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市到芽庄火车:抗战中的那些细节(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8:15

技术层面看抗战

标签: 历史  2011-08-01 17:25

    


    第一节 地形也是一种武器


    1956年,以色列进攻埃及的途中,一天深夜,以色列部队的某个军官深夜出来巡查,随口问手下前面是什么地方。
等部下报告出地名,这个以色列军官听后猛地一震,因为这家伙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圣经》特别熟悉,熟到甚至可以背诵的程度,而部下所说的地名,好像是《圣经》中 《出埃及记》里记载的某个地方,他还记得,按《圣经》里的记载,这附近还应该有个大峡谷,并且有一条小道能绕过这个峡谷。于是马上派人去侦查,果然有这个峡谷和小道!
  《圣经》对于这个以色列军官来说,起了军事地图的作用。
  
  1950年秋天,部队干部章明跟随警卫排在湖南宜章搜集革命历史文物,宜章是山区,而在陌生的大山中行进,最重要的就是一副详尽的地图,警卫排排长小李就是靠一份日军地图来制定行军路线的。
  中国部队,在自己的国内某个省份行军,为什么还要借助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地图?难道日本人绘制的关于中国某地的地形图,比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还详尽、可靠?
  回答这类疑惑,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样的背景: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对八路军等中共部队限制提供地图,而且国内绘制的地图远没日军地图精良,因此,从抗战时期起,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使用的作战地图,多数都是从日军手中缴获来的。每次战斗打败日本鬼子,首先是抢占他们的电台,然后就是搜缴他们的地图,缴枪倒是其次的。
  
  因为军事地图在作战中真是太重要了,几乎所有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必须通过研读地图才能进行。
  做个比喻——打仗时没有地图,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视力;所以地图对一个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但人们对军事地图常有以下误解:
  
  误解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军事地图不用实地勘测了——比如现在美国的“快鸟”等民用卫星分辨率为0.6至1米,可以看见天安门广场上垂直投影小于0.5米的游人、北京马路上宽度小于0.2米的分道线,在光照和天气良好时,甚至可以看见细细的高压线。这些民用的卫星就能达到这种精度,更不用说军用了。所以军营驻地要保密的话,就最好别写醒目的标语,或者摆放花花草草的,因为那样很容易就被间谍卫星发现和锁定。
  另外,还有红外线技术,使人们能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状况——例如一辆隐藏在沙漠沙堆中的坦克,你用肉眼是无法发现的,但是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就能使沙子里面埋藏的坦克暴露无疑。
  
  正解 科技虽然已经如此发达,但对于军事地图的绘制来说,实地考察却仍然无法被取代。为什么呢?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你要炸一个桥,你必须了解这个桥的厚度、强度、结构、由什么材料制成,这样你在轰炸的时候,才知道用什么样的炸药、炸哪个部位等,要不你根本炸不掉。而这些信息卫星是很难观察出来的。
  在二战时,德军把海边的悬崖峭壁掏空,在这些悬崖上布设了很多炮口。这种火力点真是太难对付了——它们都在悬崖峭壁上,你不可能像董存瑞那样抱个炸药包去炸吧,连飞机都无法轰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现场,把这些悬崖上的火力点测量出来,然后把这些数据发给盟军,让他们用炮火干掉这些火力点。
  用炮弹恰好打到这种垂直峭壁上的火力口?这种难度可是相当的大。因为我们都知道,炮弹是曲线射击的——不像一般的枪那样,想打一个目标,枪口直接对准就可以了——用火炮射击一个物体,炮口不是直接对着那个物体,而是像上倾斜成一个角度,炮弹出来后在落下的过程中,正好击中那个物体。用这种弯曲的弹道,去攻击悬崖上的火力口,那相关数据可是一点都不能错,所以这就必须去现场了。
  关于“军事方面很多数据,必须去实地才能得到”这种常识,前几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日本人秘密的在我国新疆地区测量,被我们发现。这个日本人所要测量的数据,也许使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他在测量当地的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和军事方面有什么关系?关系太大了。因为地球每个地方厚薄不一样,所以地心引力也是有微小的差距的,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一般没什么影响,但是对远程导弹影响却是非常的大,了解这些地心引力的差异,就可以修改导弹飞行的相关数据,这样就能更准确的击中目标了。
  我们上面提到的章明他们所用的日军地图,也是经过这种极其细致的现场勘测,才绘制出来的。
  日本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做事最“精细”的民族,例如他们的的高速列车以秒来计时、烹调食物时甚至要精确到克等,做起研究来更是“精细”无比——有日本学者倾注极大精力研究郑和下西洋时,一条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颗铆钉;有研究李大钊的日本学者,把李大钊留日时的住处、用餐饭馆、散步路线都考证得清清楚楚;还有的日本学者专门研究唐朝皇帝死后,太子在前三天里守灵时要做哪些礼仪,可从来没有中国学者做过如此“精细”的研究。
  这种“精细”劲也在章明用的这张地图上,充分体现出来:
  地图上标着有一条小道,可以直接穿过他们面前的这座大山。可是章明他们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能直接穿过大山的“捷径”。问了几乎所有路过的年轻人,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一条路。幸运的是,他们最后找到了一个对当地地形极为熟悉的老人,并在这位老人的指引下,在荆棘灌木丛中砍了了好大一阵,一条极其隐蔽的浓荫蔽日、藤蔓缠绕的崎岖小路才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条连一般当地人都不知道的小路,竟然会被日本人清楚的标在地图上,他们的认真细致劲不能不令我们叹服。
  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形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第一、第二次反围剿中,为什么能打败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部队?地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二次反围剿选择了什么样的地形,竟然有这么大作用?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下,会发现这里面很有玄机。
  一二次反围剿,都在同一个地区进行——江西的东部,这个地区的地形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山多林密。
  过了江西莆田,进入白云山,弯弯曲曲都是山地、峡谷,这里到现在都没有人烟。山虽然不高,但植被异常茂密,非常有利于隐藏。
  这种地形特点,可以对蒋介石的各种优势进行有效的一一化解:
  
