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风格名词解释:常见错别字 辨析易牢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43:45


  1.按(安)装

  【例句】县里的按装队早就到了,谁知发生了这一意外情况,只能推迟开工。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安、按二字声调有别,一为阴平,一为去声。在用作动词时,宝盖头的“安”有装的意思,故“安”“装”可以联合成词;提手旁的“按”,《说文》的解释是:“下也,从手,安声。”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在注释时特意强调,“下”是“以手抑之使下也”,即用手往下揿。“安装”必须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施工,当然不是用手揿一下便能解决问题的,因此不能写成“按装”。

  2. 甘败(拜)下风

  【例句】陈科长的棋艺在厂里首屈一指,但碰到这样一位高人,只能甘败下风。

  【辨析】误解字义致误。“下风”即风向的下方。“上风”和“下风”常用来比喻有利和不利,优势和劣势。“甘拜下风”即自愿迎风站在不利地位、劣势地位,向对方行礼参拜,表示心悦诚服的认输。这里的“拜”是一种礼节,通过“拜”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这一成语只用于失败者、技不如人者,在这一意义的暗示下,有人把“拜”误写成了同音的“败”了。

  3. 自抱(暴)自弃

  【例句】年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未来,怎么能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抱自弃呢?

  【辨析】音同致误。这则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暴”即自己糟蹋自己,“自弃”即自己抛弃自己。孟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若背离仁义道德标准,就无异于自甘堕落”。这里的暴、弃都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自暴自弃”的“暴”,就是“暴殄天物”的“暴”。

  而“抱”虽然和“暴”同音,但这是一个以手相围的动作,和“暴”表达的意思不同。

  4.针贬(砭)

  【例句】文坛浮躁成风。他曾写过一篇长文,对此作了尖锐的针贬。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砭,音biān,指古人用来治病的石针。明代有个叫张萱的说过:“针本以石为之,名曰砭,后世乃易以金耳。”古籍中提及的“药石”,其中“石”就是指“砭”,而非金石之“石”。“针砭”可作名词,如“痛下针砭”;也可作动词,如“针砭时弊”。贬,音biǎn,从贝,本义指减少,引申指给予低的评价,如贬低、贬抑、贬损。而凡“针砭”皆有批评义,也许正是这一意义上的联系,导致“砭”、“贬”不分。

  5.泊(舶)来品

  【例句】就在离车站不远处,有一条小街,一个接一个摊子,摆出来的全是泊来品。

  【辨析】误解字义致误。泊、舶,读音均为bó。“舶”从舟,义为大船。旧时从国外进口的物品,多用大船从海上运来,故称舶来品。“泊”从水,本义指浅水,因浅水易停,故“泊”有停靠义,杜甫绝句中便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名句。原来仅指停船,在某些方言里也指停车,现“泊车”的说法已呈蔓延之势。泊字的水旁,容易让人联想到海,联想到海上运输,于是“舶来品”误为“泊来品”。

  6.脉膊(搏)

  【例句】乐曲速度有如脉膊,忽快忽慢是不正常的,这是有病的表征。

  【辨析】字形类化致误。脉为月(肉)字旁,“脉搏”的“搏”也成了月(肉)字旁,这是想当然类推的结果,膊、搏二字声符虽相同,其实意义却大别。“膊”是名词,指人的胳膊、肩膀,“赤膊”即赤裸上身,和“脉”没有多少直接关系。“膊”是动词,本义指搏斗,引伸指跳动。“脉搏”是一种生理现象,当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于是便称之为“脉搏”——脉的搏动。

  7. 松驰(弛)

  【例句】来人不过五十多岁,但一脸的沧桑感,连眼角也明显松驰下来。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弛、驰读音均为chí,右半部又都作“也”,一不留神便会混淆。“弛”左边是“弓”,其本义自和“弓”有关,《说文》的解释是;“弛,弓解也。”意思是放松弓弦。由此引申指放开、松懈、解除、延缓等义。“驰”左边是“马”,其本义自和

  “马”有关,《说文》的解释是:“驰,大驱也。”意思是拼命赶马。由此引申指车马疾跑、快速传播等义。认清形符是辨别“弛”、“驰”的一条捷径。

  8.一愁(筹)莫展

  【例句】眼看大雁南飞,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寒夜还是没有影儿,团部几位领导急得一愁莫展。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一筹莫展”确实令人犯愁,但“筹”没有“愁”的意思。筹,南朝梁时的字典《玉篇》解释说:“算也。”其义为筹码。通常以竹片或木片制成,故其字从竹。“筹”的功用主要是计数,由此可引申为名词“计策、智谋”,又可引申为动词“筹划、筹措”。所谓“一筹莫展”,其中的“筹”便是计策,即一条计策也想不出来。“一筹莫展”自会让人愁肠百结,但此“愁”是结果,彼“筹”才是原因,不能“筹”、“愁”不分。

  9. 穿(川)流不息

  【例句】随着警报响起,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卫兵穿流不息地在院子里进进出出。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成语“川流不息”,从《论语·子罕》演化而来。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即河流。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如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以“川流不息”感叹时光的飞速流逝,后多用来比喻连续不断。然而,无论是古义还是今义,都以“川”为喻体。把“川”误解为穿来穿去的“穿”,整个词义便失去了依托,变得含糊不清。

  10. 精萃(粹)

  【例句】售书亭琳琅满目,一本本刊物争奇斗艳,其中有一本集中报道“都市精萃”,尤为夺人眼球。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萃、粹读音均为cuì。“萃”为草头,《说文》的解释是;“萃,草貌。”清代训站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更明确地指出:“草聚貌。”故“萃’常用来表示聚集义,如“荟萃”“集萃”。“粹”以“米”为形符,本义指纯净的没有杂质的大米,由此引申指精华,如“精粹”“国粹”,也可指高纯度,如“粹白”“纯粹”。草头“萃”有动词义,米旁“粹”只能作名词或形容词,两者语法功能不同。

  11. 重迭(叠)

  【例句】机构重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已是普遍现象。你说不改革行吗?

  【辨析】简化不当致误。“迭”原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明确“叠”字恢复使用。迭、叠的分工是:“迭”为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如前后交替为“更迭”,前后相连为“迭起”;“叠”为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如上下相加为“重叠”,上下折连为“折叠”。“重叠”写作“重迭”是违背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

  12. 渡(度)假村

  【例句】一走进渡假村的大门只见两排挺拔的白杨迎风站立,仿佛在夹道欢迎来宾似的。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度”的本义是计量,古人曾以手作为丈量器具,“度”下部的“又”便是手的象形。计量通常是由此点到彼点,故度又有由此达彼的“过”的意思。“渡”是由“度”派生出来的,本专指渡过水面;在现代汉语中词义有所扩大。度、渡两字的基本区别是:“度”的对象为时间,如度日、度假、虚度年华、欢度春节;“渡”的对象为空间,如横渡长江、共渡难关。“度假”显然和时间有关,不应写成“渡”。(联想:关山度若飞;春风不度玉门关;猿猱欲度愁攀缘;一夜飞度镜湖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13. 防(妨)碍

