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达ol zplus a1:在苏南水乡老宅中封存了30年的生活 1911-198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3:42
  在苏南水乡老宅中封存了30年的生活1911-1981★★★還舊樓主2012年1月17日轉自《豆瓣社区-扬眉剑舞的日记★★★           中午结束了江湾村的记录,乡间无车,所以和同事一路走回车坊镇。路过一栋老房子的边门,门檐上飘出的卷草很美,每次路过都吸引我的眼光,所以这次就打算走进去瞧瞧。
        没想到一走进去,就闯入了一家被封存了近三十年的生活。
          在门口招呼了几声,里面似乎人声鼎沸,进门一间房,满地摆着都是大大小小的碗碟缸罐瓷器,乍看像个古董摊,但是仔细一瞧其实都是普通的日用品。
 转进去迎面是一个天井,抬头就是正厅前廊卷棚轩,原来的确是保存挺好的老宅子。
        房子厅内、房间里堆满各种花窗、拆下的旧桌椅,工人们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好像在施工似的。我们和站在一边指挥的主人搭讪,主人杨姓,原来这是个建于民国初年的宅子,是其曾祖所建,当时在车坊镇做南货生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户,祖父也是在这所房子里结的婚。我们详细了解了几代先人的姓名,祖父05年才过世。
       “所以现在这些工人是在准备修复这个宅子吗?”我看着这个忙碌的场景问。
       “不不不,这房子马上就要拆了,我们在把东西搬走。”一旁的工人在继续把旧家具的构件拆卸劈成木料,我这才看明白了他们是在干嘛。
         我一边压抑心中的惊讶,一边淡定地迅速四处转悠拍照。这是一所三进的宅院,前进门厅,天井厢房厨房、餐厅,正厅以及后楼两层。          相比于苏州一带的豪门大院,这其实是一个挺普通的老宅子,文物价值也许一般。但是一所建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可能不在于雕饰多精美,主人多显赫。
         另外一个主人招呼我们要不要上楼看看,我们马上尾随上去,从正厅屏风后登上后楼。
         上楼看了一眼,我转身对同事说,这里整理一下,大概可以弄一个博物馆。我觉得这个看似垃圾场的地方封存个百年大概也会是个正仓院。
屋子原来的主人们 这盏灯大概很多人熟悉
        四处堆的满满的都是各种旧生活器物,各种型号规格的木桶木盆马桶洗脚桶、笼屉、衣箱、茶具、竹器、家具,各个年代的包装纸、报纸、广告、书籍、贴画,旧的衣服鞋帽……并且陆陆续续一堆一堆的被搬走,这已经是残余的部分。我意识到这一大堆东西马上就会被处理掉,所以马上拿起相机拍了几张。
         主人说,这个房子已经二三十年没人住了。所以时光在这个屋子大约就被封存到了近三十年前。这其实是一件有很趣的事情。所以我们饶有兴致地观察了起来,观察从清末民国直至八十年代,这里所留下的生活痕迹。         楼上的厢房卧室里堆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箱子,有些是衣箱,掀开一个衣箱,箱底还铺着一张广告纸,打开一看,是苏州观前乾泰祥的广告,但是找不到纪年,观察其上写着时装礼服大衣朝蟒,还用的是繁体字,至少是解放前的产物,(后来根据“开张八十余年”查得的确是40年代的广告) 格扇上的时代张贴
角落零散堆着许多书刊杂志邮册相册,早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大众电影
        墙上挂着一包扇子,用纸包着系好,打开一看,是1980年的新华日报,赫然大标题。里面是两把蒲扇,大概是某年秋冬来临,老爷老太怕扇子脏了便用报纸包好挂着,准备来年夏天再用,没想到一包就包了快三十年,报纸都酥脆得成文物了。
这里原来大约是厨房,梁上好多钩子挂东西
           转回楼下,前后兜了圈,前进天井厨房已经基本搬空,但是还是留下不少生活痕迹,我觉得我们似乎就是个考古队,寻找各种时间的印记 各种桶盆大概有几十个 天井里陆续堆满了各种生活器具,又陆续运走,速度很快,抓拍了两张
天井里堆的几个坛子 厨房后面的天井有一口井,据说要带走摆到别墅里 
        很快东西都一车车快搬完了,我们在厢房里又发现了不少东西,像没见过世面的城里人,或者没见过世面的现代人,东问西问。因为几个主人小时候都在屋里住的,所以也都一一能答的上来,还主动告诉我们,这个是猪油缸,那个是糖缸,这个是祭祖用的杯子,那个是脚盆浴桶,这个是装年糕的桶,那个是榨汁的……一个大叔还指给我看一个竹编的精致的篮子,说这叫“饭筲箕”,饭吃不完就装在里面挂在天井前风吹,还硬塞给我让我拿去,然后还在堆积如山的瓷器里翻了几个青花碗油缸茶壶什么的塞在里面让我们带走。其中有一个盖罐,罐盖上是齿轮麦穗的纹样,也挺有意思的。
还有大量器物没来得及问都清理掉了。
 
        说话间,清理工作基本做完,就连天井里的井栏也已经凿下运走了,屋里狼藉而空荡。我们来的可真是够巧,正好撞上这栋百年的房子生命的最后一刻,任何一栋上百年的住宅,如果没有间断地使用,里面必然会留存许多的信息和故事。自从他在民国初年建造以来,历经民国的风光,抗战时日本人的进驻,解放后的抄没,直到80年代彻底无人居住,恰好没有经历现代岁月,时光的痕迹就凝固在了三十年前,包括各种生活起居家具器物,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茶,70年的痕迹。我想起来那栋在拆除前被搬到美国去的“荫余堂”。我们如果早一天来,把当时的状态详细拍照记录下,再简单测绘一下这栋房子,完全可以画出一个八十年代苏南普通古镇人家的生活状态图出来,这其实是有很意思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觉得这比那些粗造地粉饰一新,空荡荡或者随便摆一些仿古家具的民居景点有意义多了。

        只可惜,这栋房子在几天内,就即将消失了。

        我们拎着“饭筲箕”,走到车坊大街上,一路上注目的人竟然不少,好多人问是不是收古董,一伙穿着蓝褂,梳着盘盘头的老太太路过,有一个老太太很激动地主动过来叽里咕噜的说了一大堆,我一句也没听懂,上海同事大概听懂意思是跟我们讲这个东西的用途云云,还告诉我们她82岁了,很自豪。 歡迎進入還舊樓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