  化解其人多的优势——山多林密,威力巨大的重武器运输起来就极为困难,甚至说几乎用不上。
  化解其武器方面的优势——这样的地形,还决定了大规模的作战协同很困难——茂密的树林、崎岖的山地,会把部队分割成一小股、一小股的,不像在平原上可以轻易集结成千上万人,同时围攻一个地点。
  化解其绝对的空中优势——飞机轰炸困难,因为在飞机上你看见的只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里的敌我双方,根本无法观察,所以蒋介石的飞机也是有劲使不上。
  化解其长时间围困的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人烟,后勤补给得从外面运过来,加上地形这么难走,这几十万人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给养。所以只能速战速决,耗是耗不起的。
   地形也是一种武器,并且用的好的话,还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武器。当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都非常强的日军,大规模进逼时,蒋介石也不得不把指挥中枢,转移到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区,和毛泽东一样,依靠地理屏障,来消弱敌军的优势

技术层面解析抗战(2)

标签: 历史  2011-08-01 17:29

    乱世中,平民自保的最佳地形

  
  我们经常做一些恶梦——比如从树上或从山崖上掉下来,或者被一些野兽追赶,这种梦几乎每个人都有过。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做这种梦呢?
  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做这类恶梦,是因为人们在原始社会的时候,生存的环境非常恶劣,几乎随时都能遇到野兽。所以,人类做这种梦就是对可能出现危险的一种演练。以便在现实中一旦真的遇到这种状况,可以更好的应对。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已经不再是野兽,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战争有多残酷?我们随便截取几个历史片段看看:
  明末,和李自成一样,作为的农民起义将领张献忠,把有40万人的成都杀的只剩下20户居民。虽然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有夸大的成分,但张献忠的嗜杀成性,应该还是比较有事实根据的。曾在张献忠身边的两个外国传教士,对张的残暴有过详细的记录。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张献忠绝对算的上是著名的杀人狂之一。
  例如,张献忠曾经一度称帝,在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让数十只狗下殿,这些狗嗅到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开科取士的名义,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张不光杀外人,他连自己的儿子、老婆也不放过。
  据《蜀破镜》记载,一天晚上,张献忠的幼子经过堂前,张因为叫儿子、而儿子没有及时回应他,就便让人把自己的儿子杀掉。等第二天晨起床后,张献忠又对于自己杀儿子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于是怪罪妻妾们昨晚为何不劝阻他,于是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全部杀死。
   朱元璋时期,曾经把一些贪官“剥皮萱草”——就是把人的皮扒下来,然后填上稻草,制成恐怖的“人皮稻草人”,用来增加自己的震慑力。这招也被张献忠学去,他把四川明朝的宗师,不肯投降的明朝的官员,甚至犯了错误的自己人,把皮剥下来,为了防止人皮腐烂,张献忠还特意把这些人皮用石灰浸一下,然后再填上稻草,用竹竿撑起来,成千上百个这样恐怖的“人皮稻草人”插立在街道两旁,远远望过去,像面目狰狞的陪葬人俑。
  张献忠应该有心理变态的杀人狂性格,他把杀人作为一种乐趣。
  例如每屠杀一地,他会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眯眯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为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在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
  有趣的是,对他大肆屠杀蜀人的动机,四川的老百姓用时代相传的民间传说,做了自己的解读:
  陕西人张献忠,早年时曾跟着父亲来四川当小贩,有一次,张献忠的驴当街拉屎,污染了街道,受到当地人的辱骂,并让张献忠把街道打扫干净,这让性格倔强、敏感自尊的张献忠感到屈辱;又有一次,张献忠在野外拉屎,顺手抓了一把草来擦拭屁股,谁知火辣辣刺痛奇痒,原来误扯了火麻,他想:“四川草都这么毒,将来发迹,必灭川人!”
