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sa抢劫卡里古拉条件:脉诊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33:26

脉诊资料

脉诊资料

《脉学阐微》
邢锡波


--------------------------------------------------------------------------------

  前言

  邢锡波老医师研究祖国医学脉诊历数十年,对于脉学理论曾做过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中,潜心体会,验证各种脉象与疾病变化的关系,认真探索其中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诊脉经验。《脉学阐微》一书系邢锡波医师根据中医脉学理论的基本精神,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在晚年编著的。书中重点阐发了脉诊的作用,正确的诊脉方法,各种脉象变化的临床意义。对二十八部脉的体状、主病、鉴别等都作了系统、清晰的归纳,并有选择地摘引了一些古人对脉诊的论述。不但阐明了脉诊在中医辩证中的重要性,而且对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变化中的脉象演变规律,作了明确的阐述,对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同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邢锡波医师对于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一向身体力行。本书对于各种脉象,从脉位、脉力、脉率、脉形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并附以图象,详加说明,使读者能清楚地领会各脉的特征。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主要从字句、标点、编排等方面作了一些修改,内容稍有补充和调整,如有不妥,望读者批评指正。

河北新医大学





脉学阐微

  一、脉诊的意义

  祖国医学的脉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很早就发现了“心主脉”这个科学道理,认识到气血旺盛是人体防御疾病和消除疾病的重要条件,任何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总是损伤气血的功能,促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变化。而脉象是反映气血变化的重要标志,所以脉象的变化,与人体抗病机能的强弱和病势盛衰有着密切关系。病势重则需要的抗病机能强,故现洪大滑数之脉。病在外,则人体气血抗病机能即趋向于外,故现浮脉。病在内,则人体抗病之机能趋向于内,故现沉脉。这种脉象的变化,是随着机体防御机能的改变而出现的。古人在临床上体会到,机体防御疾病机能与气血的循行有密切关系,故利用脉搏的变化以指导诊断。脉搏的浮沉迟数,是机体与疾病矛盾斗争的体现。临床诊察要根据脉象来诊察疾病的性质,部位、与演变,并通过望,闻、问、切全面结合,才能得到疾病的真实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断,制订出符合病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虽为四诊合参,而对于分阴阳、定虚实、明部位、订治则,则均需取决于脉象,故脉诊是辨证的依据,立法的准则,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辨证,如不精通脉理和疾病脉象的演变规律,就不能精炼地运用辨证技巧,早期测知疾病的演变情况,及时用药控制疾病的发展。通过长期的临床体验,证实任何疾病的转变过程,多先有脉象变化,然后始有症状发生。利用脉象的变化,可早期测知疾病演变,变被动为主动,能攻能防,机动灵活,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习脉诊,除精通理论外,还要经过长期实地练习,做到既有理论,又有技巧,以熟练的应用于临床辨证。

  二、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时间:诊脉以平旦为最好,《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早晨机体内外环境均较安静,脉象能如实反映病情,医者可获无内外因素干扰的资料。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由于体力活动、精神、饮食之干扰,都能使脉象出现一时性变化,如疾行、剧动后脉弦数有力,愤怒后脉多弦大,饮酒之后洪大弦滑,食后右脉浮滑等。以上所述系诊脉理想时间,但非指其他时间不能诊脉。明?汪机曾说:“若迂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可以‘平旦’为拘也。”

  2.病人的体位:诊脉时,病人最好端坐,将前臂自然向前展平,在腕下放以松软的脉枕或布袋。如不能坐可以仰卧,将手向前伸平,但忌侧卧,因为侧卧下面的臂部受压,或上臂扭转,都可以影响气血流通,可能影响脉搏变化,故古人诊脉强调平臂。《医存》云:“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驰,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以上种种,皆因血行有碍,影响脉象之正常形象,故病者诊脉宜正坐或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3。布指和单按总按:诊脉下指,首以中指端按掌后高骨内侧(桡骨头定为关部)关部,然后把食指放在中指之前,从关前至鱼际的适中距离的寸脉之上,然后放无名指于中指之后的尺脉部位上。病人臂长者布指略疏,臂短者布指略密,总以适中为度。部位取准后,三指用同样力量,按诊三部脉象,谓之总按,用以探寻寸关尺三部,和左右手脉的全部情况,为浮为沉,寸关尺三部俱沉,抑寸关尺的某一部沉;三部俱浮,抑某一都浮。是尺盛于寸,或寸盛于尺,是左大于右,还是右脉大于左脉,都要通过总按,以比较左右和尺寸各部脉象的变化。疾病影响整个机体时,则六脉发生相应变化,如外邪侵袭体表身发冷热,则六脉皆浮,而右脉浮大或浮滑,必较左脉为甚;如寸大于尺多为阴虚阳亢,高血压病、心脏病多见之。加压时,三指用力要均匀适度,认真探索脉象变化,如脉搏至数的快慢,节律是否正常等。然后再根据某部脉象的反常,采取单按法,即用中指和食指,或中指与无名指在反常脉的部位,反复寻按,认真探索脉象性状。加右关脉独沉,知胃有宿疾;若右关脉沉滑,为食热塞滞;如右关脉现沉弦,为肝气犯胃;若右关脉独沉涩为脾胃虚寒。若右脉偏沉,惟右寸浮大为风热犯肺。若右尺浮滑,为湿热下注,或风火下犯膀肮,可有尿急尿频淋血等症。这些情况,通过单按,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腹部独特的变化,以作为诊断时的重要根据。

  4.脉象的齐变和独异不同,初诊与久按有别:人体受外邪侵袭,或情欲损伤,影响整体时,则两手之脉均将发生变化。如外感风寒,或温热,则左右脉皆浮紧,或浮大、滑数,其脉皆右脉大于左脉。如急性胃炎,身发冷热,恶呕不思食,是局部病变而影响整体时,其脉象多六脉弦数,或弦滑,右关较甚。急慢性肝炎,脉弦大或弦数,六脉俱弦,以左关为甚。脉象齐变,是六脉都发生变化。独异,是六脉中某一部脉异常,如慢性病未影响整体,常某一脉独异。如慢性胃病,右关脉多沉弦,或沉滑,或沉涩,慢性胃病发作时,未影响到整体者不发热,仅脘胀痛、灼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右关浮大弦滑较甚。如脾虚胃弱,右关细弱,湿热壅滞下焦(泌尿系感染),尺脉多沉滑,或弦数,较寸关部为明显。肺热咳喘,右寸多滑数,或沉滑,均说明脉象与脏腑之关系。

  初按与久按不同,脉有初按大,按久索然,有初按濡软,按久搏指,亦有下指微弦,按久微缓者。张登《诊宗三昧》载有初诊久按不同说谓:“诊客邪暴病,应指浮象可证。若切虚赢久病,当以根气为本,如下指浮大,久按索然者,正气大虚之象。”在初按时,其气血外趋抗病力猛,故脉现浮大,由于正气不足,后继无力,故久按索然,这种脉象,不论新病久病,虽现灼热烦扰,皆正气不足,虚阳外露之象。如初下指脉象濡软,久按搏指,为里病表和之象,是里病初显尚未尽透。如下指微弦,按久缓和,多为久病向愈之象,大抵病人之脉,初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之十余至,而惭觉雍容和缓,为病势缓解,气血调和之象。如按久微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多为正气虚损太甚,外邪未解之象,预后较差。

  5,诊脉要专念虑、平气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平息即以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数病人脉搏的至数。古人以自己的呼吸测病人脉搏至数,故脉的迟数,均以一息几次计算,现在有秒表,对于诊脉有一定的帮助。为练习诊脉的基本功,仍以争取不用表为宜。平息另一意义具有平调之意。古人谓诊脉应慎容止,专念虑,调鼻息,要达到思想集中,心平气和,全神贯注以诊脉象。

  6.运指应注意举、按、寻:为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手法。持脉主要有三:即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日寻。初持脉时轻手以候之,脉见于皮肤之间者,用以察阳气之盛衰,重手得之脉于肌肉之下曰按,按法用以测阴气之盈虚。不轻不重而取之,其应于血肉之间者曰寻,以候脾胃之强弱。换言之,举是轻轻地按在皮肤之上,按是向下按至筋骨,寻是推寻,是体察脉搏的性状。正常脉象平滑柔软,有弹性而不强硬。设脉象搏动时,有坚硬如铅笔样感觉,或如绳索及蛇行样感觉,则多为动脉硬化象征。体察这种脉象,非用寻法不能发觉。

  持脉时,应注意脉搏的频率与节律。正常人一息四至,即一分钟约60-80次,妇女与儿童较快,身体素弱者亦可稍快。节律,包括脉搏的间隔,脉力的强弱,波幅的高低,一般间隔匀调,脉力一致,波幅上下整齐。青少年与老年人在正常情况下,有时可发生呼吸性不整脉,就是在吸气时较快,呼气时较慢,诊断时一般容易忽略,而用机械描记较易发现。另有挠动脉位置异常者,多在列缺上绕向手背(即反关脉,切之脉浮,无诊断意义)。

  7.候脉必满五十:《灵枢;根结篇》说:“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汉张仲景也十分重视五十动的说法,曾在《伤寒论》序言中批判那些仓卒持脉,随便作出诊断的医生:“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考其意义,一方面用以了解五十动中有无促,结、代脉,并可了解五脏的全部情况;另一方面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看不清楚,可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一般时间,是五到十分钟,必要时可以多一些)。

  8.指法的运用:人之三指参差不齐,持脉时必使指头齐平,节节相对,方可按脉。又三指端之皮肉,食指感觉最灵敏,中指最厚,无名指更厚,故诊脉时必须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方能脉象显然。若指甲不加勤剪,指不能直立,以指端厚肉按脉,易生错觉。诊脉以三指平按,或三指垂直下按,均不适当。最好以35度斜按,不但指目感觉较灵敏,也便于推寻。

  三、三部九候的诊法与配合脏腑

  目前,一般临床常用的是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寸口脉即桡骨动脉,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以挠骨小头处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管脏腑。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三部脉共九候,合称三部九候。另有一种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全身性的诊脉方法,亦称“遍诊法’。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有详细记载。上部(头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中部(手部)中部天: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中部地: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下部(足部)下部天:足厥阴(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附:寸、关、尺部位图诊脉运指图历代医家关于寸关尺的分配脏腑见解不同,据《素问?脉要精微论》:1.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2.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3.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后世大致以《内经》为根据,略有变更。《难经》以小肠、大肠分别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则以右寸候胸中、肺,左寸候包络、心;右关候胃、脾,左关候胆、肝;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以上仅举有代表性者数种,余从略(表一)。

  学说左寸右寸左关右关左尺右尺

  素问心膻中肺胸中肝膈脾胃肾腹肾腹

  难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三焦大小肠脉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三焦

  景岳心心包肺膻中肝胆脾胃肾膀胱大肠肾命门三焦小肠金鉴心膻中肺胸中肝胆脾胃肾膀胱小肠肾大肠以上各家学说,其分配五脏六腑,均以《内经》为根据。其分歧在于大小肠和三焦,三部系寸,关,尺,九候指浮、中、沉,各家意见一致,三部中,每部均有浮、中、沉,故称为九侯。上部(寸部)主胸以上至头部疾病,中部主膈以下至脐部疾病,下部主脐以下至足。临床凡肺热、风火咳嗽、喘促,则右寸弦滑或浮大滑数;肺痈发热时,右脉滑数,右寸尤为突出;阴虚阳亢的高血压头痛,则寸脉盛于尺脉;心肌炎、心瓣膜炎身发冷热时则脉象滑数或弦数,以左脉为甚,迨身热退,脉不滑数,而左寸脉每现沉滑,甚者可见不整脉,均说明寸以候上,左心右肺的明征。脾胃病右关脉即起变化,急性胃炎,则右脉弦数、弦滑,右关为甚,胃痛右关每现弦紧,而慢性胃炎右关多呈沉滑或沉弦数;虚寒痉挛性胃痛,右关多现弦虚。胰腺炎身热腹痛时,脉多弦滑数或弦大而紧,以右脉为甚,脾胃虚弱,腹胀脘满消化不良时,右脉弦细无力,这是右关以候脾胃的明征。膀胱湿热,淋浊便血,尺脉即现沉滑或弦大;下肢肿痛,或关节肿胀、脚气肿疼等症,则尺脉多现沉滑或弦数浮大,说明尺以候下。肝炎初期左关弦大、弦滑、弦数。慢性肝炎患者其脉象多现弦象,弦甚者病重,弦轻者病缓,其病势的发展与缓解,应以弦脉的轻重为判断,总以左关为明显。因此知古人分歧均未出寸以候上,关以候中,尺以候下为原则的内经基本理论范围,所谓膻中、心包、胸中,原已包括于寸脉之中,寸脉滑数弦大,咳嗽喘逆知热邪犯肺。若胸痹满而痛,可考虑胸病。心悸气短,神昏谵妄,即要联系膻中,胸满心悸气短不足以息或有压迫感,脉率不整,多为心病。尺脉弦数或弦滑,而有尿急尿频、尿血、淋痛,知为膀胱,小肠病。若大便燥结,或腹痛便泻,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知为大肠病。小便赤涩不畅,身现水肿,病在三焦。也说明中医的诊断应脉证合参,绝不可单纯拘泥脉象。知此则古人争执,可以迎刃而解。另有人迎、寸口、跗阳三部脉的诊法。人迎脉即项侧动脉,人迎为针灸穴位名。诊脉时,一般病用寸口以候脏气之盛衰,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须人迎、寸口相互参证,如高血压病,则人迎脉常大于寸口脉一倍。病势垂危者,寸口脉已散乱,或微细欲绝,则取跗阳脉较为可靠。跗阳脉即足背动脉。诊脉时有的要三部互参,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表二)

  寸关尺

  左心(心包)肝(胆)肾(膀胱小肠)

  右肺(胸中)脾(胃)肾(命门大肠)

  四、正常脉象

  诊脉首先要识别正常脉象,然后才能辨别异常脉象。脉是整个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机体对气候的影响,情绪的冲动,虽非患病,也可使脉象发生一时性变化,这种脉象的变化,不能称之为病脉。正常人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一呼一吸四至(64-80/分)从容和缓,节律一致,谓之“有胃气”。凡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雍容和缓之气,便是“有胃气”,乃机体阴阳基本平衡的表现,故持脉时应经常注意胃气。不论任何脉象都不能太过,如过浮、过沉、过数、过迟而无雍容和缓之意,即为无胃气。过浮为外邪过猛,抗病力过激,致正气受损较重,无力维持其自身阴阳的最低平衡,故病情较重。过数为热邪太盛、阴气损伤、潜敛之力不能制约其数,皆由阳亢极而阴不能维系之重症。古人谓有胃气则安,无胃气则危。无胃气的脉亦称之为真脏脉,因其坚硬而失柔和,皆由阴阳偏盛,将形成离决之势,故病属难治。因此医生切脉,注意有无胃气,是诊脉断病的关键。诊脉除注意胃气之外、还应注意有根有神。脉有神,(即脉的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脉,按之指下有条有理,秩然不乱,雍容和缓。倘按之散乱,或有或无,或来有力而去无力者,或轻取有,而重按绝无,或时而续、时而断者,或欲续而不能,或欲接而不得,或沉细之中倏现依稀之状,或洪大之内忽有飘渺之形,皆为无神,皆由正气衰败不支,即邪正斗争正气受损,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所致。有根即人体正气有根基,古人认为人身十二经,全靠肾间动气以为生养,肾气之生存犹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尚有生机。肾气未绝,则脉必有根,沉以候肾,如脉沉取应指和缓有力,谓之有根,尺脉应指雍容有力,亦为有根。

  五、脉与内外因素的关系

  人生长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人体必然也有相应的变化。正常人的四时平脉有所不同,春三月六脉俱弦,夏三月六脉俱洪,秋脉微浮,冬脉俱沉。妇女脉常较男人濡弱。少壮脉多实大,老年脉多虚弱,婴儿脉急数,五、六岁儿童脉,常一息六至,身高体大者脉显现的部位较长,矮小者部位较短,瘦弱者脉常微浮,胖盛者脉象多沉。凡常见六脉沉细而身无他病者,谓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而身无他病,谓之六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大指腕侧部者,谓反关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腕侧者,谓斜飞脉,均属桡动脉畸形。剧烈劳动后脉多洪数,远行后脉多急疾。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酒后脉多数急,饭后脉多洪滑有力,久饥脉多虚弱。精神冲动脉亦变化,但非病脉,精神恢复平静,脉象即可复正常。《脉经》中:“人病恐怖,其脉何类?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人愧者其脉何等类?’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恐惧、兴奋,忧虑、急躁诸情绪变化时,脉象也会发生变化。

  六、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沉脉包括牢脉、伏脉。迟脉包括结、代。数脉包括促、紧、动。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实脉包括滑、长、洪、弦。大脉包括缓脉。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

  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

  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

  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

  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

  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

  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

  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

  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

  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

  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

  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

  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

  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

  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

  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

  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

  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

  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

  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

  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

  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

  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

  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

  七、诊脉要分阴阳、达机理、明偏胜、知平衡、晓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因为人体健康时应保持整体的阴阳平衡,主要是气血和动静的平衡,不论是由于内因或外因,使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势必导致疾病。祖国医学对于任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为诊察机体的阴阳偏胜,调剂阴阳平衡。所以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内因使五脏损伤,不能调剂自身阴阳平衡,致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受到限制,因而发生种种病证。如愤怒太甚肝气横逆,气机滞塞抑郁不舒,则肝阴受损,肝阳偏盛,不论肝阴损伤或肝阳偏盛,都能造成肝脏自身阴阳的不平衡,而致疾病。机体为了自卫,每使气血为抗病的工具,气血旺盛是人体防御疾病和消除疾病的主要机能。任何疾病的侵袭,或外界异物的损伤,人体总是通过气血功能,促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变化,以抗御候病,保持人体健康。故病在表则抗病之机能即趋于表,而脉浮,病势重,则所需要抗病力强,故现洪大滑数之脉,病在内,则人体抗病之机能亦趋向于里,而现沉脉,病在上,则寸大于尺,病在下,则尺大于寸,正气虚,则脉现微细,邪气盛,则脉必洪大;邪在气分,则右脉大于左脉,邪入营分,则左脉偏盛。所以脉象变化是随机体防御性反射作用产生的。用持脉探测阴阳偏盛,作为调剂人体阴阳平衡的主要依据。所以在持脉时,应先分清其为阴脉阳脉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实证多为外邪之侵袭,虚证皆由正气不足。何为阳脉,如浮大滑数实之类,何谓阴脉,如沉细濇迟微之类。经过精心调治,脉象可随时演变,如浮大之阳脉,多有发热恶寒,心烦热之阳证。由于发热伤津烁液,饮食不思,营养障碍。如因循失治,或治疗欠当,则浮大滑数之阳脉,亦可转变为沉细虚弱之阴脉。体虚气弱者每现沉细虚弱之阴脉,治疗后,气充体健,脉象亦由细弱之阴脉转变为浮滑之阳脉。此即阴阳转化的道理。医者的扶偏救弊,应在阳证热证脉浮大有力,发热不退耗津灼液时,迅予退热排邪,祛病扶正。若脉浮大无力,是热邪过盛,阴津损伤,应速益阴以维阳,祛邪以扶正,都要根据脉象的演变,确定治疗之法则。脉由沉变浮,或由浮转沉,由无力变有力,或由有力转无力,系属病机由里出表,由表内陷,由正气不足而转变为气血渐复之象。医者应据脉象变化推测病机转变,予以扶正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或扶正中兼寓祛邪。扶正中是育阴还是扶阳,或阴阳俱补,按脉据证,妥善处理,务使立法用药,完全与病情相适应,阴阳相互维系互相制约的理论,对脉象的演变和病机的观察,病情转化、治则的拟订关系密切,阴阳代表机体各脏腑各组织之间、功能和器质之间矛盾着的各个方面。人体的上下内外平衡,各脏腑功能与器质的协调,都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的结果。治疗的目的在于调剂机体上下、内外、浮沉、缓急诸方面的阴阳平衡、阳主升散,浮越,躁急。阴主潜敛、蛰藏、柔缓。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阳气升散之性,得阴气的潜敛以济之,则升散不致太过,而升降平衡,散敛适中,故能保持正常生理。如阳偏盛则升散太过,而潜敛不及,致阴阳乖和,现头眩心烦脉浮大之证候。脉象的浮大,多由于外邪侵袭,机体为抗御外邪,驱使气血抵御外邪,故脉现浮大,为气血充盛之征,然必有力。若大而无力,为阴虚不能维阳,阳气上泛的虚象。所谓有力,是脉力超过正常。一般正常人脉力假设为五个脉力单位,若脉力在5个脉力单位或6-7单位,都称有力。如在5单位以下,甚至为2-3单位,都称无力。总之差距愈大,阴虚愈甚。若浮取力较弱,重按全无,则为散脉。如浮取脉力超过正常,而重按仅一脉力单位左右,则为革脉。这些脉象都可通过浮沉脉力对比确定。这种脉象调整,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浮取有力应抑阳养阴,即削弱阳邪的偏盛,增强阴气潜敛,使之取得暂时的阴阳平衡,即强者抑之,虚者扶之之义。如阴寒偏盛,脉多沉缓或沉细,为升浮之力不足。而潜敛偏胜,阴盛则阳衰,甚则脉现沉迟、沉微,如阴寒暴侵则脉多沉紧。其证候常见脘满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厥冷之阴寒症。治宜扶阳温中散寒,新病宜温中散寒为主,久病应扶阳益气,俟沉脉转浮,迟脉转缓即为阳复阴化之佳象。总之阳偏盛,则现浮大滑数之阳脉,阴过强则现沉细濇迟之阴脉,如阴阳平衡,则脉浮沉适中,大小合度,为正常脉。以阳性升浮而阴性潜敛,阳气之升浮,得阴气之潜敛以维系之,方能浮沉适中。阴虚者,当阴气渐复则脉象即由浮而转沉,如因失眠、过劳、烦恼损伤阴气,则脉即由沉而转浮。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贫血严重时脉虚数而浮,迨用育阴潜镇,健脾养血之剂,血象渐复,而脉象日趋沉敛,数象渐缓。在阴血渐复、脉象沉静之际,精神清爽,身觉有力,而心悸气短亦不明显。如脉象突然浮越,略有数意,是阴气损伤,不能维持阴阳平衡,应防止近期将有发热出血证候。同时也证实浮与升,沉与降的紧密联系。浮与升即脉浮,机体功能趋向于上与表,沉为人体功能趋向于下于里。如发汗药,为使气血趋表以抗病,同时血压上升,头眩面赤,是表与上的关系。用泄药,为使机能趋向于里于下。外邪未解,而用下药过早,每致外邪内陷,诱发结胸痞症,及邪热内陷之坏病,数脉虽为阳热之体现,如温热症在气分,脉洪大是温热炽盛抗病力强的表现。初期脉多不数,如温热凶猛,或阴气灼伤,则脉滑数,数是阳的特性。迟缓是阴的良能,阳的数急得阴的迟缓维系,脉象方能不急不徐,雍容和缓。当热邪外袭,抗病力猛增,阳气亢盛之际如阴气尚能维持平衡,则脉洪大浮滑而不数或略数,及阴液耗伤,则脉现数,毒热壅盛时,或阴气耗伤,则脉象变数,阴气损伤愈重,数象愈甚。关于阴阳互相维系、相互制约和脉象演变之原理,如不洞悉胸中,对于临床观察病人,不能早期探测疾病的变化,很难作到尽快地阻止疾病的发展。故阴阳互相维系的理论,是脉象演变的规律,探测病机的转化和揆度机体阴阳胜负的主要方法。

  八、辨证应以脉证为依据,常见疾病要掌握脉象的演变规律疾病的发生,多由于外邪侵袭,正气之虚损。而抗病机能衰弱,更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正如《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旦病成,机体由于病理的反应,产生种种不适症候和脉象的变化,临床即据以“辨证”,分析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虚实情况。医者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脉证、体质情况,病程长短、病势的强弱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中医辨证以八纲为辨证纲领,外感病多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入手,内伤病则求之于脏腑辨证。由于外邪侵入的原因、性质、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和脉象。病邪侵入某经,即呈现出某经之证候,也正由于出现某经之证候,可测知病邪侵入某经。或病邪侵入某脏某腑,即可表现某脏某腑的证候。如邪陷于肝,则有右胁胀痛,脘满心烦喜怒,现弦大之脉证。侵及心可能出现心悸气短胸闷,脉结代不整之脉证。犯脾则有消化不良、腹胀脘闷、食少纳呆,脉弦虚或沉滑之脉症。六经辨证也以脉证为基础,如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为太阳病,其脉必浮。如脉不浮而反沉,虽现发热恶寒之太阳表证,因其脉沉,而称为少阴病。所以六经辨证并非单纯在证候上的分析,更主要的是在脉象上的识别。只有四诊综合运用,脉证兼顾,才能全面了解病情,正确拟订治疗方案。以头晕为例:头晕的原因很多,肝阳上亢,虚阳上泛,痰火上涌,血虚气陷皆可致头晕。如不根据脉象和头眩情况,作深入细致的鉴别,辨证必成空谈。并发症在辨证上,也有一定作用,如认真诊清脉象,即如深夜燃犀,则病情即无所遁其形矣。如头晕脉浮弦伴寒热往来,为少阳病头晕;脉浮,身热恶寒为太阳头晕;如脉左关弦大、弦数,为肝热上冲之头晕;右关弦滑上午较重,多为痰火头晕;脉象细数或虚数伴失眠多梦,健忘神疲,多属阴虚火泛;脉象沉细,心悸气短、脘满身倦、消化不良、舌淡便溏,每见于血虚气陷之头晕。又如临床常见之咳嗽,表面看来有咳嗽、气短、有痰,可以止嗽化痰法治其标,但不能彻底治愈。只有针对病因、症状,标本兼治,效果才能理想。咳嗽常见的有风寒咳嗽,同时伴发热恶寒,头疼肢痛,鼻塞流涕,痰稀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寒化痰止嗽法。风热咳嗽,咳不爽痰黄稠咽痛,脉浮数,宜疏风清热化痰止嗽法。伤暑咳嗽,头眩心烦,恶风身痛,脉濡数,宜清解暑热化痰止嗽法。燥热咳嗽,干咳无痰、或痰粘不易咳出,鼻咽干燥,脉细数或虚数,宜清肺润燥止嗽。热毒陷肺之咳嗽,身壮热恶寒或寒战,咳痰带血呈铁锈色,脉洪大滑数舌红,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止嗽。湿痰咳嗽,痰多稀白,脘闷便溏,脉弦细或虚弱,宜健脾化湿止嗽化痰。肝气犯肺咳嗽,胸满胁痛,食少脘闷,脉弦数或弦滑,治宜平肝宣肺清热止嗽。虚痨咳嗽,咳嗽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脉细数或虚数,宜养阴抗痨清热化痰止嗽。故辨证时应认清六经之脉证及在某一疾病过程中,何者为主证,何者为兼证,何者为主脉,何者为兼脉,何者为变脉,临床应在复杂脉证中,认清病在何经,是并病,还是合病,治疗方有把握。如右胁胀痛,身倦脘满心烦喜怒,左脉弦大有力,知为肝中郁热,宜用疏肝清热宣郁法。如胃脘胀满腹痛,消化迟钝,脉沉细,为脾阳不振,气滞不宣,宜健脾和胃导滞。如脉不沉细而现弦滑,为食热壅滞、胃失和降,宜清化食热和胃导滞。若腹胀脘满,身热疼痛较剧,脉象滑数,为湿热壅滞,气郁酿毒,治宜清热解毒,理气化瘀。由此说明脉诊在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医学临床常见各种疾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其发生发展和转化,亦与脉象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有规律可循,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防治疾病及预测转归,也有一定作用。仅就管见所及,简述如下:

  1.急慢性肝炎脉象演变规律:肝炎初期,多左关弦大、弦滑、弦数、舌质红而苔黄腻,如伴冷烧时,左脉多弦滑而浮,左部大于右部。迨服清肝解毒疏肝化郁药后,症状减退,食欲好转,身觉有力时,则脉象大脉渐小,弦象渐柔,脉不滑数,而浮象逐渐沉敛,为病情好转稳定的阶段。如感冒发热,或忿怒伤肝,劳累过度,则左脉突变弦大而浮,知为肝病复发之脉。肝炎凡左脉弦大弦滑、弦数之脉,其转氨酶多高,凡脉弦细多为慢性肝炎,每多见于“麝浊”偏高患者。急性期,或因劳累、感冒、忿怒、脉再现弦大、弦滑、弦数,皆左脉大于右脉。肝炎慢性稳定期,脉弦细,弦虚、弦细数,多左脉小于右脉。盖初期或再发热毒壅盛,右脉不受影响,大为邪盛,故左脉大于右脉。慢性肝炎,脾胃恢复正常,而肝脉因损伤而气弱,故右大于左。凡阴虚型之肝炎,脉皆弦虚,或弦虚数,弦细数,其舌偏红或舌尖红,必失眠多梦或头眩腰酸遗精等证。脾虚型脉多弦细无力,舌淡边缘有齿痕,脘满腹胀食少纳呆,便溏等,如能掌握其脉象演变规律,常可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

  2.再生障碍性贫血脉象演变规律:初期右手脉象多现浮大弦滑,常发热恶寒,或高热头眩鼻衄、齿龈出血。脉浮大滑数,右脉大于左脉,为热毒外袭,宜清热解毒,宣表凉血,以退热止血。迨热退身凉血止,脉现虚数,而贫血现象较前明显,宜育阴养血解毒清热滋补血液,防止发热。本病初期,多因反复发热,出血,促使病情发展,迨脉象沉敛不数,重按较有力时,可减清热解毒加健脾和胃之剂以增进饮食,育阴养血,在脉沉静虚软阶段为阴复血长之候,如脉象渐浮数,以阴伤阳泛为发热出血之先兆,宜养阴清热凉血。益阴以维阳,清热以退烧,如服养阴清热药过久,脉象沉细,病情稳定,而食少便溏,脘满舌淡,血象不增,是阴复阳微之象,宜健脾气,扶肾阳。治疗过程中应随时细心体察脉象变化,认清阴阳胜负,妥善调剂阴阳平衡。脉象由阴虚到阴阳平衡,阴虚脉初期为虚大,即浮取为4-5个脉力单位而重按1-2单位,为阴气虚损,不能维系阳气,故脉象偏浮而重按无力,如阴虚较重则脉现虚数,如阴虚甚而阳亦伤,则脉多现细数,及阴气渐复则数象渐减,即由每分钟100而95、90、85至,浮象亦见沉敛,沉取逐渐有力,迨浮沉适中,脉象缓和,重按有力,为阴阳暂时平衡。如再用养阴,则阴偏盛,脉现弦细无力,或沉细而微,宜扶阳益气。此即阴阳胜复脉象演变的规律,明乎此,可以补偏救弊,掌握防治主动权。

  3.卫气营血脉象演变规律: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治疗各种传染病,和烧伤病人发热的主要辨证方法。病邪侵袭到卫气营血,虽各有其本经见证,而脉象变化每见于证候出现之前,掌握其演变规律,防治可以主动。一般外感热性病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引起机体卫气营血变化,从而发生各部分的复杂证候。机体和这些证候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都能从脉象上体现出来,细心体察,可早期作好防御措施。

  根据临床体验,一般外感热性病和各种急性传染病,初起多现卫分症状。迨热邪内犯,病势加重,则由卫分转入气分。邪在卫分,则发热恶寒,脉浮大或浮数,舌质偏红,苔微黄。及深入气分,则身发壮热,而不恶寒,脉象洪大滑数,脉力较强,沉取每在5个脉力单位左右,浮取多在6-7个脉力单位,脉力愈大表示毒热愈猛,应放胆大剂用清热解毒药物,以防止病邪内陷。如邪在气分身热不退、心烦不宁、脉象转沉,是病邪由气分犯营的先兆,应予清解毒热宣邪外出,分化其内攻之势。如神识模糊、嗜睡、心烦不安、左脉数急、舌质红绛,是已入营,应以清解毒热,清营宣透为主,辅以醒神熄风。由营分再深陷血分,则脉多沉数虚数,弦细数之脉。其它各种疾病的脉,于其发生发展和转化亦均有其规律,应细心体察。

  4.从伤寒的临床观察,研究探讨卫气营血和脉、舌的演变规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最显著的病理改变,是肠道内淋巴组织增生和坏死。临床特点有持续性体温升高,相对缓脉,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本病不同于祖国医学《伤寒论》中的伤寒,可包括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今据几年来临床治疗31例伤寒的资料,研究伤寒等急性传染病在卫气营血和脉、舌变化规律,供临床讨论。

  31例(伤寒杆菌培养阳性者23例,培养阴性者8例。伤寒血清凝集试验:21例中有27例“O”及“H”抗原的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仅4例为1:80,此4例伤寒杆菌培养均阳性)初起均有恶寒体痛发热、头痛、目眩、心烦,不思食、脉现浮濡、浮大、浮数,以邪在卫分故舌多淡,如内有郁热,舌质亦能淡红或红。迨邪入气分,则发壮热不恶寒,心烦口渴引饮。邪入气分之里者,主要症状为身热不退或潮热、腹满痛、大便燥结、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褐而燥,甚或舌起芒刺,系因热邪伤津,郁浊不降所致,脉沉实、或沉弦有力。邪深陷营,则身热心烦、神识不清,抽搐、或发斑,昼轻夜重,或大便下血、舌质红绛少津,或红绛光亮、无苔或黄燥、脉弦数有力、或弦细数、沉弦数。入血分,则身热不退、烦躁不宁、神昏谵妄、或便血发斑、舌红绛光滑、无苔,或黄糙、灰糙、脉虚数、细数,为阴津枯竭、热邪未解所致。

  舌质舌苔和脉象的演变规律,对临床辨证很重要。张石顽说:“凡舌苔白滑,为邪在表,苔现白腻,为湿邪郁滞,舌苔渐黄,为热邪渐盛,黄而滑为热尚未盛,黄而干燥为热盛入府,苔现黄腻为湿热壅滞。”若邪热不解、损伤津液,则逐渐出现黄燥、黄褐、灰黑裂纹、芒刺等变化。一般邪在卫则苔白,邪入里则苔黄,津伤则燥,津存则滑,湿盛则腻。迨至邪深入营,或舌苔剥脱或黄褐灰黑之苔尚有残留,而舌质由淡而红而绛。邪在卫则淡,入气则红,深陷营血,则现红绛。从实践中体会到,掌握舌质舌苔的演变规律,对辨证立法颇有帮助,如再结合脉象将更准确。其脉象的演变,邪在卫则脉浮,挟热则浮数、浮大;挟寒则浮紧;挟湿则浮濡。迨邪入气分,脉多浮大滑数。温热病脉象的特点为病在卫分、气分,右手之脉多大于左手,或右脉较左脉有力。病深陷营血,则右脉较沉,而左脉偏盛,或现细数、沉弦数等。如气分之邪未罢而又犯及营分,则脉左右双盛。

  病在气分之所以脉多洪大滑数,右脉多大于左脉者,以右脉主气分,邪在气分故右脉偏盛,气分之邪偏重于表,其脉多兼浮,如浮象骤见沉敛,而热势不衰反增烦躁,是病邪由表转里,有内陷趋势,热邪内犯往往诱起烦躁谵语昏迷。肠出血多发生于热邪深陷血分,或气血两燔之际。出血前脉多数疾,出血后顿现无力;如出血过多,亦可出现微细欲绝,或浮大而芤之脉。临床体会,凡热入血分,而身热不退脉数疾时,除用凉血解毒退热之剂外,应随时注意防止出血,庶可减少或阻止出血的发生。

  疾病的恢复和发展,脉象之变化常出现于症状之前,这种变化可能代表恶化,亦可能代表好转。在脉象表现恶化,而症状尚未转变时,掌握病机,及时用药,可以阻止疾病转变和发展,临诊时应随时细心注视脉象变化,掌握转变规律,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九、诊脉应注意脉证之顺逆,必要时可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脉象和证候,是病邪侵袭机体之反应,有某种证候,即应当现某种脉象,脉证一致称之为顺,脉证相反,称之为逆。如伤寒初起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其脉应浮紧,设脉反沉,是病邪深陷,正不胜邪,故称逆证。又如热毒犯肺,发热恶寒,咳嗽胸满,咯血如铁锈色,喘促气短,脉应洪大滑数为顺;如高热不退,饮食不振,心烦不宁,神识昏惑,脉变沉微、细数,是热毒郁闭正气衰竭之坏病,亦称为逆证。如心气衰微之虚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食少身倦,肢冷自汗,脉象或沉细,或弦细,或弦细数,为脉证一致;如忽身热心烦,面赤,虚汗淋漓,脉现浮大有力,重按全无,是脉证不符,为逆证。简言之,脉证相应为顺,相反为逆。如病属阳证,脉应洪数滑实,是谓脉证相符,为顺。若脉反见沉细微弱,是脉证相反,为逆。张景岳说:“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紧、数之类是世。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类是也。如此之脉最不易治。”以气血虚损,正气不足,脉必细弱,而反见浮、洪、数、紧,即为逆象。浮为阴气不敛,虚阳外越,洪为阴竭格阳,数为阴不制阳,总由阴气衰竭,不能维持自身最低之阴阳平衡,而现离决之危象。

