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完整版电影苦恋:做年糕的快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42:40

做年糕的快乐

 

做年糕需几家合作

春节过年是我们乡村快乐的制高点。结束于元宵,开始于大年三十。在我童年记忆中,往往开始于做年糕。

我们这儿有句老话:“糕勿做,年勿过;粽勿折,帐勿拆。”指过年必须做糕折粽。过年的快乐首先离不开吃,也因为平时缺少吃的。

做年糕与折粽是制作食物。在我的记忆中,折粽只是母亲、奶奶、姐姐等女人的事儿,以小家庭为单位,用不着成年男子参加足以完成。做年糕规模大,需几家合作进行最好。舂糕、碾糕,须若干壮劳力才能完成,加上之前的浸米、磨粉、蒸粉,妇女、孩子齐动手,“全民参与”。

 

做年糕的一般过程

我老家是“U”字形的,由北朝南,梗竹围着,聚着八户人家。中间座北朝南的公共空间为上间,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年关做糕处。

我公公是生产队长,由他与同住的各家户主合计,选定腊月中、下旬某一天为做糕日。

他先为大家作准备。洗净捣子碗(一种小石臼),捣子头,准备舂糕用。再洗好一张床板,准备碾糕用。我们八家事先浸好米,磨成粉,一般由妇女完成,我们小孩也参加磨粉。

那天一大早,妇女们就开始按早迟顺序浸粉,烧火。我公公做主灶,负责最关键的蒸粉:把浸好的米粉放进饭蒸里蒸熟。等我公公把一桶热气腾腾的糕坯翻倒在捣子碗里,伯伯叔叔们便举起几十斤重的捣子头舂糕。

通常是两把捣子头轮流着舂,如打铁一般。中间有一人管着翻糕。翻糕者趁两捣子头轮流的空隙、停顿时间,翻一下糕坯,添一下水,一是添在捣子碗里,二是添在捣子头上,以免糕坯与捣子碗、捣子头粘上。等糕坯变得粘乎了,就整块地抬到床板上,大家趁热,七手八脚地分开碾,反复碾,使糕的粘性加强,最后摔成圆柱,压压扁,做成一根根年糕。放在竹帘上凉干,再运到各家。

 

做年糕是众乐乐

这天午饭是不用吃的。大家尝着各家的年粒,讨论着哪家的米质好,哪家的水份多了少了,哪家的粘度高。尝着尝着大家的肚子已经饱了。于是就等着下一锅,大家笑谈些取乐。

我们孩子更快乐。看到那么多的头聚在一起,晃动着,真是滑稽。床板上的糕坯还冒着些热气,大人们劈开腿,身体呈45度角倾斜,压力全在手上。手中的糕被右手推平又收成堆,再被左手推平又收成堆,如此反复来回。我们也便拿一块糕先不吃,学着做:糕粘手的快感可比玩呢巴强多了。这是我们孩子的共同体会。

各家的孩子聚在一起,帮那一家搬做好已经凉干的糕,送到他家里的竹帘上。孩子们互相鼓励着,尤其是为那家没有劳力的孤老婆婆搬糕更来劲。搬到自家糕时,也学大人样让人尝尝。然而我们最喜欢的是吃刚从饭蒸里倒出来的糕坯,糕坯很松垮,爽口,有一股鲜味。胆大的孩子瞅着糕坯刚倒下,还没有开始舂时,不怕烫手抓一些来,大家也分着吃。

男人们大度,女人们有些小算算。我听我奶奶与我阿婆说:第一个做糕的吃亏。尝的人多,最后的不吃亏,尝的人少。第一个做糕还要粘饭蒸(指糕粘在饭蒸上),要一斤糕打底。年年都是你家(就是我公公家)做第一,都是你们吃亏。我婆婆总说讲勿值(没关系的意思)。

其实不能公平的还不止这些。平均摊的,劳力多的家庭吃亏了,女儿多的家庭便宜了,孤老阿婆最得益。各家的煤有的上斤两,有的平些,有的是上好的大同煤。也有的没有煤就折成柴到我公公家换算。我从小到大,没见他们为此有争吵的,尽管哪里物质匮乏,他们却总是互相推让的。过年过节不能争不能吵,妇女们更懂这个道理。因此孩子们更欢乐了。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机器做糕开始了。高速度,高效率。但做起的糕没有手工的好吃。

真的。做年糕那一天,每家都会备上猪肉、豆腐干、箩卜、芹菜,炒一炒。那一晚嵌个糕,香喷喷的。如今再也尝不到那味道了。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