  【例句】造这堵围墙,是考虑小区的安全,谁知事与愿违,却防碍了救护车的通行。

  【辨析】形似义混致误。“妨”为女旁,本义是伤害、损害,形符表示男女之私不加节制容易伤身。后引申有阻义、即影响事情的顺利讲行。“碍”就是“妨”,两者为同义语素。“防”为阜旁,《说文》的解释是:“防,堤也。”本义指堤坝,后由堤坝的挡水功能,引申出防备、戒备义。妨、防作为动词,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妨”——阻碍他人,“防”——提防他人;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14. 幅(辐)射

  【例句】立足城市,兼顾农村,幅射沿海,走向世界——这是会议定下的基本方针。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两字形符不同:“幅”从巾,本义和布帛有关,指布帛此端到彼端的宽度;“辐”从车,本义和车辆有关,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直条状物。车毂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分。所谓“辐射”,即像车辐一样,由中心沿着直线向四周伸展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想象一下车轮的结构特点,也许便不会误“辐射”为“辐射”。

  15. 一幅(副)对联

  【例句】远远望去,门上贴着一幅对联,喜气洋洋。那上面写的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

  “幅”、“副”皆可用作量词,但适用对象不同。“幅”,音fú,《说文》:“布帛广也。”本义指纺织品的宽度,用作量词时,计量物必须具有平面的、有一定幅度的特点,如一幅图画、一幅窗帘。“副”,音fù,《说文》:“判也。”义为破开、裂开。一物破开成二物,故量词“幅”适用的对象通常是成对的或成组的,如“一副对联”、“一副象棋”;也可用于指面相、表情等陪含多种因素的对象,如“一副冷面孔”、“一副学生腔”。

  16. 天翻地复(覆)

  【例句】迎面是一座花园,花园后高楼耸立,不时轻轨穿梭而过。真是天翻地复的变化啊!

  【辨析】简化不当致误。“复”原是“覆、複、復”的简化字,1986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作了调整,明确“覆”字恢复使用。复、覆的分工是:“复”作为“復”的简化字,意思是来回往复,如去而复返;作为“複”的简化字,意思是重复、繁复。而“覆”字的意思是上下颠倒,如“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翻云覆雨”。“天翻地覆”写作“天翻地复”,是不符合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

  17. 言简意骇(赅)

  【例句】全文一气呵成,言简意骇,虽不足五百字,却堪称小品中的上佳之作。

  【辨析】误读误解致误。赅,音gāì,有人误读成hài(骇),又将“骇人听闻”的“骇”理解成引人注目,非同凡响。于是,“言简意赅”成了“言简意骇”。其实,简和“赅”是相对的。所谓“言简意赅’,即言语简洁而意思赅括、详备。赅为形声字,“贝”为形符,取贝类常将整个身体藏在贝壳之中来表示完整义;“亥”为声符,兼有表义作用,“亥”为十二地支之末,地支至“亥”可谓无一遗漏。故“赅”有全义。

  18.气慨(概)

  【例句】他身上有股“老牛撞南墙,到死不回头”的气慨,一点不为眼前利益所动。

  【辨析】形似致误。概,音gài,本义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用的刮板,故以“木”为形符,“一概”即一律,其义便由此而来;“气概”的“概”为借用,表示一种豪迈的气度、神情,常用词有节概等。慨,音kǎi,《说文》的解释是:“忼慨,壮士不得志也。”忼慨即慷慨,“慨”指激昂、愤慨的样子,是一种精神状态,故以“心”为形符。概、慨字形相似,但读音不同,词义有别。

  19. 一股(鼓)作气

  【例句】原定五年完成临摹任务,但自经历这场变故,他已失去了一股作气的心劲。

  【辨析】同音致误。“一鼓作气”是个常用典故,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判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善于掌握士气和选择时机,在敌方“三鼓”后才“一鼓”发动进攻,从而把战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后多用“一鼓作气”表示保持高昂士气,乘势出击,一举成事。“一鼓”误作“一股”,和鼓、股读音相同,而使用者又忽略了词语的典故意义有关。

  20. 悬梁刺骨(股)

  【例句】没有笨鸟先飞的自觉,没有悬梁刺骨的决心,还谈什么攀登科学的险峰?

  【辨析】同音致误。“悬梁”和“刺股’,说的是两个刻苦读书的故事。一个见于《汉书》,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一个见于《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苦读。股,大腿,从胯至膝盖部分。“悬梁刺股”有两个常见错误,一是把股误解为臀部,二是把“股”误写为“骨”。后一个错误显然和读音有关。

  21.粗旷(犷)

  【例句】自小生长在山区,黝黑的脸庞,宽阔的肩背,透露出内心的粗旷。

  【辨析】误读致误。犷,音guǎng,不读kuàng(旷)。“犷”从犬,本指兽类的凶猛不驯。《说文》的解释是:“犷,犬犷犷不可附也。”“犷犷”就是凶狠、狰狞的样子。“粗犷”’,义为粗野而蛮横,原是一个贬义词,后逐渐演变为褒义词。形容一种狂放不羁的个性。旷从“日”,本义指光明、开阔,如“空旷”“开旷”,也可用于精神层面,如“心旷神怡”。

  22.食不裹(果)腹

  【例句】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已成为历史,今天,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辨析】音同致误。果,本指树木结的果实。大凡果实,皆饱满而圆胀,庄子便用“果”来形容人的饱足的样子。他在《逍遥游》中写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腹犹果然”就是肚子像果实一样圆滚滚的。成语食不果腹,则是说吃不饱肚子。常用来形容贫苦的生活。裹虽和‘果”同音,但意思是指在外部包扎、缠绕,“衣不裹腹”

  也许还可以说,“食不裹腹”让人如何理解?

  23.震憾(撼)

  【例句】事情就在自己的身边发生,张小雨看到了这一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憾。

  【辨析】形似音同致误。撼、憾二字皆为形声字。“撼”义为摇,即以手晃物,故形符从“手”。唐诗中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句。隶书“撼”字声符为“咸”,“咸”有全、都义,因凡摇动皆全体受到波及。现流行的“撼”字是后起的俗字。“憾”字从“心”,《玉篇》的释义是:“憾,恨也。”此处的“恨”字不是仇恨、冤恨,而是心中有所缺失,即遗憾的意思。白居易《长恨歌》的最后两句便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撼”是外动于物,“憾”是内感于心,词义有明显的区别。

  24.凑和(合)

  【例句】这块表虽说款式陈旧,但走时还挺准的,你就凑和着用吧。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凑”本作“湊”,从水,指水流汇聚处。合,甲骨文为器盖相合形,义为闭合、合拢。“凑合”一词本指聚集,由聚集引申指拼凑,又由拼凑引申指将就。所谓“凑合着用吧”,就是“将就着用吧”。和,本指声音的协调、和谐,由此又引申出和睦、平和、融洽等义。“合”强调的是彼此间的联系,“和”强调的是彼此间的关系,两者侧重点不一样。

  25.侯(候)车室

  【例句】正是春节前夕,侯车室里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几乎找不到插脚的地方。

  【辨析】形似致误。侯、候二字仅一小竖之差。在甲骨文中,“侯”是个会意字,前面是一块布,后面是一支箭,义为射箭用的布靶。上古以善射者为长,故“侯”后引申指尊者,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候”为形声字,从人,矦声。《说文》的解释是:“候,伺望也。”本义指守望、放哨,后引申出等待、探望等义。“候车室”的“候”即用其引申义,中间的一小竖是不能少的。

