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步堂龙之介的婚礼:带罪的玫瑰:莱妮·里芬斯塔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4:26:07

带罪的玫瑰:莱妮·里芬斯塔尔

2008-6-19 10: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 评论: 0

     美国TIMES周刊评选20世纪一百位最重要的艺术家中只有一位女性,她是舞蹈家、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家、作家:莱妮?里芬斯塔尔。一个美丽的、坚强的、才华横溢的女人。    里芬斯塔尔的几部重要作品是公认的电影艺术的里程碑。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电影人。因为她曾为纳粹工作,她说“我只是个艺术家,不太关心政治,只想留住过往的美好。” 因此她拒不道歉,人们也不原谅她。我们常以为真、善、美是统一的,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善良是虚弱的、有些真相是残酷的、有些美丽是有毒的。从有毒的荆棘中同样可以生长出美丽的玫瑰,里芬斯塔尔只选择“美”,哪怕它伤天害理、洪水滔天。  生卒1902年8月22日,Helene Bertha Amalie Riefenstahl出生在德国柏林Berlin一个富商家庭。2003年9月8日,在德国慕尼黑郊外的寓所安然去世,享年101岁。 成就一生导演了8部电影,主演了11部电影;《蓝光》、《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低地》等影片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只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里芬斯塔尔获得的大奖不多。 生平l         舞蹈家:少年时曾在柏林一家艺术学校修习油画和芭蕾,因为有习舞的经历,她后来习惯于称自己是“运动员”。1922年,里芬斯塔尔在慕尼黑作为一个舞蹈演员正式登台演出,并且很快在舞蹈界小有名气,但是一次不幸的腿伤迫使她离开舞台。l         演员:自幼喜欢神话的里芬斯塔尔偶然迷上了当时流行的“高山电影”(Mountain),这是一类以英雄为主角的带有原始神话色彩的德国电影,她认定电影将是她今后的整个生命。于是她给电影导演、魏玛影界的“高山电影之父”Arnold Fanck写信,希望主演下一部影片。导演与她见面后,感觉她的容貌与形体符合要求,但她的腿伤却无法保证电影的顺利拍摄。里芬斯塔尔听说了导演的担忧后,决定马山去医院做手术。这是一次命运的赌博,如果手术失败的话,她的腿就可能永远残疾了。但手术成功了,她获得了在《圣山》Der Heilige Berg (1926)中出演女主角的机会。《圣山》上映后大获成功,里芬斯塔尔也一举成名,因为在这类电影中的出色表演而红极一时,到20年代末,里芬斯塔尔已是当时的一个偶像了,她的高山攀援憾人心魂,赤着脚,抛弃绳索,向人的极限挑战,向至高无上的力量进军。德国导演Josef von Sternberg曾断言她会是第二个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l         第一次导演:里芬斯塔尔的理想并不仅于此,她以极高的领悟力开始自己撰写剧本, 1931年她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32年导演、主演、编剧、制片的《蓝光》Das Blaue Licht,(1932)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银奖。她也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导演。这部电影使得希特勒成为她的崇拜者。l         第三帝国时期:         1933年,刚刚篡夺大权的希特勒召见了里芬斯塔尔,委托她拍摄两天后举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年度大会。里芬斯塔尔来不及多准备就投入了这场拍摄,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惧怕里芬斯塔尔的受宠会影响他对德国电影的控制,对拍摄设置了很多障碍,拍摄过程很不顺心,最后里芬斯塔尔完成了一部叫做《信仰的胜利》Der Sieg des Glaubens类似新闻简报式的短片,只映了一场就无声无息了。当里芬斯塔尔后来向希特勒告状时,希特勒马上做出了有利于她的决定。希特勒向她保证:“你可以绝对随心所欲地拍摄。”(里芬斯塔尔写给希特勒的信)         1934年,希特勒邀请里芬斯塔尔来拍摄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经过数月的剪辑,这部名为《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的纪录片于1935年的3月首映,被公认为纪录电影的杰作。         