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对情侣的恋爱动漫:别是一家———李清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46:58
别是一家———李清照(1)
2009-05-14 08:08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沈谦《填词杂说》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王士祯《花草蒙拾》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一首和唐诗三百首一样作为3岁娃娃文学普及读物的词,虽然娃娃们并不能体味其中的谈淡的闲愁,深切叹惋,但是能够从此知道雨后的“绿肥红瘦”,也能体会到其琅琅上口的韵律美感,这首词的词作者就是我们大家并不陌生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明水人。生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绍兴二十年(公元1155年)左右。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气氛很浓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南渡前,生活优裕,所作词,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委婉动人。南渡后,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既悲伤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词风趋于凄咽悲楚。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她的词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所谓“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者也。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一种轻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一种缠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一种相思之苦和对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并不是男性作者容易体验到的。
她善于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起来。其不但善于言情,且尤善于塑造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蓼园词选》),含蓄深曲、生动细腻地来抒情;既善于直接写闺阁之愁,又善于借助写景咏物来抒情,因而其词极具个性化的意境。如文章开头提到过的《如梦令》。
赏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 2
2008-10-05 11:30
《声声慢】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品。词中写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凋残不堪,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摘下来把玩欣赏,任随它满地狼藉。这比起我们先前讲的《醉花阴》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要沉痛得多。词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就包含了深广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烽火连天的一阵奔波之后,幸而得到暂时喘息的机会,正是这个时候痛定思痛,所谓“寻寻觅觅”,就是写的心情恍惚,若有所失的神态。漫无目的地要寻求什么,当然什么也得不到,周围只是那样的“冷冷清清”,自己内心里也只有“凄凄惨惨戚戚”而已。词人从支离破碎的故国河山,联想到自己异地飘零的凄凉晚景,止不住千头万绪涌上心来,偏偏又遇着“乍暖还寒”的秋天,面对“晚来风急”的黄昏,已经是日暮岁晚,人老花残,可是国家仍然不能统一,北方依旧在外族侵略者的蹂躏之下,她唯有对故国乡土遥寄沉痛的思念。那南来的飞雁,使她觉得仿佛“旧时相识”,而分外亲切。南渡以后诗人、词家常常通过飞雁寄托他们对故国乡土怀想之情。如陆游就说过“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绍兴三年,韩侂胄、胡松年出使金国,李清照写诗呈献给他们,诗中表示不希望他们给自己带来珍异的珠宝,只希望带来家乡的消息,那里遗民是否还能从事农业生产,那里的战士是否还在坚持抗金的斗争。诗的最后说,“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坏土。”青州在山东,是赵明诚的老家,这里 自然 也包括了李清照的老家济南,都已经成为沦陷区了。这样的诗句,正可以用来说明《声声慢》词的中心 内容 与基本思想。因为这样悲愤、哀痛的感情很复杂,既有故国沦亡的悲恸。又有身世飘零的感伤,所以词人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既然在金兵入侵时和人民有着相同的悲惨遭遇,那么她怀念乡土、思恋故国的强烈感情,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百姓家散人亡、背并离乡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他们抗战复国的普遍愿望。当然,这和只求苟安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对外政策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李清照的词只有凄苦的哀吟,那就错了。词人在【临江仙】词里说,“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秣陵和建康,都是今天的南京。当时词人大约在南京。春天的来临,在词人的心里产生了振奋和力量,一方面由江南的草青树绿,推想北国也应被东风从冰雪里唤醒,一方面就以大地的春回暗示中原的可以恢复。然而,一年一度的春天都无端虚度了。南渡君臣“直把杭州作汴州”,早忘记了盼望北伐的中原父老。词人呢?也就只有“人老建康城”了。把人和树联系起来,使我们容易想起东晋时从事北伐的桓温看着自己种的柳树都长大许多了,而北伐尚未成功,不禁“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又容易想起后来辛弃疾在词中所说的“如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显然,这是不符合李清照的长期心愿的。所以,她接着说,“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她对自己望月伤心、迎风洒泪,空发感叹,于事无补,也表示了不满。是她自己甘心“老去无成”的吗?她曾经歌唱过“木兰横戈好女子”,可见她未尝不想有所作为。她又曾经有诗说;“南波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在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像王导那样的人登上新亭,了望中原,伤心落泪,也没有像刘琨那样的人闻鸡拔剑起舞,决心出师北伐。可见她感叹“老去无成”,实际上是揭示爱国志士不见容于南宋卖国集团的现实。
赏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 3
2008-10-05 11:30
