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淤泥给谁带 复刻:步兵师沿革(31师—50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5:13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沿革(31师—50师)
 
       步兵第31师
       
1949年3月,由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该师部队前身有红4方面军主力第4军10师改编的八路军385旅769团和朱德警卫团等部,1945年10月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7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7旅,参加过邯郸、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0年12月调归第12军建制,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1
师。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是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主要参战部队之一。该师涌现出特等功臣胡修道,是志愿军12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之一。1954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1师番号。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第36师。1984年7
月随陆军第1军赴云南轮战。1985年9月改为陆军第12集团军步兵第36师,执行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89年4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首批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36师下辖第106团(红军团)、第108团(红军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红军团)。2003年该师缩编为步兵旅。
我军历史上第2个31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前身为昆明军区直属陆军第49师,列入新组建的陆军第11军建制。1979年2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表现上乘,毙敌710人,俘35人。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4年参加两山战斗,又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1月该师改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31师下辖第92团、第93
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       步兵第32师
        1949年3月,由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2师,该师部队前身有著名的汪乃贵支队和八路军129师特务团等部。1945年
10月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8旅,参加过邯郸、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2年10月,32师转隶第16军建制,12月随16军入朝参战,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2师,参加西海岸反空降、反登陆作战准备。1958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2师番号。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32师改称陆军第16军第48师。
1985年9月改为陆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48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48旅。该旅3营7连为著名的“马定夫爱民模范连”。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2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前身为昆明军区边防第1支队,该支队机关和直属队改为32师师部和直属队,列入新组建的陆军第11军建制。部队由边防1支队3个营、昆明军区独立第3团、云南省军区警卫团和从14军、54军、49师、炮4师、高炮65师、汽车23团、军区仪器侦察大队抽调建制分队和干部、技术骨干组成。1979年2月32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4年7月参加老山防御作战。1985年10月该师与蒙自军分区合编组建成都军区守备第2师,1992年11月改为蒙自军分区。        步兵第33师
        1949年3月,由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9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3师,该师部队前身有八路军129师385旅独立1团和新编第11旅31团等部。
1945年10月组建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第8旅,参加过邯郸、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挺进大别山、宛西、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2年11月入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3师,由第3兵团直接指挥,先后配属第12军、60军作战,主要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作战。1954年9月回国后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3师番号,调入第26军建制。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33师改称陆军第26军第76师。1985年9月,称陆军第26集团军步兵第76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改建为山东陆军预备役步兵第76师,现驻防山东烟台。该师唯一一个红军连现为步兵138旅3营9连。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3师成立于1979年5月,由云南省军区独立师改编并列入陆军第11军建制,该师前身系云南省公安总队(1959年4月在昆明市以省公安厅民警处为基础组建),长期担任内卫值勤任务。1977年2月移防思茅和西双版纳,执行机动作战任务。1985年9月33师师部与炮兵第65师一部合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高炮旅。1992年,该旅撤消番号和建制,成都军区直属高炮第19旅改为陆军第14集团军新的高炮旅。        步兵第34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4师,该师部队前身有红25军一部改编的八路军688团、129师新编第10旅
29团和太行军区48团,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韦(杰)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6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6旅,参加过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4师。此前102团留在西南,36师106团调入该师。在朝期间,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等,涌现出特等功臣伍先华,是志愿军12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之一。1954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4师番号。1985年9月,称陆军第12集团军步兵第34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下辖第100团(红军团)、102团(老36师106团)、103团(襄阳特功团,原属35师)、炮兵团,可以看出,该师集中了
