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源码是什么意思: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用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50:20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用典 蔡圣波 (一)意象意象是诗歌美学独有的范畴。文学以形象说话,诗歌则以意象说话。意象是表达非感性的情志的感性符号,是诗人通过语言文字诉诸读者感官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触的、融合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早在南朝刘勰就在他“体大思精”的著作《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明确提到了意象,把“窥意象而运斤”推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之一;而晚唐的司空图则在《廿四诗品·缜密篇》中,首次在诗论史上提出了意象:“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自此,诗论家们论说颇多。意象不同于意境,虽然一个新鲜意象,本身内蕴丰富,但它还不是一个审美单位。它与意境仍然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条件,一首诗中所有意象有机组合,用恰当优美的形式固定下来,构成能引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境界,才是意境。因为意象的形象性特点,诗歌之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意象之美上,而意象之美又体现在它诉诸读者感官的色彩、声音之美和意蕴之美,更体现在它的新颖独创上。意象创造的方法有比喻、象征等,我国诗歌传统中的“比兴”手法,实际上就是类似比喻和象征的审美意象的创造和表现方法。比喻和象征,是擅长创造新鲜意象的高手,所以诗人最爱使用,如此创造出的意象,有人称为“表现性意象”;而用赋法创造的意象则称为“再现性意象”。我国古典诗歌,赋比兴三法并用,所以两类意象都不乏优美动人者。初唐诗人沈佺期的《独不见》就为古今读者奉献了一组绮丽美妙、动人心腑的意象。独不见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卢家少妇郁金堂卢家少妇:少妇的代称。郁金堂:以郁金香浸酒和泥涂壁的堂屋。,海燕双栖玳瑁梁玳瑁梁:用玳瑁装饰屋梁。。九月寒砧催木叶玷:捣衣石。。十年征戍忆辽阳辽阳:唐时东北边防要地,在今辽宁省辽东地区,白狼河就在此地。。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丹凤城:指京城长安。。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独不见》不但格律严整,技法熟练,而且意境颇为开阔,在轻靡浮艳的齐梁诗风仍然盛行的初唐诗坛上,是难得的一篇佳作。这首诗首联写景:郁金堂、玳瑁梁和双栖的海燕。前二者为写少妇家的富贵而设,双栖的海燕则是全诗出现的第一个意象。海燕双栖,而人却茕茕独守,两相映衬,已是不堪,而况海燕远道而来,偏筑巢于离妇屋梁,象是有意要扰动思妇愁绪,此情不堪又甚矣。这双栖的海燕,作为生活中实在的景物,是“赋象”;作为有暗示作用(暗示思妇独守空房)的道具,又是“兴象”;这就使平常的事物中有含蕴不尽的意味,尤耐咀嚼。颔联在章法上是承转。三句描写秋夜景色:寒砧声声,落叶纷纷。只费数字,而秋意满纸。寒砧、木叶的意象虽然平常,却总能引人动情,妙在诗人沥血呕心炼出一个“催”字,巧妙地连缀了两个意象,写尽了深秋离人的落寞悲愁,又引出“忆辽阳”。颈联写得直白,原来少妇的丈夫远戍辽阳,久无音信,她苦于秋夜漫长,思念愈切。尾联描写少妇的心理,笔触极其细腻:她独守空床,心烦意乱,千愁万绪,无由排遣,忽觉日光透窗入室,照到了帷帐,不禁怨怪起来。明月皎皎,本来十分美好,但明月总令人想到离人的相会,勾起不得相见的愁绪。所以思妇之怪,看来无端,实则有理。明月是“永不衰老”的意象,它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这里或取其亲人团圆之意义。这首诗以情写景,因景明情,情景交融,构造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或以声声寒砧、瑟瑟木叶震动耳鼓,或以溶溶月色、黄紫帐帷投射眼睛,又以其丰富的意蕴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最后激起对少妇的同情,启发对少妇遭遇的思考。(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特别重视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的出现始于中唐。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首先把先秦以来“立象尽意”(《易传》)、“言不尽意”(庄子)、“意象”(陆机)、“神韵”(钟嵘)等理论中“意”与“境”(“象”)两个概念熔铸成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在长期的发展中,“意境”的内涵不断丰富,至清代王国维,遂成为古典诗歌美学中基本的范畴。王国维认为,境界(即意境)是指“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人间词话》)这也只是描述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定义。根据前人的论述,意境是指诗歌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画相融相汇而达到的一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境界。这里的“意”是蕴含在图画中的,这里的“境”是含蓄着深“意”的。“意境”不是“意”与“境”简单的相加,其内涵要丰富得多。它强调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一致、交融相生。而情必至真至诚,景必至美至谐。意必至正至深,境必至朴至善。