  凡暴病脉浮、洪、数、实为顺,久病脉微、缓、虚、弱为顺,新病而见沉、微、细、弱,久病而见浮、洪、数、实,皆为逆,脉证贵乎相合,设如证有余,而脉不足,或脉有余,而证不足,轻者必病势延绵,重者每致不救。

  论舍脉从症,或舍证从脉:人体正常时,不论内伤外感,破坏了机体阴阳平衡,发生疾病。病人每发现种种不适证候和不正常脉象,这种证候和脉象,在一般情况下是多相适应的。但在各别情况下,如身体素弱,再受病邪,致机体功能受损,不能正常反应病理变化,而使脉证不能相应。如阴证见阳脉,虚证见实脉,临床见此情况,必须运用四诊综合分析,弄清其真实情况,方能立法用药。如病人身发潮热,大便燥结,腹胀脘满,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垢,脉沉迟,此系阳明燥结,虽现沉迟之阴脉,应舍脉从证,而以承气汤下之。如患者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沉细,虽有太阳病之表证,不能发汗宣表,而应以扶阳温透,宜舍证从脉。还有一些复杂的脉证,如不细心体察,综合辨证,往往为假象所迷惑,以致贻误病情。何梦瑶说:“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火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岂堪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剧也。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证之真虚不从脉之假居也。”“如寒邪内伤,或食停气滞,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此以邪闭经络而然,既有痛胀等实证可据,则脉之虚乃假虚,当从证不从脉。又若伤寒四肢厥逆寒战,而脉见数滑,此由内热格阴。何以知之?以病由传经渐致,并非直中阴经,从无热证转寒之理,既有数滑之脉可据,则外症之虚为假虚,亦从脉不从证也。”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是临床辨证中重要之一环,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方能取舍切当得到疾病的真相。

  十、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形状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掌握。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波,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

  (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格。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四)主病:浮脉主表,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如脉浮兼迟,为胸阳不足,风寒外袭,宜温散寒邪,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浮而兼濡,多为伤暑。浮而兼数,多为风热。久病见浮,为阴气过伤,无以维阳,致虚阳上泛,而脉现浮象。另有久病体虚,脉多沉细,如突变浮脉,多因正气虚损,外邪内犯所致,故久病见浮,病多反复。(五)浮脉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亦流通。(六)浮脉辨证分析表浮脉主表(1)外邪侵袭一实证①浮而有力——表实②浮而无力——表虚③浮而兼迟——表寒④浮而兼洪——表热⑤浮而兼缓——中风风湿⑥浮而兼濡——伤暑⑦浮而兼实——阳胜⑧浮而兼滑——风痰(2)里证内伤--虚证①浮而兼散——极虚②浮而兼细——气虚③浮而兼涩——血虚2.洪脉

  图2.洪脉示意图(一)脉象:洪脉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如洪水之洪,大而且数,上涌有力。(二)洪脉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三)图解:洪脉浮取脉力超过正常,常见之浮脉,浮取脉力一般多在5个脉力单位,而洪脉多在6—7个脉力单位,而脉形宽阔,正常脉宽度,以升波基底部表示为2格,洪脉为3格,表示洪脉宽度超过正常1/3以上。其脉力突出在浮取力猛,中取和沉取一般皆在5个脉力单位,而浮取脉力较猛,有时患者浮取可至6—7脉力单位,形成上泛有力,波涛汹涌之势,即形态较正常为宽,上泛较正常有力,至数亦较正常为快。(四)主病:病现洪脉,多为热邪炽盛,深入阳明之候,其脉多右大于左。证状多为身发高热,汗出而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质红绛,而苔黄燥。在热性病,洪脉多现于右关,当脉洪大,身热不退,宜重用清热解毒之剂,以白虎汤清解气分之热毒。临床凡各种急性传染病,在热深陷气分时,右关脉多见洪大滑数,高热持续不退,此时应放胆重用清热解毒,生石膏有时用1—2两或3—4两,务使洪脉脉力减至5个脉力单位。脉形渐细,而数象渐减,身热下降为度,须使热毒由气分透卫外达,防其深陷营分,缠绵不愈。总之药量大小,须视脉象变化,而斟酌增减。洪脉象征毒热炽盛,机体为抗御大敌,而气血涌腾,以抗御之。由其脉象洪大,知其毒热炽盛。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由于邪盛正虚,机体的阴阳不能维持平衡,而现阴阳行将离决之象。另有洪脉浮取虽猛,而脉力仍在5单位之间,而中取重按,则较正常脉力为弱,脉形略宽,亦形成上涌之势,但身不大热,心不烦,多为阴虚火盛,而非阳明经实热。可以脉浮取脉力未超过正常,中取重取均较正常为弱以资鉴别。(五)洪脉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六)洪脉辨证分析表洪脉为热邪燔灼(1)洪而有力——实热(2)洪而无力——虚热(3)洪而兼浮——表热(4)洪而兼沉——里热(5)洪而虚软——热盛阴虚3.虚脉

  (一)脉象:虚大而软,按之不足.凡脉重按无力为虚。寻按脉浮中沉力量的对比,如重按之力弱于浮取或中取即谓之无力。(二)虚脉体状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三)示意图解:虚脉宽度和正常相同,而脉力浮取略弱,一般在4—5个脉力单位,中按脉力弱于浮取,重按更弱,一般多在2—3个脉力单位,差距愈大,则阴虚愈甚。如浮取为5个脉力单位,中取4个脉力单位,重取为2个脉力单位则阴虚较轻。若浮取4个脉力单位,中取2个脉力单位,重取1个脉力单位则阴虚为重。本图浮取脉力为3个脉力单位,中取重取皆为1个脉力单位,表明阴虚为重。(四)主病:虚脉为正气之虚,临床常见的虚脉,有阴虚阳虚两种,诊脉时须审清。阴虚之脉,虚大中空重按无力;阳虚之脉,细弱无力,多表现为浮取无力,脉象偏沉;阴虚无力皆为沉取无力,脉象偏浮。《脉经》云:“浮以候阳,沉以侯阴”。治疗时应根据阴阳之偏胜,制订益阴补阳的法则,决不可反其道而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这是辨证治疗的关键,应格外注意。辨证的方法,浮而无力为气虚,沉而无力为血虚,数而无力为阴虚(数而无力,临床称为虚数脉),迟而无力为阳虚。阳虚之脉,舌质多淡,便溏肢冷;阴虚之脉,舌质偏红,阴虚的伴有阴虚之证,而阳虚的亦具有阳虚之证,二者综合辨证,方能得其真象。

  通过临床的体验,凡气血虚弱的,其脉必虚,如虚而浮细,每为卫气之虚,必有恶风自汗,心悸气短等证,虚而细数,为肾阴不足,必有心烦失眠,腰酸痛等证。(五)虚脉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六)虚脉辨证分析表虚脉多见于气血虚弱(1)虚而兼浮——表虚自汗(2)虚而兼沉——里虚多泄(3)虚而兼迟——多为虚寒(4)虚而兼数——阴虚劳热(5)虚而兼大——阴虚不敛虚而兼细——气弱血虚(7)虚而兼涩——心血之虚虚而兼小——脾阳不振4.散脉(一)脉象;散脉浮大而散,举之散漫,按之全无,形如羹上肥,即浮取散漫无纪,中取重取皆无,这就是说浮取散漫节律不齐,而中取重取,则脉象渺然无踪。(二)散脉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仔细医。(三)示意图解:散脉浮取脉力很弱,多在3个脉力单位或更少,而脉搏节律不整,时有间歇,中取重取脉搏渺无踪迹,仅浮取,脉浮泛无力,而脉律不齐,形如汤中上浮之油,泛泛于表面之上,而中按重取,则指下感空空无物。(四)主病:散脉多见于心肾阴虚,不能维阳,形成阴阳离决之候,为一种病势危笃不易治疗之险证,在心脏病垂危时往往见之。(五)散脉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跗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5.芤脉图5芤脉示意图(一)脉象:指下浮大无力为芤,凡脉浮取有力,而中取重按皆无力为芤。(二)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三)示意图解:芤脉浮取脉力正常,一般为5个脉力单位,中取脉力则显著减弱,临床常见者多在1—2脉力单位。重按较好,每在2—3单位,以中取脉力最弱,为与虚脉不同之点。虚脉浮取有力,而中按重按皆无力,芤脉浮取有力,中取重按虽皆无力,而中按无力更为突出。(四)主病:芤脉多为失血亡阴,阴气损伤,阳气浮散之象,如因突然失血过多,为阴气损伤,阳气偏胜,阴虚则无以维阳,致阳现浮散之象。凡失血过多,及产后多见此脉。如小量出血或慢性出血,临床一时见不到芤脉,若时间较长,虽小量出血亦往往呈现芤脉。宜养阴止血,补血法治之。芤脉除失血伤阴外,在热性病,灼津铄液,热邪不解,临床亦可见到芤脉。(五)芤脉主病诗寸芤失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六)芤脉辨证分析表芤脉(1)芤而寸盛:多为吐衄上焦的出血。(2)芤而尺盛:常见漏崩尿血便血等证。(3)芤而上泛有力:多属热邪内犯。(4)芤而虚数:阴血两虚。

  6.革脉(一)脉象:革脉之形状,内空虚而外绷急。凡脉浮取坚硬搏指,重按豁然而空的即谓革脉。(二)革脉体状诗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中空,浑如鼓革。(三)示意图解:革脉浮取脉力超过正常,多在6—7个脉力单位,而坚硬搏指,无缓和柔软之象。中取重按脉力细弱,每在1—2脉力单位,是阴气大伤,无以维阳,形成孤阳外越,即将离决之象。(四)主病:革脉出现,在男子为失精亡血,妇人为半产漏下。按革脉自古即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谓病见革脉,为危证死证;一谓革脉为阴气虚竭。这两种说法,从表面看,似有矛盾,其实是革脉在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如革脉浮取虽坚硬搏指,而定息寻按,尚较和缓,为阴气骤伤,无以维阳,致孤阳外越坚硬搏指,毫无雍容和缓之意,久按较缓是一时性的孤阳外越,如及时以育阴扶正,养阴以维阳,尚能挽救。总之革脉的出现,不外两种情况;一为外邪袭表,病势较重,机体为捍卫外邪,竭尽全力,促使气血趋表以抗病,故脉现坚硬绷急,一为阴气虚竭,无以敛阳,孤阳外越。二者均属危候。

  (五)革脉主病诗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迂之,疝瘕为祟;右关迂之,土虚为疼。

  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妇女得之,半产漏下。

  7.滑脉(一)脉象;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即指下感到流利如珠。(二)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三)示意图解:滑脉浮取有力,根据病情而略有不同,体健热盛者,脉力可在5—6脉力单位,中取重取,大致相同,指下有圆滑流利之感,热轻体弱者,一般在4—5脉力单位。脉的宽度一般和正常接近,或有时宽些。(四)主病:滑脉为气实血壅之候,为痰热上逆,或食积、呕吐、满闷。脉象滑大,滑数,为内热,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下为小肠膀胱之热,总视滑脉表现之部位而定。如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若平人脉滑而和缓,为荣卫充实,健康之象。若滑大滑数,则为热邪内犯。凡发热由外邪诱发者,其右脉多现滑数。而各种传染病,当热毒在气分时,则右脉多现洪大滑数。

  (五)滑脉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

  (六)滑脉辨证分析表

  (1)病脉

  ①滑而兼浮——风痰

  ②滑而兼沉—一食满

  ③滑而兼数——风火痰热、热毒壅盛

  ④滑而兼实——积滞

  (2)平脉

  ①滑而和缓——健康之象

  ②滑而经断——妇女受孕之征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0(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14 | [楼 主]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四言脉诀》崔嘉彦



    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手太阴经,可得而息,此经属肺,上系吭嗌,

    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寸关与尺,两手各有,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名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在人消息,在人差别,

    迟数即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迟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

    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

    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直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

    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缘于人,天则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盛,内因浮脉,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躁何疑,表里寒热,风气冷燥,

    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浮沉之问,肺重三菽,皮毛相得,

    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是名芤脉,

    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滑而流利,无力缓涩,退同一例,

    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离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

    弦如张弦,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渺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是谓之缓,

    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则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

    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相引曰长,短则不及,来去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坚转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

    细如一线,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脉最易见,即脉求病,病无不明,

    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

    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温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

    及传而变,各状难悉,阳明则长,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

    在阳当汗,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脉非一端,

    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病,

    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温病,脉散诸经,各随所在,不可指名,暑伤于气,所以脉虚,

    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香港脚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

    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

    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者痿病,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痢逆冷,热厥脉伏,时或而数,

    便秘必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

    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

    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凶断,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或伏,痰饮中节,

    咳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

    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息,沉少伏匿,皆是死脉,

    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秤停,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沉弦细动,皆气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心中惊悸,脉必代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

    癫痫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皆邪脉,神志昏乱,汗脉浮虚,或涩或濡,

    软散洪大,渴饮无余,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鼻头色黄,小便必难,脉浮弦涩,为不小便,

    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

    设见浮大,后必难治,水肿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观色,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

    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屎赤溺,兼渴为阳,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则可治,虚则危急,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肝积肥气,弦细青色,心为伏梁,沉芤色赤,

    脾积痞气,浮大而长,其色脾土,中央之黄,肺积息贲,浮毛色白,奔豚属肾,沉急面黑,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积在本位,聚无定处,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为聚为积,实强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别,病同脉异,

    气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滑而不匀,必是吐泻,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夏月泄泻,脉应暑湿,

    洪而数溲,脉必虚极,治暑温泻,分其小便,虚脱固肠,罔或不痊,无,不痢,脉宜滑大,浮弦急死,沉细无害,

    五疽实热,脉必洪数,如或微涩,证其虚弱,骨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如汗加咳,非药可除,

    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热洪数,温细而坚,气虚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痈疽浮数,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疼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发痈之脉,弦洪相搏,细沉而滑,肺肝俱数,

    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肠痈难知,滑数可推,

    数而不热,肠痈何疑,迟紧未脓,下以平之,洪数脓成,不下为宜,阴搏于下,阳别于上,血气和调,有子之象,

    手之少阴,其脉动甚,尺按不绝,沉为有孕,少阴属心,心主血脉,骨为胞门,脉应于尺,或寸脉微,关滑尺数,

    往来流利,如雀之啄,或诊三部,浮沉一止,或平而虚,当问月水,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沉实在右,浮大在右,右女左男,可以为,离经六至,沉细而滑,阵痛连腰,胎实时脱,血瘕弦急,而大者生,

    虚小弱者,即见死形,半产漏下,革脉主之,弱即血耗,立见倾危,诊小儿脉,浮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

    大小滑涩,虚实迟,容据脉形,以审证治,大凡妇人,及夫婴稚,病同丈人,脉即同例,惟有妇人,胎产血气,

    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丈夫异,要知妇孺,贵识证形,问始之详,脉难尽凭,望闻问切,神圣工巧,

    愚者脉脉,明者了了,病脉诊法,大略如斯,若乃持脉,犹所当知,谓如春弦,夏名钩脉,秋则为毛,冬则为石,

    实强大过,病见于外,虚微不及,病决在内,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

    过与不及,皆是偏颇,春主肝木,夏主心火,脾土乘旺,则在长夏,秋主肺金,冬主肾水,五脏脉象,与五运配,

    肝脉弦长,厌匕聂匕,指下寻之,如循揄叶,益坚而滑,如循长竿,是谓太过,受病于肝,急如张弦,又如循刀,

    如按琴瑟,肝死之应,浮大如散,心和且安,累匕如环,如循琅,病则益数,如鸡举足,死操带钩,后踞前曲,

    浮涩而短,蔼匕如盖,此肺之平,按之益大,病如循羽,不下不上,死则消索,吹毛匕,沉濡而滑,肾乎则若,

    上大下锐,滑如雀啄,肾之病脉,啄啄连属,连属之中,然而微曲,来如解索,去如弹石,已死之肾,在人审识,

    脾者中州,平和不见,然亦可察,中大而缓,来如雀啄,如滴漏水,脾脏之衰,脉乃见此,又有肥瘦,修长侏儒,

    肥沉瘦浮,短促长疏,各分诊法,不可一途,难尽者意,难穷者理,得之于心,应之于指,勉旃小子,日诵琅琅,造道之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15 | 1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濒湖脉学

    明·李时珍



    李時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脈訣》,鄙陋紕繆,醫學習誦,以為權輿,逮臻頒白,脈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誤,,先考月池翁著《四診發明》八卷,皆精詣奧室,淺學未能窺造。珍因撮粹擷華,僭撰此書,以便習讀,為脈指南。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謹書於瀕湖所

    浮(陽)

    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輕泛貌),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浮脈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在卦為乾,在時為秋,在人為肺,又謂之毛。太過則中堅旁,虛,如循雞羽,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毛微,病在中也。《脈訣》言,尋之如太過,乃浮兼洪緊之象,非浮脈也。

    [體狀詩]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浮而有力為洪,浮而遲大為虛,虛甚為散,浮而無力為芤,浮而柔細為濡。

    [主病詩]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脈主表,有力表實,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

    沉(陰)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如綿裹砂,內剛外柔(楊氏)。如石投水,必極其底。沉脈法地,有淵泉在下,之象,在卦為坎,在時為冬,在人為腎。又謂之石,亦曰營。太過則如彈石,按之益堅,病在外也。不及則氣來虛微,,去如數者,病在中也。《脈訣》言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者,非也。沉有緩數及各部之沉,爛綿乃弱脈,非沉也。

    [體狀詩]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沉行筋間,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細無力)

    [主病詩]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氣積並寒。寸沉痰郁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並泄痢,腎虛腰及下元,。沉脈主裡,有力裡實,無力裡虛。沉則為氣,又主水蓄,沉遲痼冷,沉數內,熱,沉滑痰食,沉澀氣郁,沉弱寒熱,沉緩寒濕,沉緊冷痛。

    遲(陰)

    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遲為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脈談》言:重手乃得,是有沉無浮。一息三至,甚為易見。而曰隱隱、曰狀且難,,是澀脈矣,其謬可知。

    [體狀詩]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

    [體狀詩]脈來三至號為遲,小快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三至為遲,有力為緩,無力,為澀,有止為弦,遲甚為敗,浮大而軟為虛。黎氏曰︰遲小而實,緩大而慢;遲為陰盛陽衰,緩為衛盛營弱,宜別之。)

    [主病詩]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遲脈主臟,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

    數(陽)

    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數為陰不勝陽,故脈來太過焉。浮、沉、遲、數,脈之綱領。《素,問》《脈經》皆為正脈。《脈訣》立七表、八裡,而遺數脈,止歌於心臟,其妄甚矣。

    [體狀詩]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詩]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數而弦急為緊,流利為滑,數,而有止為促,數甚為極,數見關中為動。

    [主病詩]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當關胃火並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數脈主腑,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裡熱,氣口數實肺癰,數,虛肺痿。

    滑(陽中陰)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脈經》)。漉漉如欲脫。滑為陰氣有余,故脈來流利如水。脈者,,血之府也。血盛則脈滑,故腎脈宜之;氣盛則脈澀,故肺脈宜之。《脈訣》云︰按之即伏,三關如珠,不進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體狀相類詩]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滑則如珠,數則六至)

    [主病詩]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淋看尺部。滑主痰飲,浮滑風痰,沉滑食痰,滑數痰火,滑短宿食。《脈訣》言︰關滑,胃寒,赤滑臍似水。與《脈經》言關滑胃熱,尺滑血蓄,婦人經病之旨相反,其謬如此。

    澀(陰)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複來(《脈經》)。參伍不調(《素問》)。如輕刀刮竹(《脈訣》)。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蠶食葉。澀為陽氣有余,氣盛則血少,故脈來蹇滯,而肺宜之。《脈訣》言︰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與《脈經》所云,絕不相干。

    [體狀詩]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細遲短散,時一止曰澀。極細,而軟,重按若絕曰微。浮而柔細曰濡,沉而柔細曰弱。

    [主病詩]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痺,女人非孕即無經。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澀主血少精傷之病,女人有孕為胎病,無孕為敗血。杜光庭云︰澀脈獨見尺,中,形同代為死脈。

    虛(陰)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崔紫虛云︰形大力薄,其虛可知。《脈訣》言︰尋之不足,,舉之有余。上言浮脈,不見虛狀。楊仁齋言︰狀似柳絮,散漫而遲。滑氏言︰散大而軟,皆是散脈,非虛也。

    [體狀相類詩]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虛脈浮大而遲,按之無力。,芤脈浮大,按之中空,芤為脫血。虛為血虛,浮散二脈見浮脈。

    [主病詩]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痿痺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經》曰︰血虛脈虛。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曰︰久病脈虛者死。

    實(陽)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然(《脈經》)。,,堅實貌。《脈訣》言︰如繩應指來,乃緊脈,非實,脈也。

    [體狀詩]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相類詩]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浮沉有力為實,弦急彈人為緊,,沉而實大,微弦而長為牢。

    [主病詩]實脈為陽火郁成,發狂譫語吐頻頻。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疼舌強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腸痛不通。《經》曰︰血實脈實。曰︰脈實者,水谷為病。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脈,訣》言尺實小便不禁,與《脈經》尺實小腹痛、小便難之說何反。潔古不知其謬,訣為虛寒,藥用姜附,愈誤矣。

    長(陽)

    長脈,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素問》)。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心脈長,神強氣壯;腎脈長,蒂固根深。《經》曰︰長則氣治,皆言平脈也。

    [體狀相類詩]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主病詩]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長主有余之病)

    短(陰)

    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回,不能滿部(《脈經》)。戴同父云︰短脈只見尺寸,若關中見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陰陽絕脈,必死矣。故關不診短。黎居士云︰長短未有定體,諸脈舉按之,附過於本位者為長,不及本位,者為短。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肝肺,長短自見。

    [體狀相類詩]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澀、微、動、結,皆兼,短脈)

    [主病詩]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經》曰︰短則氣病,短主不,及之病)

    洪(陽)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複下。應血脈來去之象,象萬物敷布下垂之狀。詹炎舉言如,環珠者,非。《脈訣》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洪脈所宜,蓋謬也。

    [體狀詩]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淹淹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堅。(洪而有力為實,實而無力為,洪)

    [主病詩]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肝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洪主陽盛陰虛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曰︰脈大則病進。

    微(陰)

    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戴氏)。《素問》謂之小。氣血微則脈微。

    [體狀相類詩]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詩]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脈訣》云︰歲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亦枯。

    緊(陽)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線(丹溪)。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脈訣》言︰寥寥入尺來。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體狀詩]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見弦、實。

    [主病詩]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須發越,緊沉溫散自然安。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尺緊痛居其腹。況乃疾在其腹。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

    緩(陰)

    緩脈,去來小快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柳梢(滑伯仁)。緩脈在卦為坤,在時為四季,在人為脾。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若非其時,即為有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為胃氣。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賢推定五般土。陽土須知不遇陰,陰土遇陰當細數。詳《玉函經》。

    [體狀詩]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輕風。欲從脈裡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見遲脈。

    [主病詩]緩脈營衰衛有余,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痺,分別浮沉大小區。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痺,緩澀脾虛,緩弱氣虛。《脈訣》言︰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出自杜撰,與緩無關。

    芤(陽中陰)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芤,慈蔥也。《素問》無芤名。劉三點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脈經》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脈訣》言︰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截矣。又言主淋瀝、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相反,誤世不小。

    [體狀詩]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虛虛。

    [主病詩]寸芤積血在於胸,關內逢芤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弦(陽中陰)

    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巢氏),狀若箏弦(《脈訣》),從中,直過,挺然指下(《刊誤》)。弦脈在卦為震,在時為春,在人為肝。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緊而數勁為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脈訣》言︰,時時帶數,又言脈緊狀繩牽。皆非弦象,今削之。

    [體狀詩]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又見長脈)

    [主病詩]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瘕察左關。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弦為木盛之病。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弦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木來克土,必難治。

    革(陰)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時珍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証皆異也。又按︰《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混濁革變,急如涌泉,出而不反也。王貺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體狀主病詩]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見芤、牢。

    牢(陰中陽)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脈訣》不言形狀,但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孟浪謬誤。

    [體狀相類詩]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寒則牢堅裡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云︰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脈訣》言︰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濡(陰,即軟字)

    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及之象。《脈訣》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微脈,非濡也。

    [體狀詩]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諸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詩]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濡主血虛之病,又為傷濕。

    弱(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弱乃濡之干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體狀詩]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弱主氣虛之病。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散(陰)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裡(《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戴同父曰︰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平脈也。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腫,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柳氏曰︰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體狀詩]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腫,,居兩尺魂應斷。

    細(陰)

    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脈經》)。《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指背。

    [體狀詩]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見微、濡。

    [主病詩]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脈經》曰︰細為血少氣衰。有此証則順,否則逆。故吐衄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伏(陰)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脈訣》言︰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

    [體狀詩]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証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主病詩]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裡莫因循。食郁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証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庶物皆蘇之義。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複感寒,陰盛陽衰,四脈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複出也。若太溪、沖陽皆無脈者,必死。《脈訣》言︰徐徐發汗。潔古以附子細辛麻黃湯主之,皆非也。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

    動(陽)

    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安常曰︰關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脈訣》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殊非動脈。詹氏言其形鼓動如鉤、如毛者,尤謬。

    [體狀詩]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主病詩]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促(陽)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複來(《脈經》)。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脈經》但言數而止為促,《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者,謬矣。數止為促,緩止為結,何獨寸口哉﹗

    [體狀詩]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郁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促主陽盛之病。促、結之因,皆有氣、血、痰、飲、食五者之別。一有留滯,則脈必見止也。

    結(陰)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複來(《脈經》)。《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有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

    [體狀詩]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假)為殃病屬陰。結主陰盛之病。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浮結外有痛積,伏結內有積聚。

    代(陰)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脈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肝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臟之氣衰,而他臟之氣代至也。《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若無病,羸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只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複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體狀詩]動而中止不能還,複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數而時至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涂。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三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也。

    [主病詩]代脈元因臟氣衰,腹痛泄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脈經》曰︰代散者死。生泄及便膿血。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後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証。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戴同父曰︰脈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脈訣》五臟歌,皆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柳東陽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臟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人當診脈、問証、聽聲、觀色,斯備四珍而無失。

    四言舉要

    脈乃血派,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資始於腎,資生於胃,陽中之陰,本乎營衛,營者陰血,衛者陽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誼,氣如橐▁,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取決,此經屬肺,上系吭嗌,脈之大會,息之出入,一呼一吸,四至為息,日夜一萬,三千五百,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為準,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命門,居兩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男女脈同,惟尺則異,陽弱陰盛,反此病至,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尋,又有九候,舉按輕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動,寸候胸上,關候膈下,尺候於臍,下至跟踝,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浮為心肺,沉為腎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間,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肝脈之沉,沉而弦長,腎脈之沉,沉實而濡,脾胃屬土,脈宜和緩,命為相火,左寸同斷,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春得秋脈,死在金日,五臟準此,推之不失,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調停自氣,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則,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証,轉遲轉冷,轉數轉熱,遲數既明,浮沉當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冥,人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因之浮,則為表証,沉裡遲陰,數則陽盛,內因之浮,虛風所為,沉氣遲冷,數熱何疑,浮數表熱,沉數裡熱,浮遲表虛,沉遲冷結,表裡陰陽,風氣冷熱,辨內外因,脈証參別,脈理浩繁,總括於四,既得提綱,引申觸類,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甚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沉脈法地,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有力為牢,實大弦長,牢甚則實,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弱甚則細,如蛛絲然,遲脈屬陰,一息三至,小快於遲,緩,不及四,二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浮大虛散,或見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細弱,遲細為澀,往來極難,易散一止,止而複還,結則來緩,止而複來,代則來緩,止不能回,數脈屬陽,六至一息,七疾八極,九至為脫,浮大者洪,沉大牢實,往來流利,是謂之滑,有力為緊,彈如轉索,數見寸口,有止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可候,厥厥動搖,狀如小豆,長則氣治,過於本位,長而端直,弦脈應指,短則氣病,不能滿部,不見於關,惟尺寸候,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証,浮脈主表,裡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沉脈主裡,主寒主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郁,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沉牢痼冷,沉實熱極,沉弱陰虛,沉細痺濕,沉弦飲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陰毒聚積,遲脈主臟,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數脈主腑,主吐主狂,有力為熱,無力為瘡,滑脈主痰,或傷於食,下為蓄血,上為吐逆,澀脈少血,或中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厥逆,弦脈主飲,病屬膽肝,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浮弦支飲,沉弦懸痛,陽弦頭痛,陰弦腹痛,緊脈主寒,又主諸,痛浮緊表寒,沉緊裡痛,長脈氣平,短脈氣病,細則氣少,大則病進,浮長風癇,沉短宿食,血虛脈虛,氣實脈實,洪脈為熱,其陰則虛,細脈為濕,其血則虛,緩大者風,緩細者濕,緩澀血少,緩滑內熱,濡小陰虛,弱小陽竭,陽竭惡寒,陰虛發熱,陽微惡寒,陰微發熱,男微虛損,女微瀉血,陽動汗出,陰動發熱,為痛與驚,崩中失血,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陽盛則促,肺癰陽毒,陰盛則結,疝瘕積郁,代則氣衰,或泄膿血,傷寒心悸,女胎三月,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凶吉可推,中風浮緩,急實則忌,浮滑中痰,沉遲中氣,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臟身冷,入腑身溫,風傷於衛,浮緩有汗,寒傷於營,浮緊無汗,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濕傷於血,脈緩細澀,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証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病見陰,病必危殆,陰病見陽,雖困無害,上不至關,陰氣已絕,下不至關,陽氣已竭,代脈止歇,臟絕傾危,散脈無根,形損難醫,飲食內傷,氣口急滑,勞倦內傷,脾脈大弱,欲知是氣,下手脈沉,沉極則伏,澀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緊食,氣澀血芤,數火細濕,滑主多痰,弦主留飲,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浮滑兼風,沉滑兼氣,食傷短疾,濕留濡細,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者折,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洪,發熱則惡,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怕,咳嗽多浮,聚肺關胃,沉緊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順,沉澀肢寒,散脈逆証,病熱有火,洪數可醫,沉微無火,無根者危,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急數,諸病失血,脈必見芤,緩小可喜,數大可憂,瘀血內蓄,卻宜牢大,沉小澀微,反成其害,遺精白濁,微澀而弱,火盛陰虛,芤濡洪數,三消之脈,浮大者生,細小微澀,形脫可驚,小便淋▁,鼻頭色黃,澀小無血,數大何妨,大便燥結,須分氣血,陽數而實,陰遲而澀,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癇脈宜虛,實急者惡,浮陽沉陰,滑痰數熱,喉痺之脈,數熱遲寒,纏喉走馬,微伏則難,諸風眩暈,有火有痰,左澀死血,右大虛看,頭痛多弦,浮風緊寒,熱洪濕細,緩滑厥痰,氣虛弦軟,血虛微澀,腎厥弦堅,真痛短澀,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從吉,浮大延久,疝氣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兼緊者寒,弦滑痰飲,濡細腎著,大乃腎虛,沉實閃肭,腳气有四,遲寒數熱,浮滑者風,濡細者濕,痿病肺虛,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風寒濕氣,合而為痺,浮澀而緊,三脈乃備,五疸實熱,脈必洪數,澀微屬虛,切忌發渴,脈得諸沉,責其有水,浮氣與風,沉石或裡,沉數為陽,沉遲為陰,浮大出厄,虛小可驚,脹滿脈弦,土製於木,濕熱數洪,陰寒遲熱,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大可治,虛小危極,五臟為積,六腑為聚,實強者生,沉細者死,中惡腹脹,緊細者生,脈若浮大,邪氣已深,癰疽浮散,惡寒發熱,若有痛處,癰疽所發,脈數發熱,而痛者陽,不數不熱,不疼陰瘡,未潰癰疽,不怕洪大,已潰癰疽,洪大可怕,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脈宜短澀,不宜浮大,唾糊嘔血,腸癰實熱,滑數可知,數而不熱,關脈芤虛,微澀而緊,未膿當下,緊數膿成,切不可下,婦人之脈,以血為本,血旺易胎,氣旺難孕,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欲產之,脈其至離經,水下乃產,未下勿驚,新產之脈,緩滑為吉,實大弦牢,有証則逆,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証,與虎口紋,奇經八脈,其診又別,直上直下,浮則為督,牢則為沖,緊則任脈,寸左右彈,陽蹺可決,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關左右彈,帶脈當訣,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督脈為病,脊強癲癇,任脈為病,七疝瘕堅,沖脈為病,逆氣裡急,帶主帶下,臍痛精失,陽維寒熱,目眩僵仆,陰維心痛,胸脅刺築,陽蹺為病,陽緩陰,急陰蹺為病,陰緩陽急,癲癇螈寒,熱恍惚▁,八脈脈証,各有所屬,平人無脈,移於外絡,兄位弟乘,陽溪列缺,病脈既明,吉凶當別,經脈之外,又有真脈,肝絕之脈,循刀責責,心絕之脈,轉豆躁疾,脾則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絕如毛,無根蕭索,麻子動搖,浮波之合,腎脈將絕,至如省客,來如彈石,去如解索,命脈將絕,蝦游魚翔,至如涌泉,絕在膀胱,真脈既形,胃已無氣,參察色証,斷之以臆





    濒湖脉学
    脉学七言诀
    浮  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  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迟  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马夬jue)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数  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滑  脉
    体状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相类诗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疒颓tui)淋看尺部。
    涩  脉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虚  脉
    体状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相类诗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实  脉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分部诗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长  脉
    体状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  脉
    体状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洪  脉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微  脉
    体状诗
    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诗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紧  脉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缓  脉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风占nian)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芤  脉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  脉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王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革  脉
    体状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主病诗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
    见芤、牢脉。
    牢  脉
    体状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  脉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弱  脉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散  脉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  脉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伏  脉
    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动  脉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  脉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结  脉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  脉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四言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内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濡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濡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涩。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一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文。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跷可决;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跷为病,阳缓阴急;阴跷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斯易。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15 | 2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察病指南
    书名:察病指南
    作者:施桂堂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年—1279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医之为学。自神圣工巧之外无余说。今人往往遗其三而主其一。一者何。切而知之谓之巧
    也。然亦曷尝真见其所谓巧者。特窃是名以欺世耳。间有以活人自任者。又弊于医书之委压。惑于
    议论之纷纭。无所折衷。每得其粗而不得其精。余自弱冠有志于此。常即此与举业并攻。迨夫年将知命。
    谢绝场屋。尽屏科目之累。专心医道。取灵枢、素问、太素、甲乙、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参考
    互观。求其言之明白易晓。余尝用之而验者。分门纂类。裒为一集。名曰察病指南。其间如定四
    季六脏平脉。与夫七表八里之主病。分见于两手三部者。亦本于圣贤之遗论。特推而广之。触类而
    补之。其他言之未甚昭着者。则附以己意发明之。盖将以贻诸子孙。非敢求人之知也。年来疫疠
    盛行。病者不幸而招医。多见以阳病服桂附者。悉殒于非命。岂惟不知脉。并于证而不知。吁何
    惨哉。或者不察。乃曰吾取医之运耳。奚暇问其学之精否。殊不知恃运以言医。虽幸而或中。而
    所丧亦多。求其万举万全者难矣。此余所以不敢自私。欲锓梓以广其传。庶几与同志者共云。
    \x淳 改元九月立冬后四日永嘉施发政卿序\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七月既望。祷雨获应。翌日。皂史递诗筒来。睨而视之。乃岘山施君为喜雨作也。语意伟健。
    有宰官寻痛声之句。其知予忧民之忧者欤。越数日。又以裒类医书出示。议论可观。非儒而医不
    能也。予未尝学医。未尝无活人之心。为邑于斯。每访民间疾苦。思有以起其危。日夜懔懔。用药不
    同而用心同。其相与勉之。
    \x淳 乙巳良月冀邸赵与谘书\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能医人多矣。能使人皆能医人不多也。盖以医医人有限。以医教人无穷。施桂堂察病证有书
    曰指南。考本草有书曰辨异。而续易简又有方有论。桂堂之心。使人人知有此书此方论也。不特自能
    医人。且欲人莫不能医人。 录录辈曰秘方曰家藏方。小智自私。靳不示人。心之广狭盖可见。
    \x淳 丙午正月中 澹齐赵崇贺书\x