  26.迫不急(及)待

  【例句】接到信后,真是迫不急待,连夜赶到县城,坐等第一班车发车。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迫不及待”是一个常用成语。“迫”义为急迫、紧迫;待,义为等待,此处可指耽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事情紧迫得来不及等待,即不能再有片刻耽搁。也许因为成语强调的是一个“急”字,而“急”义和“及”同音,因此“及”字容易误为“急”字。但“迫不急待”在字面上是说不通的。

  27.既(即)使

  【例句】时间只剩下十天了,但既使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们也要保证完成任务。

  【辨析】音近致误。即,音jí,“即使”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常和“也”“还”等副词搭配使用。既,音jì。“既”也可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如“既生瑜,何生亮”;或者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如“既美观又实用”,“既没有迟到,更没有旷课”;但既、使二字不能成词。比如,在“既使国家获利,又使群众得益”这一句子中“使”是一个独立的动词,和“既”没有意义上的关联。

  28.一如继(既)往

  【例句】尽管发生了这场误会,我们仍将坚守环保工作者应有的立场,一如继往地关心我们的地球。

  【辨析】词形纠缠致误。“既往”义为过去、以往。“一如既往”即完全和过去一样。这里的“既”是已经的意思,副词性语素。“继往”见于成语“继往开来”,义为继承前人,继承传统,“继”是接续、连续的意思,动词性语素。“一如继往”这一误例,是成语“一如既往”和“继往开来”相互干扰、相互拼接的产物。(联想:既往不咎)

  29.草管(菅)人命

  【例句】封建官吏都能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一个人民法院的法官,怎么能够草管人命呢?

  【辨析】形近误读致误。菅音jiān,不读guǎn。从草,义为野草。所谓草菅人命,就是把人命看得如同野草一样,任意残杀。语本《大戴礼记·保傅》:“其视杀人若芟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管从竹,义为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也可泛指管状物。“管窥”“管见”是常用的谦词。管、菅二字字形十分相似,但音、义迥然有别。

  30.娇(矫)揉造作

  【例句】握手,寒暄,落座,一切如仪,但我总有一种娇揉造作的感觉。

  【辨析】形似义混致误。“娇揉造作”义为过分做作,很不自然而“撒娇”正是做作的一种表现,故常有人误“矫”为“娇”。其实,矫、揉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矫,意思是让弯的变直;揉,则是让直的变弯。这两种做法都不是顺其自然,从而留下了人为的痕迹。可见,“矫、揉”是造作的原因,造作则是“矫、揉”的结果。“娇”和“揉”无法搭配成词。

  31.挖墙角(脚)

  【例句】我还记得那幅漫画,几个挖墙角者兴奋地抱着砖头,殊不知一堵高墙正向他们压下来。

  【辨析】音同致误。墙角,指两堵墙相接而形成的角落;墙脚,则是指墙根,是支撑整幢建筑的基础部分。“挖墙脚”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形容一种极其危险的破坏行为。“挖墙角”虽然会对建筑物产生影响,但一般来说不是致命的;只有“挖墙脚”才会产生整体颠覆作用。因此,“挖墙角”写成“挖墙脚”才符合表达的意图。

  32.一诺千斤(金)

  【例句】人无信不立。一诺千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朋友交当坚守一个信字。

  【辨析】音同致误。“一诺千金”的典故,说的是西汉时楚人季布的故事。此人豪爽仗义,楚地流传的谚语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诺”,承诺的意思。后来用“一诺千金”表示做人的信用极高,凡答应别人的,一定能够兑现。“千金”是相对于“得黄金百”而言的。这里强调的是价值,而不是指重量,因此下能把“千金”写成“千斤”。

  33.不径(胫)而走

  【例句】作为医生,他本想从容地面对死神,不径而走的消息,却一下子把他打入了地狱。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径”义为小路《老子》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此处的径便是荒山野道。“胫”则指下肢从膝盖到脚跟的部位,即通常说的小腿。成语“不胫而走”是固定结构,不宜随意改变,何况“不胫”要比“不径”更有力度。世间没有路可以走出路来,只要迈动双腿,路便在你的脚下。而没有腿却能飞速奔跑,才是令人惊讶的奇迹。“不胫而走”正是以此来形容消息传布的迅速和影响的巨大的。

  34.峻(竣)工

  【例句】入秋以后,工程速度明显加快,如材料能跟上,下月即可峻工。

  【辨析】形似音同致误。“峻”从山,形容山势高而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名句。“竣”从立,立者不动也,“竣”的本义即停止。这个“立”和事情做完有关。张衡《东京赋》:“千品万官。已事而竣。”“已事”就是完事。“竣”是因为“已事”的缘故。由此,“竣”又引申出完成、结束的义项。竣工就是完工,和山势高低无关,当然不能写成“峻工”。

  35.不落巢(窠)臼

  【例句】意犹帅也。文章应以立意为先,方能不落巢臼,别具神韵。

  【辨析】误读致误。窠,音kē,不读cháo。“窠”是象形字,下面是树木,上面是鸟窝。“窠”其实也是巢,但《说文解字》认为两者有位置的不同:“穴中曰窠,树上曰巢。”即洞中做窝是“窠”,树上做窝是“巢”。“累臼”一词是比喻用法字面意思为动物的窝和舂米的臼,比喻一成不变的老套路、老格式。“不落窠臼”便是能自成一格。窠、巢虽然意思接近,但历来只有“窠臼”,未见“巢臼”。

  36.烩(脍)炙人口

  【例句】那年诗人复出,犹如一块蓄积了巨大能量的煤熊熊燃烧,写出了一批烩炙人口的作品。

  【辨析】误读致误。脍音kuài,不读huì。“脍炙人口”中的脍、炙,前者指切细的肉,成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者指烤熟的肉;它们被用来指代美味。所谓“脍炙人口”,意思是美妙的诗文传诵一时,如同美味一般,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脍、烩二字有明显不同的形符:“脍”字从“月”即肉,而“烩”字从火。一个是烹调成品,一个是烹调方法,不是一回事。

  37.打腊(蜡)

  【例句】在街的转角处,有一家刚开张的小店,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的是:“汽车打腊”。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腊、蜡均为简化字,两字的区别在形符。“腊”从月,其实这个“月”字是“肉”,因“腊”本是一种祭祀众神的仪式,“月”便是供祭祖用的牺牲。举行腊祭的月份称为腊月。现以夏历十二月为腊月,据考是从秦代沿袭下来的。“蜡”指出动物植物或矿物产生的一种油质,因虫蜡是一种常见的蜡质,故其字从“虫”。打蜡是指在器物上面涂抹蜡质,以达到美观和保护的作用,和“腊祭”无关。

  38.死皮癞(赖)脸

  【例句】遇到这种死皮癞脸的纠缠,你千万不要心软!“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呀。

  【辨析】音同致误。赖,《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赢也”。故字从“贝”。“贝”

  即经济,是人的立身之本,故“赖”有依靠义。一旦失去依靠,人会铤而走险,故“无赖”一词可指品行恶劣的人。“死皮赖脸”极言人的不顾廉耻。癞为病字头,本义指麻风病或癣、疥等皮肤病。赖、癞两字的区别是:一为品行判断,一为病理判断,自是不能混为一谈。

