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天记余人师兄的母亲:番茄妈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50:30
       一、                                                                                                         番茄妈妈
          上海,有一位“番茄妈妈”,从2001年怀孕到现在,在网上记了8年日记,字数累计百万以上。她先后将日记贴于“摇篮”、“竹篱”等育儿论坛,每写一篇都会引起强烈热闹跟帖和转载。“番茄妈妈”因此拥有大量“粉丝”,网友们亲切地叫她“茄妈”。

“番茄妈妈”许铭,在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番茄”是她7岁儿子的昵称。作为母亲,坚持写8年日记录属不易,用许铭的话来说:“‘番茄故事’既是儿子的成长史,也是自己的成长史。”


写童话“大红大紫”


摇篮网上的巧克力城堡B座2597号,是许铭为儿子建立的小“家”,她所有的日记都珍藏在此。


“最初在网上写日记,纯粹是好玩。”2001年,许铭怀孕期间,写了几篇小故事贴在摇篮网———


“产检B超,我看见黑乎乎的屏幕上只有一个圆圆的影子,很恍惚,这就是我的孩子吗?老公急切地问情况,我扬扬单子:‘他就像一只小番茄’。”


怀孕时的“小试牛刀”让许铭“一炮而红”。平凡的记实和清新的笔调,使一些准妈妈熟悉了“番茄妈妈”,而真正让茄妈“大红大紫”的是她自编自写的童话。


儿子刚进幼儿园时,许铭发现他好像有点“暴力倾向”:什么东西到他手上都变成了“武器”,头上还不时冒出打架留下的伤疤。原来“小番茄”迷上了“奥特曼”动画片,一天到晚要打“怪兽”。为了不让儿子对奥特曼“过分崇拜”,许铭自己写起了童话。“小番茄”听了以后连连说:“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许铭说,童话成功实现了对奥特曼的“和平演变”。


主人公为“绿番茄”的系列童话贴上网后,更是引起关注,每篇都有上千的点击率。在学前教育网上,还专门开辟了“番茄故事”专栏。“呆呆出逃记”、“给月亮减减肥”……光听名字,就颇有童趣。童话故事不少取材于孩子的糊口点滴,再加入一些想像和夸张。一位妈妈说:“以前说故事不是龟兔赛跑,就是孔融让梨,妈妈自己写童话故事,确实很有新意。”已有好几家上海和外埠的儿童杂志社找上许铭,约她写童话。


不“择校”,反“弃名校”


作为母亲,许铭好像有些“另类”:不给孩子早教,不让孩子读奥数,不择名校……她说,“假如拿童年的辛劳换取成年的幸福,我宁可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孩子读幼儿园前,许铭发表了一篇择校故事。她说:“别人是择校,我们是弃校。”

 

  二 、                             番茄妈妈与哈佛女孩 快乐教育如何叫好又叫座

“番茄妈妈”(资料图片)

“快乐教育”如何能叫好又叫座?

新华网上海6月1日专电(记者俞菀、仇逸)又至儿童节,一个快乐的童年,无疑是给孩子最好的节日礼物。从“番茄妈妈”网络育儿日记走红,到遵循快乐教育模式培养的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两名女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快乐教育散发着诱人的吸引力。同时,升学季临近,广大家长和孩子又共同体验着现实生活中入园入学的焦虑和压力,大多数家庭忙着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盼望挤进名校、争上重点。是什么阻碍了“快乐教育”成为社会、家庭教育的普遍选择?“快乐教育”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

“番茄妈妈”与“哈佛女孩”,快乐教育引力无限

“网络红人番茄妈,教子有方靠童话,原创打败奥特曼,中国罗琳就是她。”这是人们为“番茄妈妈”创作的赞誉之诗。“番茄妈妈”真名叫许铭,是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普通职员。2001年开始,她在摇篮网上开设育儿博客,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情追捧。2010年7月与2011年1月,她先后出版《快乐番茄》与《快乐童话》两本益智类读物,阐释“快乐教育”的理念。

“番茄妈妈”这样培养自己的孩子:“成绩不求第一,尽心尽力就好;为人正直善良,少犯错误就好;心态宽容大气,有点领袖气质更好。”至于上名校、学奥数、参加辅导班等“额外负担”,“茄妈”从未强求孩子。除此之外,她还通过自己写童话的方式,与孩子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点滴成长。

“番茄妈妈”分析说:“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伴随着孩子的长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肚子里只希望宝宝四肢健全,生出来后就会在健康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欲望。希望宝宝漂亮、聪明、成绩好、工作好、婚姻好,这些都很正常。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么好,多数孩子一直压抑着,被失落感和挫败感包围 而这些却并不是父母的初衷。”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番茄”戴宸明不仅身体健康、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还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样在“快乐教育”培养模式下成长的上外附中女孩姜砺砺与尹禺然,2011年4月双双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继“番茄妈妈”之后又两个“快乐教育”的成功案例。

