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出兵损失多少装备:小港故事·城市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4:03

重庆时报 时间:2012-01-12

“春节出游,我建议大伙儿去看看背街小巷新景点”
这是一趟母城文化的寻根之旅


渝北区双凤桥街道渝航路三巷社区,渝航公园被改造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园林


渝中区嘉西村,嘉陵江边一处心灵的净土

    如何让重庆这位屹立西南的“美女”在整体形象上凸显与众不同的“美”,关键在于细节的打造与雕琢。
    主干道弄好了,好比一个美女换了新装,只是扮靓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得打造她独特的内在气质,而这种气质,就需要从市民生活的周边环境细节上来做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只是做清洁那么简单。
    坐落于两江之滨的这座山城,除了摩天大厦、通天大道,与别的大都市相比究竟还有点什么不一样?这是城市管理者最费脑筋的一道难题。
    经历过艰难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庆的大街小巷早已不是当年的脏乱差,而是整体提档升级大变样了。
    从2010年的全市主干道环境整治,到2011年重点转入背街小巷整体打造升级,正体现了市市政委主任王元楷和同事们努力追求“不一样”的思路。
    人文底蕴是背街小巷独有的“美”
    为什么要特别重视背街小巷?理由很简单:第一,没有人会住在主干道上,背街小巷才是所有人的生息之地;第二,正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背街小巷才有了最独特的人文内涵。
    “如果你是渝中区的居民,不妨去位于上清寺的嘉西村走走。”王元楷用手指点了点嘉西村的美景照片说,这里曾经有马歇尔公馆、鲜英(著名民主人士,“特园”主人)故居。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抗战故事,也被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居民楼所淹没,嘉西村渐渐成为一个无人问津,楼宇老旧的小区。
    经过去年的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嘉西村重生于世人眼前。曾经凹凸积水的泥巴路,已经铺上了仿古的青石板。一路沿着石板路走进小巷人家之中,你会看到青砖百瓦的居民楼,还有木质的凉亭,配有镂空雕刻的美人靠。
    说起嘉西村的景色,王元楷说:“走进这个小巷,你偶尔会感觉自己回到了旧时的山城,在小巷之中寻找当年被遗忘的一些故事。”就在小巷的一隅,就在那不起眼的一处白墙青瓦小楼处,就是鲜英故居的马厩,一切都还像是60多年前的模样。
    “说起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也许你的印象只简单停留在把过道清洁做干净,把墙粉刷一新。但当你真正进入其中,你才会感受到,作为背街小巷的打造者,各个区的市政人,已经把文化底蕴融入到小巷雕琢之中。”王元楷扳着指头一一历数:大渡口新一社区的公园步道,渝北区临港社区鲜花沿途开放的公园小径等,都是大家值得一看的美景,都是随手一抓故事就点点从指缝漏下的好地方。
    一条巷子,美观与实用缺一不可
    整治背街小巷,是融合建筑、规划、美学、创意以及民俗文化等诸多专业,技术含量极高的系统工程。王元楷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带队专门前往成都等地学习的经历。
    看完成都的宽窄巷子、琴台路,人家的城市管理打造经验确实让大家思维开阔,但王元楷也发现,重庆如果只是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只一味模仿,就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什么样的打造方式才最适合重庆特点、最能展示山城独有的文化内蕴呢?
    “老百姓生活的小区打造,除了要美观,还要实用。”王元楷说,渝中区就请来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专家,对背街小巷的打造形成专门的方案。普通的居民楼只是安装几个石坐椅太过单调,还为大家装上了葡萄藤廊架,在夏日之际为大家乘凉的同时,也能弥补小区树木少的不足。
    经过重庆大学艺术专家设计的北部新区万年路社区,颇有巴渝风格的“院门”让王元楷印象深刻。以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四个主题空间营造了社区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
    整治小巷630条,200万居民直接受益
    经历一年多的整治工作,王元楷感触很深:“从各区市政主管部门,到各街道干部,在小巷打造上都是扮靓的好手。”
    王元楷在纸上画了一条线,上边点了3个点。“这就是整治工作中,各个区市政主管领导和基础街道干部在工作中的关系。”一个领导对口一个社区,这个社区的整治效果如何,都是直接挂在了各个干部的考核成绩上。
    传统意义上的“城管”在王元楷的理解中,早已不是一个简单执法的概念,而是一支充满了文化与科技味道的设计师、工程师和匠人队伍。
   “做背街小巷整治的初衷,就是希望以点带面。各个区能拿出几个精品社区,然后让这种效应覆盖周围片区。让大家休闲有个好去处。”王元楷算了一下,到目前各个区投入背街小巷整治的资金共计30亿左右。完成整治的背街小巷有630条,去年,直接受益居民至少也有近200万人。
    今年还有背街小巷精品工程 等你来看
    背街小巷提档升级后,重庆的美将来得更有底气。今年市市政委还有一揽子的民心工程即将上马,让重庆这位“美女”从里到外美起来。
    王元楷告诉记者,今年主城各区将全面完成背街小巷整治任务,并至少再打造60个背街小巷精品区域,让主城的背街小巷成为重庆的一张“新名片”。
    除了背街小巷的整治,夜景也一直被视为山城的又一大名片。去年主城的10座大桥以不同主题展示的灯饰工程,确实是夜景工程上的一个大手笔。
    王元楷透露,在今年夜景灯饰上还将有一些新花样等你来看,这其中还包括朝天扬帆灯饰的重新定位和打造,将聘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为其量身定做。

(记者 董茜)

