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瓜因几岁去皇马:百年柯达缘何破产,个中原因值得中国企业深思(系列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24:15

    据新华社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5日报道,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这家摄影胶卷业巨头若果真破产,将追随宝丽来公司等昔日著名美国企业,遭到时代淘汰。

  出售专利权最后一搏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这家131年历史的企业仍在做最后自救努力,期望以出售部分专利权方式筹措资金。不过,柯达已着手筹备申请破产保护,包括与银行商量筹资大约10亿美元,确保企业在破产保护期间继续运转。柯达发言人说:“我们对市场传言和投机不予置评。”

  报道说,柯达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破产保护期间,企业将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转。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

  如果柯达果真申请破产保护,将加入因未能适应商业模式日新月异变化而遭到淘汰的著名美国企业行列。柯达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却未能把这项新技术变成利润增长点。

  为填补日益萎缩的胶卷业务,柯达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化学制品、浴室清洁剂和药检设备,后来在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奥·佩雷斯领导下投身打印机行业。

  地位曾相当于现在的苹果

  这家昔日近乎独霸胶卷行业的著名企业卡在生死关头,令前员工感到不可思议。曾几何时,每到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创立的“工资奖金日”,柯达就会根据企业业绩向全体员工发放奖金。员工拿到奖金后可以买车,或者去高档餐厅庆祝一番。

  现年64岁的罗伯特·沙恩布鲁克1967年进入柯达。与他同时代的柯达前员工说,柯达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

  沙恩布鲁克回忆,那时柯达人才济济。午饭时间,一些年轻人挤进礼堂看电影,其他员工则在公司的篮球场上打球,“我们给自己灌输这样的意识,我们能做任何事,不可战胜”。

  随着海外竞争对手开始攫取胶卷业市场份额,柯达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后来,柯达不得不面对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崛起。2003年,柯达宣布停止投资胶卷业务。

  即将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出后,柯达股票价格4日下挫28%,报收于每股47美分。

  与银行讨论贷款事宜

  自佩雷斯2005年出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以来,柯达仅一年没有亏钱。佩雷斯先前在美国惠普(微博)公司分管打印机业务,他在柯达推行利用专利诉讼及转让赚钱的商业策略,而这一策略2011年终于难以为继。

  为填补资金缺口,柯达去年8月决定出售部分数码专利。一些竞购者担心柯达可能申请破产保护,不愿出手。柯达曾与对冲基金接洽,希望筹到“过桥贷款”,以支撑运营,直至专利售出,未能如愿。现在,柯达正与摩根大通公司、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等大型银行讨论贷款事宜。柯达同样与债权人和瑟伯勒斯资本管理公司等机构谈判破产融资方案。而债权人考虑的是柯达的打印机业务是否值得支撑,或者柯达的价值是否尽数存在于专利。

  数字技术终结胶卷柯达

  伊士曼柯达公司Kodak,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曾经的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公司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

  柯达作为感光行业的王牌品牌,曾经创造出一系列的辉煌成绩,但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使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挑战,柯达也不例外。

  首先是来自市场领域的激烈的价格竞争。自加标签(或零售商品牌)将柯达产品的价格压低了40%。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价格便宜的胶卷也给柯达造成极大的威胁,因为低收入水平的人更注意价格而非品牌和质量。柯达实施了一系列价格反击策略,曾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仍无法彻底清除价格战带来的恶劣影响。

  柯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成像技术造成的冲击。高昂的成本、笨重的设备、严重的污染是底片与相纸生产和冲印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体积大、不能永久保存、查找困难是使用底片和相纸给人们带来的不便。

  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出现,照相技术逐渐告别底片和相纸。一张巴掌大的光盘可存贮成千上万张照片;然后,通过电脑打印机可以直接打印出照片……总之,数字成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底片和相纸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基本已经无人问津。这场技术革命宣告胶卷行业进入濒死状态。

  作为感光技术的龙头老大,柯达在数码照相这一新技术领域并不具备先天的优势,而数字成像技术的普及意味着柯达公司丧失胶卷、相纸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现在,柯达公司似乎要随着胶卷一起退出人们的生活了。

  (综合)

  “傻瓜相机”诞生

  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大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名字:“柯达”。

  而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傻瓜相机”。

  温馨家庭回忆

  柯达建立品牌忠诚的另一着眼点在于建立清晰而有力的品牌识别。

  柯达早期广告多表现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而且多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易于拍摄到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人们常可以从电台上收听到“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世界胶卷之王