1935年拍摄短片《自由之日:我们的军队》Tag der Freiheit - Unsere Wehrmacht,此后里芬斯塔尔没有再为纳粹党拍片。         1936年,拍摄当年柏林奥运会影片《奥林匹亚》Olympia完全是出于里芬斯塔尔自愿。在为期16天的比赛中,摄制组共拍摄了120万英尺的素材,余下的18个月,里芬斯塔尔把自己关在剪辑室里,在没有助理导演和艺术指导的情况下,独自剪完了120万英尺的胶片,这不仅严重损坏了她的健康,而且还遭来了人们的嘲笑,很少有人相信这会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奥林匹亚》成功了,它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好评。包括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当时这个奖被称为“墨索里尼杯”Mussolini Cup。         在这之后,里芬斯塔尔本想拍摄一部叫做“Penthesilea”的故事片,由她出演希腊神话中好战的亚马逊女王,可见在她心目中对“神话”、“英雄”的主题一直感兴趣。突然爆发的战争把她的拍摄计划打断了,一直到死她也没有把这部片子拍出来。         1940年她导演并主演的影片《低地》Tiefland于1954年才得到公映,并受到戛纳电影节的邀请,作为非参赛影片,广受好评。反映了里芬斯塔尔对希特勒的拒绝,因为这是一个关于反叛的故事,关于弑君的故事。影评人罗伯特.达桑诺斯基(Robert von Dassanowsky)也提出,Tiefland的拍摄并没有接受纳粹宣传部的经费,她藉着这部影片开始她的“逃出第三帝国”,逃出她的“法西斯美学”。然而,艺术而言,从“法西斯美学”的逃逸让里芬斯塔尔失去了自己最强劲的表现力。l         监禁:二战结束后,里芬斯塔尔因为涉嫌与纳粹牵连,被投入了监狱,她先是被美军逮捕,后又成为法军的阶下囚。随后,在西德的非纳粹化运动中,里芬斯塔尔在第三帝国时代的作用一直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她在监狱中度过了4年时光,为了限制她的人身自由,她还曾一度被关进精神病院。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终审判决:“里芬斯塔尔没有从事过应受惩处的支持纳粹统治的政治活动,没有致力于建立与自己艺术事业无关的联系,她与希特勒之间不存在暧昧关系。” 重新获得自由的里芬斯塔尔试图恢复自己作为电影人的地位,但是无形的猜忌和谴责还是经常落到她的身上,战后,为纳粹工作过的卡拉扬、海德格尔等名人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雷芬斯塔尔仍然长时间地被排除在社会公众生活之外,孤独地生活在慕尼黑郊外的寓所中。她长期受到欧美电影界的抵制。她常感叹:“女人,是不被允许犯错误的。” l         走进非洲:         1956年,里芬斯塔尔开始了她的非洲之旅,在那里,她不仅“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还开始拍摄一部叫做“黑奴船”的半虚构的纪录片,以表达她对现代奴隶买卖的义愤。可是因为资金、战争、车祸、天气等原因,这部片子被拖延了下来。         从1962年开始,里芬斯塔尔数次前往苏丹努巴山区的原始部落,去进行研究和拍摄工作。尽管她不是第一个拍摄他们的人,但她是第一个被皮肤黝黑的努巴人接受的外人,她被允许去拍摄努巴人神圣的仪式。从1965年开始,受努巴人金属般优雅的体态和富于美感的生活方式的吸引,62岁的里芬斯塔尔开始拍摄关于努巴人的彩色纪录片,以记录这一正处于崩溃瓦解之中的原始文明。与此同时,里芬斯塔尔出版和展出了一些关于东非和努巴原始部族的照片集,如《努巴人》,《考的努巴人》等,这些光彩夺目的照片使她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里芬斯塔尔说,她只拍好看的人和好看的东西,这不是因为她个人不喜欢有病的人,而是因为拍好看的人能给观者带来愉悦。 l         深入海底:         1973年71岁的里芬斯塔尔谎称自己只有51岁,参加了海底潜水训练,她要实现自己的一个宿愿:拍摄水底世界。不久,她果真成了一个出色的水底摄影师,并出版了两本插图著作,《珊瑚花园》和《水下的奇观》。         从此以后,里芬斯塔尔反复前往最优美的潜水区,去拍摄她的水下纪录片,直到94岁的时候,里芬斯塔尔还戴着潜水镜,到可可岛COCOS Islands附近的水域去拍摄鲨鱼。         2000年里芬斯塔尔拍摄出一部画面十分精美的介绍海洋动植物的影片《水下印象》Impressionen unter Wasser。片厂长45分钟,记录了她于1974—2000年在印度洋海底潜水时拍摄的海底景象。在这26年中,里芬斯塔尔进行了2000多次潜水,拍摄了大量胶片,影片是从这些胶片中经过剪辑制作出来的精华。 l         再入非洲:         97岁那年,里芬斯塔尔竟决定再次前往苏丹,去看望和帮助被战争隔绝的努巴人。