    <目录>卷上
    <篇名>十二经总括
    属性:左手寸口。手少阴心脏部。为帝王。(一云君主之官)属朱雀。南方丙丁君火。主血脉及暑。
    外候在舌。其神神。其志喜。其声笑(一云言)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其音征。其卦
    离。其数七。(此成数也其生数二)其变动为忧。其腑手太阳小肠。其积伏梁。如臂连脐。左手关
    上。足厥阴肝脏部。为尚书。(一云将军之官)属青龙。东方甲乙木。主藏血及筋爪风。外候在
    目。其神魂。其志怒。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音角。其卦震。其数八。
    (此成数也其生数三)其变动为握。其腑足少阳胆。其积肥气。若杯覆左胁边。
    左手尺内。足少阴肾脏部。为列女。(一云作强之官)属玄武。北方壬癸水。主藏精及骨髓
    齿水湿寒。外候在耳。其神志。其志恐。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音羽。
    其卦坎。其数六。(此成数也其生数一)其变动为栗。其腑足太阳膀胱。其支脉曰巨阳。其积贲豚。在脐下。
    右手寸口。手太阴肺脏部。为将军。(一云相傅之官)属白虎。西方庚辛金。主藏气及皮毛
    燥。(一云寒)外候在鼻。其神魄。其志忧。其声哭。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音
    商。其卦兑。其数九(此成数也其生数四)其变动为咳。其腑手阳明大肠。其积息贲。在右胁边。右
    手关上。足太阴脾脏部。为大夫。(一云仓廪之官)属勾陈。中央戊己土。主藏智。肌肉劳倦湿。外候
    在唇口。其神意。其志思。其声歌。其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音宫。其卦坤。其数五
    。(此生数也)其变动为哕。其腑足阳明胃。其积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右手尺内。手厥阴命
    门部。属相火。一名神门。一名手心主。一名心包络。主藏心。与肾同气。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其腑手少阳三焦。上焦其卦干。中焦其卦艮。下焦其卦巽。

    <目录>卷上
    <篇名>诊三部脉法
    属性:寸部法天。主上焦。诊自头以下至心病也。关部法人。主中焦。诊自心以下至脐病也。尺部法
    地。主下焦。诊自脐以下至足病也。

    <目录>卷上
    <篇名>三部九候
    属性:三部者。上中下。即寸关尺也。每部三候。各自分天人地。
    上部天以候头角。上部人以候耳目。上部地以候口齿。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
    地以候胸中。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下部地以候肾(九候虽有数说。不如此说易晓。今
    亦难用。姑存之。)
    王子亨云。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

    <目录>卷上
    <篇名>左右三部六候
    属性: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其穴在两乳间)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左尺外以候
    肾。内以候腹中(腹属下焦。右手尺中亦可候也。)
    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三焦之所主也)右关外以候脾。内以候胃脘。右尺外以候
    心主。内以候腰。

    <目录>卷上
    <篇名>四季脉名
    属性:春弦(谓端直如弓弦也)夏洪(一云钩。谓脉如钩芒。来疾去迟。)秋浮。(一云毛。谓如
    鸿毛之轻举也。)冬沉。(一云营。一云石。谓其沉也。)

    <目录>卷上
    <篇名>诊五脏四季常脉
    属性:春肝脉微弦而长。(一云弦细而长。一云弦长而软。一云濡弱而长。)
    夏心脉洪大而散。(一云浮大而散。一云浮洪而 。一云洪而微实。一云浮大而洪长。一云
    洪大而长。)吕广云。非是。乃小肠脉也。
    四季脾脉娜娜而缓。(一云软大而缓。一云沉而濡长。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旺一十八日。)
    秋肺脉浮涩而短。(一云微涩而短。一云轻虚以浮。)
    冬肾脉沉滞而滑。(一云沉濡而短。一云沉而紧实。一云沉细。一云沉实而滑。一云沉濡而
    滑。)

    <目录>卷上
    <篇名>定四季六脏平脉
    属性:春肝脉欲弦而长。心脉欲弦而洪浮。脾脉欲弦而缓。肺脉欲弦而微浮。肾脉欲弦而沉濡。命门脉欲弦而滑。
    夏心脉欲洪大而散。脾脉欲洪而迟缓。肺脉欲洪而浮涩。肾脉欲洪而沉滑。命门脉与肾同。肝脉欲洪而弦长。
    秋肺脉欲浮而短涩。肾脉欲微而伏。命门脉欲微而滑。肝脉欲浮而弦细。心脉欲浮而洪。脾脉欲浮而微缓。
    冬肾脉欲沉而滑。命门脉与肾同。肝脉欲沉而弦。心脉欲沉而洪。脾脉欲沉而缓。肺脉欲沉而涩。

    <目录>卷上
    <篇名>定四季相克脉
    属性:春得秋脉者。死于庚辛日。(谓金之克木也)
    夏得冬脉者。死于壬癸日。(谓水之克火也)
    四季得春脉者。死于甲乙日。(谓木之克土也)
    秋得夏脉者。死于丙丁日。(谓火之克金也)
    冬得四季脉者。死于戊己日。(谓土之克水也)
    五脏相克所不可胜者为贼邪。其难治也信矣。至于所可胜者为微邪。虽不治而自愈。王叔和
    脉赋云。春得脾而不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难救。秋得肝亦何疑。反以微邪为可畏者何耶。
    及观灵枢经云。水动而火明。火炎而土平。土盛而金生。金盛而水盈。乃知叔和之说有所本。试即
    土盛金生言之。夫土气既旺。则生金以克木。使肝脏之脉弦而缓。是本脉尚存。脾或侵之。此所
    谓微邪不足虑。若本脉全无而独见脾脉者。斯足为害也。余脏可以类推。

    <目录>卷上
    <篇名>诊五脏贼邪脉
    属性:东方角木春肝木。木畏金。遇肺金乘木大逆。八月死。
    南方征火夏心火。畏水。遇肾水乘火大逆。十一月死。
    中央宫土脾土。畏木。遇肝木乘土大逆。二月死。
    西方商金秋肺金。畏火。遇心火乘金大逆。五月死。
    北方羽水冬肾水。畏土。遇脾土乘水大逆。六月死。(此即前四季相克脉也。前言其所死之日。此言其所死之月。
    故两存之。)

    <目录>卷上
    <篇名>诊四时虚实脉歌
    属性:春得冬脉只是虚。(谓春脉弦。反得冬石脉。是肾水。为木之母从后来乘肝木之子。为虚邪。)兼令补肾病自除。
    (母虚则补之)若得夏脉缘心实。(得夏洪脉。是心火。为木之子从前来乘肝木之母。为实邪。)还应泻子自无虞。(子
    实则泻之。)夏秋冬脉皆如是。在前为实后为虚。春中若得四季脉。不治多应病自除。(四季缓脉。是脾土。为木之妻不
    胜于夫。为微邪。虽不治而病自愈。)

    <目录>卷上
    <篇名>下指轻重法
    属性:凡诊候安神靖气。男先诊左手。女先诊右手。将中指揣得关位。却以第一指着寸部令彻骨。
    渐徐举指。关尺部皆然。(此先重而后轻也。活人书云。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次重按。此先
    轻而后重也。亦得。)

    <目录>卷上
    <篇名>诊五脏动脉法
    属性:脉来五十动一止者。五脏六腑受气足。其人无病。
    脉来四十动一止者。一脏无气。谓肾气先尽也。其人后四年春草生时死。
    脉来三十动一止者。二脏无气。其人后三年谷雨至时死。
    脉来二十动一止者。三脏无气。其人后二年桑椹赤时死。
    脉来十动一止者。四脏无气。其人后一年草枯时死。
    脉来五动一止者。五脏无气。其人后五日死。
    王叔和云。脉来四动一止八日死。三动一止六七日死。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别本云。但此
    止者非结脉促脉之止也。此是代脉之止也。至于代脉。非达人者难窥者乎。)

    <目录>卷上
    <篇名>诊六腑平脉法
    属性:左手寸口。手太阳小肠。脉洪大而紧。(一云洪大而长。)为受盛之官。名受盛之府。
    左手关上。足少阳胆。脉弦大而浮。(一云大而浮。一云乍数乍疏乍短乍长。一云乍大乍小
    乍短乍长。其与祟脉无异。何以区别。然两手三部皆然方为祟脉。今独左手关部如此。则谓
    之胆脉可也。)为中正之官。名清净之府。(一云中精之府)相火胆与风木肝合脉。急则为惊。
    左手尺内。足太阳膀胱。脉洪滑而长。为州都之官。名津液之府。寒水膀胱与君火肾合脉。急
    则为瘕。
    心脉居午。谓之君火宜也。今肾脉居子。亦谓之君火何义。命门脉为心主居亥。谓之相火宜也。
    今胆脉居寅。亦谓之相火又何耶。及观内经天元纪大论篇。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巳亥
    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阳
    之上相火主之。而释者谓午亥之岁为正化。子巳之岁为对化。由此言之。则心肾皆可言君火。以其热气主之也。厥阴既
    主风气。而手厥阴命门不
    当以相火言。
    少阳既主其相火。则胆与三焦为相火明矣。
    右手寸口。手阳明大肠。脉浮短而滑。(一云短而涩)为传道之官。名传道之府。
    右手关上。足阳明胃。脉浮长而涩。(一云浮大而短)为仓廪之官。名水谷之府。燥金胃与湿土脾合。
    右手尺内。手少阳三焦。脉洪散而急。为决渎之官。名外府。

    <目录>卷上
    <篇名>脉息大数
    属性:人一呼一吸脉各行三寸。此一息也。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
    二十五度。为一周也。复会于手太阴。

    <目录>卷上
    <篇名>诊五脏脉诀
    属性:轻手于皮肤得之者肺也。至肌得之者心也。至肉得之者脾也。至筋得之者肝也。至骨得之者肾也。

    <目录>卷上
    <篇名>男女反脉
    属性:男子阳脉常盛。阴脉常弱。女子阳脉常弱。阴脉常盛。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当作虚
    医)女得男脉为有余。病在外(谓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当作实医。)男子生于
    寅。寅为木。女子生于申。申为金。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三阳从地生。故男子尺脉沉也。
    三阴从天生。故女子尺脉浮也。

    <目录>卷上
    <篇名>观人形性脉法
    属性: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人肥则脉沉。(一云脉浓。一云脉细而实。)人瘦则脉浮。(一云脉急。
    一云脉大而长。)人壮脉欲大。人弱脉欲小。反者为逆。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老人脉微。微阳羸阴者平。(一云脉濡而缓)妇人脉当软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
    脉实自 。呼吸八至。(一云幼人脉数而壮)性急脉急。性缓脉缓。

    <目录>卷上
    <篇名>察平人损至脉法
    属性:凡一呼一吸为一息。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是一息之间脉四至并五至。不大不小。不短
    不长。是为平人之脉也。
    一呼一吸脉不及四至者曰缓。(一云气虚)其人少气三至者曰迟(一云损)其人可治。二至
    者曰败。(一云寒)其人难治。延时而死。一至者曰息。其人虽行。方当着床。待时而死。此为
    阴病之损脉也。故曰阴病脉迟。
    一呼一吸脉六至者曰数。(一云离绝)为始得病。七至者曰极。(一云无魂)八至者曰脱(一云夺精。一云无魄。)九
    至者曰死。十至者曰墓。(一云困)沉细者困在夜。浮大者
    困在昼。十一十二至者曰死。(一云绝魄。一云命倾)沉细夜死。浮大昼死。此为阳病之至脉也。故曰阳病脉数。

    <目录>卷上
    <篇名>诊暴病脉法
    属性:脉来急大洪直者死。细微者无害。

    <目录>卷上
    <篇名>诊祟脉法
    属性: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别本云。右尺洪大为祟脉。)寸尺有脉。关中无脉为鬼
    病。

    <目录>卷上
    <篇名>诊病内外法
    属性: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

    <目录>卷上
    <篇名>诊病脉法
    属性:左手脉横 在右。右手脉横 在左。脉头大者脐上。脉头小者脐下。

    <目录>卷上
    <篇名>诊候约法
    属性: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燥。洪为惊为痫。(一云数为虚为热。滑为
    实为下。)
    又云。风则脉浮。寒则脉紧。中暑则脉虚而滑。中湿则脉细而涩。(活人书云。脉沉缓为中湿。
    脉细者非也。)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浮。

    <目录>卷上
    <篇名>辨杂病脉吐汗温利可否法
    属性:弦紧者可下。弦迟者宜温。紧数者宜汗。脉微者不可吐。虚细者不可下。沉微者不可汗。

    <目录>卷上
    <篇名>人迎气口脉
    属性:人迎脉在左手关前一分。(其穴在结喉两旁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动脉应手者是也。)诊之以
    候六淫。浮则为风。紧盛则伤于寒。
    气口脉在右手关前一分。诊之以候七情。浮则为虚为气。紧盛则伤于食。

    <目录>卷上
    <篇名>辨三因
    属性:寒暑燥湿风热谓之六淫。属外因。
    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属内因。
    疲极筋力。尽神度量、饮食饥饱、叫呼走气、房室劳逸、金疮 折、虎野狼毒虫、鬼疰客忤、
    畏压溺等。为不内外因。
    陈无择云。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
    前一分。人命之主也。

    <目录>卷上
    <篇名>定生死诀
    属性:阳病得阴脉者死。阴病得阳脉者生。脉病患不病者死。(名曰行尸)人病脉不病者生。(为
    内虚尸厥)既有人病而脉不病者。直是息数脉与相应者可治也。难经云。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
    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脉经云。病患得健脉。名曰卧尸。脉诀云。病患脉健不用治。夫人病
    脉不病者。安有是理。当如难经之说。谓息数不应脉数者是也。人之初病。脉非数则迟。必此等
    脉可生。若健脉则急大洪直。与形证相反者。断不可治。

    <目录>卷上
    <篇名>下指疏密法
    属性:凡诊视其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古人身长其臂亦长。故寸部占九分。关尺部各占一
    寸。三部共二寸九分。今人身短其臂亦短。有三部共不及二寸者。若根据古法诊之。则头指诊在关
    部。次指诊在尺部。第三指诊在闲处。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为准。逐一指诊。指其部位
    。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说。庶几可也。

    <目录>卷中\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
    <篇名>七表脉
    属性:七表脉属阳。浮芤滑实弦紧洪也。(秘宝以洪大浮数紧动滑实为阳。伤寒论以大浮数动滑为
    阳。)
    \x一、浮脉。\x指下寻之不足。举之有余。似水上浮物。以手按之虚散。举之有力。故名曰浮也。(浮
    为在表。主风虚乏短气。)
    左手寸口脉浮。主伤风发热。头痛目眩及风痰。
    左手关上脉浮。主胃虚腹胀。小便难。(肝脉本微弦而长。今见浮脉。周氏云。主胃虚腹胀。乃
    是胃经受病何也。黄帝云。主小便难。乃是膀胱经受病又何也。岂肝脉从小腹上挟胃而然耶。)
    浮大而实。主眼目昏痛。溢关与寸口相应。主目眩头重筋疼。浮洪盛大。主筋脉缓弱。身体无力
    浮大而长。主风眩癫疾。
    左手尺内脉浮。膀胱受风热。主小便赤涩。浮而紧。主耳聋及淋闭。浮而大。为阳干阴。溺则阴
    中痛。浮而数。主小便频。并热淋。
    右手寸口脉浮。肺感风寒。主咳嗽气促。鼻塞清涕。冷汗自出。背膊劳强。夜卧不安。(浮本肺
    脉。但全浮则为病。如浮涩而短。斯为平脉也。)浮而实。主咽门干燥。伤损有疮痈。浮短为
    肺伤为诸气。浮滑为走刺。浮缓为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浮紧为肺有水。
    右手关上脉浮。脾气不足。腹满不饮食。食不消化。积热在胃中。浮滑而疾速者亦然。浮缓不
    思饮食。浮而实脾胃虚。主消中口干饮水。多食亦饥。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滑为饮。浮细
    而滑。为伤饮。浮而微。则伤客热邪风。主病寒热去来。进退不定。
    右手尺内脉浮。大肠受风热。主大便秘涩。客热在下焦。浮数主大便坚。(大肠虽肺腑。居下
    焦。)寸关脉浮而疾。名阳中之阳。主头痛。尺寸俱浮。主患气。俱浮而滑。男子疝瘕。妇人有孕。
    或月闭不通。浮滑疾紧。为百合病。
    趺阳脉浮虚者。(浮为风为虚。风脉则指下浮有力。虚脉则指下浮而无力。)
    \x二、芤脉。\x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其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喻似指按芤草
    叶。芤叶即葱类。中心空虚。故名曰芤也。(主失血)
    左手寸口脉芤。主吐血。微芤者衄血。
    左手关上脉芤。主腹内作声有瘀血。亦主吐血眼暗。
    左手尺内脉芤。主淋沥。小便赤或有血。
    右手寸口脉芤。主胸中积血瘀血。
    右手关上脉芤。主腹内暴痛。肠胃内有痈积瘀血。(活人书云。主大便血。)
    右手尺内脉芤。主大肠血痢或下血。
    \x三、滑脉。\x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即伏。不进不退。或云往来流利。按如动珠子而有力。替
    替然。与数相似。故名曰滑也。(主吐逆)
    左手寸口脉滑。心藏热。滑而实大。心惊舌强。
    左手关上脉滑。肝藏热。上连头目为患。滑散为瘫。缓滑而浮散者有风。
    左手尺内脉滑。肾与膀胱俱热。主小便结涩淋沥。茎中痛。尿色赤。又滑为风。多血少气。少气
    则四肢困疲 疼。多血则疼痛小便赤。滑而弦。主腰脚痛。滑而弱。主阴中痛。(脉赋解义云。
    男子尺部见滑。主膀胱冷气缠聚。小腹急胀。便漩利数。两胁胀满。直以滑脉主冷亦未可。
    当如弦脉说。)
    右手寸口脉滑。阳气盛实。主呕逆。滑而实。肺脏大热。主毛发干焦。胸膈壅滞。聚气为痰
    。头目昏重。涕唾稠粘。咽中干燥疼痛。或时咳嗽。
    右手关上脉滑。脾脏热。主口臭恶气。喘息粗大。胃脘先受寒气。变为热实。饮食不下。下则吐
    逆。病脾风疝。滑实为胃热。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
    右手尺内脉滑。下焦有实热。渴而引饮。饮冷过度。脐似冰冷。腹鸣时痛或下痢。妇人主血
    气实。经月不通。(然而尺脉滑者。亦本形也。脉赋解义云。尽脉滑。主胞络极冷。女经不调。则
    以滑为阴脉也。)和缓为妊娠。滑而浮大小腹痛。滑而弱大便痛。滑为鬼疰。滑数为结热。滑为痰逆。
    趺阳脉滑者。胃气实。
    \x四、实脉。\x按之洪大牢强。隐指 然。故名曰实也。(主病在内)
    左手寸口脉实。胸中热甚及生寒热。实而大。主头面热风所攻。心中躁闷。身上疼痛。面色赤。
    实大而滑。主舌强心惊。语话艰难。
    左手关上脉实。主腹中切痛。实而浮大。肝气盛。主眼目赤痛昏暗。
    左手尺内脉实。主小腹满痛。小便涩。实而滑。主淋沥茎中痛。尿色赤。实而大。膀胱热。主小便
    艰难不通。实而紧。主腰痛。(或本云。实紧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
    右手寸口脉实。主上焦热。实而浮。是热乘肺脏。咽门干燥。伤损有疮痈。及主气寒喘咳。
    右手关上脉实。脾脏虚弱。饮食减少。(热气蒸脾虚也)反胃气壅滞。实而浮。脾家热。主消
    中唇口干燥。饶饮水浆。食多不饱。四体劳倦。(陈无择谓实而紧为胃寒。然二脉虽属阳。实脉
    则主热痛。紧脉则主寒痛。今二脉俱见。谓之主胃寒。恐非也。)
    右手尺内脉实。主忽下痢。(此则热痢。黄帝脉经于关部之脉实。腹满寒疝下痢。夫其阳脉
    如何主寒疝。必传之讹也。今下痢移于尺部。属下焦也。)
    \x五、弦脉。\x劲急如张弓弦。故名曰弦也。脉经以为表脉则属阳。伤寒论以为阴。脉赋解义
    亦云弦滑之脉虽属于七表。皆主于阴。数说不同。 当如活人书说。若弦而洪数者为阳。弦疾而沉且
    微细者为阴。主拘急。又巢元方、王子亨以弦为虚。主拘急。
    左手寸口脉弦。主头疼有心气。心胸中急痛及心悬。如人大饥之状。主劳气发作乏力。多盗汗。手足 痛。
    左手关上脉弦沉。主患 癖。( 者悬也。以悬于心下。或左或右或中也。癖者侧也。其气在
    于脐胁之侧。或上下左右也。)弦而紧者。胁下痛。为恶寒。为疝瘕。为瘀血。弦小者。为寒癖。
    左手尺内脉弦。主小腹急满痛。弦而滑。主腰脚痛。
    右手寸口脉弦。主皮毛枯槁。
    右手关上脉弦。主胃中寒。有宿食及饮。
    右手尺内脉弦。主小腹中拘急。下焦停滞水积。弦数为劳疟。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弦急中
    风热。(急者紧也。弦紧多主寒。此言中风热何也。)
    \x六、紧脉。\x按之实数。似切绳状。来疾而有力。故名曰紧也。(主痛)
    左手寸口脉紧。主头痛。紧而沉。心中气逆冷痛。
    左手关上脉紧。主心下苦满热。及心腹痛。筋脉拘急。主风气伏阳上冲。化为狂病。紧而实。主
    患癖。
    左手尺内脉紧。主脐下及腰脚痛。
    右手寸口脉紧而沉滑。肺气实。主咳嗽。
    右手关上脉紧。主脾中痛。胁肋下拘急。欲吐不吐。干呕气逆冲。昏闷。盛紧者腹胀。紧而滑者。
    为宿食。为蛔动。为吐逆。
    右手尺内脉紧。主下焦疼痛。
    紧而长过寸口者。为疰病。紧而急者遁尸。紧而数者。寒热俱发。下之乃愈。尺寸俱紧而数。其人中毒吐逆。
    \x七、洪脉。\x极大在指下。举按满指。或云来大去长。故名曰洪也。(主热)
    左手寸口脉洪。主头痛。胸膈胀满烦热。
    左手关上脉洪。肝脏热。及四肢浮热。遍身疼痛。(手足本属脾部。今四肢浮热。乃见肝部
    。则知关脉主中焦病。故肝脾俱可候也。)
    左手尺内脉洪。膀胱热。主小便赤涩。而脚 疼。
    右手寸口脉洪。主毛发干焦。涕唾稠粘。咽喉干燥。洪而紧。为喘急。
    右手关上脉洪。胃中积热。主翻胃大吐逆。口干。洪而紧为胀。
    右手尺内脉洪。主大肠不通。燥粪结涩。
    洪大为伤寒热病。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洪浮为阳邪来见为祟。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
    痛发痈肿。(别本云。三部俱洪。三焦俱热。)

    <目录>卷中\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
    <篇名>八里脉
    属性:八里脉属阴。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秘宝以微沉缓涩迟伏软弱为阴。伤寒论以沉涩弱弦微为阴。)
    \x一、微脉。\x指下寻之若有若无。极细而浮软。往来如秋风吹毛而无力。故名曰微也。(主气
    痞)左手寸口脉微。心脏虚。多忧惕。寒热更作。寒气上侵。心胸痞结。阳不足恶寒。虚劳盗汗。微而浮弱。心中寒。
    左手关上脉微。心下气满郁结。目暗生花。四肢拘急。
    左手尺内脉微。主败血不止。男子溺血。女子崩血。久为白带。
    右手寸口脉微。上焦寒气痞结。微弱为少气中寒。
    右手关上脉微。胃中寒气胀满。饮食不化。厥逆拘急。
    右手尺内脉微。小腹寒气。积聚肚痛。脐中声吼而泻。
    尺寸俱微。男子五劳。妇人绝产。
    微浮秋吉冬病。
    \x二、沉脉。\x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故名曰沉也。(沉为在里。主冷气水病。一云主湿冷洞泄。)
    右手寸口脉沉。胸中气短。有寒饮。及胸胁痛有水气。沉而紧。主心中气逆冷。沉而细。名阳中
    之阴。苦悲伤。不乐闻人声。少气自汗。两臂不举。
    左手关上脉沉。主心下痛。气短促。两胁满。手足时冷。沉而弦者。主 癖。腹内痛。
    左手尺内脉沉。主冷气腰背痛。小便稠数。色如米泔。沉而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 疼
    不能久立。阴气衰少。小便余沥。阴下湿痒。(沉本肾脉。但全沉则为病。如沉濡而滑。则为平脉也。)
    右手寸口脉沉紧而滑。主咳嗽。沉细而滑。主骨蒸。病寒热交作。皮毛干涩。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
    右手关上脉沉。主心下满。苦吞酸。沉紧为悬饮。沉在下则为实。
    右手尺内脉沉。主患水病。腰脚沉重而弱。沉而紧。主腰脚寒痛。沉而细者。苦 痛下重痢。沉
    滑者。有寸白虫。(此脾虫见于此)为下重背膂痛。为风水。(肾主水。因何见此。盖命门与肾同气故也。)
    沉弱为寒热。沉迟为痼冷。沉重为伤暑发热。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
    。沉重而直前绝者。有瘀血在腹。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
    \x三、缓脉。\x指下寻之。浮大而软。去来微迟。故名曰缓也。(主风结)
    左手寸口脉缓。主脊项筋紧急搐痛。(肝主筋。今见心部何耶。盖项筋属上焦故也。)
    左手关上脉缓。主眩晕。腹内气结痛。如筋紧之状。
    左手尺内脉缓。肾虚耳鸣。有冷结气。梦为鬼随。小便难。有余沥。(此冷淋也)
    右手寸口脉缓。主气促不安。皮肤顽痹不仁。为气不足。
    右手关上脉缓。主风寒入肌肉。胃虚不能食。缓而滑。胃中热。(脾之本脉软大而缓。若全缓则为病脉。)
    右手尺内脉缓。下焦寒。脚弱下肿。风气秘滞。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为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x四、涩脉。\x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数浮。如轻刀刮竹皮。或
    云三五不调。如雨沾沙。故名曰涩也。(即黄帝涩脉。王冰云。阳气有余则血少。故脉涩。主身热无汗。此
    言未足信。其实阴虚之脉也。主血气不足而痹。)
    左手寸口脉涩。主荣卫不足。无心力。不能多言。主中雾露冷气。亡汗心痛。
    左手关上脉涩。肝脏虚。主血散失。肋胀胁满(两胁下有骨处为肋。肋者勒也。以勒五气。肋
    下无骨处为胁。)通身疼痛。女子有孕胎痛。无孕败血。(谓崩中漏下或血瘕。月信不调之候是也。)
    左手尺内脉涩。肾脏虚。乱梦涉水。小便数。精频漏。及患疝气小肠气。
    右手寸口脉涩。上焦冷。阳虚卫气不足。痞涩。气促无力。背膊刺痛。
    右手关上脉涩。脾气不足而痛。不思饮食。胃冷而呕。
    右手尺内脉涩。主小腹冷。作雷鸣。及下痢。足胫逆冷。
    涩细而紧者。为寒湿痹。
    \x五、迟脉。\x一息三至。去来极迟。重手乃得。隐隐迟慢。故名曰迟也。(迟为肾虚之脉。主虚。恶寒。气塞满
    胀。)
    左手寸口脉迟。主心上寒。
    左手关上脉迟。主腹中冷痛。(此脐以上痛也)
    左手尺内脉迟。主肾虚不安。小便白浊。身寒体颤。夜梦惊悸。
    右手寸口脉迟。主上焦有寒。
    右手关上脉迟。主中焦有寒。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迟而涩。胃中寒。有 结。
    右手尺内脉迟。主下焦有寒。腰脚沉重。
    关尺迟。名曰阴中之阴。其人苦悲愁不乐。少气力而多汗。
    \x六、伏脉。\x按之着骨乃得。不出其位。举之全无。故名曰伏也。(主物聚)
    左手寸口脉伏。主胸中有聚物。
    左手关上脉伏。主阴病。常欲瞑目。
    左手尺内脉伏。主小腹痛寒疝瘕。
    右手寸口脉伏。主胸中气滞有痰。噎塞不通。
    右手关上脉伏。主中脘有滞物。及肠 水气溏泄。
    右手尺内脉伏。主宿食不消。伏而芤。大便去血。
    \x七、濡脉。\x按之似有。举之全无。一云按之似无。举之全无。力极软而浮细。一云按之不见。轻手
    乃得。不能隐指。故名曰濡也。(即黄帝所谓软脉。集韵。濡软二字同呼同用。主恶寒。)
    左手寸口脉濡。主虚损多汗。五心烦热。
    左手关上脉濡。主体重少力。虚弱。精神离散。
    左手尺内脉濡。主肾虚损。骨髓不温。肉不着骨。齿长而枯。发无润泽。脑转耳鸣。濡而弱。
    为小便难。(此冷淋也。论大小便虽在尺部。当参寸部大小肠脉方准。)
    右手寸口脉濡。主元气败。少力。
    右手关上脉濡。脾气弱。苦虚冷重下痢。
    右手尺内脉濡。主发热恶寒。下元冷极。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此虚热盗汗也)
    \x八、弱脉。\x指下寻之如烂绵。轻手乃得。重手稍无。极软而弱细。按之欲绝指下。故名曰弱也。(主虚而筋痿
    及风气)
    左手寸口脉弱。主心中悸。阳气虚。汗自出。
    左手关上脉弱。主筋痿弱。微而浮散。主目暗生花。妇人产后客风面肿。弱而虚。为风热。(此风虚而客热)
    左手尺内脉弱。主骨肉 痛。
    右手寸口脉弱。阳道虚损。卫气不足。弱微而浮散。主气滞。
    右手关上脉弱。胃气虚。有客热。(不可大攻。恐热去寒起也。)
    右手尺内脉弱。下焦冷。无阳气。
    古人于左右尺部诊大小便。往往少验。然大便出于大肠。大肠乃肺之腑。当于右手寸口脉参之。小便出于小肠。小
    肠乃心之腑。当于左手寸口脉参之。

    <目录>卷中\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
    <篇名>九道脉
    属性:九道脉属阳者二。属阴者七。
    \x一、长脉属阳。\x指下寻之。往来通度三关。如持竿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黄帝
    脉经无长脉。有散脉。云大为散。乃阳盛阴虚之脉。焉知散非长也。)主浑身壮热。坐卧不安。(是阳毒邪热之气居于三
    焦。患在于表。宜徐徐发表出汗而愈。散脉按之满指。六腑气绝于外。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
    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x二、促脉属阳。\x阳盛则促。按之极数。时止复来曰促。主积聚气痞。四肢困劣。精神交乱。忧思所
    成(若诊之向前而来。渐出关上。并居寸口。疾数则病血热。发成斑点。忽然退减则生。渐加即
    死。然其促有五。曰气、曰血、曰饮、曰食、曰痰。以五者留滞不行则止促。止促非恶脉也。)
    \x三、短脉属阴。\x指下寻之。往来极短曰短。不及本位亦曰短。主四体恶寒。阴中伏阳。三焦
    气壅。宿食不消。(宜大泻。通利肠胃而安。)短而滑者病酒。短而数者心痛烦躁。
    \x四、虚脉属阴。\x按之不足。迟大而软曰虚。主气血虚。生烦热。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健忘
    (宜补益三焦即安)虚为脚弱。为食不化。为伤暑。小儿主惊风。
    \x五、结脉属阴。\x阴盛则结。脉往来迟缓。时一止复来曰结。主胸满烦躁。积气生于脾脏之旁。大肠作阵疼痛。
    (宜宣
    泻于三焦而愈)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一云气塞脉缓则为结。活人书云。阴盛发躁。)
    \x六、牢脉属阴。\x按之实强。有似沉状。一云沉伏实大。如按鼓皮曰牢(即黄帝所谓革脉也。)
    主骨肉疼痛。皮肤红肿。胸中气壅。喘息短促。(此心绝之脉也)尺脉牢。男子主阴疝偏坠。
    女人主血崩瘕聚。(胞肾虚冷使然。)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革为满。为急
    、为虚寒相搏。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x七、动脉属阴。\x指下按之无头尾。大如豆。沉沉微动。不来不往曰动。主四体虚劳疼痛。崩中血
    利。为惊恐。为挛、为泄。(众经悉皆以动为阳脉。此脉居关上。阴阳相搏为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x八、细脉属阴。\x指下寻之。细如丝线。来往极微小曰细。主胫 髓冷。乏力损精。囊下湿痒。小便
    遗沥。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忧伤过度、为腹满。细而
    紧。为寒疝、为 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x九、代脉属阴。\x指下寻之。往来缓。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或云脏绝中止。余脏代动曰代。主形容
    羸瘦。口不能言。(老得之生。少得之死。妇人亦然。有孕约三月余日也。代为五脏气绝之脉。)
    上前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脉。按诸家脉书皆二十四脉。互有少异。但无濡牢长短四脉。
    却有数革软散四脉。若取诸家脉经观之。乃有数革软散大五脉。(革软散脉已见于前)
    数脉属阳。指下寻之。去来急速。一息六至曰数。主热。数为虚、为烦渴、为烦满。寸口脉
    数主头痛。关上脉数脾热。口臭生疮。胃热呕吐。尺内脉数。不恶寒。小便黄赤。(言虚当如浮脉说)
    大脉属阳。指下往来满大。主热。大为病进。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若腰背痛。阴
    中伤。足胫寒。大而坚疾。主癫病。(大脉即洪脉。此阳盛之脉。如何主癫。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谓主狂病。)

    <目录>卷中\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
    <篇名>七死脉
    属性:\x一、 弹石脉在筋肉皮。\x按举皆劈劈急。曰弹石。是肺绝死脉也。(弹石脉者。萧处浓谓肺绝之脉。此说既未稳。

    仲广又推展之。以为象西方金。令肝元绝。其说尤穿凿。当以为肾绝之脉可也。石乃肾之本脉。合沉濡而滑。今其脏脉
    现如弹石。劈劈然 指。殊无息数。其死无疑矣。)
    \x二、解索脉在筋肉上。\x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第。曰解索。是五脏绝死脉也。(王叔和云。
    解索。散乱而无绪。吴仲广云。解索脉者。其形见于两尺。脉来指下。散而不聚。若分于两畔。更无息
    数。是精髓已耗。将死之候也。)
    \x三、雀啄脉在筋肉。\x来而数急。曰雀啄。(是心绝死脉也。王叔和云。雀啄顿木而又住。吴仲广
    云。雀啄者木脉也。)主脾经谷气已绝。胃气无所荣养。其脉来指下。连连 指数急。殊无息
    数。但有进而无退。顿绝自去。良久准前又来。宛如鸡践食之貌。但数日之寿也。(据此所云。
    乃脾绝之脉。萧处浓谓之心绝何耶。王叔和云。雀啄顿木而又住。此雀乃啄木儿也。吴仲广因其顿木之说。遂认为木脉。
    木脉者肝脉也。其说未达。当以脾绝为是。)
    \x四、屋漏脉在筋。\x按之止。时起而不相连。曰屋漏。是心肺绝死脉也。(王叔和云。屋漏将绝而
    复起。吴仲广云。屋漏脉者。主胃经已绝。谷气空虚。其脉来指下。 按之极慢。二十息之间或来
    一至。若屋漏之水滴于地上。而四畔溅起之貌。立死之候也。据此云乃胃绝之脉。何萧处浓谓心
    肺绝脉耶。)
    \x五、虾游脉在皮毛。\x浮而再起。寻还退没。不知所在。起迟而去速。曰虾游。是脾胃绝死脉也。
    (王叔和云。虾游冉冉而进退难寻。吴仲广云。虾游之脉。其来指下。若虾游于水面。泛泛而不动。瞥然惊掉而去。将
    手欲趋。杳然不见。须臾于指下又来。良久准前复去。又如虾蟆入水
    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行尸之候。立死也。)
    \x六、鱼翔脉在皮肉上。\x如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曰鱼翔。是肾绝死脉也。(王叔
    和云。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吴仲广云。鱼翔之脉。主肾与命门皆绝。卫气与荣血两亡。其脉来指下。 寻之即有。泛泛
    高虚。前定而后动。殊无息数。宛如鱼游于水。面头不动而尾缓摇之
    貌。故曰鱼翔也。又曰亡阳之候。死矣。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日中占夜半死。夜半占日中死。)
    \x七、釜沸脉在皮肉上。\x涌涌如羹上肥。曰釜沸。是死脉也。

