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2006bbc版: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3:48

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发表于2003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綦成元、任志武、王昌林,2003年12月7日

 

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并以此为核心,逐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无可估量的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面对生命科学研究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的无限希望,以生命科学研究集聚地为中心形成的生物产业发展集聚区,奠定了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石。

一、发达国家生物产业园已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崭露头角

近年来,在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在靠近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生物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逐步形成了生物谷或药谷,如美国包括加州、滨州、北卡、麻省、华盛顿等在内10个州的生物企业总数占全美生物企业总数的70%(其中加州的生物企业总数占全美的26%),其销售额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圣迭戈、旧金山、大华府地区、波士顿、北卡5个著名生物产业园区。德国、法国和瑞士经过20年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莱因河上游金三角生物谷,已有总规模7万名学生的4所大学设在园区,并与7所大学形成了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250个公共实验室和150个私人实验室,汇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近万名研究人员,目前已集聚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约700家机构,提供了10万就业机会。此外,法国巴黎基因谷、加拿大渥太华生命科学园、挪威挪瓦姆生物医学科技园、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这些园区大多在政府的引导下,注重区内科研机构、大学、生产企业、公共实验室、服务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网络建设和产业链布局,鼓励企业成立和加入区域性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公共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鼓励风险投资发展、注重对技术专利的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由此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由现代生物技术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比较完善的产业群集。

二、我国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特点

生物医药园区是伴随开发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类生物医药园区64个,规划占地面积335平方公里,截至2003年6月底,累计开发116平方公里,总投资(包括计划投资)约535亿元。2002年64个生物医药园区实现工业产值930亿元,园区内共有生物医药企业1650余家,平均每个园区从业人员4300人。园区产业覆盖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中药、生物制剂、保健品、生物技术育种、微生物农药等领域。

现有生物医药园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现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生物医药园区,总数为23个,约占36%;二是单独建设生物医药园区,总数约41个,占64%。64个生物医药园区由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的数量为18个,由省级政府批准的数量为28个,市级以下政府机构批准18个。

生物医药园区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提高产业聚集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上海、深圳、长春、浙江台州等一批较早建设的医药园区,无论在产业、科研队伍和公共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如在上海张江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由25个国内外一流药厂组成的产业群体,以“一所七中心”为代表的研发群体,以及9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代表的创新群体,2002年工业产值超过22亿元。一些新建的生物医药园区,如湖南浏阳、湖北武汉葛店、吉林通化长白山、浙江杭州等医药园区更是奋起直追,医药工业产值2002年都突破10亿元,个别生物医药园区生物产业产值达到50亿以上。特别是北京市在大兴区现有60余家生物医药、生化制品科研、生产单位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规划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按此规划将在未来的5年内,吸引投资120亿,形成年产值100亿元,成为我国最强的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类似的规划,湖南浏阳、吉林长春、河北石家庄、四川成都等也在积极开展之中。但总体上看,除一些大城市的医药园区形成较强实力外,大多数园区发展资金匮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规模企业少、具有市场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少,远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积聚和链动效应。

与80年代的“开发区热”和90年代中期“高新区热”相比,当前生物医药园区建设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园区建设主体企业化,投资结构多元化。目前64个生物医药园区的管理体制,市场主导型比例为23%,政府与市场结合型管理的比例为25%,反映出社会投资参与生物产业、科技成果孵化的积极性,在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风险投资、企业债券、私人投资以及外资均对园区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园区发展专业化,具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特征。64个生物医药园区既有综合型园区也有专业型园区,涉及生物制药、中药、化学合成药、农业育种、基因工程等领域,园内单位不仅有规范的公司制生物技术企业,也有生物技术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金融机构等。大约三分之一的园区具有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生物技术产业,具有一批了解世界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动向的人才队伍,同时为形成园区文化和科研氛围,大约五分之一的园区都吸引了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园区内开展科学研究或进行成果转化等。

三)具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思路。统计的64个医药园区,大多数都有发展规划,都有相对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并将吸引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企业、国内外大型企业、优秀科研团队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开展工作,进驻园区单位享受优惠政策的多少,与这三个方面也具有密切的关系。

以现有开发区为核心,采取虚拟园区,促进专业化分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进一步促进现有开发区继续做强做大,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生物医药成为信息产业之后的首选重要投资领域,园区形式出现了不以空间绝对集聚为标志的多样化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等地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化基地发展中体现得较为突出。这与“圈地”发展开发区已有本质差别。

三、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发展的内在因素与前景

当前我国出现的生物医药园区热,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特别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与医药、农业、保健、环境等产业结合所产生的必然现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深刻的背景。

