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啄木鸟有集模特:关键词:文本解读的奇妙支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8:23

关键词:文本解读的奇妙支点

(2010-03-29 13:12:12) 标签:

教育

校园

杂谈

分类: 我的文章

关键词:文本解读的奇妙支点

434300    湖北公安一中 邱 刚

(文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11期,略有改动)

从大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堪称多姿多彩,而“提炼”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概括能力,已被广大语文教师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之中,比如:提炼课文内容、提炼课文叫思路、提炼课文主旨。但这种“提炼”大多是通过句、段等形式来进行的。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提炼课文关键词来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顾名思义,提炼关键词是以“词语”为切入点的,它要求我们指导学生从纷繁芜杂的材料中发现“线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心提炼出“关键词”,然后通过分析、挖掘、整合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从而培养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提炼方式。

一、 提炼线索关键词,观照文章整体。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始识真。”有时候抓住了文章的思路线索,也就找到了解读文章的路径,找到了切入文本的奇妙支点。例如,我们在执教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路,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问题设计:《呐喊自序》是一篇认识鲁迅重要文章,请同学们在文中提炼出三个展现鲁迅心路历程的关键词语。

问题明确:好梦——寂寞——呐喊。

解读分析:这三个词语在文章中也是反复出现的,反复出现的词语在文章中往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三个词语连缀起来即构成了文章的线索思路和作品的轮廓,构成了作者的人生、心灵的特殊轨迹。文章就是写年青时做过的三个救国的好梦,好梦幻灭后的无聊、寂寞,沉寂之后的为文呐喊。

又如《语文学习》上曾刊登的许开松老师执教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的教学镜头,许老师就提炼出了课文的线索关键词“义”,并由此巧读文章,精析文本。

问题设计:本文是一篇写市民暴动的文章,它是围绕哪个关键词展开的?

问题明确:“义“

解读分析:文中的五人就是为“正义”而死的,作者也正是为了传播“正义”的种子而为五人作记。郡之贤士大夫因重“义”而厚葬五人。富贵之子、得志之徒因轻“义”而湮没不足道。苏州市民为伸“义”而举行反阉暴动。缇骑、毛一鹭因背“义”而失去民心。五人因激于“义”而挺身赴难。缙绅者因弃“义”而临危变节、苟且偷生。魏忠贤因畏“义”而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四方之士因慕“义”而无不过而拜泣。文章在结构上,前部分记叙的是“义举”,后部分阐发的是“义理”。

二、提炼内容关键词,抓住文章重心。

文本解读、文章分析,提炼出内容的关键词往往是突破口。提炼出准确的内容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心、中心,设置了分析、解读的圆心和半径。如笔者在执教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荷塘月色》时,另辟蹊径,提炼出了“荷塘”与“江南”这两个关键词,这样来提高学生的探索问题的激情,分析解读的热情。

问题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反复提到地方有哪几处,它们在文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吗?

问题明确:“荷塘”与“江南”

解读分析:描写荷塘是浓墨重彩的,极尽工笔之能事,运用了一系列的古典意象,多种表现手法,这一部分既是写景抒情,又是托物言志,作者借荷塘来移情,表现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复杂、微妙以及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士大夫中和主义的情结。而江南在此是一方更大的、遥远的荷塘,她在作者内心的深处,江南是中国知识分子公共的荷塘(引用有关江南的古典诗文来观照)。笔者认为,理解江南正是解读本文的重心所在。

又如我们在执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可提炼出了“作别”和“寻梦”这两个内容关键词,由此来立起问题,创设情境,解读诗歌,结构课堂。

问题设计:《再别康桥》是一曲特别的道别诗,洋溢着浓郁的主观情绪,请你在诗中找出与内容相关的两个关键词。

问题明确:作别    寻梦

解读分析: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充满了女性化的情韵,意象高贵、典雅,诗人作别康桥完全就像作别一个风姿绰约的新娘。寻梦康桥就是在朝花夕拾,寻梦理想,打捞过去温馨、浪漫的往事。所以康桥在诗中不只是一处景观,一段生活,一段人生,还是一种情结——爱、美、自由。

三、提炼意象关键词,把握文章意蕴。

作品的意象(形象)常常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情感载体与审美珍珠,往往是解读作品的一把钥匙。所以分析意象的意蕴往往是把握作品意旨的不二法门。如我们在执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可以采用这一策略。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从诗中提炼出三个关键意象。

