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色情的电影排行榜:“年味”是一条流淌的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55:02

    又是一年春节近。每当此时,关于春节文化、年味的忧虑总会涌现。确实,按照很多人的埋怨,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传统的守岁、放鞭炮在城市中式微,年轻人以听音乐、看电影、微博拜年等各种新奇的玩法欢度春节……人们对记忆中那种“炸肉炸鱼炸丸子,一炸炸上几箩筐,一吃吃到正月末”的过年气氛怀念不已,并开始担忧,这些“时尚”的过年方式,正悄然“背叛”并瓦解着传统,让传承了千百年的年俗文化变了味。

    这种忧虑可以理解,也值得引起重视和反思,但不必过于悲观。

    毫无疑问,最诗意的、最理想主义的过年团聚方式,是子女回到阔别的家乡,绕过小时嬉戏过的路口那株大杨树,在晚霞的余红里拾级而上,走进那个贴着老爸亲手写的春联的大门,于是童年的一幕一幕浮现眼前,随即便蹦出堂弟的孩子,又看到老爸老妈的笑脸……这种让人想一想都会眼眶发潮的场景,从小处说,是每个人成长后对童年的眷恋;从大处说,承载了人类前行途中对过往的沉思。正因如此,才弥足珍贵、有如陈酿。

    但我们也要学会适应“变迁的传统”,因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而所谓传统,并不是在历史长河的某一个时刻突然沉淀下来的一块石头,而是历经千百年的碰撞冲刷方才缓慢形成的一颗颗圆砾。今天的一些非传统甚至“反传统”之举,在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可能我们会蓦然发现:它们早已深深地嵌入了“传统”的宽广河床,而且显得那么自然和妥帖——比如“异地过年”。

    “年味”是有时代性的。简单淳朴的过年方式是由特定时代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旧社会的“喜儿”们过年扎根红头绳就觉得“年味”十足,更别说穿新衣、吃冰糖葫芦、打年糕、放鞭炮了。而如今全国都在奔小康,老百姓的荷包鼓了、见识多了、要求高了,很多人宁愿轻轻松松上饭店吃年饭、乘飞机去旅游、去体育馆出一身汗,尽情享受春节假期的闲暇。很多人更是用独特的方式来欢度春节:比如做一天义工、去图书馆读书充电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新时代里新形式的浓浓“年味”。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出的“过年”情结,在所有华人的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借用心理学家荣格的术语,这种情结能通过心理“沉淀”,代代“遗传”。因此,即使“年味”因时代变迁真的一度“变淡”,但那也只是暂时现象——看看每年春运多少中国人为回家吃一顿年夜饭而“在路上”,你就不得不为中国年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所折服。

    其实,所谓“年味”,是某种不断变迁的社会民俗的集中体现,其内核就是和全家人一起辞旧迎新,享受家庭欢乐、休养疲惫一年的身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管形式上有什么革新,都不必存在所谓“年味变淡”的杞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