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九世人物:少儿早期教育之二:浅谈少儿早期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13:54


教育的困惑

我的一位朋友,她因11岁的女儿在一次暑期英语补习班中考试不及格而气恼不已。我问她:

“这次英语考试对她的整个人生来讲有很大影响吗?”

“……那倒没有!不过是暑假报个班嘛,对人生没什么影响。”

“那你生什么气呢?这样反而弄得孩子心理压力会很大。”

“我就是气……”

我们对孩子早期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太盲目,过于强度技能与分数,却不知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一生!因为这是舍本逐末的教育方法。

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以25岁作为界限,一般来讲,一个人的一生在25岁之前是以在校学习为主,25岁之后就开始脱离家人、学校,步入社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25岁之后就开始了实实在在的人生之旅,而当他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离开校园,才发现“现实与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才感到立足于社会的无限艰难,同时也发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根本不能解决工作与人生的困惑……

 

                                            

 

 孔子云:“吾年十又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我们今天的现状是什么呢?我们的孩子从五六岁就在家人的引导下“致于学”了,比夫子还早学了十年,但到了三十岁依然还没有稳定的事业,得不到世人的尊重与认可,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四十岁时事业、家庭基本稳固,但心里乱得一团糟,迷惑数不胜数;五十岁了依然像个迷茫的大孩子,不要说知天命,连自己与家人的命运都不能明了;六十岁不但耳不顺,眼也不明,四肢也不听使唤,还动不动就满腹牢骚;七十岁到底能不能得大自在,不清楚。

为什么我们从小努力学习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人生?原因就在于我们本末倒置了!

《论语·学而第一》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点出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先辈们所受教育的根本内容:孝悌。正是古人孝悌的教育,不仅完善了个人人格,也维持了长久安定的社会环境,更维系了中华文明的命脉,而今这种教育没有了,我们摒弃了老祖宗的育人准则,真是不肖子孙啊!盲目追求分数与技能,不知分数与技能只是组成完美人生的极小一部分而已,故造成痛苦的局面。

 

上施下效



 

 倘若为人父母者能明了传统伦理与技能的关系,就应重点对孩子进行良好心性的培养,这种精神层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父母,学校和社会通常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

父母,乃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您将如何扮演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这对于为人父母者,实是人生一大挑战,稍有差错,将前功尽弃,孩子的前途也一片茫然。

 小女三岁时的一天,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看着无意间翘起了二郎腿,一会儿听到她说:“我也学妈妈。”我转头一看,她坐在小板凳上也翘起了二郎腿!只见她左腿压在右腿膝盖上,但因腿太短,挂不住,左腿老往下滑,她便用两只小手将左腿按住,然后仰着头,得意地坐着一动不动(好象在说:“哈!我也会翘二郎腿!”)模样甚是滑稽,看着如洋娃娃一般的女儿作这个动作,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我赶紧将两腿并拢坐好,从此再也不敢在她面前翘二郎腿了。

 “教”者效也,乃上者施,下者效。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专家,大人的一言一行他(她)都会去模仿,一旦成形就很难改变,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是先全力反观自己不好的习惯,努力加以改正,给孩子树立榜样。若能如此很多道理不用苦口婆心去劝说、责备,甚至打骂,他自己就都因模仿你而做到了。教人先教己,所以孔夫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言:“苟能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与正人何?”此语并不仅仅是在说明从政的方法,也是在讲教育,就是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当初我若是不先改掉翘二郎腿的坏毛病,却叫女儿不要翘,她会听从吗?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看到孩子犯错误,做父母的应首先反省自己有无这样的错误,你改了,孩子也改了,你改了,即使孩子没改,你教育他也有说服力了。所以教育孩子,根本在于父母对自身的修正程度,然后以身作责,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给孩子熏习,目的是慢慢培养他良好的品行、健康的性格和规范的生活习惯,但这却是我们现代家庭教育中最欠缺的部分!也是许多家长感到孩子不好管、孩子学坏的致命原因所在。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我们这一代对于家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撞激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生偏差。尤其是一般新式家庭的父母,外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的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依照外国电影,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的血液,奉为金科玉律。但在骨子里,又潜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血液,“望子成龙”与“光耀明楣”的观念,并未完全抛却。于是便造成此时此地,在家庭教育方面,产生了问题儿童和问题青少年的事件。结果,不是怨天,就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错误,自己好像置身事外、一无过错似的。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的检讨开始,而不能将一切过错,都由我们后代的子女负担。(《亦新亦旧的一代》之东西文化的“爱”和“孝”)

 

