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骑行俱乐部收费吗:看电视影响注意力集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1:12
                                                                                                                      正好今天有个电视节目“宝贝星计划”中谈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自己只是意识到了电视对宽的玩耍的打断,可电视里讲得更严重,电视画面的色彩非常绚丽,画面切换也很快,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会对生活中自然的色彩、声音的敏感度降低,失去兴趣。就像长期吸毒的人,因为受到毒品的这种强烈刺激以后会一般的刺激就会失去兴趣,长期吃辣喜欢重味的人对一般的饭菜就吃不出什么味道来了。
 
新西兰科学家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儿童每天看两个小时以上电视,那么进入青春期时,他们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的可能性大增。  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的卡尔·兰德胡伊在报告中写道,无论男孩女孩,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甚至三小时的儿童,他们在青春期出现注意力障碍的几率增加约40%。  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1000多名出生于1972年4月至1973年3月的新西兰达尼丁居民后,得出了上述结论。  兰德胡伊对此现象给出两个可能解释。其一,许多电视节目的快速画面转换容易“过度刺激”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使他们觉得现实“没劲”,“老看电视的孩子会觉得,学校功课等正常生活节奏慢得无法忍受”。第二种可能是,看电视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活动时间,如阅读、运动、游戏等。(新华)   儿童“泡电视”易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日臻完善,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儿童比例却在逐年上升,这引起了许多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日本大学森昭雄教授《电子游戏脑的恐惧》一书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泡电视”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大脑功能失调  森昭雄教授在研究和实验中发现,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时,大脑主管高级精神活动的前额叶部几乎没有任何活动,因为眼睛将接受到的信息直接传达给驱动双手的神经,不经过前额叶部,长期反复接受同样的刺激,前额叶部的功能就得不到发展并会逐渐衰退,大脑被“训练”成了只对电视或游戏机发生反映的变异脑,森昭雄教授称之为“电子游戏脑”。森昭雄教授在研究中还发现,负责开发脑波测定仪的所有技术人员的脑波存在异常现象——前额叶部活跃时该出现的 ß波基本没有出现。因他们的工作是整天面对电脑屏幕,很少与人交谈,光是移动手指尖,这酷似儿童玩电子游戏时的状态。
  在此基础上森昭雄教授对儿童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对从幼儿到大学生共200人进行了测定,并观察了游戏前后脑波的变化情况,根据脑波变化的不同将大脑分为“正常脑”、“直观脑”、“半电子脑”和“电子游戏恼”四个类型。“正常脑”是那些很少看电视也不玩电子游戏的人,这类人的a波和ß波都很稳定,前额叶也保持着活跃状态,即使偶尔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也不会变化。“直观脑”类型的人一天中有一两个小时面对电视、电脑、或电子游戏。实验中发现人数最多的是“半电子游戏恼”,这些人a波和ß波混杂在一起,而一旦发展为“电子游戏脑”,ß波就几乎不再产生,这种类型的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低下,时间观念差、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没耐心、烦躁易冲动、人际关系冷漠、有暴力倾向,在维持注意、控制冲动、活动量以及自律能力等方面,与其心理年龄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相称。
对多动症的研究及发病机制    多动症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在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并且病理复杂的一种障碍。有关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有个名叫Hoffmann的医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对此作了描述。1902年Still进一步发现患有此症的儿童缺乏内化外在要求和原则的能力,称其为“道德意识缺乏”。他根据这种特点对这些患儿的症状和家庭结构作了描述,并且认为这种病症大都发生在男性儿童中。1932年Kramer & Pallow在其文献中使用了“活动过度综合症”这一说法,当时的许多学者强调认为活动过度是导致其他问题(如注意力涣散)发生的根源。于是有人开始尝试使用镇静类药物进行治疗,结果不但不能控制这种过度的症状,反而使的问题更加恶化;相反,采用精神兴奋类药物治疗多动症状,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成功进行了药物治疗的积极影响下,人们开始进一步推论这种病症与脑损伤之间的关系。1949年Gesell & Amatruda正式提出了“轻微脑损伤”(MBD)这一概念,这一思想在随后的几十年影响甚广。从70年代开始,这种思想开始传入我国,并很快被国人接受。但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很多人发现MBD与多动症是不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许多诊断为多动症的患儿并未发现任何脑损伤的病史或体征。