面对这样的现实,李清照在歌咏“元宵佳节”的【永遇乐】词中,表明了她的批判态度。她借“元宵佳节”来反映南宋王朝的苟且偷安,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这首词一开始就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以快落山的太阳红得像熔化了的金子,形容夕阳西下,以傍晚的灰暗云层聚集拢来如同合成一块大的碧绿的玉璧,形容夜幕降临。词人扬起一笔把傍晚的景色写得很美,但下面即用顿笔,“人在何处”。即使景色很美,可是人在哪里呢?多少人不知存亡,生为异乡之人,死为异乡之鬼。就算是有幸找到了栖身之所的人吧,难道就不想一想半壁山河,被迫局守在江南一隅吗?初春的天气,杨柳发芽,梅花刚谢,词人以“染柳烟浓”,写出柳色新青,又由梅花联系到笛子的乐曲《梅花落》,写出笛声的悠扬感人。所见所闻,也都很美,但扬起—笔之后,词人又用顿笔,“春意知几许”,究竟有多少春的气息,就是说有多少春的欢乐呢?承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与“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词人继续扬起一笔写道,“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节日又好,是良辰,天气又好,是美景。但下面再用顿笔,“次第岂无风雨?”天气就不会风云突变吗?这句话,话意双关,兼指自然气候与 政治 气候,提醒沉迷于西湖歌舞的南宋统治集团,现今是山河破碎,敌人强兵压境的时刻。“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接着三次发问,都是在扬起一笔之后,显示出词人思虑之广、忧愤之深。上片的最后三句收结于元宵景物的描写,仍用一扬一抑的笔法。“来相召,香车宝马”是扬,“谢他酒朋诗侣”是抑。乘着香车、驾着宝马的人,纷纷前来邀约,去庆赏元宵,照应着上面所写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和“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词人根本没有心思去庆赏元宵,还写什么诗、喝什么酒,谢绝了那些前来邀约的人,这是照应着上面所写的“人在何处”、“春意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即使遭逢不可多得的良辰美景,她也没有忘却苦难的祖国和苦难的人民。她的爱国感情驱使她的思想飞越到当年汴京庆赏元宵的彼时彼地。下片前面部分就写她追忆,“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编重三五。铺翠冠几,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中州”,指河南。河南是古代九州的中心,所以称中州。河南的开封是北宋都城汴京,这里的中州,即借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铺翠冠儿”,是妇女所戴装饰有翠羽的帽子。“捻金”,指以金子捻制而成。“雪柳”,是元宵节日女子头上装饰的一种。“簇带”,指打扮。“济楚”,指整齐漂亮。这几句回忆汴京的妇女游赏元宵的情况,十分欢乐,从写法上讲也是扬起一笔。当词人从追忆中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她就感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风鬟雾鬓”,指自己经历了一番辛苦奔波,辗转流亡,与“铺翠冠儿,捻金雪柳”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现在是这样,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唯其如此,词人就只有“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里面,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有,真是一言难尽了。帘外人笑语喧哗,帘内人却是忧心如焚。这首词在运笔上一放一收,作了多方面的对比:景象与心情对比,生活与局势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他人与自己对比。南宋时人往往通过对元宵的追忆、描写,寄托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芦浦笔记》记录了无名氏的《鹧鸪天》词十五首,详细描写汴京的元宵节日盛况,最后一首词说“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宋元话本《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也是描写杨思温流落到燕山,正遇元宵节日,感伤故国,在“愁闷中过了元宵”。张端义的《贵耳集》就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李清照这首词,十分感动,为之下泪,照样填写了一首《永遇乐》词,自以为“悲苦过之”。因为李清照那时还有半壁河山,而刘翁那时连半壁河山都没有了。
无论从思想价值或 艺术 成就来看,李清照后期的词都超过了前期的词。但是南宋初年那个血与泪的悲剧 时代 ,反映在李清照词里却是太少了。而在她的诗歌、散文中却反映得比较直接而强烈,这就涉及到她的“词论”问题 。
赏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 4
2008-10-05 11:41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和诗是不同的。对她以前的重要词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王安石、苏轼、晏几道、黄庭坚、秦观等,她都有评论。应该承认,在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特别是面对发生了巨大变化的 社会 ,李清照强调词的传统、把诗和词严格划分开,这种主张是保守的,而且直接 影响 了她的词的创作成就。不过也不能不加 分析 地从所谓“诗词合流”的趋向去指责李清照中断了苏轼所开拓的词的 发展 道路。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李清照词还不都是柔婉缠绵之作。如她的【小重山】词说:“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之外,也还有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花影扶疏、月光荡漾的“好黄昏”。词人一生多愁苦,但往往力求从愁苦的煎逼之中超越出来。【壶中天慢】词写她在“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当中,感到寂寞惆怅,帘子也懒得卷起来,也不想靠着楼下的栏干看看外面,一直躺到“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照说,梦魂惊觉,梦中境况都在一瞬间消失了,对于“愁人”来讲,那种空虚冷落是最难忍受的,更何况“被冷香消”呢?然而,词人的悲伤感情却由于撩人的春色而产生变化:“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清晨的露水很浓,像是到处流淌似的,梧桐树刚刚长出浅绿色的小叶,一切都显示春意盎然,引诱着词人游春的兴致。词人准备下楼了,准备出门了,“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看看今天是不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词人的感情冲破了“帘垂四面”的阻隔,词的意境也显得明朗开阔起来。
李清照一首【渔家傲】词。这首描写梦境的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词的开头两句描写天上的情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大片的云层像江河里的波涛,与天相接,与凌晨时的雾气相连,星辰与银河随着夜晚时间的变化而转动着位置,云涛在空旷的夜空和茫茫的晓雾当中,又像是千万张船帆在江海上飘舞。词人变化运用李贺“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的诗句,以粗豪的笔触,凭借想象,描绘天上将明未明时的奇景。这里,词人笔下的天帝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模样,也不是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而是那么平易近人。和善可亲。这种描写是带有几分叛逆精神的。词的下片,全是对于天帝的“归何处”的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报路长磋日暮”一句,化用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学诗谩有惊人句”—句,化用杜甫的“为人性癖耿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词人在这里,都是以惋惜而带着自责的语气,表示有所追求,而没有达到。但词人没有放弃追求,她要到理想的境界去。她说:“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庄子》记载大鹏鸟乘着巨风一飞九万里。词人以为自己也要像鹏鸟高飞九万里那样,借助于巨风,把自己的一叶扁舟吹到海上仙人所居的三座仙山上去。作为女词人,能有这样的豪气,能有这样想象,能有这样的追求精神,是十分难得的。这也说明李清照上与苏轼、下与辛弃疾,的确不是没有相通之处的。从这些情况来看,《渔家傲》可能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悲愁苦闷而不甘消沉的内心矛盾,在幻想的追求中表达的是现实的感慨。
