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曾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视导。1946年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建国后,历任宁夏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粮食厅厅长,甘肃省司法厅副厅长,民革第二至四届中央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主任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9月5日――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至此,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已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形成所谓“全国山河一片红”。经历了20个月的“夺权斗争”,给各方面工作带来严重损失。仅从社会总产值的指数看,1967年比上年下降9.9%,1968年比上年再降4.7%。

  9月6日――剪纸艺术艺术大师、民间艺人余曼白先生逝世,享年51岁。

  余曼白,名超,字立寰,号祥雯;因推崇齐白石、苏曼殊,遂改名曼白,原名叫余祥雯,1918年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田家坝。幼年家贫,只读两年私塾,喜雕刻、书画。1940年后,颠沛于以东一带,开始艰苦的自学生涯。1946年,流落四川达县,以经营书刊、字画为业并致力剪纸技艺,尤善人物剪纸,后迁自贡市定居,继续钻研。新中国成立后,技艺得到充分发挥。1955年,当选为自贡市政协委员,中国美书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同年编成《剪纸图案集》出版发行,次年制作的《英雄胜过赵子龙,干劲赛过穆桂英》剪纸门画获四川省美术创作一等奖和全国美术作品创作奖。1959年国庆10周年时,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装饰设计。1960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得美术界名师韩向、刘宏宇、徐天冲等指导,艺业益进。自贡市龚扇、剪纸、兰印花布三大工艺美术品在国内素负盛名,称自贡三大特产,余曼白即是自贡剪纸艺术的集大成者。经长期研究探索,余曼白形成了自己颇具个性的剪纸风格:融北方粗犷、朴实和南方细腻、纤柔为一体,又吸收木刻、绘画、篆刻方面的表现手法。以余曼白为代表的自贡派剪纸作品题材广泛,不拘一格,雅俗共赏。1962年出版《四川民间剪纸》,其入选作品占全书三分之一。1963年,创作表现北方民间风俗的《迎亲》多次参加国内各种美术作品展览。1964年,创作的《迎春曲》、《彝族后代》、《载歌载舞》等作品曾参加当年广交会展出,受到港、澳同胞和外商称赞。此外,还创作形式多样的窗花剪纸和大量影戏人物脸谱,并将明清时期装饰图案、花纹图样创造性地运用于龚扇、兰印花布、刺绣、陶瓷、打花玻璃等工艺品中,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其动物剪纸亦独具匠心,如《金鱼》、《双鱼》、《锦鸡》、《松鼠吃葡萄》、《狮子滚绣球》等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之妙。其余的作品自50年代起多次刊在《人民日报》、 《工人日报》、 《四川日报》、《成都晚报》上。“文化大革命”中,因其艺术被认为是“四旧”受到批判,身心遭到摧残而逝世。1983年,四川省举办“首届民间美术展览”,展出其作品19幅。

  9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的社论,文章说:“全国山河一片红”,“是夺取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整个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斗、批、改的阶段”。文章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工厂里的斗、批、改,大体经历这么几个阶段”。这反映了毛泽东试图通过“斗、批、改”达到“天下大治”的设想。

  9月9日――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张次溪先生在北京东莞会馆逝世,享年60岁。

  张次溪,名涵锐、仲锐,字次溪,号江裁,别署肇演、燕归来主人、张大都、张四都, 1909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篁村水围坊。少时,随父母在京生活。1923年考入世界语专门学校,不久入孔教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曾先后应聘为《丙寅杂志》编辑、北京《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冬赴天津,任职河北高等法院兼《民报》编辑。1929年,章太炎等组织国学会,他被举为理事。1930年12月,他应国立北平研究院历史学会聘任,调查北平风土,专事纂修《北平志》。从此,奠定他一生研究史学、方志学的基础。这一时期编著有《北平志》稿、《北平岁时志》、《北平天桥志》、《北平庙宇碑刻目录》、《陶然亭小记》、《燕都梨园史料》等三十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职天津、南京、张家口等地,仍不辍史学研究,编纂《京津风土丛书》、《江苏通志》、《清代学人年鉴》等书刊。建国初,他入华北革命大学短期学习后,在辅仁大学历史系任资料员。1952年,将其父修建的北京龙潭湖“袁督师庙”捐赠给国家,该庙被列为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大专院校调整后,张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分担《辛亥革命》历史资料丛刊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1957年,他因脑溢血致半身不遂,养疴在家。翌年8月,将其父在京所建私宅“张园”十三间半房屋(今北京龙潭植物园内)全部捐献给国家。卧病时,他还先后为广东省博物馆、北京文物管理局撰写地方文史著作多种,撰写了《齐白石自述》和《莞乡烟水录》。他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一生有240种著述。已印行的有《李大钊传》、《人民首都的天桥》、《北京岭南文物志》(与叶恭绰合编)等204种。