里芬斯塔尔已经23年没能见到她的努巴朋友们了,为了这次旅行,她与苏丹政府进行了反复磋商,甚至和叛军首领取得了联系。         2000年2月,里芬斯塔尔率领一个小型摄影队飞抵苏丹首都喀土木,在那里,经过漫长的等待和艰难的谈判,当局终于同意他们前往努巴山区。成千上万的努巴人翘首期盼她的到来,在那里,她发现很多要好的朋友都成了内战的牺牲品,正当里芬斯塔尔准备继续对那些还活着的努巴朋友进行纪录时,新的战争爆发了,她只好立即和摄影队乘直升飞机离开努巴山区。另一场灾难降临在他们头上,直升机坠毁了,所幸没有人员死亡。一架救援飞机把里芬斯塔尔运往一家德国医院,在那里,人们发现将近百岁的里芬斯塔尔肋骨多处断裂并伤及肺部。尽管发生了这场可怕的事件,这位精力旺盛的老人还是没有放弃她再次前往苏丹的计划。l         写作:1992年,里芬斯塔尔动笔撰写她的回忆录《过滤时光》,并在2002年8月22日她的100岁生日招待会上推出,一年后去世。 特点:l         “不关心政治”:里芬斯塔尔自称是一个不太关心政治的艺术家,她在拍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这两部片子时,甚至一再坚持聘用一个有犹太血统的摄影师,尽管后者曾一再提醒她这样做不太妥当。她的电影带有更多的贵族气息,她醉心于生活的“美”,却并不关心生活的全部,她擅长拍摄纪录片,但工作起来更像是一个故事片导演,她拒绝承认《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宣传电影,但恰好因为它是“艺术”的,所以才有煽动性,她从不关心政治,所以才会被政治利用。l         “美与罪”:里芬斯塔尔的一生提出了一个关于“美与罪”的话题,法西斯艺术在形式上是很美的、是有影响力的。纳粹的军队是一支丧失了基本的人性情感的军队,但也是一支音乐素养很高的军队。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的音乐素养和爱好。真、善、美统一的美学信念基于我们的一个很可怕的愿望:总想找到一个可以总体上救赎人类灵魂的思想精神或偶像,好把自己的责任一次性交出去。这是人的一种本性——逃避自由和每日每天的艰难选择。其实艺术家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坏,艺术不是道德准则。l         奇观美学:无论在《意志的胜利》还是《奥林匹亚》当中,我们都能看到里芬斯塔尔的十足信心和骄傲。所有的画面都要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确的暴光与抓捕角度加以拍摄。一些由于天气原因而影响到画面效果的镜头就会被她无情地剪掉,无论这些镜头是否重要也不被采纳。所以,她并不是给我们看可以随便看的或是应该看到的东西,而是要你看她想给你看的东西。她的作品具有强大的创作意图,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和严格的把关的,其剪接的高超构思也弥补了内容的单调,她要用镜头俘获了观众的心。这种“奇观美学”今天被广泛地应用到宣传片、广告片中。l         说服性纪录片:电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和信息,而这些信息代表着某种权力,正如人们认为媒介是“第四权力”一样,纪录电影可以利用视觉符号捕捉住人们的眼睛来传达一种权力意志。不存在一种不受权力影响的话语。从《奥林匹亚》与《意志的胜利》这两部作品的效果来看,它们的确行使了某种权力,它们让人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去行动以及去思考问题。 影片赏析: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 1935l         拍摄:里芬斯塔尔起初不太情愿,她推荐《柏林:大都市交响曲》Berlin: Die Sinfonie der Gro?stadt(1927)的导演瓦尔特·鲁特曼Walter Ruttmann来执导这部影片,但希特勒一再坚持他的请求,对里芬斯塔尔说:“把你的生命给我6天吧,今后你再不会违心替我做事了。”里芬斯塔尔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她提出的条件是以后不再为纳粹党拍摄任何电影。在接受希特勒的片约后,她立即着手组建了一支120人的摄制队伍,其中包括16位主摄影师,他们的助手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里芬斯塔尔手里掌握着30台摄像机,4条声轨,以及22辆配有警察的汽车。会议召开前夕,里芬斯塔尔排除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为这120个人安排好食宿,然后立即率领技术人员在纽伦堡市安排拍摄点,位于Luipoldhain的120英尺高的旗杆被安上了电梯,以便摄影师在数秒之内升至旗杆顶端进行俯拍;一个两层楼高的坡道在希特勒广场修建起来,以便摄影车能够平行拍摄行进中的队列;一辆消防卡车进入待命状态,它的活动天梯有90英尺那么高,可以随时把摄影师送上天空,扫拍纽伦堡市的屋脊、纪念碑、游行队伍以及高举的标语和旗帜;党代会的主会场甚至也是按照拍摄的需要而搭建和布置起来的。