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手术室未删减:就温总理南开中学讲话与学生谈立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13:17

就温总理南开中学讲话与学生谈立志

先作三点说明:

下面发出的是本人以温总理回母校南开中学讲话为题材,为中学生编写的德育阅读资料,用于校内《汗牛栋活页》。见录于此。由于对象是具体的中学生,我在阐发时有选择性。选取的是直白的道理,避开饶舌的思路。现将饶舌部分说明一下。

一是学生感激温总理。我们相信学生说的是真话。在电视网络中见到总理与平民在一起,总是一种群众路线的导向,与民同苦乐的告诫。学生感激这种心态允许存在,但不要鼓励学生向权力人物感恩。对权力人物感恩很容易歪向对权力屈服,导致人格自卑,失去自我。领袖崇拜是包青天意识的翻版,是一种弱化自我寄托于天的“神格”(相对于人格)心理。不利于依靠自己的健康道德意识形成。此外,动不动让学生感恩,会破坏人格的完整性、独立性。感恩语言过多,自己的个性都会被压迫的。像温总理说的:“虽然他们见到我,有时说要感谢政府,表示满意,但我深知,他们心中还有不平,他们生活还有困难。”这道理在《活页》中讲,就饶口了。

二是关于独立人格与独立思维。温总理向学生提倡“个性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推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坚决赞成的。我们的教育最缺少的是这个。但要谨防以逆反代替个性。面对繁重的学业,学生都有逆反心理。他们喜欢把所有的问题都反过来看,以此作为思维过程是必需的,而作为结果,是盲目的,是惰性的。这不是怕他们反政府。因为政府是民众选出来的,既然是选出来的,就会有人反对,有人支持。否则还选什么。没有人反的政府一定是最糟糕的政府。我是怕他们因为长期缺乏独立教育后的僵化心理。在应试教育氛围下,在单方面灌输教育,分数高压下,学生一直压抑着一种逆反的能量。这些能量貌似个性、独立性,而表现出来的是激情。文革的学生激情是短时逆反的结果,而不是学生长期独立思维自由思想的结果。文革期间,仿佛学生人人有志,个个有斗志,大家都有远大目标。这些“理想”,“志向”是通过口号喊出来的,通过“脑白金式”的广告灌输进大脑的,它会把自己不断地导向伪道德。立志必求真。个人生命价值,人生志向的选择、确立是长期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与扬弃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与高压。这也是许多干部子女富豪子女难以教育的主要原因。用顺从代替选择,或者用逆反代替选择,都不是真正的选择,都不是个性独立的结果。这道理在《活页》中讲,就太饶舌了。

三是立志现状。其实,应试教育在时间上、空间上剥夺了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权利,再加上教材僵化,课堂灌输式。那么,学生所立之志就必然是未经思考的志向,必然是伪志向,像一个七岁的小男孩会大喊我要做孙悟空扫除妖怪的“志向”差不多。问问小学生,他们长大都想当科学家为祖国作贡献的。问问大学生,他们大概不愿意谈自己有什么志向。有的确实没有志向,有的有志向羞于谈论,有的在嘲笑志向,追求享乐主义。我们老师与家长一句话就是:大道理我就不讲了。接下去就是“小道理”了,于是职业选择来代替志向。考名牌赚钱当官来代替志向。简直是志向异化。其实,大道理就要讲,且要讲透。尤其是个别学生谈话时更要推心知腹。隐隐约约不如不讲。社会不公现象、地沟油与三鹿奶粉现象就要向学生讲,讲了,学生的正义感就会加强,道德修养也会越来越“有底”。人性善恶观、生存空虚观也要向学生讲,讲了,学生才会珍惜生命,懂得宇宙。科技还是落后,经济有危机也要向学生讲,讲了,他们会有不安全感,会产生责任感。既然有那么多群体性事件学生看到了,网络传播了,《辛亥革命》也播放了,据说某大城市大街上也出现了打倒的标语了,那就向学生讲个透彻。但在《活页》中难讲透,讲白,所以没有展开。

 

 

   汗 牛 栋  活 页

壹壹 年 第29期(总第75期)20111109

 HAN NIU DONG HUO YE 编写

本期主题:

温总理南开中学讲话(一)

编者按:我校本学期举行的“国情校本知识竞赛”中有一道题目:你最喜欢的国家领导人是谁,为什么。结果,在现任领导中,大部分同学填上温家宝。其理由摘录如下(原文实录,除个别错别字更正):

――在每次人民面对巨大灾难时,年事已高的温总理都会尽快于第一时间赶到现象,安慰受灾民众,指导抗险救灾,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令我十分敬佩。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之后,每一次总理都会出现在人们眼前,鼓励人们,激励人们。

――因为他爱民如子。他时常去探望下层劳动人民,关心并深切慰问他们。对老百姓和蔼,没有一点架子,十分平易近人。

――他最体恤民情,他的心中装的总是人民。处处体现出他那颗慈祥的心。他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话,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在这里我想跟温家宝爷爷说声:“敬爱的爷爷,您辛苦了!”

