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杀手电影:瓷器的气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48:22

瓷器釉质层中大小、密度和层次不同的气泡,称为釉泡。那么,对釉泡的观察和分析在古瓷鉴定中有没有方法论上的实用价值呢?有人认为没有价值、没有用处,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首先,釉泡是瓷釉釉层的组成要素,在瓷釉中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有釉即有泡。    其次,气泡是釉料烧制过程中化学变化的产物。釉料配方不同,其所产生的气泡也不同,例如石灰釉中气泡较少,而石灰碱釉中则气泡较多。瓷器烧成温度、窑温掌握上的不同,釉泡的大小、多少及其在釉层中的分布都会出现明显差别。    再次,釉泡在釉层形成过程中参与了釉质的物理变化机制,例如它的聚集和上升爆逸,就会带动釉中彩料的运动,造成釉中铁元素的富集,形成釉面的桔皮纹棕眼等。    最后,釉泡的特征往往是特殊釉质的特色表现。既然釉泡在瓷釉中客观存在并且以不同特点表现出来,那么它一定会反映、制约着它的产生、发展和表现方式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征。了解和掌握这些釉泡的表现特征,对于古瓷鉴定来说是有价值的。    釉泡分辨法鉴定古瓷举例:    真伪汝官窑器的气泡辨识:北宋汝官窑器为了追求玉质感,有意降低了烧成温度,在1150的条件下,釉汁下层在温度不够条件下密密麻麻的小气泡无法合并,反而形成对光的散射。虽然酥润若玉的玉质感出现了,但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化程度都达不到硬质瓷的要求,形成胎体吸水率高、釉层不耐腐蚀的先天缺陷,因此传世器没有光泽,釉面极易受损,而凡出土的器物,其釉面无浸蚀损伤者极少。而现代仿品往往烧成温度过高,釉层玻化程度高,贼光闪闪。    辨识宣德器和雍正仿宣器:许多老一辈古瓷专家通过观察,得出明宣德器的釉表普遍有桔皮纹的结论。桔皮纹的形成是釉泡自釉中上升爆裂后,釉面未及恢复平整状态即进入冷却所存留下的遗痕。它之所以成为宣德釉面的普遍特征,应该同当时瓷釉配方(高温粘度高)和烧成温度的程式化掌握有关。桔皮纹既然是气泡所为,当然同气泡鉴定相关。雍正仿宣青花器虽然釉面有桔皮纹,但不像宣德青花气泡那样大而密。    区别祭红、郎红与钧红:祭红釉泡大而多,郎红釉泡小而稀,钧红则气泡极少;永宣祭红釉泡外有红圈,清代祭红釉泡外没有红圈。    判断油滴黑釉器的窑口产地:在黑釉表面烧制出大量亮晶晶的银白色斑点作为装饰,是自宋代建窑始创的。定窑和鹤壁窑的油滴较小,油滴面的银光却比其他窑口同类产品亮度高、反射强,故可以以此分辨窑口。    辨别龙泉窑粉青釉与梅子青釉:粉青釉烧成温度偏低,釉中气泡多、析晶多、残留的石英多,光线散射,故光泽柔和,质感如玉。而梅子青釉烧成温度较高,釉中气泡残留少,析晶少,入射光线不散射,釉质清澈透明。    辨别康熙青花器与光绪仿康熙青花器:光绪青料漂浮现象是其无法乱真的重要特点。康熙青料同胎面结合牢固,釉中气泡对它很少起移动作用,而光绪青料则被釉中气泡从胎面大量移送于釉层中部甚至上部,使青花纹饰出现晕散现象。   
区别柴窑和现代气窑产品:柴窑产品釉泡大、中、小皆有,釉底小气泡不密集,气泡间空隙较大,气泡分布不均匀,釉面质感灵活生动。气窑产品 中主要为小气泡,中等气泡少,大气泡更少,小气泡密集布满釉层底部,气泡间隙小,釉面质感呆板。近年来,景德镇已有用柴窑烧制高仿古瓷者,其釉层特征已与古瓷无二,须从其他方面进行综合鉴识,以辨真赝。
气泡对鉴赏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初学者还是多看多问少买,见多识广练好眼力,宏观能辨别真假窑口为妥。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论文全文: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冯先铭先生将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本文对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笔者观察过多种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笔者藏宋汝瓷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鹰首壶和龙凤纹三足洗,宋定窑早期六辨瓜棱盖罐等都有相当的死亡黑气泡。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晶相,气相,玻璃相与微观

