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论破学院模式在哪:姚同志·杭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9:13:33
姚同志2012-01-15

  人间 姚坚定

  茅廊巷,杭州无数条街巷中的一条,本来和我们这些沙地人浑身浑脑不搭界,可阴差阳错,四十多年前,有很多沙地人在茅廊巷中进进出出,成了沙地人宿夜、吃饭的落脚点。

  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击碎了我升学的希望,我到了一个叫“蜜蜂大队”的生产队去劳动。这个队里有个“姚同志”,是农科院下来的,人们背后说他是“老右派”。他总是穿一件褪色的中山装,口袋里常年插着一支钢笔。这个“右派”本事大得很,生产队像山一样高的番薯玉米,像海一样多的稻谷,都要在他的算盘下噼里啪啦分光。他的记工册,格子线条画得端端正正,账目做得清清爽爽,不由得让人心里佩服。

  谁不想做轻松活,但这轻松活却让一个“右派”“抢”了去,小队里的造反派就借题发挥,说“右派”把账弄错了,揪住他不放。可人心却在姚同志一边——生产队里谁家孩子生病,谁家孩子学习碰到疑难,这个“右派”总有办法解决。人免不了要生病,有句话“病来如山倒”,小病小地方治,大病必须去杭州,姚同志都会亲自陪同。他在茅廊巷的家,也成了乡下人的落脚点。姚同志不仅解决住宿,招待吃饭,甚至陪你上医院,钞票不够还要想方设法为你筹措。

  乡下人都是实在人,哪个待你好,哪个待你坏,里里外外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们一口一口叫“姚同志”。平时农村里需要铁钉、铁丝来修草舍,还有缝纫机、自行车、毛线,都要到杭州凭票买,家家儿女结婚总要置办一些嫁妆,姚同志、姚师母也成了义务采购员……

  所以后来,乡下人生活好了起来,他们经常请姚同志夫妇来乡下做客,亲人一样招待他们。

  有一次我骑自行车进城,东打听西打听,问到茅廊巷,终于找到了姚同志的家。进入房间我惊呆了,那落地大窗,那红漆地板,那铁床……房间里有一张办公桌,我们两人使尽吃奶力气想抬一下,结果纹丝不动。姚同志的大儿子说,这是红木做的,火烧不着。

  他还说,这些都是外公留下的。他的外公解放前是电力局总工程师。更有故事的是,这大儿子的生身父亲,是国民党的文职,级别已到师级,跟随老蒋去了台湾。

  “右派”纷纷平反的时候,姚同志找到原单位,翻遍农科院的花名册,里面竟没有名字。不入花名册的,叫“右派边缘分子”。这可苦了姚同志,政策迟迟不能落实。他天天等,等出了一身病。后来终于照着一般普通人员处理。乡下人都以为姚同志是“右派”,他却不是“右派”,历史竟开了这样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