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看的西北农村电影:文明之花常驻幸福惠州 ——广东省惠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2:05
文明之花常驻幸福惠州
——广东省惠州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本报记者 吴 冰 李 刚
《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3日   13 版)

惠州西湖
叶 子摄

共建和谐
(资料图片)
惠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自古有“岭南名郡”和“天下不敢小惠州”的佳誉。
10多天前,广东省惠州市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的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喜讯传来,惠州上下无不欢欣鼓舞,社会各界纷纷表示,愿意为惠州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明之风吹遍惠州大地,文明创建惠及惠州人民。正如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所说,惠州的“文明”要体现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惠州将再接再厉,围绕2014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标兵的目标继续奋斗,让全国文明城市金牌永留惠州!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奕威在今年1月召开的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今年将办好人民群众殷切期盼的十件民生实事,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细节筑起文明之城
大家至今对2009年1月20日晚惠州全城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匾牌的激动场景记忆犹新。当时听到惠州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消息,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到江北市民乐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来了,工商企业界人士来了,学生们来了,志愿者们来了,普通市民来了……等到活动结束人群散去,记者发现,3000多人的隆重集会,地下片纸不留,整洁如新,交通秩序井然。
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雁行介绍说,这样的场景此后反复出现在惠州市各种形式的大型活动当中,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把文明变成习惯。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细节筑起文明新惠州。
记者来到惠州惠城区东湖社区,整洁的道路,优美的环境,到处绿树成荫。而在社区每一个楼道口,都有一块提示牌:“明天社区组织义务清扫,有兴趣参加的请自带工具。”社区党支部书记阮瑞群介绍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全国和谐社区过程中,东湖社区摸索出一套由社区党支部领导协调、业主委员会监督、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工作新平台,各项社区服务得到切实的落实和延伸,文明创建的每一个细节在社区生根、固化。
小社区折射出一个大社会,目前惠州以社区为中心,整合服务资源,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社区卫生、文化、困难群体帮扶、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便民利民服务。以黄塘社区为例,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该社区率先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占地近100平方米的“一站式”标准化服务大厅,把各项公共事务如党团工会、计生服务、法律援助、劳动就业、民政优抚等工作转移到服务大厅进行业务整合,让来办事的群众减少了登门次数;社区96%的下岗职工通过社区扶助实现再就业,在居委会的统筹协调下,几十年以来都没有路灯的内街内巷也光亮了起来;“小巷总理”活跃在街头巷尾,谁家小孩没钥匙进门,下雨了谁家的衣服晾在外边,谁家老人有个头痛脑热,谁家有可能遭贼惦记……这都在“小巷总理”的职权范围之内,治安没有遗漏,绿化没有死角,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体系涵盖范围细化到每家每户,社区居民舒心、安心、放心,和谐文明之风渗透到社区服务的点点滴滴。
“出租车司机之家”、“流动商户之家”、“外来工之家”……这些个体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但作为群体却一直游离于社会的边缘,是最容易被社会忽略的群体。在惠州,随着这些系列特色之家陆续成立,“有了纠纷,我们可以去找‘流动商户之家’评理了,不用再东躲西藏了。”处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开始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真正感受到了身为城市一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要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
“惠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我感到很骄傲!这是惠州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出租车是城市的一张流动名片,很多客人一到惠州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出租车,出租车司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因此,出租车司机要更加注意文明服务,让旅客感觉到惠州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名副其实,绝不给文明城市丢脸。”出乎记者意料,出租车司机刘文辉竟能说出这些城市文明的大道理。
今年79岁的志愿者黄河铮每天或骑着自行车,或搭乘公交车来往水口镇的龙津到市区两地之间,把爱和温暖献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1993年他从一家医院退休后,开始从事志愿服务事业,他长期为群众义诊,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患者和残疾人,更是关怀备至。记者在他家看到成堆的书籍、衣物和各种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各方筹集到的捐赠品,只要有空,他就和志愿者朋友一起深入农村、深入山区,把这些东西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们。1997年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招收32名聋哑儿童入学,黄河铮主动要求担任聋哑孩子们义务的辅导员和保健医生。无论严寒酷暑,黄河铮常和老伴背上药篓到野外采集多达几十种的中草药,为师生们煎保健凉茶和汤药。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惠州自2007年以来启动了“五星级”志愿者评选工作,每年对当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过500小时的志愿者,授予五星级志愿者称号并举行表彰活动,目前全市已有112名志愿者获得该项荣誉。通过榜样的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目前,惠州现有30多万名志愿者,1000多支服务队。
城市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惠州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根本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广大市民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公约、争当文明市民。同时惠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方位、高密度地营造“争当文明市民”的浓厚氛围,开展“美丽惠州我的家”、“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100多项公民道德实践系列活动,深入组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宣传文明新事;并开展“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等活动,一方面大力弘扬文明新事,一方面对社会中还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有效矫治。
