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论破2 细节:虛字: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03:02

虛字:則

會意字:分畫

假借字:“曾、即、才”,用作連字、副字和語氣字

 

《說文解字》:“則,等畫物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會意字,本義為定出差等而區劃物體(分畫),以刀、貝示意。虛字與本義無關,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則”可用作連字、副字和語氣字。先秦已有用例,後一直沿用在文言中。

一、連字

連接字與字、短語與短語、句與句,表示順承或轉折關係。

1、表示並列關係

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裏,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不是表示兩個字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⑴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⑵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2、表示順承關係

⑴所連接的後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說明或解釋。可譯為“有“就是”“就是因為”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記?蘇秦列傳》)

按:“則有功”句:就是因為凡是有功績的國家,都是秦國刻骨的仇敵。

⑵所連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後一部分表結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關係。可譯為“就”“便”等,或隨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⑶表示所連接的兩項在時間上前後相承。可譯為“就”“便”“才”等。

例: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3、表示轉折關係

⑴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反而”“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A、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B、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按:B、他家雖在我近旁,人兒卻象在遠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兩個字(或片語)構成的複合謂語中,表示讓步。可譯為“是”“倒是”等。

例: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按:(燕國)治倒是治理好了,但這並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設關係。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例:⑴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於憂患,死于安樂》)

⑵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按:⑴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輔助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犯的禍害,國家常會因此滅亡。

二、副字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可按上下文義靈活譯出。

例:⑴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僅限於某種範圍。可譯為“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三、語氣字

用在句末,常與疑問代字“何”一起構成“何則”,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呢”。

例:宋人聞之,儼然感悅,而晉國日昌。何則?以其諸逆存順(《韓詩外傳?卷一?第二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