 

根据两位“哈佛女孩”的父亲介绍,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持“快乐第一,分数不重要”的理念。“从小到大,我们从来不关心她考了第几名,分数如何。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姜砺砺的爸爸说:“哪天女儿考了最后一名,回来依然能微笑面对,不被挫折打倒,那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尹禺然的家庭教育同样宽松,父母从小鼓励她出去玩,经常带着她去各种博物馆。尹禺然的爸爸说:“不要把孩子框死在读书上,学习是个宽泛的概念,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学习,游戏中的探索与发现是学习,哪怕和异性交往也是在学习。”

少数家庭的成功,多数家庭的迷惘?

       相对于热捧,也有相当多“冷静”的家长和网友认为“快乐教育”如今只是少数人的成功,很难“复制”。例如一名“wulacao”的网友就对“番茄妈妈”说:“现在你一味让孩子开心,将来有的是你哭的时候。”还有的人更是将“虎妈” 耶鲁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搬了出来。如网友“脐橙”说:“相比于 茄妈 的 快乐教育 ,似乎虎妈的 严苛教育 更有保障。现在中国的父母最不好做了,太放松,将来孩子会怪你不负责;太严苛,又怕孩子会受不了压力。”

       可怜天下父母心。众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只有一次教育孩子的机会和经历,这使得他们分外小心又分外忐忑。“儿子的自尊心受挫,表现出厌学情绪。”“女儿总是显得筋疲力尽,很久没有看到她灿烂的笑容了。”“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他都不愿意讲,我想肯定不怎么开心。”“孩子刚刚从家门口的学校转到区重点,那里硬件、软件水平都不错,孩子的成绩却下滑了十几名。”

搜罗网络留言,不难发现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处于迷茫之中。在内心深处,他们渴望孩子快乐;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升学、辅导班、进名校的压力下闷闷不乐,他们也十分矛盾和痛苦。

“我们看到孩子不开心,心里也非常难过。”在上海市徐汇区担任政府公务员的杨庆孟坦言:“从感情上说,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得那么辛苦;从理智上,我们都一样害怕,不知道如果真的什么辅导班也不上,什么压力也不给他,会不会因此牺牲掉孩子的前途。”

让“快乐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快乐教育”的支持者很多,但真正实践的却很少,让“快乐教育”从网络、报道中的“成功案例”,成为无数家庭的自发选择和亲身体验,还需要从教育观念、考核评价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复旦大学教授人钱文忠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教授来到中国后,会觉得中国学生很聪明、勤奋,却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从小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始终带着光宗耀祖、振兴家业的色彩。现代家庭经济条件好了,生活质量高了,父母也会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现代家庭杂志社总编辑孙小琪认为:“快乐教育”首先要求家长不要将升学和就业、不要将物质层面的发展前途看得过重,而是应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先,要敢于挑战应试教育规则。

上海市闸北区“三八红旗手”、闸北区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杨晓雯指出:“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压力就很大,应试教育的灌输使得他们爱游戏爱玩耍的天性逐渐丧失,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他们会觉得学习就是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很单调也很辛苦。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少了。实行 快乐教育 ,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从培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

“ 快乐教育 最初必然要付出代价。比如一开始孩子的成绩可能没有整天做作业的孩子好,而升学看重学生的成绩、得奖情况等, 快乐教育 的孩子就有可能通不过。因此,不少家长尽管知道 快乐教育 从长远角度来说对孩子有利,迫于学校考核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也只好放弃。”杨晓雯表示,除了家长要坚持、坚信外,只有学校改变考核和录取学生的方式,通过综合素质考评而不是一张试卷对孩子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带动“快乐教育”的推进。

       三、                                                                                 保护孩子想象力:白领妈妈自创游戏作文课 

    写作文前背作文,遇上考试竞赛就套题目,得高分的学生却恨作文,这样的怪现象在不少中小学屡见不鲜。而本报曾经报道过的白领达人妈咪“番茄妈妈”最近做了一个特别的尝试,她为五六个孩子设计了一套游戏作文课,让孩子们在做游戏、编童话的玩乐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上作文。这一尝试在摇篮网等育儿类网站上引来众多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案例】

    靠套题7篇作文用了16次

    这次期末语文考试结束后,黄浦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番茄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向妈妈汇报:“这次考试的题目太好了,叫‘我选***’,我就把上次得优的那篇 ‘我的好朋友***’给套上去了。 ”番茄妈很郁闷,为什么番茄同学每次拿到作文题,就搜肠刮肚寻找以往哪篇作文可以改头换面地往上套呢?再向几个小朋友的家长一打听,答案很令人沮丧,这次大考的作文,这几个孩子全都是拿原来的文章套。