    <目录>卷中
    <篇名>诊七表相承病法
    属性:浮芤相传。中风衄血。浮滑相传。中风吐逆。浮实相传。中风下利。浮弦相传。中风拘急。浮紧相
    传。中风体痛。浮洪相传。中风发热。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伤寒类
    属性: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伤寒头痛。脉洪大者可治。实牢者生。沉细者死。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伤寒咳嗽上气。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温病类
    属性:温病三四日不得汗。脉细难得者死。
    温病 大热。脉细小者死。
    温病身体温。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剧。
    温病大便不利。腹中痛甚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热病类
    属性:热病三五日。身体热。腹满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热病七八日。气不喘。脉不数者。当后三日温汗。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脉微细。小便黄赤。口燥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已得汗。脉安静者生。躁盛者气极也。必死。
    热病汗后。脉静者当便瘥。喘热脉乱者死。
    热病脉躁盛。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阳极也。十死不治。
    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死。(脉必盛也)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切不得针灸。
    热病发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切勿针灸。汗不出者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水病类
    属性:水病脉洪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水病阴闭。脉浮大者生。沉细虚小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消渴类
    属性: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一云虚小者死)
    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小紧急不可治。(人病口甘而渴。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五气之
    溢也。谓之脾瘅。或病口苦而渴。此因数谋虑不决。胆气上溢也。谓之胆瘅。凡消瘅之脉。实大
    病久可治。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泄泻类
    属性:泄而腹胀。脉弦者死。
    腹大而泄。脉微细而涩者生。紧大而滑者死。
    泄注脉缓微小者生。浮大数者死。
    注下脉细者可治。浮大者剧。
    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微小者生。紧急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下痢类
    属性:下痢脉微小者生。大而浮洪者生。
    下痢脓血。脉悬绝者死。滑者死。
    下痢白沫。脉沉者生。浮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肠类
    属性:(痔也)
    肠 下白脓。(一云白沫)脉沉者生。浮者死。
    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大热者死。
    肠 下脓血。脉悬绝者死。(一云悬涩)滑大者生。
    肠 身不热。脉不绝滑大者生。弦涩者死。
    肠 有寒者生。有热者死。
    肠 筋挛。脉细小安静者生。浮大坚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咳嗽类
    属性:咳嗽脉浮直者生。沉坚者死。咳嗽羸瘦。脉坚大者死。
    嗽脱形发热。脉紧急者死。嗽而呕。脉弦欲绝者死。
    诸嗽脉浮软者生。沉伏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上气类
    属性:上气脉数者死。
    上气浮肿。脉浮滑者生。微细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脉大不可治。加痢必死。
    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中风类
    属性:中风口噤。脉迟浮者生。急实大数者死。
    被风不仁痿厥。脉虚者生。坚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癫狂类
    属性:癫狂恍惚。病脉实牢者吉。沉细者凶。
    癫疾脉大而滑者。久久自已。脉小紧急者死。
    狂病妄语。身微热脉洪大者生。四肢逆冷。脉沉细者。一日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霍乱类
    属性:霍乱脉微细者生。微迟气少不言者死。(一云脉浮洪者生)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头目类
    属性:风痰头痛。脉浮大者生。短涩者死。
    头目痛。卒视无所见者死。
    病目不见人。脉涩者生。浮大洪直者死。
    闭目不欲见人。脉浮短而涩者死。
    开目而渴。心下牢。脉沉涩而微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心腹类
    属性:心腹痛。脉沉细者生。浮大弦长者死。
    心腹痛积聚。脉坚急者生。虚弱者死。
    心腹积聚。其脉劲强者生。沉小者死。
    心下坚硬苦渴。脉沉细者生。浮大而坚者死。
    腹肿脉浮大者生。虚小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汗类
    属性:病多汗。脉虚小者吉。紧者凶。病汗不出。出而不至足者死。
    厥逆汗出。脉紧弦急者生。虚缓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血类
    属性:吐血嗽而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一云沉细者生。浮大者死。一云浮大而牢者死。)
    衄血汗出。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坚强者死。滑者生。
    瘀血在内腹胀。脉牢大者生。沉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金疮类
    属性:金疮出血太多。脉虚细者生。实大者死。(急疾大数者死。一云血出不断。脉大而止者。三七
    日死。一云伤在阳处者。去血四五斗。脉微缓而迟者生。急疾者死。)
    金疮失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一云实大而浮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坠压类
    属性:从高顿仆内伤。肠满。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中毒类
    属性:中毒药。脉洪大而速者吉。细而但出不入。并大小不齐者皆凶。
    卒中恶毒。脉大而缓者生。(一云坚而微细者生)坚而浮者死。
    中恶腹胀。脉紧细者生。浮大者死。(脉紧细微者生。紧大而浮者死)
    中恶吐血数升。脉浮大而疾者生。沉数细者死。
    患虫毒。尺寸脉紧数而直硬者死。

    <目录>卷下\审诸病生死脉法
    <篇名>杂病类
    属性:咳而尿血。脉微细者生。大者死。
    寒热螈 。脉代绝者死。
    外实内热吐泻。脉沉细者生。洪大者死。
    内实腹胀痛干呕。手足烦热。脉洪大实者生。沉细者死。
    阴阳俱竭。齿上如熟小豆。脉躁者死。
    身热脉浮涩者死。
    无故而喑。脉不至。此气暴厥。气复则已。
    病患饥寒。脉细。气少泄痢。饮食不入。是谓五虚。其人必死。
    病患浆粥入胃泄注。上则肌大热。前后不通。胃闷脉盛。是谓五实。其人必死。若得身汗后利则生。
    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躁大加息者死。阴羸阳强。脉至而代。奇日而死。
    病甚脉洪大者易瘥。脉不调者难瘥。
    病患脉实大急数者凶。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从寸至关。从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仲夏
    得此脉。桃叶落时死。脉若小急。背膈偏枯。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搏。衄血身热者死。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大乍小。朝来浮大。暮即沉伏。浮大则上过鱼际。沉伏则下不至关。来往无
    常。时伏又来者。榆叶枯落时死。
    三部脉皆涩、皆滑、皆紧急、皆软弱、皆如张弓、皆微而伏、皆细而数、皆累累如珠者。长病患得
    之皆死。

    <目录>卷下
    <篇名>诊太冲冲阳脉
    属性:太冲穴在两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动脉是。(一云一寸半)足厥阴之所注。诊此者。可决男子之死生也。(或诊太溪
    命门脉。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冲阳穴(一名会源即趺阳穴也)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是。(即足面系鞋之所)诊此者。以察其胃气
    之有无也。

    <目录>卷下
    <篇名>论病之本
    属性:肝恶风。诸风掉眩。其本在肝。心恶热。诸热暴螈。疮疡血疾。其本在心。脾恶湿。诸湿肿满。其本
    在脾。肺恶寒。诸气 郁。其本在肺。肾恶燥。诸寒收引。其本在肾。
    诸厥痼泄。其本在下。诸痿喘呕。其本在上。

    <目录>卷下
    <篇名>察杂病生死证
    属性:疟病。腰脊强急螈 者不可治。
    肌瘦脱肛。形热不去者死。
    尸厥体无所知。耳内有声如啸。汗出身温者当自愈。唇青身冷者必死。
    内外俱虚。身体冷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安静者死。
    形羸不能服药。谷气绝也。一病才已。一病复生。五行胜复相乘也。其人必死。

    <目录>卷下
    <篇名>五脏虚实外候
    属性:肝实则目赤。胁疼多怒。颊肿头旋耳聋。宜泻之。虚则目暗。筋挛胁拘。多悲恐。爪甲枯。不得大息。宜补之。
    心实则胸胁背臂尽痛。喜笑不休。口舌干燥。宜泻之。虚则少颜色。惊悸忧悲。舌根强。腰背痛。宜补之。
    脾实则腹胀。大便不利。足痿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身重苦饥。宜泻之。虚则吐逆。腹胀肠鸣。饮
    食不化。泄利无时。宜补之。
    肺实则肩背股胫皆痛。喘嗽上气。宜泻之。虚则少气咳血。耳聋嗌干。宜补之。
    肾实则腹胀体肿。汗出憎风。面目黧黑。少气飧泄。小便黄色。宜泻之。虚则 中冷。(乃胁下
    挟脊两旁空软处也)脊疼耳聋。厥逆无时。小便色变。宜鹿茸巴戟补之。

    <目录>卷下
    <篇名>脏腑病外候
    属性:喜寒而欲见人。为腑病属阳。喜温而不欲见人。为脏病属阴。

    <目录>卷下
    <篇名>诊妇人病脉生死诀
    属性: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结成瘕。其病腹痛逆满。气上冲。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尺脉细
    而微。血气俱不足。谷气不充。得节辄动。枣叶生时死。
    妇人赤白带下。脉迟滑吉。数疾凶。
    妇人新产。脉缓滑者生。实大弦急者死。沉小者吉。坚牢者凶。寸口脉沉微。附骨不绝者生。涩
    疾不调者死。
    妇人已产。脉沉小实者吉。浮虚者凶。
    妇人产后热病。脉细四肢暖者生。脉大四肢冷者死。
    治蓐脉缓滑沉小细者生。实大弦急坚牢者死。

    <目录>卷下
    <篇名>辨胎脉
    属性:脉动入产门者。有胎也。(谓出尺脉外。名曰产门。)
    尺中脉数而旺者。有胎脉也。(一云细滑而不绝者是也。一云脉微是经脉闭塞成胎也。或
    带数是血盛之脉。有胎也。)
    左手尺脉浮洪者为男胎。右手尺脉沉实者为女胎。
    关部脉滑者为有子。(素问曰。滑为多血少气。故有子也。)
    左手寸口脉浮大为怀男。右手寸口脉沉细为怀女。
    足太阳膀胱洪大是男孕。手太阴肺脉洪大是女孕。
    阳脉皆为男。阴脉皆为女。阴中见阳为男。阳中见阴为女。
    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两手尺部俱洪者为两男。俱沉实者为二女。(一云左手带纵为两男。纵者夫乘妻也。即鬼贼脉也。王氏脉经云。水行
    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也。右手带横为双女。横者妻乘夫也。即所胜脉也。谓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也。)
    左手脉逆为三男。(逆者子乘母也。即己所生脉也。王氏曰。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
    逆也。)右手脉顺为三女。(顺者母乘子也。即生己之脉也。谓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寸关尺脉大小迟疾皆相应。双怀一男一女。(一云足太阳手太阴脉俱洪者。一男一女。)
    脉滑而疾者。三月胎候也。但疾不散者。五月也。
    关上一动一止者。一月。二动一止者。二月。
    中冲足阳明胃脉连胞络。脉来滑疾者。受孕及九旬。
    尺脉沉细而滑或离经。夜半觉痛。日中则生。

    <目录>卷下
    <篇名>外候胎法
    属性:左乳先有核者为男。右乳先有核者为女。
    又法。令娠妇面南行。于背后呼之。左回来者生男。右回来者生女。

    <目录>卷下
    <篇名>妊娠杂病生死外候
    属性:血漏胞干者杀胎。亦损妊母。
    心肠急痛。面目青色。冷汗自出。气欲绝者死。
    血下不止。胎冲上。四肢冷闷者死。
    举重顿仆。致胎死腹中未出。而血不止。冲心闷痛者死。

    <目录>卷下
    <篇名>产难外候
    属性:寒热频作。舌下脉青而黑。舌卷上冷。子母俱死。
    唇口俱青。痰沫呕出。子母皆死。
    面赤舌青。母活子死。
    面舌俱青。痰沫频出。子活母死。
    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

    <目录>卷下
    <篇名>诊小儿杂病脉法
    属性:凡小儿五岁以下。三岁以上。只看形。五岁以上。渐可诊脉。呼吸八至是常脉也。九至者病。十
    至者困。(许氏以大指按三部。十至为发热。五至为内胀。)
    小儿脉浮而数。主乳痫风热之病。
    小儿脉浮而数。主五脏壅(因乳热或着绵衣过多如此)
    小儿脉虚涩。主惊风。(又浮则主风。促急主虚惊。)
    小儿脉紧。主风痫。
    小儿脉紧而弦。主腹痛不安。
    小儿脉弦急。主气缠绕不和。
    小儿脉牢而实。主大肠秘。
    小儿脉沉而数。主骨中寒。(此数为虚。虚则髓少。故骨中寒。)
    小儿脉沉而细。主冷。
    小儿脉大小不等。乍大乍小。皆有祸祟。
    小儿脉小或缓或沉。皆主食不消化。
    小儿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出。不欲食乳。食即吐。切不可医。必自瘥。(其候身热神
    昏。或吐乳泻黄沫。多啼无喜悦。唇上生白珠子是也。每三十二日必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兼蒸。或
    二十八日及三十日必变者。亦无定期。至二五日方歇。歇后精神必有异于前也。)

    <目录>卷下
    <篇名>辨小儿生死脉
    属性:小儿中风热。喘鸣肩息。脉缓则生。急则死。
    小儿痢疾。脉浮大而腹痛者必死。
    乳子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小儿困。汗出如珠。着身不流者死。
    小儿有病胸陷。口唇干。目直视。口中气冷。头低卧不举身。手足垂软。身体强直。掌中冷。皆不
    可治。脉乱者同。

    <目录>卷下
    <篇名>小儿死证一十五候歌
    属性:眼上赤脉。下贯瞳人。囟门肿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青筋。目多直视。睹不转睛。指甲黑
    色。忽作鸦声。虚舌退场门。啮齿咬人。鱼口气急。啼不作声。蛔虫既出。均是死形。

    <目录>卷下
    <篇名>看小儿虎口诀
    属性:凡婴孩生下一月至三岁。当看虎口内脉两边。(脉有黄青红紫黑五色。除黄色为平和。黑色为危急外。青红紫色可以
    察病。)
    青色受胎气不全。主惊积多搐掣。
    指脉深青卧不宁。微青脉痛粪多青。青兼黑色盘肠吊。发搐牵抽不暂停。
    红色惊入脾窍。
    孩儿指脉深红色。发热惊时自强直。微红下痢腹中疼。吐泻脾虚多不食。
    紫色胎惊热。
    指中纹生紫色深。惊时哭泣又呻吟。微中紫色肠中痛。吐泻纹弯中恶心。

    <目录>卷下
    <篇名>听声验病诀
    属性:(声者脏之音也)
    肝应角。其声悲而和雅。心应征。其声雄而清明。脾应宫。其声慢而缓大。肺应商。其声促而清
    冷。肾应羽。其声沉而细长。
    声悲是肝病。(一云声呼)声雄是心病。(一云声笑)声慢是脾病。(一云声歌)声促是肺
    病。(一云声哭)声沉是肾病。(一云声呻)以上脏病也。
    声清是胆病。声短是小肠病。声速是胃病。声长是大肠病。声微是膀胱病。以上腑病也。
    声悲慢是肝脾相克病。
    声速微细是胃膀胱相克病。
    声细长是实。声轻是虚。声沉粗是风。
    声短细是气。声粗是热。声短迟是泻。
    声长是病痢。声实是秘涩。

    <目录>卷下
    <篇名>察五脏色知生死诀
    属性:(色者气之华也)
    肝病面青如翠羽。或如苍玉之泽者生。如蓝、如地苔、如草滋、如枯草。眼眶陷入者。三日死。面肿苍黑。舌卷而
    青。四肢乏力。两眼如盲。泣出不止。八日死。此肝脏绝也。(一云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上缩。)
    病患筋绝。爪甲枯黑。八日死。
    面青目黄。半日死。(一云五日死)
    手足甲青。频呼骂者。是筋绝。九日死。
    项筋舒展者死。
    目无精光。齿断黑者死。
    病患目HT 绝。系不能正。胆绝也。
    心病面赤。如鸡冠之色。或如帛裹朱者生。如代赭、如 血、如瘀血。一日死。
    面黧肩息直视。掌肿没纹。狂言身热。一日死。此心脏绝也。
    面赤目青者立死。
    病患脉绝。口张唇青。毛发干竖。五日死。
    久病患两颊颧赤。口张气直者死。
    脾病面黄。如蟹腹、如罗裹雄黄者生。如枳实、如黄土色。四肢肿起者。九日死。
    面浮黄。脐肤肿满。泄泻下痢。肌涩唇反。十二日死。此脾脏绝也。
    人中满。背青。三日死。
    唇青体冷。遗尿不食。四日死。
    肩息直视。唇焦者死。
    体肿溺赤。频数不止者。是肉绝。六日死。
    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胃绝也。
    目 黄者。病欲愈。有胃气也。
    面如土色。不食者。四日死。胃气绝也。
    肺病面白。如豕膏。或如白璧之泽者生。如盐、如垩、如枯骨者死。
    口鼻气出。唇反无纹。色黑似煤。皮毛干焦。爪甲枯折者。三日死。此肺脏绝也。
    面白毛折者死。
    发直如麻者。半日死。
    肾病面黑。如乌羽。或如黑漆而泽者生。如 、如炭煤。耳色萎黄。兼卒呻吟。四日死。
    面黑齿痛。两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沉重。皮肉濡结。发无润泽者。四日死。此肾脏绝也。
    病患骨绝。齿如熟豆。一日死。
    耳目口鼻黑色起者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面肿苍黑者死。
    脊痛腰重。不能反复者死。
    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皮毛焦。肾脏绝也。
    大凡黄赤为热。白黑为寒。青黑为痛。
    病患脚趺肿起。身体沉重。卒失屎溺。妄语错乱。忽作尸臭。阴囊皆肿。口反张。爪甲黑。两目直
    视。皆死证也。
    头倾视深。精气将夺。谓项不能举。天柱骨折也。转腰不能。肾气已惫。背曲肩随。腑气已坏。其
    音嘶者。是气不朝肺。声散者。肺损也。凡见此证。不出三岁。

    <目录>卷下
    <篇名>考味知病法
    属性: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甘则脾病。好食辛则肺病。好食咸则肾病。好食热则内寒。好食冷则内热。

    <目录>卷下
    <篇名>原梦
    属性:肝气盛则梦怒。心气盛则梦喜。脾气盛则梦歌乐。肺气盛则梦哭。肾气盛则梦恐惧。
    上虚则梦堕。下虚则梦飞。
    阳盛则梦大火而燔灼。阴盛则梦大水而恐惧。阴阳俱虚。则梦相杀毁伤。
    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王叔和脉诀。余于其滑实弦紧四脉有疑焉。滑弦之脉。略论于前。而实紧之脉未尽释。张
    仲景以浮紧为伤寒。用之常验矣。独实脉或以为热。或以为寒。余谓实不当以寒言。姑并录之。
    以俟明哲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有意义)
  • Posted: 2008-03-20 19:16 | 3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订正太素脉秘诀

    作者:佚名



    家传太素脉秘诀序

    夫宇宙之寥廓。莫能穷其涯际。然阴阳神鬼之运输。雨露风雷之灌溉。花卉之繁荣。日月之明晦。甚之河海渊源。蜃楼万变极大内之幻观隐现。细之杜宇悲春。雌鸠唤雨。种种色像。各尽其致。噫。此皆一脉为之橐龠。消息于其中也。岂吾人一身。为天地生民立心立命。担千古道脉之继。纲常礼乐之宗。超万物独钟其灵。而秉彝反异耶。故藏教云。父母及子相感。业神入胎。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长生。从一七至五七日。生五脏上下气。通身前身后。左右二边。各生脉五十条。一身之中。共、八百吸气之脉。至是皆具。通诸出入息气。盖此身与造化同流。左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阳生于子。火实藏之。所以三焦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过重楼通之左右手。呼吸之有浮沉迟数。可占其休咎生死疾患。莫得秘藏。是太素之所以有七珍九候。析五行之微。辨八节之候。何其明且备也。虽然。呼吸即阴阳运输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泽即花木荣繁也。耳目即日月明晦也。及至出圣入贤。驰王骤帝。纬地经天。若大功业。莫不从此精神酝酿之也。先儒云。人身一小天地。信哉。余读张山人脉诀。知其得先天之正。抉石室之珍。穷及性命微言。终始造化妙绪。其资与生人养命之道。功岂浅鲜。因附剞劂以共海内。特书此以志其大云。

    豫章云林龚廷贤撰

    太素造化脉论

    太极之前。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太易者。清浊未分也。太初者。阴阳之初也。太始者。气形之始也。太素者。天地之本也。本立道生。太极者。万物之极也。否极泰来(董按此处应加“泰极否来”句)阳极阴生。阴极阳生。物极则返。极者终也。终而复始。太极者。气形质之本也。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列子曰。圣人自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足生。故曰。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董按此处应加“太始者。形之始也”句。)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万物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状。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二。二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列子曰。只言四者究也。究者极也。则吾所谓太极者是也。

    夫太素者。本于五太。五太者即五行。五行即五太也。五行者阴阳也。阴阳则一。极而必返。终而复始。岂非先传所谓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之妙欤。太极者。天地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阴分阳也。阴为阳母。阳为阴父。故阳生于子。极于巳。而一阴来。阴生于午。而极于亥。

    故一阳来复。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故震为长男属火。火生于寅。巳为胞胎。巽为长女属水。水生于申。亥为胞胎。巳亥为天地之门户。阴阳之根本也。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盖奇偶之数。而以为类分。其奇数属阳。天之象也。偶数属阴。地之象也。天一者少阳。地六者太阴也。少阳太阴。交而生水。地二者少阴也。天七者少阳也。少阴少阳。交而生火。天三者少阳也。地八者少阴也。少阴少阳交而生木。地四者少阴也。天九者太阳也。少阴太阳交而生金。天五地十交于中而生土也。此阴阳太少判合。万物生成变化之道也。

    夫水火者坎离也。坎在北方阴位。而卦属阳。离在南方阳位。而卦属阴。坎以阳而生在上。离以阴而生在下。则天下地上而交泰。水上火下而既济矣。使阳出于上。阴复于下。则天自天。地自地。水火不交。安有阴阳交济之理哉。天地未分。浑沦莫测。天地既判。人位乎中。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禀阴阳以成。故易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而成夫妇之道。夫妇之道立。而生意无穷。

    夫人者禀阴阳五形之秀气以生。身居天地之中。心居人身之内。备万物之理。为万物之灵。识天时。知地理。通人事。明物情。善万物声色气味。故灵于万物者人也。主人之一身者心也。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营运升降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天地升降。有逆从胜复之明。天气动而变。地气静而常。乃备五行之化气。然后合其用。凡万物未有不赖天地之气而化生者也。

    善脉者。知阴则知阳。知阳则知阴。然而可以心察。可以指别。可以类求。可以意识。可以全生。至道玄微。变化无穷。熟知其源。形表气里而为相成也。夫寒热欲发之气。如阳未并阴。阴未并阳。因而调之。真气乃安。邪气乃正。经云。圣人治未病之前。不治已病之后。夫天若失土。则不能荣养万物。盖天地万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

    夫荣卫者。阴阳之纲纪。脾胃者。阴阳之男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呼吸。数也。循环不息。应有常变。同天运之无穷。乃一身之主宰。养肌和胃。神悟灵机。心识微妙。心为君主。乃顺中和脾土为邦。主上下五脏六腑之病。阴阳虚实之理。血少血盛。脉少脉盛。此为反也。反之则病。实则气入。虚则气出。气实则热。气虚则寒。

    夫气实者。寒湿之气也。若有若无。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也。知先后与虚实者。工勿失其法。得若生者。不离其法也。补泻之时。各有所宜也。

    夫脉者。阳在阴中。阴在阳中为顺。阴在阳中。阳在阴中。为逆。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独阴不生。独阳不成。阴阳乃生成之道。不可缺也。

    夫五行者。阳盛阴盛。阴阳逆也。阳生阴。阴生阳。顺者。金木水火土相生也。逆者。水火金木土相克也。

    夫五行之有干支也。干数十。支数十二。盖天之中数五。故气原乎天者无不五。五气合一。一阴一阳。故倍之成干。

    地之中数六。故气原乎地者无不六。六气合一。一阴一阳。故倍之而成支。以此观之。莫非天理之自然也。

    去五行火生于寅属木。火旺在午。正南而火旺。绝在亥。亥属水克火。水生在申。申属金。金生水。水旺在子。子正北而水旺。水绝在巳。巳属土。土克水。水生在亥。亥属水。水生木。木旺在卯。卯位正东而木旺。木绝在申。申属金。金克木。金生在巳巳属火。火能克金。何以言金生于巳。巳虽属火而真土在焉。盖十干戊己属土戊禄在巳。巳禄在午。巳午土位。巳有真土之性。故火生土。土生金。金旺在酉。正西而金旺。金绝在寅。寅木能生火火故克金也。此则是无极太极之说。阴阳消长之理。如循环之无端也。

    五行相克所不胜者为贼邪。其难治宜矣。至于可胜者。为微邪。虽不治而自愈。叔和云。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见肺而难瘥。秋见肝以何疑。(董按此句应改“秋见肝而不救”董按。此句下原本仅有男子以东四字。语气未尽。兹据珍秘抄本。细加校勘。应补加下列八句始全。)反以为微邪而可畏也。何也。及观灵枢经曰。木明而火明。火炎而土胜。土盈而金生。金胜而水盈。男子以东南气运。离巽震坤是也。

    太素脉论五行数分八卦

    干 坎 艮 震巽 离 坤 兑寸关尺三部。有鱼尾骨节次分定也。古法以权骨平为关。横纹第二节为一寸。入为一尺此言寸口尺中者。乃分寸为寸之谓也。故阴得尺内一寸为尺中。阳得寸内九分为寸口。此理寸尺始终一寸九分而已。曰关上者。尺寸界也。既定寸尺之位。则关可知矣。或谓掌后高骨为关。必须得尺寸之法然后可定也。

    寸 心部 小肠心府 名受盛。

    关 肝部 胆 肝府名清净。

    尺 肾部 膀胱肾府名津液。

    寸 肺部 大肠肺府名传送。

    关 脾部 胃 脾府名水谷。

    尺 命门 三焦命府名元气。

    五脏所属图、观色、听音、睡卧、神气、方可诊脉

    五脏 心。肝。肺。肾。脾。识五脏之脉知受命之经络。

    脉候 洪。弦。浮。滑。缓。察表里之虚实。辨阴阳逆顺之理。

    五行 火。木。金。水。土。察病之源流。生克不治之理。

    四时 春。夏。秋。冬。旺。禄。脉看四时阴阳。心肝肺肾脾。

    通穷 舌。眼。鼻。耳。唇。五件能观细。荣枯生死分。

    五情 喜。乐。怒。悲。恐。病多因事得。虚实要分明。

    五事 言。视。貌。听。思。五事烦心主。除之乐有余。

    五用 明。恭。从。聪。睿。五用心之本。过之神气衰。

    五德 哲。肃。仁。谋。圣。神气守不败。年高理自然。

    五气 焦。膻。腥。秽。腐。脾旺皆元间。胃虚呕逆何。

    五味 苦。酸。辛。咸。甘。少食皆为善贪之生病疫。

    五色 黄。赤。青。白。黑。(瘦弱兼肥盛。阴阳逆顺分。病因气色见。贵贱不须论。)五数火(二七)木(四九)金(三八)水(一六)土(五十)(八卦运造化。万物养虚灵。人身之贵贱。生死定荣枯。)五音 (十五十六四七十二四八八一征 角 商 羽 宫 羽)人识五音。方发五痛。

    十干 (火木金水土。五阴五阳。五脏六腑。丙甲庚壬戊。火木金水土。心肝肺肾脾。丁乙辛癸己。相生相克化。

    惟土最为魁。)十二支(巳寅申亥辰戌。阴阳从此并。相并十干生。午卯酉子丑未。掌诀知千载。人身岂不明。)五方 南东西北中。(心肝肺肾脾。火水金木土。卦分六十四。化浓未知母。)以上五脏。各有所属。更有未尽之言。如泄漏消息可见矣。学人精明。得其通神也。

    论五阳脉

    浮者轻而在上。隐隐缓散。如水浮物。指重如无。轻有余。愈轻愈盛。泛然满指。若三部常浮者。主心气不足。

    滑者如珠丸之无端。重指即伏。举指浑然。不进不退。稍重于洪。若三部常滑。主肝气不足。

    实者虚之对。其脉源派长久而不绝。指轻则有余。指重隐缓于弦。小于洪。若三部常实。主脾气不足。

    弦者。应指紧迫如巴弦。指重如数。指轻愈急。聚敛而不散。长久而不缩。若三部常弦。主肺气不足。

    洪者大也。其源深。其流长。下指一寻。不弦不浮。轻重皆应。若再寻之。然有余。若三部常洪者。主肾气不足。

    论五阴脉

    微者。最细而弱。重指寻之。宛然如毛发。隐隐涩涩。疑不可状。在于有无间。若三部常微。主血滞而神不足。

    沉者。如石投水。必极其底。重重寻之。仿佛隐应。比之于微。此有缓起于骨上。若三部常沉者。主胃逆而气不足。

    缓者。如丝在机。不卷其轴。应指迟缓。往来其微。尤不若微之应急。不沉不伏。惟缓而已。若三部常缓。主肾怯而精不足。

    涩者滞而不滑。指下如索隐砂。如刀刮竹。沉下而粗。重则应指。轻则如无。后实前虚。往来不断。若三部常涩。

    主魂不足。(董按此句应改“主肝虚而魂不足”始可与上节语气合拍)夫五阳常浮。五阴常沉。沉者脏之脉也。浮者腑之脉也。又有所谓浮中沉者。此为胃也。能知胃脉所在。则脏腑之脉易生矣。

    论四营脉

    四营者。轻重清浊也。轻清者阳也。重浊者阴也。夫欲知人贵贱贫富寿夭。须于四营脉中求之。若前论五阳五阴脉者。只言脏腑之偏。此四营之论。为统贯一体。而精神魂魄气血升降。靡不与焉。

    故脉清则神清。神清则气清。气清则骨肉形禀之亦清矣。此则轻清重浊。故可知也。

    夫欲切此脉。须忆叔和脉中求之有疾。疾则变而难审其证。盖五脏六腑。或为邪气所袭故也。今明轻清重浊四脉于后。

    轻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识性明敏。禄位权贵。

    清者平清而浮。状如轻羽。不沉不濡。隐隐常动。

    重者缓而粗。以手按之。其脉浊。脉浊气亦浊也。

    重者中浊而沉如紧。索隐重浊。亦在究其本原。

    肝部轻清。衣禄荣贵。重浊一身不足。

    心部轻清。聪明发达。重浊夭亡身死。

    肾部轻清。智巧谦和。重浊智少多淫。

    肺部轻清。义勇谋略。重浊贪淫死临。

    脾部轻清。富贵声名。重浊很毒无情。

    弦洪长大为岁热。短促微沉气冷疼。实主肝虚并热上。脉浮虚肿冷中生。滑时呕逆腰肢困。缓疾原来气不宁。涩血病时因妇孕。男儿有此漏精神。男子但有疾。伤神劳怯。妇人有疾。劳心受气。温肝血气不调。伤寒伤风积热。头眩发热骨蒸。不可一类察之。惟察手足冷热。观脉听声。专在轻清重浊虚实之理。不可妄议善主。设为详细再三审察明白。脉病相应。方可用药。不致伤经错络。用药如行兵。取胜得功。万全而生。庸医不详其正。药性是非服入重地。不得其命。

    负尔何辜。医学不能明察其精。治其病。全其生。实为难矣。

    太素之脉。七表八里。轻清重浊。四时逆顺。可见官禄生死。祸福疾病缘由。岂不神乎。

    五脏六腑歌

    心脉喜浮洪。安居五脏通。沉滞兼滑石。时逆命须终。弦应心无病。神疑缓脉通。忽浮微细短。邪热满心中。弦数因风热。微沉怯外风。实长胞膈壅。阳极至阴充。微怯心还恐。长弦忽气风。动者分轻浊。表里病来从。肝脉春来旺。

    长长细可怜。短微浮涩见。金克木难全。洪大旬中愈。微沉短滑延。缓时忧胃冷。弦数主筋挛。浮实双肿赤。虚因涩伏摊。滑时连胆渴。头痛有风寒。微缓轻浮散。生花视物难。动看四十二。甲乙就中看。肺脏脉轻浮。平和涩更忧。更加洪紧互。无事一场忧。沉脉虚还变。阴交阳自周。若和迟弄紧。进退亦无由。浮实必相指。洪迟数忧浮。肺金还又涩。

    涎吐不宜秋。肾盖宜清净。微沉主有疑。若加伏绝立。心有事和非。浮肾虚应久。缓疼梦泄多。动时有六八。壬癸应前歌。脾脏脉宜轻。根据根据缓太平。及和弦紧急。长忧命应嗔。浮实中消水。微浮客热并。脉来脾应隐。实火用心情。滑主脾热燥。牙宣口气升动看二十八戊己合中营。

    寸关尺脉病说

    寸脉 洪(饱满。肠结。膈热闷。)浮(胸虚弱。肌虚客热。) 滑(胃热。胃冷。胆浊饮食化。)实(心气溢痛受邪。腹中疼痛。) 弦(脾疼。胃冷。心痛。劳瘦极热。) 微(心气受邪。脏闭不通。肾虚。)沉(逆冷四肢。黄瘦疾瘦骨热。)缓(风痹下虚败。项背拘急疼。) 涩(气虚血散。胃不和。)伏(胸中积冷。气闭不通。肾虚。)

    关脉 洪(积邪口涎。邪气食。胃停食。)浮(下虚耳声。肾风停闭。肤痒。) 滑(积冷气。便涩。腰肚疼。)实(小便不禁。腹胀梦泄。) 弦(小腹疼。气涩。香港脚。肾风痒。) 微(心腹胀满。气结疼痛。虚怯。)沉(心气疼痛。闭塞不通。脾虚。)缓(胃冷吐逆多。心腹肝疼。) 涩(血淋血败。血肤干。发黄。)伏(症癖气冷。血积目昏。)

    尺脉 洪(小脚热涩。脚疼肾虚。)浮(筋骨明热。便血头痛。) 滑(风壅舌强。心热。呕吐胃逆。)实(风热面赤。胸膈不利。烦躁。) 弦(血脚拥。头痛。目涩。吐。筋急。) 微(腹中积冷泄。劳气盗汗。)沉(气滞腰痛。虚热积死。)缓(肾冷虚汗。冷梦泄。) 涩(四肢逆冷。脐下浮泄泻痛。)伏(食不下。腹痛手足痛。下泄。)

    五行脉诀

    五行大抵要相生。表里脉刑。须要精。要取秋冬并春夏。自然指下见分明。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诊脉下指之法。切要精专。凝心定志少时。然后诊之。辨认四季五行旺相。阴阳逆顺。七表八里。虚实轻重。相克相生。指上便见有灾咎疾病。若得旺相之脉。则有喜庆之事。春肝脉弦而紧。夏心脉洪而大。

    秋肺脉涩而微。冬肾脉沉而滑。此乃四季旺相之脉也。脾脉四季脉见之宽缓而细。取此以为旺相脉也。

    定心脉见官品

    心脉分明紧秀洪。此人必定是三公。专寻三按俱无绝。到老须持国柄雄。

    凡心脉紧秀而洪大者。必为至贵之人。三公之位。又须详审指按。调调不绝。若人有此脉。其人至老须将相。若春夏得紧细洪脉为善。秋冬为灾。

    定心部见喜

    当春心脉要洪弦。看取清明节候边。须见迁除并喜事。脉未宽缓一生贤。

    心脉洪秀弦紧。此得时之脉也。主有喜悦之事。春见之。子母旺而相生。

    至四六月见喜也。若宽而浮者。定主贤哲之人。自然无灾。更主有绍祖宗子孙。

    定心脉主惊忧

    忽然无脉少精神。须有惊惶忧恐心。天性沉吟多毒害。更加心腹似荆林。心者。五脏之主也。其中浮而大。是旺相之脉也。忽然无脉。是心中有惊疑。须见精神恍惚。沉细者。是不顺之脉。主心中有不明之事。兼心腹有毒害。如荆林之棘。主有惊忧之事也。

    定肝胆见职任贵贱

    要知职意胆中看。弦缓分明尽在肝。肝脉弦长终是贵。不为卿相即郎官。肝胆实大少清声。细紧为人定是经。若更浮高多短涩。沉沉必定不分明。肝之脉常是弦长。其胆随肝之衰旺。其脉春。若弦而宽长。并四季中弦而宽长。乃官贵之脉。

