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泽克斯·吉蒙里死了:是鲁迅过时,还是我们浅薄?-横刀立马向天笑 -坐地日行八万里-强国博客-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35:10
是鲁迅过时,还是我们浅薄?       新华网:在当今的校园里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三篇,其它传统名篇被编入中学生的课外读本里。

我们中国人有一样坏毛病,即对自己弄不懂的东西,要么完全排斥,要么顶礼膜拜,不是好到极点,就是坏到极点。几十年前,我们对国外的事情一无所知,一部分人就认为外国的人是敌人,东西是坏东西。有海外关系的人都扣上特务或里通外国的罪名;另一部分人则完全相反,只要能嗅出洋味儿的人和事,都视若神明,不加选择,全盘接受。中国人的黑头发本来潇洒飘逸,可我们有些中国人偏要染成黄色,幸亏眼珠子是在眼眶里骨碌碌乱转,要不非要把眼珠子染成蓝色不可。中国的男人大多忠诚朴实,可许多中国女人偏要舍近求远,找一个外国的金发碧眼伴侣,哪怕是一个糟老头子也行。

鲁迅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里也有同样的描述:对于大烟,有的人嫉恶如仇,把它摔在地上,扔进茅厕,以示革命;有的人则拿到没人的地方,捧着烟枪美美的享受起来了。中国人这两种极端行为,受到鲁迅先生的尖锐的批判。但是,现在,厄运却落在了鲁迅作品的头上——只因为其作品文字的艰涩,而要从传统的语文课本里删除!

鲁迅作品的生命力,不在其文字的表面,而在于其深沉表述背后独立的、深邃的社会洞察,和被誉为“硬骨头”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文字的艰涩和隐晦,不是鲁迅的文学追求,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他采用的一种生存和斗争策略,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传奇和不朽的!可是我们中国人要离他而去了,原因只为自己看不懂!

其实,我不能苛责我们当代的中国人,特别是语文教育者,他们都生活在一种与中国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相同的社会意识当中。现在的全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幼,都一律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赚钱;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理想,就是升官发财。当代中国人升官发财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强烈不知道多少倍!说得好听一些是赚钱,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往别人口袋里掏钱甚至往别人手里抢钱。大学生的理想是不出力赚大钱;工人的理想是提前退休捞外快;农民的理想是一斤玉米三块钱;教师的理想是,尽快晋级涨工资;干部的理想是吃喝嫖赌别捉住。总之,几十年来,“经济”已经把我们所有的中国人的大脑搞得滚烫发烧,神魂颠倒。包括我们的网络上,最抓眼球的帖子必须和“女人”和“赚钱”沾上气儿。否则,休怪我们的网民不看面子!

学生不喜欢,不能作为删除鲁迅作品的理由。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并沉迷其间,你同意吗?孩子喜欢读网络颓废作品,以求精神刺激,你同意吗?孩子不想上学,你答应吗?孩子不喜欢吃苦教育,你也顺从吗?一句话说穿了,实质上不是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而是我们的社会容不下鲁迅的作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喜欢也没有能力喜欢鲁迅的作品!

鲁迅精神的实质是爱国。他东渡扶桑,孜孜不倦;救国救民,弃医从文。他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机智地顽强地发出一篇篇令统治者发抖的檄文。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就是在为年轻人不断的复信中加重了病情,直至逝世!毛泽东称赞鲁迅的“骨头最硬”,并被中国现当代学者公认为中国文化的旗手。我们学习鲁迅作品,并不是停留文字上,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深眷顾之上。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习惯于强迫学生咬文嚼字,岂不遭到学生的反感?所以,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原因,还在我们是教育本身,在于我们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何妨赌肥头,抵挡辩证法。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世界有文学,少女多丰臀。鸡汤代猪肉,北新遂掩门。名人选小说,入线云有限。虽有望远镜,无奈近视眼。”——鲁迅(教授杂咏四首)
 

当你摒弃私欲,摒弃名利,站在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角度,静下心来再读鲁迅的作品,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所以,那些叫嚷“鲁迅过时”的人,包括那些伪学者,你们千万不要用你的臀部,而要用你的大脑思考一个问题:是鲁迅过时,还是我们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