另一方面,许多有脑损伤的儿童,并未见有多动症状;儿童脑损伤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的精神病理表现,如行为问题、情绪障碍、人格改变、智力减低及明显的精神异常等,但与多动症之间并未见有任何特殊的因果关系,于是MBD逐渐淡出。80年代,在美国又有一些学者提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是这一类患儿更为普遍和持久的症状。逐渐地,“多动症”这一概念被“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所取代。在美国精神病学家联合会(APA)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中正式将此症定名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1988年,Barkley对于这种障碍提供了一个更准确的定义:“ADHD是一种发展性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维持注意、控制冲动,活动量以及自律能力方面,与其心理年龄明显不相称。”
  近年来,美国的大脑行为学专家丹尼尔·阿蒙借助先进的SPECT显影技术对儿童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生理机能的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多动症儿童都存在着大脑皮质前额叶部分生理机能活动异常问题。也就是说,多动症儿童在需要专注的情况下大脑前额叶皮质就停止工作了,或活动水平下降了。这就是他们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的真正原因。目前在国际上尽管对多动症的成因还在争论当中,它的发病机制也还处于探索之中,但阿蒙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找到了儿童多动症发病的可视性证据,也为“泡电视”易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找到了病理依据。
令人担忧的现象
  现在,许多家庭只要家里有人,从早到晚开着电视已是习以为常,孩子一出生就被“浸泡”在电视画面中了。此外,如今孩子们所接触到的视听不仅仅是电视,还有VCD、电子游戏,以及用于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音像软件等,特别是家庭电脑的普及,更是助长了孩子们长时间被包围在电子媒体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在家的学龄前儿童、节假日中的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每天观看电视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比例不在少数,许多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观看电视的时间都超过3小时。“贝乐思教育综合研究所”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小学五年级学生平均每日看电视的时间为162分钟,2400名调查对象中有50%达3小时以上,这些人中又有60%连续看3个半小时以上。
  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更高,由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特点,现在的孩子,缺少玩伴,到户外活动的机会更是越来越少,加之家长的忙碌、疏忽以及对孩子看电视的不正确认识,电视成了很好的保姆,孩子从小就与电视或电子游戏为伴,导致了依赖和迷恋,对孩子造成了深远的不良影响。泡电视的孩子大都有这样的特点:(1)因看电视而减少了户外玩耍,缺少各种直接体验;(2)自婴幼儿期就开始接触电视;(3)喜欢独自一人看电视,并边看边玩;(4)迷恋卡通;(5)同一内容反复观看;(6)每次看的时间较长。远离电视,避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尽管人的大脑发育和功能是一个尚未被完全认识的课题,目前世界上也没有准确的科学数据证明电视对儿童大脑产生的负面影响,但丹尼儿·阿蒙对“多动症”研究的突破与森昭雄对“电子游戏恼”的调查实验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近年来我国许多心理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儿童“泡电视”的不良影响,他们认为:看电视多的孩子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意志力薄弱;而且情绪不稳定。电视会把人看“专”、看“傻”。电视是个魔鬼,电视破坏人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因职业关系,我接触了许多“多动症”儿童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他们都有着“泡电视”的习惯。
  电视作为直观形象的视听传媒,直接诉诸听觉、视觉,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对青少年极具灌输力和吸引力,电子游戏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娱乐形式,它集计算机、彩色图像处理、音响合成技术和众多学科的丰富知识于一体,画面变幻莫测,内容惊险刺激,对抗性、投入性强,使人一旦置于其中,就能全力以赴地进入“角色”,眼耳手脑并用,往往可以达到宣泄情绪,求得心理暂时平衡的目的,对青少年有很大的诱惑力,沉溺其中很容易导致迷恋甚至成瘾。事实证明,“泡电视”的孩子,更容易迷恋电子游戏,网络成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泡电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日本福岗的“儿童与媒体研究所”发出了“无电视日”呼吁,他们倡议在幼儿园的孩子家庭,每一个月一天关掉家中的电视,和孩子到户外去。为了彻底从“电视中毒”中解脱,许多家庭自愿报名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无电视生活体验——“挑战无电视”活动。第一周完全不看,第二周家人之间商量后看2个小时想看的节目,第三周又彻底不看,第四周又只看2小时。而在美国,有600万人参加了类似的“无电视周活动”。
  只有让孩子体验到了没有过剩的声音和光线刺激的空间,体验到了“有限制的自由”,他们才会去自发地去玩耍、去阅读、去思考。“在孩提时代,玩耍才是使其前额叶部活跃发达的有益刺激”,孩子远离了电视,就能有效地避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