当这一切准备停当以后,里芬斯塔尔率领她庞大的队伍投入了为期一周的紧张拍摄工作,从1934年9月4日到9月10日,里芬斯塔尔就像指挥一场战争一样指挥着摄影师以及各种相关人员,为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个紧要历史关头留下了充足的影像证据。l         美学:在拍摄《意志的胜利》时,里芬斯塔尔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与电影美学观来处理这个极容易拍得乏味的政治会议。比如,由于国防军出场时正好遇到阴天,因此无法拍摄出影调明快的画面,所以她就删除这部分影片。当德国国防军的将军问她“国防军的画面完全没有了吗”时,她的回答是“当然”。对于纳粹高级干部的镜头分配,她也无视纳粹党内的排名顺序逐个拍摄,而是根据自己的镜头美感来拍摄,因此引起许多人的不满。而对那些纳粹干部的夫人们,她也只把她认为漂亮的夫人拍摄进画面,而许多上了年纪的丑陋的纳粹干部夫人就失去了出镜的机会了。当纳粹第二号人物鲁道夫·赫斯向她提出这一点时,她有恃无恐地讽刺说:“要是那些大人物们跟长得再美一些的人结婚就好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里芬斯塔尔非常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来为纳粹打造形象。为此,她不惜冒犯纳粹的高官。但是,这并不是如她所说的从纯艺术角度出发的拍摄,而是她自觉地以纳粹的意识形态为尺度所做的形象把关。其实,经过美的外衣的包装,意识形态将以一种更具杀伤力的方式渗透人心。它使人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中就接受了它的宣传意图。当然,希特勒对她的无条件支持也是她有恃无恐的重要原因。在《意志的胜利》的拍摄中,个性强悍的里芬斯塔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电影制作作风。凡是与她的美学要求冲突的事物,不管作为影片的内容来说有多重要,都会被她加以毫不留情地排除。电影中的所有画面都要确保在最美的光线下、最美的角度下以正确的曝光与拍摄角度加以拍摄。而为了获得这种画面,她不惜动用几十台摄影机从各种角度一起拍摄,然后从以这种方式拍摄到的大量胶片中选择她所需要的画面。她从十七万英尺的胶片中剪辑出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才能非凡加之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她对电影节奏与动感表现得恰到好处的把握,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在视觉表现上酣畅淋漓的作品。旋律、节奏、动感之间的衔接、转化可谓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而由不断变化的画面所生成的节奏感、高翔与陶醉的感觉成了她的电影的基调。里芬斯塔尔也擅长运用静止的画面,使其作为停顿休止符收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纳粹主义思想在她的壮观画面的演绎下,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幻想曲。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她受了纳粹思想的影响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受大会现场的那种法西斯狂热与陶醉的影响的产物。她用摄影机这个工具,在大会现场体会法西斯主义的狂喜并将其升华为一种法西斯主义的视觉美学。与此同时,这部电影也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成功地将政治活动艺术化的经典之作。这部宣传纳粹是战败德国的救世主,鼓吹民族主义的“民众共同体”的纳粹理想的电影受到了希特勒的奖赏,里芬斯塔尔也因此奠定在德国电影界的女王地位。l         首映:“1935年3月28日晚上,柏林最大的剧院乌发剧场开始聚集起大批的观众。这些人举止优雅,男人们都打着黑领带,而女性观众则几乎人人身穿质地考究的第裙。不久,当快要到放映时刻的时候,身着白色裘皮大衣与露胸晚礼服的美貌的德国女演员、电影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从汽车里走了出来。她脸带微笑,向等待在剧院前面发出欢呼的密集的人群招手致意。许多等候在那里的人把手伸过警戒线绳子想要触摸她,甚至还有人向她送去飞吻。……今晚,她为了出席她的最新作品《意志的胜利》的首映式而来到了这个场院。这个电影是她为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所制作的。在里芬斯塔尔与她的陪同人员在贵宾包厢落座不久,一辆黑色的Benz轿车轻捷地驰入剧院的停车场。