    细心的番茄妈整理了番茄同学这一学期的课本试卷,结果发现这学期共写了16篇作文,而番茄事实上只写了7篇,另外9篇都是改头换面的炒冷饭!茄妈感慨说:“已经被老师批过的作文,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交,还为自己反复套题成功而沾沾自喜。真不知道是如今的语文教学出了问题,还是现在的孩子太懒惰! ”

    说话班孩子成了“作文匠”

    家住西藏南路白玉兰家园的大班男孩白煮蛋,曾经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而被老师建议去上校外辅导课,因为“考小学写作文都少不了语言表达”。白煮蛋妈妈认认真真联系了几家培训班试听看图说话课,结果发现大多数都是给孩子几幅图,并且给出关键词,孩子只需要顺着提示丰富故事情节,根本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同学九斤妹的妈妈也上辅导班“考察”了一番,深感如此看图说话班,岂不是把孩子套在模子里,培养成一个个口头 “作文匠”?

    白煮蛋的妈妈和老同学番茄妈说起这个头疼的事儿,两人觉得与其到外面去上这种会扼杀孩子创造力的看图说话课,还不如自己在家训练。于是,幽默风趣、思维活跃又有独到教育想法的番茄妈当老师,白煮蛋和同学九斤妹,还有几个邻居、同学小伙伴当学生,从一个月前开始了每周六下午一个小时的游戏作文课,课程免费。

   【现场】

    游戏童话,娃娃们爱上编故事

    上周六下午3点,记者来到白煮蛋家里,5个大班和1个中班的孩子在这里玩得正欢,今天的内容是猜动物和童话接龙。

    番茄妈提前备课,在百度上搜索打印了蛇、龟、象、马、鸡、天鹅等十种动物的图片。每个小朋友悄悄地看一张图,描述特征让其他5个孩子竞猜。留着童花头的Wenndy有着男孩的性格,大胆地第一个举手,她看了图后闭着小嘴转转眼珠,说:“它有大大的身体、很大的耳朵、很粗的腿。”可说完这些,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反应,最后一句 “它还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鼻子”,谜底终于水落石出。

    最有趣的是第二个项目童话接龙——森林里发现了一个蛋……孩子们都不知道,今天番茄妈给大家出的这个好玩的题目竟然是四年级PISA考的作文题;估计PISA考试的考官也想不到,这样一个题目在一群幼儿园娃娃的口中,竟然被编出了那么好玩的故事。

    热身阶段,围成一圈的孩子们按顺时针讲了一个完整而平淡的童话故事:九斤妹让鸡妈妈发现了这个蛋,然后这个蛋从鸡传到了鸭、乌龟、蛇、天鹅手里,最后糊涂的鹅妈妈把宝宝接回家了。不死心的番茄妈继续鼓励孩子们逆时针编第二个故事,并提醒“我想听一个特别点的故事! ”害羞的九斤妹还在犹豫的时候,身边的东东等不及了,抢先发言:“一个野人捡到了这只蛋! ”只这一句话,故事立刻就滑向了离奇。

    接着,白煮蛋又坏坏地笑着说:“野人本来想把这只蛋放在家里烧着吃,可就在这个时候,他听见蛋里发出了‘滴答滴答’的声音!”引来一阵哄笑“是不是炸弹啊? ”故事情节在孩子们的接龙中,越来越离奇,一只特别的小老鼠从蛋里被孵了出来,小老鼠旅行了一圈回来最后和野人成了朋友,而老鼠因为偷吃了野人的食物最后在一个雨夜被丢出了门外……现场的妈妈们和番茄妈老师无不为孩子们的想象力折服,她们感慨,这样的故事不知在小学课堂或者校外辅导班是否会被允许出现?事实上,开放式的故事环境,培养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是中国式教育一直缺乏的。

    【专家】

    家长不满现状的创新尝试

    学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表示,像番茄妈妈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对语文教育现状不满的家长自己进行的一种创新尝试。教育系统内肯定有不少好老师,对孩子的启发教育也更加专业正规,但是一些学校、很多校外辅导机构确实存在不少老师在教孩子看图说话、写作文时运用了背诵、套题等不合适的方法,家长无力改变大的教育环境,从自身出发,进行一些针对自己孩子的尝试未尝不可,如果孩子喜欢并且能力有所提升,那就说明他们成功了。

    特别令番茄妈感慨的是,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得很好,特别那些被幼儿园老师认为言辞枯燥、木讷的男孩子们,他们的想象能力与编故事能力,以及即时应变的能力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