  9月12日――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同志含冤逝世,享年69岁。

  张际春,字晓岚,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番禺县,祖籍浙江余姚。祖父衍兰,字南雪,以金石、书画、文艺名世,父佩玱,字仲鸾,诗文、篆、隶靡不精究。家学渊源,他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早年以交通事业为己任,力行交通救国。中年以后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搜藏历代文物,品类颇广,至为丰富,为保存国宝不遗余力。文献古籍,经其整理,保存者尤多。文字改革,尽心尽力。书法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精楷、行、草体,尤擅大字榜书,雄健豪放,绰约多姿,融会碑帖,自成一家。画则松石梅兰,尤喜画竹,多取元人神韵,秀劲隽上,直写胸臆。年登八秩,先后将所藏书画、典籍、文物重器尽数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令人敬佩。他致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是中国现代书画大师,20世纪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其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矩园馀墨》、《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国论》、《叶恭绰书画选集》、《叶恭绰画集》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东丛书》、《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等。

  9月19日――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天津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天津市政协主席万晓塘同志在天津逝世,享年53岁。

  万晓塘,原名万星师、万兴诗,字效唐,后改为晓塘。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大黄乡生官屯。他10岁入本村私塾读书。早年就读于齐河县立高等小学,惠民乡村师范学校。在惠民乡师,他积极参加读书会,研读《新经济大纲》《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浅说》等马列书籍,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七七”事变后,投入抗日斗争。1937年9月在惠民乡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党组织派往阳信县开展工作。10月,任中共阳信县工委书记。11月,日军占领惠民后,受中共山东省委和鲁西北特委委派,与袁振等到长清建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同年12月,到长清县坦山筹建抗日武装。1938年春、夏间,任中共长(清) 肥(城)平(阴)联合县委书记。1938年1月任中共长清临时支部书记。2月发动马湾起义,建立长清抗日别动队。后加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编为第四大队,任中队长。5月,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任大峰山独立营一连副连长。8月,任中共长清县委首任书记。后任二团政治部主任。不久,调离长清县,先后任中共东平、阳谷县委书记,中共泰西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泰西区抗日游击第四大队中队长、大队副、教导员,鲁西区党委社会部科长,鲁西行署公安局长,冀鲁豫边区党委社会部长兼公安局长等职。1946年4月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1948年12月参与接管天津。1949年至1956年,他先后任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天津市副市长。他严格按照党的政策, 审慎处理各种案件,严格把握政策,以法量刑。1956年7月后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天津市政协主席。他任人唯贤,恪尽职守,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力避个人独断专行。1957年整风反右中, 他主张“不乱扣帽子、 乱打棍子,不矬子里面选将军”,避免了“扩大化”错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离世。后被诬为“畏罪自杀”。1976年,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中共天津市委为他召开追悼会。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

  10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吴诚忠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吴诚忠,1911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通信队排长、政治指导员,第三十三军九十九师团政治委员,第四军十一师副师长,第九军二十五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工作队队长,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副团长、团长,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鄂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师警卫团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旅长,河南军区陈留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许昌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0月5日――《人民日报》在编者按中发表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各地普遍开办“五.七干校”,把原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的绝大部分干部和教师,送到干校劳动、学习。

  10月6日――单口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在京郊琉璃河潞村下放时不幸逝世,享年53岁。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寒,曾向崇寿峰学艺,13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音,开始崭露头角。1940年从济南回北京,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声誉鹊起。后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单口大王”。四十年代末,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声艺术介绍给予港澳观众。解放初期,他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团,后调到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指导。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擅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之一、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同时被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文革”时期被迫害致死。

  10月1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是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一些中央委员被剥夺了出席会议的权利。一些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继续遭受诬陷性批判。原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被定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反党分子”的,达到总数的71%。第八届中央委员97人中,除十一中全会以来去世10人外,能参加这次会议的只有40人。开会时,从候补中央委员中补了10人为中央委员,才刚过半数。八届中央候补委员能出席会议的只有9人。而被扩大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中央直属机关人员达74人,占会议成员总数133人的57%还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就“文化大革命”问题讲了话。他说:“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全会一开始,就分组围攻所谓“二月逆流”的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谭震林被取消参加会议的权利)。还批判了所谓“一贯右倾”的朱德、陈云、邓子恢。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全会批准在江青、康生、谢富治等人主持下,用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定。与会的陈少敏不畏高压,对这个决定,拒不表示同意。林彪、江青一伙鼓噪要开除邓小平的党籍,由于毛泽东的反对,未能得逞。全会还通过了准备召开九大的几个文件。