问题明确:雨巷   丁香   姑娘

解读分析:江南的雨巷——悠长、清冷,从来就是一段寂寞的旅程;古典的丁香——空灵、愁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江南的姑娘——美丽、忧郁,也只是梦中的幻象。通过这三个意象的分析就可以理解诗人在“五四”退潮后不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对现实的迷茫,心中的苦闷、怅惘。又可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新古典主义的特征。

  又如我们在执教朱自清的《绿》时,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殊的意象——洛神、少妇、少女、妻子、玉人、西施、女神、女儿——构成一道丰富而又优美的女性风景线,以此来显示“绿”的形象魅力。

问题设计:《绿》是一篇美文,作者为了描写梅雨潭的绿,或隐或显地运用了一系列的美女意象群,请在文中用心地发现,筛选,品味。

问题明确:洛神、少妇、少女、妻子、玉人、西施、女神、女儿

解读分析:洛神——珠光熠熠的服饰美;少妇——婀娜多姿的体态美;少女——娇羞含情的风度美;妻子——温柔细腻的性格美;玉人——晶莹纯净的品质美;西施——充内形外的精神美;女神——神奇善良的情韵美;女儿——活泼可爱的生命美。这样将本难以状写的“绿”写得有形有色,有质有感,妙悟“绿”之秀之艳之奇之美,匠心独具,无与伦比。

四、提炼情感关键词,玩味文章情趣。

 情感是在作品中作者对审美对象流露出来判断、态度,它能有效地显示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有时把握住了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也就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意义了。所以解读作品还要善于提炼出作品的情感关键词。如我们在执教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就可以提炼出一个“悲”的情感关键词,这样来直捷、简洁地解读作品。

问题设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请你体会这篇文章的情感。

问题明确:悲怆    哀痛    悔恨    孤独

解读分析:在诵读时“披文以入情”,抓住文中的10个“呜呼”句子来反复玩味,可以读出作者的“悲怆、哀痛、悔恨、孤独”的情感内容。并由此推果溯因,这些情感的生发皆来自于十二郎的早逝。作者由十二郎的“死”向四面八方辐射,想到了当前、过去、往后的种种情形,由此而引发了丧侄失亲之痛、手足情深之思、家门不兴之伤、疏忽麻痹之悔、宦海沉浮之叹、人生无常之悲、身后空虚之孤等。

 又如,我们执教王实甫的《西厢记》,解读崔莺莺形象时,可以提炼出情感关键词“怨”“忧”:怨——相聚短暂,怨——母亲无理,怨——功名害人,怨——情不自由;忧——张生旅程,忧——张生科考,忧——自己被弃。

 作品的情感关键词,有时候还可以不是直接的表示情感内容的词语,而是一些特殊的描写词语。譬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就是通过一些特殊称谓词语来寄托作者的感情的:葛朗台——鞭挞无情,老头儿——反讽贪欲,老家伙——指责无耻,箍桶匠——暴露本质,守财奴——揭露本性。

五、提炼主旨关键词,拎起文章主题。

作品的主旨往往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沉意蕴,是潜藏在水中的冰山,这就更需要发现、提炼。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思考性和探索性。提炼出作品的主旨关键词,本身就是解读作品、分析文章的思维过程。这能让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锻炼。如我们在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问题设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宣言,请你从中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问题明确:地坛   生死  母亲  苦难  新生  怀念

解读分析:文章写的就是作者走进地坛中心,走进母亲心里,彻悟生死,超越苦难,自我新生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在文中,无言的地坛其实是宽厚、隐忍的母亲;母亲其实是一座带着体温的地坛。作品中“地坛——我——母亲”呈现出对话状的二重结构,我走进地坛/地坛接纳我,母亲理解我/我读懂母亲。 

   再如内蒙古的张汉文老师在执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就提炼出杜十娘身上的一些特别的“美”,挖掘出人物身上的美学意蕴。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问题设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这篇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的女性形象,杜十娘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细腻的品读,细心地发现。

问题明确:形容  心灵  爱情  智慧  悲剧

解读分析:文中运用中国传统的肖像笔法,表现她的“雅艳的形容美”;运用侧写衬托法,表现她“崇高的心灵美”;运用正面刻划,表现她的“智勇双全的智慧美”;运用工笔描绘,表现她“忠贞不愈的爱情美”;最后是人物的剧烈抗争,表现“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当然,我们指导学生进行作品解读、文章分析时,还可以多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提炼方式,这样更利于学生将课文读深、读透,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更富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