司机从车上跳下来,打开后面的车门,总理希特勒从车中走了出来。在他下车的一瞬间,外面的人群中出现一阵骚动。他伸出右手做了一个纳粹式的致意,马上就消失在剧院里了。”这是美国人格伦·B.英菲尔德所写的《莱妮·里芬斯塔尔——堕落的电影女神》一书中的开头部分。从这本书我们得知,当一个女人的名字与阿道夫·希特勒与他的第三帝国联在了一起的时候,她的一生就不会再是平淡无奇的了。l         力量:很多年以后,当美国人决定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被邀请前来为战争摇旗呐喊的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就是看了这部片子后,才找到了拍摄《为何而战》这部系列片的思路。据说,当他看完这部令人不寒而栗的“敌片”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假如能够让美国士兵看到这部片子,他们就一定会知道他们为何而战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里芬斯塔尔这个天才的电影眼睛是如何善于捕捉历史事件中本质性的要素,哪怕是邪恶的要素。里芬斯塔尔并没有为摄影镜头制造现场,她只是本着一个纪录人的天职,把现场一切活跃的因素都反映到电影银幕上。这部纪录片没有采用画外解说,而是让画面自身和从现场采集来的讲话、声音来说明问题。当然,这部片子把希特勒神化为一个齐格弗里德式的民族英雄,这肯定是有编排上的主观成份在起作用的,但是,这样一种虚假的历史意识,在当时却是一股真实的历史力量,它不仅代表了纳粹党人的意识形态,也代表了德国大部分民众的心态。
 《奥林匹亚》Olympia 1936l         影片一开头的古希腊奥运会赛场的废墟,让人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具有惊人的美,接着,几个男女手持各种运动器械的镜头和“掷铁饼者”等著名雕塑交替出现。戈培尔把这组蒙太奇组接镜头阐释为“优等种族”理论的图解。所表现的人物表情都十分肃穆,不像是在参加体育比赛,倒像肩负着什么常人无法理解的使命似的。片中那种完美的运动员,那些力与美的平衡,那些被里芬斯塔尔雕刻得无与伦比的光影,看起来让人惊叹。当这种高亢而激越的片子,高唱起“超人意志”、“完美人种”的纳粹颂歌的时候,效果也是致命的。她为了达到镜头的绝对完美,还不惜冒着会妨碍比赛的风险,在场地上开挖沟槽,把摄影机埋入地下,以仰视的角度拍摄运动员,甚至还租赁飞机进行高空航拍。以至于后来有人认为,不是她为奥运会拍摄《奥林匹亚》,而是为了她拍摄《奥林匹亚》才召开了这次柏林奥运会。里芬斯塔尔在拍摄此片期间说:“奥运会开14天就要结束了,而我的电影至少要让人家看20年。”她做到了。这部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金奖,对纳粹德国从一战废墟上重新崛起和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作了深刻的艺术宣传。有人说,里芬斯塔尔把奥运会转化成了法西斯仪式,“法西斯美学波澜壮阔地侵入人心,她先是把竞技变成宗教,然后又把宗教变成意志的胜利”。《洛杉矶时报》曾评论《奥林匹亚》:“这部影片是摄影机的胜利,是荧幕的史诗。”l         这部片子和纳粹政府没有太多关系,希特勒本人虽然对里芬斯塔尔保持着一贯的支持态度,但里芬斯塔尔却不想有官方因素介入进来,她绕开元首直接和国际奥委会联系,并最终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授权和支持,1939年,国际奥委会还特地授予里芬斯塔尔一枚“奥林匹克金章”,以表彰她为拍摄这部纪录片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实际上,戈培尔领导的宣传部当时也在拍摄一部奥运会电影,他们对里芬斯塔尔的摄制组采取了一种排斥和不友好的态度,甚至对里芬斯塔尔的成片也横加干涉,如命令她删除有关黑人运动员夺冠的镜头等,但里芬斯塔尔巧妙地绕过了宣传部的审查,在1938年的首映式上拿出了《奥林匹亚》未经审查的完整版本。里芬斯塔尔是这部片子的总导演和集资人,她成立了一个由自己担任股东的“奥林匹亚有限公司”,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前的几个月里,这个公司和托比斯(Tobis)电影公司签订了一份75万帝国马克的合同。加上向海外推广时的翻译和制作费,12部有关运动的科教和纪录电影,以及大量的运动电影文献,《奥林匹亚》的全部项目经费是220万帝国马克(在1938年约等于523810美元),据德国《明镜》周刊1952年5月的一次访谈记载,《奥林匹亚》放映后的收入在700万到800万帝国马克之间,这还不包括战后它在德国之外放映时的收入。也就是说,《奥林匹亚》是一个在经济上自负盈亏的电影,而不是传闻中的“拿了纳粹党数不清的钱”。 《奥林匹亚》由两部具有正片长度的纪录片构成,它的主题是非政治的。1958年,里芬斯塔尔在《奥林匹亚拍摄手记》中回忆说,当时她为这部片子确立的主题是:运动竞赛、运动的美、奥林匹克精神。