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最新系列迅雷: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12月1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27:45
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12月1日)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代号“六分仪”),讨论了与中国和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处置日本问题。会后发表了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十几次最高级会议中唯一有中国参加的一次。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东、西两线战场都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越来越主动。意大利的投降使德、日、意轴心解体。但德日法西斯仍在顽抗。要彻底消灭它们,还要进行艰巨的斗争。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击溃侵略者,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各国首脑感到有必要立即进行会晤,商讨以后的战略方针。开罗会议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的。

  缅甸作战计划是开罗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开罗会议之前和开罗会议期间,美国都主张,为了使中国政府坚持抗战,除了维持空运接济外,还必须打通陆上运输钱。因此,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在1944年初,缅甸雨季到来之前进攻缅甸,修建从印度经由缅甸通往中国的公路。要完成这个任务,既应有中国陆军参加,又必须得到英国海军的支持。

  蒋介石希望在缅甸打通陆上运输线,以便获得更多的外援物资,由孙立人,廖耀湘等统率的“驻印军”和驻在云南的“远征军”共有14个师,全部美式装备,可供进攻缅北之用。但是,由于蒋介石把主要注意力用来对付共产党,一心要保存实力,又怕英军不予配合,自己孤军深入,将遭到失败。因此,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坚持,只有当英国在孟加拉湾海岸发动大规模的两栖作战,中国军队才能入缅作战。此外每月对华空运的一万吨物资,也不得因缅甸作战而有所减少。

  丘吉尔虽然希望杀回缅甸,也赞成支持中国继续抗战,并利用中国基地进行空军活动,但他十分反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的战役。第一,他不喜欢看到美国人,特别是中国人,分享夺回缅甸的荣誉;第二,他认为对日作战的胜利主要取决于在海上摧毁日本的交通线,用封锁扼杀日本。因此,他主张在东南亚,首先应该攻占新加坡,进而夺取香港,而不应该在远离日本的缅甸丛林中进行极为困难的作战,使英国陷在那里而不能自拔,第三,他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部署,认为在缅甸进行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将会占用大量登陆艇,因而削弱拟议中的登陆法国的计划,并妨碍在意大利的大规模战役。

  由于丘吉尔反对在缅甸进行两栖进攻,蒋介石同他进行了激烈争论。最后,罗斯福出面向蒋介石保证,几个月内将在孟加拉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两栖作战行动。蒋介石遂以此为条件,同意使用中国军队进攻缅北。

  然而,丘吉尔仍然坚持己见。面对丘吉尔的坚决态度,罗斯福终于让步,在12月5日决定收回他对蒋介石的诺言,并电请蒋介石在下述两个方案中作一抉择:一、不管英国海军是否在南缅夹击,中国仍调远征军入缅;二、将缅甸作战计划延期至1944年11月。

  蒋介石不愿独力承担攻缅任务,遂电复罗斯福接受了第二个方案。复电中还说:“鄙人亦愿于此坦率告曰:盟邦对于中国战场之如此措施,实可引起各方忧虑。”

  总之,开罗会议在实现中、美、英三国配合对日作战方面,矛盾重重,没有任何具体建树。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是在政治方面。

  开罗会议第二天晚上,罗斯福设宴招待蒋介石。宴会后,罗蒋就广泛的政治问题长谈到深夜12点。要了解这次会谈的由来,必须先介绍一下有关的背景。

  开罗会议之前,日本为了笼络人心,瓦解抗日陈线,曾同汪精卫伪政权缔结了《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协定》,并宣称,战后将从中国撤军,标榜所谓对华“新政策”。英美为了抵消日本对华“新政策”的影响,也作出以平等对华的姿态,同蒋介石缔结“新约”,宣布放弃其在华特权,归还租界。在这方面,罗斯福看得更远。他认为,战后“中国可能在远东成为一个对日本进行监督的十分有用的国家”,而且,“中国由于同俄国存在着严重的政策冲突,将会毫无疑问地站在我们一边”。对于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四省和台湾、澎湖,恢复中国主权完整的要求,罗斯福均表示支持。