  这种心理解读很是有幽默意味。
  在中国很多动乱的年代中,像张献忠这样对于一般老百姓疯狂屠杀的军阀集团,不在少数。动乱年代战争的人间,恐怕要比地狱还可怕:
  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而2010年北京的人口已达到2200万人,也就是说秦朝时全国的人口,仅和现在北京市的人口差不多,可以想象那时的人口已经算是比较稀少了。而经过长期的战乱,到了汉初,却只有600万左右的人口——竟然减少了70%!
  公元311年,也就是在中国三国之后的西晋时代,战乱使关中地区的人口仅剩下1-2%。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减少率达60%。
  战乱为什么会减少那么多人口?除了直接在被杀死的人外,被饿死的也占非常大的比例,因为战乱必然带来大规模的饥荒。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中国人的最主要的食物就是地里的庄稼,这庄稼有一个特性——季节性非常强,所谓的“夏种秋收”,在生长期,每天还要勤于耕耘。耽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会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不想那些渔猎民族,有时间就能随时打到猎物,来填饱肚子。所以这种靠稼而生活的农业民族,只有在稳定的环境里,才能保证食物来源。
   美籍韩裔学者郑麒来教授仅据二十五史统计,自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由战争或饥荒引发的大规模食人事件就多达四百零三起。
  这样的战争残像,正如曹操曾经在他的《蒿里行》描述的那样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类似的境遇,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层出不穷。在这些动乱的时代,很多的老百姓不得不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来自各方势力的烧杀抢掠。但无论是在武器或者战斗力方面,一般平民百姓是无法和那些长期作战的部队相比的,所以只能利用地形优势了。
  那么什么样的地形是最理想据守地形呢?
  平民百姓的组成可不像是军队——除了青壮年外,很多都是老人、妇女、小孩,拖家带口的,机动能力特差;所以最好找一个险要的地势能长期居住,而不是住在山脚下,等有风吹草动的再上山,那就来不及了。
  国学大师陈寅恪,总结出乱世中最适于平民躲避的“安全地形”的特点——在气势险要的山顶上的平地,并且这个平地上还要有水源。(“凡屯聚堡坞而欲久支岁月的,最理想的地方,是既险阻而又可以耕种,有水泉灌溉之地。能具备这二个条件的,必为山顶平原及有溪涧水源之处”)。
  地势险要保证能够方便的抵御侵扰,而这个山顶上的有水源的平地,使人们能够耕种粮食,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这种理想的地形在现实中存在吗?还真有——仇池,就是完全符合陈寅恪总结出来的这些地形特点。
  仇池,在今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交汇处,“四面斗绝,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煮土成盐”。
  山险偏僻——很容易抵御外部的武力侵犯;
  山上丰水泉——又有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
  而“煮土成盐”——这点很重要,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不吃盐可不行。
  古时候,荷兰、瑞典等国对于触犯刑律的人,就规定在一个时期内不准吃盐,以作为惩罚。甚至规定被叛死刑的囚犯,如果4 个星期不吃盐的话,就可以释放出狱。但据说没有一个犯人是以这种方式获得释放的。不吃盐的犯人,头三四天食欲不振,大量出汗;然后渐渐虚弱,勉强过上八九天,便手足酸软,肌肉不能自主,力不从心;若再继续下去,犯人就心神恍惚,入睡困难,肌肉抽搐,站立不住,直至发生虚脱和昏迷,濒临死亡。所以,犯人在4 个星期的时间里,真的不沾一点盐,不但会死,而且会死的很惨。
  现代为抢夺石油之类的资源,可以发起战争,而在古代因为盐发动战争还真不少,例如秦国和楚国就为争夺盐泉资源,就曾展开过反复的拉锯战。
  有的历史学家研究发现,三国疆域分界与盐资源的分布区域近乎一致。
  可见盐是多么的重要。
  仇池国,就是凭着这些地理优势,在极度动乱的五胡十六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享有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一个优良的地理位置,就像母亲的子宫,哺育、庇护着那些毫无安全感的、乱世中的芸芸众生们。