1949年2月编成的12军3个师的主力团队,因此被称为“小12军”。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34旅,100团团部调出与36师坦克团合并为36师装甲团;102团团部调出改编为合肥陆军预备役高炮团,2004年划归安徽陆军预备役步兵师;103团团部调出改编为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炮兵团团部撤消(后恢复)。该旅是郭兴福教学法的发源地,2营5连为基层安全保卫工作模范连,3营7连为尊干爱兵模范连,炮兵团为红军团(2003年
36师缩编为旅,原师装甲团团部调归34旅,与原炮兵团团部合编,2003年12月将原36师装甲团团史由34旅炮兵团继承)。        步兵第35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该师部队前身有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11旅32团和太行军区46、52
团,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石(志本)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7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参加过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特别是在襄樊战役中,103团(当时为49团)英勇顽强,首先登城获“襄阳特功团”称号。1营获“襄阳登城第一营
”称号。1951年3月该师参加抗美援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5师。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涌现出特等功臣杨春增,是志愿军12名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之一。1954年4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5师番号。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歼敌10.5万人,其中抗美援朝17617人。
1962年改称陆军第35师。1985年9月,该师番号撤消,以师部为基础组建陆军第12集团军炮兵旅旅部,下属第103团划归34师建制,以104团为基础组建12集团军工兵团,105团机关和师直通信营编为12军通信团,师炮兵团划归12军炮兵旅建制。        步兵第36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6师,该师部队前身有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第2团、太行军区第42团和第5
团,1945年8月组建太行军区秦向支队。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8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参加过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鲁西南、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等重要战役。1950年1月
36师组建川东军区涪陵军分区,1950年12月,106团调归第12军34师,后为12集团军34师102团。1951年2月,108团调归11军33
师建制,后为26集团军76师228团。1952年2月,107团调离分区改为公安第16团,后编为14集团军40师120团。在解放战争中,36师是刘邓大军的一支劲旅,歼敌12万人以上,涌现出以不朽的英雄王克勤为代表的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36师的番号出现在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陆军第31师改称陆军第12军第36师。以后发展见31师。        步兵第37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7师,该师部队前身是鄂豫皖红4军第12师,后为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
师,1933年7月扩编为红31军,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1945年10月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2旅,1946年1
月,4、8纵合并为新4纵,12旅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这支部队在红军时期就是红4方面军主力,抗战时期参加了长生口、七亘村、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百团大战、豫北等战役战斗,被日军视为劲敌,恼怒之余,在“扫荡”时曾在装甲车外面贴上
“专打386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甚至称“386旅为中国最好的旅”,抗日战争中该旅歼敌2.5万。在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歼敌10万,是第二野战军的主力师,战斗作风顽强凶猛,战斗经验丰富,敢打大仗、恶战。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曾帮助越南训练装备部队。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毙敌2166
名,俘敌77名,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7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88
年4月至1989年10月,步兵37师参加老山轮战,歼敌1787人,为中越十年边境战争划上圆满句号。1998年9月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步兵第37师下辖第109团(红军团)、111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       步兵第38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8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2年10月组建的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所属部队前身来源于八路军129师补充团和新军决死1纵队57团等部。1945年10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1945年12月组建8纵时又改为8纵
22旅。1946年1月4、8纵合并为新4纵,22旅恢复11旅番号,当月月底又改称4纵第13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在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汾孝、挺进豫西、洛阳、淮海、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淮海战役时,第38团1营被总前委授于“钢铁营”荣誉称号。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曾帮助越南训练装备部队。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有1
个单位、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步兵第38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10月,该师调归武警部队建制,改番号为武警第38师,下辖武警第112团、117团、443团、713团。        步兵第39师
        1949年2月,由豫西军区第3、6军分区部队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9师,该师部队来源于6分区39、40团和3分区164团,基础较老,164