因为李清照有切身的生活感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采用白描手法。前人评论李清照词说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因为真情实感,所以作品就自然流露,不会去追求雕琢修饰。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说:“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李格非认为杜甫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在于他写诗是诚实的态度,有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不容许丝毫做作。李清照写词也正是如此。她只要求明白如话,直抒胸臆。她著名作品如《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全是用浅近平易的语言进行白描。钟嵘说过:“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虽然“胜语”不一定全由“直寻”而得,但意有所会,情有所感,往往信手拈来,便成妙句。而这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作基础。比李清照稍早一点的周邦彦,讲究“下字运意,皆有法度”,这种形式主义的主张,伴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差一点扼杀了词的生命。在李清照以后,格律派词人吴文英、张炎之流终于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把词推向了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看出李清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思”的可贵之处了。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从李清照《论词》看苏轼豪放词
2007-08-07 16:22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从李清照《论词》看苏轼豪放词
李清照在其《论词》中总结了前人词家创作上的优缺点,并指出了词作为 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认为,词之区别于诗,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 自己的特色。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高雅
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二、典重
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
三、浑成
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四、协乐
李清照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五、铺叙
这是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六、故实
故实即运用典故,用典得当可以增加作品的典雅,充实作品的内涵,李清照批评秦观“少故实”,而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总的来说,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要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主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 俚俗之词。而以上数条原则中,又以“协乐”问题最为突出,争论也最为激烈。李清照在《论词》开篇以李八郎的一段轶事表达了作者对词在音乐方面的艺术要求, 认为“可歌”是词的最基本的特点。她反对苏轼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苏词“往往不协音律”。
的确,苏轼的词常常突破音乐的束缚,在词的双重属性之间偏重其文学属性。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言曰: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 ’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 则当是‘花’字断句。”
点明了东坡词的不合音律。然而,东坡虽亦自云不善歌,但其许多作品仍然是叶律可歌的。这一点从他部分词作的题序以及前人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均可得到 证实。那么,苏轼既然并非不通音律,他的词不能严格遵守音律的原因就在于他有意识地使词趋向文学化而非音乐化。宋赵令畤《侯鲭录》引黄鲁直云: “东坡居士曲,世所见者数百首,或谓于音律小不协。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复齐漫录》引晁补之语: “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
王灼《碧鸡漫志》云: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可见,当时及后世的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了苏轼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把词从音乐的附属中解脱出来,使词既有能歌的特点,又与诗一样成为独立的文学体式,不为音律、曲调所驱使。在这一点上,与极力维护曲子词体式特征的李清照相左。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 一家”的主要特色。殊不知词自唐代以来,同时有两个系统,一为民间词,一为文人词。民间词以清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数百首唐五代曲子词为代表, 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近人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时说: “(敦煌曲子词)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言闺情及花柳者,上不及半。” 其中除缠绵悱恻的风格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如:
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匣裹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枝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定风波
工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间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剑器词
皇帝持刀强,一一上秦王。面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乎三五个,万人谁敢当?从家缘业重,终日事三郎。
菩萨蛮
枕边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些词作,有的词情壮烈,有的气势豪放,更有《菩萨蛮》直快袒露,与《上邪》异曲同工,充满了民歌情致。
而文人词作为另一个系统,约自盛唐始。黄升《花庵词选》以李白《忆秦娥》、《菩萨蛮》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中唐前后,文人填词之风渐开,许多文人创作了清新明朗的词章,如:
