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是什么意思:不能忽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49:45

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不可或缺的。

编者按:今年9月25日是鲁迅129周年诞辰。鲁迅虽然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肯定,但关于中小学教科书选择鲁迅文章的内容和篇目,近些年来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教科书中每次篇目的增减,都会引起不小的关注。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鲁迅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中小学教师应该怎样解读鲁迅?透过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历史流变,在明晰了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后,我们或许能更准确地把握鲁迅作品里的人物和思想。

■湖南省湘南学院 吴小鸥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他一篇篇风格独特的作品里包含着始终如一的以主体性为原则的启蒙理性,与世界现代性思潮相通又具有中国特质。在20世纪20年代末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在70-80年代人们对“文革政治”利用鲁迅的回顾中,在新旧世纪之交国外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和国内一些社会因素的刺激中,都曾有人对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表示怀疑,直至今日,争论仍在进行中。

不同时期的人们似乎都以“‘时代’变了”作为质疑鲁迅作品是否还有价值的根据。实际上,中国这样一个承载着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重负的国家,虽然近100多年来,在实现民族复兴艰难而坚毅的跋涉中,“器物”和“制度”都取得了一定的现代化,但从人的现代性素质来看,自晚清到现在,我们还与鲁迅同处在一个“启蒙”之中,鲁迅还是我们的同时代人,鲁迅作品仍然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照见我们所存在的缺失。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随着新中国对国民意识形态的规整与重塑,鲁迅作品逐渐受到高度的关注

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作品不断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在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中就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由胡适、王云五、朱经农校订的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第1册有鲁迅翻译俄国作家爱罗先珂的《鱼的悲哀》,第4册有《孔乙己》等。此后,国统区一些影响较大的教科书收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有20多篇,如散文《秋夜》、《雪》、《风筝》等。当时,革命根据地教科书中也选入了鲁迅作品,如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鸭的喜剧》、《非攻》,散文《风筝》,杂文《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比例并没有突然增加,但随着新中国政权对国民意识形态的规整与重塑,鲁迅作品受到高度的关注,如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中对鲁迅及其作品作了这样的说明: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现代文学作品里占最大的分量。

此后几十年,鲁迅作品教学基本限定在这样的阐释体系中,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一体的圣人形象从此在中学师生心目中树立起来,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有30多篇。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从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近30篇,时代性、政治性强的杂文有所减少。鲁迅那些回忆童年、缅怀师友、人情味浓的散文成为各种版本教科书的主要入选对象。鲁迅作品的总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维持在15篇左右。

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而激发出来的是他那著名的“立人”思想。于是,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对个人“自我意识”的急迫追寻

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业绩为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鲁迅作品展现出来的现代性自我意识,特别是对人的思想意识、人格感性的独特把握上。鲁迅先生在留日生涯中就对国民性问题高度关注,据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回忆,当年在弘文学院,他们常常谈到3个相连的问题:“一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后来,鲁迅又谈到志愿学医,要从科学入手,达到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境界。”

正像他的学名树人所暗喻的那样,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而激发出来的是他那著名的“立人”思想,因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关键是要他们克服“麻木的神情”,使他们“改变精神”。于是,鲁迅作品表现出一种对个人“自我意识”的急迫追寻。心理感觉层面的问题不解决,理性觉悟就是一句空话。显然,鲁迅的这种文学选择在力倡人道主义“血和泪”的“五四”时期是极为深刻而独特的,而这深刻和独特应归因于鲁迅对“立人”思想的深刻理解。

所谓“自觉至,个性张”,鲁迅吁求的“自觉”更主要地体现在心理感知的意义上,在人与我的空间比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这便是现代人起码的现实感知方法,是发现和发展自己个性的必要前提。于是,在鲁迅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都突出地体现着这样灵敏的自觉。《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对自己的处境、前途就有着极清醒的心理自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真正看清狂人的心理是多么正常,他们那看似变态的精神委实是“自觉”的结果。

从边区教科书开始,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几乎都是基于工具理性的,且愈演愈烈。也就是说,在近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选择与阐释是处于非常态的

美国学者阿历克萨·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目前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启蒙人的现代性,是我们关注的根本问题,如何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有效引领,是教科书研究者不能忽视的问题。

首先,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关注鲁迅作品的梦想与激情意义。教科书总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一种文本表达,所选择的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教科书中对鲁迅作品的选择仅仅在最初时期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如显示白话文创作的实绩,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然而,从边区教科书开始,对鲁迅作品的选择几乎都是基于工具理性的,且愈演愈烈。也就是说,在近百年来中小学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选择与阐释是处于非常态的,从而导致教学中有些紧迫、匆促甚而慌乱。所以,启蒙一定要恢复鲁迅作品中对自身主体性价值判断的独立性,寻找鲁迅作品普遍价值的根据。

其次,从伦理社会到市民社会,关注鲁迅作品的自由主义精神气质。众所周知,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以前中国形成的是封建专制的伦理社会。鲁迅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这表现了鲁迅对伦理社会的焦虑。市民社会作为现代世界的产物,其现代性的基本品格是自治和自主。鲁迅作品强调天赋人权、自由民主、思想宽容、人格独立以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价值的思想体系,市民社会“显山露水”,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同时,鲁迅作品中强调作为原子式的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以及作为抽象的人的独立与价值,即个人本身就具有终极性价值。

再其次,从理性启蒙到感性启蒙,关注鲁迅作品纯真质朴的儿童情结。鲁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犀利的。然而,鲁迅毕竟不是天生的战士,他自有温情的一面,像战士一样在未散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鲁迅作品注意到情绪冲动对认知的重要性,情感与趣味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于是蕴含其中的浪漫的感性启蒙是鲁迅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翼。

“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这样才会让儿童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他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

【相关链接】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概览

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

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是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25篇。

当时,边区教科书中也选入了鲁迅作品。笔者见到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厅审定、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中等国文》(1948年3版)第1册30篇课文中有3篇鲁迅作品,分别是《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想象的愚蠢》、《给颜黎明的信》、《一件小事》。

●1949年-1966年

有资料统计,这一时期所选入的鲁迅作品有31篇,实际上并不止这些。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11篇;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等14篇;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1966年-1976年

有研究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指出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鲁迅作品。

●1977年-20世纪90年代初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篇,其中《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5篇为首次入选。90年代中期以后,又去掉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政论性强的杂文。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此时期,鲁迅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学术研究阶段。有的小学语文课本只有《少年闰土》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有《雪》、《孔乙己》、《灯下漫笔》等15篇文章。另外,香港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很少,只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风筝》、《伤逝》、《非攻》等。台湾中学课本则几乎不选鲁迅作品,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0_09/02/241810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