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污渍怎么处理:《家庭实用艾灸》讲义(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5:59:56

《家庭实用艾灸》讲义(上)

---转自厚朴中医堂

一、灸疗的历史渊源。

    针与灸的历史并存且久远,具体的运用在史前应该就有了。古代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 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个重要进步。在《殷墟文字乙编》632片卜辞中有一个“ ”字,象卧病在床,以火灸病的形象。《左传》记载公元前518年医缓给晋景公治病的一段话:“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的“攻”指的是灸法,“达”指针砭。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灸法和针砭。

    现代有些学者在提到针灸起源时,祖先在远古患病后,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或者在用火过程中,偶尔不慎灼伤,身体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砭石、烧灼之法来治疗病痛,逐渐产生了砭石、灼灸疗法。实践出真知,在1970年代,国内针灸掀起试验学的热潮,循经感传现象研究在全国普遍开展,大规模的协作调查,发现一批“经络敏感人”。他们在穴位受到刺激时,产生一种循经感传现象,还有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针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这些虽初步肯定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和普遍性,产生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应用最新技术和测试手段探索经络的现象,形成了许多假说,但得到的结果相对于古人精确的对经络和气的描述,显得不成体系和粗糙。

    中华文化的治学,有知内达外的特征,先人是用内求法,自身的精神意识活动,感知到了自身生命活动的状态。“内径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知。”(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是要讲,无论是医者救人还是患者的自救,在用针或灸的过程,都要细心体察身体内在的变化。医者要体会施术的过程,患者的病有什么变化;患者的自救,认真的体察生命活动,也必然奥妙无穷,直指根本。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ruò 古同“爇”,点燃;焚烧)”。“火艾烧的,谓之灸焫”(唐代王冰注)。北方,气候严寒,地势高峻,风大且有冰雪,游牧的生活,食宿于野外,吃动物肉乳,内脏受寒而多生胀满的病,适宜用灸焫。“故灸焫者,从北方来。”

    《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劝说柳下跖,也即使平常讲的盗跖,碰了钉子,事后对盗跖的哥哥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恼。从这里看出,在春秋时代,灸已是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了。

    汉代《黄帝虾蟆经》载有“辨灸火木法”,认为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木不宜作为灸火,灸则对肌体有所伤害。宜取阳燧、醋石、槐木、膏油之火作为灸火。而艾叶熏灸疗效最为显著,后人就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孟子·离娄篇》中提到艾灸,如:“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艾灸,可见灸的材料是以艾为主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两种灸法:一种类似近代的艾卷灸,即以艾裹“某(粗麻)垢”的灸法及燃点蒲绳之类的灸法;一种相当于后代的冷灸或天灸法,即用芥子捣敷头顶部或其他穴位使局部红赤、发泡的疗法。


二、艾的性味及功用

    《诗经·采葛》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青年男女,因为采艾,彼此思念。采艾做什么呢?西汉毛亨注释:“艾所以疗疾”,艾应远于西周已广泛用于医疗。

艾为菊科植物,栽培或野生,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我们看看《本草纲目》对艾的说法: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三、灸的分类

   灸治病的历史悠久,灸的古字是“久”,在《说文》里解释:“ 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象人双腿后用物灼灸治病的形状。人受了寒邪,拿一个点燃的木棍、木条,熏灼,自然会感到舒适,寒则热之嘛!

     灸分为艾灸和非艾灸,非艾灸,比如黄蜡灸、线香灸、火柴头灸等。我们主要介绍艾灸。


艾灸法:

一)、艾柱灸(出示艾绒)

(1)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2)间接灸: 如隔姜灸;隔盐灸;隔黄土灸;隔面灸;隔蒜灸;隔葱灸等等。

二)、艾条灸(出示艾条),明代是针灸的全盛时期,艾条灸法最早见于明初《寿域神方》

(1)悬起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2)实按灸:如雷火神针

(3)隔物灸:如隔核桃壳灸;隔蟾蜍皮灸。

三)、温灸:灸盒灸;灸箱灸;灸筒灸。(可以拿出灸盒示范。)

四)、温针灸,就是在针柄上捏一撮艾绒或套一小端艾条,是针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