李白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张志和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戴叔伦 调笑令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白居易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些词作,既继承了民歌明快舒朗的情趣,又带有浓厚的文人韵致,有的雄浑跌宕,有的爽朗潇洒,的悲凉慷慨,有的悠然自得,与诗的风格并无明显分制。
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文人,他引晚唐绮丽婉媚的诗风入词,创作了许多风格绮靡的词。其时编辑的《花间集》就是以这种风格为主的。其中又以温庭筠的词作数量最多。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 认为词是用于酒筵歌席间供歌妓演唱以资宴饮之欢的,主张词为艳科,应上承齐梁宫体,下附里巷倡风,亦即以绮靡冶荡为本。
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人,多以婉约的词风为本,形成了文人词艳媚的风格特点,并将其视为词的正统,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一直延续后世,成为主流,从而影响了李清照的观点。
而苏轼却一反当时的传统,创作了与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格迥异的词。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强调词与诗的区别;而苏轼说他的词区别于柳永的婉约词,“自是一家”。他的词写来是供“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 鼓以为节”的,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而不是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胡寅《酒边词 序》中说: “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好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很明显,苏轼的豪放词并没有依从当时词坛已将词的风格定位在婉约上的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晚唐以前文人词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将词回归到诗词未分的阶段,正是时人所说的“以诗为词”。 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扩大了词的描写领域和抒情范围。除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的词作外,苏轼还创作了表现劳动者生活、抒发为国建功立业之激情,以 及感叹人生情怀、歌颂友人情谊等各种内容的作品,并将宋诗的“理趣”引入词中,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展示了他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 浓郁的生活情趣,使词走出了深闺小院,而境界更为开阔。
清人刘熙载云: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 李清照及持有保守观念的人以婉约词为词之正宗,而斥苏词为变体,可知大谬不然。
附:李清照《论词》全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 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 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 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 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 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 《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 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 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 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 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 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 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 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 《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 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 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及其艺术特色
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而她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是因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李清照借鉴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学术论题.
思想内容
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艺术风格
浑然天成式.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表现形式
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她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殊不知词自唐代以来,同时有两个系统,一为民间词,一为文人词。民间词以清光绪年间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数百首唐五代曲子词为代表,题材广泛,风格各异。
当然李清照在词的艺术表现方式上,也是独具特色的。
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另外她的语言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还有因为李清照特殊的生活背景与经历使她的词具有倾掳真挚情。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熔炼家常语,也是其艺术特色的一个方面,《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还有善用白描法,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最后讲求韵律美,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秦曾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总之,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风格——易安体。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传。易安的词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当然词作为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它在音乐性和节奏感上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所以李清照自己在评论苏轼作词就用了:"不葺句读之诗." 来说明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题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