爬上一坡又一坡石梯坎,嘉陵江风拂过青砖灰瓦的院落
在“失踪”的上清寺寻找母城那根红丝带


嘉西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曲径通幽


房屋的自然地貌没有被破坏,高低错落,四通八达


嘉西村的院坝,虽在“井”中,亦能观天
 


导游 陈勇 渝中区市政管理局局长

    一座城,所有的梦想、改变,究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
    母城渝中,嘉西村,位于“失踪的”上清寺,一个百度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五十年的居民区,1250户人,由两路口房管所的公房和另外4家企事业单位的宿舍构成。最近的20年来,这里没有物管、没有配套、房子旧、灯不亮、路不平、水不热。改造结束后的3个月来,逾20户搬出居民“回流”,予以了这次改造最中肯的回应。
    那时候这儿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告诉朋友自己的家在哪儿,有点门路的有点钱的削尖脑袋往外搬,留下的人们执着又有些无奈地守着特园,守着马歇尔将军的故居,还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水”,还有高档楼盘所稀缺的街坊邻里情……
    如果没有2010年9月到2011年10月的背街小巷改造,那我现在还真没啥子可导游的,呵呵……因为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地方,最有意思的一定不是物,而是人,是“迎面而来的一张张笑脸。”
    所以啊,嘉西村整治以后的景致固然多,但您可一定要记住,所有景致都是为人而设的,真正的景致,在人的脸上和心里。
    来吧。
    上清寺重庆邮政局右侧的那第一坎,二十三级阶梯,爬上去,有两三步的平路缓冲,接着就是第二坎、第三坎……哦,你可能会突然想起,这里是山城。”爬上坡顶,满目的青砖灰瓦将脚下嘉陵江桥头的车水马龙完全隔裂,恍如隔世。
    跟着我,我们沿着“红丝带”走。“红丝带”是一条路中路,红色的地砖镶嵌在古朴的石板路正中间,蜿蜒向前,看不到头,一年前,这里是老百姓嘴里带着贬义的“卡卡角角”如今被诗意地称作曲径通幽。
    改造变换的是品质;而高低错落,四通八达,不那么好的采光,两人下棋,几十号观棋,这是基里,不会被改变,因为那是巴渝老街最珍贵的部分。
    嘉西村外沿的围栏仍旧是上世纪60年代造城墙的条石,当然,它经过了加固,房屋依山势而起,忽高忽低,每一栋楼都不止一个入口,穿过浅灰色的外墙,能看到一楼有木质的房梁,有做旧痕迹,实际上是新的,除了膜拜传统,它也的确有加固建筑的作用,楼顶的“灰瓦”略高于周围的树冠层,露出神秘的一角,当然,“灰瓦”揭不下来,因此绝不会漏水。
    嘉西村的房屋结构结合了上海田子坊的里弄和北京四合院的优点,村外沿的的一圈房屋不规则的条纹状排列,内圈又是四栋合围着一个院坝,因为修缮,房屋和街道很牢靠,修旧如旧,没有背离传统,那些老旧的条石、青石板、木质横梁都被保留,自然的地貌没有被破坏,所以它看上去并不做作。
    昔日的破烂社区悄悄变成了一个精致典雅的高尚社区,当年搬出去的老街坊们开始盘算着“回流”了。只是不少人在曾经如此熟悉的上清寺,竟真有一种“失踪”的感觉……
    所以,红丝带实际上是路标,沿线可以看到刻画的吊脚楼、火锅、滑竿等重庆元素的图案。若偏离了它,你一定会迷了路,接着不断地偶遇各路工匠千奇百怪的手艺。那又是一段奇遇。

(记者  王予谦)

嘉陵三村有了微创园,盘溪路有了茶文化社区
江北每条巷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江北区,雏形初现的茶文化一条街,那种古朴而精致的情调,像是用茶砖砌出来的


洋河二村,就像闹市里一个宁静的大宅子


桥北社区,说不清到底是家在公园,还是公园在家

    江北,有着繁华的步行商业圈,有着磅礴大气的建筑楼宇,让人流连忘返的大公园,同时,也有着许多老居民区。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背街小巷的这些老居民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一大早,住在嘉陵三村的张大妈便出了门,她要到小区里去锻炼身体。这放在以前,她才不愿意出门呢。不是因为身体不适,而是那满地油的路面,着实容易摔跤。
    嘉陵三村是1992年建设的拆迁安置区,与观音桥商圈只有一路之隔,面积约0.19平方公里,1200多户居民。乱搭建的电线,过道两边的小商小贩,狭窄的通道,外加设施陈旧。
    2010年4月起,区里投入上亿元资金对嘉陵三村进行整治。管线下地,外墙、地面是灰色和红色调相组合;地面变宽了,有了绿化带、小花园,小区还有小广场……算了,说这么多,还是不如我带你去嘉陵三村看看吧。
    看见小广场了吧?学生们放了学,便在这里打羽毛球;一个开放式的小区,也有了自己高高的大门,中式格调的大门上“嘉陵三村”四个大字也显得如此神气。
    居民们过上了安居的幸福生活,而这仅仅是开始。“安居乐业”不能分开,嘉陵三村应该是“安居”+“乐业”这样才完美。一个城市的整治,外墙、环境,可以在几个月发生大的变化,可后续如何管理呢?江北区政府在整治居民区环境之前,就想好了如何根据小区的特点,创新社会管理,改造小区环境。
    现在的嘉陵三村成了微创园,政府将社区居民的住房高价租下来,再以一半的价格租给创业者。当然,“微创园”是不允许会给环境带来油烟、噪声等污染的餐饮、娱乐企业进驻的。
    其实,不仅仅嘉陵三村成功蜕变,在石马河盘溪路,也有一处安置房明瑜恒康小区。小区外面道路的人行道很宽,有四五十米,却长期乱停放车辆,居民们有些失望,美丽的街道一点也不美了。
    如果现在你再去实地看看,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下明瑜的茶文化公园春节前,就要建成了。明瑜恒康分成三段,居民们分别叫做上明瑜、中明瑜、下明瑜,因为沿街铺面是茶叶批发市场,于是在改造中,决定在这里修建茶文化公园,将小区打造成茶文化社区。
    靠近路面的外墙,修起了民国风格的城墙,三段城墙,各有各的城门样式,土窑青砖,虽然还在修,却已经有了青苔的感觉,让整条路看上去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在下明瑜,青瓦片铺成的水池,贯穿了整个下明瑜,小桥、流水、树林,你一定很难想象这就是在马路边。在公园里,留有很多空坝子,居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品茶,互相交流茶文化,还能欣赏到茶艺。
    下明瑜的茶文化公园就快建成,上、中明瑜也在抓紧施工中,坐在这里喝茶,欣赏周围的景色,是一道风光,如果你坐车从这里经过,800米长的茶文化公园,应该也会是你眼中的一道风景线。
    不管是嘉陵三村,还是明瑜恒康,又或者华新街的桥北社区,每个居民区所独有的特点,都会在整治中被挖掘出来,这就叫创新型管理,对吧?