团前身可追溯至杨虎城17路军部队。该师成立后,参加了渡江、广东、滇南等重要战役,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1960年参加中缅勘界警卫作战,1968年移防四川,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表现极佳,歼敌1672人,战后有3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该师撤消番号,师机关和13军坦克团、50军坦克团、148师高炮营等部改编为陆军第13集团军坦克旅,下属第115团、116团、炮兵团撤消番号和建制,117团(前身是15军43师127团)划归第38师建制,改为教导团。1998年坦克旅改称陆军第13集团军装甲旅。         步兵第40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0师,该师部队前身是抗战初期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后为决死第1纵队。抗战期间,该部开辟太岳根据地,先后参加了反“九路围攻”、同蒲路破袭战、反击阎锡山部围攻、反“五路围攻”、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豫北攻势等作战,越打越勇,歼灭日伪顽军14704名。1945年10月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1946年1月4、8纵合并为新4纵,该旅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上党、临浮、晋西南、挺进豫西、洛阳、郑州、淮海、渡江、广东、进军云南等重要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和土匪100832名。驻防云南期间,进行剿匪、抗法援越、建设边防等任务,1960年参加中缅勘界警卫作战。
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著名孤胆英雄岩龙就是40师120团5连战士。1984年4月参加两山战斗,又有3个单位8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40师,执行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1989年11
月,新任军委主席第一次视察解放军部队落脚点就在40师。1998年9月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步兵第40师下辖步兵第118团、119团、炮兵团、高炮团、装甲团。
        步兵第41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2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第41师,该师前身为1947年2月太岳军区1分区新7团、2分区警备5团、
4分区独立1旅1、2团组成的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2旅,在陈赓、谢富治指挥下参加了挺进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两广和1950年1月进军云南,随后一直驻扎大西南,1962年5月29日整编为大师,辖2个大步兵团、1个小步兵团。6月1日执行中师编制,1975年12月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并与1979年和1984年参加对越作战,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41师,由甲种师编制缩编为乙种师编制,1992年9月17日撤消121团,42师124团划归41师建制。1996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41师,下辖武警第122团、武警第123团、武警第124团、武警第714团(原师炮兵团改编)。        步兵第42师
       
1949年2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第42师,师部为起义的110师师部,所辖124团由原4纵11旅33团改编为,125团由原4纵22旅64团改编为,126团由淮海战役起义的国民党85军110师起义部队分散编入各营,这是一支年轻的部队,该师随军先后参加了上党、同浦、晋南、吕梁、洛阳、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两广、1950年1月进军云南和西昌战役等,解放战争中毙敌12000余人,俘虏敌24800余人,后一直驻扎大西南,参加了西藏平叛作战,962年5月29日整编为大师,辖2个大步兵团。6月1日执行中师编制,1975年12月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毙敌979人,俘虏敌68人,42师牺牲256人,伤880人。126团1连军委授予“钢刀连”,1981年参加扣林山作战,歼灭敌人802人,42
师伤369人,126团1营被中央军委授予的“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称号,此战被中央军委赞誉为“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42师,执行乙种师编制,1989年10月11日执行南方乙种师编制。1992年9月步兵第42师撤消建制,124团划归41师建制,将126团1营及7连整编为124团1营及7连。。        步兵第43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5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3师,该师前身为1946年底成立的太行军区独立1旅,纵队成立后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第25旅留在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1949年归建,参加了渡江战役、广西战役、广东战役、进军云南、1950年12月撤消步兵43师,师部改编组建云南昭通警备区,127团调13军39师编为117团,128团调14军41师编为123团,129团编为云南军区警卫团。涌现出全国战斗英雄刘子林等。         步兵第44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4师,该师前身为1946年底成立的太行军区独立2旅,76团前身是
1938年4月28日组建的晋豫边游击支队(唐天际支队),纵队成立后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参加了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西战役、广东战役、进军云南、西昌战役,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4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5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4师番号。1961年6月1日改为空降兵第44师,1985年11月缩编为空降兵第44旅,1992年4月又扩建为空降兵第44师。        步兵第45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7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5师,该师前身为1947年8月15日由太行军区部分分区基干武装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参加了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西战役、广东战役、进军云南,1951年3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5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5师番号。
1961年6月1日改为空降兵第45师,1985年11月缩编为空降兵第45旅,1990年5月成为空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2年4月又扩建为空降兵第45师。涌现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等。        步兵第46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6师,该师前身是中央红军“模范红五团”,1937年11月组建的第115师第