有意境,则景能动人心弦,情能感人肺腑;有意境,则虚体(情)实体(物)、虚笔实笔皆妙;有意境,则有含蓄隽永、余味不尽之致;“有境界即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所以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同上)。为了感性地认识“意境”的概念,这里拟分析诗人李白的一首小诗《玉阶怨》。这是一首感情细腻委婉,风格含蓄隽永,意境深邃幽美的杰作。玉阶怨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玉阶生白露玉阶:用玉石砌成的台阶。,夜久侵罗袜侵罗袜:露水浸湿了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题《玉阶怨》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宫怨”。李白这首诗,袭用旧题,已用其意。但全诗四句,并无一“怨”字,全以藻绘美景、状写形象出之。首二句写夜已深,露正浓,主人公茕茕孑立在宫殿的石阶上,以致冰凉的露气浸润了罗袜。“夜久”见主人公独待之久,露冷见主人公心境之凉。主人公情思邈邈绵绵,若有所待,若有所思,若有所诉,若有所怨。后二句写主人公愁怨不已,莫可奈何,因启步入室,为怕秋月扰愁眠,便轻轻下帘。然寂寞幽怨何能便了?虽入室,亦茕茕独守,形影相吊耳。故仍徘徊不定,而终归隔帘望月,与月相伴。如此千转百折的情思,然诗人只一味写物,丝毫不涉笔人物内心,是虚体实写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景传情,景美而情深,景情交融相生而极富隽永诗味,故此诗有激人想象、动人情思、澄人胸襟的意境。(三)用典诗中用典、用事、引用,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普遍现象。典谓经典,事指故事,引用是援引他书中的话,三者可统称用典。对于用典的态度,诗论家各持己见,并不一致。但即使竭力反对用典的王国维,也激赏辛弃疾那首有不少故事的《贺新郎》。可见诗论家并不一概反对诗中用典,只是不满“文章殆同书钞”那种偏面强调用典的倾向。用典所以为诗家所重,在于它能使诗人在诗律的约束下获得相对的自由,用较少篇幅表现较多内容,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也在于它有含蓄的特点,在特定情况下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用典是为了表达复杂深厚或不便明言或无法言明的感情。没有真实丰富的感情,为用典而用典,故意炫弄博学,为诗家所不取,用典必须自然、贴切、灵活。不能有“晦”、“肤”、“多”、“板”等“事障”(刘熙载语)。要“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方知咸味”(王骥德《曲律》)。用典可以直用其意,也可以反其意用之。李商隐在其七律诗《安定城楼》中用典甚妙,表达了复杂微妙的感情,成为此诗的显著特点。安定城楼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迢递:高远。尽:视线尽处。汀:水岸平处。。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句:汉初进步政治家贾谊,作者此以贾谊自况。,王粲春来更远游王粲句:王粲是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曾依荆州刘表多年,郁抑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怀。这里作者引王粲以喻自己依附王茂元及登楼赋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一直向往。回天地:使夭回地转,比喻干大事业。扁舟:小舟。用春秋时期范蠡辅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的典故。。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鹓雏: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李商隐是一位不幸的诗人。838年他应试博学宏词,因牛党从中作梗,中而不选。诗人只能回到王茂元幕府中,继续沉沦下僚。这次仕途失意对李商隐打击很大,诗人因此心情抑郁不乐。但诗人的崇高理想如同炽烈的熔岩在寂寞中奔突,长久的抑郁酝酿着一次猛烈的喷发。某天,诗人登高望远,顿觉境界大阔,久蕴的忧愤突然迸出,于是留下了诗人生平最豪迈热烈的诗《安定城楼》。首联写所见景色。颔联用贾、王两典,反映了诗人真实复杂而又微妙的感情,它所概括的内容是任何别的方法难以表达和表达不清的。诗人才高无用正如贾谊,诗人的落魄不偶正如王粲。这种典故运用,没有“晦”(不明)、“肤”(不深)、“板”(不活)等病,而是自然、准确、灵活的。颈联表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里暗用了春秋范蠡的典故,仰慕其功成不居、不图名利的品质。这个典故暗寓句中,浑然无迹,极为自然。尾联表示决不会与那些嫉贤妒能、自私可鄙的小人争权夺利。李商隐其时在王茂元幕府中奉事,很得王的赏识。王将小女许他为妻,与李商隐同等地位的幕僚们,已颇嫉妒。他这次仕途失意,看来只能在幕府中发展,这在幕僚们看来,更要威胁他们的利益。  雏腐鼠的故事,很可能指此。这就把不便明言的意思暗示出来了。另外还含有诗人不能容忍他们可耻中伤的意味。而诗人在嘲笑、愤激中更显示出坚定的自信、人格的高贵。诗人将典故信手拈来,而运用自如,毫无生涩之感。这首诗只有首联不用典,其他三联均用。这固然有过多之嫌,但并未减弱其艺术效果。诗人熟捻故事,随用随取,都能做到自然贴切。借典故塑造了少年英雄不遇于时的自我形象,表达出诗人曲曲衷肠。从而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典故的能力。诗中用典,不愧为使诗句言少意多、言简意深的重要法门。但因典故本身的历史性、多意性以及诗人用意的不明确性,常常使我们感到费解或产生误解。但理解诗中典故往往又是解诗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尽力弄懂,然后方能赏其高妙,得其深意。古人在诗歌中具有这类意象、意境及用典的优秀作品,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种表现手法是中华诗苑中的瑰宝,很值得我们学习、领悟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