(记者 万雨)

小湾社区的“世外桃源” 杨九路的露天博物馆
九龙坡的巷子 树阴下流淌着工业文化


“世外桃源”般的小湾社区


巴国城婚庆一条街,够中国、够喜庆的吧?


劳动三村,连警察的形象,也得合孩子们的口味才行


导游 侯平章 九龙坡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副局长

    九龙坡,长久以来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厂矿、企业、家属区,几十年的“工业味”布满了大街小巷。但其实,任何一间工厂、一件事情、一座村庄,时间长了,就有积淀,便有了文化,有了历史。就像火柴盒,时间长了,也有了火柴盒文化……哦,对了,也许你不知道,重庆的第一盒火柴就出在九龙坡哟!
    九龙坡如何改造自己的小巷?这么说吧,传统工业在渐渐隐退,但上百年近现代工业发展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成了九龙坡独一无二的宝贝。城市改造,自然要融入自身独具的文化元素。当人们看见这些美丽的街道、漂亮的小区,也希望能想起小巷背后的故事,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
    跟我来吧。 
    当你的视野从杨家坪环道往黄桷坪方向移去,那是一条50年代由苏联专家修建的,长长、弯弯的杨九路。道路两边的黄葛树,伸出长长的枝叶,在道路上空交会一起,将整条街道遮盖在绿阴下,车流、人流,穿行其间,都能感受那最美的,属于大自然的绿色。这里,也是当之无愧的重庆市最美街道之一。
    道路两边的红砖墙,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历史。修建这条路时,是为了支持当时的三线建设。那么,在改造这条路时,将按照开埠、陪都、三线、直辖四个时期段,打造重庆工业“露天线性博物馆”。民国风情的钟楼,堡坎做成的大型浮雕,中国第一个自主生产的火车头,主题墙,也许就连我们所熟悉的车站,也会变成各种螺丝的混搭组合。
    是的,也许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那就去亲眼看看吧。今年春节,大洋百货至梅子堡段,1.3公里长的“博物馆”就将打造出雏形。
    继续往黄桷坪走,当然,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傍晚6点后,因为,你将欣赏到黄桷坪夜市。九龙坡有个特点,下岗、失业人员比较多,如果将摊点直接取缔,并不可取。经过统一规划,有秩序地摆放、经营,九龙坡形成了黄桷坪、兰花小区热闹的夜市,石桥铺再就业一条街等等。
    如果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只想找一处宁静地休息,那么就跟着步伐,来到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对于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就是一个人间仙境。这里是电厂的家属区,也叫小湾社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慢慢形成。以前,这里墙上很多乱涂乱画,又脏又乱,一些居民都把房子卖了,想赶紧搬离。
    但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大树成阴:1981年种下的小叶榕、4棵巨大的黄葛树……如果沿着电厂支路的小湾支路走进去,树阴下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幽静谧,冬天风一吹,树叶飘落,踩在上面,更有一分置身山野之中的感觉;两边的低层楼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设计堪称一绝,加之已经全部整治,搭配青砖、铁门,如此庄重大气;小路左手边的浮雕,从辛亥革命一直到五个重庆建设,“黄葛树下讲故事”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小湾社区的房价涨了,居民们可都不想走了。
    九龙坡就是这样,在城市改造中,希望将原有的多种元素,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小学校园外面的文化墙,画满了科普知识教育;巴国城的巴文化……看改变,观美街,也请你品一品它的文化,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九龙坡。

(记者 万雨)

“茄子溪的江畔记忆”“钓鱼嘴半岛”……
大渡口巷子里的文化,是居民自己画出来的


大渡口区刘家坝三钢巷,居民自己画的文化墙


大渡口沪汉社区


龙珠街在全市率先将温拌沥青技术用于市政道路“白改黑”


大渡口区新一社区,能看到当年老院子的影子吗?


导游 敖茂林 大渡口区市政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还记得《非诚勿扰Ⅱ》里,葛优和舒淇试婚的房子吗?修在海天之间、雨林之上的度假木屋,让多少人羡慕那样的环境。
    买房子,看环境,也许在以前,很多人会忽略大渡口,甚至将其边缘化,从不列入考察名单。可是现在,如果你仍将大渡口忽视,那么将是你的遗憾。
    大渡口的城市变化,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里面融入了很多居民们的情感。不信?跟我去看看茄子溪街道的刘家坝三钢巷。这个听起来不咋样的小巷子,2011年获得重庆最美街道评选活动“最美小巷”入围奖,并在10月份市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双月检中被誉为全市背街小巷整治达标类样板。
    从大马路上的一条小支路转进去,你会看到金属村,现在唯一剩下了4栋安置房,216户,几百个居民,其他房屋都已经列入拆迁的范围。2006年,这200多户居民便搬了过来。虽然住的房子比以前好了,环境也好了,但最当初,环境还是不能尽如人意。这里买菜不方便,路也不怎么好,周围没有耍事,坐车还不方便。
    环境慢慢改变着,2009年的一天,小区里的刘宽荣老人,在白色的围墙上,画了一株盛开的腊梅,让居民们眼前一亮,这样不是多好看的吗?大家一商量,决定将小区旁边一面长约200米的围墙都画上一幅幅的画,写上一幅幅的书法。当然,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刘宽荣、邓义旭,这些书画爱好者们。
    山水画挺多,还有“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办事”这样的廉政警句,但最有特色的还要数“茄子溪的江畔记忆”、“钓鱼嘴半岛”……大路两边,云飞饭店、眼镜牛肉面,这些都是居民们最最熟悉的记忆,把内心深处的思念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每当看到这一幅幅画卷时,心中总会不由地掀起一层涟漪。
    如今,这里有了社区公园、健身器材、半天农贸市场等等。早上起来,大家一起练练操、做做运动,虽然只有几百人,生活却是那么滋润。
    环境的改变,为居民们带来了幸福感,就像新一社区,社区主任夏芳来这个社区已经整整10年的时间了,当她刚到社区时,办公室只有5个平米,天上落大雨,屋里落小雨,路面是泥巴路。而居民区里还有一个垃圾堆,当然,慢慢就变成了垃圾山。
    2010年2月,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你能想象吗?小区变成了一个公园,长长的健身步道、树林,既贯穿其中又包围着它,在里面走一走,也会觉得心情放松了许多。老年人可以休闲,年轻人也能减压,而这样的改变,也让邻居们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就连夏芳也说,以前每天总有七八件事情,需要居委会帮忙调解,可现在,常常都是“白板”。
    每条大街小巷的整治,都牵动着居民们的心,融入了大家的情感。至于我们,呵呵,我们是城市的守护者,城市的发展,需要我们和大家共荣共生。

