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知觉的特性简答题:也说易中天现象 “知道分子”折射大众文化需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3:23
 

有人笑称易中天是个门门沾边、门门不精的“百搭”学者

    人们最早知道易中天这个名字,是从《读城记》开始的。品书一般,把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诸多城市作了一番远近高下的打量,在道掌故、说现实中,显现了独特的文化穿透力。近来,这位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名气再一次如“日中天”,蒸腾沸扬,先是以在央视“百家论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的影响力,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之上,接着又要推出《大话方言》和《品三国》等著作,据说订货十分火爆。树大招风,于是有关他的非议也随之产生,有人笑称易中天是个门门沾边、门门不精的“百搭”学者。

    易中天绝对是个现象,近年来凡是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无不具有“百搭”的特征。尽管不少学者未必能像易中天那样涉猎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城市文化学等近十个学术领域,但在多学科领域耕耘并时有大作或高见面世,使这一群体的学者获得了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同样是“百搭”学者的复旦大学教授顾晓明为《新周刊》专门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知道分子”,指的就是这类学者。凡是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包括文化现象,“知道分子”都能张口道来,并且还能说出另类的见解,甚至振聋发聩。

    社会现象庞杂,没有多学科的背景,轻易是不能置喙的。不懂装懂,或者浅薄平庸,岂不贻笑大方?这就为“百搭”学者或“知道分子”提供了发挥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百搭”学者或“知道分子”往往不甘于苦守书斋,而是关注时事,眼光敏锐,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于许多公共话题敢于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的思考和见解不一定系统,有时还显得有一些零碎,却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的综合优势。他们的走红,其实折射出了大众对于高品位知识和文化的需求,是对深宅大院里所谓高深学问走向社会的期盼。早先,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为什么走俏,就在于他将高深艰涩的历史文化问题,用散文这种通俗的文艺样式诠释和表达出来。这也是学术的一种交叉性和边缘性突破,是纯历史或纯散文难以企及的。

    然而,在所谓的学术圈子里,余秋雨、易中天、顾晓明们并不受好评,相反还遭到了某些人的讥讽,归结起来,无非是“野路子”、“不正规”、“假学问”,包括“百搭”、“三脚猫”之类。但是,看看眼下有些“正统”学者的学问又是怎样的情形呢?那些洋洋数万言的高头讲章,贩卖的又是些什么货色呢?恕我直言,也未必有什么“真学问”,寻常所见,除了概念的堆砌、范畴的自洽,无非是“正确的废话”、“伟大的空话”。拿这种学问出来教育引导大众,不倒人胃口才怪呢!说实在的,我们永远不要怀疑大众的眼光,什么是真学问,什么是大智慧,他们最有鉴别力。以“真学问”为幌子,端起架子,故作高深,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又找不到解决大众思想困惑的门径,这样的学问还是少之又少为妙。如果指责别人做“知道分子”是伪学问,先问问自己:我有这个能力和水平吗?

    当然,大众的接受度并不是检验学问高低的唯一标准,做学问还是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规律性。学问走向大众应该有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和研修精神,学问就不能称其为学问。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纯而又纯是一种学问,边缘交叉也是一种学问;独守书斋是一种治学方式,走向大众、启迪民智,也是一种学问。“知道分子”的出现,至少让我们知道,原来学问也是可以这样做的,而且在对现实问题和公共话题的关注和观照中,文化和理性是如此精彩。易中天在为自己辩护中坦言:杂家无过,杂家优势很大。诚哉斯言,支持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