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琉·拉米亚斯肉翻:鲁迅的理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0:37:14

鲁迅的理性

张梦阳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07日   03 版)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的宣传,鲁迅在人们心中总凸现斗争的一面,而忽视了他更重要的一面——理性。其实鲁迅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激进,他在斗争中是非常理性的。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推鲁迅为盟主。2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讲话。大家抱着很大希望,期盼他讲些鼓舞斗志的话。想不到,他讲得却很低调,很有危机感,认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原因之一是“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之二是把革命看得过于理想了。”其实,“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浪漫;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之三是“以为诗人或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底工作比一切工作都高贵”,“不待说,知识阶级有知识阶级的事要做,不应特别看轻,然而劳动阶级决无特别例外地优待诗人或文学家的义务。”并提出要“注重实力”、“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等等。总之,使一些年轻的、天真浪漫的作家们感到很有些失望。

    鲁迅的理性是贯穿毕生的。1927年4月10日,当广州正热衷于大革命胜利的庆典时,鲁迅则在《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中,向人们发出了警告:“小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起。”听来令人扫兴,但是不出两天,就发生了四·一二事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遭到血腥屠杀。

    鲁迅一贯主张“壕堑战”,“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反对盲目地上街集会、游行、散传单。要求有志的青年踏下心来,做文化建设的“一木一石”。1929年,李立三请他发表支持共产党的声明,他也拒绝了。他一向对所谓“黄金世界”表示质疑,也不期望革命成功后自己得到什么好处。反倒对可能受到的打击有所准备。

    难怪早在1924年就有人将鲁迅概括为三个“冷静”。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的周年祭日时,毛泽东在《鲁迅论》中称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

    因而在当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又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和困难的时候,纪念鲁迅,首要是学习他的理性精神,理性地对待现实中的一切。

    2006年春天,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之前,我与哲学家邓晓芒先生在通信中达成这样的共识:“鲁迅的反抗,是在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了深刻反思、感到要其得到改变近乎绝望而偏要反抗绝望的一种理性的反抗,一种‘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让人们‘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反抗。只有这种反抗才是鲁迅的反抗,是值得提倡的有积极意义的反抗。而这种反抗,是以深刻的理性的反思为前提的。没有理性的反思,也就没有理性的反抗。今天的思想者们,有责任倡导清醒自觉的理性的反抗,而抵制那种盲目颟顸的非理性的反抗。”

    在纪念鲁迅诞生130周年的时刻,我更加坚持这样的观点。因为中华民族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