(记者 万雨)

好风好空气,绿草花千树,坐上那列开往渝北的轻轨吧
渝北的巷子也许离春天最近


渝北区双龙湖公园,夜幕下秀出迷人的美


渝航路三巷社区,牌匾挂在居民楼入口,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如今的渝航路成了社区居民休闲时的好去处

    常住主城的人来我们渝北,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温度稍微偏低,夏天可以避暑;同时这里空气质量也偏好,应该说也很宜居吧。
    这一站要去的地方,以前被称为“农民城”,这不是歧视,而是住在这里的居民,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为什么就不解释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居民生活区,夹杂着农民自己修建的房子,那是一种什么景象?
    现在,“农民城”叫渝航园,大家都说,它也像是重庆版的“宽窄巷子”。
    渝航路旁边这个像大宅门一样的庭院入口,就是渝航园的正门,以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社区公园,不像现在假山林立,还有长廊,连接水池和亭子的白色拱桥,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五脏俱全。角落里那个颇有上世纪30年代建筑风格的房子,要是你不走进去,一定不知道它其实是一个公共厕所。
    这栋青灰色建筑旁有个小门,透过小门我们可以看见前面的拱形门,每个拱形门下面都是白色的围栏,上面挂着红色的灯笼,这一瞬间是不是有一点穿越?有没有一点陪都年代的感觉?
    小石板路一直延伸,道路两边都是重新整治过的,灰色调的青砖打主力,加上怀旧的花纹,红色灯笼和树下的花丛做点缀,行道树都有些年份了,树枝朝路中间聚拢过来,夏天的时候还可以避暑,来过的人都说这里也像重庆版的“宽窄巷子”,要是有空不妨来感觉一下。
    这条渝航路三巷有200来米长,走到尽头的时候,视野一下就开阔了,正前方不远处是一片大广场,右手边是开放花园,再过一段时间春天来了,草就变绿了,树也发芽,花也开了,那才漂亮呢。
    路的两边都是花台,退出去10米开外就是居民小区,光鲜得很,哪里还有老居民区的样子?要是前几年来看,那绝对是不入眼的。左手边的篮球场马上就要竣工了,喏!正在装围栏呢,我们还是看看右手边这几栋居民楼,感受一下。
    你们看,外墙就不说了,这个角落的浮雕是孔子四处云游讲学的,那边还有。这个角落其实是死角,为了让它美观起来,我们就用了这种方式,既文化又美观。
    前面就是这个小区的楼门口,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回头一看,这个古色古香的牌匾是不是很特别?上联是“重义通情礼尚人家”,下联“习文弄墨书香门第”,横批“礼尚墨崇”,跟我们的浮雕是相互呼应啊!
    从居民区出来,我们会看到一个停车场的入口,这个地下停车场有300个车位,这就解决了老居民区停车难的问题,其他地方的市民过来玩的时候,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停车的地方。
    停车场的上面是个广场,目前暂时还没移交,但是基本已经修建好了,晚上也有居民在这里散步、跳坝坝舞。继续往前走,是一个社区公园,叫“晚晴园”。怎么说呢,现在这一带居民享福啊,出门就是公园、广场,还有停车位,这在主城区里面,可能很难得到吧。
    在我们渝北,除了这一带,还有翠湖路、锦湖苑等等很多背街小巷值得一钻,除了碧津公园,我们还有很多诸如这样既有文化又有绿色的地方。
    现在轻轨也通到机场了,轻轨和地铁差不多,以前不是有个电影叫《开往春天的地铁》吗?哈哈,这就对了,坐着轻轨来渝北逛逛吧,这里的巷子真说不定是离春天最近的哟!

(记者 郭璟)

以前大多是荒坡 现在是可细品传统文化与自然风情的花园
白纸上描绘国画“鸳鸯”、山水“翠云”、书法“人和”


北部新区丹鹤小区,学生们在社区公园的凉亭里写作业。升级改造后的丹鹤社区成为鸳鸯街道最知名的“新地标”