里芬斯塔尔说,她的影片要表现紧张激烈的竞赛过程,要表现运动员健美的体魄、敏捷的身姿以及他们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还要体现出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国家之间、全世界的青年之间和平竞赛的精神,并追溯这一精神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对全世界所具有的影响 。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拍摄,里芬斯塔尔这次募集了80名摄影师及摄影助理,在驻地还安排了30名补给人员,另有两支小分队,一支小分队开赴希腊,从那里尾随火炬运动员穿越七个国家,另一支驻扎在德国基尔的划艇赛场。早在赛前几个月,里芬斯塔尔就率领了一支由摄影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前往赛场进行勘查,寻找合适的拍摄点,实验各种可能的拍摄角度,提前确定胶片和光圈的系数,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这是一次难度非常大的拍摄,因为它要追踪在几秒钟之内发生的高速运动,而且还要应付包括天气和光线在内的各种不测。里芬斯塔尔为这部片子定下的基调是:“这部电影必须是一部纪录片。任何东西都不能遗漏”,可是奥运会组委会的底线是绝不能干扰比赛。里芬斯塔尔的拍摄重点是田赛和径赛,这需要有摄影师进入赛场的核心部分,而这在历届奥运会上一向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里芬斯塔尔感到困难重重,但她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和组委会讨价还价,最终争取到了她所需要的最低拍摄条件 :  1、 跳高架边可以挖两条摄影壕沟,百米赛起跑线后5米处可以挖一条摄影壕沟,终点上可以挖一条摄影壕沟,跳远跑道边可以挖一条电影壕沟; 2、 径赛时可在赛场中央搭建三个摄影塔,百米赛起跑线后可搭建一个摄影塔,链球比赛的护网后可以搭建一条摄影轨道,这些设施用后必须立即拆除; 3、 最多六个摄影师可以进入赛场中央,不许使用在轨道上自动运行的摄影机(这条禁令后来被打破了)。 4、 除此之外,里芬斯塔尔还在体育馆上空安排了飞机和气球,在船上和马背上安装了固定摄影机,在跑道边安装了摄影机跑轨。1936年7月20日,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从这一天起,摄制组在里芬斯塔尔的指挥下,投入了一场紧张的战斗,几乎没有一分钟的松懈。l         里芬斯塔尔用了120万英尺的胶片来拍摄这部《奥林匹亚》,花了18个月才剪辑完成。该片全长205分钟,分为两集:第一集《各民族的节日》(又译:《民族的祭典》)与第二集《美的节日》(又译:《美的祭典》)。1938年4月20日,此片作为里芬斯塔尔献给希特勒49岁生日的一份贺礼在柏林首映。  《水下印象》Impressionen unter Wasser 2000l         里芬斯塔尔于98岁高龄完成水下摄影旷世巨作《水下印象》,运用先进的高画质水下摄影技术,将海底世界令人叹为观止、难得一见的珍奇景观,以极具美学的构图及角度呈现出来。随着科技的发达,海底摄影并不罕见,但《水下印象》以导演手法近距离的角度捕捉一般海底摄影不容易拍摄到的稀有独特的生物品种,却是弥足珍贵的经典作品。 l         全片以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互为搭配,曲风飘渺静逸、空灵幽远,仿佛海底生态的美丽声音于耳边交织再现。动人的新世纪音乐与华丽的海底世界相遇之后,视觉与听觉在完美无暇的结合之下宛若置身天堂,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尝的旷世经典巨作。

 《圣山》Der Heilige Berg (1926)里芬斯塔尔最早登上银幕的作品,也是她进入电影圈的成名作,导演是当时的“高山电影之父” Arnold Fanck。 附:导演作品目录:1.导演纪录片《水下印象》(Impressionen unter Wasser, 2000)2.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低地》(Tiefland, 1954)3.导演纪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 1938)4.导演Festliches Nürnberg (1937)5.导演纪录片《自由之日》(Tag der Freiheit, 1935)6.导演纪录片《意志的胜利》(Triumpf des Willens, 1934)7.导演纪录片《信仰的胜利》(Sieg des Glaubens, 1933)8.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蓝光》(Das blaue licht,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