我们同学看得清清楚楚。温总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政治家偶像是不奇怪的。

 

文化大国,道德为先。文化立国,青年为先。顺着教育、成长的思路,我们找寻源头,总理的母校南开中学。

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这句话正好是南开中学与其优秀学子温家宝之间关系的最好概括。名校、高徒,令世人刮目。温总理情系母校,常回家看看,以学长身份,与学弟学妹们话长短。叙说自己的身世,叹息当时的艰难,勉励他们继续努力。由此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温总理。平易近人的总理不是出身豪门,也有困难的生活经历。我们从总理的自述中更能够理解他一贯亲民的性格源头。这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我们这所乡村名校的莘莘学子,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我们认为,一个人做官,不论官位高低,不论那个部门,一个人经商,不论钱多钱少,不论哪个行业,他心中应装着低层百姓,关心弱势群体,体贴民生疾苦,这样,他就是一个“好人”,“好官”,好老板。读书为了做官,赚钱,其实没有错。问题是在于做了官,赚了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新中这所乡村名校仅仅给你知识,仅仅使你赚到钱做起官,那是母校的失败,如果你在新中学会做人,那是你的成功。愿三年新中生活,能够点亮你的生命之灯。愿你在三年成长道路上,找到理想,找到生命的真谛,找到终生为之信守的理念。我们这些乡村学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母校;不论你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百姓;不论你站得多高,都不要忘记大地。

只要你心中有百姓,那么,在你飞得高,飞得疲倦之时,回家看看,回母校看看。文笔塔永驻心灵,华砚湖是你永远的精神港湾。

从这个角度看温总理五次回母校,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

温家宝:男,汉族,1942年9月生,天津市人,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南开中学:

天津南开中学原名天津南开学校,始创于1904年,是由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发祥地。天津南开中学现所在地即南开学校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7年七七事变后,主要校舍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部分师生迁到英租界内的耀华中学,大部分师生内迁到重庆南开中学,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天津。现学校北院的八栋校舍及平房,陈列了20世纪各个年代的建筑。1978年天津南开中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现为天津市教委直属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知名校友:周恩来,温家宝,老舍,曹禺。9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40余位我国省部级领导干部;57位中外著名科学家。

校歌全词: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志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今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回到母校南开中学,与师生交流,并发表讲话。

温家宝忆苦难童年谈人心向背

同学们、老师们:

  屈指算来,我阔别南开中学已51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师生,这还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心。

  我1942年农历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兴埠一个书香门第。我爷爷在村子里办学校,曾祖父是农民。再往以前,我家都是农民。我们家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天津的,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据说是从山西来投奔这里的温氏家族的。因为家里穷、没有地位,温氏家谱始终没有把我们家列入其中。(编者按:这一段叙说家世普通,祖辈贫寒。曾祖父是农民,哪应当是在爷爷一辈中兴。中兴后即办学,是文明士绅的特点。这一点与我们新中创始人闻诗、新中学长闻邦椿院士的家史有些相似。)

  爷爷办的乡村小学,是冲破地主豪绅的阻力,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学校。我记得,他常年为两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师,一件是为学校筹款。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很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解放后当了教授。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开一个小药店谋生,家里还种着几亩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时,我坐在板车上玉米堆里从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编者按:招收女生是开明进步的表现。爷爷为钱与老师奔波,外婆为生计忙碌,说明温总理从小生活于健康的家庭氛围之中,与低层百姓接近。)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扫荡和实行“三光”政策的时期。妈妈对我讲的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日本侵略者将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机关枪,用刺刀杀死无辜的平民。当时,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由此似乎可见作者爱国情感的源头。)

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坚壁清野”放火烧了宜兴埠。我的家连同爷爷办的学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药店,全部化为灰烬。我们家逃难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济院。外婆在逃难中生了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爱我的人。孩提时代,她抱着我,我常常揪她的头发,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个不眠之夜。解放军包围了驻扎在救济院里的国民党军队,当晚进行了激战,手榴弹扔进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地躲在床铺下,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和官僚买办的统治,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不断革新,中国才能进步。(编者按:推己及人,看到民族的苦难;童年的苦难,使自己立下正确的志向。)