    定脾脉见官品

    脾脉宽缓好情怀。撞指心田不可猜。大小浮沉俱似缓。位高官显见宏才。脾中宫土也。每季旺十八日。其脉宽缓。

    乃脾土旺相。主有喜庆之事。若来撞指心中不可猜之事。大小浮缓。此为得时旺相之体。此人必主大才智能。合为极品之官。

    定肺脉见及第

    三台华盖要须浮。指下虚浮事不虚。若更再三无实大。文章高折一枝归。肺部华盖也。入水则浮。故肺脉浮而轻者。

    此人中甲第。如沉大常走。定须有灾。

    定肾脉见官品寿数

    如得此人沉且长。来时沉滑不须昂。非惟有寿兼才智。佐国忠臣不比常。

    凡看肾脉当要沉滑而长。若得此脉。乃旺相之脉也。此人有寿而多才智。须为佐国忠臣。脉高昂乃是等下人也。此季有灾。

    定脉见移官

    元气忽然动滑时。为官必定喜来移。更须心脉宽洪应。用意稍停仔细推。

    元脏之气。谓真元之本。其脉常要沉而滑。加之微涩者有喜。若似江水。须见四季有不测之灾。

    定肾脉见喜

    左右须明两尺当。福神皆喜更无双。细观洪紧心流利。克日须知进六乡。夫肾者。北方水也。澄之则智惠生而喜知。

    在公者。脉见于寸口。在私者。脉见于两尺。寸脉洪而紧者。则须月中贵人见喜。脉虚散者。有不测之灾。

    定脉见先进退

    福位先看禄位来。分明流利弼天才。沉沉寸口知君退。换移入书文正台。凡看官禄之路。先有进退之位。如寸口脉洪而弦。大而散。为不任仕脉。在官退位。在私有灾。若洪而还。寸口亦主退位。如脉分明流利。洪滑而弦。如有一点明珠在盆。往来撞指者。此人定入公台之位。

    定脉先福德

    脉见分明似拾珠。寸关尺部亦常殊。俱今流利知为福。其气清明仔细推。夫福德之人。五脏之脉。俱要流利分明。

    不低不昂。凡得五十至不息。及无改换者。此有福之人。左右关与尺。分明相应。于心部者。为上等福人。若见关中洪润为次等。其外皆为常流乎。

    定脉见尊重

    息数朝来不改常。一生沉重位高强。诊而举动常殊伏。自有洪名满世香。凡尊重之脉。见沉而隐不乱。分明无滞濡。

    即是尊重之脉也。又须审看六部自和相应。其脉安然如珠在水。此人尊重。兼有声名。出人之表也。

    定脉见先富后贫

    洪大宽调是富儿。若求官职慢非宜。忽然灾起于心部。富贵须贫实可期。心脉本要洪大是也。知之脉若先实缓。必定加官有材。心脉灾起。主先富后贫也。

    定脉见智惠

    主智看来是乡水。宏寸大略有文章。二仪尺寸来相应。迟缓图低一例详。

    论五脏重浊轻清

    肝部轻清贵禄荣。堂堂之貌足人情。数逢大应享通泰。恭谨尤如自自明。心部轻清应在神。聪明须作庙堂人。旺看甲乙无留滞。二十年来贵显身。肺部轻清显义才。皮肤润滑善诙谐。看看无阻名初显。仕路功名蹈玉阶。肾部轻清知巧多。聪明接物与人和。声清调畅无凝滞。一六相逢贵奈何。脾部轻清长远虑。信诚无谄貌堂堂。只看五数相成就。富贵声名定远扬。肝家性浊重何如。野狼狈无情主下愚。不是其中无贵相。奈缘精滑甚粗儿。肾家重浊再无情主之多愚反灾轻。

    此部又无清一点。平生那得见身荣。脾家重浊主风狂。无信欺人命不长。纵使在心清应指。也应中富不能良。

    论心脉

    南方钩脉要推详。倘若浮洪是本乡。洪大迢迢钩且润。此人必是五星郎。心部脉来洪大长。一生劳役费心肠。若是勾洪并秀润。容仪礼貌与文章。指下浮洪及小迟。一生迟蹇不须疑。更审浮。高与沉细。要求官职定相迟。

    论肺脉

    论肺常须仔细推。若逢洪大定灾危。更看本部俱浮缓。定是豪家富贵儿。此脉来时要涩濡。若当春到福来归。忽然自在秋冬得。百福来临庆有余。肺家星位主西方。指下浮洪定俸长。为事平生多猛躁。心情足定是财郎。

    论肝脉

    东方肝脉偶沉洪。须在虚惊非是凶。若无微小沉兼细。虑世敦知最富丰。要知本位在关看。弦缓分明是脏肝。诊得弦长终必看。细沉定是主孤寒。岁星木位厥阴经。弦而勾大是住名。若是沉洪勾短意。一生勇躁老无成。

    论脾脉

    中央之脉号为脾。辨取轻浮及缓迟。若不弦长浮更大。本人食禄大魁肥。指下伏微事可嗟。一生贫病若无涯。勾来指下轻清见。为官极品佐皇家。指下轻浮伏短沉。生来悭蓄多金。忽然小涩迟沉细。定是邪佞与贪淫。

    论两尺部脉

    两脉本部寄尺中。诊时须要定灾凶。忽然浮者阴来客。春夏见之须命终。

    左右尺脉来沉滑。指下来兼润带深。此是世间长寿脉。人足多受足资金。

    来时沉涩去时微。此主平生疾病拘。更若沉中加动促。其人难受四旬余。

    尺脉须当仔细寻。尺中三动忽然沉。此名妻孕何当问。妙诀须知不换金。

    尺中隐隐脉兼长。福寿荣华安可当。莫教寸口关相并。不为将相定侯王。

    定甲乙灾福肝脉属木

    甲乙来游动更弦。为人尊重有威权。若还三按俱无断。三品高官一世贤。

    甲乙太过细寻之。先抛头子与前妻。却有文章多学艺。中年破败走东西。

    甲乙如毛命不长。动滑来时事可伤。破财争讼多忧险。及到中年在外乡。

    甲乙分明指下迟。少年多病最难医。如逢举按初无力。破散分离定可知。

    甲乙全然指下沉。心中忒忒见灾临。若还火气来相应。婢走奴逃不可寻。

    论丙丁灾福心脉属火

    丙丁洪弦定是宽。定知武职作文官。若是庶人来相应。必然灾咎在牢间。

    丙丁沉滑最知忧。官事常常不解休。父母须防残病死。他年必定走他州。

    丙丁沉来动细微。此人应是少亲儿。惟度沉吟多毒害。求财常见鬼神随。

    丙丁濡滑更微迟。得病经年莫怨唯。若也是毛终是死。神仙千万莫能医。

    丙丁弦长指下来。平生富贵有文才。若还撞指来相应。长子应知是栋材。

    论戊己灾福脾脉属土

    戊己才过细寻之。少年远路走东西。九流之内非豪富。定是常人有两妻。

    戊己不及动来徐。定是离家到处居。若见弦而心有病。平生无业在诗书。

    戊己芤时更是浮。语言无味更粗疏。切骨动来时应指。从生至死作奴夫。

    戊己缓涩指下宽。大小非同仔细看。为人心下多术艺。文章须有不为官。

    戊己来实更浮高。天然凶恶是强豪。若见伏时须赴法。忽然争竞自身招。

    戊己之来一向沉。若还迟缓是灾临。不论老少皆忧命。按之无力死逡巡。

    论庚辛灾福肺脉属金

    庚辛动滑两头虚。来不轻浮尺缓徐。再三举按都无虑。定是牢年已破徒。

    庚辛之部见弦长。少子将身在外乡。纵然不出他州去。也用离家背父娘。

    庚辛常怕缓更弦。非论多病及多诞。洪紧来时须病少。定期火日到黄泉。

    庚辛忽然滑实来。一生刚烈有文才。如逢撞指来相应。须折月边丹桂回。

    庚辛忽见得微沉。为人失信只贪淫。莫怪人前多语笑。能将善口取人心。

    论壬癸灾福肾脉属水

    壬癸迢迢指下宽。眼前见任是郎官。只愁短数来无位。定知须是百年欢。

    壬癸弦长动更柔。为人秀气足风流。却有文章多道术。奈何修学不成休。

    壬癸如迟太过时。才到终年病莫疑。若见细沉多巧性。常流何是有三妻。

    壬癸之脉怕伏沉。动涩来时病已深。若见缓时公事发。浮来次第六相临。

    壬癸沉来又似水。举手按之多不足。何须买卦问良医。须臾怕见全家哭。

    定五行见喜

    木中若见火来时。为事欢欣必可知。居官转职仍加禄。求望亨通不用疑。火脉之中见土来。其人喜庆足文才。更加洪滑时时应。出外求财。必定回。土运逢金气是宽。乐然无诏也加官。脉中若见逢浮滑。才帛徐徐尽自宽。金脉当秋动清时。官贤必定喜迁移。细看若见弦长者。家道兴隆喜可知。肾脉于中弦且长。一身荣贵寿高强。忽然缓缓来相应。求财何用作经商。

    定阴阳灾福

    久时玄妙自然通。心脉纯阳主有名。纯阴一世不聪明。阳中见阴官多失。阴内阳生是贵人。

    肺脉纯阳入宅旺。纯阴必定是贫人。阴中见阳贫亦富。阳中见阴伤儿女。阴内生阳旺外人。

    脾脉纯阳求事快。纯阴为事亦难通。阴中见阳无心得。阳内生阴得亦空。

    肾脉纯阳妻位正。纯阴不用任媒人。阴中见阳因妻富。阳内生阴有外情。

    命脉纯阳奴仆好。纯阴一个也难留。阴中见阳因他富。阴内生阳见物偷。

    心脉纯阳富贵全。纯阴贫贱不堪言。阴中见阳终身富。阳内生阴祸晚年。

    阳在肝脾乐一生。纯阴无事也相争。阴中见阳仍寿命。阳内生阴寿不亨。

    两肾纯阴是小人。纯阳必定是官身。阴中见阳为人善。阳内生阴定是军。

    六脉纯阴无造化。寻常求事最难通。君子得之犹自可。小人得之定遭凶。

    六脉纯阳定静时。一生富足少人知。若还阴脉微微动。不是生灾必死期。

    前论阴阳定灾福十首。以纯阴为凶。纯阳为吉。后二首又说纯阳凶。纯阴吉。前后虽不相合。然验人吉凶亦应。盖先贤之意。恐人以偏。故作二诗。反复互说。正要人看得活法耳。

    论四时相反

    春来土旺脉其肝。最要弦长指下宽。若逢微涩来相克。为灾春后却难安。

    初见用指不须深。脉见浮洪是本心。肾见若要来相克。因瘵无门仔细寻。

    秋来微细肺家强。脉见浮芤入死乡。关内得之须缓缓。更愁弦紧失家乡。

    三冬肾脉要潜藏。指下深深滑不忙。若彼脾家侵夺位。更宜仔细定灾殃。

    春脉微涩夏微沉。此脉还当不称心。灾至为缘因此疾。亦知体里痛呻吟。

    秋得浮洪冬缓微。还同前事得无疑。大抵灾时来短促。福来三部润勿齐。

    杂断

    三部匀匀总一同。此名豪富势如雄。两关涩大上朝寸。应是高官。金紫封。大体三关短复长。来时或紧去时强。平生语急并身弱。贫困何多遂显光。

    论岁君肝脉

    甲乙东方号岁君。脉来长缓任弦匀。心神仪貌多才艺。三品官员已上人。

    论火星心脉

    火星位主在南方。扪按浮沉细润长。多是阳防人躁急。官高二品教根据光。

    论月孛命脉

    月孛要在命门乡。肤下如珠动不忙。为性多奸人子恶。平生日日恋花娘。

    论太白肺脉

    太白金星位正西。其来浮涩不须疑。中间秀润相和顺。利狱兵权尽有归。

    论西帝脾脉

    西宫帝脉要推详。指下多端紧又长。寒外不为将军主。中年必定佐君王。

    论辰星肾脉

    北方坎属辰星位。脉体迢迢似筋头。十万兵权为上将。名标青史定封侯。

    论罗HT肾脉

    罗HT 妻儿肾中寻。着骨方来肾大沉。眼大赤黄欢妇顶。多谋足智带腰金。

    定脉见僧道喜

    脉见分明水入珠。自然清净气生苏。更看六部匀和动。福荫乡闾与众殊。看僧道脉。分明如珠入水自然清净。

    若得此脉是平和之脉。更看六部平和。得所相应。皆及时。此人有紫衣师号之分。撞指来涩滞者。此寻常僧道也。

    定妇人有孕

    妇孕沉浮滑更洪。须知左右定雌雄。忽然安净天生贵。未到中年入帝宫。孕妇之脉得沉而洪。沉而滑者。是平和之气。阴阳左右寸口者。左男右女。若未安静者。乃浑然不动中和之脉。其人生而主贵。

    定产近远

    二部浮洪夏月生。若逢弦大在清明。脉来沉滑冬间见。浮滑须知旺主庚。要知产后不难知。四季脾中仔细推。浮而滑者知产近。迟而滑者产应迟。

    定产诀

    要知胎动脾脉关。脉紧如弦仔细看。胎内婴儿。应转动。却令孕母不能安。

    要知孕妇细推看。洪大通弦有有亡。右手脉弦知断女。左边洪大是知男。

    虽然三部见鱼翔。子在胎中未肯忙。更有阴阳须定取。当知子母不安康。

    定室女经脉

    室女如何脉不调。只因思想自然招。至今体瘦痿黄色。浮洪脉瘦尺微调。

    气刺元来血积缠。通宵叫唤不曾眠。三关脉紧无洪大。荣卫从来补未宣。

    若明肝脾侯关中。卫气因风头上攻。女子只因思想患。妇人多是积其风。

    论妇人经后带下

    妇人血气不调和。争奈阴中阴更多。日渐脏虚人又瘦。脉来阳火冷偏磨。

    带下之时偏补微。沉沉细细要君知。论云血海多虚冷。变作丹田结子迟。

    定阴阳相反

    八八男儿却反阴。尺中浮大寸中沉。女年七七阴宫盛。此法推之不换金。

    定少人脉相反

    少人之脉刚见刚。洪大连年死未亡。只愁怯弱频频立。必定魂灵入鬼乡。

    凡少人之脉。其六部要洪大见刚。乃有力之脉顺也。有病易治。洪大者为反脉。病难治。

    定四肢病脉

    四肢俱冷脉洪时。病死须知不用疑。忽见遍身如火热。脉沉强冷得生稀。见伤寒四肢俱冷。其脉沉细顺也。阴病之脉洪大者。即是阴阳相反。而有此候。难治。其身如火。头痛燥渴。脉洪大者顺也。其老者伏沉。小者阳中见阴者难治。

    此乃反脉也。

    太素脉诀

    左手前按心少阴。应头身中目稍经。后按小肠太阳病。两耳后应是其上。

    至数主脉四至平。六七热气上焦攻。二一死在壬癸中。

    关左按肝厥阴病。应在两眼传受证。后胆少阳两肾中。九者肝气虚而应。

    欲于乳浑十不足。二三肝气呕而结。死在本月庚辛日。

    尺先按肾少阴诀。华池舌底之津液。后按太阳膀胱病。病在两胁通身中。

    脉九至十肾弱之。六七至死戊己日。右手前脾太阳经。应在身中而拳骨。

    后按太阳阳明证。在人头上应其身。二至脉一虚欲弱。九十二者咳嗽数。

    若主死应丙丁缺。

    脾前太阴应胸膈。后之胃脉阳明经。应内胸中左边病。数数而崩死应之。

    甲乙相克为相倒。九至十至倒脾气。四五平脉二三弱。至数表里同断彻。

    尺先按命属阳明。应在肛门左肾同。后之三焦厥阴病。应在两胯脊身中。

    一息三年八九疼。九至十至脱了形。缓缓结细死丙丁。

    四总脉

    浮主中风无力虚。皮上为阳外得之。沉为积聚无力气。三固方温下至骨。

    迟而主痛无力冷。一息三至寒为阳。数热无疮热为燥。一息六至皮为阳。

    浮沉迟数风气冷热

    寸浮头面眼目风。休虚齿痛口斜。沉胸气满嗽疾喘。翻胃吐食息气胸。

    迟冷呕吐疼满膈。虚汗拘急痛不已。数热上壅燥口干。头痛烦渴疼口疮。

    关浮两胁拘急运。背脊筋痛不能伸。沉气腹胀鸣心痛。上下关格不思食。

    迟冷 癖腹游走。上下不定刺番胃。数热大小便不通。肾痈烦渴或不已。

    尺浮腰痛连小胁。疝气腿疮虚阳淋。沉小便淋闭阴。腹胀 豚满不食。

    迟便滑数泄精禁。膝胫疼软温盗汗。数渴不止便淋血。HT 脚疮温阴囊痒。

    河图生成决生死秘诀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假如心脉诊得一动一止。六动一止。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十一。三十六。四十一。四十六动而止者。

    是水克火也。又遇丙辛辰戌年月日时死也。

    假如肺脉诊得二动一至。七动一止。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三十二。三十七。四十二。四十七动而止者。

    是火来克金也。又遇戊癸子午年月日时必死也。(董按。此条原本缺。且与肝脉条误杂。兹据珍秘抄本补入)假如肝脉诊得四动一止。九动一止。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三十四。三十九。四十四。四十九动而止者。

    是金克木也。又遇乙庚卯酉年月日时死也。

    假如脾脉诊得三动一止。八动一止。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三十三。三十八。四十三。四十八动而止者。

    是木克土也。又遇丁壬巳亥年月日时死也。

    假如肾脉诊得五动一止。十动一止。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动而止者。是土克水也。

    又遇甲己丑未年月日时死也。

    脉运化气岁干先。前进四位是在泉。后位同上根据般用。此法诊之作地仙。

    地之六气

    大寒厥阴水主初。春分居火二之居。小满少阴分三气。大暑太阴四之乎。秋分阳明五气燥。小雪太阳寒水虚。医师不能明此理。光阴空读五车书。

    天之六气

    初气岁前木主先。二君三相大排连。四来是土常为湿。五气燥金六水寒。

    客气来归

    每年进四是客乡。上临十数下临方。寒气热暑出排取。主客胜负定弱强。

    初气厥阴风木 二气少阴君火三气少阳相火四气太阴湿土 五气阳明燥金 六气太阳寒水

    定死生秘诀

    子午少阴君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巳亥厥阴风木。

    假如甲辰年。甲化土气。如肾经受病。九月甲戌月为土气。又犯甲己丑未日时死也。余皆仿此。

    太上玄灵至玄至妙秘要脉诀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恩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放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争差。或短或长。上下争错。或存或亡。病辄改容。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惟愿具呈。今得分明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寸尺及关。荣卫流行。不夫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自此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虚浮。寒则劳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中。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合。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君神焉。为子孙计。非人莫传。

    左寸(心小肠)关(肝胆) 尺(肾膀胱) 右寸(肺大肠) 关(脾胃) 尺(命三焦)

    三部看动脉断

    左手寸口二脉。沉见者。心脉也。浮见者。小肠脉也。

    故手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心以小肠为腑。合于上焦。

    左手关上二脉。沉者肝脉。浮者胆脉也。

    故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肝以胆为腑。合于中焦。

    左手尺上二脉。沉者肾脉也。浮者膀胱脉也。

    故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肾以膀胱为腑。合于下焦。

    右手寸口二脉沉者肺脉。浮者大肠脉也。

    故手太阴与手阳明脉为表里。肺以大肠为腑。合于上焦。

    右手关上二脉沉者脾脉。浮者胃脉也。

    故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脾以胃为腑。合于中焦。

    右手尺上二脉。沉者命门脉。浮者三焦脉也。

    故手厥阴与手少阳为表里。命门以三焦为腑。合于下焦。

    脉相类

    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浮与洪相类。濡与弱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软与弱相类。革与实相类。滑与数相类。微与涩相类。

    夫脉者。天真委和之气。晋王叔和以浮。芤。滑。实。弦。紧。洪为七表。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为八里。以定人之阴阳。决人之生死。然文理甚繁。后学卒未能解。大抵持脉之道。非言可传。非图可受。其枢要但以浮。

    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为主病。且如浮而有力者为风。浮而无力者为虚。沉而有力者为积。沉而无力者为气。迟而有力者为痛。迟而无力者为冷。数而有力者为热。数而无力者为疮。更看三部在何所得之。且寸部属上焦头面胸膈之疾。

    关部属之中焦腹肚肠胃之疾。尺部属下焦小腹腰腿之病。更看五脏之中。何脏见之。六腑亦然。学人会意而精通之。

    庶得按寸握尺之诮。

    四总脉

    浮而有力主风。无力主虚。浮举指在皮上见之。为人之表为阳。乃外得之证。

    浮而有力主积。无力主气。三因方为湿为实。沉脉下指至骨得之。乃为里为阴。是内受之病。

    迟而有力主。痛。无力主冷。又为寒。迟脉重按之在内。转按之方见。一息三至。是为阴主寒。乃内受之病。数而有力为热无力为虚。

    五脏见浮脉者主病

    心部浮主心虚。触事易惊。神不守舍。舌强不能。言语错谬。

    肝部浮。主肝虚。中风瘫痪。筋脉拘挛。面痛牙痛。肠风下血。脾部虚浮。主腹胀呕逆。饮食少进。气喘气急。泄泻无度。

    肺部浮。主肺虚。大便闭。面浮多疮。吐血吐脓嗽喘。

    肾部浮。主肾虚。腿足生疮。虚阳淋沥。腰痛牙痛。小肠疝气。

    五脏见沉脉者主病

    心部沉。主小肠淋沥。喀血溺血。小便不通。睡而不寐。

    肝部沉。主怒气伤肝。胁痛肥气。眼目赤涩肚疼腹满。

    脾部沉。主虚伤脾。肌寒客热。食不作。肌肤气痞。身黄瘦。

    肺部沉。主咳嗽多呕。上气喘急。呕血失血息贲肠痈。

    肾部沉。主胀满不食。小便淋漓。阴痈作胀。贲豚肠满。

    五脏见迟脉者主病

    心部迟。主小便频数。心痛呕水。怔忡多状。伏梁肠痛。

    肝部迟。主筋挛骨疼。眼昏多泪。觞事易惊。转筋麻木。

    脾部迟。主泄泻咳嗽。蛔虫出痰。涎壅多。饮食不化。

    肺部迟。主嗽喘满。大便溏泄。皮肤燥涩。梦涉大水。

    肾部迟。主小便滑数。泄精不禁。膝胫痛软。阴湿盗汗香港脚。

    五脏见数脉者主病

    心部数。主应在渴。舌上生疮。小便赤涩。眼目昏疼。

    肝部数。主眼疼翳膜。泪多目昏。头眩运。头疼。头风。

    脾部数。主口臭翻胃。齿痛牙宣。多食不饱。四肢不举。

    肺部数。主咳嗽唾血。喉腥目赤。大便闭结。面生斑痱。

    肾部数。主消渴不止。小便血淋。下疰脚疮。阳痈湿痒。

    论七表八里总归之脉

    浮(按之不足。举之有余。转手乃得。)芤(浮之无力。傍实中虚。) 洪(浮之有力。) 实(浮而长大。)弦(数而弓弦。) 紧(数而又弦。) 滑(数而微利。如珠略浮。) 沉(按之有余。举之不足。重手乃得。)微(沉自有自无。)伏(沉而至骨。) 弱(沉而无力。) 迟(一呼一吸。三至去来甚迟。)缓(迟似有似无。) 涩(迟而极细。如雨沾沙。) 数(一呼一吸。六至去来甚速。)上七表八里。共一十五脉。只于四道观之。

    七表八里

    浮金 芤火 滑水实火 弦木 紧木 洪火(观此之样切要记心) 微土沉水 缓土 涩金 迟土 伏木 濡水 弱金上根据部位诊之。六部脉不根据本位者。病脉也。却说七表八里。逐位诊之。病在何脏何腑。主何病。根据经无不痊也。

    灵枢经中撮要

    南北二政之岁。各分天令而迁。北政之道。天令右迁。(乙庚丁壬丙辛戊癸为北政。)经曰。北政之岁。天令右迁。君面在北。君令左迁。臣面在南。臣化右伏。则应在前也。三阳在上。则右尺脉不应。三阳在下。手寸脉不应。乃阴阳上下相交而无返变也。

    南政之岁。天令左迁。

    注曰。南政之岁。天令左迁。君面在南。君令右迁。臣面在北。臣化左复。则应在后也。三阴在上。右寸脉不应。三阳在下。左尺脉不应是乃阴阳上下不交。而应变相返也。

    天地者。变化之父母。阴阳者。升降之道路。

    注曰。天元列象。运气分司。阴阳显升降之由。天地产变化之本。六气分盈亏之步。五运合太少之宫。是以动静相生。逆顺交应。初终胜复之本。太过不及之标。假令子午之岁。少阴司天。其化标。则热居其位也。是故少阴之证。其脉洪大而散。乃君火之政令也。

    阴阳变化。胜复异同。推六部之源。列三元之根。因其气变。可候吉凶。

    注曰。阴阳变化者。谓阴阳之数极。即变化生矣。何也。冬至之后。从太阴而生少阳。少阳变而生阳明。阳明变而生太阳。太阳变而生厥阴。

    厥阴变而生少阴。少阴变而生复生。太阴以合六部三元之本源。运应岁中六气胜复。以彰吉凶之兆也。

    天地升降。阴阳营运。五行相生。万物应时。

    注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气交感。而生成万物也。因阳气而发生。复受。阴气而收成。岂非阴阳运度之所政也。各禀五行造化。从其四时政令。皆得应呼生长变化收藏之道也。

    六气应变。脏腑应传。病从十二支。应于十干也。故子午之日。少阴司天。

    注曰。子为本。属肾。其化寒。其病腰脚疼。午为标。属心。其化热。其病怯悸。胞应痛也。

    丑未之日。太阴司天。

    注曰。丑为本。属肺。其化燥。其病咳嗽。气急肌热也。未为标。属脾。其化湿。其病喘逆呕噎。体重。大便脓血也。

    寅申之日。相火司天。

    注曰。寅为本。属三焦。其化炎。其病伏聚结气妄也。申为标。属胆。其化风。其病伸。久困惫倦怠也。

    巳亥之日。厥阴司天。

    注曰。巳为本。属心包络。其化热。其病心膈胸膺痞痛也。亥为标。属肝。其化风。其病目赤眩掉头痛也。

    辰戌之日。太阳阴司天。

    注曰。辰为本。属小肠。其化热。其病心痛。舌强脐腹痛也。戌为标。属膀胱。其化寒。其病腰痛。阴囊肿坠。小便不利也。

    卯酉之日。阳明司天。

    注曰。卯为本。属大肠。其化燥。其病大便秘涩。后重。脐腹痛也。酉为标。属胃。其化湿。其病之节烦热。吐不食。

    五运六气相乘。命由天符之岁。

    注曰。运化与同应者。谓之相乘也。故命曰天符之岁。假令丁。亥年。木运。丁少角。此厥阴司天。气与司运各会木象。故谓之天符岁会也。若与临位之位之辰同应者。命曰太乙天符之岁也。假令戊午年。午为少阴。君火司天之气。

    戊为火也。与运气并临。位同化也。故谓之太乙。天符之岁也。以应岁之五运六气。符合之期而为会也。然五运六气之变应者。从子至巳。乃手三阴三阳用事也。自午至亥。乃足三阴三阳用事也。故六气随五运以合太少之宫之变动。而其天信以证吉凶之兆矣。

    木火金水。运化北政之岁。

    注曰。北政之岁。木火金水四运。皆属北政。君面在北。臣面在南。司天之气。以为手经。自立春前大寒之日。以在泉左间之气。为初气之应。子午之岁。少阴司天。

    注曰。少阴君火在上。司天之气也。其化热。应于标。寒应其本也。其虫羽。生数二。成数七也。左间天气。太阴湿土应间。右间天气。厥阴风木应间也。

    阳明燥金在泉。司地之气也。其化燥。应于标也。湿应其本也。其虫介。生数四。成数九。左间地气。太阳寒水应间。右间地气。少阳相火应间之。

    丑未之岁。太阴司天。

    注曰。太阴湿土在上。司天之气也。其化湿应于标。燥应其本。其虫裸。生数五成数十也。左间天气。少阳相火应间。右间天气。少阴君火应间也。太阳寒水在泉。司地之气。其化寒应于标。热应其本也。其虫鳞。生数一。成数六也。

    左间地气。厥阴风木应间。右间地气阳明燥金应间。

    寅申之岁。少阳司天。

    注曰。少阳相火在上。司天之气也。其化炎应于标。风应其本也。其虫羽。生数二。成数七也。左间天气。太阴湿土应间也。厥阴风木在泉。司地之气。其化风应于标。热应其本。其虫毛。生数三。成数八。左间地气太阴寒水应间。

    卯酉之岁。阳明司天。

    注曰。阳明燥金在上。司天之气。其化燥应于标。湿应其本。其虫介。生数四。成数九。左间天气。太阳寒水应间。

    右间少阳相火应闻也。少阴君火在泉。司地之气。其化热应于标。寒应于本。其虫羽。生数二。成数七。左间地气。太阴湿土应间。右间地气。厥阴木应间也。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

    注曰。太阳寒水在上。司天之气也。其化寒应于标。热应其本也。其虫鳞。生数一。成数六也。左间天气。厥阴风木应间。右间天气。阳明燥金应间也。太阴湿土在泉。司地之气。其化湿应于标。燥应于本也。其虫裸。生数五。成数十也。左间地气。少阳相火应间。右间地气。少阴君火应间也。

    巳亥之岁。厥阴司天。

    注曰。厥阴风木在上。司天之气。其化风应于标。炎应其本也。其虫毛生数三。成数八也。左间天气。少阴君火应间。右间天气。太阳寒水应间也。少阳相火在泉。司地之气。其化炎应于标。风应于本。其虫羽。生数二。成数七。左间地气。阳明燥金应间。右间地气。太阴湿土应间也。

    假如春三月。诊得毛而浮。夏三月死。

    诀曰。按之三小三大。或三大三小。

    假如夏三月。诊得毛浮而弱。秋三月死。

    诀曰。按之无力。紧按无了。

    假如秋三月。诊得毛浮而散。冬三月死。

    诀曰。按之寸。寸下无。在关下。关下无。在寸尺。

    假如冬三月。诊得毛浮而滑。春三月死。

    诀曰。按寸过关过尺。

    寸口上焦脉

    寸部脉浮。主头风而眼目虚浮。体重。风寒齿痛。口眼斜。

    寸部脉沉。主气胸满。咳嗽痰。气喘急。番胃隔气。胸满不食。

    寸部脉迟。主冷呕吐。痞满腹胀。水谷不化。虚汗拘急。疼痛不已。

    寸部脉数。主热上壅。烦躁咽干。客热烦渴。头疼口疮。

    关部中焦

    关部脉浮。主风。两胁疼痛。不能举运。身体四肢疼痛。

    关部脉沉。主气。腹满虚鸣。心腹疼痛。上下关格。不思饮食。

    关部脉迟。主腹冷。癖胀疼。游走不定。刺痛番胃。吐食。

    关部脉数。主热。小便不通。大便闭结。烦渴不已。

    尺部下焦

    尺部脉浮。主腰痛踝痛。腿膝麻木。足胫肿痛。大便不利。

    尺部脉沉。主脚肿痛疼。下重麻木。小便不利。

    尺部脉迟。主小便急痛。外肾偏痛。大便泄泻。小便频数。

    尺部脉数。主小便不通。大便秘结。或作肾痈。烦渴不止。

    此源经略内出此一段。黄帝问岐伯上古后一编。

    五脏六腑之位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小肠。大肠。胃。胆。三焦。膀胱也。肺最上。为诸脏之华盖。六叶两耳。主藏魄。心在肺下。其体半垂。如未放莲花。上有七孔三毛。主藏神。心下为膈。膈下为胃。主藏水谷。左有肝。左三叶。右四叶。主藏魂。胆在肝之短叶间。有精汁三合。右有脾。主藏意。胃下有余肢。大肠当脐右四十六曲。主传清便。二肠之下。为脐。脐下有膀胱。主藏溺。背脊骨节第七椎下。有肾。左而为肾。主藏志。右者为命门。主藏精。故曰藏者。脏腑是也。

    五脏六腑之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胃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水化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一官。不得相失。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以为天下者大昌矣。主不明。则十一官危。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以为天下者也。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故曰。心者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17 | 4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五脏之侯

    目者。肝之外侯。气通于目。目和则辨黑白矣。

    鼻者。肺之外侯。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

    舌者。心之外侯。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

    口者。脾之外侯。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耳者。肾之外侯。气通于耳。耳和则知音矣。

    论评 阴阳变化百千般。酒病花愁最好看。指下推寻须仔细。乍看通晓作神仙。如神造化见千年。不用前言及后言。两字之中分祸福。若人详细古今传。

    太素脉诀总论

    太素脉者。以轻清重浊为的论。轻清为阳。为富贵。重浊为阴。为贫贱。男子以肝木部为主。以决功名之高下。女子以肺金兑位为主。以决福德。且如轻清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应指分明。六脉不克。如源之流长。不敢断续。纵有小疾。直清不浊。主为人受性冲和。智识明敏。禄位高擢。此为轻清之脉。重浊者。应指不明。如撒干砂。满指皆论。前大后小。息数混杂。克归本身。为重浊之脉。下指详审。万无一失。

    八卦论初主末主

    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大抵男子以肝木上沉取真卦。以看其初年。中取以看其中主。右关脾脉以断末主。沉取方是。女子以肺部沉取。以决初年。中取以断中主。脾部沉取以断末主。且如肝脉上逢一数而止。即是乾卦之事。二十五岁以前气数。二数而止。即是兑卦行运。余仿此。

    大抵男子宜行东南气运。离。巽。震。坤是也。取其气运相生。不克不悔滞。女子宜行西北。干。兑。坎。艮是也。取其气揪敛为合其宜。倘若男子得西北之运。为悔滞。为事多有成败。女子效此。出身之脉。以断脉德性。心脉上沉取。若应指得一数而止。即是乾卦。为出身。盖干兑之卦。为性温和宽大。胸襟平坦。震卦则心直口快。不受激触。离卦巽卦。为性胸襟光霁。坎艮二卦。为性沉执。狠毒不常。每有利己损人之心。坤卦为性迟缓。有载物细汗之心。以此参断。决无参差。肥壮人宜沉细脉。按之至骨。瘦人脉浮大应指。至筋骨为合度。富贵人脉宜沉静。不宜躁急。下指至骨方应。沉静之中。色藏如珠分明。为入格之脉。女人出身。肝部沉静。取卦数以断性行。兼心性推论。诀曰。效脉之法要心贤。若还按本则徒然。大凡数脉平至数。表里详观断近源。如神变化百千年。不论前篇及后篇。两手之中分造化。若人悟得应如传。

    知男女论

    七七四十九。加胎减母年。更添一七数。男一女双全。上半年产隔年数。下半年产。以今岁数论。

    六气

    立春至春分初气。清明至小满二气。芒种至大暑三气。

    立秋至秋分四气。寒露至小雪五气。大雪至大寒六气。

    五运

    (甲己土运 乙庚金运丙辛水运 丁壬木运 戊癸火运)(三阴三阳 金土火 是谓五根 火木水)天地。一太极也。人身。一天地也。夫五行之在天地间。自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复生水。

    五行顺布。三阴三阳。所谓五根也。至于太玄。所谓木火土金水。以木上水在下。所谓相生之无穷。表河图之数也。尧典所谓水火金木土。各五行相克者。洛书以相克而成也。人身亦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五行之气。隐于五脏。见于六腑。自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君火。心君火生三焦相火。相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复生肾水。以相生而成也。且如水生木。是水为母。而木为子也。木复生火。是木受窃气。故水怒而克火。所谓子逢窃气。母乃力争。火又生土。是火为母。土为子。土见火被水克。故怒而克水。所谓母被鬼伤。子来力救。相生相克。展转无穷。此人身之太极也。故善观脉者。切造化之功。巧体阴阳之正。穷一动之微。究万物之失。虽脉分六部。变应万殊。医家分为七表八里九道等脉。详考参论。深切甚明。其书数千百家。不啻数千万言。纤悉备具。图有或遗。然究取用。互有得失。率未尽其机要。而得太始太素之外者。而不知在天地间者。众人之五行。其气散在人身者。一人之五行。其气专。气散者难以明。气专者易以见。故君子以脉而有得焉。阳气未尽。阴未散之时。一举指之间。而知其平生当为若何人。当受若何用。富贵贫贱。