注意力不集中是神经衰弱的表现。神经衰弱患者常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做事丢三落四,其根本原因在于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如听课听不进去,看书思想开小差。由于本身对老师讲课和书本内容未深刻领会,印象不深,当然事后就无法回忆。神经衰弱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就影响到识记能力。如果是很有趣的事物,能引起患者的注意,他常常能很好地记住,把事物的印象留在脑子里(保存),事后也能想起来(再现)。 神经衰弱患者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呢?这是因为: (l)由于兴奋亢进和消耗过度,很多活动不能持久,容易疲劳,特别是脑力劳动时更明显。因为兴奋的力量不够强,在皮质引起的负诱导也就不深,外界来的轻微刺激就可导致大脑皮质形成新的兴奋灶,使原来的兴奋灶受到抑制,而不能专心学习。 (2)患者注意力和记忆力具有明显的内容选择性,常围绕在自己的病情和几件特别引起自己烦恼的事情上兜圈子,难以摆脱地考虑某一问题而不能自拔。因而对工作学习和其他事物无暇顾及和不感兴趣。 (3)患者关于病情的不利解释能长期记忆而不忘,甚至有时达到强迫思考、不易摆脱的地步。这是因为他经常考虑自己的病,疾病在他脑子的相应皮质区已形成兴奋灶,负诱导抑制了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 此外,睡眠也与记忆有密切联系,睡眠不好也会影响记忆功能,而神经衰弱患者常常有睡眠障碍。由此看来,神衰弱患者若能注意力集中和睡眠好的话,他的记忆力也会很好。 以上原因造成对工作和学习的注意力不能集中,继发记忆力减退,使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显著降低。 应该清楚的是,神经衰弱患者的记忆力下降只是暂时障碍,是可以恢复的。
 大辫子
注意力不集中是指难于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易冲动、易分心、没耐心、追求瞬间满足,缺乏观察的能力和聆听的技巧,无法做一成不变的事,如学习、听讲。在我国,许多多动症的孩子,都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或严重分散。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患有此症的人,重则影响身心健康,应该到医院接受治疗,轻则影响学习成绩和工作效率,一般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事 业上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工作者。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些看起来聪明、机灵的孩子成绩不好,甚至工作后在单位得不到重用,其中许多人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出现了问题。   美国把过度活跃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综合症状叫ADHD。这些患者特征是:容易分心;注意力短暂而强烈;杂乱无章;有错误的时间观;很难遵照指示做事;做白日梦;冒险;易受挫,缺乏耐心。   根据下列现象对照你自己的行为,自己回答或让他人评判每个问题“是”“否”。总计()   1无法按要求安静地坐着 ()   2易被外界刺激分散注意力 ()   3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很困难 ()   4经常没有完成第一件事就急于开始第二件 ()   5在集体活动中没有耐心等待 ()   6坐立不安或动个不停 ()   7经常一个问题还没念完就插嘴说出答案 ()   8不能持续做一件事或一份工作 ()   9无法安安静静地玩 ()   10易冲动地参加冒险活动而不计后果 ()   11易丢失学习或工作用的必需品(如证件、文具) ()   12常任意打断别人的话 ()   13讲话冲动,喋喋不休 ()   14当别人跟你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 ()   以上现象的直接原因,大多是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   如果有8个“是”或“经常是”,就可以判定你属于过度活跃,注意力很不集中,这可能会严重影响你的学习和工作,需要认真地综合治疗。   如果有4个“是”或“经常是”,你虽然没有患过度活跃症或多动症,但是你需要注意改善自己的注意状况。它虽然没有影响你的生活,但会直接妨碍你的成功。   据研究材料统计,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小学生是20分钟左右。到了中学阶段,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分配等能力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意志力的提高,大部分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毅力排除来自内外的干扰,而将注意力集中。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往往在应该集中注意力时无法集中,甚至出现注意力障碍呢?   这也是我们所有的人极容易犯的不专心的毛病。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一种生理疾病,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许多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都能引起注意力障碍,更多的是由习惯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的缺陷,是心理缺乏定性和意志的表现。因而要想改掉不能全神贯注读书的习惯,必须注意去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心,这样就可以逐渐改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读书习惯。   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心理压力过大,高度紧张和焦虑;   2对所学科目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   3不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4环境的干扰;   5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例如:   在孕期和婴幼儿期,环境刺激过于丰富,经常接受摇滚乐和电视广告等声像的强烈刺激,没有给孩子创造安静地听、长久地看、认真地想的环境,没有养成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注意的习惯。   