 

微观已经成为研究鉴定古瓷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古瓷研究者开始关注微观。比较著名的气泡帮主要以微观结果来判定瓷器的断代,以著名专家XXX,倡导的气泡学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抛弃,为什么曾经受到很多人追捧的气泡学最终结果如此凄惨,根本原因是XXX专家一开始建立这一学说时就没有弄清楚微观现象究竟是什么。把釉中所有的表象统统归入了气泡一类正是因为其依据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所以釉中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只能不客观的编造出许多新的名称,什么干泡破泡老化死之泡。。。。。根本无法寻找其规律很多人研究一个阶段后感觉对鉴定用处不大便不再相信微观这种科学鉴定手段,但仍有一部分人处于多种目的尽管也找不到规律性的特征却仍在无悔的继续研究。
究竟微观检测手段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肯定的答案。而且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微观研究,已经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判定烧成温度、釉料加工、釉料成分等基本已经找到了规律。通过这些条件可以对比,从而得知古瓷器的窑口和大范围的制造年代。通俗的说就是可以准确分辨瓷器的新老。
   气泡说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釉中的现象没有弄清楚。因为不清楚其原理也就找不到观察釉的微观设备错误的认为微观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釉中的气泡,殊不知要想观察釉中的晶相必须使用偏光显微镜,使用普通显微镜只能偶尔在弧形器物的远端才能看到晶相,有些烧成温度低的瓷器由于其晶体团体性较大也比较容易看到,这样一来相信气泡说的人更无法找到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正确掌握微观的方式方法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晶相的形状和大小就可以准确断定瓷器的新老。
那么在微观的情况下我们究竟看到些什么,我们看到的现象总体分为三类即晶相,气相,玻璃相这三种现象。先说说气相,专业解释是物质的气体状态,相图中处于气液平衡曲线与固气平衡曲线之间的物质状态。称气相通俗的说就是胎体以上釉面以下釉层中气体的状态。这项定义的重点气体的状态所有与气体无关的都不属于气相。在釉中我们可以看到圆形、中空的气泡其形状、分布大小不一,有疏有密,从理论上讲气泡影响瓷器釉面的光泽,是一种质量缺陷,形成气泡的原因主要是烧成温度不够高以及釉料中某些矿物质产生气体无法溢出没有熔融的玻璃相表面。因为宋元时期南方窑炉烧成温度达不到硬质瓷的烧成温度,所以这一时期的青白釉瓷器中气泡较多,特别是青花颜料中含有产生气体的矿物质较多,在青花纹饰上和周围气泡更为密集,如果没有后来的仿品的的确确有些规律可以参考,虽然明中期以后窑炉烧成温度提高,但部分低温区的产品仍然有类似的气相,但是由于低温区烧造的瓷器都是普品类,所以气泡说在没有仿品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道理。由于气相容易控制,釉中只要适当减少助熔剂,提高玻璃相的熔融温度,就可以人为制造出类似真品的气相。
玻璃相又称过冷液相,是由非晶态固体构成的部分,陶瓷体中一部分成分在高温下会形成熔体(液态),冷却过程中原子、离子、分子被冻结成非晶态固体,即玻璃相。在陶瓷体中的分布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是连续的。陶瓷配料中微量添加物或杂质的存在在高温下有助于玻璃相的形成,促进传质有助降低温度使制品质密,在高温下可以抑制晶粒长大。在适当温度下保温可以促进晶粒长大或形成第二晶相。添加物的种类数量控制玻璃相的数量及分布很有意义。
在显微结构中由一种晶体(单相)或不同类型的晶体(多相)组成,含量多称之为主晶体少则称之为次级晶相或第二晶相。陶瓷材料的晶体主要是单一氧化物,如三氧化二铝、氧化镁和复合化合物如尖晶石,锆钛酸铅。此外非氧化陶瓷材料中还有碳化物、氧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等相应组份的晶体存在。陶瓷与主晶相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缺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