    寿夭正邪。若辨黑白。若数一二。有父母妻子之所不能知。身心之所不能悟。无不了明。此无他。至于理而止耳。夫太素脉。以心为主命。心君也。一人之主也。以小肠为迁移。盖志也。心之所知。禀令而行。吉凶悔吝所生也。以胆为福德。胆者。德肝之气。受心之用。心以肝为官禄。肝者得水之生。为心之母。得天者浓也。以肺为父母。盖肺为月孛。父母之象。初气之所主也。大肠为妻子。盖大肠为计都。得肺之气。配于初气也。胃为财帛。盖胃得脾之余气也。脾为田宅。而脾气所以滋养万物者也。三焦为禄马。相火受命于心也。以此求之。无不洞彻。且夫心脉属火性矣。而促之不满于九。而用止于八。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则又为干矣。人遇之则为亢阳之数。孤贫无比。尚何言其数之多也。心主吉凶。主十五岁以前气数。其体浮洪。若一数而止。大人得之。主为性高明刚健。纯一不已。小人遇之。则主性轻躁。常有明察之疾而已。不失为耿直之士。二数而止。则主为性和悦。心事平坦。敬之敬之。心恒敬人。人常敬之。达则伊芳传。穷而曾颜。纯乎君子之心。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也。三数而止。则主决为聪明机敏。爽丽光霁。待人接物。曲尽其情。端为文章之士。忠浓之人。四数而止。则主为性躁暴。不能容物。置家严肃。与人诚信。心性处事得宜。无利己损人之心。亦主聪明文章。终未免喜怒不常。五数而止。主为性聪明机变。多学多能。游说辨给。撒合纵横。但处性不定。介乎君子小人之间。长于奔竞。易而动摇。非九流之士。则游侠之辈。六数而止。为性恶奸曲。谄诈邪佞。造恶兴谤。反道悖德。小则贼人。大则逆天最为凶恶也。七数而止。主为性愚顽无智。不辨麦菽。为耕田荷担之人。或勇而无谋。或猥而好闲。所谓愚妇是也。八数而止。主为性迟缓温和。容物纳污。怜孤念寡。轻财好施。乐道安贫。不与人较。人亦不欺。非君子长者之士。则山林隐逸之人。若更如珠明净。则福德深浓。逍遥人极之表。出乎尘俗之人也。

    胆脉主十五。二十五岁以前气数。其体浮弦。若下指时。便如筝弦之秀丽。大小弦勾。浮而应指。分明不杂。得五十至以上者。禄三公。祖父之遗泽。四十至而止者。位至守令。二十至而止者。参佐之任。或其数不及。但得大体明净。亦主一任一职之流。若至数混杂。大小不匀。则十年之中。无功名之分。其或奔涌不定。有官者失职。常人主官讼也。

    肝脉至十五岁以前气数。此人身最为关系之处。其体沉弦。得四十五以上而止者。位至三公。若带微涩。虽宰相亦必艰难。三十至以上而止者。位至守令。二十至以上而止者。则杂职。散涩亦如之。大小明净。来往如珠流利者。主风宪之权。兼以肺脉滑者。主生杀之权。若三部俱弦。而至及数者。力主九鼎。威镇一方。位至将帅。掌生死建节开关。割土封侯。至数不及者。亦有千夫长万夫长之应。其或奔涌。六部俱弦。心应坎至。则为军贼。徒形刺配。加之六脉俱克者。则主斩首分尸。若撒砂应指不明者。则主贫贱下贱之人也。

    脾胃脉至二十五岁以后晚年气数。其体微缓。得五十至以上者为上富。三十至以上者。为中富。二十五至以下者。为下富。其至数不及。但应指分明。晚年亦主康裕。若浮而应指。有财无田。沉而应指。有田无财。浮沉俱应者。田财优裕。若见洪缓者。主受祖业。浮而涩者。主得妻财。或妻子得力成家。但见鄙猥。权自内出。若见微滑。则有不肖破家之子。淫欲之妻。自身猥僻好淫。不能自振者也。若应指乍数乍迟。乍大乍小者。终身贫困。若见奔泻者。则破荡祖业。潦倒无成。乃奔波乞丐无耻之人也。

    大肠之脉。其体微而短。应指明净。则主妻贤子肖。终身无克。三五数者。男多女少。三四至者。女多男少。若见奔涌。主克其妻子。加以六脉俱克。则终身无子。孤独之命。或师尼僧道之流。若见滑脉。则主养子成家。馆甥待老者也。

    肺脉之体。短而涩。若应指分明。至数长远。又带微缓。非四亲具庆。则父母双全。尽菽水之欢。乐彩衣之娱。人生最难。造化所甚靳者。三五数而止者。先克母。奔涌无定。少年失怙恃之亲。缓滑相仍。终身无异姓之托也。左尺之脉沉而滑。右尺之脉洪而滑。此初得天地父母之气。所得者浓。福而寿。所得者薄。促而夭。此一定不移之数也。知者于此详观审察。以左右定其寿夭之大体。然后以左右定其岁数多少。则万无一失。若两尺俱失。外肾不足。右尺奔涌。主仆曹有灾。或盗窃财物。左尺奔涌。乍疏乍急者。淫欲轻狂。此六脉专主五行之定数。合而言之。心脉洪弦。

    三焦洪缓。为君臣庆会。有官者升阶进职。无官者主奇运。若心脉洪滑。三焦洪弦。为君臣失所。主异是矣。六脉俱受父母气者。主得父母之爱。异于他子。六脉子归母腹者。主得子如曾闵。干蛊兴家。六脉之中。最怕代脉。一脉受代。一脏受绝。如脾部本无缓体。而反得弦长浮大。以一时加之受克。可卜其死之日矣。若四季游年。各以本部推断。得母气者。可求功名。得子气者。可求财帛。此宜知之。善推者则万无一失。

    游年脉

    心少阴君火。其体洪若浮。则正发财。若洪缓则是脾脉。君心部为受母气。主少年聪明。或受父母荫为官职。或为神童。十五岁以前聪明得誉。若见滑疾。主少年心虚之疾。或下元不固。若于肾脉见促。诊之转旋。则知在何年得之。何年愈。若见涩脉必死。为贼人心腹。若滑疾无常。则心经得病。若终身滑涩。则是金入火宫。人主绝。为孤独。为贫贱。若浮涌。主狂妄。奔下主失心。散乱主忧疑。乍有乍无主神鬼。肉颤主心风。肉顽主殷勤愚卤。涩主为干枯肉燥。滑主为滋润。若潮水初至为受病。冲决主亡阳。微细主作事不成。言语謇涩。先小后大。则主不言其事成。先大后小。则作事有始无终。疾则性急。缓则性宽。微则性和。乱则性乖。大则无常。小则无气。大要以洪缓为主。脉分两路。则走迁移宫。常主在外。若浮而分。则主逐后。若无脉而应于后。为神仙佛祖矣。

    十二支为六气

    (或称六气所属地支)子午少阴君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巳亥厥阴风木。

    五运所化

    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

    以年遁月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

    丁壬壬寅顺行流。惟有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推求。

    以日遁时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寻戊子。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五脏所属行年月气日时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行。庚属大肠辛属肺。壬乃膀胱癸肾堂。

    周天符岁会

    乙酉金。丙戌水。丁亥木。戊子火。乙卯金。丙辰水。丁巳木。戊午火。己未土。己丑土。

    左手脉

    火。左寸脉微洪。(心小肠)火如有沉脉。是右尺脉。属水。是水克火。曰病。木。左关脉微弦(肝胆)木如有涩脉。是右寸脉属金。是金克木。曰病。水。左尺脉微沉。(肾膀胱) 水如有缓脉。是右关脉。属土。是土克水。曰病。

    右手脉

    金。右寸脉微涩。(肺大肠)金如有微脉。是左寸脉。火克金。曰病。

    土。右关脉微缓。(脾胃)土如有弦脉。是左关脉。木克土。曰病。

    火。右尺脉微数。(命门三焦)火如有沉迟。是左尺脉。水克火。曰病。

    左寸脉浮。心有余。沉迟。不足。

    左关脉浮。肝有余。沉迟。不足。

    左尺脉浮。肾有余。沉迟。不足。

    右寸脉浮。肺有余。沉迟。不足。

    右关脉浮。脾有余。沉迟不足。

    右尺脉浮弦者。命门三焦有余。沉迟。不足。

    十二经

    左手脉(心小肠)火。关脉(肝胆)木。尺脉(肾膀胱)水。

    右手脉(肺大肠)金。关脉(脾胃)土。尺脉(命门三焦)水。

    左心脉微洪曰平。洪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沉。是肾肝心也。夫克妻。洪甚。用黄连解毒汤主之。沉迟清心莲子饮主之。

    左关浮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如有涩脉。是金克木。有余弦紧。用桃仁承气汤主之。不足。木香化滞汤主之。

    左尺脉沉曰平。沉多胃气少曰病。如有缓脉。是土克水。有余。滋肾丸加黄柏知母泻之。不足。附子四逆汤温之。

    肾无有余。多不足。

    右寸脉微涩曰平。涩多胃气少曰病。如有数脉在内。是心火邪伤。有余。用知母茯苓汤泻之。不足。用麦门冬饮子补之。

    右关脉微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如有弦脉。是肝木克土。有余。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不足。用治中汤补之。

    右尺脉微数曰平。数多胃气少曰病。有余。用凉膈散主之。不足。用四逆汤补之。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河图生成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水一六。火二七。木三八。金四九。土五十。

    假如诊心脉。得一数六数而止者。是水克火。若遇丙辛及辰戌日时死也。余皆仿此。

    肝脉诊得四数九数而止。是金克木。遇乙庚卯酉日时死。

    脾脉诊得三数八数而止。是木克土。遇丁壬己亥日时死。

    肺脉诊得二数七数而止。是火克金。遇戊癸子午日时死。

    肾脉诊得五数十数而止。是土克水。遇甲己丑未日时死。

    十干五行总括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中央戊己土。

    十干五运所化歌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丙辛化水滔滔去。戊癸南方火焰侵。

    六气所属地支

    子午少阴君火天。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巳亥厥阴风木。

    年月日时加临同天符运气断病法

    乙酉金。(乙庚化金。卯酉阳明燥金。)丙戌水。(丙辛化水。辰戌太阳寒水。) 丁亥木。(丁壬化木。巳亥厥阴风木。)戊子火。(戊癸化火。子午少阴君火。) 己丑土。(甲己化土。丑未太阴湿土。) 乙卯金。(乙庚化金。卯酉阳明燥金。)丙辰水。(丙辛化水。辰戌太阳寒水。)丁巳木。(丁壬化水。巳亥厥阴风木。) 戊午火。(戊癸化火。子午少阴君火。)己未土。(甲己化土。丑未太阴湿土。)

    断年月日时病法

    假如丙戌年。又遇丙戌丙辰日时。但患心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

    假如乙酉年。又遇乙酉乙卯日时。但患肝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

    假如丁亥年。又遇丁亥丁巳日时。但患脾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戊午年。又遇戊午戊子日时。但患肺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己丑年。又遇己丑己未日时。但患肾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

    伤寒六经传变日法

    一日太阳经。头痛身热。法当以汗。先年有余。双解散。先年不足。人参败毒饮。假如今年乙未。湿土司天。辰戌太阴寒水在泉。明年双解散。更有脉虚实浮散。数而大。谓之有余。曰实。短数而微。谓之不足。曰虚。

    二日阳明经。当和调中汤。加四苓散。

    三日少阳经。小柴胡汤。

    四日太阴经身痛。

    五日少阴经。口干舌燥。

    六日厥阴经当下。

    七日六经传遍。又复太阳。又以汗下。

    如脉浮紧。大烦者又汗。如脉沉而迟。按下紧实。又下。

    如右关脉。是阳明胃土脉。浮紧而洪。头面微红。断日发斑。

    分男女脉

    男子尺脉常弱。(气有余为无事)女子尺脉常盛。(血有余为无事)经曰。女人反此背看之。(女要尺盛而寸弱。男要寸盛而尺弱。)谓之反此。断病亦然。

    童女脉。尺弱而寸盛。童子脉。尺盛而寸弱。

    男子若尺脉大而浮。名曰虚。必走精。

    女子若尺脉浮而大。或沉而微。必经脉不调。半虚漏血之脉。加有孕脉。尺脉紧实而大。至匀调。必是孕妇。更加吐逆。三个月也。左手尺脉浮大。断曰男。右手尺脉浮大。断曰女。

    医家难经玄妙

    经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今(补注脱一今字)肝得水而沉。夫木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今乃木沉金浮。其意何也。然肝者非纯木。乙酉也。庚之柔宗。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阳。而吸其微之气。其意乐金。又行阴道多。故今肝得水而沉。肺者。非为纯金。辛巳也。丙之柔宗。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释其微阴。婚而就火。其意乐火。返行阳道多。故今肺得水而浮。肺热而沉者。何故。知辛当归庚。乙当纳甲。

    用药式样

    心经有余。

    黄连解毒散心中。连柏黄芩栀子同。独活引经宜仔细。其中妙法少人通。

    心经不足。

    清心莲子补心中。甘草黄芩并麦门。莲肉车前最补。茯苓八味共人参。

    小肠经有余。

    八正散能散小肠。木通瞿麦大黄良。车前滑石兼甘草。蓄山栀引 姜。

    小肠经不足。

    吴茱萸补小肠经。甘草干姜及好参。吴茱萸多如法制。引经黄柏并麦门。

    肝经有余。

    桃仁承气散肝经。浓朴芒硝枳实真。生熟大黄随证用。青皮为引及桃仁。

    肝经不足。

    木香化滞补肝枯。芍药当归枳实扶。半夏青陈皮草豆。红花九味引柴胡。

    胆经有余。

    小柴汤散胆经余。半夏人参甘草随。多用柴胡尤是引。黄芩五味莫踌蹰。

    胆经不足。

    温胆汤能补太阳。人参半夏竹茹良。苓芩甘草陈皮合。芍药黄芩九味长。

    肾经有余。

    大承汤散肾经余。浓朴将军枳实除。更用芒硝须仔细。引经知母一同医。

    肾经不足。

    四逆汤能补肾虚。引经知母本相宜。干姜附子须炮制。甘草人参芍药医。

    膀胱有余。

    人参败毒散膀胱。甘草前胡柴独羌。茯苓枳壳芎桔梗。引经本正相当。

    膀胱不足。

    桂枝人参补膀胱。四君子对炙干姜。白术芍药茯苓草。七味能除便得康。

    肺经有余。

    知母茯苓散肺余。四君五味款药皮。苓翘荷梗麦门半。阿及柴防十八枝。

    肺经不足。

    麦门引子肺虚空。君子陈皮五味冬。半夏桔同成九味。引经升芷又兼葱。

    脾经有余。

    桂枝大黄汤散脾。大黄甘草桂枝宜。引经芍药同兼治。赤破其经白补之。

    脾经不足。

    治中汤补太阴脾。甘草陈皮白术宜。芍药引经参主宰。干姜六味及青皮。

    胃经有余。

    调胃汤能散有余。大黄浓朴最为奇。更兼枳实共甘草。引子升麻芷葛宜。

    胃经不足。

    调中益气胃中虚。白术人参甘草归。苍芍柴五味子。升麻十一共陈皮。

    大肠有余。

    导滞汤能散大肠。当归黄柏共槟榔。木香引正青皮是。更入黄连与大黄。

    大肠不足。

    补中汤补大肠经。苍术黄及四君。泽泻猪苓能正泄。陈皮引正定扬名。

    心包络有余。

    抵当汤散心包余。水蛭虻虫治血宜。多用大黄须辨正。桃仁四味引青皮。

    心包络不足。

    当归四逆补心色。甘草当归芍药交。通草细辛芍桂枝。引经黄柏及阿胶。

    三焦有余。

    凉膈散能散三焦。连翘栀子大黄硝。薄荷甘草黄芩等。七味同和治热烧。

    要健歌

    张仲景之论伤寒。截要诸书指下看。脉辨阳阴分表里。一身证候百余般。第一先论太阳经。发热恶寒须要明。尺寸但浮头体痛。解肌发热。要参详。有汗恶寒宜桂枝。恶寒无汗用麻黄。身热目黄鼻又干。脉长不得片时安。

    三个阳明俱目下。脉寒恶汗两中寒。传到少阳胃胁痛。传来寒热耳聋看。

    口苦舌干脉浮呕。柴胡解表莫盘桓。腹痛咽喉手足温。自利不渴肠胃痛。

    沉细理中并四逆。太阳浮大表尤存。少阴脉沉仔细认。口燥舌干是其证。

    中和恶寒四逆汤。口燥咽干胆风盛。热气流传脏腑间。承气急攻如指圣。

    厥阴囊缩满烦时。微汗属肝真个是。若还恶寒入腹中。急治勿令损伤命。

    脉察阴阳分表里。表证恶寒但急痛。脉浮发汗急令迟。各半麻黄枝与齐。

    夏加升麻并黄芩。知母石膏同为治。莫教助热发黄斑。医人见此难疗治。

    若还秋冬春气盛。热盛须用柴胡医。表不恶寒而恶热。掌心津液下汗时。

    胃干咽燥大便难。肠满谵语小便赤。腹痛坐卧不安宁。气血不通多喘息。

    沉细滑数而宜通。便进元阳亦无失。亦闻三因可汗下。太阳少阴俱可讶。

    少阴发热太阳浮。微微芍后不须快。附子甘草并莪术。服之微汗真无价。

    衄血下血坏病患。经后风温湿温者。虚烦腹中急痛时。医者汗兮真可骂。

    三因积病要参详。切莫庸医乱处方。太阳腹满时痛作。桂枝芍药大黄汤。

    少阴咽痛口中燥。腹满不食大便燥。忽然自利清水来。心下痛时精正挠。

    劝君急用承气汤。何用神空祷告。脉还虚细脉并浮。恶寒呕吐便轻少。

    古人戒用承气汤。君若要投真可叹。或有表里两证见。或六七日不大便。

    有汗头痛如破面。若还使用承气汤。便是医人有灵验。心满不食大便硬。

    脉浮头面出绵绵。微是恶寒手足冷。小柴胡汤能治全。随证治之不宜恋。

    若有身热反欲根据。或有身热不盖被。此用表热里内寒。表热宜用桂枝汤。

    更用柴胡加减治。寒在皮肤热在骨。白虎加苓不可忽。桂枝麻黄并半两。

    次第用之至紫菀。或有手足厥冷时。脐腹疼痛冷汗出。呕出不利渴亦烦。

    咽痛身如被杖击。若还六脉沉绝时。此名阴毒不须疑。白术附子正阳汤。

    回阳还阴真最奇。气海关元多着灸。直向脐中急熨之。熨之手足稍温阳。

    气冷自然有汗出。又有一证名阳毒。谵语妄言君休笑。面赤咽干利亦黄。

    脉须浮滑并洪促。葶苈苦酒黑如瓦。栀子仁汤宜早服。数药尤宜选用之。

    大汗散解宜阳服。但问病患宜潮热。谵语如对鬼神说。循衣摸床甚惊人。

    此多因吐不能得。数日不便面揣来。下后脉浮人便生。若还芤沉脉还涩。

    脉实下之真妙诀。阴似阳兮阳似阴。身烦热燥不饮水。此名阴盛隔阳热。

    霹雳丹砂君自截。手足逆冷只名厥。冷热君须次第排。冷厥迟热不饮水。

    四逆理中汤妙绝。冷厥日中烦燥热。重手按之脉还涩。扬手掷之不得眠。

    白虎大承君子辨。更有辨证十余般。蛔厥之病虹长虫。乌梅理中丸可攻。

    更有一证阴阳易。身体重而气自衰。阴毒腹中多搅痛。眼内生花内破裂。

    妇人腰膝连腹痛。毒瓦斯相交香港脚重。烧鼠粪竹茹汤。干姜竹茹皆可治。

    阳虚阴盛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祖。一日头疼身体痛。口干烦满少阴攻。

    二日腹满身重热。谵语不食可忧凶。三日耳聋常厥厥。水浆不入魂魄空。

    此名两感伤寒疾。仲景不治载方中。但便根据经分表里。阴阳分别有神功。

    脉浮而紧更头痛。四肢拘急恶寒存。无汗寒多热少时。面色惨而不名誉。

    腰腹疼而手足厥。此是伤寒之大概。各根据将病处方医。莫学庸医难晓会。

    寸大尺弱后有浮。自汗体热并头痛。寒多热少不须瞒。更识身体恶风甚。

    手足厥冷面光浮。便识伤寒随证治。活人汤剂不须忧。发热恶寒燥大盛。

    手足温潮脉浮急。先是伤寒伤风脉。奉劝医人当仔细。寒多热少不须瞒。

    大青麻黄桂枝证。发热恶寒口洌脉。浑身体痛百骨节。忧热病因是寒伤。

    麻黄大青加减别。中暑病证热中同。虽是脉浮病加渴。痰逆恶寒橘皮汤。

    白虎五苓加妙绝。恶寒发热夏至前。头痛心疼却似煎。温病脉须浮紧盛。

    此名寒疟古人传。加减柴胡五苓散。温暖四肢不能收。喘息不眠心自梦。

    姜苓防己葛根汤。渴甚瓜姜汤可用。长幼之中病是同。此名温疫不须穷。

    先将此散轻轻服。次第根据他证候攻。此是医家真妙理。后之学人要精通。

    诊十二部脉用药节法

    左寸脉。(小肠阳心阴)关脉。(胆阳肝阴) 尺脉。(膀胱阳肾阴)右寸脉。(大肠阳肺阴) 关脉。(胃阳脾阴) 尺脉。(命门阳三焦阴)右心脉微洪。曰平。洪多胃气少。曰病。如洪大。黄连解毒汤主之。

    黄连 黄芩 黄柏山栀子仁上 咀。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如本经脉沉弱。谓之不足。用清心莲子饮主之。

    黄芩 甘草 莲肉黄 麦门冬 车前子 人参 赤茯苓上 咀。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

    小肠经脉浮。曰平。浮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浮。用八正散主之。

    木通 瞿麦 大黄滑石 车前子 蓄 山栀 甘草上 咀。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

    如本经濡弱。谓之不足。用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 人参 干姜甘草上 咀。每服用水一钟半。煎七分。空心温服。

    在肝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脉弦紧。桃仁承气汤主之。

    桃仁 浓朴 枳实芒硝 大黄上 咀。用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短。谓之不足。用木香化滞汤主之。

    木香 芍药 当归枳实 半夏 青皮 陈皮 红花 草豆蔻 柴胡上 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胆经脉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弦大。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 人参 甘草黄芩 半夏上 咀。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如本经脉微沉。谓之不足。用温胆汤主之。

    人参 半夏 竹茹茯苓 柴胡上 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肾经脉沉实。曰平。沉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沉寒。口燥咽干。用大承气汤主之。

    浓朴 芒硝 枳实大黄上 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虚濡。谓之不足。用四逆汤主之。

    干姜 甘草 附子人参上 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膀胱脉微沉。曰平。沉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浮滑有余。人参败毒散主之。

    人参 甘草 前胡柴胡 羌活 独活 川芎 枳实 茯苓 桔梗上 咀。水煎服。如发汗加麻黄。葱姜汁煎。

    如本经脉沉涩。谓之不足。用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 人参 白术茯苓 甘草 芍药 干姜上 咀。水一钟。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肺经脉短涩。多胃气少。曰病。如脉浮数有余。茯苓汤主之。

    知母 人参 白术白茯苓 款冬花 阿胶 甘草 连翘 薄荷 桑白皮黄芩 防风 桔梗 半夏 麦门冬 柴胡 五味子上 咀。生姜三片。煎服。

    如本经脉沉细。谓之不足。用麦门冬饮子主之。

    麦门冬 人参 白术茯苓 甘草 黄芩 桔梗 半夏 五味子上 咀。水二钟。生姜三片。煎服。

    大肠脉短浮。曰平。浮多胃气少。曰病。浮大而数。为有余。导气散主之。

    当归 黄柏 槟榔木香 黄连 大黄 青皮上 咀。白水煎服。

    脾经脉微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脉滑实有余。用桂枝大黄汤主之。

    桂枝 大黄 芍药甘草上 咀。白水煎服。

    脾经脉微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脉滑实有余。用桂枝大黄汤主之。

    桂枝 大黄 芍药甘草上 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微弱。谓之不足。用治中汤主之。

    白术 人参 甘草陈皮 干姜上 咀。生姜枣子煎服。

    胃经脉缓。曰平。缓多胃气少。曰病。脉浮大有余。调胃汤主之。

    浓朴 枳实 甘草大黄上 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微弱。谓之不足。用调中益气汤主之。

    白术 人参 甘草当归 芍药 五味子 陈皮 升麻 黄 柴胡上 咀。生姜枣子煎服。

    心包络脉微数。曰平。数多胃气少。曰病。脉数大而实有余。更带沉涩。用抵当汤主之。

    水蛭 虻虫 大黄桃仁(各等分)上 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微沉。谓之不足。用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 甘草 芍药通草 细辛 川芎 肉桂(各等分)上 咀。用白水煎服。

    三焦经脉浮数。曰平。浮多胃气少。曰病。脉浮大有余。用凉膈散主之。

    连翘 栀子 大黄芒硝 薄荷 甘草 黄芩(各等分)上 咀。白水煎服。

    如本经脉沉濡而微。谓之不足。用四逆汤主之。

    附子 甘草 肉桂干姜 白术上 咀。每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此经内寒外热。煎药待冷服。此乃是热因寒用。如内热而外寒。以凉膈散温服。此乃是寒因热用。

    察诊妇人脉法秘传妙诀

    左心脉微洪。谓之气血有余。无事。如本经脉。短细微弦。谓之气血俱虚之证。其妇两胁胀满。心中常疼。力弱脚软。宜用茯苓补心汤主之。

    甘草 川芎 当归赤茯苓 乳香 没药 赤芍药 五灵脂上 咀。每服水一钟。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入醋少许。空心温服。

    右肝脉微弦。谓之有余。如本经脉。微细短涩沉缓。谓之不足之证四肢经络。百节疼痛。心胸间有气血块。

    青皮 苏木 红花枳实 木香 赤芍药 半夏 桃仁 柴胡 当归 熟地黄 如痛甚如大黄上 咀。每服水一钟半。煎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右尺脉大紧谓之有余。气血俱平。常生孕育。腹中俱安。四大亦安。常常无事。谓之有余。如本经脉沉细不见。谓之气有余。血不足之证。用调经汤主之。

    蒲黄 赤芍药 刘寄奴赤茯苓 川芎 陈皮 当归 熟地黄 桑寄生 玄胡索 肉桂 甘草 桔梗 香白芷 香附子上 咀。每服水一钟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如肝肾脉俱沉而细不见。其妇经血淋沥不止。白带常下小腹急痛。常常无孕。或时经闭。亦宜用调经汤。

    右肺脉微涩。谓之有余。如本经脉沉涩。或浮短。谓之不足。无气不和。呕逆咳嗽。气闭喘满。宜用麦门冬汤主之。

    加杏仁 知母 贝母上咀。姜枣煎服。

    右脾脉大缓。谓之有余。如本经脉缓细短小。谓之不足。其妇主翻胃。呕吐清水。四肢浮肿。经行胀痛。宜用沉香散主之。

    沉香 木香 甘草羌活 木瓜 紫苏 白术上 咀。水一钟半。姜三片。葱白三根煎服。

    右尺脉浮大。谓之有余。如本经脉。沉细短促。谓之经血不调。乍寒乍热。心胸烦闷。百节疼痛。谓之不足。用知母黄芩汤主之。

    知母 黄芩 猪苓泽泻 甘草 肉桂 羌活 防风 地黄上 咀。水一钟半。姜三片。葱白三根煎服。

    如右尺二脉。俱沉细不见。谓之血气而增损。腹中鸣。虚疼。前后心俱疼痛不已。常要人背上捶打。方得宁静。亦宜用木香化滞汤主之。

    心要论断生男女脉法

    假如二尺脉但浮大。更加呕逆。便断其妇三个月身孕。左尺脉浮大。断曰男。右尺脉浮大断曰女。

    如尺脉及肝脉。实大有力。至数调匀。定是双男。

    如左尺脉。一般浮实大。至数调定。断一男一女。

    凡看脉时。务在澄心定虑。坐久详细诊之。万无一失。

    如肝脉浮大而有力者。一个月孕也。

    如右关二部脉实大而有力者。八九十月也。

    如左关脉浮大而紧者。是足月也。看内。经脉诀内记断之。

    如妇人身重。二关尺脉俱沉细者。知是过月之孕也。定断其妇满十二个月方生。

    又有妇人身重。兼两尺脉俱沉伏者。其妇乃是血有余而气不足。其孕定至十五个月方生。定男女尺生篇。

    易见看诊脉法

    左三部手经为标法天。心属手少阴经。小肠属手太阳经。肝属足厥阴经。胆属足少阳经。肾属足少阴经。膀胱属足太阳经。

    学诊脉息法

    脉。属阴。脉者。血之道途也。息属阳。息者。气之呼吸也。脉不自动。气之使然。血气胜则胜。血气衰则衰。欲诊脉息。先调自己之气。然后取病患脉息。以候太过不及。知病浅深。或有作焉。停宁少顷方可与人诊之有病无病。早晚当与诊视。不专拘平旦也。

    尺寸部位法寸关尺三部。从鱼次节际分定。以中指第二节。横纹为一寸。入为一尺。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寸内九分。阴奇数。阳得尺内一寸。阳耦数。寸口其尺。共一尺九分。像三才。阳出阴入。以关为界。人之短长疏密。下指但以高骨下节。关位前寸。关后尺。三阳从地长。故男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男子阳多阴少。其脉在关下。故寸盛而尺弱。男不可以久泻。所以男得女脉为不足。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是经为本法。

    右三部 肺属手太阴经。大肠属手阳明经。脾属足太阴经。胃属足阳明经。命门属手厥阴经。三焦属手少阳经。

    下指轻重法

    凡诊脉须自寸口逐一部以中指头按之为法。初指下轻按得脉之者。乃胃脉也。更倍深下。按将至骨。方可缓缓放起指头。脏脉也。若浮中沉。三候六部皆然。故谓之三部九候也。或以数多为轻重。次第按者非也。脉有阴阳之法者。由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故五脏之脉。皆为气府为尺上关部见之而已。六部轻按得者。腑脉也。属阳。次深按至中得之。乃胃脉。亦属阳。阳重按之深。属脏阴脉也。脾属土名中州。故其脉在中。此名阴阳之法。三阴从天生。故以女关前为阴。关后为阳。女子阴盛而阳微。其脉在关下。

    故寸沉而尺盛女子不可久吐。所以女得男脉为有余。在左则左病。在右则右病。

    迟(一息三至。应指轻缓。)气血俱寒。 瘕沉积。

    浮(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阳实阴虚。

    数(一息七至。去来促急。)阳盛阴虚。燥热烦满。浮短。喘满不利。

    虚(迟大而软。按之而绵。)气血耗亡。夏伤暑 。浮长。风眩癫疾。

    实(举按有力。不迟不疾。)血气壅实。痛热带下。浮弦。痰饮发热。

    缓(一息四至。去而带软。)湿流气壅。或痹或痛。浮滑。停饮宿食。

    紧(软如细线。转动紧搏。)正气特弱。邪气作痛。浮紧。寒邪淋闭。

    洪(来之至大。去之且长。)荣卫壅塞。热盛躁狂。浮数。大腑秘涩。

    细(按举往来。其重如丝。)着湿凝涎。胫痰髓冷。浮缓。风湿不仁。

    滑(起而有力。见源如珠。)痰敛呕吐。气逆不和。浮洪。阳经发热。

    涩(三五不调。涩如削竹。)荣卫俱虚。或为湿痒。浮涩。积滞不消。

    弦(如按琴弦。直气由绕。)或寒或热。拘急饮冷。浮弦。伤饮气促。

    弱(轻软沉细。按之欲绝。)宿食不消。恶寒气满。代动而不来。复来更动。

    结(来往急缓。时止更来。)痰饮积遏。迷闷病痛。代不损部位。随应即死。

    促(去来急缓。时止即来。)脏热壅滞。痰饮不行。沉弱。虚劳客热。

    芤(中软傍实。按无举有。)阳实阴虚。气奔失血。沉缓。重着不仁。

    微(轻虚细软。若有若无。)荣卫不足。气痞虚寒。沉紧。不冷作痛。

    动(胎肉如豆。动而不行。)虚荣惊悸。股痛肉挛。沉滑。涎饮秽逆。

    伏(举之虽无。而骨乃得。)积聚痰癖。痞结不磨。沉细。体软无力。

    长(过于本位。通流而长。)浑身壮热。坐卧不安。沉涩。积冷不禁。

    短(举时有数。不及本位。)宿食不消。恶寒气满。沉濡。气怯自汗。

    濡(轻轻而软。按之若无。)虚惫寒热。痹弱羸怯。沉迟。虚寒痛冷。

    牢(浮按有力。按之即无。)着湿作肿。筋骨疼痛。沉实。瘀血癖积。

    散(举按下时。散而无力。)淫邪脱泄。精血耗亡。沉微。荣卫耗亡。

    革(沉伏实大。如按鼓皮。)邪气固结。真脱病危。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阴虚气滞血凝。

    七表八里

    〔心左寸部脉〕浮。则风湿热多疾。芤。吐血衄血。滑。气满吐逆。紧。头痛脑疼。实。脑热下痢。

    弦。胸满气痛。洪。数。热闷。微。心腹寒痞。沉。气滞多痰。缓。皮肤不仁。涩。荣卫不足。迟。上焦寒。

    伏。上焦有积。濡。虚怯少力多汗阳弱。众困力少。

    〔肝左关部脉〕浮。则腹胀胃虚。芤。则四肢缓。滑。气目痛。实。则下痢。弦。目痛。紧。肠疼筋痛。

    洪。胃中有积。微。胃寒气痞。沉。则内病气滞。缓。结腹内风。涩。血少目昏。迟。中焦寒痞。伏。中腕有积。

    濡。气虚少力。弱。倦怠无力。

    〔脾右关部脉〕浮。胃虚食不化。芤。肠中有瘀血。滑。胃逆不食。实。大小肠痢。弦。四肢拘急。

    紧。心脾疼。洪。气滞难便。微。气痞疾。沉。气攻腰痛。缓。火脾毒风。涩。腹中逆冷肠鸣。迟。脾寒胃冷。伏。脾积气痛。濡。脾虚。弱。为脾劳。

    〔肺右寸部脉〕浮大。感风受寒。芤。胸中有血。滑。气逆吐痰。实。则肠结。弦。身背拘急。紧。背膊痛。

    洪。气满大热。微。气少力困倦。沉。为不治。缓。肺风不足。涩。则肺风。迟。则肺寒。伏。肺冷痰积。

    濡。则肺气滞下痢。弱。则虚劳。

    〔肾右尺部脉〕浮。耳鸣便秘。芤。积血小便赤。滑。下痢涩小便赤。实。小便难。弦。腹急。紧。腹下痛。洪。

    小便难热。微。小腹积气。沉细。腹肺弱。缓。下焦风湿阴痒。涩。亦冷腹鸣。迟。下焦寒。伏。水谷不化。濡。发虚热恶寒。弱。骨节痿靡。

    损至呼脉。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名困。四呼一至曰命绝。

    别贵贱

    六脉轻清和滑者。姓名富贵寿康强。按之重浊兼粗涩。下贱愚蒙定不扬。

    肝为脏·胆为腑

    魂(象木。色青。春服。养筋。王候。绝秋。液泣。声呼。音角。味酸。性喧。气呼。不足悲。有余怒。平脉弦。贼脉浮。臭膻。死于庚辛。)

    心为脏·肠为腑

    神(象火。色赤。王夏绝冬。候舌养血。液汗。声唉。音征。味苦。性暑。气呵。不足忧。有余唉。平脉洪。贼脉沉。臭焦。死于壬癸。)

    脾为脏·胃为腑

    意(象土。色黄。王季。绝春。候唇。养肉。液声。涎歌。音宫。味甘。性静。气呼。不足利而少气。有余胀满。

    平脉缓。贼脉弦。臭香。死于甲乙。)

    肺为脏·肠为腑

    魄(象金。色白。王秋。绝夏。液涕。声皮毛。候鼻。声哭。音商。味辛。性凉。气呻。不足则悲。有余喘嗽。平脉浮短。贼脉洪大。臭腥。死于丙丁。)

    肾为脏·膀胱为腑

    志(象水。色黑。王冬。绝季。候耳。养骨。液吐。声呻。音羽。味盐。性凛。气吸。不足厥。有余肠泄。)命门与三焦同肾(王脉沉。贼脉缓。臭腐。死于戊己。)

    多至脉

    脉一呼再至曰平和。三至一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困。六至曰绝命。

    定二形

    寸口多弦尺小弦。如此方知一丈夫。尺中涌涌寸家怯。借问还如是一姑。

    明七诊法

    一静其心。二忌外虑。三均呼吸。四轻清于皮肤间。按其腑脉。五微重指于肌肉间。求其胃脉。六沉指于骨上。取其脏脉也。七察病患息数之来。或以独迟独疾等。为七诊者非也。谓如以独热独疾。为二脉者。疾乃六至脉。其疾其数。本自主热。岂得独疾独热为二候。迟脉本主寒。却言独寒独迟为异体。全非义理。今以灵枢经中七诊脉法。特为解注。