  柯达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量的需求。于是在大家争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量猛增,同时几乎垄断了整个冲印市场。“迷你型”相机上市后,柯达又以同样的方法降低价格,使“人人都买得起”,结果柯达的胶卷、照相机及相关器材的销量扶摇直上,尽管爱克发拼力使出密集式供应的老方法,富士、樱花不惜血本降价,但总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感光界的霸主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4年,立即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

  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l/6。

  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风雪中的柯达公司。(资料图片)


1930-1933上市的Brownie柯达相机。(资料图片)


柯达相机广告。


乔治·伊士曼。


柯达胶卷。(资料图片)


柯达面临退市风险:百年老牌未能华丽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6日 01:00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王丽歌

  曾经在传统胶卷领域占垄断地位的伊士曼柯达公司(EK. NYSE,下称“柯达”)被认为已经错过最佳转型时机,面临退市风险。

  近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柯达正在着手准备,如果出售数码专利的努力以失败告终,该公司将在未来几周依据《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已经于本周二(美国当地时间)接到纽交所的退市警告,如果在6个月内不能达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的上市标准,柯达股票将被摘牌。

  “企业自己不革自己的命,别人就要革你的命。”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研究总经理梅松林表示,怎么迎接破坏性创新是任何百年品牌都必须经历的挑战。例如,富士胶卷通过多样化积极迎接转变,已经从最困难中走了出来。

  柯达成立于1880年,柯达胶卷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胶卷品牌之一,但由于数码影像产品对传统胶片影像市场“创造性的破坏”,柯达逐渐丧失其市场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早在本世纪初数字科技刚给传统影像部门带来冲击时,柯达的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卷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即使在2005年提出转型,但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效果并不明显,它已错过转型的最佳时机。


柯达破产:被时代抛弃了的“黄色巨人”

