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者百度云资源:当金钱与头衔让你找不到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41:52
——你,要背叛成功!
许多上班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鸿沟,追逐成功的欲望,推挤人们向前走,忠于自己,越来越困难。七项指标,检视你能否做自己。
上班族的人生目标、天赋才能与现行工作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找不到自己,很严重。
「我是谁?我该做什么?该往何处去?」这是人类的老命题,现代人则陷入更复杂的迷宫,被它层层裹住,找不到出口。
信息发达,让现代人迷失自己
信息发达是这个问题的帮凶,强迫性信息带来集体焦虑症。主流教育追求「登龙术」,大家都想找到功成名就的方法,却不愿认识潜藏心中的内在丰华。
人们每天一打开电视,接受的信息是谁穿豪服、谁住豪宅,价值观很难不被影响,当心中对成功的期望与现实间差异越来越大,就产生焦虑与压力,迷失了自己。
就像美国剧作家罗伯.费雪(Robert Fisher)在《为自己出征》(The Knight Rusty Armor)一书中的寓言:一位武士拚了命要变成天下第一武士,他穿上国王赏赐的盔甲,每天南征北讨,就算回到家,他也穿着那身令他声名大譟的盔甲,不管吃饭或睡觉,都不愿脱下。终于有一天,他的家人与朋友都忘记他长什么样子,他自己也忘了。
这身盔甲代表主流价值的权威、荣耀、以及成功,武士没意识到自己与盔甲已经连为一体,直到惊觉铁匠拿槌子敲他,竟不会痛,此时他用尽全力也脱不掉盔甲。
现实世界中,多少人耗尽青春只为了争取那套国王赏赐的盔甲,却又要耗尽后半辈子的时间,挣脱那身自己套上去的沉重枷锁?「回归自己,探索自己,做自己」,说得简单,却一点也不容易,甚至很辛苦。
研究表明,东西方在「文化与自我」上有很大的差异性:东方的自我是「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而西方的自我则是「独立我」-(Independent self)。
社会框架, 让东方人不敢追求自己
东方的自我主义含有许多相互依赖性,例如东方人自我介绍,经常把家人、朋友、师长全部介绍进去,西方人主要是介绍自己的个性、兴趣等——因为东方人有太多相依我,所以人们做转换职业的决定时,必须考量比西方人更多的面向、以及因为社会关系而来的不同意见。
信息焦虑、社会框架、文化限制,如同滚滚洪流把人拖着跑。要挖掘自我,是怎样的追寻过程,又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冬季萧瑟的维也纳。这天是维也纳民众自发举行「共和日」大游行的日子,一位将满十四岁的少年被挑中,成为游行队伍最前端、举大旗的人,这是当地学生梦寐以求的光荣任务。
他威风凛凛举着大旗走在最前端,后面的学生与民众以十二个一列齐步跟着他走,街道两旁不断有人加入游行队伍。然而,他突然感受到身后整齐的步伐声,源源而来的人潮与划一的动作,好像对他施了魔法,让他停不下来。
内心细微的声音告诉他:「我不属于这群人。」几秒后,他一语不发,把手中旗帜交给身后一个高壮学生,随即脱离队伍,转头回家。这位十四岁少年,就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成年后的杜拉克,又多次背叛别人眼中的「成功」。其中一次在他二十七岁时,在英国一家投资银行担任资产管理师,待遇优厚,但杜拉克不喜欢这份工作,决定离开。
老板为留下他,不但允诺升他做合伙人,还送他一份厚礼——安排他和他太太搭豪华邮轮头等舱到纽约,并拟聘请他担任纽约代表,为期三年,年薪二万五千美元。这个数字比当时美国部长和大公司最高主管的薪资都来得高。
杜拉克问:「你付我这么多钱做什么呢?」老板答:「什么事也不必做,只是预备不时之需。」杜拉克拒绝了,「因为这表明我得为他一个人服务,就算什么事都不必做也可以。」
他自述:「我在伦敦从事投资银行业,而且表现优异。但我并不认为,做一个资产经理人有什么贡献。……『成为墓园里最有钱的人』,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新工作等着我,尽管当时经济持续处于大萧条时期,我还是毅然辞职。而事后证明这是正确的决定。换句话说,『价值观』应该是、也永远是最终极的检验标准。」
杜拉克因展现独立思考与行动,让他由内而外散发管理思想大师的绝代风华。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他一般,背叛「成功」? 外在期望,就像游行队伍的鼓声与脚步声,交织成一股「无名权威」,催促人们往同一个方向前进;无名权威的声音太大了,很少人能像杜拉克一样,听得到内心呼唤,并立即回应。
不同于他大半辈子钻研的组织管理,七十岁以后的杜拉克,最喜欢提一个问题:「你希望后人记住你什么?」他藉此引导人们思索,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事情在有生之年不去做,一定会后悔?他一再强调,员工的职场生涯往往比公司寿命还长,死命保住公司位置、把公司当人生全部,相当不智。
找对坐标,人人都可以做自己
那要怎么「发现自己」呢?
假设你面前有片镜子,镜子能呈现五年后的你,你希望从镜子里面,看到什么样的自己?这就是你的「愿景」(vision)。清楚愿景同时,另一个声音经常伴随出现:「失败怎么办?」人们不免自问,黑暗中我一跃而下游向彼岸,但,真的有彼岸吗?
许多人认为,「做自己」是有钱人的奢侈,一般人总是必须为五斗米折腰。这是逻辑上的谬误。关键不是你的钱够不够,而是你想把现在所有的好,都揽在身上,不愿放弃。找到自己的坐标,自然就能取舍。
此外,人们也常以为,辞去让自己厌烦的工作,就是做自己,这也是个迷思。
做自己绝不等于逃避,两者差异在于你有无专业,做自己有承担,也要付出代价。如果一个工程师想开面包店,却毫无做面包的知识与技术,那就流于空谈;至少,他应该花时间学习,把做面包的武功练好。
费雪笔下为盔甲而活的武士,花了很长的时间,一关关通过沉默之堡、知识之堡、志勇之堡,通过独处、自我检视、克服疑虑等考验,路程中,象征贪婪与权势的盔甲,一点一滴地溶化,终于,他发现自己站在山顶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以及无法言喻的新生力量。这,就是「做自己」的境界。
七个问题, 检查是否找对方法「做自己」
一、愿景是什么?
假设前面是镜子,反映未来的你,你希望看到怎样的自己?景象越清晰,做自己的目标越清楚。
二、是做自己,还是逃避?
做自己必须付出努力与承担,过程有风险、有痛苦,不会比现状轻松、快乐。
三、对钱的看法正确吗?
钱能换到幸福才有意义,认同少赚、少花也能幸福者,做自己机率较高。
四、得与失都清楚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懂得放弃,是做自己的开始。
五、与家人沟通了吗?
为家人分析得失,争取支持,先找最有共识的开始做。
六、你有专业吗?
缺乏对目标的认识与专业,做自己的风险将升高。如果专业不够,请现在开始培养。
七、你想一步到位吗?
做自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做不到100%的自己就先做50%,重点是拿出行动力,往目标逐步接近。
四种状况, 代表离「做自我」越来越远
一、 身心俱疲:
找到自己的最大特征是,充满热情,对能实践自己的事,再辛苦也不累,反之是怎么做都很累。
二、 经常犯错:
工作怎么做都做不好,效率差,经常延迟、犯错。
三、 不想学习:
就算有机会免费受训,也缺乏学习动力,例如担任会计工作却对会计新知不感兴趣。
四、 缺乏愿景:
站在自我检视的镜子前,无法想象或不敢想象三、五年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