  在我上小学、中学期间,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和我们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每月的房租相当于一袋面粉钱,那时父亲月工资最低时只有37元。我患过一次白喉,父亲把仅有的一块手表卖掉,买药给我打针。此后他多年没有戴过手表。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我从小就富有同情心,这尤其表现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穷人的同情,对不公道事情的憎恶。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平等相处。(编者按:由此,我们似乎找到了温总理亲民性格的源头,也明白他的执政理念的由来。)

  

浙 江 省 温 岭市 新 河 中 学 图书 馆 编写HAN NIU DONG HUO YE

 

 

   汗 牛 栋  活 页

壹壹 年 第30期(总第76期)20111110

 HAN NIU DONG HUO YE 编写

本期主题:

温总理南开中学讲话(二)

我的中学是在南开上的。从12岁到18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南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她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就是南开的道路。我在这所学校里学习,首先懂得的就是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从小就应该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我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就是南开的灵魂,它提倡的是为公、进步、创新和改革。我上中学时就愿意独立思考,渴望发现问题,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我记得,那时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还广泛阅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书籍。南开永葆青春,这就是南开精神。在求学期间,我和同学们总是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除了学习以外,我还喜欢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我不仅爱读书,还是体育爱好者。南开永远年轻,她的学生也都充满活力。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崇尚南开的风格,发扬南开的精神。(编者按:这一段把母校与自己联系起来,综合叙述自己立下“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的志向,形成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个人品质,以此激励中学生们。同学们应当关注这样两个细节:一是坚持锻炼身体,二是点点滴滴入手,这对于我们教育现状,对于年轻人急于求成的性格,都是有针对意义的。)

  上高中和大学以后,我家里人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爷爷在1960年因脑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进医院的。现在他教过书的学校还留着他的档案,里面装了一篇篇的“检查”,小楷字写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父亲也在1960年因被审查所谓的“历史问题”,不能教书,被送到郊外一个农场养猪,后来到图书馆工作。我考上大学向他告别就是在离城很远的养猪场。父亲告假回家帮我收拾行李。他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勤勤恳恳。今年他过世了,可谓“生得安分,走得安详”。尽管家里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我仍然追求进步。我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总是把书本里学到的东西同现实加以比较,立志为改造社会而献身(编者按:一个阳光的人,经历社会不平,见到社会阴暗面,其内心会更加奋发图强;一个阴暗的人见到社会阴暗面,会加剧其自暴自弃的心理。)

因为父亲喜欢自然地理,我从小就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北京地质学院,我在地质系就读5年。大学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考取了研究生,专攻大地构造。回忆在地质学院近8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曾概括为三句话:母校给了我地质学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那段时期同样是难忘的。(编者按:父亲对儿子的影响:父亲是老实人,勤勤恳恳,这是温总理工作作风的一个源头。而父亲对地理的爱好,影响儿子的专业选择。读地质系,因为地质考察,常常深入山野,所以说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温总理熟悉、体恤民情与此有关。)

  参加工作以后,我有14年时间是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极其艰苦的祁连山区和北山沙漠戈壁地区工作。这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接触基层群众,更使我深深懂得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穑的艰难。我来自人民,我也有苦难的童年,我同情每一个穷人,愿为他们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到中央工作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用整整10年时间,深入农村、厂矿、科研院所调研。在农村,我白天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了解情况,晚上开座谈会。我住过乡里、住过粮库,经常在一个县一呆就是一个星期。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同科学家交朋友、谈心。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我之所以经常讲穷人的经济学、穷人的政治学和穷人的教育学,就是想让人们懂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穷人占多数。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在中国,不懂得穷人,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更不可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财富或其他特权的平等。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国之命,在人心”,说的就是人心向背决定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存亡。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编者注:以人为本,以哪些人为本。以官僚为本官僚主义,以男人为本妻妾成群。以穷人为本才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这才是金玉良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必须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甚至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合理,有的地方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好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和干部廉洁这几件大事。这都是人心所向,无论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担任总理已近9年了。这段时期,我们国家遇到许多灾害和困难。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中断过。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4年之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总是满怀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十分清楚,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这一历史任务必将落在你们青年人肩上。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愿青年朋友们以青春之人生,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没有南开不行,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张伯苓先生自创办南开之日起,就善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自主办学,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倡个性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推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57年前,当我坐在这座礼堂里第一次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杨坚白校长和杨志行校长穿着一样的米色中山装,并肩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特有的气质给大家讲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一幕我至今难以忘怀。南开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和科技、文化俊才,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灵魂。人是要有灵魂的,学校也要有灵魂。让我们牢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共同努力把南开办得更好,使“巍巍我南开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南开培养了我,南开是我心里的一块圣地,我是爱南开的。过去如此,现在依旧,而且愈发强烈。南开精神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南开人前进的道路。我愿同师生们一起奋斗,做一个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天津日报》11月4日)

