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纳特神庙位于哪里:有“家”才有“三连冠” ——滁州汽车中心站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大满贯”探秘 本报记者宋晓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06:50
有“家”才有“三连冠” ——滁州汽车中心站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大满贯”探秘 本报记者宋晓华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乎其难的是一辈子周而复始地做同一件好事”,这是记者在闻听滁州汽车中心站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三连冠”后,从心底发出的由衷感叹,而如何续写这个十几年来“一如既往”的老典型,对记者而言则更是难上加难。那天前去探访时无意听到铜陵汽运公司参观团的一句感言——在这个“家”工作好幸福!让记者豁然开朗有了灵感。

    我们共有一个“家”

    “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滁州汽车中心站打造全国文明单位的“灵魂”,是所有“家庭”成员为之奉献的抓手,是很多过往旅客写在留言簿上的温暖体味……

    这个“家”面积很大:有21000平方米停车场、1300多平方米候车大厅、1400余平方米空中花园、100多间沿街门店;这个“家”责任太重:每天营运班车500辆、接送班次1000次、营运线路90条、运送旅客10000人次以上;这个“家”人口特多:直系员工300余人,旁系“亲属”1000多口、日迎来送往愈万人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流动窗口,因为“家”的定位人性化、“成员”管理精细化,硬是一年365天,天天做到了窗明几净、一层不染;井然有序、安全保障;天天提升“城市形象”、人人塑造“城市形象”,进而创造了连续3届获全国文明单位殊荣的奇迹。

    这个特殊家庭的“纲”,首当其冲是安全保障,从当初立下确保方圆100米内绝无碰、刮、碾、轧事故承诺至今,已真正做到了13年来安全进出零事故。记者在现场对这条“安全带”进行了细访,从车辆入口处的电脑和人工对车辆进行双重严格检测,到车辆获得通行证的司机挂牌上岗不得离开自己的座驾半步;从旅客入口处仪器检测随身物品后贴上安全标签,到检票员按个登记乘客人数杜绝超载;从一切手续齐备后开始发车,到车辆出口处再度核准盖章放行,一整套关口完全做到了无缝对接,用那些严守自己座驾的司机们话说:这里是咱大伙的“家”,谁都不希望有事故发生。

    这个“家”的核心成员是311名正式员工,从1998年10月以卢平为站长的新班子上任承诺:这个“家”绝不让一个员工下岗,大伙们便第一次对这个“家”有了模糊概念,等到50名富裕人员有了新岗、20余名下岗“姊妹”重新返岗、企业越做越大、职工越来越富的时候,这个“家”已深深植根于全体员工的“血脉”之中。

一年365天,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同话语、相同笑容、相同动作,他们果真能不厌其烦做到标准规范吗?记者佯装旅客在4个售票窗口转悠了半个小时之久,终于发现一次那个4号窗口售票员没按规范告知买票人检票窗号,面对记者质疑,售票员微笑作答:因为他买的是预售票啊!记者在服务台留意起那本厚厚的旅客留言簿,上面记满了2011年旅客表扬汽车中心站员工拾金不昧与助人为乐的留言,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热句是:我在这里有了回“家”感觉!我为家乡有这样的文明窗口而自豪骄傲!

    为了这个“家”,她们日复一日早5点晚10点的倒班工作却没有怨言;为了这个“家”,她们上山挖、自家带,鼓捣起了一座1400多平方米的空中花园竟没花“家”里一文钱;为了这个“家”,他们人手一块抹布,随时抹墙擦窗清理边角,用坏了成百上千块抹布却继续由职工源源不断缝制捐献;为了这个“家”,他们甚至一到“秋风扫落叶”季节,就会把花卉树丛上的枯叶一片片摘掉,以致于绿叶葱葱的“家”永远无落叶可扫;为了这个“家”,他们练就了温馨可人的招牌式微笑、哑语英语都精通的本领,从而保证各种不同需求的人,个个都有宾至如归“家”的感觉……  

    编外“亲属”也爱“家”

    在汽车站下客区的两角,分别整齐停放着一排的士和一溜马自达,这是该站为满足不同旅客需要而“整”起的两只编外“队伍”,一个姓丁的马自达师傅告诉记者,攀上全国文明单位这门“亲”,想不文明都不行,他们20个“同门”兄弟从来都是自觉排队按次序拉客、主动守在车门口帮助有需要的旅客拎行李,久而久之,这便成了所有汽车站内“的哥”“马姐”的一种习惯,他们说他们谁都不会给这个“家”抹黑!

    汽车站另一只编外“队伍”,是沿街出租门店的100多名业主,当初把这些“各行其是”的店主锻造成“步调一致”的“门户”,卢平站长可没少费心思。“文明具有感染力,从2005年滁州汽车站评上首届全国文明单位以来,我们这些与之沾边的业主们,都不由自主为自己上了紧箍咒,门前三包、守法经营,好像争创全国文明单位是我们自个事似的”,一个店主的真情流露博得了众多业主频频点头。

    像这些编外“亲属”一样爱护这个“家”的还有那些流水班车上的跟车售票员,按照站里规定,她们必须守着车门,对自己卫生“责任区”的烟头、纸屑“严看死守”,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正在清扫自己车辆的售票员,竟小心翼翼地在车门外的地面上铺上了一张大报纸,“这样才能防止垃圾屑飘落到停车场啊”,这个微小细节让记者的心温暖了好久好久……

    铁打的“班子”巨变的“家”

    人们常喜欢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来形容当领导的流动快,但以卢平为站长的这套班子自1998年组建以来,整整13年压根没动过,这个被称作“家”的“营盘”,却在13年间发生了巨变:与1998年相比,汽车中心站的营运收入增长了8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9倍;固定资产增值则达到了240倍;与此同时,这个“家”还获得国家级荣誉8次、省部级荣誉10次、市委市府及其他厅级表彰120次。

    该站“两个文明”建设的步子何以迈得如此之大?卢平站长在接待铜陵汽运公司参观团时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一些启发:“要让员工有家的归属感,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财务出身的卢平,在如何“抓”钱上,可谓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一抓副业经营,用滚动发展的方式一点点盖起营业用房130间,房租收入极为可观;二抓扩大客源,每天凌晨3点,8台客车齐刷刷等在火车站广场接下车旅客到“家”候车,客源量呼呼呼直往上窜;三抓跑冒滴漏,滁城四个门距车站几公里处皆设立了二次验票点,补票收入天天过万;四抓降低成本,仅打井抽水洗刷车辆一项,每年便可节约费用10好几万……13年来,这个“家”靠自身积累,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对站内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建了职工宿舍3000多平方米,员工们的早餐和日常生活用品,则全部由自“家”合作社从职工福利中解决……

    细节决定成败,先进贵在常态,当“城市形象百日提升”在这里变成一种日常行动、当所有与滁州汽车中心站有关联的人都把它看作自己“家”的时候,这里的文明与形象自然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