据美国王后大学护理学教授巴巴拉博士2000年研究证实,在孕期第三个月胎儿就有听觉了,这个时期的经历对孩子出生后的性格、成长起重要作用。   经常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思考、学习和游戏,分散孩子正在集中的注意。   限制、阻止孩子诸如看课外书、玩游戏、做手工、户外活动等可以培养良好注意力的爱好,一味地按照家长的好恶,强迫孩子从事自己不喜欢、没有兴趣做的事情。   对孩子感情上太过于呵护、控制,以至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去专注地思考、判断;或感情上太过疏忽,使孩子在冷落中感到情感、心灵没有依靠和归宿等等。   6中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较为普遍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倦这门学科,或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   7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也会出现注意力涣散。   8营养不良,如偏食、挑食等。   9注意力不集中除上述原因和动机、兴趣、压力、焦虑等个人因素外,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电视、网络等多媒体信息的泛滥,广告、新闻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而制作的强烈动感、鲜艳色彩、画面的快速切换、高分贝的视听产品,使人们的目光转向追求新奇刺激,更多的无意注意代替了需要静心、需要意志的有意注意,短暂的注意占领了长久的注意甚至于使人们对阅读、学习这一类缺乏刺激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和自制力。大人和孩子们已经逐渐丧失了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的能力。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分析:“传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从一项内容到另一项内容变换很快,观看电视节目时以转换频道方式跳过电视广告的情况非常常见,其实这些都不利于发现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加深理解。”   为此,无论是在电视前长大的孩子,还是在电视旁度过大部分闲暇时间的成年人,都应该审视、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给自己、给孩子留出一点安静的时间去沉思、去冥想、去安静地读一本书、去享受亲情的温暖与宁静,而不要让纷乱的电视图像牵着我们的鼻子,使我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思考,失去了享受宁静、孤独的乐趣,而最终导致失去了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的能力。   因此,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在电视图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青年从小就应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和事上。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机会。”注意力不集中在人们生活中是常见的事,尤其是患神经衰弱长期睡眠不好的病人,注意力不集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多种多样,如不能长时间看书学习,有的眼在看书,心里却在考虑别的事。过几秒钟后又想起自己在看书,又强行使自己集中精力,但时间不长又是如此。学生在听课时,心里却想到打球或打牌等别的事。生活中常见的事很多,手提开水对壶中冲,却把水往炉火上倒,直到炉火熄灭后才知道做错了事。这些现象自己也感到可笑,但却为之苦恼,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学习生活。
孩子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孩子注意力时间短、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行为特点,所以由于外界事物的干扰而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可以理解的。您可以从以下的方面着手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 首先,为孩子制定一些有目标的活动并认真执行,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活动的目的性,不会无所事事的浪费时间。家长要和孩子商量并共同制定这样的活动表,例如我们可以在星期二一同看一本书或者在星期三画一张画等等, 让孩子在有计划的状态下从事有目标的活动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您在孩子进行看书或者是游戏等活动的时候,应该为孩子创立一个比较有气氛的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或游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阅读之前和孩子共同选择一般喜欢的图书,在阅读的时候和孩子一同进行阅读,和孩子讨论分享故事的内容和感想。一般在成人的陪伴之下孩子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同时家长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对于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横加干涉,应该给孩子发表意见的空间;不要让孩子认为家长就像监工一样;要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等等。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能保证孩子有兴趣、有自信心参与这样的活动。 再次,孩子在进行看书或游戏的时候,不要一次给孩子过多的玩具或是图书。在活动开始前应该帮助孩子进行选择,这样活动才会有目的性。例如在游戏开始时,家长应帮助孩子进行选择,不要所有的玩具都堆在地面上,让孩子一会儿玩一样、什么都玩不长,这样的游戏是没有意义的。游戏质量的高低不在于玩具的多少,也不在于玩具价值的高低,而在于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家长要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对孩子加以引导,关注孩子游戏时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一旦孩子的兴趣已经转移,家长可以通过转变游戏方式或者结束游戏来保持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孩子在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不外乎外界干扰因素过多、可供选择的活动太多和本身对于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孩子属于那种情况再对症下药