    所谓释缚脱艰于后学人矣。忽左右手脉。大小有偏。男子左脉大。右脉小。则顺。左脉小。右脉大。为逆。

    春肝琴弦似动条。夏脉枝蔓逐风摇。春弦。夏长。

    秋细风高黄叶落。冬紧只缘阳气消。秋细。冬紧。

    春心浮浮似羽毛。夏大看看日渐高。春浮。夏大。

    秋洪遍野如流水。冬散还摧大墓牢。秋洪。冬散。

    春脾初暖软绵绵。夏迟樱桃步向前。春缓。夏迟。

    秋虚尺应泉下水。冬撒长流出九泉。秋虚。冬长。

    春肺之脉正微微。夏短秋光火气低。春微。夏短。

    秋浮金色然舒艳。冬涩入墓也无疑。秋浮。冬涩。

    春肾濡弱水性旋。夏滑波涛浪近川。春弱。夏滑。

    九秋沉伏洞迟歇。十月黄河彻底坚。

    忽左右手脉。大小有偏者。女子右脉大。左脉小。为顺。右脉小。左脉大。为逆。脉如雀啄者(忽滴滴而不相连。)如屋漏者。(忽起时如数多也。)如虾游者。(时复起寻如不没。反又起也。) 如鱼翔者。(如鱼不行而掉尾。又身动而尾动。反又动入。) 如弹石者。(来去时压压而急也。) 如解索者。(动而数而随散。次须却结也。)上见此六脉至十日死。脉十动一止。一年。草枯时死。二十动一止。二年。桑椹赤时死。三十动一止。三年。谷雨时死。四十动一止。四年。春草盛时死。五十动一止。五年内死。若动数遇此脉者。安而寿长。无恙也。五十动不止者。为呼吸。为一息。肉得五至。闰以大息。生寿。

    脉有气血之光。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散。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少气多血。脉微细者。血气俱少。脉盛大者。血盛气反。但凡脉微不可吐。脉虚细者不可下人形盛脉细气。少不足以息者。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男子脉以弦长。和滑为本。由胃脉壮实。资生脏腑之脉气。故寿无恙。如脉之来软弱无力者。为虚脉。紧牢有力者。为实。出此为虚。入此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者为内实外虚邪气盛则实。精气脱则虚。凡人之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也。其五实五虚者。皆死候也。五实者。乃五脏之实也。五虚者。乃五脏之虚也。五实之所属者。脉盛心也。皮热。肺也。腹胀。脾也。前后不通。肾也。心闷瞀。肝也。五虚之所属者。脉细。心也。皮寒。肺也。气少。肝也。泄泻前后。肾也。饮食不入。脾也。此五实五虚之证也。既恶时。有生者何。虚者浆粥入胃。泄住而痢止。则虚者活。实者身得汗。而胃膈宽。则实者生。平调病法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18 | 5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诊阴阳虚盛

    凡脉数脉迟者。数为热。迟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名曰阳虚阴盛。阳虚者。轻手按之浮而损小。阴盛者。重手按之。沉而实大。名曰阳虚阴盛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名曰阳盛阴虚也。阳盛者。轻手按之实大。阴虚者。重手按之而反损小。故曰阳盛阴虚也。

    听声察脉

    闻而知之者。谓之圣。盖五脏各有正声。声者。脏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则气腾。中虚则气弱。故脾应宫。其声慢而缓大。肺应商。其声促而清冷。肝应角。其声悲而和杂。心应征。其声雄而清明。肾应羽。其声长而细。此五脏之正声。得守者生也。其声促。是肺病。声雄。是心病。声慢。是脾病。声悲。是肝病。声沉。是肾病。声长。是大肠病。

    声短。是小肠病。声迟。是胃病。声清。是胆病。声微。是膀胱病。声悲。是肝脾二脏相克声速微细。是胃膀胱相克声轻。是虚声细。是痢。声粗。是风。声短。是气战声实。是秘泻。涩声灼。是内病。声短迟是泄脱。声如从实。中言者。气之涩也。宫乃复言者。气之夺。谵妄不避善恶。神之乱也。欲声言意相续者。阴阳失守也。故失守者死。

    望而知之谓之神。盖五脏之色。视之则知其病之有无。五色者。气之先也。其色赤。如绵裹朱砂者生。如者死。

    其色白。如白璧之泽者生。如垩者死。其色青。如苍泽者生。如蓝者死。其色黄。如绵裹雄黄者生。色如土者死。其色黑。如鸦羽者生。色如炭者死。五色昏欲先光彩荣润者寿。皆不欲枯燥也其面色青者。冷气作痛。青黑皆痛也。面色黄。是劳。赤是热。白是脱血。黑是风。青白皆为寒。目若赤为热。眼眯红湿者。下虚上热。睛黄是劳。目白是冷。病患心绝者。则面赤者。死在一日。肝绝则面如蓝青色。眼眶陷入。死在三日。脾绝者。面黄如土。四肢肿起。九日死肺绝者。则面如白垩土。鼻入输。三日死。肾绝者。则面色黧黑。痿黄兼卒。呻吟四日死。筋绝者。爪甲黑。八日死。脉绝四体张。唇青毛发干。五日死。骨绝者。齿如热豆。一日死。凡脚跗肿。身体沉重。卒失尿溺。妄言错乱。怒问屎臭。阴囊肿。口反张。爪甲黑。目直视。如此者皆死也。形之盛衰。得强者生失强者死。头乃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脑之府。背肿肩垂。形将坏矣。腰乃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胃气不固也。水泉不禁者。膀胱不闭也。无非失强之不可疗者。以表其形之衰惫矣。审形盛衰。诊妇人杂病。与男子同。

    别识妇人脉式

    凡室女。六脉实健者。乃未事人也。脉如绵软者。非室女也。妇人三十岁以前。尺脉微细者。血气败也。主血崩带下。忽然尺脉洪大而数者。败血或风劳。或关脉弦急者。主热。当用凉药和解安。凡寸脉洪大。尺脉微迟。是阴阳相反。四肢沉重。百节酸痛。背腰拘急。亦主血脉不调。宜补血则安。寸部脉洪浮满指而数者。上热唇肿。宣博血海安。心部血海脉反大。两尺脉沉细而微。似有如无也。重大下脉。阳捣阴虚者。崩滑。轻肌大脉搏触于人。而重按虚软微弱者血崩。两尺脉三两息一至而微者。主堕胎也。忽然脉沉细者。乃漏胎也。血尽也。而胎损。左寸关两脉大。而尺脉浮涩者。主血崩。脉沉而涩者。胎亦死也。如三部按之一息不至者。皆堕胎也。凡脉大而浮。洪者。有孕。脉见阴搏阳别者孕。谓轻按脉至深则别。近于下按之。搏触人指逼逼近手。起指亦有力者。孕也。乃知阳施阴化。故法当有孕。大率少阴脉动甚者。孕也。谓少阴肾脉盛大。阳转阴搏。别无而动甚者。名曰动。非九道脉云动也。盖手少阴属心主血。足少阴属肾主精。曰精反会于其间乃主孕。若三部沉浮正等无病者亦孕。经云。脉动于产门者亦孕。谓法出尺脉外而动甚者。名曰动入产的也。谓诸阳为男。又左脉浮大是男。右尺脉疾数为女。左尺沉实为女。两尺俱疾数者。双胎也。两尺俱浮大生两男。两尺俱沉实生两女。又法令孕妇向前行。即于后呼。左回来者主男。右回来者主女也。妊孕脉法。并知日数。诊关脉一动一止一月。二动一止两月。滑疾者三月。疾而不散五月。四动一止。八个月也。诊妇人孕脉紧弦者。易诞。

    神镜玉柜金经枢要

    诊脉常以平旦阳脉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未调。血气未绝。端坐正平。乃可诊看有过之脉。若怆悴之病者。即不拘平旦也。故切脉动静。而观精神。察五色。视五脏有余不足。六脉强弱。形之盛衰。以三五决死生之分。切谓诊切以搏按切其脉也。动谓脉有燥。有动而不调者。或太过或不及也。动则为脉急也。静谓根据顺本位。以应四时之和气。无太过不及。静守常脉而不病者也。精明者。诊视病患左右目内皆明。明堂两清。面部内或见五色。观形切脉。皆谓之也。诊视色脉者。五脏六腑血脉相应也。见青色肝脉应。见赤色心脉应。见黄色脾脉应。见黑色肾脉应。此色脉相应。然又察其病脉以相生者轻。而相克者甚。脉乱气见交泰者。死候也。是谓三五不调。色脉相交泰。推其病势急者可知矣。盖取五行之气色相生也。木火土金水也。木生火。火生土也。相克者金木土水火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盖脉者血之府也。血实则脉实。血虚则脉虚。长则气治。短则气痛。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血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所谓长脉者。脉气和滑而长。非谓太过而长。气和滑而长者。乃和畅之气也。根据顺四时旺气而不病者也。长则气治。而气理气治矣。短脉者气痛也。脉短促于指下。正气不长。故气病也。数则烦心者。脉数疾而又多至也。烦热者。火气动应于心。故烦痛也。大则心脉洪数。乃脉散大。是心火燥动之气。又加之脉大盛者。邪亦大盛故病进也。上盛则气高者。人脉上盛邪气益盛。故人气喘病也。下盛则气胀者。人脉下盛。邪气亦下盛。故人腹胀气满也。代则气衰者。代谓脉停待而脉方来也。脉强盛满。大来气甚。脉迟故曰气衰。脉甚迟也。故气衰胀满。亦病进也。进则危甚矣。脉细则血少。脉来细小。气亦细小也。故气羸乏而亦细小也。涩则心痛者。脉涩而真气不滑则于常经也。缓诸脉尽会于心。血气涩滞。故心气不足。则心痛矣脉之浮。芤。滑。实。弦。紧。洪者。皆病在表。属阳也。主热重。热重者。盛为烦躁狂也。凉药冷服则瘥。重手按切见阴脉。名阴中阳病。必先寒后热。凉药温服则愈。更虚实补泄为准。脉之微。沉。缓。涩。迟。伏。濡。弱者。皆病在里。属阴脉也。重手按之阴脉也。名阴痛病。乃是中于阴寒多。则以温药热服而瘥。若手切得阴脉者。名曰阳中阴病。必先热而后寒。温凉药冷服而效。脉之洪。大。浮。数。紧。动。滑。实者。皆为阳脉。来之有力。则为阳实。无力则为阳虚。其沉细微涩迟伏。皆阴脉。来之有力则阴实。无力则阴虚。随病候诊之。实则泻。虚则补。阴阳证候损益治之。寒热治疗。脉证表里在阴阳。

    兼于两寸口。左名人迎右名气口。兼以候之。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举此人迎气口。一经二部并过。但兼于此二处定之。稍浮沉迟数三部为则者。便定表里冷热也。左寸人迎。并至血脉之会荣血也右寸气口。卫气也。

    冷。热。虚。实。沉。浮。根据至数定之。治疗万全。凡人身血脉。循环昼夜不息。有如流水。流水得风寒。则水结而不流。人中风寒。则血脉结涩而不行。水中风热。淖溢而受恶。血脉得风寒热。亦过溢而不调。和风寒冷热治疗不同。切须详审无失。绳墨无差者。治热当以寒。治寒当以热。乃正治之法。不失绳墨也。更新之意。更在详思精察矣。诊之理当端坐。听候其气正均平。乃可诊之。凡人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谓将不病患之气。应调此病患也。呼吸为一息。共得四至。是脏腑气足。故合五九之数。四十五动。故一息之动间四至。乃平和之脉也。又须呼吸之间复一至者。名曰闰大之息。若合得五十度。阴阳方足。命曰呼吸五至。方得平和。又须不大不小。谓以应四时五气。命曰脉气俱无病也。今人受远天真。可终百年。或有太小不均之息。是脉不和。是五脏亦不调矣。然署脉息浮沉定病。诊之若及之者。又多于五至平和之脉。是难经之脉。谓难平和。本经脉气之数。此即病脉。若诊前大后小。则病患头痛目痛眩。前小后大。则背短气满。中热。迟则为寒。涩则中寒露冷气。紧则风寒伤骨。滑则为痰。迎为消。沉为温冷洞泄。缓为冷风之候迟为气塞胀满。浮为中风在表。伏则有水蓄聚。弦急为风热所盛。则气结于肠中。芤则失血下痢。洪大则阳热伏留。令人躁闷。动亦气血不利。微为气血虚乏。实则气满心腹胀。以前脉证。若在寸口脉见。其病在上主胸膺心肠。若在尺中脉见。其病在下。主脐腹腰脚。但根据寒。热。虚。实。补。泻。无不中效也。若脉未及七至。又多于少至。其病则甚。须用意治疗。病防迁次。别有变动。缘五数既多。邪亦添深。故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甚。其候也若更及八至者。乃精气消。神气乱。必有散脱精神之候须切急治疗。又加至九至十至者。虽返魂灵丹。亦难疗矣。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之性命。莫非天赋天数也。病候虽疾。脉至过多。且须度命。用心治之。恐是邪气过盛。以滞天真。气乱不调。未可轻生至死。不与之疗。是为误矣。如脉有九至以上。更加之悬绝者。如物之悬断无根本。将何以生。脉溢如涌者。如泉涌出之状。脉无入气亦无来往之状。亦乃天真尽而元气绝也。故人气亦绝矣。死矣。凡诊脉先观夫长短肥瘦。形气相得者病。形气损者危。而气尽死矣。形气既返。而脉又加之悬绝。形气俱病。见者立死。故人长脉亦长。人短脉亦短。人肥脉亦浓。人瘦脉亦急。此形气之相得也。脉之状者。犹人之有眉眼耳口鼻也。但肥瘦长短妍丑之不同也。令脉息亦然。浮沉迟数亦值人之长短肥瘦。性之缓急。而合于人形。见于指下者顺。反此者逆然人赖五行以生。而常为邪气所攻。若非须有误中他邪得病。易为治疗。谓形气相得。形气不相得而反者。谓人长脉短之类。

    若得病必难拯治。此是人之气候先病也。未病者。不久当病。必为近于死者。切须畏怠蹲节。和气调神。匆更恣意不慎。转耗天真。至于弗救。乃自取困顺耳。凡脉顺四时者。谓春弦夏洪。秋毛冬实。中有和气。软滑而长。乃是不病之人。纵病易为治疗也。盖从和气而生也。用法方全。如气反脉运。形气相失者。乃不可治也。由形盛气虚。形虚气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气俱病。安妥者。不过期而死。安妥谓饮食且进期。是八节之气候诊脉治病。必先看其人之肥瘦。以调气之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人形盛脉细。少气不足者危者。近于死也。犹有可治之理也。气不足而形盛故也。言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必死。是形气俱不足。而脉反有余。故死矣。其形气相得者生。乃人形气肥瘦长短。气候相得故生也。三五不调者。病谓色脉交乱。而不调故也。上下寸关尺三部如参杂者。病甚也。三部脉左右手失。至不可数者死。是一呼一吸。脉来往十至以上。血生气故死也。大凡诊脉先断四时之脉。辨取太过不及。虚实冷热寒温。至数损益。阴阳盛衰。五行相克。脏腑所属看之。以为大法。然后取其人之形神长短。气候虚实盛衰。性气高下。衣食老幼强弱。但顺形神。四时五气。气候无过者生之本。及其形气。与五行克者危。病若过盛。而形气反逆克鬼贼脉。有悬绝者死不治矣。谓五虚五实。虽皆死证亦有生者何。盖浆粥入胃。泄注止而虚者乱。身得汗出。大小便利则实者乱。此有生也。不可见虚实病重。不急救治致其死。有生气者救之。三乱矣。大凡治病先看其病患之形肥瘦。候其气之盛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泻未利。急补缓补。皆疾病之紧慢。用法治之乃全矣。又经言先去血。然后调之去血者。缘人血脉为宗。主血既瘀滞气。则不能流行。故必先去瘀血滞血。然后调和卫气。若瘀血在经脉之中。必终脉有肿毒。独异于常经也。先决去恶血。然后调逆滞之气。无间大小新旧之病。以此为准。治之万全矣。若血在经络分内运动枢机斡旋之药去之。如血在脏腑。须于大小便泻泄去之。但血在上则忘者。病患言诈而多忘也。血在下则狂言。多急速者。便须调之。

    虚则郑声。实则诚言。郑声者。郑重声散。不知高下也。诚语者。以其言语诚而多往。言必诚之事也。上皆病之虚实。若发言而有热。去血则用大黄地黄之类。若病既有寒。破去涩血。则用当归水蛭之类治疗速效矣且稳也。诸病之起。未有不因六气也。七情所感寒。暑。温。燥。热。怒。悲。思。忧。恐。惊。内外邪正。致生百病。风寒暑湿炎凉。证候各异于常脉。邪血未入。血脉脏腑。皆可汗可泻。可平可治。可吐可泄。可和可渗。可决可祛。若邪气深。故腠理传入六经。又加之用汤丸。其纯墨治疗无准。使大病又加传注者。则病传克则死。谓金木水火土相克也。仍别将证候脉息看详。

    切从深浅缓急标本轻重治之。若见急病邪气。但从害命重处。先治之。更不问阴阳标本也。若体中有寒。则筋挛骨痛也。治之以温。体中有热。则痿缓不收。瘫痪少力。治之以凉。更在仔细详之。凡人之国中病。便不如常者。则诊视脉证形体。恶风者伤风。怯寒者病寒。脉之浮紧皆中风。寒在表则可汗之。宜用温药。五积散散之。小寒之邪乃可温之。大寒之邪。可以热之。理中丸之类主之小逆者。可以和之。但身恶热者有热。脉洪数浮大皆中热也。从中风邪。更有轻重。如大小续命汤之类加减主之。热在于表。热之解之。宜用凉药。小柴胡之类主之。小热之邪可以凉之。大热之邪。可以冷之。则用大柴胡之类。虚热虚烦。竹茹汤温胆汤之类补解之。或有逆者。可以橘皮人参生姜汤。凉温药。和之正之。

    如病证有寒热。有伤于中。寒热也。先寒者为先中寒伤于阳经。此乃阴邪在阳经之理也。寒气盛。故先寒动也。先热者。先中于热。阳邪在表。故热先发也。但从热从寒。辨证诊脉。表里先后治之。若病患脉浮而紧盛。恶寒身体头面痹。项强。四肢疼痛。腰脚皆疼。是太阳中邪。并可汗之。但脉紧实沉盛。或滞涩而头甚疼。体不恶寒。皆可治里。仍虚实且泄调顺。不拘于日数。当从急重而治也。宜详之若表和里病。下之温之便愈。里和表病。散之汗之立愈。但四肢温和。只是头疼心腹胀满。脉又沉实或伏缓者。此是表和里满。病不可下。须守待五日方泻。缘其病在里急。宜逐去邪气。虑有变动。若出邪气。病不实时而愈。如脉浮或壮热。四肢烦痛。恶寒项强腰膝。此是表未和。里却无滞。不可下。下之必危。急宜解表发汗。更根据日数次第。看证候调治。必愈。脉或微不可吐脉虚细不可下。阴虚者其脉沉微。气弱者不可发汗。倘不根据证而妄行汗下者。医杀之也。当和之平之自然得效。令中病者。初得可吐可汗。可攻可泻。可平便愈。其有邪盛。或治疗无准。渐传固疾。则别证候。理之万全。令再引五脏病症。记候调治之法也。不治损误矣。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气实则怒病。重则目茫然无所见。耳无所闻。如人将捕而惊怖也。亦至喉咙气噎不利。前所论血。如血脉中。血满独异如常脉。诊左右有血可先去恶瘀之血。(在上则忘。在下强也。)然后调气脉矣。谓四时之脉。春肝合弦。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不长。胃气绝曰死。盖春弦脉。如平规之象也。(此语浮中沉三部也。使而体脉多者。盖中按不足。骨气少也。余脏仿此而推之。)脉见病证应太过之脉。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癫疾也。乃头也。怒则肝气实也。不足者。谓不及中象也。又少如微弦之脉。却减下也。故来气不及于常也。令人胸痛引胁下。两胁弦满痛也。胁谓腋下连胁出。故肝病委胁也。夏心脉合洪。洪多胃气少。曰病。洪无胃气。曰死。心南方火也。王气如钧。按之钩者。来疾而去。迟如中短之象。火气王主心。夏应中矩和气。洪大兼之滑利。其气正中如矩之象也。太过者。不和气也。过于本位洪大益盛。病在外。令人身热而虑痼。为浸淫热气也不及者。脉不根据中矩之象也。又却减下其数。亦不洪数。其和气不平正而少也。是来气不及。令人短心也。上见嗽唾。不为气泄。癖也。秋肺脉合毛。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肺者。西方金也。其脉浮。胃轻毛软虚。名曰浮而短。和平之气也。其气正中高下。如中衡之象也。正平象涩也。太过者。不和之气也。益盛于浮。浮盛而强虚轻。里坚者。是浮过也。令人逆气而背愠痛也。自背痛而愠愠气温也。不及者。应脉见轻虚而毛。又不减于常脉也。按之不应中衡之象。而轻虚也。气虚故为气弱也。人病喘而呼吸。少气而嗽上气。肺中声鸣也。冬脉者。肾也冬肾。合沉沉多胃气少。曰病。但沉无胃气。曰死。盖肾乃北方水也。冬之王气也。其脉应中权之象。权者。秤锤也。远于衡近于下也。沉者如石沉下。是和平而调气也。大过者。阳来以紧而不沉。又不象中权而沉营也。故此是不和之气。过甚也。令人解( 音亦。素问尺脉缓涩谓之解 。又病名。善食而瘦谓之食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也。解 者。四肢骨节疼痛。酸楚而难忍也不及者。其脉更沉下。不如中权。是不和之气也。令人病心悬。肋中清。骨中痛小腹满。小便恋悬病者心愁。如饥饥。如拘悬。(如心肋中清者。季肋近外空软而动之处。当眇少。故肋中脊合。两肋虚。即中痛。)四时之王位。太过不及。病证脉候。在脾则为中央土也。寄王于四季王灌四傍。常于四季旺气同行。于旺和之和气。则不见太过不及也。脾为孤脏。独主四旁。如是病气。乃是脾盛。无病则脉不见形也。其脉来如水之流者。谓太过也。四季偏见。此气迟不如常经也。其病四肢不举。谓脾旺四肢也。不及者。如鸣之此为脾气不及。令人病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病见五脏不和。故九窍不利也。其里强者。气重迭也。此立四时五气。并脾土。共五脉。外应旺气。太过不及。其五色精明。见轻病少。见重者病。大故也。脉交色乱。大小不定。至数跃者危。至数乱交者上如涌泉。下悬绝者。脉渐浮削。浮沉皆微者。无胃气亦死。皆病候之由。诊疗之法。当明此机枢之大要。至哉勿误。神镜玉柜经终。

    癸丑运气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微。大运岁火不及气化运化。后天。太阴在上左少阳。右少阴。故地气上腾。阴专其政。其政肃太阳在下。左厥阴。石阳明。故天气下降。阳气退辟。其令寂。大风时起。原野昏露。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其谷玄。用谷命大角之 。寒化雨化胜复同。是谓和气化度也。阴凝于上寒积于下。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裸虫静。鳞虫育。是为岁物所宜羽虫耗。热毒不生。是谓地气所制。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有余吐之。利气之化也。民病亦从之。其病寒温腹满。身慎愤肘肿。病逆寒厥拘急。是岁湿土在上寒水在下。土能制水。天气盈。地气虚。宜取化源。以平土气。益气岁气。无使邪食黄之谷。以令其食间气之谷。以保其精。岁宜以苦燥之湿之。甚者严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内渍。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其寒运异寒湿燥湿热宜少。故药食之。宜其化上。若湿中寒温。下热。

    〔初之气〕自壬子年大寒日巳初。至是岁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火。角水火营运风不得位。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宜调厥阴之客。以辛补之理中汤四逆汤。以酸泻之。(大柴胡汤之类)以甘缓之。(桂。苓。甘露。竹叶。石膏汤之类是也。)岁谷宜。间谷宜稻。〔二之气〕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满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微。火客气。少阳火中居其位。下司气化是谓灼化火。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湿属盛行。以咸补之。(五苓散也。)以甘泻之。(白虎汤。益元散之类。)以酸收之。(建中汤之类。)岁谷宜。间谷宜豆。则热气不能为害。〔三之气〕自小满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少微火客。气火绝中。土见火运。岁火当位。湿化郁之。天政而湿降。地气腾满雨。其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肘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以甘补之。(四君子。桂枝甘露之类。)以苦泻之。(大柴胡。大小承气之类)以甘缓之。(平胃散之类。)岁谷宜。间谷宜麻。则湿气不能为害。〔四之气〕自大暑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大宫土。客气少阳火。中见火运。气与运同位。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痞膈客气。晚暮蒸热。相搏。草木凝烟。湿化下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虚胀。甚则肘肿。宜治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五苓散之类。)岁谷宜。间谷宜宣。则火气不能为害。是气也无犯司气之热。〔五之气〕自秋分亥初。至小雪日酉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火。运气与位同。燥令已随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风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以调阳明之客。以酸补之。(平胃建中汤之类。)以辛泻之。(麻黄汤。川芎石膏汤之类。)以苦泻之。(神芎丸。桔梗枳实汤之类。)岁谷宜。间谷宜禾黍。则燥气不能为害。〔终之气〕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大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永当其位。而能胜火。寒火举。湿火化霜乃积。阴乃凝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同。腰脚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调太阳之客。以苦补之。(黄连解毒汤之类。)以苦坚之。(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之类。)以咸泻之。(凉隔散。通圣散之类。)以辛润之。(小青龙汤。五积散之类。)岁谷宜。间谷宜稷。则寒气不能为害。此六节之气。其气交之化。天气盛者。则为厥阴之复。地气盛者。则为太阴之复。各以其法治之。

    逐年病日是司天。前进三辰为在泉。阳前阴后加人命。顺到司天起病源。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脾土太阴存。寅申相火少阳位。卯酉阳明只是金。

    辰戌太阳居水位。巳亥肝木足厥阴。医师若会如此例。便是神仙生世尘。

    日月治钤上太阳。日七月六各分张。便有日千看日月。以此相随作雁行。

    甲日为头乙为二。丙三丁四请参详。以上规模皆效此。便知几证可寻方。

    贪巨禄文廉武破。六十七证属中央。震离兑坎五十九。次第分为下太阳。

    阳明卯酉属金水。四十四法五行藏。若属少阳只一证。太阴三证母身傍。

    天地人分少阴证。□□□□□□□乾坤厥阴十九证。霍乱大证守心王。

    日辰月巳太阳光。贪巳巨午禄至未。文申康酉武为戌。破军亥上正相当。

    亥巽胸兑坎寅地。东方卯上居乡。阳明卯酉木先数。火龙土巳金马乡。

    水位法方四十四。若至申中霍乱方。寅为劳复阳明证。少阴四号没底傍。

    丑寅卯辰第一证。巳午未申第二章。酉戌亥子第一证。太阴为母合三堂。

    子丑寅卯天字号。辰巳午未是人良。申酉戌亥传于地。少阴病证话行藏。

    亥上起干厥阴证。至辰六位可推详。巳上起坤至于戌。干十坤九不须张。

    仲景却来多少证。二百二十零三章。法分三百九十七。药有一百十二方。

    内有五丸并八散。除却十一俱是阳。阳证一百一十六。阴病五十七篇章。

    晓得阴阳活法例。为医天下自名扬。

    灵枢经内分出节要

    枢机运转。可兆生死。

    注曰。脾胃者。是关格。亦号枢机也。故脾者。运水谷。滋荣四肢。胃者受纳水谷。营运百脉。流注于人迎气口。

    三脉周流。十二经而复大会于胃也。乃脾胃之脉绝与不绝。则可以明其吉凶死生之兆矣。

    春土气之绝者。三年仲秋之日死。

    注曰。春脉不见长。只见弦紧者。土气衰。而胃脉将绝也。应肝属木。生数三。故得三年。至仲秋金旺应时。其人必死。何也。其病肝之疾形见左胁下。自仲秋间。金气旺动。至秋加呕逆。至秋变喘息气厥。至仲秋金气旺。木气绝。故知死。

    夏土气之绝者。二年仲冬之日死。

    注曰夏脉不见大。只见浮洪者。土气衰。而胃将绝也。应在心属火。生数二。故得二年。仲冬水旺应时。其人必死。

    何也。其病心之积形。见心胁间。自仲夏间动。至秋加喘息气急。至仲冬水气旺。火气灭。又土气绝。故知死。

    秋土气之绝者。四年仲夏之日死。

    注曰。秋脉不见细。只见毛涩者。土气变而胃脉将绝也。应肺属金。生数四。故得四年。至仲夏火旺应时。其人必死。何也。其病肺之积形。见右胁下。自仲秋间动。至仲夏间变。腹虚鸣喘逆呕吐。至仲夏火气旺。金气消。又土气绝。故主死也。

    冬土气之绝者。一年仲夏之日死。

    注曰。冬脉不见弱。只见沉滑者。土气衰。而胃脉将绝也。应在肾为水。生数一。故得一年。至仲夏土旺应时。其人必死。何也。其肾积形。见在右胁后脊膂之间。动无定位自仲夏间动。至春和喘呼气逆。小腹胀满。夜梦鬼交。至仲夏土气旺。水气涸。又土气先绝。是故死也。

    土寄旺于四季。至四仲而气先胜。

    注曰。土气正位。寄旺四季。故每至四季之月。土气先胜胃。金木水火不可无土也。土寄中央。以湿土之气。滋荣万物。故有四时之旺。九天呈上。帝所居之位也。凡胃脉绝。而返应于仲夏死。何也。谓胃之胜土。居高位而克水也。

    土主胃脉。当绝于冬。若仲冬之时。弱脉不见。至仲夏之时。火土相应子母同居。故至仲夏之时。土胜水绝。故知必死也。

    春脉弦紧而毛。返见八缓而止者。九日死。

    注曰。春脉应弦紧而长。不见长而见毛者。胃气将绝也。返见八缓而止者。至九日当死。何也。八者木数。九者金数。肝气自胜。胃气将绝。金又胜木。故九日死。

    夏脉浮洪而滑。返见七涩而止者。六日死。

    注曰。夏脉浮洪而大。不见大而见滑者。胃气将绝也。返见七涩而止者。至六日当死。何也七者火数。六者水数也。

    心气自盛。胃气将绝也。水又胜火。故至六日死。

    秋脉毛涩而钩。返见九细而止者。七日死。

    注曰。秋脉应毛涩而细。不见细而见钩者。胃气将绝也。返见九细而止者。七日当死。何也。九者。金数也。七者。

    火数也肺气自盛胃气将绝。火又胜金故七日死。

    冬脉浮滑而缓。返见六洪而止者。五日死。

    注曰。冬脉应沉滑而弱。不见弱不见缓者。胃气将绝也。返见六洪而止者。五日当死。何也。六者永数也。五者土数也。肾气自盛。胃气将绝也。土又胜水。故五日死。

    病应四时。不见胃脉者不治。

    注曰。凡十二经。十五络。八脉受客邪而生诸病。若应四时不见胃脉。土气绝。则无生气。当死。春弦紧而不长。

    夏浮洪而不大。秋毛涩而不细。冬沉滑而不弱。此四时不见胃气之脉也。病者必死。故人以胃气为百脉之主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19 | 6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一部位解见后章)

    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

    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

    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也。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五十营篇曰∶天周二十八宿,人经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

    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

    ,气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二千七百息,

    气行十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周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三部九候论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

    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为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二部?曰∶有下部,有中部,有

    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

    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候,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

    气。中部之候,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候,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

    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按∶寸口脉亦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三部中各有浮中沉也。察三部可知病

    之高下,如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至心胸之分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 胁之分也;

    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也。三部中各有三候,三而三之,是为九候。如浮主皮肤,候表

    及府;中主肌肉,以候胃气;沉主筋骨,候里及脏。此皆诊家之枢要,当与本篇互相求察也。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三部九候论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

    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详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今见诸家言脉,悉以六部浮沉,凿分虚实,

    顾不知病

    本何在,既无独见,焉得确真?故宝命全角论曰∶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

    诚察病之秘旨,必知此义,方可言诊。外有独论在后中卷,当参阅之。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疏乍数、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钩。少阴之至,其脉钧。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

    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按此二篇之论,盖前言阴阳之盛衰,后分六气之专主,辞若稍异,义实相符。详具《类经·脉

    色类第十四》篇,所当兼阅。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玉机真藏论岐伯曰∶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夏脉如钩。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

    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

    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秋脉如浮。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

    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

    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冬脉如营。冬脉者,肾也,北方

    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其气来如弹石者,

    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四时之序,脾脉独何主?岐伯曰∶

    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脾之善恶可得见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

    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按∶本篇中外二字,乃指邪正为言也。盖邪气来于外,元气见于中,邪气之来皆有余,故太过,

    则病在外;元气之伤惟不足,故不及,则病在中也。又凡脾家有病,必有形见,故恶

    者可见,若其无病,则阴行灌濡,五脏攸赖,而莫知其然,故善者不可得见,是即所谓胃气也。

    玉机真脏论曰∶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甚至皆悬绝沉涩者,命

    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宣明五气篇曰∶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玉机真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终始篇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

    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

    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

    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冬胃微

    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胃

    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长,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

    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详代脉之义,本以更代为言,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者,谓胃气随时而更,此四时之代也。根结篇曰∶五十动

    而不一代者,谓五脏受气之盛衰,此至数之代也。本篇曰∶但代无胃曰死者,谓代无真脏不死也。由此

    观之,则凡见忽大忽小、乍迟乍数、倏而更变不常者,均谓之代。自王叔和云∶代脉来数中止,不

    能自还,脉代者死。自后以此相传,遂失代之真义。

    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

    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凡肝脉但弦,肾脉但石,名为真脏者,以其无胃气也。若肝当弦而不弦,肾当石而不石,总由

    谷气不至,亦以其无胃气也。此举肝肾而言,则五脏皆然。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气血皆少,滑者阳气盛,微

    有热,涩者少血少气,微有寒。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按∶本篇正文曰∶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多血二字,乃传写之误也。观本篇下文曰∶刺涩者,

    无令其血出。其为少血可知。仲景曰∶涩者,营气不足,是亦少血之谓。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

    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

    命曰工。夫

    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根死则叶枯矣。故知一则

    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

    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

    已矣。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五色篇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

    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

    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人迎盛坚者,伤

    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详人迎本足阳明之经脉,在结喉两傍;气口乃手太阴之经脉,在两手寸口。人迎为腑脉,所以

    候表;气口为脏脉,所以候里。故曰∶气口独为五脏主,此《内经》之旨也,所以后世但诊气口,

    不诊人迎。盖以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而肺朝百脉,故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决死生,而凡在表在

    里之病,但于寸口诸部皆可察也。自王叔和误以左手为人迎,右手为气口,且云左以候表,右以候

    里,岂左无里而右无表乎?讹传至今,其误甚矣。详义见后十六卷劳倦内伤门,及《类经·脏象类

    第十一》篇。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至真要大论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

    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脉至而从者,如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而

    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认为阳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

    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

    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

    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

    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

    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岐伯曰∶

    病名心疝,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也。帝曰∶诊得胃脉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

    则泄。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

    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

    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

    者,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

    ,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

    谓之解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

    之热中。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

    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粗大

    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

    。故中恶风者,阳受气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

    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

    有痹也。

    阴阳别论曰∶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

    四时也。

    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

    ,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形气

    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

    明告之。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按∶此二篇之义,如前篇言病在中脉虚者为难治,后篇言病在中脉实坚者为难治;前言病在外

    脉涩坚者为难治,后言病在外脉不实坚者为难治,前后若乎相反,何也?盖实邪在中者,脉不宜虚

    ;虚邪在中者,脉不宜实也。阳邪在表者,宜滑而软,不宜涩而坚;外邪方盛者,宜实而大,不宜

    虚而小也。此中各有精义,或者以其为误,是不达耳。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阴阳别论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

    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

    期。

    玉机真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坚,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

    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

    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黄帝问曰∶见真脏

    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

    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

    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按∶此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绝矣,此即死生之大本也。所谓凡阳

    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此所谓二十五阳也

    。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脏独见也,故曰死。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六节藏家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

    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

    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本篇脉证具载关格门,当详察之。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

    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腹中论帝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本篇诸义,具详妇人门胎孕

    条中。



    <目录>卷之四道集\脉神章(上)

    <篇名>《内经》脉义

    属性: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

    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条详义,具载小儿

    本门。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

    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

    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

    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

    实,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隐微,大有玄

    秘,正以诸脉中亦皆有虚实之变耳。言脉至此,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迹,则毫厘千里,必

    多迷误,故予特表此义。有如洪涛巨浪中,则在乎牢执柁杆,而病值危难处,则在乎专辨虚实,虚

    实得真,则标本阴阳,万无一失。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能

    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与心包络。得南方君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浊。

    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气,肾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恶。