  39.兰(蓝)天白云

  【例句】羊群在静静地吃草,我躺在草地上,仰望兰天白云,任思絮随着云朵飘向远方。

  【辨析】简化不当致误。兰本是“蘭”的简化字,指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兰花。1977年12月2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务院的批示,发表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兰”又成了“蓝、篮”的简化字,“蓝天白云”据此可以写成“兰天白云”。然而,这一方案因遭到强烈反对,不到一年便停止使用,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明令废止“二简字”。今天。再把“蓝天白云”写作“兰天白云,“兰字只能视为别字。

  4O.鼎立(力)相助

  【例句】去年八月,承兄鼎立相助,让我渡过了人生中的一大难关。此恩此德,终生难忘。

  【辨析】音同致误。鼎为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相传夏禹曾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作为传国的重器,鼎于是成了王位、帝业的象征,“定鼎”便是定都,“问鼎”便是觊觎王位。因鼎常见的形制为三足,故三方并峙可称鼎立,《三国演义》便是说的“三国鼎立”的故事。鼎可供“煮牲”,容积巨大,是日用器具中的“庞然大物”,故大力可称“鼎力”,大姓可称“鼎姓”。“鼎力”是对人表示感谢的敬词,误为“鼎立”便无从索解。

  41.再接再励(厉)

  【例句】中国排球协会的领导人亲临观战,希望女排姑娘乘胜追击,再接再励,拿下最后一仗。

  【辨析】词义误解致误。“再接再厉”

  虽然常用于鼓励的场合,但“厉”并不是鼓励的意思。此语出自韩愈、孟郊的《斗鸡联句》。全诗长达五十句,斗鸡的壮烈场面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中孟郊有两句是:“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励乃。”接,交战;励,磨砺。意即公鸡每次相斗前,都要把嘴磨锋利。后用“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不懈努力。因

  “厉”可通“砺”,通常写作“再接再厉”。

  42.老俩(两)口

  【例句】在万般无奈之下,老俩口于上月下旬,将一纸诉状递到了杨浦区法院。

  【辨析】误读致误。“俩”是个多音字,通常读liǎng,义为“巧也”,如伎俩;在表示数字时读liǎ,指两个或不多的几个,如姊妹俩、仁瓜俩枣。作为数字用字,“俩”已包含着量词,故后面不能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对此,《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专门提示。或许因为这种用法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人不太熟悉,往往该“俩”为liǎng,并按习惯加上量词,从而导致俩、两不分。

  43.黄粱(粱)美梦

  【例句】毛泽东同志英明决策,“百万雄师过大江”,粉碎了国民党企图以长江为界的黄梁美梦。

  【辨析】形似致误。梁、粱均为形声字,“梁”从木,指桥梁或屋梁;“粱”从米,指谷类中的小米,“黄粱美梦”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卢生枕着道士吕翁的青瓷枕睡觉,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待他一觉醒来时,店家的小米饭还没煮熟呢。后用“黄粱美梦”

  指虚幻的空想。“黄梁”是不能用来做饭的。

  44.了(瞭)望

  【例句】村前有一棵大树,大树前是一条望不到头的路,每天都有人爬到树上向远方了望。

  【辨析】简化不当致误。“了”原是“瞭”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瞭”字读1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这两个字调整后的分工是:“了”为明白、知道,如

  “了如指掌”、“一目了然”;“瞭”为从高处看,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的“说明”里,特地举了“瞭望”的例子。

  45.水笼(龙)头

  【例句】水笼头的哗哗声,砧板的咚咚声,砂锅的呼呼声……在小厨房里谱成了一支特殊的乐曲。

  【辨析】音同致误。龙为中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身为水族之长,有行云布雨的本事,故古人常把液体的出口处喻称为“龙头”。宋范成大“但促小槽添压石,龙头珠滴夜珊珊”,诗中的“龙头”便指酒液流淌口。“水龙头”则是现代人对装有阀门的自来水管出水口的俗称。“笼头”通常指套在骡马等头上用来系缰绳挂嚼子的用具。“水”是既不能做笼头也不必上笼头的。

  46.杀戳(戮)

  【例句】展览会上,一张张中国民众惨遭杀戳的照片,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辨析】形似致误。戮,《说文》的解释是“杀也”,故从戈;戳,本义为以枪刺物,故亦从戈。两字的形符相同。“戮”多用于上杀下。从其声符可看出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戳”的声符为“翟”(dí),其义为雄雉,以尾部长而挺为特征,正和以枪刺物、枪杆大部留在体外的特点相合。“杀戮”为同义语素联合成词,“杀戳”没有这种说法。

  47.痉孪(挛)

  【例句】没等来人把话说完,陈强一阵痉孪,不由自主地瘫坐到了地上。

  【辨析】形似致误。痉挛,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反应,其特征是肌肉紧张,并不自然地收缩。痉,《说文》的解释是:“强急也”。身体突然收缩以致强直难伸。挛,《集韵》的解释是:“手足曲病”。义为手足蜷曲,故其字从手。痉、挛这两个语素分别对“痉挛”作出了形象的描绘。“孪”义为双生,即一胎生两个。故以“子”为形符。它和“

  挛”完全是两码事。

  48.美仑(轮)美奂

  【例句】眼前是一座美仑美奂的歌舞厅。每到周末,这里都会有精彩的文艺演出。

  【辨析】音同致误。“美轮美奂”语出《札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新屋落成,一批人前往祝贺,其中有位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作注时认为是“心讥其奢也”。轮,指轮囷,一种圆形的仓库建筑,其特点是高;奂,本义为大。“美轮美奂”

  的意思便是:“美哉,高啊!美哉,大啊!”后多用来形容建筑物的壮观和美丽。误“轮”为“仑”,在字面上无法和建筑物联系起来。

  49.罗(啰)唆

  【例句】从抽查的情况来看,多数是文字干巴,缺乏文采,但也有行文罗唆、不知节制的例子。

  【辨析】简化不当致误。罗原是“囉”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囉”字恢复使用,并依据类推简化规则简化为“啰”。啰,从口罗声,本义指小儿语。小儿多无意识,说话重复交错,故“啰”有喋喋不休的意思。(另外,“啰唆”写法同“啰嗦”)

  50.蛛丝蚂(马)迹

  【例句】刑侦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小时后,他们在一片狼藉之中,发现了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蚂迹。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蛛丝,蜘蛛结网的细丝;马迹,马蹄踩过留下的蹄痕。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马迹”另有一说,指灶马爬过的印迹。灶马是一种在厨房中活动、体形较蟋蟀为大的昆虫。但无论是指马还是灶马“马迹”均不能写作“蚂迹”。有人误以为指蚂蚁。其实“蚂蚁”一般简称为“蚁”,而未见有称之为“蚂”的。

  51.萎糜(靡)不振

  【例句】自从王书记来后,公司里重新建章立制,订出三年发展计划,萎糜不振的空气为之一扫。

  【辨析】形似致误。糜,《尔雅·释言》郭注;“粥之稀者曰糜。”这是煮米至烂的产物,故其字从米。由此引申出糜烂义。“靡”,义为“分散下垂之貌”,“分散下垂”有相违意,故其字从非。《曹判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靡”即指下垂,“风靡一时”“所向披靡”的“靡”皆有倒伏义。“萎靡不振”即精神状态下垂,这和稀饭是不相干的。

  52.沉缅(湎)