不知道您的孩子多大?不同年龄孩子的基础注意维持时间是不同的~3-6岁孩子的注意时间在5-15分钟之间,上小学之后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延长到20分钟或以上,这尤其指当孩子完成困难任务的时候,当他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可以维持的较久,比如看动画片、玩自己喜欢的玩具等。
如果连这样注意时间都达不到,会有些问题。
针对注意不集中的改善,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这是非常正常的:孩子更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注意力,对相对来说困难的任务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则比较难以集中注意力;比如看动画片,电视画面一般来说是快速转换的,并且形象鲜明的,使孩子的注意力能够跟随;玩玩具孩子可以动手,这就跟他所做的事情之间发生了互动,容易调动孩子的兴趣;而做作业,对孩子来说会是困难的、需要时间的,有第二天老师检查的压力,所以孩子比较难以集中注意力去投入。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所需要注意和投入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他所感兴趣的,而这是孩子成长所必须面对的,比如做功课、听讲、集中精力解决一道难题等;所以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的注意内容,以下是具体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 给孩子适宜的引导和培养:
(1) 为孩子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孩子的注意力有时候是被大人“破坏”的):在孩子注意力发展的过程中,在孩子完成任务或者自己探索的时候,需要给予孩子安静简单的环境,对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并且有意识的发展注意力有很好的帮助。因为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会因为受到新异刺激而发生转移,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排除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保护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孩子完成任务和自发探索的地方应相对安静,在孩子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对其进行打扰,还要把一些花哨的小装饰品小玩意儿和小零食等拿开,大人也要避免在这个时候去“关心”孩子,“你喝点牛奶吧”、“你在干什么呢?要不要帮忙?”、“你帮我做个事情吧”,保护好孩子专心做事时宝贵的注意力;
(2) 跟孩子一起过有规律的生活: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增加注意力的稳定。也要保证孩子的生活动静相宜,不同性质的生活之间有所转换,但不要强求刚做完运动或处于兴奋状态的孩子马上安静下来,从事较难的学习任务,这也是有违人的神经生理的规律的;另外,孩子的注意时间也是有限的(指完成对孩子有难度的任务时,非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切忌强迫孩子一直坐着,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3) 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分配在性质不同的事情上面,会严重消耗注意力的有效性,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正在发展过程中,同时进行多件事情,会损害注意的有效集中;所以,哪怕当孩子玩儿玩具的时候,也要关掉电视机;做作业的时候,不要放音乐;
(4) 跟孩子一起玩儿“自我约束力”的游戏,并把这样的方式贯彻进孩子的生活:您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孩子增强多刺激下的自我约束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说“音乐木头人”的游戏,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各种有趣的动作,当音乐停下来的时候(一位家长控制音乐),大家要保持刚才音乐停下来时的一个动作一定时间,直到音乐再次响起。如果动了,可以有一个小小的惩罚。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一张图片一段时间,之后把图片移走,跟孩子一起讲讲图片中的东西,讲得多的人可以获得“积分图标”(小粘纸,三到六岁孩子喜欢的“精神奖励”),这样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注意广度,而注意广度是注意力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5) 鼓励孩子从事所喜爱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运动可以促进注意力的品质,也可以释放掉一些孩子的能量(小孩子都是精力很旺盛的),对保持注意时状态有促进。当然,运动时全力投入协调身体的能力,也会被孩子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所以规律的从事体育锻炼,对孩子的注意发展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