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亡人日记magnet:德国时装的崛起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1:18
 来源:wsj生活 时间:2012年1月6日 14:55    分享:

  尽管纽约、巴黎、米兰和伦敦仍是最受关注的时尚秀场,但柏林已悄然成长为另一个时尚之都,曾经分裂的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时尚文化。

  图为模特们身穿乌利·李希特(Uli Richter)1959年的设计作品。李希特借鉴了巴黎高级定制服的设计为饱受战争之累的德国人设计轻松利落的成衣。

  KLAUS PUHLMANN

  德国许多战后设计师认为,战争留下废墟给了他们另一种灵感──为饱受战争压迫的德国妇女创造令人振奋的时装。左图中,一名模特身着李希特1958年的作品站在残破的柏林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前。

  KLAUS PUHLMANN

  1960年,模特身着Gehringer & Glupp大衣站在勃兰登堡门前。一年后,模特所站位置的后方筑起了柏林墙。随着柏林分裂,德国设计师欲将柏林打造为资金和基础设施堪比巴黎或纽约的时装之都的梦想随之破灭。

  KLAUS PUHLMANN

  吉尔·桑德(Jil Sander)的作品风格低调、剪裁利落、线条明快,并微妙地运用着几何变化。作家英格·格里斯(Inga Griese)曾这样描述,就样式而言,桑德设计的时装给人的感觉更像生牛肉片,而不是烟熏猪里脊。桑德的女式商务装设计还为其后的设计师如多萝西·舒马赫(Dorothee Schumacher)奠定了基础。

  JIL SANDER PR

  意大利的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或许是设计男士成衣的先驱,但30年前通过赞助欧洲体育队伍这个精明之举,进而从市场对成衣的渴求中获利的却是德国的雨果·博斯(Hugo Boss)。该品牌凸显了德国公司的商业敏锐如何促成了该国成衣时装的成功。图为雨果·博斯2009年系列中的一套男装。

  RALPH MECKE

  上世纪70年代,德国品牌如彪马(Puma)和阿迪达斯(包括美国的耐克)开始将运动服当做日常服装进行营销。但是,德国人在90年代才开始穿着彪马和阿迪达斯参与最耗费体力的周末活动,比如大汗淋漓泡几个小时的吧。图为巴西球王贝利在1971年拍摄的照片。

  PUMA PR

  上世纪90年代初,追求时髦的潮流开始兴起,德国人开始穿着从二手店和跳蚤市场买来的没名气的运动裤、工装短裤、亮面夹克和套头衫参加派对。柏林那些初出茅庐尚未出名的设计师利用泡吧爱好者朦胧的品牌意识,在柏林各地的游击概念店发布自己的作品。图为1993年Moskau咖啡馆一名神情疲倦的客人。

  ALI KEPENEK

  柏林租金便宜、文化繁荣,也没有具体的模式需要遵循,有助于年轻设计师的发展,而这些是老牌时尚之都所做不到的。图为德国青年设计师马塞尔·奥斯特塔格(Marcel Ostertag)与一名模特在后台。

  ESTHER HAASE

  德国设计师丽娜·朗吉(Rena Lange)通过将休闲的布料和剪裁夸张的裙摆融为一体来打造舒适的晚礼服,以此在定制时装和成衣之间取得平衡。2004年,汉堡芭蕾舞团的领舞伊莲娜·布歇(Helene Bouchet)就穿着这样一件礼服跳芭蕾,展现了此类礼服的广泛用途。

  RALPH MECKE

  德国雄心勃勃的年轻设计师可以享受到一些私人和政府资助的津贴。入围“明日设计师”决赛的设计师托马斯·贝伦斯(Thomas Behrens)设计的一件作品就展现了德国服装的典型风格──硬朗线条、简洁剪裁以及中性色调。

  Peek & Cloppenburg KG

  德国设计或许被街头和夜店成衣需求主宰,但是部分品牌也开始将怪诞或夜店感觉的元素注入晚礼服的设计中。图中的Talbot Runhof 2010/2011秋冬系列就诠释了这种混合风格。

  TALBOT RUNHOF

?2009 爱叨叨 | 京ICP备08009290号| 意见反馈: aidaodao.c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