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香港专柜地址:王逸舟:中国应“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09:41

【访谈对象】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著作《当代国际政治析论》《西方国际政治学》等

   【访谈动机】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从美欧债务危机、气候峰会再到利比亚撤侨,乃至联合国安理会就对利比亚动武问题的投票,都可以看到中国积极参与的身影。过去曾奉行的“低调不介入”的冷漠态度正在逐步改变,中国希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同时也希望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在朝核、缅甸、苏丹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中国多方奔走,积极斡旋。一系列外交实践都表明,中国外交政策正在寻求新的取向,中国外交风格正在悄然改变。   日前,“学院派”出身的学者王逸舟在其新著《创造性介入》中结合中国外交的典型案例及具体实践,提出了“创造性介入”的理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认为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取向。   【先驱语录】   ★中国必须要对国际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超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低调不介入”的态度。   ★“创造性介入”立场既是对“韬光养晦”姿态及做法的扬弃,又绝非西式的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不妨采取“两区分,两联动”的思路,奉行“搁置存量、着眼新量”的原则。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徐明发自北京
  “低调不介入”已不适应国际新形势   《国际先驱导报》:我们注意到,您最近提出中国外交需要“创造性介入”。“创造性介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种取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步从一种利益主要集中于所在地区的区域性大国转变成为全球性大国,中国越来越多地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国际事务中,中国必须要对国际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超越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低调不介入”的态度。   Q:提出“创造性介入”理念有着怎样特殊的历史背景?   A: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外交也已经跃上了一个“新高地”。“新高地”具体来说有两层含义:   第一,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已初步具备世界大国的“气象”,差不多所有重大国际事务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表态,在某些领域更需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为国际社会做出特定的贡献。   第二,在骤然增加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国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同时还要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既定的角色。先前的“低调不承诺”已经不能适应国际新形势,中国必须增加国际话语权。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应该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应该学会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国际舆论。   面对国际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国需要在海外维护越来越多的利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Q:能否简要归纳一下“创造性介入”概念的核心主旨?   A:第一,判定世界总体的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没有变,中国持续壮大和加深对外依存的趋势没有变,以此认知作为鼓励中国外交“给力”的大背景;   第二,中国必须要有积极地态度和作为,而不是那种“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态度,它特别强调中国外交的引导性、主动性和建设性,把塑造于我有利、多数认可的国际规则和话语观念,力争在和平、合作和共赢的方式下解决纠纷,视为夯实“有所作为”方针的中心点;   第三,拒绝成为习惯思想和做法的囚徒,相反,“创造性”介入的特点在于,有智慧地量力而行的介入,在介入的时机、方式及力量使用上都讲求高超的智慧和技巧,越是在困境和挑战面前,越重视有想象力的斡旋方式或巧妙想法,越要避免陷入强硬而简单的对抗解决方式;   第四,创造性介入追求的是更大范围的和谐与安定,符合联合国宪章和相关国际法规,寻求并保证具备国际合法性,同时还要尽量照顾到当事方的利益。   利用新理念处理棘手外交问题   Q:您在《创造性介入》一书中提到利比亚问题是中国“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的经典案例,理由是什么?   A:一方面,我们在今年2月成功开展了大规模撤侨行动,中国政府在短短12天的时间里,将3.6万多名中国公民安全、迅速地撤离到国内。这次撤侨体现出创造性介入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对时机的重视与把握,行动由外交部牵头,迅速动员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外交资源,开通了临时国际航线,租借希腊大型客轮,创造出“摆渡撤侨”的新模式,但也提示了中国某些软肋的存在,比如,中国空军使用的是俄制运输机,而非中国公众期待的国产大飞机,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和应对不够。   另一方面,中国在利比亚危机期间,始终和利比亚双方持续保持紧密联系,不断作工作,呼吁双方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打一方、压一方,赢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   Q:南海问题目前是中国外交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东盟与美日印等国联合对付中国的趋势,假如设想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创造性介入”,有何建议?   A:南海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首先,它是目前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而争议的主权又涉及岛礁、水面、大陆架、沿海经济区及外大陆架划界等多重主权争议,卷入争议的国家众多。其次,各国在论述主权归属时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证据,而且都能找到不同历史时段的证据和历史资料。再次,美国插手亚太事务,意图拉拢东盟数国在东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长期的反华联盟。此外,声称对南海拥有主权的国家,恰恰是华人华侨大量居住的区域,历史上曾和中国发生尖锐的政治对立和外交摩擦,中国实力迅速增强,导致“中国强权政治论”“中国海上扩张论”等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这一地区有升温的迹象。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如果“创造性介入”,不妨采取“两区分,两联动”的思路,奉行“搁置存量、着眼新量”的原则。   “两区分”就是说首先要区分在南海问题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打破外界流传的中国立场“僵硬论”、“不愿对话论”。在涉及传统安全领域的主权纠纷等问题上,决不能屈服于美国及东盟各国的无理要求,同时要做好最坏情况下以武力阻击外部军事威胁的准备。与此同时,对于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渔业纠纷、资源开发及国际航道安全和自由通行权等问题,应该采取更加积极开放、务实的态度,加强合作,共同开发。   其次要区分双边谈判与多边协商的不同领域和问题,破除对多边机制的担忧心理和不必要的自我束缚。   至于“两联动”,一要加强海空军、渔业渔政、海监海事、石油勘探企业、中央外宣等多部门、多领域的联动,另外还要加强南海、东海、黄海的联动。   总体上来说,在南海问题上就是“要软的一手更软,硬的一手更硬”,要“立足存量,着眼增量”。   践行中国传统的中庸与和谐精神   Q:“创造性介入”立场与西式的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何区别?   A:我所提倡的“创造性介入”概念与西方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截然不同。   创造性介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参照《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精神某些情况下还必须得到联合国多数成员的认可,特别是安理会的某种授权。   而且,中国“创造性介入”主张尊重被介入对象的权利与尊严,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和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原则,避免被其他大国捆绑裹挟,坚定地采取自主表态、自主进入或撤出的立场,同时耐心细致地与对立方保持接触。   Q:“创造性介入”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是否存在矛盾?   A:我认为,“韬光养晦”方针是在苏东剧变后特殊的国内外背景下提出的,进入21世纪以后内外环境和条件都发生大的改变,因而这一方针必须适度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与要求;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已经站在全球高地上,我们的国家利益有越来越大的部分是在外部世界实现,中国人不能不统筹内外两个大局,对外设点布局的同时提出更多的国际方案与建设性思路。这就是“创造性介入”的主要动因所在。   所以“创造性介入”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认为,“韬晦”方针的精神仍有继承的必要:中国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努力学习、量力而行与不断提高,始终不称霸、不当头、不对抗。它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贯倡导的独立自主、互利共赢、和平合作的外交路线。这一路线不会、也不应当有任何改变。   Q:如何将“创造性介入”的理念应用于外交实践当中?   A:“创造性介入”这一理念的提出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它要求中国对国际事务要有更大参与的意识和手法,要求中国外事部门增强进取心和“下先手棋”,积极介入地区和全球事务,拿出更多的方案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及援助,以使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化和人类共同体的进步有中国的印记、操作及贡献。   不能把我们的意志和方案强加于人,在积极参加国际事务的同时注意建设性斡旋和创造性思路,发掘和坚守东方文化和历史文明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斗而不破”、“中庸大同”等成分,倡导并坚持“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和谐世界观”等理念,谨慎恰当处理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地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形象与话语权。   总体而言,“创造性介入”立场既是对“韬光养晦”姿态及做法的扬弃,又绝非西式的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而是符合中国新的大国位置、国情国力和文化传统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