技术层面解析抗战(3)

2011-08-08 17:43

    也许现在很多人觉得,古代那些什么城墙一类的防御体系,对于现代武器来说,简直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现在的武器多强大啊,甚至能达到所谓的“发现即摧毁”的程度。

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我们袭击一个现代大都市,不用别的,你只要把它的电网瘫痪掉,这个城市的交通、饮水、电梯等等,统统无法运转了,居民的生活也完全瘫痪了。而相对原始城堡,即使被袭击、包围,最起码它里面还有很多水井,可以基本解决居民的日常饮水问题。

所以不要以为越原始越脆弱,现代的化的城市,对袭击的承受力更差。

因此,在战争中,有很多因素是非常微妙的——温度、地形、天气等很多想不到的因素,都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也可以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败。

举个例子,要是给这个战例起个名字的话,可以叫做“寒冷的冬天,招来了7000人的杀身之祸”。

满清(那时还叫后金)骑兵进攻明朝的宁远城时,受到严重挫折。而在离宁远城不远的海面上,有一个明军作为粮草库小岛。

这个小岛作为粮草供给地,可以说是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单就拿坐船才能上岛这一点来说,就让当时战无不胜的满清骑兵傻眼,骑兵玩登陆战、玩水上作战,那可和明军差距太大了,看看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就知道,明朝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那可是世界一流。

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小岛很安全,满清骑兵们也只能望洋兴叹。明朝水军也是信心满满——老子在陆地上打不过你,但是在海上,你就是任我宰割的羔羊,想怎么玩你就怎么玩你。

骄兵必败——在战场上,当你骄傲、轻蔑敌方时,死亡的阴影也不知不觉的慢慢向你逼近。

清军这次进攻宁远城,恰好是一月份——东北最冷的时候。而这时的海面已经结冰,并且这种结冰的厚度和强度,能禁的住一辆大卡车。于是,那让明朝水军引以为傲的海面,忽然就变成了“陆地”。而更为可怕的是,这冰层形成的“陆地”,成了满清骑兵的进攻的坦途。满清骑兵在陆地上进攻宁远城时,被明朝名将袁崇焕死死守住之后,便把怨气撒到这些岛上的军民身上。

而当岛上的士兵得知可怕的满清骑兵,向他们猛扑过来时,他们慌了。日夜不停的在海面上凿“冰壕”——就是把冰层凿短,露出水面来——希望能把敌人挡住。但天气实在是太冷了,刚凿开的“冰壕”又很快的被冻上,很多士兵手指头被冻掉。寒冷的天气仿佛成了满清骑兵的“工兵”——为这些骑兵们一刻不停的修复着前进的“道路”。

要是岛上有足够的炸药的话,也许能把这种阻挡骑兵的“冰壕”修得更快、更有效率。可惜明朝官兵们没有准备,并且岛上连一个高级点的将领都没有。

在寒冷天气的帮助下,满清骑兵终于登陆成功。并展开了对岛上明朝军民的疯狂屠杀,他们不论老幼,见人就杀。一时间,岛上成了人间地狱,哀嚎遍野,血流成河。最后,岛上的7000多名明朝军民中,只有一二百人因为躲到了岛上的一个峡谷里,没有被发现,才幸免于难。

寒冷的天气,摧毁了明朝水军的海上屏障,也造成了7000人的惨死。

所以我们从技术层面看战争,有时觉得很多因素,以那么奇妙方式在战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二战中,美国科学家们,通过海面上行驶的日本军舰的照片,就可以分析出其最大时速。这可是非常重要和机密的数据。因为船在水面上航行时,所激起的水波和船头的夹角,通过一个公式,就能算出船速。

抗战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4)

2011-08-16 11:48

    在抗战中,面对凶悍的日军,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国部队,也不得不充分调动地形等因素,与日军艰苦周旋、抗衡。

1938年6月8日天刚亮,国民党新八十师青年军官熊先煜和工兵营长、水利专家一行四人,来到黄河花园口段岸边的一个关帝庙内,齐齐地跪在地上默默祷告:“关老爷,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被日本鬼子欺侮得惨。我们打不过他们,万般无奈,只好放黄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 。

