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梅如何扦插:湘人闲聊粟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9:44
 湘人闲聊粟裕        从通道县转道邵怀高速回长沙,总要经过会同县。
    会同近年很“韩国”,学着拿名人往自己脸上贴金,比如,把炎帝就“考证”成了会同人。这个明代以前尚属“洞溪蛮人”乐土的世外桃源是否真是炎帝故里,姑且不论,但到了会同,有一位名人是军迷们谁都不会陌生的,他就是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粟裕是土生土长的会同人,这点无需考证了,虽然他在生时一直都没在意自己究竟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但我近年曾三次参观过粟裕故居,知道他的祖先就是从通道县牙屯堡迁徙到会同县的侗族,八十年代以后,会同县的粟姓族人,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民族改成了侗族。尽管粟裕故居大门上还高悬着“江陵第”这一表示高贵楚汉血统的牌匾,但也在逝世以后与整个家族一道“被侗族”了。

    粟裕的前半生,几乎长年累月与战火相伴,他身上多处战伤,最要命之处,在他脑颅内,还留着一块终身未取出的弹片,一到发作时,凡在他眼前移动的一切目标,都会让他痛苦不堪,这一点,与同样因伤痛而怕风怕水还怕光的林彪颇多相似,就连两人的作战风格也如出一辙,也可以说,正是这两位统帅完美地导演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才奠定了中共的建国基业。

    但就是这样一个指挥了淮海和渡江战役并多次创造以少胜多战例的军神,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突然消失在人们视野之外。表面上,似乎是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引发,这场由彭德怀主持的会议,主题是批判“军内教条主义”,刘伯承、粟裕、肖克等人,被定性成“军内教条主义总后台”,会后,三人以鲜血换来的的军人生涯便戛然而止。令人不解的是,这三个人都是不善张扬、性格谦虚温和之辈,至少在党内和军内历次内部斗争中很难找出说过或做过什么过激言行,但在那次会议中,却有那么多元帅、将军对他们群起发难,言辞之激烈,几乎要对他们(主要是对粟裕)欲置于死地而后快。这,就不得不让我从会议之外的层次追寻原因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对曾经谦让过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元帅的粟裕而言,他肯定是烂熟于心的。但他取代聂荣臻成为总参谋长以后,与彭德怀的国防部便因工作程序问题发生了“撞车”,此时的彭总,刚从朝鲜战场凯旋,挟着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战成平手之余威,如同打遍天下而孤独求败的武林高手,习惯性地寻找着敌人。战场上的对手都已远远离去,和平年代的敌人在哪?只有从同僚中寻找!朱老总虽是十大元帅的老大,但几乎从挂上总司令的称呼之日起,他老人家就被当作花瓶供着,解放后更是潜心养花种菜,与世无争;林彪战功显赫,但50年代初期一直就在家养病,很少露面,就连军装都不太穿;贺龙、徐向前、叶剑英等,战功和地位本来都在彭之下;而对政工干部出身的陈毅、聂荣臻和罗荣桓,作为职业军人出身的彭德怀,也不屑与之争。因此,和平年代里够得上彭总对手的,除了代表二野的刘瞎子之外,就是三野的粟裕,以及四野的肖克了。而此时刘伯承在南京专门经营他的高等军事学院,与彭正面冲突较少;肖克也只是渡江战役以后捡了刘亚楼剩下的四野参谋长位子坐了一年,后来虽然在军事总监部主持工作,但明显也与彭不够一个层次,真正与彭发生冲突的,就只有粟裕。

    彭德怀与粟裕的过节,细究起来,无非是国防部和总参谁当老大的问题,其实按解放军管理体制,有中央军委在,谁都别想充老大,粟裕入主的总参一些文件和请示有时忽略了彭总入主的国防部而直接送到了军委,无意中得罪了老彭,加上总参积极参考苏军经验,引入苏式条例,就为彭德怀打击刘、粟、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反对军内教条主义。

    陈毅和粟裕不仅是新四军的老战友,而且是儿女亲家。三野历次重大战役,陈毅都是靠粟裕谋划,才得以取胜,毛泽东及军委其实早知道,陈毅只是个以吟诗和演说而见长的儒将,顶多也就是一个当政委的料,多次有意以粟取代陈,但粟裕却多次谦让,谦让多了,陈毅就认为这是一种“骄傲”的表现(谦虚过度就是骄傲?)。最让陈不能忍受的是,每次上报军委战役计划,老毛都要粟裕把关,非要见到粟裕的签字才放心,这事套用《亮剑》中李云龙的话来说就是“打战的事,粟裕说了算;生活的事,陈毅说了算”,明摆着就是认为陈“不会打战”。另外,粟裕和陈毅死对头饶漱石一度走得很近。这一系列事,也就催生了陈毅评价粟裕的一句经典话--“这个人很阴”。

    聂荣臻在批斗会上的发言比较雷:小盗窃珠,大盗窃国,你粟裕就是个大盗,要窃国……。聂荣臻与粟裕有仇吗?两人从红军时代起就不在一个部队共事,似乎没什么历史纠葛,难道是对粟裕接了自己总参谋长的位子耿耿于怀?不得而知。

    此次会议后,粟裕被戴上“军内教条主义分子”大帽而去职,如果仅仅是这样一顶帽子,倒也对他事业发展无伤大雅,按照中共建政后党内斗争的规律,上一次运动中被打到的人,一般到下一次运动又会复出。罗瑞卿、杨成武、陈再道……,等等,莫不如此,邓小平都三起三落过,连彭德怀也在60年代中期出山担任过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但粟裕却与肖克一道,一直被边缘化到文革结束以后,等到大家都认为以前的批斗会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时,粟裕却已经耄耋之年,垂垂老矣。

    说到底还是性格与人品修养决定了在体制下命运。刘粟肖被打到后不到一年,风光无限的彭德怀,在庐山上因为看不惯大跃进和浮夸风盛行神州而拍案而起,得罪了老大,享受了一年前他给刘粟肖的“同等待遇”,而且他的结局比以上三人更惨。这一次,就有刘少奇捎话给粟裕,劝他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

    作为公认的共军五虎将,粟裕的战绩可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和徐向前相媲美,应该属于一流将才;但作为政客,只能入三流,连二流的彭德怀都不如,生性耿直的彭总在发现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时,还能不失时机的为民请命,犯颜直书,虽被老大罢官,但在老百姓心中还留下了“彭青天”的美名,用现在的话说,是个“讲政治”的军人。可粟裕呢?战功卓著,却在职务和军衔评定上多次谦让;手下战将如云,却几乎没有自己的山头和圈子;埋头本职,却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意中得罪了战友和同事,莫名其妙地丢了官,到死还背着“一贯反对领导”、“向党要权”等恶名,未得平反……。


    是粟裕只适合打战,不适合做官,还是体制容不得他这样的人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