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cos简陋:当生活变成潜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3:36
《潜伏》是个好电视(剧)啊。我总共看过三遍,最近又看了一遍。看第一遍是为了凑热闹;看第二遍是意犹未尽;看第三遍是因为机缘凑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句话也适合电视剧。

《潜伏》的剧情很精彩,内涵很丰富,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东西。《潜伏》虽然说的是过去的事,但其中的好多情节却深度契合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引发大规模的持续关注和高度好评自然不足为奇。如果在艺术作品中,尤其是诸如电视电影这样的大众艺术作品(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商品)中不能看到日常生活的种种投射,那么它就很难吸引观众的目光。说得简单一点,我相信大多数人看电视,最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偏好以及生活阅历代入其中,同时也会将剧中人的种种际遇和自己的现实处境联系起来,这种互动加深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认同度。当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将大多数观众的情感和价值偏好成功地吸引过来的时候,那么这样的作品肯定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在看电视这件事上不存在“六经注我”的情况,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个人意见。正好我已经看完了第三遍,那么就不揣冒昧,胡乱说几句吧。

现实与虚拟

谁都不能否认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但是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绝大多数的电视剧都是虚构的,但是其中的一切元素无疑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人物、情节、故事,甚至时间、地点都可以虚构,但是人物的互动模式、话语方式、行为模式绝对都是现实生活的生动再现。所以不管我们对余则成、翠平、李涯、吴站长等人抱有怎样的态度,但是我们绝对都可以把他们看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甚至是“身边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虚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为什么我们需要网络”来回答。因为在现实中总有一些我们不能说,不能做的东西需要有一个虚拟的空间来承载。艺术作品就跟人类的梦一样,是我们“愿望的满足”,只不过这是一种变相的满足。当然,说得直白一点,也可以是变相的发泄。当我们看到剧中人也会因为衣食住行、职场斗争、权力争夺、夫妻感情等等现实中无可避免的那些琐事而烦恼和挣扎的时候,我们早已被现实摧残得伤痕累累的神经便会得到一种解脱的快感。这是对压力和疲惫的缓解,也是对嫉妒和世俗的一种委婉迎合。

很多人将《潜伏》看成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其中的众多情节颇具学习和借鉴价值。网上说这方面的内容最多,当然也是最受欢迎的。几千年来的文韬武略早已成了每个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百转千回、韬光养晦这样的品质在我们的文化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当某个人能够把这些东西灵活自然地应用到生活当中,就已经很厉害了。而当一群人都可以或者不得不将机关算尽作为生活主要方式的时候,那简直太壮观了。

余则成的出现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很多普通中国人渴望能够自主的梦想。这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白手起家、平民致富”永远是穷人的毕生梦想,而拘谨、害羞、沉稳、内敛的余则成岂不是很多普通职员的心中偶像吗?中国社会的阶层基础是什么,荧幕上最受欢迎的形象就是什么。这是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这个方法很管用。

生活与政治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来没有和政治因素隔绝过,就像那句老话一样: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总会关心你。这里头既有现实政治的直接影响,也有中国人特有的“政治化思维”的作用。大规模的政治斗争(群众政治运动)和漫长的权力斗争历史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脑子里的“政治斗争”这根弦都绷得特别紧。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的,或者说最管用的一个政治观点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延伸到生活态度上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再套用到现代观念当中就是:政治就是对利益的分配。所以最终一切都要靠权力来解决。有了权力就会产生怎样分配权力、怎样获得权力、怎样保卫权力、怎样增加权力这样的深入思考。判断是否民主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看除了上面的那几个问题之外,还有没有如何限制权力这一条。

权力是中国人的命根子,没有权力就没有生活(准确地讲,没有权力就没有人的生活)。马奎、李涯、陆桥山平日里哪个不活得威风八面、耀武扬威,但是在吴站长面前,哪个又不是俯首贴耳、毕恭毕敬的。吴站长在他的下属面前什么时候不是稳如泰山、不怒自威的,唯独在戴老板面前就变成了曾经的“马奎、李涯、陆桥山”。权力的游戏当中没有永远的胜利者,所以最聪明的人就是功成身退的那一个。从这个角度上讲,吴站长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前提仍然是你要有局部范围内的最高权力。