他们几个是在实行蒋介石的命令——掘开黄河来阻击即将追上来的日军。日军那时和中国军队比,算的上是机械化部队,在地势平坦的中原地区,两条腿是跑不过汽车轮子的。要是一旦被日军追上来“咬住”,中国部队的整个撤退部署就会被打乱,到那时,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说不定真的能实现。

我们经常说“水火无情”,形容一件事物可怕时会说“洪水猛兽”,可见水灾在人类的生存史上,给人们留下了多么惨痛的记忆。

掘开黄河固然可以阻挡日军,但这几位实行掘堤命令的军官和水利专家们,不会不知道,这汹涌的滔滔洪水,更会使无数的中国老百姓丧身鱼腹。

从关帝庙出来,几个人跪在即将被掘开的黄河大堤上,失声痛哭。

而两千多负责决堤的士兵,全部一言不发,默默、坚定、沉痛地挥舞着自己手里的工具,他们的内心何尝不是悲愤、矛盾交织在一起。

在电影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  一个人的某支手被拷在某个固定物上,而抓捕他的人即将赶到,他面临两个选择:乖乖的等着被抓后判死刑;或者把自己的那支手弄断后逃脱。这种情景应该是“断臂求生”的一个版本。

虽然对于“花园口决堤”事件的正确与否,有着种种争议,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断臂求生”式的抉择。

不过这个掘开堤坝的过程,也许有一点会令很多人费解——据当时负责在现场指挥的熊先煜回忆,掘堤时全部是人工挖掘,而没有用一辆炸药!

为什么要动用两千多士兵还有民工,异常艰苦的连续两昼夜一刻不停地挖堤?干吗不要炸药直接炸开?那多快啊。要知道当时的形式是多么紧急:

武汉大本营统帅部一小时一个电话,询问开掘进度;

日军先头部队离掘坝处只有7公里,并与中国部队交火;

在附近的村镇上,已抓获日军派出来侦查的便衣;

已经有日军飞机来轰炸;

对军事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战争中,即使几分钟的时间,也可能会扭转战局。

例如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有时会在夜里狂奔145华里,仅仅比美军提前五分钟,抢占有利地形,而恰恰是这五分钟的优势,就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就能掐断美军的退路。很多战士会在这个速度的急行军中,累到吐血,甚至牺牲。

在战争中,时间就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存亡。

很多关于“花园口决堤”的报道,也想当然的认为是“炸开”的,但当事人的回忆却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两炸药都没用”。

为什么不用炸药?也许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炸药炸坝,未必比人工开掘更有效率。这怎么可能?

但是世界上很多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如果认真剖解出来,会令常人大跌眼镜。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随便举两个:

航天飞机推进器的宽度,竟然与隧道的宽度有关

 

美国航天飞机有两个火箭推进器,这些推进器是由犹他州的工厂生产的。如果完全从技术层面考虑,这两个推进器应该比现在要宽大的多,因为那样容量可以更大。那为什么造成现在的这个宽度呢?是因为隧道。

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后,要用火车从工厂运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要是推进器比隧道还宽的话,就无法运到发射场了。

战争中,最有效率的爆破大坝的方法——抗战中的那些细节(5)

2011-08-23 11:59

    美国铁轨之间的距离,和马屁股宽度有关系

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为什么是这个宽度,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

——这是英国铁轨的标准,因为最早的美国的铁路,都是英国人设计建造的。

如果继续追问下去:英国人为什么把铁轨设计成这个距离呢?

——这是因为最早负责建造火车铁轨的人,原来是设计电车轨道的,而电车轨道之间的距离就是4.85英尺。

那么,电车轨道的这个距离标准是怎么来的呢?

——最早设计电车轨道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马车的轮宽就是4.85英尺。

打破沙锅问到底:马车轮距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呢?

