狛苗r18文:广州特有的“唐鞋”和“唐鞋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09:51
 

     在广州荔湾区周门街有一名年逾七十的老匠人梁广泽, 50多年的制鞋经验已经使其成为广州仅存的手工”唐鞋”匠人,古稀之年的梁伯开始担心,制鞋的工艺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失传。

  这位老人一生足未踏离过广州,而他做的唐鞋却行至世界各地。唐鞋又称”功夫鞋”、”伯父鞋”。电视剧《霍元甲》让我们熟悉了精武门,踏在一群民族英雄脚下的帆布功夫鞋——”精武鞋”,即是后来唐鞋的雏形。打太极的习武者、唱粤剧的老倌,还有异国他乡的老华侨依然是广州老字号”足安斋”唐鞋的忠实顾客。现在很多人称他是”唐鞋王”。

  梁广泽出生在西关一个小康家庭,父亲在下九路开办了一家中等大的店铺经营丝绸,维持着一个七口人的家庭,仍显阔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抗日战争爆发后,店铺在一夜之间被盗贼偷了个精光,不得已宣布破产,受到重挫的梁父,精神开始变得恍惚,家里顿然失去了经济来源。梁广泽的长兄梁志广首先辍学谋生,在下九路的一家唐鞋鞋店做学徒,1945年,他在宝华路开了一家”足安斋”,自己当起了师傅兼老板。没过几年,梁广泽也为生活所迫,干起了哥哥的行当,他的精湛手艺正是从那时起在大哥的严格磨砺下练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当大多数鞋店改头换面生产皮鞋,唐鞋因工艺下降变得过气时,只留下”足安斋”在广州唐鞋界无人争霸。1980年,”足安斋”在经历”文革”停业后,曾再度开张,梁广泽苦撑着鞋店一直开办到1996年。后来宝华路进行改造,梁伯搬到目前在周门街148号的房子居住,把成品鞋卖出去更加成为一种奢望。”一是地方改了好几次人们不知道,二是‘唐鞋’的确不流行了。”梁伯说,从今年(2008)春节到现在都没有一人前来订做或者购买”唐鞋”。”我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还坚持做手工唐鞋的了。”梁伯感叹说。

         传统的唐鞋鞋底有轮胎、牛皮带和泡沫三种质地,轮胎底坚硬厚实,牛皮底精细时尚,而泡沫底穿起来很轻盈。制唐鞋从鞋底的”硬功夫”到鞋面的”软功夫”全过程都是手工的,先将轮胎剪成脚的形状,磨平鞋底,然后从里到外用棉布、黑色礼服绒制鞋面,再以牛皮包边。梁伯说,他做的”伯父鞋”和北方流行的”老北京”布鞋同样都是布鞋,但北方的布鞋鞋底采用白色,而且是塑料或者布料”纳”成,而南方主要采用深色胶底,”考虑到南方天气潮湿经常下雨。”梁伯还说到做鞋的工序:首先,根据脚的码数把选中的轮胎剪切成鞋底,在砂轮上磨平;为防雨天打滑,要用铲锥在鞋底上铲出线形花纹……如果从原料算起,经过5个小时连续工作就可以制成,”但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梁伯的娴熟手艺每个月可以制作70双唐鞋,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 现在还穿这种鞋的主要有三类人:习武者,穿唐鞋练功夫和打太极都很适合,也是传统;其次,表演者,唱粤剧的老倌,或者舞狮队员,澳门回归时,澳门舞狮队就专门请梁师傅制作了十多双鞋,用于回归之日的表演;再有就是上了年纪的老华侨,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幼时曾经穿过”足安斋”鞋子的,对唐鞋有很深的感情。有一位在英国曼彻斯特做生意的老华侨固定来这里买鞋,据称每年春节,他都要穿着唐装、脚踏唐鞋才肯见同胞,因为回来一次也不容易,所以老华侨一买就是二三十双,带给家人、华人协会一起分享。  (题外音:此华侨今年春节应该是没空吧……)

       梁伯的狭窄陋室,堆积着层层叠叠的鞋盒。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桌子上平放的几只黑色唐鞋成品,鞋底清清楚楚印着”足安斋”几个烫金大字,尽管卖不出去,但他仍然日复一日马不停蹄地赶工,原因是唐鞋手艺濒临失传,他作为最后一个手艺人,有生之年能多做一双,就能给社会多留下一双。他说一旦停歇下来,手艺会生疏,现在最令他忧心的是现今并没有人愿意学习唐鞋的制作手艺,没有传人的话,这门手艺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失传。

      现时市面上花花绿绿的鞋子充斥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时尚,唐鞋的即将消失便在情理之中。倘若某人哪天穿着一双古老的唐鞋进行社交约会,定必引来诧异的目光。历史的巨轮一扎而过,唐鞋已经找不到在这个时代的地位,但它还是适合在喜兴的日子大秀一番,以回味它曾经见证过的美好年华。或许你还会记起那熟悉的歌声:花鞋花袜花腰带,阿嫂出街着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