(一)生物产业有望在今后10-20年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目前,世界医药产业以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约5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呈现出市场集中、产品份额集中、企业聚集区域集中等显著趋势;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在2020后人类将步入生物经济时代。随着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医药行业和农业生物技术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时期。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为“决胜生物经济”,纷纷调整机制、加大政府预算、鼓励社会投入,培育生物经济的“灯塔”企业,加速本国生物产业的发展。

(二)未来二十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主要有5种因素:

首先、生物技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国家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生物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此促使我国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有的甚至处于领先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功能基因的发掘和应用、蛋白质组学、克隆技术、分子育种技术、生物芯片等领域都具有优势。目前,世界销售额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我国能生产8种,100多种生物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为代表的重要农作物现代育种技术已经取得突破,这些成就为众多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

其次,我国具有一支接受过海外现代生命科学基本训练并开展过高层次研究、产业发展的庞大“海外军团”,这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累计派遣的32万余名留学人员,有近60%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据统计,在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细胞》以及《科学》等生物医药杂志中,中国人为作者之一和作为主要作者的论文数占总数的57%。生物医药园区优惠的政策、相对规范的运作机制和高效的工作节奏对海外留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比如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北京上地生命科学园的落户,吸引了近百位生物学高级研究人员相继归国。丰富的人才资源与相应的环境条件相结合,已成为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需求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创造了机会。一是随着小康社会人均收入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促使我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二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育种、农产品结构调整为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加入WTO,加速了全球医药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在我国逐步成为跨国医药企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的同时,跨国医药公司也在国内建立的研发机构,也将加剧国内对生物专有技术的竞争。这些因素不仅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同时也为我国生物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第四、建立生物医药园区是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发展较好的园区内的企业大多数都是规范的公司制企业,较好地协调了科研与生产的关系,能够把科技与产业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集聚效应也有效地降低了投资者的外部成本,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链动效应。我国具有丰富、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同时与信息产业相比,生物技术产业也具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具有更高的增长速度,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具有更长的投资收益期。由此许多地方在新时期优化产业机构、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中也就将生物技术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重点规划和扶持。

第五、医药行业强制性开展生产工艺规范(GMP)认证成为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的“天时”因素。为提高我国医药产品质量,国家药监局规定在2004年6月30日前,要完成所有医药企业的GMP认证,加之城市中心的制药企业已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从“城市中心”外迁,客观上为一些地方建立生物医药园区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保健品、食品等也要陆续开展相关GMP认证,地方政府做出新的产业规划也在情理之中。

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目前主要是在进行实业投资而不是在进行金融投机,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的主导方向是正确的。但目前真正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产业群集的生物医药园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药谷热”是表面过热,炒作成分大于实际操作;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中缺乏宏观规划,分散、过量的园区致使有限的生物资源、药材资源以及人才、技术等资源被稀释,产业规模效益被分散和弱化;违规设立开发区,非法占地现象有所增加,造成部分土地浪费等诸多严重隐患。

(一)国家宏观规划滞后,传统的“硬发展”观导致生物医药园区建设过多,存在重复建设的倾向。目前,在国家对生物产业的内涵未进行规范和宏观规划,同时产业政策也未制定的情况下,为了争食生物医药市场,全国各地一哄而起,竞相建立生物医药园区,有的地区在一个城市就有好几个生物医药园区,既有省级的,也有市级和县级的,相互之间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特别是地市级以下政府自行批准建设的生物园区数量近几年增加较快,尽管目前难以统计,但从各地报送的资料来看,不仅发达地区的多数县市都在发展生物医药开发区,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也在以企业为单位划区设园,非法圈地占地,违反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许诺优惠条件的现象有加剧蔓延的趋势。生物医药园区过多、分散、分割、规模小,必然使有限的生物资源、药材资源,以及人才、技术等资源被稀释,产业规模效益被分散和弱化,造成土地浪费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生物医药配套服务体系(如安全评价体系、药品检测体系等)建设不完善,导致药品、生物菌种管理混乱,若形成新的环境污染、生物安全失控,可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二)不顾医药产品已存在的结构性突出矛盾,盲目鼓励园区发展医药生产,忽视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医药产业6700多家企业中,片剂、胶囊、输液、粉针和水针的设备利用率均不足50%、大量产品处于恶性竞争状态、企业利润率逐年下降、98%的化学药品都是仿制品等。部分园区仍以传统医药为重点,对入园企业不加选择,导致部分产品产能进一步分散和总量过剩,产业集中度连续下降。同时忽视了生物制药和其他生物技术在园内的发展,不注重吸引创新机构和人才在区内的发展,失去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