  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号召批判所谓刘少奇推行的“阶级斗争熄灭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这场“革命大批判”的许多文章是林彪、江青等人授意写成的。他们采用断章取义,捏造事实的办法,以“左”倾错误思想批判正确的思想,在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同日,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饶毓泰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饶毓泰,字树人,1891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幼年随叔父和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8岁后在北京、上海就学,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1912年曾任江西临汝中学英语教师半年,旋即考取江西省官费,于1913年2月到美国留学,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1929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的研究。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年后即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历尽艰苦,先到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国,与尼尔森等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并开设多门课程。北平解放前夕,他拒绝南下,决定留任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研究的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理学家,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0月18日――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提出《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196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成立专案组,在江青康生谢富治等人的直接控制和指挥下,对刘少奇进行秘密审查。他们捏造和歪曲事实,采取弄虚作假、断章取义和逼供论的手段,伪造证据,拼凑材料,报送中央。同时又扣压了解真象的人的证词和被迫提供伪证的人多次更正的材料,提出了一个完全背离历史真实的《审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所谓“刘少奇在1925年、1927年、1929年被捕叛变、投降敌人、充当内奸、工贼的反革命罪行的调查结果。”并附上一批所谓“罪证”材料。同时提出:“专案审查小组建议党中央根据党内外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党籍,并继续清算刘少奇及其同伙叛党叛国的罪行。”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当时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处于极不正常的状况下,批准了这个报告。刘少奇一案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同日,中国计算数学家、力学家、我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董铁宝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

  董铁宝,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他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取得力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到中国,任职于北京大学。长期致力于结构力学、断裂力学、材料力学性能、计算数学的研究和教学。他是我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指控为美国“特务”,被关押在北京大学28楼“隔离审查”。后从28楼出走,在学校附近的一棵树上吊死。

  ――同日,我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尤其伟先生逝世,享年70岁。

  尤其伟,1899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早年曾经在江苏东南大学、南通学院、广东中山大学执教,开设《普通昆虫学》、《作物昆虫学》、《害虫防除学》等多门课程。早在30年代就出版了昆虫学专著《虫学大纲》。50年代初又出版了《害虫防除学》专著。1952年,他接中央高教部和林业部调令,赴广州参加筹建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该所正式建立后他任第四室(即植保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从此,他以极大的热情主持开创我国的热带作物虫害研究工作。1954年他当选为昆虫学广州分会理事长。1958年他随所下迁到海南宝岛新村,并兼任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教授。为了尽快地开展我国热带作物虫害的研究工作,1953-1954年间,他参加综合考察队,先后对广西、粤西垦区和海南老胶园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采集昆虫标本,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初步鉴定橡胶害虫48种,隶属5目18科。在他的主持和指导下,该所根据生产需要先后开展了橡胶、胡椒、咖啡、油棕、椰子、海岛棉等热带作物的虫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确定了以任务带科学,以作为为对象的方针,明确了热作害虫系区,为后来的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他还承包了全部热作害虫的定名和建立标本室的指导工作,填补了我国热作害虫研究的空白。他先后撰写了《橡胶害虫问题》、《橡胶保护问题》、《关于橡胶树介壳虫的防治》等论文和研究报告,编写了《橡胶害虫》、《热作害虫通问》、《热带作物保护学》等讲义与教材。他在棉花害虫、热带作物害虫以及等翅目分类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编著的《虫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昆虫学理论专著。他一生共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编写各种昆虫学与热作害虫学教材讲义约600万字。

  10月26日――中华民国空军首架自制PL-1介寿号初级教练机试飞成功。

  ――同日,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赵九章先生逝世,享年62岁。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原籍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他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0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