  【例句】他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后来又沉缅于赌博而不能自拔,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缅,《说文》的解释是:“微丝也。”即最细的丝。由丝的细长引申出遥远义,“缅怀”的意思便是“遥远地思念”。“湎”从水,《说文》的解释是:“沉于酒也。”即通常说的贪杯。由酒引申开去,可泛指一切失去理智的迷恋。“缅”隐约有褒义,“湎”明显有贬义。沉、湎为同义语系,皆含溺于其中的意思。

  53.名(明)信片

  【例句】他事先买好一打名信片,全部贴上邮票,填好地址、姓名,过一段时间往信筒里丢一张。

  【辨析】音同致误。明信片是一种专供写信用的硬纸片,因为在付邮时不用另加信封。故称“明信片”。“明”是公开的意思。也指用这种硬纸片写成的信,如鲁迅在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说:“明信片早已收到。”“名”的本义是名字,引申指名声、名誉,如“名闻遐迩”“名不虚传”;又可指有名的、出名的,如“名师出高徒”“名山大川”。还可用作动同、量词,但都不能和“信”组合。

  54.默(墨)守成规

  【例句】只作一些小修小补,甚至默守成规,一成不变,那是很难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市场关系的。

  【辨析】不解出处,词义误解致误。墨指墨翟,战国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于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后因以牢固的防守为“墨翟之守”。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墨守”逐渐演化为固守成见,不知变通,词的感情色彩由褒转贬。不论褒义还是贬义,“墨守”均不能写作“默守”,因为它不是默默遵守的意思。

  55.大姆(拇)指

  【例句】日前逛书店,帮儿子买了一套“大姆指”丛书他乐得直冲我竖大姆指。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姆,《说文》的解释是:“女师也。”本义指对未出嫁的女子负有教导责任的女教师,故从女母声,母兼表义。现泛指照管儿童料理家务的女子。拇,说文的解释是:“将指也。”

  即手、脚的大拇指。大拇指在手、脚中的地位,犹如母亲在家庭中的“一家之上”的地位,故其字从手母声。拇指专指第一个指头。

  56.沤(呕)心沥血

  【例句】在演出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她知难而上,沤心沥血,一心扑在舞台L。

  【辨析】形似音近致误。呕者,吐也;沥者,滴也。所谓“呕心沥血”意思是差点呕出心来,滴下血来,以此形容苦思冥索,费尽心血。《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即以“呕心”极言李贺在创作上的投入。“沤”从水,《说文》的解释是:“久渍也。”

  即物体在水中长时间地浸泡。若把心泡在水中,那就让人有点莫名其妙。

  57. 凭(平)添

  【例句】阿秀淡淡地笑着,头上插着一朵山茶,又凭添了几分秀色。

  【辨析】音同致误。在现代汉语中,平、凭二字经常纠缠不清,如把“平心而论”写作“凭心而论”,“平白无故”写作“凭白无故”,等等。“平添”写作“凭添”,也是其表现之一。所谓“平添”,是自然而然地增添,这是由“平”的平静、平和的意义演化而来的。“平”表达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依照或凭借的意思。

  58. 出奇(其)不意

  【例句】小分队绕过后山,第二天晚上,出奇不意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辨析】音同致误。“出其不意”,就字面意义解释,是趁别人没有想到。《孙子·计篇》中的名句:“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现泛指出乎意料。这里的“其”是代词。写作“出奇不意”,可能是因为其、奇同音而受到了“出奇制胜”的干扰,但这是说不通的。“其”和“不意”可以搭配,“其”是他、他们,“不意”是没想到,常见的主谓结构;而“奇”和“不意”搭配,则有点不知所云。而“出奇制胜”的写法则是对的。

  59. 修茸(葺)

  【例句】待学生从农村基地回来时,校舍已修茸一新,三幢大楼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辨析】形似误读致误。葺,音qì,从草,本义是指用茅草覆盖房屋,引申义泛指修理建筑物。“修葺”是同义语素构成的合成词。“茸”,读róng,《说文》的解释是:“草,茸茸貌。”本义为草初生时的柔软纤细的样子,引申义可泛指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如细密的兽毛、松软的织物等。“茸”又是“鹿茸”的简称。但以上“茸”字均不能作动词用,更不能和“修”字搭配组词。

  60. 亲(青)睐

  【例句】新款一上市便产生轰动效应,受到了年轻女性的亲睐,创造了夏季销售高峰。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青睐”没有“亲自”或“亲切”的意思。所谓“青睐”即青眼,和“白眼”相对,这里的“青”指黑色。《世说新语》说三国魏名土阮籍“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土,眼睛上翻,以白眼对之;见到喜欢的人,则眼睛平视,以黑眼对之。后因以“青白眼”表示欢迎和厌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青睐”便由此而来。

  61. 磬(罄)竹难书

  【例句】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丧失人性,犯下的罪行磐竹难书。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磐、罄二字读音均为qìng。“磬”,从石,《说文》的解释是:“乐石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甲骨文形体左上方悬挂一物,右下方以手执物作敲击状。“罄”从缶,缶者,瓦罐也,《说文》的解释是:“器中空也。”引申指尽、完。成语“罄竹难书”,见《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古人曾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罄竹”便是用完所有的竹子,理应用“罄”而不用“磐”。

  62. 入场卷(券)

  【例句】法国队昨天发挥出色,战胜了东道主日本队,提前一轮获得了奥运会入场卷。

  【辨析】形似致误。两字的区别在下半部分。“卷”的形符为“巳”,像一个跪着的人,其本义指膝盖弯曲。古代书籍无论是竹简还是帛书,皆可卷起伸开,具有弯曲的特征,故书册、画轴之类皆可称卷,并可用卷来计量,如手不释卷、卷帙浩繁。“券”的形符为“刀”,《说文》的解释是:“券,契也。”即用作凭证的契据,大都以竹木分割而成,双方各执一半,以便相合验证,故其字从“刀”。“人场券”是入场的凭证,理应用“券”而不用“卷”。

  63. 声名雀(鹊)起

  【例句】频繁炒作,即使赢得声名雀起,也只能说是浪得虚名,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雀,小鸟也,特指麻雀。其特点是脚短,翅短,整日跳跳蹦蹦,所以人们常用“雀跃”来表达一种欢快的气氛。“鹊”指喜鹊,《诗经》上说它善于做窝,成语有“鹊巢鸠占”。其生物学的特点是嘴尖尾长,翅膀有力,一飞冲天。“声名鹊起”是说-个人名声大振,就像喜鹊一样一下子到了很高的位置。“雀”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联想:门可罗雀,鸦雀无声,鸠占鹊巢)

  64. 发韧(轫)

  【例句】据可靠资料证明,杭州的棉纺织业虽发展在拱璧区,其发韧地则在下城区江山弄。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两字皆为形声字。“韧”从“韦”,“韦”指皮革,以坚韧为特征,成语有“韦编三绝”。“韧”便是柔软而坚固的意思。“轫”从车,指支住车轮不让它转动的木头。车子要启动,第一件事便是要搬掉这块木头,这便是“发轫”。后用来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字汇·车部》:“去韧轮动而车行,故凡初为则曰发轫。”

  65. 搔(瘙)痒病

  【例句】老年人发生搔痒病,往往以躯干最痒,患者有针刺、灼热或虫爬行感。

  【辨析】形似义混致误。瘙痒病,医学上指一种有明显瘙痒感而没有原发性病变的皮肤病。瘙,音sāo,古书上指疥疮,故以“疒”为形符。搔,用指甲或其他物体轻轻抓挠,故以“手”为形符。瘙、搔两字词性不同,瘙是名词,搔是动词;“痛痒”是皮肤的一种感觉,“搔痒”,则是止痒的一种动作。瘙痒病患者难免会搔痒,但搔痒者不一定都患有“瘙痒病”。