以琴棋书画为主题的万年路社区


翠云花园小区,“五个重庆”宣传牌竖立在广场边


老人们在小区花园里休闲聚会


导游 余达文 北部新区市政管理局局长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去的地方,是鸳鸯、翠云、人和等几个社区。
    先去鸳鸯吧。大家都知道鸳鸯这种比翼双栖的动物,但是不一定知道鸳鸯街道,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东西。
    从金开大道往机场方向开,鸳鸯的第一个红绿灯左转,绕一圈就能看到一个小区,这就是我们一日游的第一站,丹鹤小区。
    我们北部新区是近十几年开发的,有很多农民贡献出了自己的土地,所以除了漂亮的新建小区外,我们还有很多安置小区。这个丹鹤小区就是安置小区中的一个,但是如果你到了这里,第一感觉应该不会看出这是个安置小区,崭新的路面,整齐的楼房,刚刚装饰一新的外墙,除了不是电梯房,光站在外面看,绝对是无可挑剔的。
    从小区的大门走进来,正前方是一块大壁雕,长约20米,高近10米,这块壁雕上画的是一群仙鹤,在阳光下飞舞,寓意咱们丹鹤小区鹤舞飞翔。丹鹤小区前面不远处是“财信园”,虽然它还是一个安置小区,但青砖、白瓦、复古式的外墙,应该很少有人能看出这个小区的年龄。进入小区前的通道,一定要注意左侧,每隔一段墙上那个红色的篆刻,历史底蕴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就飘出来了?
    这个小区不大,但是内容不少,有蜿蜒的花园小道,还有大幅荷花图和钢化玻璃做顶棚的长廊,相互呼应,居民们坐在长廊下聊天、下棋、打牌,出了小区大门右转几米,就是福园。褔园不大,但绝对有大户人家后花园的气派,亭台楼阁,虽然占地很小,但是这是一种小家碧玉之美。
    接下来去翠云看看。
    “翠云花园”4个字立在公路边的牌子上,被周围的景观包裹起来,很显眼,它的两侧是楼梯,从这下去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或坐或聊天或散步,社区居民大都在这里活动。
    广场上有几盏古朴的路灯,灯箱的四周不是广告,是李白、王维的千古名篇,穿过灯箱中间的走廊,前面是一片园林式的花园,这里以前不过是个荒坡,你们看下面那个小坝子,设计师专门设计了大陀螺,不规则地摆在里面,很有美感,经常有小孩子在这儿写作业。
    顺着公路继续往前面走,不远处就是南山花园,这里也是安置小区,在这个小区的花台里,不经意地你会看到一大块的石头,上面有字,闲下心来的时候,可以阅读一下上面的“二十四孝”故事选段,不同的情境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个小区背靠一个荒坡,我们把荒坡打造成了一块浮雕,上面刻有神话传说,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观赏性和文化性兼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万年路社区藏身于热闹的人和街道背后,从一条很窄的路左转进入一个下行弯道,右边的小花园进入眼帘,虽然不大,属于清新范儿的。
    小区的花园很有特色,分为琴、棋、书、画四个小广场,最上面这个琴广场的地面,是一个老翁在抚琴。棋广场是最具特点的,它根本就是一副象棋,上面有黑色的棋子,只不过黑色的棋子很沉重,是用来给老百姓休闲用的。
    再往前走穿过两栋居民楼,是我们的书院,当初设计这里还考虑到让大家有“家”的感觉,所以特意用了中国传统风格的拱门。画广场就更有特色了,小朋友喜欢爬坡上坎的,所以画广场就特意修了一个一米来高的“山峰”,上面铺的是塑胶,孩子们爬上爬下的也不会摔跤。
    这个社区的花园和住宅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这里有很多渝中区化家湾的拆迁居民,为了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我们就把一块20米高的崖壁,整块做成了吊脚楼的壁雕,让护佑了他们祖祖辈辈的江风帆影、巴渝情怀,继续陪伴着大家。

(记者 郭璟)

青灰色墙砖、青石板路、悬挂着中式牌匾的美食小店
重庆版“宽窄巷子” 还原更浓的市井滋味


古楼湾社区,把一个老旧的居民小区整改成一个媲美旅游景点的社区


重庆版“宽窄巷子”亮相南湖社区


古楼湾社区,昔日的老旧社区变成一步一景的新社区


整治后的后堡社区,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美化了生活环境


导游 夏江华 南岸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

    一座城市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这里有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如同一个深深的烙印,让每一位到过这里的人难以忘记。
    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就是这座兄弟城市往昔的缩影。
    在重庆,也有这样一个地方,青石板路、青灰色墙砖、门前高高悬挂着中式牌匾,火红的灯笼为夜归的人们照明……
    这里就是重庆版“宽窄巷子”——南坪南湖社区。
    2010年之前,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南湖社区,因为没有活水引入,南湖变成了一潭臭水,居民区也全然一片脏乱差。
    2010年,这里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不是搞开发,不是建高楼大厦,去年2月,一个重庆版的“宽窄巷子”出现在了这里。
    青石板铺路,灰黑色的人行道,居民们的房屋外墙面全部贴上了青灰色墙砖、屋顶是灰色琉璃瓦,一派古色古香之景。顺着青石板路步入小巷,各式各样的美食特色小店门口都悬挂着中式牌匾,原本的道路灯杆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木桩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
    这里是南岸区老居民的人生印记,蜕变之后的南湖,仿佛又回到那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中。
    徜徉在茂密的树阴下,斑驳的阳光洒落在身上,这里的居民没有变、这里的乡音没有变,变化的只是那份更浓的市井生活滋味。
    南湖社区看完了,我带大家再看看别的地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城市里有一种特殊的居住小区——工厂职工家属区,在那儿,大家既是邻居,也是熟人,经常唠唠嗑,有着和别处不同的人间冷暖。
    南岸区古楼湾社区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属区,住的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七五厂的职工家属。
    时移世易,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渐渐老去,变得陈旧,社区的环境也开始脏乱不堪了。
    老居民们有的舍不得搬走,这里有自己年轻时的记忆,习惯了走到百米外的菜市场买菜,习惯了这里低矮的房屋,习惯了晚上每家每户灯光的排列形状……
    这些我们都懂,改造一个老旧的居民区,不是建起崭新的楼房,铺上整洁的透水砖这样简单的事情,我们想还原他们的一个梦。
    清洗建筑外立面、更换雨篷、归顺管线、拆违补绿,清掏修复排水设施,更换各类井盖……这是一个细节活,必须面面俱到。
    去年夏天,我又一次来到了古楼湾,来过无数次了,这次的感觉和往次全然不同。
    傍晚时分,站在街心的小花园,看着灰色的川渝古朴风建筑外立面,整洁统一的地面人行道,修葺一新的花台,听不到外面马路的吵闹声,只看到熙来攘往的居民们,相熟地互相打着招呼,有的拎着菜匆匆往家赶,有的乐滋滋地跟在放学孩子身后小跑,小花园后的塑胶篮球场灯光已经亮起,一切都再温馨不过了……
    对了,还得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春节前,后堡社区的整治就将完工,届时,一个具有巴渝民居风格的社区就会出现在这里,后堡社区公园也将提档升级,不仅将对公园地铺全面更换,还将对临江的公园长廊进行翻修,提升城市公园品位,增添景观小品和健身设施,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休闲场所。
    哦,还有,南塘源社区康馨苑小区也从原来的“农转非”安置小区,到现在获2011年全市“百姓乐居奖”和“最美街区入围奖”。去年一年,我们完成背街小巷整治30条,继续推进老旧社区改造和特色道路建设,南湖社区被评选为2011年全市10强“最美街区”,南滨路被评选为2011年全市10强“最美大道”。

