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开野马哪一集:明朝豆腐与清朝褡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2:01
明朝豆腐与清朝褡裢 【发布时间】 2012年1月9日 16:25         【字体】 大 中 小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明朝的豆腐得从朱元璋说起。
    话说历尽辛苦打下天下、坐定江山后,为保朱家天下世袭永昌,朱元璋出台了一个规定:每顿饭必有粗菜,让后来的皇帝们“知外间辛苦”。这个放牛娃出身、当过和尚的土皇帝不只是嘴上说说玩玩,他不但大力提倡,自己也身体力行,每顿饭都上一个豆腐,作为自己不忘苦出身的实例。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元璋虽然想用每餐吃豆腐的办法大力提倡艰苦朴素、永不忘本的作风,甚至将其作为一种宫廷膳食规矩,以祖制家法传承下去,但好景不长,到了他子孙的头上,这每顿必有的豆腐就变味了。清代吴骞《拜经楼诗话》讲述了一个明代宫廷豆腐的故事。故事说,京城各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门,翰林们平常清汤寡水,肠子里没有攒下什么油水。皇帝如到别的地方赴宴,翰林就可怜巴巴地向光禄寺索要剩下的御膳,改善一下生活。有一天,皇帝去赴宴,众翰林纷纷去讨皇帝的剩饭。一个年轻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盘豆腐,大为懊恼,放在桌子上生闷气。一个老翰林知道了,十分高兴,连喊“拿酒来”,然后大快朵颐而去。原来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而是用几百只鸟的脑髓做成的。朱元璋的子孙们虽然保持了顿顿上豆腐的家风,但那摆上餐桌的豆腐,原料早已经不是豆子了。一份豆腐需要数百上千只鸟的脑髓,这种特殊豆腐的味道到底如何,人们无法想象。当时就有人写诗说:“来其旧品何时换,鸟脑新蒸玉一盘。”
    大明王朝的豆腐可以摇身一变成鸟脑髓,那取而代之的大清王朝呢?这得说说清朝的褡裢布。事情是由晚清“同(治)光(绪)中兴”时期的重臣阎敬铭引起的。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郎中、山东盐运使、湖北巡抚、户部尚书,光绪时出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其一生“质朴,以廉洁自矫厉”,掌管大清财政多年,精校财赋,剔除中饱,节用务实,将之前混乱的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但他也有打眼的时候,据说其主政山西的时候,看上了山西的褡裢布。那时,走南闯北的山西商人身上都带个褡裢,什么都能往里装。搭链布是特别织就的,又厚又硬。阎公觉得这种布结实耐用,价钱又不贵,以此做衣服岂不是很难穿坏,能省下多少服装费啊,就用褡裢布做了一身官袍。由于他走哪穿哪,下面官员中就有了效仿者。他看见哪个下属穿褡裢布衣服,眼里就透出喜欢之意。不久,山西的官员个个都穿起了褡裢布官袍,外地入晋新上任的官员见阎中堂之前必先添置一件褡裢布行头。时间一长,阎敬铭习惯了褡裢布的官场风景,如果有谁不穿褡裢布的袍褂,他反倒要不舒服了。可巧,有天还真就碰上一位新上任的官员穿着日常的官服。中堂大人不高兴了,谈话中,言里言外讥刺人家奢侈。这个官员急了,说:“下官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了,添置不起褡裢布的袍褂,只好穿平时穿的衣服来见大人。”至此,阎敬铭才明白自己提倡的节俭风尚,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奢侈。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时候,一些善意、明智之举,经过“脑筋急转弯”,一切成为过场,就会成为有违初衷的千古笑谈。(彭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