——如果那时候的马车有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就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路上辙迹的宽度为4.85英尺。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古罗马人定的,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车的话,他的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罗马人为什么用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

 

在花园口掘堤的过程中,之所以不用炸药直接炸,而是选择费时费力的人工开掘,这与一系列的因素有着微妙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是把一个鸡蛋放到微波炉里煮,那肯定要发生“爆炸”。并且微波炉的门,也会伴随着“嘭”的一声,被很大力的“冲”开。

原理大家都知道——这是鸡蛋里的空气在受热后,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急速的膨胀导致的。

一个空间是否密闭,直接影响爆炸威力。

所以,常识告诉我们,炸一块石头时,把炸药直接放在其表面、还是钻个洞放到内部,那爆炸的效果差别非常大。

按炸药的这个规律,要是用炸药爆破大坝的话,应该是在大坝的底部钻孔,把炸药填充进去,这样按说是对大坝破坏最大的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样。这是因为:

大坝的横截面是梯形,底部是最厚的地方,直接从它的底部爆炸,肯定不是最有效率的选择;

并且在爆破大坝的中上部,结果也未必很理想——在这些部位炸开的缺口很容易被泥沙,或者缺口两侧的垮塌部分堵住,效果未必好。中国部队在炸黄河赵口大坝时,就遇到这种情况。

在战争中,要想最有效率的破坏一个大坝,该用炸药炸它的哪个部位呢?答案恐怕一般人预料不到——不是炸大坝的本身,而是炸弹在距大坝内侧水里的一定距离爆炸。

帕瓦罗蒂的最高音的频率能震碎玻璃杯,而水被加速到一定速率后,可以用来切割金属,很多事物的能量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

炸弹在大坝内侧的水中爆炸时,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而产生巨大的能量而冲垮大坝。

二战中,德国人为了防止大坝被炸,在大坝的上方罩上了铁丝网,还沿着大坝架设了很多高射炮,这让空中轰炸几乎不可能。

但是英国人也非常有头脑,他们为了炸坝而专门发明了“圆筒炸弹”——就是把炸弹放到筒子里,算好距离后在河面上投下,这种炸弹会像“打水漂”一样,钻到德军防护网的下面,然后在靠近大坝的水里爆炸,最终成功爆开德军大坝。

洪水,超乎常人想象的威力“武器”——抗战中的那些细节(6)

标签: 历史  2011-08-30 12:39

    在花园口大堤刚掘开的第二天——即1938年的6月10号—— 一早就阴云翻滚,天光暗淡,到上午10十点左右,突然下起了倾盆暴雨,并且如此强度的降水,持续不停。决堤处的洪水,借着强大的暴雨,更是如瀑布般的倾泻而下,直扑千里平原。

这滔天的洪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的44个县,150多万人受灾——比台湾的面积还大,90万人葬身鱼腹。

现在很多人也许对洪水的危害,缺乏直观的感受,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游泳技术还不错,在河里或者海里都能游很久,洪水来的话也能折腾一阵子。但是恐怕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种洪水可和海水或河水很不一样,洪水的能量大的惊人:

据科学研究,15厘米高的洪水水位(也就是连成年人膝盖都不到的水位)就足以把一个人轻易冲走,要是洪水的水位达到61厘米——还不到一米的水位——就足以把一辆汽车冲走。

西方做的研究表明,在洪水中,几乎一半的人死于试图驾车穿过水位很浅的洪水,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一般人看到那么浅的水位,开车就能很轻松的穿过去了,殊不知流动的洪水能量是如此的惊人。

洪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这主要是洪水能产生比普通的河流,或风平浪静的海面更大的水压。洪水发生时,不像海里或者河里的水,呈均匀状态分布,而是一个区域聚集大量的水,而在另一区域则几乎没有水,这就产生了巨大的水压;这种高水压使洪水的密度相当大,所以它的移动速度非常惊人。

另一个洪水带来的危害就是疾病的流行。

当洪水流过时,由于我们上面提到到的惊人的冲力,会带走这一区域的几乎所有的化学品和垃圾,成为一个极端不卫生的状态。因为大多数的细菌和病毒,在水中比在空气中更容易传播,传播疾病的昆虫也会大量滋生,所以洪水也会导致各种疾病大规模爆发。

在这种环境下,石灰就是非常有效的杀菌剂了——尤其是那些洪水中的死尸,用石灰水处理是最好的选择。

洪水到达之前,也会有种种的预兆,比如房屋的墙基会变色,但是在这种人工掘开的非常状态下,一般老百姓是很难提前做好准备的。

洪水的巨大冲力,还会带来大量的泥浆,这也是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于前进。亲自指挥决堤工作的熊先煜一再提及,决堤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淹死日军,而是要“迟滞”日军——就是甩掉日军的“紧咬”状态,为下一步的撤离部署争取时间。

而据我方目击者说:“洪水到处,日军惊恐万状,东奔西突,人马践踏,车、马、人员淹没不计其数。”——经过训练的日军尚且如此,一般中国老百姓在洪水中的惨状,就可想而知了。