    右二部,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关肝部也,其候在肝胆。得东方风木之气,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禄贵贱。

    右关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湿土之气,肺金受生,肾水受制,其主财帛浓薄。

    右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于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尺肾部也,其候在肾与膀胱、大肠。得北方寒水之气,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阴气之寿

    元。

    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小肠。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

    其主阳气之寿元。

    右二部,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于腰腹、阴道及脚膝之病,皆候于此。按∶本经曰∶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所以脉之形见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

    自王叔和云∶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以至后人遂有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之说,其

    谬甚矣。夫小肠、大肠皆下部之腑,自当应于两尺。然脉之两尺,左为水位,乃真阴之舍也;右为

    火位,乃元阳之本也。小肠属火,而火居火位,故当配于下之右;大肠属金,而金水相从,故当配

    于下之左,此亦其当然也。但二肠连胃,气本一贯,故在《内经》亦不言其定处,而但曰大肠、小

    肠皆属于胃,是又于胃气中,总可察二肠之气也。然凡在下焦脏腑,无不各具阴阳,若欲察下部之阳

    者,当总在右尺;察下部之阴者,当总在左尺,则尽其要矣。或问曰∶何以右尺为阳而属火?曰尺

    为蛇武之乡,而地之刚居西北,所以手足之右强于左,是即左阴右阳之义也。此篇尚有详论,具载

    《类经,求正录》中,所当参阅。

    正脉十六部(三 浮、沉、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虚、实)

    浮脉 举

    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为阳,凡洪大芤革之属,皆其类也。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

    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浮大为伤风,浮紧为伤寒,浮滑为宿食,浮缓为湿滞,浮芤为

    失血,浮数为风热,浮洪为狂躁。虽曰浮为在表,然真正风寒外感者,脉反不浮,但其紧数而略兼

    浮者,便是表邪,其证必发热无汗,或身有酸疼,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缓,则非表邪矣。大都浮而

    有力有神者,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随之,或痰见于中,或气壅于上,可类推也。若浮而无力空

    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

    则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

    极而阳亢无根,大凶之兆也。凡脉见何部,当随其部而察其证,诸脉皆然。

    沉脉 轻手不见,重取乃得。沉脉为阴,凡细小、隐伏、反关之属,皆其类也,为阳郁之候。为

    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 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沉细为少气,为寒欲,为胃

    中冷,为腰脚痛,为 癖。沉迟为痼冷,为精寒。沉滑为宿食,为伏痰。沉伏为霍乱,为胸腹痛。

    沉数为内热。沉弦、沉紧为心腹、小肠疼痛。沉虽属里,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沉而实者

    ,多滞多气,故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气停积滞者,宜消宜攻。沉而虚者,因阳不达,因气不舒

    。阳虚气陷者,宜温宜补。其有寒邪外感,阳为阴蔽,脉见沉紧而数,及有头疼身热等证者,正属

    邪表,不得以沉为里也。

    迟脉 不及四至者皆是也。迟为阴脉,凡代缓结涩之属,皆其相类,乃阴盛阳亏之候。为寒,马

    虚。浮而迟者内气虚,沉而迟者表气虚。迟在上,则气不化精,迟在下,则精不化气。气寒则不行

    ,血寒则凝滞。若迟兼滑大者,多风痰顽痹之候,迟兼细小者,必真阳亏弱而然。或阴寒留蓄于中,

    则为泄为痛;或元气不荣于表,则寒栗拘挛。大都脉来迟慢者,总由元气不充,不可妄施攻击。

    数脉 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疡。滑数、

    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脉有阴有阳。今后世相传,皆

    以数为热脉,及详考

    《内经》则但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

    为热中也。曰∶缓而滑者曰热中。舍此之外,则并无以数言热者。而迟冷数热之说,乃始自《难经

    》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今举世所宗,皆此说也。不知数热之说,大有谬误。何以见之?盖自余

    历验以来,凡见内热伏火等证,脉反不数,而惟洪滑有力,如经文所言者是也。至如数脉之辨,大

    约有七,此义失真,以至相传遗害者,弗胜纪矣。兹列其要者如左,诸所未尽,可以类推。一、外

    邪有数脉。凡寒邪外感,脉必暴见紧数。然初感便数者,原未传经,热自何来?所以只宜温散。即

    或传经日久,但其数而滑实,方可言热;若数而无力者,到底仍是阴证,只宜温中。此外感之数,

    不可尽以为热也。若概用寒凉,无不杀人。一、虚损有数脉。凡患阳虚而数者,脉必数而无力,或

    兼细小,而证见虚寒,此则温之且不暇,尚堪作热治乎?又有阴虚之数者,脉必数而弦滑,虽有烦

    热诸证,亦宜慎用寒凉,若但清火,必至脾泄而败。且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惟损最

    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一、疟疾有数

    脉。凡疟作之时,脉必紧数,疟止之时,脉必和缓,岂作即有火,而止则无火乎?且火在人身,无

    则无矣,有则无止时也。能作能止者,惟寒邪之进退耳,真火真热,则不然也。此疟疾之数,故不

    可尽以为热。一、痢疾有数脉。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湿内伤,脾肾俱损,所以脉数但兼弦涩细弱者

    ,总皆虚数,非热数也,悉宜温补命门,百不失一。其有形证多火,年力强壮者,方可以热数论治

    。然必见洪滑实数之脉,方是其证。一、痈疡有数脉。凡脉数身无热而反恶寒,饮食如常者,或身

    有热而得汗不解者,即痈疽之候也。然疮疡之发,有阴有阳,可攻可补,亦不得尽以脉数者为热证

    。一、痘疹有数脉,以邪毒未达也,达则不数矣。此当以虚实大小分阴阳,亦不得以数为热脉。一

    、癖有数脉。凡胁腹之下有块如盘者,以积滞不行,脉必见数。若积久成疳,阳明壅滞,而致口

    臭、牙疳、发热等证者,乃宜清胃清火。如无火证,而脉见细数者,亦不得认以为热。一、胎孕有

    数脉。以冲任气阻,所以脉数,本非火也。此当以强弱分寒热,不可因其脉数,而执以黄芩为圣药

    。按∶以上数脉诸证,凡邪盛者多数脉,虚甚者尤多数脉,则其是热非热,从可知矣。

    洪脉 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洪脉为阳,凡浮芤实大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燔灼,大热之

    候。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疼面热,为咽干喉痛,为

    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此阳实阴虚,气实血虚之候。若洪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者,

    是即阴阳离绝,关格之脉也,不可治。

    微脉 纤细无神,柔弱之极,是为阴脉。凡细小虚濡之属,皆其类也,乃血气俱虚之候。为畏寒

    ,为恐惧,为怯弱,为少气,为中寒,为胀满,为呕哕,为泄泻,为虚汗,为食不化,为腰腹疼痛

    ,为伤精失血,为眩运厥逆。此虽气血俱虚,而尤为元阳亏损,最是阴寒之候。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凡洪大芤实之属,皆其类也,乃气实血壅之候。为痰逆,为食滞,

    为呕吐,为满闷。滑大、滑数为内热,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下为小肠、膀胱、二便之热。

    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若过于滑大,则为邪热之

    病。又凡病虚损者,多有弦滑之脉,此阴虚然也;泻痢者,亦多弦滑之脉,此脾肾受伤也,不得通

    以火论。

    涩脉 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 沙,如刀刮竹,言其象也。涩为阴脉,凡虚细微迟之属,皆

    其类也,为血气俱虚之候。为少气,为忧烦,为痹痛,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少食,为

    胃寒多呕,为二便违和,为四肢厥冷。男子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凡脉见涩

    滞者,多由七情不遂,营卫耗伤,血无以充,气无以畅。其在上,则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则有下焦

    之不运,在表则有筋骨之疲劳,在里则有精神之短少,凡此总属阳虚。诸家言气多血少,岂以脉之

    不利,犹有气多者乎?

    弦脉 按之不移,硬如弓弦。凡滑大坚搏之属,皆其类也。为阳中伏阴,为血气不和,为气逆,

    为邪胜,为肝强,为脾弱,为寒热,为痰饮,为宿食,为积聚,为胀满,为虚劳,为疼痛,为拘急

    ,为疟痢,为疝痹,为胸胁痛。《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弦从木化,气

    通乎肝,可以阴,亦可以阳。但其弦大兼滑者,便是阳邪;弦紧兼细者,便是阴邪。凡脏腑间胃气

    所及,则五脏俱安,肝邪所侵,则五脏俱病。何也?盖木之滋生在水,培养在土。若木气过强,则

    水因食耗,土为克伤;水耗则肾亏,土伤则胃损;肾为精

    血之本,胃为水谷之本,根本受伤,生气败矣,所以木不宜强也。矧人无胃气曰死,故脉见和缓者

    吉,指下弦强者凶。盖肝邪与胃气不和,缓与弦强相左,弦甚者土必败,诸病见此,总非佳兆。

    芤脉 浮大中空,按如葱管。芤为阳脉,凡浮豁弦洪之属,皆相类也,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

    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为阴虚发热,为头晕目眩,为惊悸怔忡,为喘急盗汗。芤虽阳脉,

    而阳实无根,总属大虚之候。

    紧脉 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有转索之状,凡弦数之属,皆相类也。紧脉阴多阳少,乃阴邪激搏

    之候,主为痛为寒。紧数在表,为伤寒发热,为浑身筋骨疼痛,为头痛项强,为咳嗽鼻塞,为瘴为

    疟。沉紧在里,为心胁疼痛,为胸腹胀满,为中寒逆冷,为吐逆出食,为风痫反张,为 癖,为泻

    痢,为阴疝。在妇人为气逆经滞,在小儿为惊风抽搐。

    缓脉 和缓不紧也。缓脉有阴有阳,其义有三∶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脉;若

    缓而滑大者多实热,如《内经》所言者是也;缓而迟细者多虚寒,即诸家所言者是也。然实热者,

    必缓大有力,多为烦热,为口臭,为腹满,为痈疡,为二便不利,或伤寒温疟初愈,而余热未清者

    ,多有此脉。若虚寒者,必缓而迟细,为阳虚,为畏寒,为气怯,为疼痛,为眩晕,为痹弱,为痿

    厥,为怔忡健忘,为食饮不化,为惊溏飧泄,为精寒肾冷,为小便频数。女人为经迟血少,为失血

    下血。凡诸疮毒外证,及中风产后,但得脉缓者皆易愈。

    结脉 脉来忽止,止而复起,总谓之结。旧以数来一止为促,促者为热,为阳极;缓来一止为结

    ,结者为寒,为阴极。通谓其为气为血,为食为痰,为积聚,为 瘕,为七情郁结。浮结为寒邪在

    经,沉结为积聚在内,此固结促之旧说矣。然以予之验,则促类数也,未必热;结类缓也,未必寒

    ,但见中止者,总是结脉。多由血气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

    之,虚劳者多有之,或误用攻击消伐者亦有之。但缓而结者为阳虚,数而结者为阴虚。缓者犹可,

    数者更剧。此可以结之微甚,察元气之消长,最显最切者也。

    至如留滞郁结等病,本亦此脉之证应,然必其形强气实,而举接有力,此多因郁滞者也。又有无病

    而一生脉结者,此其素禀之异常,无足怪也。舍此之外,凡病有不退,而渐见脉结者,此必气血衰

    残,首尾不继之候,速宜培本,不得妄认为留滞。

    伏脉 如有如无,附骨乃见。此阴阳潜伏,阻隔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或寒闭而伏,或气闭而

    伏。为痛极,为霍乱,为疝瘕,为闭结,为气逆,为食滞,为忿怒,为厥逆、水气。

    凡伏脉之见,虽与沉微细脱者相类,而实有不同也。盖脉之伏者,以其本有如无,而一时隐蔽

    不见耳。此有胸腹痛剧而伏者,有气逆于经,脉道不通而伏者,有偶因气脱不相接续而伏者,然此

    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调其气而脉自复矣。若此数种之外,其有积困延绵,脉本细微而渐至隐伏者

    ,此自残烬将绝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常见庸人诊此,无论久暂虚实,动称伏脉,而破气导痰等剂

    ,犹然任意,此恐其就道稽迟,而复行催牒耳。闻见略具,谅不至此。

    虚脉 正气虚也,无力也,无神也。有阴有阳。浮而无力为血虚,沉而无力为气虚,数而无力为

    阴虚,迟而无力为阳虚。虽曰微濡迟涩之属,皆为虚类,然而无论诸脉,但见指下无神者,总是虚

    脉。《内经》曰∶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即此谓也。故凡洪大无神者,即阴虚也;细小无神者,即

    阳虚也。阴虚则金水亏残,龙雷易炽,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或盗汗遗精,或上下失血,或惊忡不

    宁,或咳喘劳热。阳虚则火土受伤,真气日损,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或头目昏眩,或膈塞胀满,

    或呕恶亡阳,或泻痢疼痛。救阴者,壮水之主;救阳者,益火之源。渐长则生,渐消则死,虚而不

    补,元气将何以复?此实死生之关也。医不识此,尚何望其他焉?

    实脉 邪气实也,举按皆强,鼓动有力。实脉有阴有阳,凡弦洪紧滑之属,皆相类也,为三焦壅

    滞之候。表邪实者,浮大有力,以风寒暑湿外感于经,为伤寒瘴疟,为发热头痛、鼻塞头肿,为筋

    骨肢体酸疼、痈毒等证。里邪实者,沉实有力,因饮食七情内伤于脏,为胀满,为闭结,为 瘕,

    为瘀血,为痰饮,为腹痛,为喘

    呕咳逆等证。火邪实者,洪滑有力,为诸实热等证。寒邪实者,沉弦有力,为诸痛滞等证。凡其在

    气在血,脉有兼见者,当以类求。然实脉有真假,真实者易知,假实者易误。故必问其所因,而兼

    察形证,必得其神,方是高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20 | 7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者,此其赋自先天,各成一局也。

    邪变之脉,有倏缓倏疾,乍进乍退者,此其病之骤至,脉随气见也。故凡诊脉者,必须先识脏脉,

    而后可以察病脉;先识常脉,而后可以察变脉。于常脉中可察人之器局寿夭,于变脉中可察人之疾

    病吉凶,诊家大要,当先识此。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

    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辨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

    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

    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陶节庵

    亦曰∶问病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全在活法二字,乃临证切脉之要诀也。此义惟汪石山言之最

    详,并附于后卷。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脉义之见于诸家者,六经有序也,脏象有位也,三部九候有则也,昭然若此,非不既详且备矣

    。及临证用之,则犹如望洋,莫测其孰为要津,孰为彼岸,予于初年,亦尝为此所迷者盖屡屡矣。

    今而熟察其故,乃知临

    岐忘羊,患在不得其独耳。兹姑以部位言之,则无不曰心肝肾居左之三部,肺脾命居右之三部,而

    按部以索脏,按脏以索病,咸谓病无遁情矣。故索部位者,审之寸,则似乎病在心肺也;审之关,

    则似乎病在肝脾也;审之尺,又似乎病在两肾也。既无无脉之部,又无无病之脉,而病果安在哉?

    孰是孰非,此难言也。再察其病情,则有如头痛者,一证耳,病本在上,两寸其应也。若以经脏言

    之,则少阳、阳明之痛,不应在两关乎?太阳之痛,不应在左尺乎?上下无分,此难言也。又如淋

    遗,一证耳,病本在下,尺中所主也。若气有不摄,病在右寸矣;神有不固,病在左寸矣,源流无

    辨,此难言也。诸如此类,百病皆燃,使必欲以部位言,则上下相关,有不可泥也。使必欲以经脏

    言,则承制相移,有不可执也。言难尽意,绘难尽神,无弗然矣。是可见诸家之所胪列者,亦不过

    描摸影响,言此失彼,而十不得一,第觉其愈多愈繁,愈繁愈失,而迷津愈甚矣。故善为脉者,贵在

    察神,不在察形。察形者,形千形万,不得其要;察神者,唯一惟精,独见其真也。

    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者,谓诸部无恙,惟此稍

    乖,乖处藏奸,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

    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

    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

    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脉体之独也。总此三者,独义见

    矣。夫既谓之独,何以有三?而不知三者之独,亦总归于独小、独大、独疾、独迟之类,但得其一

    ,而即见病之本矣。故经曰∶得一之精,以知死生。又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则流

    散无穷。正此之谓也。

    虽然,然独不易言也,亦不难言也。独之为德,为群疑之主也,为万象之源也。其体至圆,其

    用至活也。欲得之者,犹纵目于泰山之顶,则显者显,隐者隐,固若易中有难也;犹认针于沧海之

    中,则左之左,右之右,

    还觉难中有易也。然不有无岐之目,无二之心,诚不足以因彼之独,而成我之独也。故曰独不难知

    也,而惟恐知独者之难其人也。独自有真也,而又恐伪辩者假借以文其僻也。真独者,兼善成于独

    善;伪独者,毒己由于独人。独之与毒,音虽若同,而利害则天渊矣。故并及之,以识防于此。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上下来去至止,此六字者,深得诊家之要,乃滑伯仁所创言者。第滑氏之说,未尽其蕴,此中

    犹有精义,余并续而悉之。盖此六字之中,具有三候之法。如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上下之义

    ,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脏象焉,有补泻焉;上下昭然,则证治条分而经济自见,此初候之不可

    不明也。及延医之后,即当详察来去,来去之义,或指下之和气未来,形证之乖气未去,此进退可

    别矣。或何者为邪气渐去,何者为生气渐来,此消长有征矣。来去若明,则吉凶可辨,而权衡在我

    此中候之不可不察也。再统国中之全局,犹当详见至止。至止之义,即凡一举一动,当料其势所必

    至,一闻一见,当思其何所底止,知始知终,庶乎近神矣,此未候之不可不察也。凡此六字之义,

    其真诊家之纲领乎。故余续之如此,并附滑氏原论于后。滑氏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

    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

    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

    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凡诊脉须知胃气,如经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又曰∶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又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又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

    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是可见谷气即胃气,胃气即元气也。夫元气之来,力和而缓;邪气之至,

    力强而峻。

    高阳生曰∶阿阿软若春杨柳,此是脾家脉四季。即胃气之谓也。故凡诊脉者,无论浮沉迟数,

    虽值诸病叠见,而但于邪脉中,得兼软滑徐和之象者,便是五脏中俱有胃气,病必无害也。何也?

    盖胃气者,正气也,病气者,邪气也,夫邪正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凡邪气胜则正气败,正气至

    则邪气退矣。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

    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

    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

    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至于死生之兆,亦惟以胃气为主。夫胃气中和,旺于四

    季,故春脉微弦而和缓,夏脉微钩而和缓,秋脉微毛而和缓,冬脉微石而和缓,此胃气之常,即平

    人之脉也。若脉无胃气,即名真脏。脉见真脏,何以当死?盖人有元气,出自先天,即天气也,为

    精神之父。人有胃气,出乎后天,即地气也,为血气之母。其在后天,必本先天为主持;在先天,

    必赖后天为滋养,无所本者死,无所养者亦死。何从验之?如但弦、但钩、但毛、但石之类,皆真

    脏也,此以孤脏之气独见,而胃气不能相及,故当死也。且脾胃属土,脉本和缓,士惟畏木,脉则

    弦强。凡脉见弦急者,此为土败木贼,大非佳兆。若弦急之微者,尚可救疗,弦急之甚者,胃气其

    穷矣。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据脉法所言,凡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多热,迟为多寒,弦强为实,微细为虚,是固然矣

    。然疑似中尤有真辨,此其关系非小,不可不察也。如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必

    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表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皮毛,脉不能达,其必沉紧

    ,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为热,而

    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皇,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虽为寒

    ,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弦强类实,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

    格等证,脉必豁大而弦健,是强不可以概言实。微细类虚,而凡痛极气闭,营卫壅滞不通者,脉必

    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虚。由此推之,则不止是也,凡诸脉中皆有疑似,皆有真辨。诊能及此,其

    必得鸢鱼之学人乎。不易言也!不易言也!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凡治病之法,有当舍证从脉者,有当舍脉从证者,何也?盖证有真假,脉亦有真假,凡见脉证

    有不相合者,则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故有以阳证见阴脉者,有以阴证见阳脉者,有以虚证见

    实脉者,有以实证见虚脉者,此阴彼阳,此虚彼实,将何从乎?病而遇此,最难下手,最易差错,

    不有真见,必致杀人。矧今人只知见在,不识隐微,凡遇证之实而脉之虚者,必直攻其证,而忘其

    脉之真虚也;或遇脉之弦大而证之虚者,亦必直攻其脉,而忘其证之无实也。此其故,正以似虚似

    实,疑本难明,当舍当从,孰知其要。医有迷途,莫此为甚,余尝熟察之矣,大都证实脉虚者,必

    其证为假实也;脉实证虚者,必其脉为假实也。何以见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火虚也

    ;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此宜从脉之虚,不从证之实也。其

    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

    泻乎?此宜从证之虚,不从脉之实也。凡此之类,但言假实,不言假虚,果何意也?盖实有假实,

    虚无假虚。

    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虚者,亏损既露,此其所以无假也。大凡脉证不合者

    ,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此诚不易之要法也。

    一、真实假虚之候,非曰必无,如寒邪内伤,或食停气滞,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

    一证,此以邪闭经络而然,脉虽若虚,而必有痛胀等证可据者,是诚假虚之脉,本非虚也。又若四

    肢厥逆,或恶风怯寒,而脉见滑数一证,此由热极生寒,外虽若虚,而内有烦热便结等证可据者,

    是诚假虚之病,本非虚也。大抵假虚之证,只此二条,若有是实脉,而无是实证,即假实脉也;有

    是实证,而无是实脉,即假实证也,知假知真,即知所从舍矣。近见有治伤寒者,每以阴脉作伏

    脉,不知伏脉之体,虽细虽微,亦必隐隐有力,亦必明明有证,岂容任意胡猜,以草菅人命哉!仁

    者必不然也。

    一、又有从脉从证之法,乃以病有轻重为言也。如病本轻浅,别无危候者,但因见在以治其标,

    自无不可,此从证也。若病关脏气,稍见疑难,则必须详辨虚实,凭脉下药,方为切当。所以轻者

    从证,十唯一二;重者从脉,十当八九,此脉之关系非浅也。虽曰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

    ,脉亦何从假哉!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紧数之类是也。外人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

    类是也。如此之脉,最不易治。

    一、凡有余之病,脉宜有力有神,如微涩细弱而不应手者,逆之兆也。凡不足之病,脉宜和缓

    柔软,若洪大搏击者,亦为逆也。

    一、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若新病而沉微细弱,久病而浮洪

    数实者,皆为逆也。凡脉证贵乎相合,设若证有余而脉不足,脉有余而证不足,轻者亦必延绵,重

    者即危亡之兆。

    一、经曰∶脉小以涩,谓之久病,脉浮而滑,谓之新病。故有余之病,忌见阴脉;不足之病,

    忌见阳脉。久病忌见数脉,新暴之病而见形脱脉脱者死。

    一、凡元气虚败之证,脉有微极欲绝者,若用回阳救本等药,脉气徐徐渐出渐复者,乃为佳兆;

    若陡然暴出,忽如复元者,此假复也,必于周日之后,复脱如故,是必不治之证。若全无渐复生意

    者,自不必治。若各部皆脱,而惟胃脉独存者,犹可冀其万一。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脉有三部,部有三候,逐部先寻,次宜总究。左寸心经火位,脉宜流利洪强;左关肝胆,弦而

    且长;尺部膀胱,沉静弥良。右寸肺金之主,轻浮充畅为宗;脾胃居于关部,和缓胃气常充;右尺

    三焦连命,沉滑而实则隆。四时相代,脉状靡同。秋微毛而冬石,春则弦而夏洪。滑而微浮者肺恙

    ,弦中兼细者脾殃。心病则血衰脉小,肝证则脉弦且长。大而兼紧,肾疾奚康?寸口多弦,头面何

    曾舒泰?关前若紧,胸中定是症殃。急则风上攻而头痛,缓则皮顽痹而不昌。微是厥逆之阴,数为

    亏损之阳。滑则痰涎而胸膈气壅,涩缘血少而背膊疼伤。沉是背心之气,洪乃胸胁之妨。若夫关中

    ,缓则饮食必少,滑实胃火煎熬,小弱胃寒逆冷,细微食少膨胀。卫之虚者涩候,气之滞者沉当。

    左关微涩兮血少,右关弦急兮过劳。洪实者血结之瘀,迟紧者脾冷之殃。至如尺内,洪大则阴虚可

    凭,或微或涩,便浊遗精。弦者腹痛,伏者食停。滑兮小腹急胀,妇则病在月经。涩兮呕逆翻胃,

    弦强阴疝血崩。紧兮小腹作痛,沉微必主腰疼。紧促形于寸,此气满于心胸;紧弦见于关,斯痛攻

    乎腹胁。两寸滑数兮,呕逆上奔;两关滑数兮,蛔虫内啮。心胸留饮,寸口沉潜;脐腹成 ,关中

    促结。左关弦紧兮,缘筋脉之拘挛;右关沉滑兮,因食积之作孽。

    脉有浮沉迟数,诊有提纲大端。浮而无力为虚,有力为邪所搏。浮大伤风兮浮紧伤寒,浮数虚

    热兮浮缓风涎。沉缓滑大兮多热,沉迟紧细兮多寒。沉健须知积滞,沉弦气病淹淹。沉迟有力,疼

    痛使然。迟弦数弦兮,疟寒疟热之辨;迟滑洪滑兮,胃冷胃温之愆。数而有痛,恐发疮疡;若兼洪

    滑,热甚宜凉。阴数阴虚必发热,

    阳数阳强多汗黄。

    脉有七情之伤,而为九气之列。怒伤于肝者,其脉促而气上冲;惊伤于胆者,其气乱而脉动掣

    。过于喜者伤于心,故脉散而气缓;过于思者伤于脾,故脉短而气结。忧伤于肺兮,脉必涩而气沉;

    恐伤于肾兮,脉当沉而气怯。若脉促而人气消,因悲伤而心系挈。伤于寒者脉迟,其为人也气收;

    伤于热者脉数,其为人也气泄。

    脉体须明,脉证须彻。浮为虚而表显,沉乃实而里决。滑是多痰,芤因失血。濡散总因虚而冷

    汗,弦紧其为寒而痛切。洪则躁烦,迟为冷别。缓则风而顽木,实则胀而秘结。涩兮血少而寒,长

    兮痫而又热。短小元阳必病,坚强患乎满急。伏因痛痹伏藏,细弱真元内伤。结促惟虚断续,代云

    变易不常。紧急或缘泻痢,紧弦 痞相妨。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大是

    血虚之候,细为气少之恙。浮洪则外证推测,沉弦为内疾斟量。阳芤兮吐衄立至,阴芤兮下血须防。

    盛滑则外疼可别,实紧则内痛多伤。弱小涩弦为久病,滑浮数疾是新殃。沉而弦紧, 癖内痛;脉

    来缓滑,胃热宜凉。长而滑大者酒病,浮而缓豁者湿伤。坚而疾者为癫,迟而伏者必厥。洪大而疾

    则发狂,紧滑而细为呕哕。脉洪而疾兮,因热结以成痈;脉微而涩兮,必崩中而脱血。阴阳皆涩数

    ,知溲屎之艰难;尺寸俱虚微,晓精血之耗竭。

    脉见危机者死,只因指下无神。不问何候,有力为神。按之则隐,可见无根。盖元气之来,力

    和而缓;邪气之至,力强而峻。弹石硬来即去,解索散乱无绪,屋漏半日而落,雀啄三五而住,鱼

    翔似有如无,虾游进退难遇。更有鬼贼,虽如平类,土败于木,真弦可畏,是亦危机,因无胃气。

    诸逢此者,见几当避。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伤寒病热兮,洪大易治而沉细难医;伤风咳嗽兮,浮濡可攻而沉牢当避。肿胀宜浮大,颠狂忌

    虚细。下血下痢兮,浮洪可恶;消渴消中兮,实大者利。霍乱喜浮大而畏微迟,头疼爱浮滑而嫌短

    涩。肠 脏毒兮,不怕

    沉微;风痹足痿兮,偏嫌数急。身体中风,缓滑则生;腹心作痛,沉细则良。喘急浮洪者危,咳血

    沉弱者康。脉细软而不弦洪,知不死于中恶;脉微小而不数急,料无忧于金疮。吐血鼻衄兮,吾不

    喜其实大;跌扑损伤兮,吾则畏其坚强。痢疾身热而脉洪,其灾可恶;湿病体烦而脉细,此患难当。

    水泻脉大者可怪,亡血脉实者不祥。病在中兮脉虚为害,病在外兮脉涩为殃。腹中积久而脉虚者死

    ,身表热甚而脉静者亡。



    <目录>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篇名>通一子脉义

    属性: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鱼翔似有又如无,虾游静中忽一跃,弹石硬来寻即散,搭

    指散乱为解索。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下药。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难经》脉义

    属性: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

    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难经》脉义

    属性: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

    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难经》脉义

    属性: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

    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

    涩者肺也。肾肝俱沉,

    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难经》脉义

    属性: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

    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难经》脉义

    属性: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

    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难经》脉义

    属性:十四难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

    死。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仲景脉义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浮大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

    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

    中,则发热

    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之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之衰也。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

    汗也。

    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

    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当发其痈。脉数不时,则生恶疮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仲景脉义

    属性:师曰∶脉有三部,道之根源,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

    分。出入升降,刻漏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

    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

    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

    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

    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人愧者,其脉何类?

    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服汤如食

    顷,病患乃大吐,若下痢,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

    作此吐痢?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

    月节克之也。

    脉病患不病,号曰行尸,以无生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

    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紧脉从何而来?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

    令脉紧也。假令下痢,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

    ,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

    而虚满,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营气不足。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营

    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

    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酢,古醋字。)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营为根,

    卫为叶,营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吐腥、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

    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仲景脉义

    属性:问曰∶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气血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谓卒

    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

    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

    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

    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

    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滑氏脉义

    属性:凡诊脉,先须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

    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见和缓。凡人脏腑胃脉既平,又应时

    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

    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

    胃之候也。若委曲寻之而若隐若

    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滑氏脉义

    属性:明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胃腑及脏者,皆属于

    表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散越,及饮食之伤留于腑脏之间,不能通

    泄,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

    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此大法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滑氏脉义

    属性: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谓如六数七极,

    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当去其寒。若数

    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将何所恃耶?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将何以根据而为主?故经曰∶

    脉者,血气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善夫!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附诸家脉义

    属性: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

    之可议矣。或者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叠见矣

    。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

    洪为火,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

    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

    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此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

    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

    若论其变,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乎脉者矣。试举一二言之,如

    张仲景云∶脉浮大,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

    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作温不

    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又曰∶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汗出,

    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汗之,此又非

    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证,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

    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寿者多矣。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证,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脉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

    医而倾心付托,其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

    ,尚亦不悟,深可悲矣。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固无足怪,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

    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虑事精详,格物者谓穷

    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人必当究心于此矣。先正又言,为人子者,不

    可不知医,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

    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谓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

    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

    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凡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忠浓,发言纯笃,察病详审,处

    方精专,兼此数者,庶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证,或有少瘥,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

    也。若以此而遂弃之,

    所谓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

    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数十余病,假使诊得浮脉,彼

    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为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

    之后,则于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脉与病应,则吉而易

    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

    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噫

    !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者乎!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致于误也。

    安得为医之良?

    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

    ,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

    此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曰∶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

    ,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

    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而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

    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窃观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

    ,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意,不过托此以为徼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辨其非

    者。又或为之语曰∶太素云者,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然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

    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

    则主一病,贫贱富贵何从而察之哉?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

    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

    则是

    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

    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

    必不能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是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

    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风捉影,仿佛形容,

    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乎望闻问,况能知其他乎。且脉兆于岐黄

    ,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言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

    有不可诬者耳。巢氏曰∶太素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

    惑矣。又有善伺察者,以言 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妄,是又下此一等,无足

    论也。

    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清则脉形圆

    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财,何年得子,

    吾皆不得而知矣。禀之浊者,血气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不清,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

    贫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悔,某时破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

    ,此谓浊中之清;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

    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人可以类推,是则吾之所

    谓知人者,十本于理而已矣,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太素

    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析,又从而延誉于人,纵使其言有谬,又必阴与之委曲影射,

    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终

    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其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

    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丁宁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附诸家脉义

    属性:太素之说,固为不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

    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此为清中之浊,

    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此谓浊中之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

    ,失意处少也。若清不甚清,浊不甚浊,其得失相半,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

    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然亦不能外

    乎风鉴,故业太素者,不必师太素,但师风鉴,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至其甚者,索隐行怪,无

    所不至,是又巫家之教耳。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正士岂为之。



    <目录>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篇名>附诸家脉义

    属性: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涩,论寿夭以浮沉,论时运以衰旺,论吉凶以缓急,亦

    皆仿佛《灵枢》虚实攻补,法天法地法人之奥旨。凡人两手清微如无脉者,此纯阴脉,主贵;有两

    手俱洪大者,此纯阳脉,主贵。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20 | 8 楼 糊涂王子 开坛元老
    级别: 金牌会员


    精华: 13
    发帖: 1295
    威望: 20 点
    金钱: 6041 元
    贡献值: 1005 点
    性别:男
    年龄:45
    在线时间:141(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15
    最后登录:2011-05-27
    小 中 大

     

    湖南梁季良诊脉秘传

    作者: 梁知行  发布日期: 2006-6-01      出自: http://ngotcm.com/bbs



    诊脉之法古传;甚少无法练习之,脉诀皆言脉状而无识状之方。

    今兹所言练习识脉状之法得之章湘屛老人(为行严君乃翁),老人受之于易止松甫名医(为湘名医麓泉君乃翁)此法通于佛门之禅功,习之日久,指可通神,恐其失传,故笔之于次。

    一、取李士材之诊家正眼一书内有脉诀论二十八篇,总论一篇,脉诀总论全须熟读,脉论可将所引高阳生及其他反证不重要之处加以删节,余亦须熟读,必使二十八脉皆能了彻其状,约须下一月功夫可以竣事。

    二、湘人周梦觉道人著有三指禅一书,内有缓脉一篇,亦须熟玩,以知平脉之状。

    三、士材书内引有内经五脏平脉之状亦须熟玩。

    四、凡古人所著脉诀均可参考浏览.

    五、脉状既明了于心,不能应之于指,欲得心应手最简便之法无如指捻笔管心想脉状也。其法如下:

    取笔杆表面均平洁净中空者,约截一寸五六分长,以尺长之线穿入笔杆中两端相系成环平时可将线缠于小指上,使笔杆不至离手以免抛失,如不欲缠于小指,不用时置衣袋中亦可但易失也。

    笔杆制成捻杆之法处手用手之中三指按杆上,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平抵于杆后而捻只最宜注意之,然要使中三指之罗纹顶横成一直线(中指缩二指略缩无名指不缩则罗纹顶自成直线)并使成一水平。

    三指按于笔杆上入手之法,先须调息静心默想五脏平脉往来指下,习者右手捻笔管,心想如有肺脾命之平脉往来,惟初捻杆时心中想象指下症,然耐心捻想半月以后笔杆上自然现脉行如心想之状。

    练习可常假亲近人之手按其脉以为练习按脉之法,受诊者之腕须使恻置,大指在下,小指在上,指令略屈以己中指按于腕骨下高骨顶尖,缓推指下,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关部,次下二指并于中指前,使罗纹按脉上则得寸部,次下无名指并于中指后,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尺部,无名指并于中指后,长人并稍松,矮人并稍紧,不高不矮人则不松不紧置之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抵于臂后。

    捻杆半月之后,杆上当觉脉行即可将二十八脉随意取一心想其状往来指下而脉状自显,但须次第练习必使二十八脉随意想一脉,其脉即现指下,久之又久假亲近人脉按之既能断其脉行之状也。

    捻杆时,一时只能练一手,两手须次第练之每日必订一定时间,一手至少须照法捻杆一个时辰之久以为定课,闲时即当捻杆默想不必拘时,然注于脉上无一息之间断,则指之罗纹灵可通神故曰通于禅也。

    按人脉时,诊者当正坐凝神,将吸气送于丹田,轻轻呼出,数息后方按脉,则气平心静易得脉状。

    诊人之脉,初取其浮部五十至起手,次取其中部五十至,起手再取共沉五十至然后断其脉状,此为至少之诊察时间也,习久自熟,融会贯通亦不必拘泥也。

    练此法者费时约百日即成若能加练更臻妙境矣。

    此法为不传之秘,愿医者尊重而勤习之则了了,于心者自得分明显于罗纹顶上而脉状无形矣,得者其宝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金钱:+5(zxyjh)
  • Posted: 2008-03-20 19:21 | 9 楼 « 1 2345» Pages: ( 1/9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铁杆中医论坛——联合网络与现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探索“精准中医”之路,为中医崛起而努力! » 医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