(记者 伍文棠)

在老街公园、市井生活中穿越历史的尘烟
与松竹为邻 时刻浸润文化的滋养


昔日破旧不堪的鱼洞老街变成了一个亲近自然、开阔亮丽、具有山水特色和体现巴文化传统的精品山地公园


道德社区的文化长廊


广益街社区改造后


导游 严蕾 巴南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巴南区乌洋街社区“德馨苑”周边的居民每天伴着朝霞和巴中学子的琅琅书声,幸福地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公园中,享受着迷人的景色和丰盛的文化大餐。原来这里是一块狭长的荒地,逐渐形成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和“小粪堆”。
    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这里变成了约7000 平方米的社区公园,不仅种植了黄葛树、杜鹃花、银杏等花草树木,还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一边是取自中国古典文化的诗词歌赋,一边是200多米长的廉政文化长廊,应用喜闻乐见的漫画、儿歌、名人名言等形式,给人们讲述着做人做事的生活哲理。生活、散步和行走在这整洁漂亮的环境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幸福的滋味。
    一片居住区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文化,能将文化融入其中,才能赋予它生命之感。2011年8月,巴南区举办了“城市文化与形象建设”高端论坛,区委书记李建春发布了《巴南宣言》,提出“要把巴南区引领建设成为具有自己的精神、新成长路径和更适宜民众享受生活的福地”。
    文化体现在细节中,我们巴南区的居民和来过巴南区的其他市民,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从很多细枝末节中看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从龙海大道沿滨江路进入鱼洞城区,有一块镌刻着篆书“宜居巴南”的太湖石立在路口,其背后便是颇具川东风情的黄葛树,黄葛树之后是一幢整治之后的小楼,吊脚楼、小青瓦、坡屋顶、白灰墙、雕花窗,应有尽有的这些元素不仅提示着这座城市的建筑传承,更重要的是,它让来来往往的市民思考“巴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课题,将源远流长的巴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从而提炼出人人深有体会的“巴南文化”;在李家沱的桥南社区,整治之后,弹丸之地辟出了两面社区文化墙,悬挂着大幅照片,记录了城市的沧海桑田,也记录了社区的前世今身,足以令来到这里的人对这个农转非安置小区产生一种敬仰之情。
    正所谓以人为本,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实现“居者有其屋”已经不能满足居民们的需求了,如同青睐苏州园林的温婉之景和仰慕北京798艺术库的另类之感一样,我们的巴南人民,中意的则是深厚的文化艺术。
    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普遍存在的社区绿地斑秃、房前屋后道路坑洼、建筑立面脏乱、环卫设施破旧,楼道乱贴乱画、乱堆乱放、乱搭乱盖、乱建乱牵挂等等问题,还要以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建设为引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功能,为居民营造舒适整洁、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所以,在龙洲湾的龙海公园,可以品读菩提树的禅意、桂花树的诗情;在鱼洞老街公园,可以聆听芭蕉的夜雨,温习失传的工艺;在龙洲湾的巴文化公园,可以让思绪在“文化巴南”中穿越历史的尘烟,让情感在“忠义广场”领略蔓子的悲歌……对于如今的巴南市民来说,不仅与竹为邻、与松为友,充分享受着宜居生态的环境,而且时刻浸润着文化沃土的滋养;所以,他们不仅习惯了被人羡慕的目光,也成为巴南城市风景中的一抹亮色。(记者 伍文棠)