这就是战争,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敌方的直接攻击,有时还要与最极端的自然环境搏斗——洪水、严寒、雪崩等等。因此人的生理上,也会遭遇种种挑战。

例如美国的一支部队,在茫茫雪野行军时,很多士兵患上了雪盲症,本以为是雪的强烈反光导致的,但带上墨镜后,雪盲症依旧发生。

后来,美国军事研究部门找到了答案: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目反光,而是一望无际的白雪覆盖的狂野上,全是一篇单调的白色,没有任何颜色上的变化。科学家说:“人的眼睛总是在不知疲倦地搜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眼睛不怕光怪陆离,却怕空无一物”。

飞行员也有类似的状况:老是盯着天空里没有任何变化和参照物的远方,时间长了,眼睛就会自动调节,造成一种特殊的“近视”。

 

美国陆军对付这种“雪盲症”的办法是,派遣先头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这样,一望无垠的雪地上便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视觉的感受便有了变化。

二战时期日本军人的战斗力——抗战中那些细节(7)

2011-09-07 23:08

     

  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曾总结日军的作战特点:快,硬,锐,密。
  硬——作战勇猛,部队战斗力强,很有武士道精神。我们举两个例子,就知道日军有“硬”了。

    美军在攻克日军占领的塔拉瓦岛时,4000名日军全部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一位美国的随军记者,想拍一个美军医治日军俘虏的场景。因为这样的镜头能展示美军的人道,是战争中很好的政治宣传。他等了足足三天,终于找到了一个被烧得奄奄一息的日本士兵,便连忙调好摄影机,并把美军士兵救治这名日本人的“温馨场景”拍了下来。但就在这个镜头刚拍完,那个被救治的日本兵,不知从哪来的力量,忽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起身紧搂住给他救治伤口的美国兵,咔的一下,把美国兵的喉咙硬生生的给咬断了。这个倒霉的美国兵,就在同伴们得慌乱和手足无措下,痛苦的死去了。

  粟裕也有对日本兵的类似回忆。在一次伏击战中,粟裕的部队埋伏在两侧的山上,袭击了从山谷中经过的日军辎重部队。经过激烈的战斗后,粟裕的部队终于击败日军,于是从山上下来打扫战场,搬运战利品。有的战士发现一个受伤的日本军医,躺在翻到的汽车旁边,所以准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上前去救治。可万万没想到,刚一接近这个日本军医,就被他一刀给砍死了。我们的战士一片慌乱,于是连忙举枪射击,但可悲的是,在一片混乱中,几名战士被误毙了。这场伏击战没有抓到一个日军俘虏。

  与日军作战时,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我方士兵被那些受伤的日本兵开枪打死的事件,经常发生。

  所以,日军真的很“硬”。

  另外日本人的“硬”,还为其提供了非常良好的作战状态。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心跳在145-172次/分时,人的反应最灵敏,对于周遭事物的判断也最准确和迅速;当心跳高于172次/分时,人的前脑就会“关闭”,而前脑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关键部位,所以一旦前脑“关闭”,人的智商就会退化到动物的层次,这也是那些处于极度愤怒和恐惧状态的人,会失去理智的生理因素。而如果在战场上出现这种状态,人会处在极度危险的状态中。因为他已经不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了。而战场上,恐惧是很多士兵难以摆脱的心理状态。我们经常说“吓得屁滚尿流”——人在极度的恐惧中,会大小便失禁。但是在影视作品中,那些吓得“屁滚尿流”的人,仿佛都是汉奸一类的角色。但是在真实的战斗中,至少有25%的士兵吓得在战场上尿在或者拉在裤子里。这是你永远在影视作品中看不到的真实的场景。但这是美国著名的学者Grossman的研究结论。而日本人偏执的“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在战场上拥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在战争中非常重要。

  快——指的是日军机械化程度相对高,部队机动能力强。其实说机械化程度高,那是和中国部队比,日军的汽车还是主要用来运送弹药物资,大部分士兵的机动,还主要是靠两腿的走。据统计,早期侵华日军的小个不高——平均只有一米六。别看个子不高,机动能力却很强,日本兵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每日50公里左右,.强行军每日可达到80公里以上,这样的状态可以持续一个月左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中国部队持续行军能力在每日35至45公里左右,强行军一天也可达到60公里左右。再快了就不行了,会造成大幅减员。就是中国人的体力不如个子矮的日本人。总而言之,日军机动能力相对当时国民党军队,一直有明显的优势。部队的机动能力很重要——就像在足球场上,如果跑一会就气喘嘘嘘,上气不接下气的跑不动的话,球技再好也没用,——机动能力是部队作战最基本的能力。能跑,才能冲的进去,撤的出来。

