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78gp03d喷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7:4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

2012年01月16日 03:4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凌秀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许多政策药方出现了“药不对症”的情况,经济学也面临着一场“危机”。在我看来,在经济学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其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向关注经济增长,其内核实则就是让经济以最快速度增长,不考虑这种增长可能带来的负效应。“GDP=消费+投资+净出口”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根据这一公式,经济增长靠“三驾马车”驱动。“出口”的马车拉不动了,就靠“投资”,投资不行了,靠消费。

从投资来看,如果今天的1元钱不能带来将来超过1元的回报,你会投资吗?不会。因为投资是要讲回报和效率的。但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扩大投资就能增加需求,从而推动GDP增长,不管这种投资是有效还是无效,只要能创造GDP就有意义。

再从出口来看,凯恩斯主义认为,净出口为正才能对GDP增长做出贡献,相反则不利于GDP增长。这种思维对国际贸易发展是不利的。如此,贸易保护政策只会广为盛行,致使全球贸易规模不断萎缩。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GDP衡量一切,但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过激,但却不无道理。受凯恩斯理论影响,多年来中国比较注重经济增长,一些地方以GDP为考核标准,最终导致经济在低水平上扩张。这种增长模式不仅本身不具可持续性,而且还会为未来发展留下隐患。

在我看来,凯恩斯经济学不是“幸福经济学”。我们应摆脱藩篱,重新界定经济增长。

其二,财政刺激有效吗?

1929年的大萧条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认为,大萧条的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而政府支出可以在调节总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凯恩斯主张以财政政策为主对经济进行干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力度,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造成财政赤字加大,政府债台高筑,甚至出现了“偿债能力危机”。政府的救助不但并没有改变经济衰退的局面,反而为经济发展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历史经验证明,在经济景气下滑周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短期内的有效需求的刺激和提升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从长期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结构的内在联系,而不能简单地以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挖坑填坑”的方式进行。

其三,利率要与CPI挂钩吗?

主流宏观经济学将价格稳定作为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视价格稳定为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其理论旨在防止央行以长期通货膨胀为代价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追求短期增长和就业增加。而在货币政策中利率规则正是为治理通货膨胀设计的,要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必须为央行设置具有政策约束力的名义锚,以确保央行追求长期价格稳定目标。然而,现实中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及利率在控通胀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捉襟见肘。

第一,主流经济学只关注商品价格,忽略了金融资产价格,通货膨胀目标能够锚定产品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但不能锚定资产价格预期,只要资产市场价格泡沫和实体经济的低通货膨胀并存,价格稳定就不一定保障金融稳定,宏观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日益脆弱。

第二,从利息的本原看,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如果利率超过了产业平均利润率,则会导致资金流出产业领域,容易产生经济衰退和资产价格泡沫。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以通胀为目标的必要性在减弱,通货膨胀水平决定利率水平的必要性也在削弱。

而现实中,一些发达国家或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利率与CPI出现了“脱钩”的情况。如,去年11月3日,欧洲央行在通货膨胀(3%)突破长期以来恪守的2%的通胀目标后,却意外宣布降息0.25个基点。美国在核心CPI一路走高的同时,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却始终按兵不动。

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利率政策始终紧盯CPI,但历史“教训”并不少见。如,针对物价持续下跌,从1996年5月起到2002年2月,央行连续8次降息,但收效甚微。再如,针对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自2007年2月至12月,央行先后6次加息,CPI却一路上涨,政策效果也不明显。

因此,我们是否应该接受历史教训,检视一下经济学面临的窘境呢?

(作者系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研究部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