技术的昨天与今天

当今父母们大多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心性的培养,孩子小小年纪就得无休止地学习电脑、外语、澳数、钢琴考级等等,却不知以相应的道德伦理来协调,所带来的恶果是非常严重的。以电脑为例,不少家长在孩子只上小学一年级就让他学计算机,有的甚至更早,结果呢?孩子常偷偷地在网上玩游戏,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有些孩子才上三、四年级,就已经背着父母在网上看起了言情小说,等父母发现为时已晚……这时候怎么办呢?责备、打骂又能挽回多少?我曾与诸位教育老前辈探讨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孩子至少在初中以前,课余时间不要让他学技术,家庭应全部对他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引导,技能是非常平面化的知识,若不是弱智者普通人都能学会,而内在素养、全方位能力的提升、人格精神的升华及智慧潜能的开发等,这是最难的,若不从小加以引导,待长大成人后想培养成功几乎不可能。

 

 

 

需要说明一点,本文所说的技术是指现代技术,不是指传统的琴棋书画、六艺(礼、乐、射、御、书、算)等,古代技术是古人建立在 “静心”的基础之上,其目的也是调心,将狂乱的、不定的心平息下来。比如古琴,不论是弹古琴还是欣赏古琴曲,都需要非常宁静的心态才能领略到乐曲的奥妙,反之,经常聆听古琴乐也有利于静心。再比如书法,心浮气躁是写不好字的,一个人练书法久了,狂乱的心也安定下来了,反过来也一样,心越是安定其书法作品也就越有魅力。因此更确切地说古代技术应称之为艺术。现代技术是建立在西方思维基础之上,心物分家,而且现代人发明技术是以征服、占有、竞争为目的,只重物质、个人目的、个性释放,不重精神内涵。简言之,古人发明技术是为了安定自心继而安定他人,今人发明技术是为了战胜他人继而使自己狂乱。所以这也就是好多技术专家不能正常与人交流、心理变异甚至危害他人、社会的原因。没有传统伦理道德的滋润,现代技术发展到极限,个人、家庭、社会、乃至于全人类所面临的终极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毁灭。

 

  严父慈母


    
 

第二步,父母应以三种不同的角色影响孩子,即亲人、老师、朋友。平日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是老师,与孩子沟通说心里话、或外出游玩,你就是孩子的好朋友了。三种角色应当转换自如,让孩子觉得你既可亲,又可敬,又可爱,又可畏。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随意斥责,或发号施令……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害。

另外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古代讲求“严父慈母”式的教育方法,大原则应该是这样。孩子犯了错误,受了父亲的斥责,心中难免会难受,此时母亲柔声规劝,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应当改正,再鼓励鼓励他,让孩子有一种归属感与“抚平创伤”的感觉。此乃阴阳平衡之道,《易经》中描述:父为阳,母为阴,父为强健,母为厚重,天健地厚,父刚母柔,使孩子因“父刚”而心存畏惧,不敢干坏事,也因“母柔”而随意自在,天真不泯,如此刚柔相济。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大多品行端正,心态积极向上,责任感强,在家中能孝敬父母、善待亲眷,步入社会不仅能尽职尽责,还能以仁爱之心尽己之力去利益他人,为企业、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由此他也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尊重甚至敬仰。虽然“父刚母柔”为大前提,但一般来讲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历史上好多圣人、英雄,他们之所以能有成就,往往是在幼年、少年时期受母教熏陶的结果。比如有名的孟母,教导孟子非常严格、细致,这种教育是与孟子的成就息息相关的;再如我们中国的老百姓都非常敬仰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精忠报国”的思想也源于岳母,是母教成就了他“民族英雄”的千古美名……所以古代有“忠臣出自于孝子”一说。

当今有许多家庭,因种种原因,或由父亲单独一人带孩子,或由母亲单独一人带孩子,这都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孩子的成长,绝对是父母双方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有父母不管的,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最多一周、甚至几个月才与孩子见上一面,这就更可怕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因对孩子过于溺爱之故,除了在物质生活上照顾孩子之外,其它样样都是两个字:“顺从。”理性的教育很少。再有,在孩子心中,最亲最爱的人莫过于父母,长期得不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爱,心理就慢慢变态了。我曾认识一位朋友,她在女儿只有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将女儿送到娘家,让孩子的外公外婆抚养,自己则在每天下班后进舞厅跳舞、休闲娱乐,每周六回娘家看一次女儿,一直到女儿初中毕业都没接回来同住。现在导致什么结果呢?女儿傻掉了。为什么?她从有意识起就觉得她的父母不爱她、不要她,否则为什么老不和她在一起呢?放学了,好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接同学,而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来……缺乏父母之爱,孩子变得内向、孤僻、遇事畏畏缩缩,自信心严重缺失!而老年人是较少注重孩子的心理的,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行,有时虽也有所察觉也没过于在意,认为大了就好了,树大自然直嘛。后来情况越来越糟,初中毕业,孩子升了中专,不到半年学校就通知家长来校把孩子接回去,因为她已不能正常地过学校生活了——和谁都不讲话,不懂交流,不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老师与她做思想工作也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走到这一步,朋友才突然大梦初醒,明白都是自己当初只图一时快活而对孩子关爱太少了,悔之莫及,可时间不能倒流,孩子已经十六岁了!她把女儿接回家中,以最大的努力去爱她,给她买各样好吃好玩的、漂亮衣服……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于女儿感冒了要吃药,她都亲自把药丸和水送到女儿手上,就差喂了……可两年下来,女儿除了能与父母及朋友简单说说话之外,几乎不具备其它能力,学业也荒费了。