  11月1日――佛学大师喜饶嘉措先生逝世,享年85岁。

  喜饶嘉措,乳名多杰,藏族,1884年出生于青海省循化拉族自治县道帏乡贺卓庄。5岁时,被送至古雷寺道帏札仓学藏文和经文,7岁出家,起法名为喜饶嘉措(意为智慧的海洋)。11岁时已熟读一般经文,还能给俗家诵经说法。14岁到甘肃拉卜椤寺学习,以五年时间学完了一般学僧十二个春秋才能完成的课程。成绩斐然,深受四世嘉木样活佛的器重。1905年,21岁的他又长途跋涉,赴西藏哲蚌寺廓莽学院深造。他潜心佛事,精研经典,系统地掌握了大小十明的深奥教义,并贯通了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格西拉仁巴(相当于博士学位)。但他深知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旋即又转入上、下密院修习密法,精读了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使他的学问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自1918年开始,他应十三世达赖之邀在罗布林卡行宫主持古典藏籍的整理校勘工作。经过六年的辛勤工作,完成了《布敦全集》新版29函的校勘、编辑和刊刻工作,受到西藏各界僧俗的赞誉。1937年,他应聘为北京、清华、中央、武汉和中山等国立五大学开设西藏文化、历史和佛学理论讲座。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危难当头之际,他带领抗战宣传团走遍甘青广大蒙藏地区。发表《为宣传抗战告蒙藏同胞书》和《白螺的声音》,愤怒谴责日寇略罪行。1949年1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他出任第一届政府副主席。1950年,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他会同赵朴初居士等著名佛教界人士在北京成立现代佛学社并组织出版发行《现代佛学》月刊。1952年,他又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北京召开了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的筹备会议。1953年5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他任第一副会长。9月,圆瑛法师圆寂,他出任代理会长。1955年8月,正式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1956年9月,中国佛学院在北京成立,他兼任院长。解放初,他校审了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导翻译了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宪法。后来,又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审订工作。同时,为组织、建设和培养新中国第一批藏语文翻译出版队伍浸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当选为青海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一、二、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

  11月20日――中国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11月27日――著名爱国将领、国民党军陆军上将、民革中央副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邓宝珊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邓宝珊,原名邓瑜,1894年出生于甘肃省天水市。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二军旅长、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国民党军陆军上将、国民党陕西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代理甘肃省主席、杨虎城部新编第1军军长等职。1949年1月起义,和傅作义一起促成了绥远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

  11月28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徐特立,原名懋恂,字师陶,1877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四都观音塘(今长沙县江背镇观音塘)。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9年至1924年6月,42岁时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比利时和德国的教育。1924年夏,回到长沙,创办任长沙第一女子师范(今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并担任校长。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苏联学习。1930年末,回国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1940年在延安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后因身体原因请辞。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和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

  ――同日,我国著名的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肿瘤研究所所长梁伯强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69岁。

  梁伯强,1899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1916年他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同年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22年毕业12月25日——中国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10日——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著名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田汉同志逝世,享年70岁。

田汉,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沙县。他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致死。

12月18日夜——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逝世,享年70岁。

翦伯赞,维吾尔族1898年4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他曾参与北伐战争1916年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不久又转入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192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经济专业。回国后研究史学历史哲学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他撰写文章批判中国国民党的亲日独裁政策。1952年1968年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化大革命前,历史学界历史主义派的主帅,研究了古代的许多历史事件。因其所持的历史观点与毛泽东观点相左,以及反对姚文元吴晗的《海瑞罢官》的批判,1960年代后期即被批判。文化大革命初,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被扣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备受肉体摧残,人格凌辱。毛泽东曾于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发出指示,特别提到“对北京大学的翦伯赞、冯友兰要给出路”。但江青的手下依然通过秘密成立的“翦伯赞专案组”,对其进行逼供,要求他证明1935年刘少奇国民政府谈判时有变节行为。1968年,他们夫妻双双吃下大量安眠药自杀亡。                                           

  12月26日――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荀派艺术的创始人荀慧生先生逝世,享年69岁。

  荀慧生,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声(后改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1900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成县)。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荀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私房徒弟,自此,他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8岁在天津首次登台表演《双官诰》。又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09年,他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 1910年他随师进京,得到侯俊山(十三旦)亲传的《辛安驿》、《花田错》等戏。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在《革命家庭》中扮演一个乡下姑娘。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白牡丹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田桂凤曹心泉、乔蕙兰、李寿山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与刘鸿升侯喜瑞等合作了《胭脂虎》等戏,从此专演京剧。又同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后自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谭小培、尚小云赴沪,请他担任刀马旦,公演引起轰动,人称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和白牡丹为“三小一白”。 他的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他的艺术影响到处奔走。他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他与尚小云、芙蓉草(赵桐珊)并称“正乐三杰”。后以陈德霖、王瑶卿等为师,研习京、昆旦角。善跷工,扮相抚媚,表情细腻,动作健美。能融梆子花旦技巧于京剧表演中,吸收小生、武生行当特点,长于刻划人物,声情并茂,世称“荀派”。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1931年再次入选“四大名旦”。建国后,他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自 50年代,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等职。代表性剧目有《钗头凤》、《鱼藻宫》、《荀灌娘》、《红楼二尤》、《金玉奴》、《红娘》、《勘王钏》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著述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逊等。