  66. 欣尝(赏)

  【例句】不要总是挑剔,总是埋怨,换一副欣尝的眼光,你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辨析】简化不当致误。尝,音cháng,“尝试”的尝,“誉”的简化字;赏,音Shǎng,“赏识”的赏,“赏”的简化字。尝、赏读音不同,字义有别,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字。也许因为“补償”的“償”简化为“偿”,于是有人误以为“赏”简化为“尝”,“欣赏”便常常误写为“欣尝”。为此,1986年10月10日《简化字总表》重新公布时,曾针对这一常见差错,特地加了一条注释:“尝:不是赏的简化字。賞的简化字是赏。”

  67. 谈笑风声(生)

  【例句】有“飞人”之称的美国篮球巨星乔丹,于5 月21日访问香港,面对记者的提问谈笑风声。

  【辨析】音同致误。成语“谈笑风生”,形容说话轻松自如,又说又笑,言辞诙谐,似乎搅动了周围的空气,营造了一种欢快活跃的气氛。“风生”其实就是“生风”,“生”是动词。“风声”,从字面看,是指风的声音,也可指消息,如“听到风声”“走漏风声”等。在“谈笑风生”这一结构中,“谈笑”是因,“风生”是果,浑然一体,词意显豁;误为“谈笑风声”,“风声”成了“谈笑”的对象,自是说不通的。

  68. 人情事(世)故

  【例句】中国人重人情,讲关系,早已成为一种传统,因而有人情事故皆学问之说。

  【辨析】音同致误。“人情世故”原或作“人情世务”“人情世态”,指人世间的习俗和情态。通常说的是懂得人情世故,即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这里“人情”和“世故”并举,高屋建瓴,大处着眼,“人情”中包含“世故”,“世故”中包含“人情”。“事故”原用来指变故或缘故等义,现多用来指意外发生的损失或灾难。“事故”属于“世故”,但无法代替“世故”。“人情”和“事故”是无法对应的。

  69. 有持(恃)无恐

  【例句】拿到批文以后,这家皮包公司有持无恐,公然在大楼前贴出了招聘广告。

  【辨析】形似误读致误,恃,音shì,不读chí。《说文》的解释是:“赖也。”即心中有所凭借、有所依仗的意思,故其字从心。《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古人把失母称为失恃。常用成语有恃才傲物、恃强凌弱等。持,义为拿着、握着,故其字从手;引申指主管、掌握等义。“有恃无恐”强调的是一种自以为有靠山的心理状态,自应用“恃”而不用“持”。

  70. 额首(手)称庆

  【例句】北平最终获得和平解放,国人额首称庆;而梁思成夫妇昼夜圈点禁止炮轰地图一事,则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永久佳话。

  【辨析】音同致误。额,眉毛以上、头发以下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手”,是指以手加额,即把手放在脑门子上,这是人们在表示庆幸时的一种常见动作。首,本义为头.引申指最上面的、最前面的。“额首”,“首”如指头,额、首形成了包容关系,在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指最上面的,额之首称庆,同样让人莫名其妙。

  71.追朔(溯)

  【例句】读完此书,你不仅能追朔到自己姓氏的源头,还会增加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制度的知识。

  【辨析】音近形似致误。朔,音shuò,《说文》的解释是:“月一日始苏也。”意思是每逢农历初一,月亮“复苏”,由暗转明,故字形从月,屰(ni

  )声,“屰(逆)”亦表义,有逆转的意思。初一便称“朔日”。溯,音shù,本义指逆流而上,故从水,朔声。溯,暗含逆义;引申指往前推求、回想,如成语“追根溯源”。追、溯二字同义,都是动词。

  72. 鬼鬼崇崇(鬼鬼祟祟)

  【例句】据小区保安反映.有两个鬼鬼崇崇的家伙,曾到过302室.形迹十分可疑。

  【辨析】形似误读致误。祟,音suì,不读chóng。“祟”是会意字,从示从出,“示”代表鬼神,所以《说文》的解释是:“祟,神祸也。”古人把天祸称为灾.人祸称为害,神祸称为祟。“祟”是鬼神出来作怪,贻祸人间。“崇”是形声字,其形符为山,本义指高大,由高大又引申出祟敬、崇拜义。鬼、祟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可以重叠连用,表达一种不光明正大的行为。

  73. 金榜提(题)名

  【例句】饭店大堂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气氛。金榜提名的十大餐饮领军人物,将在这里接受颁奖。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古代科举考试,共分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殿试是最高一级。“金榜”是殿试公布考试结果的榜。所谓“金榜题名”,即在殿试的榜上写有名字,表示该考生已经被录取。后来常用来比喻获得某种资格或荣誉。“题名”和“提名”虽然同音,但意义有明显区别:“题名”是题上名字,这是已经揭晓的结果;而“提名”,是提到名字,只是获得一种候选资格。“提名”,并不意味着入选。

  74. 走头(投)无路

  【例句】看到来的人多,“梅花鹿”慌了神,走头无路之际,它“扑通”一声跳进了西湖。

  【辨析】音同致误。走,奔走;投,投靠。成语“走投无路”,说的是四处奔走,八方投靠,依旧无路可走,形容已经陷人绝境。巴金《谈(秋)》:“我的继母给逼得走投无路,终于卖尽一切还清了大哥经手的债。”走、投是两个可以并列的动词,表示想尽一切办法。“走投”误作“走头”,在语义上说不通,不少辞书都指出这是“以讹传讹”的产物。

  75. 趋之若骛(鹜)

  【例句】任何一种产品,社会有需求,消费者能接受其价格,生产者必定趋之若骛。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骛”从马,《广韵·遇韵》:“骛,驰也,奔也,驱也。’,本义指马的纵横奔驰,引申指追求、致力、从事,如成语“好高骛远”。“骛”也可写作“务”。“鹜”从鸟,通常认为指野鸭子,王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也有人认为指家鸭。“鹜”的特点,是喜欢成群结队,所谓“趋之若鹜”,就是像鸭子一样一个接一个跑过去,比喻争相追求。从马的“骛”不具备这一特点。

  76. 迁徒(徙)

  【例句】鸟类的迁徒,不是一种被动的迁徒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看上去像有周密计划的旅行。

  【辨析】形似致误。徒、徙皆为双人旁,说明和行走有关。徒,《说文》的解释是:“步行也。”步行无所凭借,引申指空的,如徒手搏斗;又引申指白白的,如徒劳无益。徙,音xǐ,会意字。甲骨文从才从步,表示两只脚在路上走动;篆书变成从走从止,后隶化为徙。《说文》的解释是:“连也。”“连”同移,即迁移的意思。“迁徙”是同义语素联合成词,历来没有“迁徒”的说法。

  77. 洁白无暇(瑕)

  【例句】白色,给人一种清新的、洁白无暇的感觉,所以大部分的女性喜欢白色手机。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瑕、暇皆为形声字。“瑕”的形符是玉,《说文》的解释是:“玉小赤也。”其本义是指带有赤色的玉石,后转指玉上的斑点。由玉上的斑点又比喻人或物的缺陷,如“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暇”的形符是日,《说文》的解释是“闲也”,即空闲。“洁白无瑕”说的是玉石上没有任何斑点,形容人的纯洁或物的纯净。“无瑕”是没有瑕疵,写成“无暇”,则成了没有时间。