如果说中国人的生活就是政治,而政治就是中国人的生活,那就太小看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了。但是如果轻易地否定这句话,那也同样说明你太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了。《潜伏》这部戏最好看的地方就是权力斗争,最耐看的也是权力斗争。这个事实说明了我们仍然在现实生活中最看重权力斗争,归根结底,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个角色依然还是权力。

爱情和信仰

爱情在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中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当代这个消费至上和大众文化滥觞的社会里,爱情绝对是最受欢迎的消费和文化符号。艺术作品感人的力量绝大多数都来自情感,而情感因素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绝大多数都是爱情。人们不一定搞得清楚爱情到底是什么,但肯定明白爱情的表现方式是什么。余则成有过三段感情经历:左蓝、翠平、晚秋。和这三个女人的感情经历颇为符合当代社会的三种男女关系:爱人、老婆、情人。也分别对应了男女感情的三种形态:恋爱、婚姻、婚外情。精彩纷呈的权力斗争之外还有眼花缭乱的感情纠葛,这样的电视剧不受欢迎那简直没有天理。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潜伏》想要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这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信仰!信仰是什么?对余则成来讲,这个东西最初是左蓝,后来是和平,再后来就是翠平和晚秋,最后的最后才变成了“为人民服务”。当然,作为一个平民化的主角,余则成对于信仰的认识同样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漫长的,其中不乏偶尔的动摇和怀疑,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圆满的。这是余则成的幸福,但是这种幸福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而言,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信仰不是时尚的代言物,不是一个可以随叫随到的贴身奴仆。选择一种信仰,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为你的人生选择了一个主人,你的存在的所有价值就是为了信仰。从那一刻起,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所劳所得都是为了在信仰面前问心无愧、至死不悔。和信仰类似的还有理想,只不过理想的地位要稍微低下一点。信仰谈得很多,但是其中很少涉及信仰的对象和信仰的载体。信仰什么?谁来信仰?这是两个关键的问题。信仰永远都是人的信仰,但是信仰什么,却又永远因人而异。你可以信仰某个人(就像最初的左蓝),你也可以信仰某种生活(例如和平),你也可以信仰权力或金钱(比如陆桥山和谢若林),可以信仰事业、革命(比如李涯),更可以选择不信仰或不再信仰(比如吴站长)。但是最终必须信仰一种超越一切的更高存在。信仰或理想和现实物质利益离得越远,就越纯粹。任何为了物质利益而把信仰和理想作为手段的做法,都是对后者的亵渎和庸俗化。

谈论信仰对于很多人来说过于奢侈。没有信仰经历的人也很难理解有信仰的人。就像余则成说的:他们拼命是为了钱,我们没有钱也会拼命。这句话,我相信谢若林到死都不会明白。虽说我们普遍接受革命的胜利是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观点,但是内心当中却一直坚持着这是信仰战胜虚无的真理。萨托利说过:人是有理想的生物,没有理想的人生是黯淡无光的。这句话用来说信仰,我觉得会更为合适。

我们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俗不可耐的饮食男女、七情六欲。多少满怀壮志豪情的男男女女最终都在平淡琐碎的生活中《潜伏》了一辈子。余则成为了左蓝、翠萍,为了革命的事业、正义的事业而兢兢业业地“潜伏”,是信仰的力量支撑他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内心挣扎。就像很多爱情故事那样,无论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崎岖坎坷,无论我们经历过多少惊心动魄,只要最后能够在一起,那肯定是皆大欢喜的春满花枝,天心月圆。可是故事就到此结束了吗?胜利后的余则成去了海的那一边,在那里他可以继续在信仰的鼓舞下继续他的“潜伏”工作,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仍然留在了海的这一边。布莱希克说:悲剧不是英雄死了,而是英雄结婚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悲剧不是他去了海的那一边,而是我们留在了海的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