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3岁叛逆期:徐云鹏:责任都分散了,校车岂不出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50:34

09月13日16时许,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紫荆花幼儿园两名4岁女童被发现滞留校车。医院在抢救无效后宣布二人死亡。(据2011年9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校车闷死幼童的惨剧一再发生。2007年8月7日,安徽3岁幼童被遗忘校车窒息致死一案,在安徽省肥东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就在此案开审的第二天(8日),一起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山东省济南市银座英才幼儿园5岁男童吴梓钰被遗忘校车内数小时后窒息死亡;2010年7月19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金晖幼儿园3岁男童廖浩然被遗忘校车内近8小时窒息而亡;2010年7月31日,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水泥制管厂幼儿园2岁半女童刘涵涵被忘校车内 7个多小时后窒息身亡;2011年8月2日,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育才双语幼儿园3岁女童颜颜被遗忘在校车上8小时窒息而亡;2011年8月29日,海南省三亚市吉阳镇博爱双语幼儿园3岁男童强强被遗忘校车内窒息而亡……

一起起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相比之下,重庆女童佳佳算是幸运的了。今年5月11日,佳佳因遭受被忘校车内8小时的惊吓,患上了严重的恐惧症。不与任何人说话,连续几天半夜里突然尖叫,满身冷汗。这种心灵上伤害更残酷。

事件发生后,有人认为,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情冷漠,师德低下。这也不无道理。人们不难想像,只要司机和接班老师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倍加珍爱孩子的生命,工作上就认真负责,就不会粗心大意、麻木不仁,也就不会发生校车闷死幼童事故。

当然,我们不完全否认校车闷死幼童与人情冷漠、师德低下相关,但也未必如此悲观,更没有必要就此上纲上线。在发生惨剧的每辆校车上至少都有两三个大人,但却没有管护好七八小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我看,关键还是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接班流程缺失所致。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假如司机和老师认真负责,对上车多少人,下车多少人,始终盯着人头逐一详查数实,就不会把孩子落在车内。即使有疏漏的话,司机锁门门之前检查一下,或者在孩子下车后及时清理车内卫生,也可以起到弥补作用。再退一步,就算这两个环节都疏忽大意了,班主任老师的每天早上必做的签到点名工作还能补救,孩子为什么没有到幼儿园上学,问问接班老师,问问家长,被遗忘在车内闷死的惨剧就可以及时化解。

剖析司机或老师“疏忽大意”的原因,恐怕主要还是由于其内心存在一种“其他人会为替自己弥补的”想法。所以,从司机、接班老师到其他老师,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许,把管护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别人,而放松自己必尽的责任,结果导致“龙多不下雨”,“三个和尚没水吃”,谁也没有真正尽心尽力。再加上接班流程缺失,制度不严,出现差错再所难免。相反,假如司机和所有的老师认为“除了我没有人会管护这些孩子”的话,所有的人就都会感到自己对孩子负有不可推卸的管护责任,因而认真负责,精心照看孩子。校车内发生如此之多的惨剧,不为别的,只因为在车内的大人。

由此,不禁使我联想到“旁观者效应”。惯常,我们总是认为“人多力量大”。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却向我们证明,人多,力量并不一定大。相反,很多时候恰恰因为人多,责任分散,力量反而显得微小了。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的根源,在于责任的分散。在校车闷死幼童案件中,不能忽视“旁观者效应”作祟,要防止简单地从师德上查问题,因而陷入人情悖论。

杜绝校车闷死幼童问题,并不是什么难题,关键是相关人员责任心要到位,接班流程要规范精细。只要接班老师认真做好相应交接工作及检查记录工作,司机锁车门之前做好车厢内部滞留学生情况的核查工作,班主任老师认真做好缺席幼儿的跟踪了解情况工作,闷死幼童问题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