  78. 九宵(霄)

  【例句】一到球场上,李云顿时生龙活虎,早已把烦恼抛到了九宵云外。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宵,肖声。《说文》的解释是:“夜也。”如成语“通宵达旦”。宝盖头,表深屋,有晦暗义,突出夜色浓重。“肖”亦表意,象征白日消尽,夜幕降临。霄,从雨,肖声。《说文》的解释是:“雨霰为霄。”“霄”即霰(xiàn),一种落地即化的小冰粒。这是“霄”的本义。又引申指云,指天,如云霄、重霄。“九霄”即九天,极言天高处,所谓九霄云外。写作“九宵”,成了九个晚上。

  79. 渲(宣)泄

  【例句】情绪不佳要渲泄,如不能奏效,干脆痛哭一场。哭是渲泄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辨析】音近致误。宣,音xuān。《说文》的解释是:“天子宣室也。”段玉裁注“宣室”即“大室”。后引申指广、大,或使之广,使之大。宣布、宣扬、宣传,都是通过“宣”让有关思想、知识或信息得到传播、散发,从而扩大影响;宣泄则是通过“宣”让情绪从里向外吐露、发泄,以达到精神调节的目的。“渲”音xuàn,即渲染,中国画技法的一种,指用水墨或颜色加以烘染,以增添作品的质感,和情绪无关。

  80. 寒喧(暄)

  【例句】一天,英王乔治六世拜访萧伯纳,因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不同,两人寒喧之后很快沉默无言。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寒暄”指一种礼貌行为,即见面时嘘寒问暖的意思。暄、喧二字,声符皆为“宣”,但形符不同。“暄”字从日,字义和热量有关,指温暖;“喧”从口,字义和声音有关,指喧闹。“寒暄”是一正一反两个语素联合构成的词,和“动静”“好歹”“咸淡”的构词方式一样。“寒冷”的寒和“喧闹”的喧,无法搭配。

  81. 弦(旋)律

  【例句】绿树婆娑,琴声悠扬,整个岛上荡漾着优美的弦律,让人如临仙境。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弦,音xián,指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者钢丝;旋,音xuán,义为转动、盘绕。所谓“旋律”,其实就是通常说的曲调。它是若干乐音在某一特定的音乐构思中,通过时值长短的变化和音符高低的交替而有组织地表现出来的。这种乐音的组合,具有回旋反复的特点,故名旋律。“弦”只和弦乐器有关,除了弦乐器,还有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等,弦律是无法代替旋律的。

  82. 膺(赝)品

  【例句】灯光下面,人头攒动。这条街上陈列的,其实大都是膺品,但还是热闹非凡。

  【辨析】形似致误。膺、赝皆为形声字。膺,形符为月(肉),其本义指胸,如“义愤填膺”。李白《蜀道难》诗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名句。赝,声符为“雁”(yàn),原形符为火,其本义指火色。古代陶器以火色别优劣,弄虚作假者往往通过改变火色以次充好,故“赝”引申指伪造的东西。从“月”的“膺”和肉体有关,从“贝”的“赝”和价值有关,这是识别“膺”、“赝”的关键。

  83. 不能自己(已)

  【例句】三年的汗水,终于有了回报。站在领奖台上,她兴奋得不能自己,泪水刷刷地流了下来。

  【辨析】形似致误。己、已二字,一个不封口,一个半封口,另外还有一个“巳”字全封口,这三个字在字形上十分相近。“己”即自身,在现代汉语中,“自己”是一个常用词,“自已”却是一个文言结构,如果对“已”字没有充分的了解,“不能自已”是很容易写成“不能自己”的。《广韵·止韵》:“已,止也。”《三国志》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到死才能停止。“兴奋得不能自已”,是指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无法让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从语法角度来说,“不能”是无法修饰“自己”的。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例句】埋伏在左侧的三连,听到冲锋号响,尤如猛虎下山,直扑敌人阵地

  【辨析】音同致误。“尤”为指事字,在甲骨文、金文中,从又从一,指手上生出的赘物,此义后写作疣。“尤”被借用指特异的、突出的,如“无耻之尤”;又引申为副词,义为更加、格外,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犹”繁体字写作“猶”,指一种猿类动物;后假借为动词,义为如同,并可用作副词,义为尚且、还。“犹如猛虎下山”即如同猛虎下山,这是一种比喻用法,指出两者状态的相似,而没有程度的比较,故不能写作“尤如”。

  85.竭泽而鱼(渔)

  【例句】粗制滥造,哄抬市价,这种竭泽而鱼的做法,最后必然会让自己受到惩罚。

  【辨析】音同致误。鱼为象形字,在甲骨文中便为游鱼的形状。《说文》的解释是:“鱼,水虫也。鱼尾与燕尾相似。”此义古今相同。渔为会意字,从水从鱼,即捕鱼的意思。鱼和渔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成语“蝎泽而渔”,即排尽湖泊或池塘中的水捕鱼,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此处的“渔”是一种行为,理应用“渔”而不用“鱼”。

  86.滥芋(竽)充数

  【例句】自从钢琴热掀起后,钢琴教师身价倍增,一批“三脚猫”也混迹其中,滥芋充数。

  【辨析】形似致误。“芋”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茎富含淀粉,即日常食用的芋头,故其字从“艹”。“竽”为一种古乐器,类似于现在的笙,多用竹管制成,故其字从“竹”。成语“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说的是一位南郭先生,本不擅长吹竽,也装模作样成了皇家乐队里的演奏员,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南郭先生吹的是“竽”而不是“芋”,芋头是只能食用而不能吹奏的。

  87.世外桃园(源)

  【例句】阳光穿射而入,配着店堂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书架,真是一个书香花香阳光普照的世外桃园。

  【辨析】音同致误。一个是“公园”的园,一个是“水源”的源,字义迥然有别。“桃源”其实是“桃花源”的简称,典出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桃花源”一名因“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而来。这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丰衣足食、和谐安宁的美好世界。“桃源”误作“桃园”,“理想国”便成了种植桃树的园林,大大减弱了词语的典故色彩。记住词语的出处,也许有助于避免差错。

  88. 脏(赃)款

  【例句】在调查过程中,陈又将大批脏款转移至岳父处,专案组找他谈话时,他依旧装得若无其事。

  【辨析】形似致误。赃、脏均为简化字。“赃”的繁体字写作“贓”,从贝藏声,藏亦表义,表示藏纳。《正字通·贝部》对“赃”的解释很明确:“赃,盗所取物,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本义指“盗”所窃取的财物,引申指一切“非理所得”的“财贿”。“赃款”即通过非法手段牟取的钱财。“脏”对应的繁体字有二:一为“内髒”的“髒”,一为“骯髒”的“髒”。前者无法和“款”搭配,从来没有“髒款”一说;后者只是指不干净,也无法揭示“赃款”的特殊性质。