  羚羊跑的快,才能躲过被狮子吃的命运;狮子比羚羊跑的快,才能吃到猎物。这个简单的原理,在战斗中同样适用。

战场上,死神往往藏在细节中——抗战中的那些细节(8)

2011-09-12 13:10

    翻开中国的近代军事史, 一个人对于中日战局的预测非常精准——连中日部队进入相持阶段的具体地点——湖南,他都能提前若干年预见到。

    诸葛亮再生,也不过如此了。这个人就是蒋百里。

    另外,还有一个国民党将领,也擅长这种分析预测——他能提前半年,准确判断出中央红军转移的路线、时间。这个军事将领就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

    他们算是战争界里的巴菲特——能够在各种异常复杂的因素中,迅速抓住本质,做出非常准确的预测。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也很为蒋介石看重。在抗战一开始,蒋还特别征调白崇禧进入核心决策层,筹划对日作战方略。白崇禧一到南京,日本国内的报纸就刊登:“战神”到达南京,中日一战不可避免!

可见所谓的“小诸葛”并非浪得虚名。

    对于日军的优势,白崇禧仅仅用四个字“硬、快、密、锐”,就抓到了日军作战特点的本质。前文中我们讲了其中的两个特点“硬”、“快”,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再陆续说说其他的两个方面——“密”和“锐”
    密——即情报工作,保密工作到位。

    其实战争中的很多所谓的秘密,并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作战计划、火力布置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极其平常的行为,如果放到战争环境下,却可能向敌方泄露出非常关键、甚至是致命的信息。

    我们单从最普通的脚印说起。

    也许我们普通人无法想象,经过训练的部队作战人员,可以通过脚印解读出以下信息:

    ——部队行进的方向和速度:如果脚印的步幅比较大、脚印比较深,并且脚印的脚尖部分,比脚后跟部分更深的话,这就说明部队是在跑步急行军。

    ——根据脚印甚至能判断出性别:女性行走时多是内八字,而男性的脚印比较直,并且往往是脚尖部分外向的。

    通过特殊的计算,从脚印上还能大概估计出经过部队的人数等。

    粟裕也在他的军事文章中,提到要在行军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掉粪便等排泄物,因为生活中平常的垃圾,很容易被日军侦查到,而使我方得行踪暴露。

    更微妙的是,在作战行动中,也许仅仅因为你使用芳香的肥皂洗了洗澡,就可能使你丧命。尤其对侦察部队来说,这种情况就更可能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敌占区活动时,这些浓烈的气味往往会暴露你隐藏的位置,而被敌方经过训练的军犬或者士兵发现。所以最好不要用芳香的肥皂洗衣服或洗澡。另外,口香糖、烟草等气味浓烈的日常物品也会使你暴露。

    在敌占区侦查时,最可怕的情况就是被牵着军犬的部队追踪,因为狗的嗅觉灵敏度惊人,你在这种状况下最好不要跑,因为你一跑的话,由于汗液和肾上腺升高,会释放出更多的体味,军犬就更容易发现你的行踪了。

   有些人觉得这好像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如果处理的不好,在战场上就很可能要你的命。有个理论是:100-1≠99而是100-1=0,这个 “1”可以理解为以上说的细节——只要有一个细节做不好,其他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从淞沪会战到后来的抗美援朝,都有中国士兵在战场上生火做饭火取暖,而暴露目标被炸死的例子。

    我们在说说情报的保密方面。

    二战中,某个小岛上,一个正在处于热恋的美国水兵出发前,用岛上咖啡馆里的公用电话和女友甜言蜜语起来,并在谈话中提到自己军舰的出发时间,以及航线。他绝没想到,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情话,丧送了自己以及整个军舰上士兵的生命——他的这通电话被德国间谍监听到,于是美军这艘军舰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就被德国预先埋伏好的潜艇击沉。

    保密意识,最能体现一个部队的训练质量和作战水平。

现在窃取情报的技术,已发展到我们超越常人想象的程度。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经常变成小昆虫,方便的飞到妖精窝里去打探消息。其实现在的激光窃听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光”就能来窃听了:

    假如你想窃听某个房间里的谈话,只需要把一束光射到那个房间的玻璃窗上,然后用专门的仪器转换一下,就能还原出房间里的谈话了。不过还是有距离限制的——500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