(编者按:编完此文,有感于我们同学。我们同学处于中学时期,青年时期,正值价值选择时期。选择怎样的人生最有价值,决定了立怎样的志向。明确的错误选择,当然不会产生。比如极端的享乐主义、极端自私自利思想。反过来,片面拔高也不切实际。硬灌的道理是会被逆反的。比如一心为公没有私心。温总理在中学前期从“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到高中、大学时期“立志为改造社会而献身”。前者应该不是过高的选择。我们选择价值确立志向,低一些说,是选择职业,自食其力,不拖累社会,回报父母家族,而且为社会做一点有用的事情。高一些说,建功立业,创造财富,造福乡梓,回报百姓。再高一些说,改造社会,为天下百姓苍生谋求幸福,主持公平。不危害社会是做人的低线,为百姓造福是立志的高层境界。以职业、专业、学业为依托是立志的稳定基础。而经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等独立思维得到志向是必不可少的立志过程。

在个人幸福与社会价值之间矛盾是立志的基本矛盾之一。二者有冲突,也有调和的余地,有时又会有惊人的一致。这不是一时一地就能解决的,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立下的志向,是可以在将来进行微调的,比如专业、工作,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度改变等。三年高中,选择的是基本志向。人无志不立。愿你能在母校,在中学阶段完成这一选择。)

做与时俱进的南开人

——南开中学师生对温家宝总理母校之行反响强烈

10月25日,温总理重返母校南开中学。谈起师生们的反响时,南开中学高二(11)班学生赵乙潼怀着深深的感情说:“非常热烈,超出想象。”她说,那天自己聆听了温总理的讲话,放学回家看到新闻联播时才清楚地意识到:温总理来我们学校了,这是真的!晚上,她打开QQ,突然发现所有同学的签名都变成了“我爱南开,我爱总理”。而南开中学校长马跃美,作为温总理在礼堂与全校师生讲话的主持人,则深切地感受到了责任与分量。

 

浙 江 省 温 岭市 新 河 中 学 图书 馆 编写HAN NIU DONG HUO YE

 

 

 

   汗 牛 栋  活 页

壹壹 年 第31期(总第77期)20111111

 HAN NIU DONG HUO YE 编写

本期主题:

温总理南开中学讲话(三)

说起那一天,南开的师生们都有话说,都有深深的体会。从学生到老师,从老师到学校管理者,他们把温总理的南开之行看作是一次学长的回访,把温总理情真意切的讲话看作是在与师生们聊天。在谈到感受时,师生们说得最多的词是:激动、感动、亲切、激励与责任。

  “我们体会到总理对母校的深深情意”

  “本来安排的时间是下午2:40到校,总理提前10分钟就到了。”马跃美告诉记者。

  “老师们都说这是温总理第五次回母校。”马跃美说,“当然,以这样的方式回来是第一次。”之所以说是第五次,是因为以前曾有过三次,是温总理轻车简从,直接到传达室报到,说自己是这所学校的校友,到学校去看一看。等学校领导到了,他已经走了。还有一次,是温总理结束在天津工作以后,让司机围着校园绕了一圈。

  马跃美告诉记者,这次回来,温总理到了自己当年住过的宿舍,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住在哪一间。温总理在讲话中说:“从12岁到18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马跃美说:“确实,总理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渗透着对南开中学的深厚情感。”

  有幸向总理提问的赵乙潼饱含深情地说:“总理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说了好几次‘我是爱南开的’。”她说,在很多学生都举手提问的情况下,自己能有机会发问实在是太幸运了。她当时的问题是,“您在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因为她很想知道总理在自己的这个年龄时,他的精神、思想境界与自己这一代有什么不同。没想到总理不假思索地说,有三件事印象最深:一是每科老师,二是学校的文体活动,三是学校的图书馆。更没有想到的是,总理在说到学科老师的时候,脱口而出地说出了六七个老师的名字。“都这么多年了,他还记得那么清楚,可以想象,总理对他的老师爱得有多深!”