  89. 醮(蘸)水

  【例句】桌子上依旧放着文件夹,醮水笔;文件夹平摊着,仿佛主人随时会来办公似的。

  【辨析】形似致误。蘸、醮虽只是一个草头之差,但它们是形、音、义皆不同的两个字。醮,音jiào,古代结婚时的一种仪式,因举行时须以酒敬神,故其字从酉。女子丧夫后再嫁称“再醮”,意思是再行一次醮礼。蘸,音zhàn,《说文》的解释是:“以物没水也。”指在液体或液状物中沾一下再离开。宋诗人徐俯在《春日游湖上》中写道:“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这个“蘸”字便用得十分传神。“蘸水笔”是一种蘸着墨水书写的文具,和“醮”自是毫不相干。

  90. 蜇(蛰)伏

  【例句】这些人往往不露形迹,蜇伏一隅,其实却是胸怀绝技,千万不能怠慢。

  【辨析】形似音同致误。蜇即海蜇,海里的一种生物,形如张开的伞,下面有许多触手,可以食用。餐馆里往往把“海蜇”误为“海蛰”。蛰,本义指动物冬眠,藏在一处不吃不动。《说文》关于‘蛰”的解释便是“藏也”。“蛰伏”是形容冬眠的一种状态,也可引申指像冬眠一样巧妙隐身,尽力不引人注意。《玉篇·虫部》形容“蜇”是“形如覆笠,常浮随水”,可见“蜇”并不具备“蛰伏”的特点,“蛰伏”是不能写作“蜇伏”的。

  91. 装祯(帧)

  【例句】这套书由名家装祯,用料并不高档,但显得相当别致,在书市一亮相便赢得喝彩。

  【辨析】形似致误。“祯”为示旁,《说文》的解释是“祥也”,指表示吉祥的符瑞,故多用于人名。“帧”本指画幅,因用料多为绢,故其字从“巾”。绢张于竹格之上,犹如油画布张于木框之上,由此“帧”可引申作量词,一幅画可称一帧画。“装帧”一词当和书画有关,但现已成为出版的专门用语,指对出版物形式的一种总体设计,包括封面、版式、插图、装订以及材料等等。从语法角度分析,“装帧”是动宾结构,“祯”显然不能作为“装”的对象。

  92. 饮鸠(鸩)止渴

  【例句】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不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热衷于打价格战,是无异于饮鸠止渴的。

  【辨析】形似致误。鸩,音zhèn,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据说用这种鸟的羽毛泡酒,可以致人于死。成语“饮鸩止渴”或源于《后汉书》,其中的“鸩”便是指这种毒酒,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只顾眼前的困难而不顾致命的后果。鸠指像鸽子一类的鸟,常见的有斑鸠、山鸠等。这种鸟的名声虽然也不算好,什么“鸠形鹄面”、“鸠占鹊巢”之类,但“毒鸟”是绝对说不上的。

  93. 坐阵(镇)

  【例句】先是坐阵香港,从外部着手,在美国开研讨会;造足国际声势以后,再向国内渗透。

  【辨析】音同致误。镇指镇守。所谓“坐镇”,本指军事长官在某地亲自守卫,后泛指领导者或主事者亲临现场指挥或压阵。如:总工程师坐镇施工现场,董事长坐镇训练营地。“坐镇”之所以不同于“视察”,是因为它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凡坐镇都不是临时性的。阵,本指古代作战队形的排列或组合方式,如排兵布阵、阵容整齐,也可泛指阵地、阵营。“坐阵”字面意思是坐于阵地之中,容易引起误解。

  94. 旁证(征)博引

  【例句】陈教授授课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旁证博引,单是一句“手如柔荑”,引了二十几条书证。

  【辨析】音近致误。“旁征博引”义为说话或作文时广泛地引用材料。就构词角度来说,这是“征引”一词通过“镶嵌”的手法扩充而成。如“仇恨”镶嵌成“深仇大恨”,“是非”镶嵌成“惹是生非”,“见识”镶嵌成“远见卓识”,等等。“征引”一词不作“证引”,故“旁征博引”也不宜写作“旁证博引”。词形同样应该遵守约定俗成的原则。

  95. 灸(炙)手可热

  【例句】三年以前,他买下了天辉大楼,开了一座娱乐城,成了当地威震一方、灸手可热的人物。

  【辨析】形似致误。灸,音jiǔ,形声字,从火久声。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说文》的解释是:“灸,灼也。”即用艾绒熏灼人体的穴位。此字古今同义。炙,音zhì,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本义即为以火烤肉。成语“炙手可热”,意思是把手靠上去,手立即可以烧热,以此形容权势逼人。“灸手”是无法表达这层意思的。

  96. 九洲(州)

  【例句】“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妈妈在月色之下,哼着古老的曲子。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州,本义指水中陆地,《说文》说“水中可居者曰州”。传说大禹治水将中国分成九个区域,《书·禹贡序》说“禹别九州”,于是,“州”又用来指称行政区划。“九州”成了中国的别称。“州”的本义则另加三点水写作“洲”。“洲”可大可小,大的如欧洲、亚洲,小的如橘子洲、鹦鹉洲、瓜洲。有“七大洲”,却没有“九洲”。

  97. 床第(笫)之私

  【例句】夜幕降临,浏览街头书摊,发现前些日子泛滥的渲染床第之私的东西,明显有所收敛。

  【辨析】形似致误。“第”本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便分出了次第。这是“第”的本义。第、笫均从竹,但下半部分写法有别。笫,音zǐ,和“姊妹”的“姊”同一声符。“笫”本义为床上竹编的席子,所以又可作床的代称。“床”和“笫”联合构成“床笫”一词.常用来指闺房之内或夫妻之间的隐秘,这便是“床第之私”。自古以来,没有“床第”一词。

  98. 姿(恣)意妄为

  【例句】纪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集体里,任何人都不能姿意妄为,否则便无法保证正常秩序。

  【辨析】音近形似致误。姿、恣均为形声字。姿,从女次声,《说文》的解释是:“姿,态也。”“姿态”一词,便是两个同义语素联合成词。也可特指容貌,多用于女性,如“国色天姿”。恣,从心次声,《说文》的解释是:“恣,纵也。”指主观上不加约束,如“恣情享乐”“暴戾恣睢”。恣意妄为的“恣意”,意思也是由着性子乱来。总之,姿是名词,恣是动词,只有“恣意”才会导致“妄为”。

  99. 编篡(纂)

  【例句】编写班子确定以后,立即开展市场调查,在充分把握读者需求以后,才正式进入编篡阶段。

  【辨析】形似致误。“纂”形符为丝,本义指赤色的丝带。凡丝带皆按一定的规则编织而成,由此引申出编排整理的意思。所谓“编纂”,既可指出版意义上的编辑,也可指写作意义上的撰修。篡,音cuàn,形符为古“私”字。《说文》的解释是:“逆而夺取曰篡。”古代多指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也可指为了一己之私利、用作伪手段来改动文件或典籍。“纂”是中性词,“篡”是贬义词,在感情色彩上不能混为一谈。

  100. 做(坐)月子

  【例句】做月子要讲科学保健,从分娩结束到身体恢复孕前状态,一般需要6~8周。

  【辨析】音同致误。“坐”是个会意字,“象二人对坐土上形”,《说文》的解释是:“坐,止也。”坐是一种止息方式。所谓“坐月子”,是指妇女在生下孩子后一个月里休息和调养。“坐”是这一个月的主要任务。如果说“坐”是一种静态的话,“做”则是一种动态,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妇女生孩子已经付出极大的心力和体力,生下孩子后还要“做”一个月,如何承受得了?

          (源自江山依旧《2011新高考素材:最常见100个错别字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