  12月27日――香港著名电影演员乐蒂女士逝世,年仅31岁。

  乐蒂,原名奚重仪,女,1937年8月29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浦东县(今属上海市)。因上有三兄两姊,故而小名“六弟”。1948年,母亲因病去世,她与兄姊寄养在外祖父顾竹轩家。她幼时常到“天蟾大舞台”欣赏京剧,酷爱模仿,对演艺的兴趣日渐浓厚。1949年5月,她与兄姊随外母迁移香港。1953年,考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为演员,取“六弟”的谐音“乐蒂”为艺名。她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绝代佳人》,她扮演侯可肩一角。她在“长城”参演过12部电影,计有:《绝代佳人》、《都会交响曲》、《大儿女经》、《钻花窃贼》、女子公寓》、《日出》、《三恋》、《新寡》、《鸾凤和鸣》、《捉鬼记》、《风尘尤物》、《王老五之恋》。1958年,她与“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合约届满,转投“邵氏兄弟(香港)电影有限公司”,她拍摄的成名作是《妙手回春》,因饰演一幕戏中戏的林黛玉,赢得“古典美人”之誉。1960年,古装电影《倩女幽魂》参加法国“康城影展”,影片没有获奖,但是她艳惊四座,获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明星”。1962年1月31日,她与著名喜剧演员陈厚结婚。1963年,她凭古装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荣膺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64年,她与“邵氏兄弟(香港)电影有限公司”合约届满,2月1日转投“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她在“邵氏”参演过21部电影,计有:《妙手回春》、《杀人的情书》、《儿女英雄传》、《畸人艳妇》、《蕉风椰雨》、《后门》、《鱼水重欢》、《倩女幽魂》、《一树桃花千朵红》、《夏日的玫瑰》、《手枪》、《花田错》、《红楼梦》、《夜半歌声》(上下集)、《原野奇侠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福星高照》、《万花迎春》、《玉堂春》、《大地儿女》。1967年3月16日,她与陈厚分居,迁进太子道寓所,与两位兄长同住。1967年10月28日,与雷震、著名导演袁秋枫等人合组“金鹰电影有限公司”,并演出两部武侠片《风尘客》和《太极门》。她在“电懋”、后改称“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共主演过9部电影,计有:《金玉奴》、《最长的一夜》、《锁麟囊》、《嫦娥奔月》、《乱世儿女》、《扇中人》、《太太万岁》、《决斗恶虎岭》、《红梅阁》。1968年4月10日,“金鹰电影有限公司”发表声明,宣布她不再担任合伙人,改为支薪演员。她亦声称不再演出武侠片。1968年12月,她在准备演出两部时装电影《雾》及《翠湖春断》时,因为安眠药副作用引起心脏衰弱昏迷于界限街寓所,送入伊利莎白医院抢救后不治而逝世。

                                                                  我国进行氢弹试验

  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同日,著名紫砂陶刻名家、一代宗师任淦庭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8岁。

  任淦庭,又名干庭,字缶硕 ,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1888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他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与陶器厂。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他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作品有陶器壶、盒、瓶上雕刻《和平幸福》、《母女种菜》、《八仙上寿》、《春到农村》、《田间归来》、《溪水罱泥》、《月月红》、《婆媳养猪》等。

  12月29日――横跨长江公路铁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的。很多党和非党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不顾“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仍然坚定地从事国家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代表了他们的突出成就。南京长江大桥的全面建成通车,把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津浦路和沪宁路连接了起来,把大江南北的公路交通连接了起来。大桥从1960年1月开始施工,建设工期为9年,全桥总投资2.87亿元。大桥的建成,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战略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大桥的结构为双线、双层铁路和公路两用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

――本年度,国民经济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工农业总产值2015.3亿元,比上年下降4.2%。其中工业总产值1380.3亿元,比上年下降5%;农业总产值635亿元,比上年下降2.5%。粮食产量2亿900万吨,比上年减少876万吨;棉花产量235.4万吨,与上年持平;钢产量904万吨,比上年减少125万吨;原煤产量2亿2000万吨,比上年增加1400万吨;原油产量1599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发电量为716亿度,比上年减少58亿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13亿600万元,比上年减少32亿20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737亿元,比上年减少32亿2000万元。国家财政收入361亿3000万元。支出359亿8000万元,结余1亿5000万元。市场供应紧张,肉蛋、糖等副食品成为社会短缺商品。进出口贸易额108亿5000万元,比上年减少3亿7000万元。

本年度代表歌曲:《毛主席著作放光芒》

 

 

                                                                                              本集 (完)

                                                                                                       日志作者:吴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