白墙青瓦木窗,磁器口原来是这样
这里的背街小巷 绝对适合“慢”下来的生活


沙坪坝磁器口,手绘墙把小巷打扮得古色古香


烈士墓,干净整洁的背街行车道路,红岩故事成了居民们生活中一道自然风景


磁器口,干净整洁的巴渝风情社区


导游 程林 沙坪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

    磁器口,重庆人都知道!不止重庆人,外地人来重庆,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要去的就是磁器口。可到了磁器口,除了那条青石板的主街,除了喧嚣的人潮,你有没有看到过真正的磁器口呢?
    每天去磁器口的人都很多,大家一般逛的就是从江边一直往上走的主干道,我要带大家去的,是一条背街的小巷。
    从磁器口的牌坊进来,这条路很窄,走到头就是大路,右转前行大约30米,在你左手边,就会看到一个小号的牌坊,里面是一串绵延向上的阶梯。乍看有种看不到头的感觉,老重庆人一定会深有体会,联想到旧重庆爬坡上坎的生活,我们要逛的小巷就在这里,这是磁正街。
    这个小巷里住着磁器口的老街坊。背街小巷整治以前,但凡老城区老街巷都有个问题,就是大家干什么都在家门口,所以前几年这里是比较脏乱的,垃圾也是到处堆放的,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朴的小巷完全沾不上边。
    多亏了环卫工人,让脏乱的小巷变得如此古朴、富有特色,感谢他们。
    台阶向上,要慢慢走,左边这一排老房子是我们磁器口最典型的建筑,白墙青瓦木窗,这种味道才是真正的磁器口。
    右手边没有民房,以前这是一排围墙,虽然质朴,但看起来并不美观,我们把这里改造了一下,做了一道文化艺术长廊,我们边走边看。
    这一道文化艺术长廊有150米长,一直到上面的磁器口小学门口,才结束。这条小巷不宽,只有不到2米,左边的围墙里面是孩子打闹的声音,那是小学的操场,右边文化长廊的背后就是居民楼。
    这里一共画了53幅画,每一幅画讲述不同的内容,有“古镇麻花”、“古镇艺人”、“吊脚楼”等等,所有磁器口的元素都被涵盖在里面,每看一幅你都会发现,原来磁器口是这个样子的。
    小巷是持续上坡,等你慢慢看完右边的这一排画,会发现上坡一会儿就走完了,而且还要拐几个弯,有点像走在迷宫的感觉。
    到了磁器口小学门口,小巷突然变宽,形成一个小平台,为了配合学校的氛围,这一 排的画作以尊师重教为主,小朋友通过这些画也能领悟到东西。
    我们这条小巷虽然不长,但是绝对适合“慢”下来的生活,逛完了这里,又逛完了磁器口,如果累了,可以到滨江小区去看看,就在磁器口牌坊对面,这个小区是开放式的,虽然场地不多,但是有庭院、楼阁、小憩的桌椅,还有“磁器口式”的建筑,绝对是除了古镇外的,另一个好去处。
    我们沙坪坝是文化老城区,像磁正街这样有文化特色的小巷还有很多,比如红岩魂广场旁的那一排文化墙,上面刻画着红色历史文化,与红岩文化相呼应,还有站东路社区的居民文化墙,那可以称得上是一堵地道的涂鸦墙了,色彩斑斓的文化墙把暗色调的居民楼衬得年轻了很多。
    若不是借了熙攘闹市的光,华子良断不可能在磁器口脱险,红岩故事里,可就少了一个精彩章节。今天,当我们在人世繁芜里寻觅那些岁月酿就的陈年故事时,内心会宁静无比,这也许就是沙区巷子的精髓所在。(记者 郭璟)

在社区的林间支张吊床,或者搭个帐篷吧
缙云山下的巷子 还在森林的怀抱里


被树林包围住的华光小区,有点曲径通幽的感觉


社区内的竹木公告板上贴的是剪纸,一派和谐与美满


北碚华光社区,居民在社区花园内唱歌、拉二胡


导游 胡湧 北碚区市政管理局局长

    每一方土地都有一份独有的灵魂和性格。北碚,北温泉街道,华光社区,缙云山怀抱里的一个老巷子。
    10年前,它是一个老厂政策性破产后留下的“弃儿”,一年前,一次改造赋予了它新生。
    只是,这次改造不是那种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它更像是一次文化上的复兴,一次对人本传统的回归。
    华光社区是一个新名字,即使当地人很多也并不知晓,其实就是308厂,也就是华光仪表厂的家属区。20多年的历史,30栋住宅楼,8000居民,环境嘛,曾经,当地人称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路烂、灯瞎、化粪池堵……几十年的街坊邻里同事住在一起,已经无暇往来,以人情为支柱的老社区变得死一般寂静。2010年8月到2011年1月,一次历时半年不到的改造,摊在每个居民头上的改造成本也就几百块钱,在往往以投入衡量产出的今天,这似乎办不了什么大事。
    别忙下结论,跟我看看去。
    看到一群群的老年人“组团”进社区了吗?他们都是进去散步的,以前大伙散步都往外走,如今是外面的人散步往里走!
    走进华光社区,把这里的每条路称为林间小道并不为过,这里的树都比这个社区老,树龄多在30年以上。可以想象,很多年以前,这里和缙云山是连成片的,房屋外墙都被浅色涂料重新粉饰过,色调并不亮眼,在林木的裹挟下也就显得格外素雅。
    大路之外,还有几条步道在林间阡陌纵横,星星点点的石桌,石凳布置在步道两旁,曲径通幽的尽头是假山、凉亭,它们在雨后的薄雾中分外清幽。
    周末,那些石凳、木椅是需要“抢”占的,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中老年人,也是几十年的老同事、老街坊,他们会三五成群地在这里吃饭喝茶、斗地主、谈天下。
    天色稍暗后,年轻人会在林间支起吊床,或者在草地上搭个帐篷,没有物管会来赶你,因为“物管”都是自己人。
    是的,你们看到的,就是这个社区在改造后最真实的居民生态。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定天说过:“一个区域内老百姓的生活品质究竟如何,看看过上过下的居民脸上的表情便了然。”我们都知道这里的人并不富有,但是谁都看得出来他们的其乐融融。市政管理局是一个服务体系,不是建设者,不是管理者,而是想其所想的服务者,和那些动辄上亿的社区改造相比,这里的人并不需要一个室内游泳池和桑拿室。
    从进化论的角度讲,人类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森林才是我们灵魂的发源地和栖息地。在缙云山森林的怀抱里,华光社区、燎原社区,这些巷子里的亭台楼阁、石桌石凳,还有比房子还多的树,这些并不昂贵,也不现代,但它却是缙云山原住民们真正的需要。

(记者 王予谦)

家门口就是公园 养眼还能带动就业
人大代表:环境好了,我亲眼看到居民谴责破坏行为


渝北区双凤桥街道渝航路三巷社区,来过这里的人都觉得像重庆版的“宽窄巷子”