调查表明,惠州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标兵支持率超过99.13%,“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已根植民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在惠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大幅提高,整个城市呈现“四多四少”的良好局面:遵纪守法的人多了,违法乱纪的人少了;做好事善事的人多了,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少了;爱护环境的人多了,破坏环境的人少了;崇尚科学追求进步的人多了,搞封建迷信低级趣味的人少了。而惠州城市环境更美了,城市管理更加有序,“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城市精神得到充分彰显,更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建设。
制度建设让文明生根发芽
对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们有一个共识,创“金牌”难,保“金牌”更难。要在日常生活中整个城市保持高标准的“文明程度”,这需要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有质的飞跃,而市民文明行为成为自觉和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惠州在全国率先成立文明城市工作局,从机制层面、制度层面实行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这个局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全市创建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督查和申报、考核工作,并推动各县区参照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保证创建工作的高效运行。
同时,惠州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诸多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统一起来,推动城市管理“一盘棋”。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市容市貌、集贸市场、窗口服务等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步骤、有重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制订出台了《打击非法营运管理制度》、《门前管理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用于解决城市长效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文明城市的建设需要持续投入,为此惠州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大手笔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形象、功能、环境全面升级。从2009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拨出1000万元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教育活动专项经费,用于城市软环境改造,全面提高市民素质。牢固树立“民生财政”新理念,千方百计筹措社会资金提速城市建设和文明创建。
惠州创新宣传教育机制,全面整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主要媒体和立柱、灯杆、路名牌、候车亭、声讯等各种宣传载体,发布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公益广告,全方位、多形式地扩大文明创建宣传覆盖面。
“研发经费占GDP至少1.2%,城市污水处理率高于80%,志愿者队伍数量至少占常住人口比例的8%,单位GDP耗能低于全省年度控制目标,违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比重不能超过5%……”新制定的《惠州迎接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检任务分解表》包含377项细节内容,基本涵盖了惠州社会各个领域的内容。分解表下发到全市各个相关部门,让相关部门对照相关职责,按指标完成。过去很多人认为“文明”是个软指标,看得见摸不着,但这个观念在惠州已经彻底被打破。
与此同步,惠州创新督查考评机制,将文明创建工作情况纳入市直和县区《党政一把手责任制考核》内容,每年进行严格的责任考核。惠州市文明办会同纪委(监察局)、市委督查办、市政府督查办组成联合督查小组,针对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专项督查,督促整改;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巡视组对各地、各单位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察检查;组织市民代表、离退休干部、青年志愿者组成文明城市义务督查队,开展社会化的督查工作;在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主要媒体上开设文明创建专题、专栏,及时曝光社会不文明现象,加强对创建工作的舆论监督。
完备的制度建设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文明”在惠州开始“生根发芽”。
让每一个人共享的幸福
“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能够住进廉租房。”走进宽敞明亮、绿树成荫的惠祥花园保障房小区,手指伤残的低保户秦国富说,过去一家四口蜗居在1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现在一步登天了。惠州市住建局副局长甘少权说,近5年来惠州市已建近1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逐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下一步惠州将扩大公租房建设比例,解决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夹心层”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惠州物价稳定,商品供应充足。当记者走进位于老城区的卓佳平价市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广州等中心城市菜市场价格飙涨到4元一斤的菜心,在这里才卖1.18元;牙白菜0.38元/斤、苦麦菜0.48元/斤,大椰菜0.38元/斤……惠州市物价局局长郑秀红说,这个平价超市的主人就是卓佳蔬菜公司的农业带头人,蔬菜从地里直接到超市,再到老百姓餐桌,免除了一切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这样的超市在惠州已经有60多家,确保了市民菜篮子的平稳丰盛。
记者从惠州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了解到,预计2011年惠州市生产总值为206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8亿元,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均排名广东省第六位。尽管经济总量在珠三角地区并非名列前茅,但惠州有几项指标让人叹服: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保持100%社会化发放;在广东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结扎夫妇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实现100%覆盖;实现每村建设1个卫生站、配备1个医生;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空气质量在珠三角地区名列前茅……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惠州市政府今年首次就十件民生实事公开征求市民意见。这十件民生实事涵盖了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
惠州始终把惠民利民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文明创建的根本宗旨,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民生财政”,坚持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投入民生,市级新增财力70%用于新农村建设。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惠州居民幸福感居广东省第一。伴随着惠州文明城市的建设,“幸福”已经走进惠州每一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