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v无法执行ssl通信:长春的起源与社会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40:00

长春的起源与社会形成

    现代长春这个地方,从远古起就有先民在松花江、伊通河与饮马河流域从事渔猎和耕作。20世纪以来,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榆树人”化石,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距今两千多年以前,大约相当于我国中原的秦汉时期,北方的肃慎族在这里生活过。唐帝国兴起以后,册封靺鞨族的首领为渤海郡王。渤海国有过相当发达的民族文化与对外交往。10个世纪以前,契丹族取代了渤海国,建立了辽帝国,并在现在的农安建立了著名的黄龙府。12世纪,代之而起的是女真族的金帝国。这两个北方民族的国家,都曾经进入中原,用兵于长城以南,甚至长江流域。1234年,蒙古族灭亡了金帝国,后来统一了中国,成为元帝国。在元帝国统治期间,长春属辽阳行省开元路。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后,元帝国武装力量的残部,败退到东北。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率师二十万北伐”。同年六月丁未,由于纳哈出的投降而结束了这场战争。“初,纳哈出分兵为三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其中的“龙安”即今农安,“一秃河”即伊通河。当时投降的纳哈出部下“二十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
    平定东北以后的明帝国,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现今的长春地区设置了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和亦迷河卫,地址就是现在的伊通河和饮马河流域。
    明帝国虽然在现在的长春附近设立了军政机构,但并没有去改变原有的民族居住状况。从十一、二世纪蒙古族由西北向东南移居开始,直到17世纪中叶为止,虽蒙古部族之间有过相互争夺,但这里一直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
    当满族势力在东北兴起时,蒙古族郭尔罗斯部的一支就在1633年归附了清帝国并且参加反明战争,因此其部族的首领在1636年被封为札萨克辅国公。所以,在长春设治以前,这里是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封地。
    清军于1644年入关以后,着手修筑东北的柳条边(简称柳边,或称柳条边墙、条子边等)。到1661年,大体完成了西起山海关附近,北至威远堡边门,东南经凤凰城直到黄海海岸的边墙(通称盛京边墙)。约在1670至1681年的康熙朝初年,继续从威远堡边门附近,开始向东北方向修筑一条长约六百清里的边墙。它的终点是法特哈边门以东的亮子山(今舒兰县法特乡)。为区别于前述的顺治年间完成的盛京边墙,所以通称后者为新边,前者为老边。新边共有四座边门,自其中南起的第三座边门易屯门(即伊通边门,位于伊通河左岸,今新立城水库库区内)起,直到第二松花江左岸止,都在现在的长春地区境内。
    清军入关以后,东北人口趋于减少,清王朝因此一度采取过招民垦种的政策。但为时不久,就转入了封禁时期。修筑柳条边的目的,就在于实行封禁,划定奉天(盛京)、吉林两将军的辖区和蒙古王公领地的界限。清王朝推行封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保护关外陵寝(永陵、福陵、昭陵),保护皇家围场和东北贡品(主要是人参、貂皮、东珠、鹿茸等)资源,防止各族人民流动迁徙,以达到保护满族的骑射尚武和语言风俗的目的。
    经过修筑清代的柳条边,进一步明确了现在长春市,以及农安县、德惠和九台两市的部分乡镇都处于边外(新边以西),是属于郭尔罗斯前旗的土地。
    清军入关并在北京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后,为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从顺治朝开始就不断地有一批批“罪犯”及其家属被流放到东北。当时流放的地点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柳条边沿边的各个门、台。旧志中有:“有流人居边门,父子葺破屋以栖。尝大雪,老者僵卧,其子晕绝尸旁。••••••询所苦,知初从关内来者。”由此可知三百多年以前已有清代流人到达这里。但在清初,流人的批量还是比较小的。
    到了康熙朝,郑成功的继承者遭到清帝国的镇压,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叛乱也被平定了。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反叛”官员、军人及其家属、近亲,被押送到东北。其中包括闽、粤、浙、鲁等沿海省份和滇、黔、湘、桂等省的民人。
    由于清代文献没有全面记录有关上述的史实,所以现在想要详细查明当时情况已相当困难。但是可以知道这些流人“络驿于道,数年不绝”。说明了这是大批的流人,人数众多。“••••••为罗刹之乱,关外遍设军台,饬是等流人分守各台,称为台丁。其后拨与田地,令耕种自给。••••••故沿柳条边墙,沿嫩江以北,俱有台丁踪迹”。这些人(包括他们的家属)被编入旗籍,“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做八旗兵的奴隶,从事耕种、放牧、修边等种种繁重的劳动,没有人身自由,子弟不许参加科举考试,不能进入仕途,不能有私产,稍有越轨就被处以严酷的刑罚。因此直至晚清,“二百数十年,污辱困穷,直是无告之民族”。
    明代末期,长春地区并不是完全没有汉族居民,但为数甚少,只有极少数的村落。因此,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到达此地的流人,是柳条边新边沿边地带最早的开发者,也是长春地区(除榆树市)最早的开发者。他们带来了我国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于长春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节选自于泾《长春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