北碚华光社区

    ●市人大代表马林
    精心打造了一批
    风格高尚的人文小区
    市人大代表、渝北区政协副主席马林觉得,去年一年,各区结合窗口地区、主次干道改造,加大了窗口地区和主次干道周边地区背街小巷的整治力度,形成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化整体提升。
    各区还以农转非、集资房单体楼(院)整治为重点,对单体楼(院)全面进行增绿、规范、提档升级等小区化改造,一批昔日脏乱差的楼(院)如今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小区。如渝北临港社区、南岸南路社区“温馨南苑”、北部新区财信小区等一批背街单体楼(院)就改造成为了“示范类”的典型。
    在整治中重点突出便民利民,对背街道路进行全面改造,完善了周边及市政附属设施,增添了休闲桌椅、健身器材(场地)、绿草林地和文化设施等,真正做到了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他们还将红色文化、慈孝文化、儒学文化、道家文化等经典融入整治中,精心打造了一批风格高尚、健康向上的人文小区,提升了小巷的品质和内涵。
    不过,马林也提出,背街小巷整治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非主干道地区的背街小巷整治仍是薄弱环节,城乡接合部地区的背街脏乱差现象还是比较突出。
    ●市政协委员刘德绍
    许多市民
    都对整治的评价很高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城环委副主任刘德绍家住在北滨路,附近就有一条背街小巷。以前,这个小巷真的是“脏乱差”,地面有各种污垢,走进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非常乱。如果再下点雨,那真是污水横流。
    但经过这一年多的整治,这条街变得清爽、整洁、亮丽。另外,地面安了防滑砖,晴天不容易起灰,下点小雨还不容易湿鞋。
    刘德绍表示,作为市政协城环委的一员,他直接参与了整治背街小巷的提案工作,所以一直都比较关心这方面的情况。他了解到,许多市民都对这项整治的评价很高,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他还表示,这一年多的整治,市政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很重,工作量也很大,应该肯定他们的工作,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刘德绍认为,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一是要继续进行整治,另外必须注重局部的管理。尤其是一些已经整治过的区域,管理、维护一定要跟上,保证整治的效果。
    ●市人大代表李敏
    家门口就是公园
    养眼还能带动就业
    南岸区南湖社区,昔日脏乱差的背街小巷,如今新建的公园不但花红柳绿,面貌一新,原来灰头土脸的街道现在也被打造成了巴渝民居特色建筑。市人大代表、南岸区长生桥镇组织委员李敏对南湖路社区背街小巷的这个变化感慨万千:“不光是好看了,还能给居民带来实惠。”
    李敏说的“实惠”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说背街小巷整治之后,不但乱摆摊设点的没有了,而且还添置了许多娱乐休闲器材,居民一下楼,就能就近进行锻炼。社区要搞个文化活动,也有了好的场所,展得开手脚。
    二是指整治之后的背街小巷设立成了统一的餐饮美食街,不但让街道看起来干净了,还为社区里的就业困难户——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他们要么成为老板,租下修葺一新的临街门面做点小生意,要么就在大的餐饮店里打工,因为上班的地方很近,节约了不少的成本。
    “像南湖社区这样背街小巷的整治,现在都影响到了农村了。”李敏说,现在许多农村场镇上,也引荐了南湖背街小巷的经验,为居民配备了健身设施和娱乐的场所。
    ●市人大代表陈三惠
    环境好了,我亲眼看到
    居民谴责破坏行为
    重庆市人大代表、九龙坡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局长陈三惠说,整治后,老百姓的整个生活环境变好了,房屋也增值了,变相地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陈三惠说,比如黄桷坪的小湾社区,环境变好,规范了摊区,特色街区的打造,增加了收入,也让一部分困难群体再创业谋生路,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也方便了市民,出门就能买得到东西。
    像九龙坡的天宝路、黄桷坪创意街、谢家湾国美支路,都是综合整治取得很好成果的地区。“环境好了,老百姓很自觉地维护环境、设施,我所在的黄桷坪小湾社区,我亲眼看到居民谴责损害公共设施、植物的不良习惯,可见老百姓不仅对环境整治很拥护,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可见,要巩固整治的成果,提高市民的素质很重要。陈三惠说,一直在提“文化强国,文化兴区”,通过社区教育,来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建立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还没有进行整治的,居民们肯定就希望能延伸到他们居住的地方。陈三惠说,可能一次性整治不行,一次一次地逐步推广开,实现全覆盖,让所有的市民能享受到好的环境,让城市的环境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升级。
    ●市政协委员徐登权
    路面白改黑了
    地砖再也不是跷跷板
    市政协委员徐登权告诉我们,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九龙坡石坪桥街道的变化。在石坪桥街道曾经有标件厂、弹簧厂等等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在这个街道居住着上万的厂矿职工,其中下岗职工不少,还有不少退休老人。
    经过十多年的变迁,这里从曾经红火的工厂职工聚集区,逐渐变成了一个老居民旧社区。尽管近几年对街道的大多数老居民楼进行还建改造,但街道唯一最大的农贸市场却脏乱差。街道支路车来车往,路面却坑洼积水,路边时常还能看到死老鼠等等。居民经常过往的人行道地砖成了跷跷板,一路走去泥水溅一裤腿都是。
    自从去年背街小巷经过整治之后,石坪桥的变化大家都能看到。通往农贸市场的支路全部进行了白改黑,住在沿线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灰尘大,每天只能关上窗户。在通往水碾方向的主干道上,曾经发生过很多起行人穿马路时发生车祸,而现在道路中间不仅栽上了隔离灌木,还修了人行天桥。每天通过人行天桥过街的居民至少上万人。
    “不少居民告诉我,没想到石坪桥这样一个不打眼的地方,也有人惦记着把环境整好了,过去大家抱怨很多的问题,都一次性解决了。”徐登权说,不论主干道打造得再漂亮,真的将市民居住的环境变好了,才是让大家直接受惠的好办法。
    ●市政协委员易华
    有的小区旁街道
    还整治得挺有特色
    市政协委员易华说,背街小巷的治理感觉还是可以,线网都到了地下,街面整洁不那么凌乱了,有的小区旁街道还整治得挺有特色。而市政协委员刘庆瑞指出,背街小巷的治理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加以规范。

(记者 唐国利 高敏 周晓阳 董茜 肖瑶 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