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高清完整版:造境自由的《蜀山春雨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15:33

秋拍赏析:造境自由的《蜀山春雨图》

(孙美兰)

    题款署名“一九六二年可染作于北戴河”的《蜀山春雨图》,正当李可染山水画开拓、创新的“转型期”,画风比他三十几岁“古典期”发生巨大变化,不仅拉开了距离,而且,经过了四次长途写生,著名的远游,跋山涉水,艺术创造上产生飞跃,可染自评,画风判若两人。这四次著名的远游,长途写生,是1954年的江南写生,四个月。1956年的长江、川蜀写生,八个月。1957年的出访德国写生,四个月。1959年,桂林写生,两个月。面对大自然、对景写生,积累了水墨山水写生作品200余幅,在现代当代中国画史上成为空前的创举,也为可染大师晚年“丰碑期”高峰奠定牢固的基础。

    大自然中朝、晨、暮、夕;风、晴、雨、雷;阴、阳、明、晦,千变化的气象,给“自然之子”的画家带来无穷尽的灵感。50年代开始,美妙诱人的雨景,《杏花春雨江南图》,成为可染笔下出现新意境的发端。今天,我们有幸观赏的《蜀山春雨图》,可以说是江南春雨的姐妹篇。春雨霏霏,诗情默默,在画前令人留恋忘返,心迷神荡。

    李可染的“印语谱”中,有“喜雨”二字,表明他对春雨的由衷喜爱。美丽、空蒙,如幻如梦的江南细雨、漓江细雨、蜀山细雨、看不完,画不尽,一一成为渗透他一生真情感怀的名篇。蜀山春雨,在可染师笔下并不多见,益显珍贵。

    在可染师画室“师牛堂”,我有幸看到老人亲手展示的一系列雨景名作:《雨余山》是恩师齐白石手迹,画在一张包鞋纸上的,朦胧的山景,看似平淡,小画一幅,但那“雨”的感觉极好,为可染珍藏。这小幅雨余山,成为激发可染爱雨景、画雨景、“神采之笔”的引线。雨余山,直到他一生最后一年,依然是老画家最喜爱的画题之一。那笔下的雨景,画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自由的境界:色彩设计,有暖调子,有冷调子,情致有的浓郁厚重,有的淡雅明丽。意境有的热烈,有的清新。有时透明皎洁,淡红初发。有时杏花成林,浓丽欲滴。不论轻、重、浓、淡,可染最喜爱的象是那方里带圆、柔中寓刚,正面迎来的山岭,是那烟雨一片,朦胧裕睡,墨韵奇幻,引人进入梦界的人间仙境。《蜀山春雨图》,就是超离写生、自由造境的精品杰作。确乎好比白石翁,“白纸对青天”,“漏洩造化秘”,好比杜工部,“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果和可染四十几岁所作春雨江南图比较,蜀山春雨和姐妹篇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但从审美体验角度看来,画面唤起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悟,都有所不同。他那大胆的抽象和神韵美,都具有了东方写意的表现性,并由此带动了形式感和水墨语言的开拓、创新。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渔船舟子,省略删除了大量细节,大手笔忽然防守泼墨,浓浓墨华,泼出主体山峰,几占直面一半以上,却不失空灵。还不能不令人佩服、叫绝。如此这般,就让蜀山川地深处那本来就湿润的空气,让润物无声的春雨涵盖了一切,笼罩了一切,浸润了一切,这一切也就洋溢着春意,而蜀山、蜀地的春意,又是多么可爱诱人!在大团块浓重又空灵、淋漓又充实的山体下,掩护这静谧的山村。黑的瓦、白的墙、红的花树,忽然变得那样灿烂耀眼,又是由浓转淡,由近及远,远去无垠,在迷茫的蜀山深处消失,有如夹带这半音、滑音,一首美妙动人的乐曲呀!它引起我们情感世界深层的波澜,美学家宗白华以哲人之思、诗人之情,强调诠释了一个美学论点:“一片风景是一种心境”,反复悟对《蜀山春雨图》,我懂了,这就暗合可染师所说的意境,“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山水画的灵魂。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意匠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李可染谈艺)

    1962年,五十五岁的山水画家李可染,在创作《蜀山春雨图》同一年、同时期里,完成了名作《谐趣园》、《榕湖夕照》、《漓江胜览》和今日影响最著者《万山红遍》、《鲁迅故乡绍兴城》。“以意选境”、“采一炼十”,以炼为主,注重主体心境的表达,进入高潮,这就是可染山水成功地转型、将古典型山水转化为现代型山水的秘诀。他五十岁以后的五年间(1957-1962),水墨写意山水、水墨写意人物,牧牛图全面趋向成熟,个性风格形成,现代人情感、心理活动借以传达的新图式、新语言符号独备一格,建成独特的中国画艺术体系和山水艺术体系。

    资深的作家秦牧推崇李可染;继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之后,巍然屹立、自成一家,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若干国画家之一。李可染的画,赢得了千万欣赏者的热爱和赞美,也赢得了国际的声誉。(《李可染山水画集序》)

                                                                             2007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