2012-01-14 10:26:20
  “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还有什么在等着我?”1932年,处于事业高峰的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因疾病自杀前留下这样的遗言。80年后,“等待”伊斯特曼的是柯达即将破产的厄运。5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柯达准备数周内申请破产保护。百年老店或就此崩塌。美国人哀叹,世界也唏嘘不已。柯达把照相机送入太空,曾经代表了美国梦。“柯达131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影像行业发展的缩影”,它曾经通过“傻瓜相机”让昂贵和谜一样的摄影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它是数码相机的开创者,却最后躺在“数码魔鬼”的刀下。是谁杀了这个“黄色巨人”?德国专家博西尔指出,柯达5/6的生命里一直是领先者,但在后面1/6的时间里,也就是数字影像大发展时期,却不求改变,“它并非自杀也非他杀,是被时代抛弃了”。131年历史的胶卷王国没落   据《华尔街日报》5日报道,柯达公司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请破产保护。届时,柯达将在法庭监督下出售大约1100项专利。5日当天,穆迪评级机构给柯达打出Caa3的级别,这意味着“有严重资不抵债风险,且可能丧失偿还债务能力”。    法国《法兰西晚报》称,柯达的破产并不出人们意料,自2008年以来一直严重亏损,市值只剩下1.2亿美元,几天前它就因连续3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受到纽交所的摘牌警告。即将破产的消息传出后,柯达股价周三大跌近30%,周四跌了6.15%。实际上,2004年,这家老牌蓝筹股公司被驱逐出道琼斯70指数股行列,已预示了今天的悲剧。报道指出,它虽然仍拥有许多专利,却大多早已过时,如今谁还会花钱搜集这些用不上的古董?出卖专利无异于“烧了家当取暖”。对于为柯达创造60项专利的退休员工保罗·吉尔曼来说尤其如此。82岁的保罗1956年进入柯达工作,为公司效力33年。“在柯达工作是我的梦,就算扫地我也愿意。”保罗说,在公司全盛时期,工程师和科学家们都想为公司创新和突破,“工作充满乐趣,薪水之高令我感到不好意思”。    的确,柯达承载着美国人太多的荣耀和梦想,《华尔街日报》6日文章写道。在鼎盛时期,柯达公司在全球拥有14.5万名员工,将全世界优秀的工程师、博士和科学家都招至在纽约的总部。可如今这家拥有13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却可能走向破产,1.9万人失业。公司老员工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因为柯达就是胶卷的代名词,在那里工作就是安全的保证,而且许多人在公司内部找到人生的伴侣。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称赞柯达为其所在的罗契斯特市培育了“至少两代富庶的中产阶级”。    法新社称,柯达制造的Brownie相机至少成为三代美国人学会拍照的入门相机,“柯达时刻”广告语已成为美国人日常会话的一部分。柯达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技术创新者之一,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澳大利亚新闻网称,柯达胶卷让20世纪许多重要的时刻成为永恒:1985年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阿富汗女孩,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等。“然而,这一页可能已经过去。”澳大利亚新闻网的评论代表了世界很多媒体的看法。瑞士《每日导报》称,柯达本来有重塑自我的可能,但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机会。进入数字时代的飞跃时,它又太胆小、太缓慢,“它破产是美国基础工业崩溃的最后一章”。    德国《柏林晨邮报》以“衰落和转型的标志”为题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柯达就率先进入数字摄影领域,但它不愿推动数码技术,在竞争中被取代,“成了美国企业的负面形象”。德国《威斯特法伦报》说,实际上在柯达前面,很多摄影器材的佼佼者也破产了,如美能达、爱克发、甚至莱卡。相反,积极转型数字摄影的企业,如佳能、尼康、奥林巴斯、卡西欧、富士开创了新的机遇。“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柯达,自杀还是他杀?    “是谁杀了柯达?”美国《大西洋月刊》文章问道。不少媒体认为,柯达靠卖胶卷起家,而数字革命已经让胶卷完全过时了。法国《世界报》称,尽管摄影技术并非柯达所发明,但40年来对于喜欢怀旧的欧洲人而言,柯达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摄影与怀旧的代名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达几乎一统摄影江湖,在人们心目中,柯达似乎是永不会倒的品牌。然而这种无敌般的感觉反倒让柯达管理层滋生了过分自信。    《大西洋月刊》说,柯达在破产的边缘,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胶片的寿终正寝;现在濒临山穷水尽,也不是因为该公司固步自封,不肯与时俱进。过去10年来,其实柯达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时代的改变,并推出了一些创新产品,但却不能将这些新产品转变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其实柯达进入数字照相行业并不晚,甚至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专业级数码相机。1996年,柯达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机。不过,同富士和奥林巴斯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柯达的动作还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生意上。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任柯达首席执行官丹·卡普宣布将用2/3的研发经费投入数字技术开发。起初,柯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5年,柯达还是美国数码相机销量最大的公司。不过,虽然柯达的数码相机很受消费者欢迎,但对柯达的赢利却没什么帮助。早在2001年,美国《商业周刊》就指出数码相机的利润率将下滑,赢利变得越来越难。    柯达对数码技术的投资倒没有白费,产生了一系列高价值知识产权,就像一个专利巨人。《华尔街日报》指出,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靠专利挣到的钱帮助公司开展了一项新事业的投资,那就是打印机。但不久来自专利诉讼方面的收入就枯竭了。目前,柯达正试图卖掉旗下拥有的一系列数字技术专利,这笔收入甚至可能超过公司的市值。柯达近期发展的轨迹应了一句话,“创新在行,做生意却不行”。   “柯达在1935年推出了柯达彩色胶卷,但直到2009年才因为数码照相机广泛使用而停止生产。这个转型期过渡得太慢,是导致柯达这家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关键”,伦敦大学的媒体产业研究学者沃塞克斯对《环球时报》表示。     日本富士胶片公司一名退休高管从富士胶片的经营之道分析了柯达的破产。这名高管对《环球时报》表示,富士胶片善于拓展市场,1982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杯足球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为适应网络时代,富士还建立了“富士胶片网络摄影美术馆和商店”,展示和销售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和摄影爱好者的优秀作品。再者,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富士胶片一方面及时缩小胶片事业,另一方面不固守名牌,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时代抛弃落伍者   柯达的消逝彰显了不断创新——这个自由市场经济唯一力量。美国《投资者日报》文章称,在柯达创立62年的时候,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造性毁灭”来描述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的消费者和产品、生产和运输方式、市场以及新工业组织形式”不断创造新行业,同时淘汰旧公司。柯达难逃这种厄运。其实有这样命运的不止柯达一家。爱迪生的电灯和光源革命迅速将红极一时的煤气灯行业打得一败涂地。IBM曾经的市场份额让人害怕,现在只能活在自己以前庞大的身影下。行业分析师曾坚信,如果软件行业能够进行竞争,微软公司不得不解体。在谷歌和苹果重塑下,黑莓公司也失去了智能手机市场统治地位。     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专家博西尔6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技术领先是国际性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宝,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是什么让“相机枭雄”柯达落伍?