高二(2)班学生李鑫是负责在科技楼的现代工作坊为总理做解说的。“其实,原来的解说词我都背好了,可是总理一来,我激动得全忘记了,只好临场发挥。”她说,温总理看起来是那么亲切,就像学长和爷爷。当她把自己制作的一个笔筒送给总理时,总理的脸上满是欣喜,她从中体会到了这位学长对南开中学深深的爱。

总理教导我们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作为优秀教师代表,韩文霜说,温总理的三次鞠躬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是在校园内周恩来总理的铜像前,温总理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表达对周总理的尊敬。第二次是在跟学校历届领导与师生代表见面时,向当年他在校时的老校长杨志行鞠了一躬,表达了对老校长的尊敬与爱戴。第三次是温总理在礼堂讲话完毕后,对全体师生鞠了一躬。“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全体南开中学师生的鞭策与鼓励。”韩文霜说。

  “就像与师生们一起聊天。”教师林秋莎说,“从聊天中,我们体会到了总理忧国忧民的意识与情怀。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中。从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南开精神与南开品格’。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是我们这些天一直在思考和议论的话题。”

  说起温总理的讲话,赵乙潼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温总理从自己的身世谈起,让我们体会到了总理那一代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志存高远,今天我们有这样优越的条件,如果不努力的话就对不起自己是个南开人总理从自己的志趣爱好讲起,教导我们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多关注人间疾苦。听了总理的讲话,我为有总理这样的校友而自豪,我们是总理的校友,要做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说到这件事对同学们的影响,她说:“人心齐了,目标明确了,那就是向着总理教导的方向努力。”

作为学校学生会主席,高二(10)班的李可纯荣幸地为总理戴上了学校校徽。她说,总理特别提到人要有远大理想与崇高志向,这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注入强大的动力。作为南开人,应该树立远大理想,把人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弘扬南开精神培养杰出人才

  “南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她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就是南开的道路。”温总理在讲话中这样说。

  说起南开中学的历史,能够感受到每一个南开人的自豪感。马跃美说,始创于1904年的南开中学,是由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学校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以“整体高素养教育”为办学的主导思想,形成具有现代南开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实践体系。学校有着明确的育人目标,即“使南开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全的身躯及心理品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兼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两翼齐飞,为祖国的繁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创新型、拔尖型后备人才”。

正如总理所说,建校以来,学校为祖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南开中学先后走出了两任共和国总理,还有一大批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中国没有南开不行,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说起总理讲话中的这句话,马跃美说:“这句话分量好重啊!近两年,学校在办学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听了总理的讲话以后,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如何继续崇尚南开风格和发扬南开精神?如何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她说,学校领导班子深深地感到了责任重大。对于学校下一步发展,学校领导班子已经在谋划,提出了要探索国际化的办学品牌,着眼长远打造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南开办成一个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时俱进的优质学校,真正做“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记者赵小雅)

附:温总理参观普希金母校皇村中学,并朗诵《自由颂》。

11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参观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当年就读的皇村中学。临道别时,温家宝给在场的学生们朗诵了普希金的诗《纪念碑》:“我用竖琴唤醒人们善良的感情。”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是在昨天乘坐专机抵达了圣彼得堡的普尔科沃机场,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温家宝一行在昨天抵达了圣彼得堡的情况,此前他是去到了圣彼得堡南郊的普希金市,参观了皇村中学旧址,这家学校是普希金的母校,他曾经在这里写下了120多首诗,温家宝说在中国很多人都了解普希金,这来源于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温家宝(中国国务院总理):“我担任总理九年了,但是真正看一点文化的东西还只有两次,一次在莎士比亚故居,一次是今天在皇村,其实我对普希金的认识,不仅是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他是在沙皇专制时代对自由的追求,最有名的是他的《自由颂》,他说我相信我长久会为人们所尊敬,因为我用我心灵的竖琴拨动了善良的人们的心弦,我歌颂过自由,在我那个严酷的时代,我为倒下的人们呼吁要有所慰藉。”

附:温家宝总理语录:

“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我是个每天要看物价指标的人,我熟悉粮食、油料、肉类、禽蛋、蔬菜的价格。”

  “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

  “如果我没有信心,不去努力,那就是失职,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

  “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我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没有一天屈服过,屈服困难、屈服压力。我总是想,我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让流浪儿童生活没有着落。”

  “虽然他们见到我,有时说要感谢政府,表示满意,但我深知,他们心中还有不平,他们生活还有困难。”

 

浙 江 省 温 岭市 新 河 中 学 图书 馆 编写HAN NIU DONG HUO 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