 

                 

 

传统文化讲求“阴阳和谐”,如此才能圆满,天不能总是白天或总是黑夜,昼夜更替,宇宙才能正常运转;世上不能只有男性或只有女性,有男有女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孩子由父精母血交汇才能生成,无父或无母都不能构成生命,诚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生”尚且不能由一人完成,“育”又岂能由父母中一人完成哉?倘若父母双方都不教育孩子,委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有甚者委托保姆,就更麻烦了,因为他们只是在看管孩子而不是在教导孩子。

有了“严父慈母”的教导,接下来就应当教孩子学习了,可从两方面去影导:一是理念的熏陶——孝悌,二是学问的灌输——背诵经典。

 

孝与悌

 

我们错误地认为从小让孩子多掌握知识技能能成就他幸福的一生,事实却是与之相反!古德早就指出:“孝悌”乃是人生最根本的学问!孝是根本中的根本,悌是孝的延续,孝是爱的回报与继承,悌是爱的横向传播与拓展。几千年以来,因为有孝悌文化,才成就了无数华夏儿女正义而卓越的人生,成就了和谐的人间秩序,成就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更成就了人类文化的生生不息。翻开《论语》,第一篇“《学而》”就向世人揭示了幸福人生的秘诀:人生在世就得不断学习,学什么?首当其冲就是学孝悌,所以本篇夫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第一要学的就是孝悌,有了孝悌才会行事谨慎,以诚待人,然后要尽力亲近仁者(因仁者是智慧的化身,是人生的明灯),最后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问与技能。佛经中对此也多有记载,如《佛说无量寿经》中就指出:“修大乘者必首先做到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其精神内涵与儒家相同。当然佛的教育目的是成佛,儒家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达到这一伟大目的其着手点就是“孝悌”,没有孝悌的坚实基础,不要说什么治国平天下,打工都打不好!治家也治不好!所以父母们一定要将“孝悌”的理念深深融入到孩子的血液当中,只有它才能成就孩子美满的人生!

当今好多父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又并未真正明了其内涵,只用一些西方文化的皮毛甚至是文化垃圾盲目地引导下一代,由此培养了好多问题孩子。我曾接触过一些西方国家的少年儿童,发现他们在尊重父母(即行孝)、个人独立与责任感方面做得非常好!可见西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强调“爱”,乃至“博爱”,用儒家的话讲,就是“孝”嘛,“入则孝,出则悌”,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出门爱身边所有的人,到最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就是“博爱”。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学“爱”,同样能成就他们的事业、家庭与人生,同样能做一个利益社会大众的人,而我们中国人既舍弃了本民族的文化,又学歪了西方文化,能不出问题吗?

 

四德的教育

 另外一个不能不郑重强调的问题,就是关于女孩子的教育!


 

  一般来讲,教育女孩子相对比男孩要难,但其教育又丝毫马虎不得,为什么?男人创造历史,女人创造男人,所以归根到底历史还是女人创造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一个女人的一生至少影响两个男人,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儿子,而丈夫和儿子,都是要为社会服务、继而创造历史的。倘若生了女儿,女儿将来也是要出嫁行相夫教子之职的。我们中国人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个女人不能绝对说就是成功男人的太太,或是他的祖母、外祖母,亦或是他的母亲,亦或是他的姨母、姑母,亦或是他的女性师父,亦或兼而有之……不一而定,这是人类特有的、也是决定人类命运的一种文化——母性文化。本篇我们不探讨母性文化,我要说明的是女孩子的教育比男孩更重要,更不能疏忽!倘若不把女孩子教好,就等于是将孕育万物的大地变成了水泥,不能培育出一颗种子!就算能长出种子来也是有剧毒的!这个问题我们古人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中国几千年以来,传统家庭中对女孩子的管教要比男孩严格得多,它的确是有时代进步意义的。

那教育女孩子该从何处入手呢?

儒家认为女孩子应首先培养她“贤德”的品性,大致来讲为“妇德、妇言、妇工、妇仪”,即“四德”,而这些德行在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一直到当代,依然是遭人排斥的,认为这是对女性的禁锢。我不禁要请问当代的文明人类:“您真的了解四德的内涵吗?您难道真的有比四德还要高明的教育方法吗??”何为“妇德、妇言、妇工、妇仪” ?

