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井表情:《汾酒史话》连载之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5:27:03

《汾酒史话》连载之九

(2011-11-30 10:05:54) 转载标签:

汾酒史话

山西日报

汾酒周刊

知行力

王建中

分类: 汾酒集团策划案

此文刊登在2011年11月30日《山西日报》C4版《汾酒周刊》。登录网址:http://epaper.daynews.com.cn/sxrb/20111130/

 

 

牧童指处

 

 

    世人都道唐朝诗人王摩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其实好的诗句总有其独特的意境,或言细微之物,或抒万里情怀,读来不禁使人感觉如同身临其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不但诗中有画,而且生动之极。借由寥寥七言,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不远处杏林后一面雅致的酒旗招摇在清明雨幕的路边。那是牧童遥指处,那是汾阳杏花村。

    北齐时期的汾清酒在性质上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蒸馏酒。及至唐代,杏花村人率先将蒸馏技术引入酿酒工艺,制成了称雄华夏的干和汾酒。

    干和汾酒制作工艺始于隋朝,选用优质高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糖化发酵。它的工艺特点是:蒸高粱米时,在锅底水加入花椒串味,之后将熟高粱米捣烂冷却,再加河东神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在压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再加入新的高粱米,重复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然后将第一次的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一同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等工序最终完成。

    唐朝时,经过干和和蒸馏工序,两次发酵、两次蒸馏酿成的干和汾酒清香甘洌,闻名遐迩。成名不久,干和汾酒便传入朝中试饮,进而被定为朝廷贡品,驰名盛唐。

    唐宋时期,科技发达,生产力发展水平空前提高,物产丰富,酿酒业也异常兴盛。汾洲南通长安,北连太原,交通便利,经常有文人游历、商贾往来。此时的杏花村也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酿酒中心,纵横交错的街巷中,有大小酒肆72家,酒旗招展,宾客如云,人文荟萃,名胜众多,吸引众多文人墨客驻足饮酒赏诗,受到了杜牧、司空图、苏东坡等著名诗人的青睐,成就了杏花村“诗酒天下第一村”的美誉。

    在众多描摹杏花村美景和汾州干和美酒的才子文人之中,杜牧无疑是这一时期对汾酒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一首《清明》诗,成就了汾酒自北齐以来的又一次辉煌,并且至今仍然是人们认识汾酒的经典元素。如果说北齐武成帝向表侄推荐汾清酒还只是在特定地域内上层统治者之间小范围的传播,那么杜牧《清明》一诗则将干和汾酒推向了华夏大地上所有的士人饮者。杏花村的美酒和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丰富了诗文的内涵,而诗人的名句又历经千载不断向世人传播着杏花村美酒的声誉,杏花村美酒与《清明》诗句的传播可谓是相得益彰。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今天的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清明》诗写于杜牧二十多岁,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颇感怀才不遇,又适逢清明佳节,思乡心切,便要借酒浇愁,在这种心境下写下了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中的“雨纷纷”“欲断魂”衬托出杜牧当时落寞的心情。正因为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众多怀才不遇、奔走飘泊者的共鸣,所以流传千古,吟唱不衰。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诗人对杏花村所酿美酒的高度认同。中国各地叫杏花村的很多,但只有氤氲着千载汾酒芬芳的杏花村才能赋予这首诗以灵魂,也只有山西汾阳的杏花村千年以来的酿酒习俗、闻名遐迩的美酒佳酿,才当得起这令牧童遥指、令诗人销魂、令世人神往的美妙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