                            发布时间: 2012-01-13  |   作者:禾田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1月13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禾田
    近日,有131年光荣历史的美国柯达公司爆出即将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这家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自2008年以来一直严重亏损,市值从最高值至今蒸发了99%。由于股价不足1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病危通知书”已经下达,柯达面临着摘牌退市的风险。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最早于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未能随行就市、把这项革新性的技术变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最终倾倒于蓬勃发展的数码技术和日益萎缩的胶卷业务中,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无数个曾经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倒闭、转手,公司倒闭之潮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柯达的病入膏肓竟与之前倒掉的摩托罗拉移动何其相像?    1973年,摩托罗拉的工程师Martin Cooper 发明了第一台移动电话。在“大哥大”、黑白手机、彩屏手机甚至简单的娱乐手机时代,摩托罗拉一直独领风骚。但当智能手机出现并迅速流行之后,摩托罗拉落伍了。这家曾通过StarTAC和Razr系列芯片为手机行业开辟了康庄大道的著名公司,像一个反应迟钝的老人固守着已然落伍的Razr,结果只能是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抛弃。    柯达同时期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在那个年代,胶卷业务十分红火。柯达不愿放弃历经数十年积累在胶卷行业取得的垄断地位和巨大利润,因此继续投身于影像化学制品、浴室清洁剂等行业。世纪之交,当日韩企业纷纷进军数码相机并取得先发优势时,柯达才开始在数码领域试水,但节奏上总比对手晚几拍、策略上也存在不少失误,2004年竟然错误地决定退出单反市场。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误终于把柯达推到了今天的境地。    技术成就新的蓝海。在信息时代,技术的快速变革对中小企业是机遇大于挑战,但对“巨无霸型”的百年老店往往是挑战甚于机遇。对于后者来说,只有顺势而为、不断转型,才能跟上技术和市场的潮流。在这方面,柯达也好,摩托罗拉也罢,或许都没有从“蓝色巨人”IBM的屡次成功转型中学到有用的一课。    在计算机发明之前的数十年里,IBM以经营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设备为生,“二战”期间还生产过卡宾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后,IBM随即跟进并一直处在计算机商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1980年代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19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硬件进入衰退期,IBM濒临破产。危急时刻,郭士纳带领公司转型。通过变革主机业务、发力服务业务、做大软件业务,IBM成功实现了从设备制造商到信息服务商的战略转型。2005年,当个人电脑的市场竞争趋于饱和、制售利润日益微薄时,IBM乘势砍掉了这个部门,而专注于附加值更高的企业市场和服务市场。因此,即使在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IBM的盈利仍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从国家到产业,从企业到产品,转型是当下时髦的词,但是操作起来却很痛苦。经济大势好、企业状况佳时有转型的能力却少有转型的动力和勇气;经济大势差、企业艰难度日时往往有转型的动力却无转型的实力。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拼技术还玩不过美日欧甚至很多韩国企业,拼成本东南亚地区的优势正在凸显。民族的企业如何才能成为世界的企业?对于目前红红火火的央企、国企来说,拼管理我们还停留在粗放阶段,拼人才我们的高管都是有级别的官员,国家的企业如何才能成为无国界的行业巨擘?    回答好这两个问题,不妨从吸取柯达等公司的教训开始。  (禾田)    《科技日报》(2012-01-13 八版)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1/13/content_414382.htm


前员工回忆、反思柯达衰落缘由

发布时间:2012.01.16 13:06      来源:IT时报     作者:忻云

  被退市、破产阴影笼罩,“百年老店”落寞潦倒  最近柯达公司相继传出“负面”新闻,先是收到纽约证交所的警告通知,因为公司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而后又有消息称,柯达公司将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公司是家不折不扣的百年老店,创始于1880年,但是在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的过程中,柯达没有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今落寞的境遇让人感叹。

  在中国,作为亚太区总部的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与作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的厦门工厂,同样也伴随柯达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世界“胶片之王”到2003年左右步入痛苦转型期。两名曾经为柯达提供服务的见证者,给《IT时报》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柯达。