(三)有些园区建设不是遵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是搞政绩工程、搞形象工程。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规划建设的生物园区尚未体现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长周期、产业集中度高的特征。统计的64个生物医药园区,50%以上处于规划或构想阶段,特别是省级以下自行批准的生物医药园区,建设规划面积大,但受核心技术及其研究开发能力、创新型及创业型人才,以及风险资金缺乏等因素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产业模式雷同,园区相互之间协作与专业化分工低,国际化程度低,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脱节等。园区建设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一些地方生物园区建设观念落后,制约和影响了园区建设,如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把园区建设简单等同于“圈一块地、引进几家企业、插一块牌子”,产学研科工贸等机构缺乏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产业群集,只是几个企业的简单相加。但这种“大药谷”、“泥足巨谷”显然缺乏实际意义。

(四)生物医药园区发展贪大图快和不规范运作的情况比较突出。这是当前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一些生物医药园区规划占地几十平方公里,高新一轮的圈地运动,或为了扩大开发区规模,简单地把开发区变为“一区几园”,同时不切实际地提出要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的“药谷”。有些“药谷”前期缺乏市场调查,发展充满随意性。个别企业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这些不规范的运作,损害了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建议

建立生物医药园区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新时期开发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需要。硅谷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是在近半个多世纪中慢慢发展起来的。而新竹占地面积仅有20多平方公里,但其实现的产值却高达200多亿美元。因此,生物科技园区关键不在大而在于精,必须要突出地区比较优势和特色。

针对世界科技革命和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形势,我国有必要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特色,改善国际分工地位。但必须加强引导、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既要保护地方政府、民间资本参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热情,又努力实现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的适当集中,发挥集聚效应。

(一)加快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对于解决我国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农”问题,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需求看,生物产业必须进行超前规划和布局。

未来20年,是全球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看,重大生物产品的研制周期需要5-10年,大规模产业化则需要更长的时间。10-20年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能够达到什么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并采取什么样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因此,当前我国应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求,以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全面分析国际生物产业发展现状、规律与趋势,以及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差距,研究提出新时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思路、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

(二)政府要集中扶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培育创新型生物产业集群。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活动空间和本地化的产业集群相辅相成。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过程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越低成本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推动“产业联系”将成为投资政策关注的新焦点。世界版图由于大量的集群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大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更是呈现出典型的集群化特征。如美国硅谷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美国生物技术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R&D投入占59%。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在产业群中,企业可以方便地获取专业人才,共享基础设施、减少交易成本,并且可以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以及种种非正式的交流产生创新的火花,由此能够大幅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产业群发展,不仅在高技术产业而且在其他产业也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化发展趋势。

我国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特征,但由于缺乏宏观规划,目前生物医药园区分散、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根据国家生物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针对地方比较优势和生物产业链条特点,突出重点和区域特色,以生命科学高等教育与研究、生物技术公共实验条件、特色产业布局、龙头企业、投资与中介服务等要素的集中程度为判断依据,特别要重点关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态势,统筹规划和布局,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大规模聚集世界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和技术,努力形成积聚效应,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三)加强生物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促进相关企业集聚。推动生物产业集聚发展,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人才、技术、资金会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向一些具有良好创新环境、能够使新兴中小企业发展大幅度降低外部成本和大幅度提高运营效率的区域集聚,从而形成创新中心或创新极。国际科学园区协会(IASP)对欧洲科学园区内80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选择园区的考虑因素按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园区的公众形象和知名度、基础设施 (足够的面积和写字楼等)、园区提供的附加服务、与大学的联系合作和亲密程度、良好的地理位置 (靠近城市,机场,方便的交通等)、园区内潜在的客户群、园区提供的一般服务。为此,要按照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以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强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临床试验中心等。同时大力发展测量、测试和质量控制、技术中介机构等创新服务业。通过营造良好的生物产业发展软、硬环境,加速企业集聚。

(四)加强生物产业宏观管理,研究制订促进我国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表明,我国生物制品企业的税赋比其他行业高,同时由于从政府到企业都更多地重视即期效益,由此也导致生物产业发展的长期投资严重不足,再加之一些脱离技术发展的传统管理方式,导致企业采用高技术的积极性降低。彻底反思生物技术产业政策,必须要突出国家目标,达到全社会生物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和集成的目的。从投资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战略、国际化、风险投资、行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构筑我国生物产业新的“政策高地”,将全国生物园区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将会极大地有利于我国生物产业的集聚式发展。

注:本文的部分资料得到上海张江生物产业基地于宁妮副总经理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