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代pg gp01高达评测: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51:26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在历史上四川人口大迁移有六次,均是迁入,无大的迁出。

第一次是在秦灭巴国、蜀国之后,秦移民入蜀。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时,邻近四川的甘、陕移民从秦岭入川。第三次是北宋初年,又一次全国性的北民南迁,陕甘移民大量入川。第四次移民是在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因为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辖湖北、湖南和广西一部分)的移民最多,俗称之为“湖广填四川”。移民人口达100多万人,移民时间很长。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江浙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与居民疏散入川。在战火中约有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抗战胜利后,虽有大部分机关、学校和部分工业复员返回,但仍有不少人定居四川各地,至今是四、五代人了 “湖广填四川”持续长达100多年之久。经历了始于顺治末年,高潮起自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尾声于嘉庆年间。大致为三个阶段。现在川渝人中绝大多数人的祖先都是“湖广填四川”迁移而来。

移民入川的初期阶段。大体是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军攻克成都,并控制全川,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招民垦荒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因当时的客观原因和全国性的垦荒政策不完善,不能解决四川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继而又发生了“吴三桂之乱”,局部战争达七年之久,邻近移民至蜀的垦荒者,多死于战乱,造成了恶劣影响。加上第一阶段移民均带有强制性,至今还有的老人能详尽讲述那时移民是被捆绑入川,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时,向押解的官兵请求“解手”,后来时间长了,四川人就把上厕所叫做“解手”了。

 

上百万的先辈长途跋涉千里,主要沿三条线入蜀

上百万的先辈拖家带口,携带家什,背乡离井,长途跋涉千里之外。加之四川被称之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高山峻岭和江河峡谷,那么,“湖广填四川”的先民如何入蜀的呢?

一条是由长江水路入蜀。移民沿着江汉平原,顺着长江,穿过三峡,涉水跋山,进入到重庆,分流川西平原。这是从湖北麻城孝感到四川的水路,湖北到四川落业的人最多,基本上是经这条水路,湖南次之,广东和福建的客家人移民四川,不少是过湖南,加入两湖入川移民大潮中经长江入蜀的。这些移民有的一次选择了落业安家之地,有的经过两次、三次的再迁徒择居才安定下来。

二条是由川北的川陕周边旱路入蜀。这主要是通过川陕驿道及临县进入川北。东乡县(今宣汉县)是陕南驿道入川东北的门户,移民迁来后“占地插亩成‘花甲’(亦称飞地)”。这些 ‘花甲’都是当时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外省移民落业较多的安生处。但也有的进入川北后,再迁移进入四川盆地落业。

三条贵州旱路入蜀。广东、湖南(接近贵州地区)和贵州本省的移民,从黔省旱路入川。这里道路甚为艰险,移民们十分辛苦。但移民高峰期年平均约5万人入蜀,前后共有24万多人通过这条旱路的移民落业川东南和川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