  以前为他人留下记忆 如今自己被人缅怀

  尽管自2009年起,柯达希望对密布在中国的7000多家快印门店进行改造,重视数码冲印,但消费者对柯达门店似乎始终停留在那种“传统胶片冲印”的印象之中。

  前柯达公关人士、捷信顾问执行董事李意欣在电话中对记者谈道:“在柯达的形象上,以往建立的‘胶片之王’印象太坚固了。而这样的细节,只是柯达这艘资产过于庞大的船舰难以转身的一个缩影。”

  对于外界现在分析说柯达转型太晚,对数码发展的判断不及时,作为当时身处其中的人,李意欣由衷地感叹,当年柯达胶片称王的时代,的确很难有人能准确预估数码影像的发展速度。

  1999年时的李意欣和业内的朋友谈论时,也坚持数码是不可靠的,他对朋友说,数码可以修改、作假,而胶片却是那么的真实。况且当时的数码相机像素还没有达到500万,价格又十分昂贵,应用人群小:“的确没有理由能想象到它后来几何级的发展增长,我相信就连做数码相机的那些厂家自身也没有预料到。更重要的是柯达毕竟是做胶片出身,它在数码化转型上的负担不可能等同于本身就是做相机出身的尼康、佳能。”

  李意欣以另一昔日的胶片巨头富士作为例子。富士在柯达通过1998年的“98协议”大幅提高在中国的胶卷市场份额时,迫于无奈对数码影像更早地进行了尝试,但同样由于难以抹灭的胶片厂商出身,没有能创造太大的奇迹。

  回味起为柯达服务的岁月,李意欣还是显得十分留恋。尽管数码是未来,但在谈及柯达的现状时,我们更多的应该缅怀,在人类历史上应该有这样的经典存在,应该维护这个企业的尊严。

  接受采访后一天,李意欣又给记者发来短信:“现在柯达真的只有让人回忆了。回忆,本来是柯达公司给予产品最鲜明和巨人般的特征。

柯达是青蛙的暖湖?垄断胶片焉知非祸?

  2009年离开柯达的大中华区总裁叶莺最近再度被卷入围绕柯达的争议之中,面对一些人在微博上讥讽在她领导下的柯达只知公关,叶莺回应:“听闻柯达濒临破产,当然难过。但市场是无情残酷的。有云任何企业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无关公关。”

  对柯达步入窘境的原因她没有明说,但写下这样一段若有所指的话:“那些年,在与柯达同行的日子里,我们也谈过‘暖水里的青蛙’,青蛙在锅里可以跳出来,要是在一个暖湖里呢?”

  叶莺是否暗示柯达是比普通暖水更为庞大的暖湖,青蛙怎么跳也跳不出来?她没有回复记者的采访请求。而一位曾于叶莺在职期间在柯达上海公司工作的谭先生说得更为坦白:“在柯达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有点像外企里的国企,比较舒适,工作压力不大。所以即使离开后,我还是对它有种家一样的感觉。可是也常反思,身处这样庞大的企业中,有时个人提出的想法和努力显得渺小。当所有人都感觉到工作很舒适时,对于企业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谭先生称在职期间主要负责将传统胶片转为数字的研发工作,公司的投入也日渐增加,但正当他有所建树时,却被调任至打印机部门:“当时柯达从惠普(微博)请来几个高管,投入很大的力量来做打印机。但经过一段时间,我感觉这项工作很难撼动惠普等市场的主导者。”由于毕竟还是对先前的工作方向更感兴趣,谭先生最终选择离开了柯达。

  他的工作经历也许折射出柯达在转型决策上的某些错位。而这一点也隐现在叶莺的离职前后,谭先生说,2008年左右公司内部时常有叶莺即将离职的传闻:“她这个人工作非常细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从了解到的情况看,柯达当时选择她,是因为主要战略是把传统胶片市场做大,她也通过自己的关系、能力等一手缔造了‘98协议’力压富士,促成厦门生产基地的诞生。可是现在回头看这个战略反而是错误的,做成了反而损失更大。在转型期间感觉她的作用就越来越小。”

  在一心占据中国胶片市场龙头的战略下,柯达直到2003年左右才发现低估了数码的价值,并经历多次裁员和战略调整,在越来越多竞争对手已经占据市场的前提下,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痛苦转型期。在叶莺之后,大中华区的总裁也已更迭数任。当申请破产这一天或许已经临近时,谭先生长叹一声:“从感情上很难接受。但如果我是投资人,当下应该尽快卖掉手头的柯达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