  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各地后,利用当地人民对欧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在1943年9月的御前会议上,明确提出以“收揽民心”作为“对大东亚各国各民族的指导方针”。据此,日本先后导演了菲律宾、缅甸“独立”,并在印尼、印度筹备“自治”,召开“大东亚会议”,制造亚洲国家合作以摆脱白人统治的假象。对此,美国不能不筹谋对策。罗斯福认为,英、法、荷等国如果不改变他们在东南亚的旧殖民政策,不但不能在战时挫败日本的政策,而且将不能适应战后的新形势。因此,罗斯福表示,“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将采取一个新的方向,使英国、法国和荷兰觉悟到我们管理菲律宾的方法是他们管理他们殖民地的唯一的方法。”所谓管理菲律宾的方法,就是改换赤裸裸的殖民统治的旧形式,用允许殖民地独立的诺言,来维持帝国主义的经济统治。

  可见,为了对日斗争的需要,并在战后限制苏联的影响,罗斯福认为,一方面应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应该对亚洲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要求表示同情。罗斯福的这种政策,在蒋罗会谈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蒋罗会谈未作正式记录。根据1957年的国民党政府向美国国务院外交文件编纂处提供的中方记录英译文,谈话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罗斯福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机构,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蒋介石答称,中国将欣然参加四强的一切机构和参与制订决定。

  关于中国的领土:蒋罗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中国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经谅解,辽东半岛及其两个港口,即旅顺和大连必须包括在内。罗斯福一再问,中国是否想要琉球群岛。蒋介石答称,中国愿由中美两国共同占领该群岛,最后,在一个国际组织的托管下由两国共管。罗斯福还提出香港问题,蒋介石建议,在进一步考虑之前,请罗斯福跟英国当局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关于朝鲜、印度支那和泰国等,罗斯福提出,中美应就朝鲜、印度支那和其他殖民地,以及泰国的未来地位达成一项相互谅解。蒋介石表示同意,并强调了给朝鲜独立的必要性。他还认为,中美英共同努力帮助印度支那在战后取得独立,而泰国则应恢复独立地位。罗斯福表示同意。

  关于战后对日本的处理问题:罗斯福认为,在战后对日本的军事占领中,中国应担任主要角色。蒋介石说,中国不具备条件担负这项重大责任,此项任务应在美国领导下执行,中国可作为辅助力量参加。蒋介石提议,战后日本给予中国的赔偿,一部分可以用机器、战舰、商船、铁路车辆等实物支付。罗斯福表示同意。罗斯福询问,战后是否应废除日本天皇制度。蒋介石说,这应该由日本人民自己决定。

  罗斯福还建议,战后中美应作出安排,遇有外来侵略,两国应据此互相支授。蒋介石表示同意,并建议,应使每一方的陆海军基地可供另一方使用,中国准备把旅顺交给中美共同使用。罗斯福提议,在就任何有关亚洲的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中美应进行磋商。蒋介石表示同意。所谓中美每一方的陆海军基地可供另一方使用,貌似乎等,实际上只不过是用来掩盖美国在战后继续控制中国军事基地的野心罢了。从罗斯福关于中美互相支援反对“侵略”的建议和蒋介石关于旅顺交给中美共同使用的意见中,人们不能不怀疑,美蒋双方,都怀有抑制苏联的用意。

  从总体来看,这次蒋罗会谈,是有利于中国和亚洲殖民地人民的。在此基础上发表的“开罗宣言”,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的会谈结束后,由霍普金斯起草会议宣言。11月28日,蒋介石离开开罗回国,罗斯福和丘吉尔则于27日赴德黑兰,同斯大林会晤。斯大林对中美英的宣言稿表示完全同意。1943年12月1日,宣言在开罗正式发表。

  开罗宣言宣布,中美英“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中、美、英三国最高领导人宣布三大盟国“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的重大的长期作战”,并“表示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陆海空诸方面加诸残暴的敌人”。这对于鼓舞人心,威慑敌人,有其积极作用。

  开罗宣言宣布,“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于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亦将被逐出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这就是说,无论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国夺得的马绍尔、加罗林、马里亚纳群岛,或是它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所占领的法、英、荷、美的殖民地,都必须放弃,至于战后这些领土将如何处理,宣言里未见提及。

  开罗宣言宣布,“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这表明,长期以来,朝鲜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已经得到三大国承认,这是开罗会议的一项积极贡献。

  开罗宣言还宣布,将“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这一条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谴责了日本自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以来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它承认了东北和台湾、澎湖都是中国固有领土;第三,它肯定了中国收复包括上述领土在内的全部失地,恢复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正当权利。后来,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收复了东北和台湾、澎湖。开罗宣言的有关规定,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际上有些人无视国际文件和历史事实,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阻挠台湾回归祖国,破坏中国统一大业。在同他们斗争时,开罗宣言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手中一个有力的法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