5支队,1938年9月底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1940年4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兼鲁西军区运河支队,同年10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3旅,1941年7月7日改称八路军第2纵队教导第3旅,1942年6月与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1944年5月改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1945年9月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为第1旅,1946年1月调入晋察冀军区第2野战军为第1纵队1旅,同年3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1旅,1946年12月归建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1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1
旅,先后参加平汉、豫北、鲁西南战役。8月随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宛西、确山、豫东、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和进军大西南,46师战斗足迹遍及26个省市、自治区,征程150000余公里,参加主要战役战斗3500余次,歼敌271500余人。1952年1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师入朝参战,1958年4月18日从朝鲜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6师番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46师,执行甲种步兵师编制。
1998年9月撤消137团,138团与原47师139团合并,保留139团番号,调归46师建制,师坦克团改为装甲团。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136团“模范红五团”、136团9连被国防部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模范红九连”荣誉称号等大批英模集体。          步兵第47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7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22日,冀鲁豫军区第11军分区部队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2旅,以11分区10团与1分区3团合为2旅4团,以11分区12团与热河独立团大部合为2旅5团,1946年1月调入晋察冀军区第2野战军为第1纵队2旅,同年3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2旅,1946年12月归建仍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2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2
旅,先后参加平汉、豫北、鲁西南战役。8月随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宛西、确山、豫东、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和进军大西南,1952年12月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师入朝参战,1958年4月18日从朝鲜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7师番号,1985年9月改称陆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
47师,执行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9月步兵第47师改编为陆军预备役步兵第47师隶属于吉林省军区建制,其中139团调归46师建制。著名英模单位有139团“模范红十二团”,140团2连“肖宝国英雄连”等。        步兵第48师
        1949年2月以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8师,该师前身是豫皖苏军区独立3旅,所属各团由豫皖苏军区2分区独立4团、豫皖苏军区1
团和豫皖苏4分区7团和5分区28团改为。后142团划归赣东北军区,5月5兵团警卫团划回48师,改称142团。1952年3月13日该师撤消建制,师机关整编为泸县军分区机关,142、143、144团改称西南军区独立1、2、3团分别归泸县、乐山、宜宾军分区建制。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48师,由11军32师1952年10月转隶16军,1969年12月全军统一部队番号时,改称陆军第48师,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48旅。        步兵第49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49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1月,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原平原党校特务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旅。1947年6月20日独立旅改称军区独立1旅,8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
纵队第31旅,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参加过绥西战役、强渡黄河天险、跃进大别山以及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1950年1月15日49师兼任贵州省军区兴仁分区,1952年3月13日49师147团调归铁路工程第6师建制,改称16团,以
49师师部、145团和46师137团、47师141团及50师149团团直、贵州军区炮兵团山炮营、部分团属迫击炮连,合并为贵州军区轻装步兵师归贵州军区建制,8月14日改称步兵49师,1955年4月1日划归昆明军区建制,1957年6月3日49师调归成都军区建制,参加四川西部平叛作战。1958
年5月19日49师调归昆明军区建制。1969年11月14日划归11军建制,改番号为31师。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1984年参加老山作战,
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14集团军步兵第31师,执行甲种师编制。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49师,步兵第29师于1968年7月13日调归重新组建的陆军17军,1969年12月29师改称陆军17军第49师,1973年
2月撤消17军,49师改归武汉军区直属,1976年3月改称陆军19军第56师,1985年10月改称陆军第47集团军56师,1998年10月缩编为步兵56旅。        步兵第50师
       
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第50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6月以冀鲁豫军区2分区5、8团和3分区9团组成的冀鲁豫军区独立2旅,8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旅,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
旅。1948年8月撤消33旅,所属的97、99团划归32旅建制。1951年1月12日148团调归16军46师,1952年3月13日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镇远军分区,149团团部改为49师炮兵团团部,150团改为铁道工程6师17团。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2个50师,河南省军区独立1师于1968年7月13日调归重新组建的陆军17军,1969年12月改称陆军17军第50师,1973年2月撤消17军,50师整编为河南省军区独立1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