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考试试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7:01:59
高中体育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本卷満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30分)
 
1.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定: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可获得   个学分。高中三年中,学生修满   个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其中     和   系列为必修、必选内容。
 
2.中学体育课属于教学课,根据每次课教材种类的多少分为     课和     课,根据每次课的任务可分为    课、   课和    课。
 
3.某学校高二年级8个班举行篮球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一共要进行    场比赛,共有  轮。
 
4.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细分为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它们分别是     、    、    、     、    。
 
5.学校组织校内田径运动会,一般可由    、    、    、    、    、    六个主要过程组成。
 
6.教师示范一般可分为    示范、    示范、    示范和    示范。
 
7.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可分为    、    、    、和    。
 
二、辨别题(下列观点是否正确,正确的在下表中相应题号下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校体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教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  )
 
2.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
 
3.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评价应采用等级评定。(  )
 
4.人体每天消耗的能量来自营养素,营养素包括糖、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
 
5.水平六是对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要求。(  )
 
6.田径运动径赛中,判定运动员到达终点的名次顺序是以运动员躯干的任何部分触及终点后沿垂直面的先后为准。(  )
 
7.淡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化倾向就是淡化技术教学。(  )
 
8.分组教学有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  )
 
9.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由美国麻省奈·史密斯在1891年发明的。(  )
 
10.足球比赛中罚间接任意球可以直接射门得分。(  )
 
三、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相应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新课程标准下,单元教学计划是指(  )
 
A.某一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案。
B.学期教学计划。
C.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是一种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
D.课时教学计划。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分成几个运动技能系列。(  )
 
A.4    B.5    C.6    D.7
 
3.双人拦网“心跟进”防守战术中,一般是几号位跟进(  )
 
A.4    B.5    C.6    D.1 
 
4.直观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
 
A.运用各种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B.借助视觉、听觉、肌肉本体感觉等感观感知动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C.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进行教学的方法。
D.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的教学方法。
 
5.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应为(  )
 
A.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
B.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C.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D.绝对性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
 
四、简答题(15分)
 
1.某教师在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教学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素质练习:学生分成四路纵队,从站立起跑开始,起跑→跳过折放的垫子→疾跑→垫上鱼跃前滚翻→绕过标志→快速跑回接力。请问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你是怎样安排的?(7分)
 
2.目前,很多学校事业规模不断扩大,班级数、学生数不断增加,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困难,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学校课外体育活动?(8分)
 
五、论述题(20分)根据提供的教材《快速跑》,完成下列各项:
 
1.指出本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并阐述列为重点、难点的理由(10分):
 
2.简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并说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10分):
 
六、操作题(20分)
 
请你草拟一份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规程。
 
七、操作题(35分)
 
请以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为主教材写份简案(此单元为5课时,以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为本课教学内容。
 
要求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安排恰当,组织形式合理,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负荷)。本文来自: 师范生(www.shifansheng.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shifansheng.com/jszpst/tiyujiaoshizhaopinshiti/2010/0714/5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