妇德:《易传》中有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男为乾,女为坤,故女子应效法“坤”也即大地的美德:宽容大度、无私、厚重、礼让、和顺、勤劳、节俭、孝亲、尊师、生生不息、谦卑、悠闲、贞静……这是妇德的内涵。若说学这些德行不对,是对女孩子的禁锢,那难道教她狭隘小气、自私、浅薄、好斗、叛逆、懒惰、奢侈浪费、不孝、背师、安于现状、傲慢、低俗、狂乱……就对了吗?若说这两者都不对,那请问您有什么更智慧的教育准则?而如今大多数的父母没有准则,又不懂得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也不知到古人留下的经典中去寻找方法,甚至把古圣的教育理念一棒打死,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孩子本人或学校,殊不知孩子第一且终身的课堂是家庭、第一且终身的老师是父母啊!

第二妇言:用现代话讲就是“语言美”,这也是女子自幼应培养的好习惯。常言道:“祸从口出”,一个人不懂得谨言慎行,一不小心就会惹事生非。尤其是女孩子,从小不学习说话的艺术,乱说话,长大后必然成为让人厌恶的长舌妇或多嘴婆,这将严重影响丈夫的事业与家庭的和睦、甚或损及他人,更要命的是这种恶习会传染给孩子,因为孩子从小都是跟大人学尤其是跟母亲学,若是也学得与母亲一样乱讲话,这孩子的一生就很危险了。那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言语习惯呢?先教礼仪,再教她读诗,让她学会讲诗一般的语言,久而久之孩子不仅出口成章,还能培养她高雅的气质。

第三妇工:即女孩子至少应精通一门技术,在古代农业社会,女孩子一般学习琴棋书画、女红等,今天就不是了,像大学里开设的各种专业,都属于“工”的范畴,也是女孩子应熟练掌握的。当然以我个人的想法,学校的好多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谋生而学的,也是社会需要,对心性的培养作用不大。现代社会最欠缺不是技术人才,而是拥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人才。故而女孩子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最好也应精通一两种传统技术。



 

第四妇仪:就是培养女孩子端庄的仪表仪容,应从小教她举止闲雅、服饰得体等,其中具体到行住坐卧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应注意。因为心理与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不当的行动必然会引发不当的心理活动,所以对女孩子进行“妇仪”的教育就尤为重要。

(关于“四德”的教育,我们可以参阅《礼记》和《烈女传》)。

 

不求甚解,只管背诵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孩子进行知识学问的灌输。

         

人的记忆力与年龄成反比,而理解力与年龄成正比。孩子三岁以前,可为他放一些轻音乐,或看看色彩鲜艳的风景图。三岁以后就可以教他诵读经典了,无需解释,只是“读、背”就行了。先从三个字开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再是四个字,如《千字文》、《诗经》等,然后是五个字,如五言律诗等,逐步推进。这一年龄阶段应充分发挥孩子记忆力好的优势,不求理解,尽量多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日渐增强,因其背的东西多,所以理解也就更加透彻。这就像办宴席,各种食材收集得越多,宴席就办得越丰盛。孩子背经典的过程,就是厨师收集食材的过程,长大理解的过程,就是厨师大显身手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最高明的厨师没有大量可供选择的食材,也拼不成满汉全席。同理,即使是智商一流的孩子,脑子里没有太多倒背如流的经典做基础,长大后即使理解力再强,也不大可能培养成具备充分道德、学问与技艺的人才(当然历史上也有如慧能大师这样不识字的圣人,圣人不在我们的探讨范围之内)。可惜现在孩子3岁就得上幼儿园,在幼儿园天天猫啊狗的玩游戏,把时间都浪费了!幼儿园三年,其实是可以背很多经典的!许多家长在家里挂了认字表教孩子认字,其实认字最快最轻松的方法莫过于背经典。

  小女年方八岁,我与夫君从不教她认字,只教她读、背,现已背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经》、《论语》、《孝经》、《大学》、《孟子》、《老子道德经》等,现正在诵读《易经》、《尔雅》。她现在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能阅读了,偶尔会碰到一两个生字。还有父母为孩子的写作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发愁,其实这些问题通过背经典都能解决,以小女为例,她因记的文字辞汇、文章也有一些,常常有感而发写几句“小短文”,与人交流也从没有过障碍,不管是大人小孩,也不管认不认识,她都能很自然地与之沟通,时间久了也形成了她开朗活泼的性格。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更有赖于老师的教诲,所以明智的父母应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就为孩子寻觅明师,除了多学本领,更要紧的是有了明师的指点,孩子就有了分辨力,而不致误入歧途。这一点可参阅《师道感言》一篇,在此不赘述。

 作者:石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