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喜剧演员光头:世界智谋大全:俄罗斯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51:30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世界智谋大全:俄罗斯篇
目录
老牧人的冬不拉
伊凡趣煮斧头计
屁股上长出尾巴
锡制纽扣失踪案
彼得大帝退敌计
滚下山去的将领
俄军的蘑菇战术
俄军巧施易帜计
库图佐夫增火计
高尔基巧装蛋糕
杜罗夫反唇相讥
防毒面具的诞生
死坦克拖活坦克
反常的炮步协战
驾驶敌人的飞机
高空飞行的奇迹
喇叭和大炮并用
舞红旗奶牛助战
天兵天将克敌记
罗金巧夺顿河桥
挖空的一截树桩
条条绿色的火焰
瓦杜丁借尸诱敌
苏军的电筒兵团
一千多亿度电光
苏军的烟力侦察
积雪与作战部署
扩音器变出坦克
斯大林在会谈中
柯伦泰的杀手锏
三亿美元的诱饵
克格勃模糊策略
异国的孪生兄弟
克格勃虚虚实实
克格勃趁火打劫
赫鲁晓夫的妙语
勃列日涅夫妙语
我们俩都是叛徒
狮身人面的石像
网球场上的脚印
1、老牧人的冬不拉
哈萨克人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世界上曾有一个可汗。他极其凶残,人们在谈话中都不敢提到他的名字。要是他沿途路过一个地方,居民们很快从村子里跑到草原上,找一个他看不见的地方躲起来。即使他近身的仆人有了什么过失,他也毫不手软地惩罚他们。他没有朋友:周围的可汗谁也不敢跟这样残酷、暴烈的邻居交朋友。由于痛苦伤心,可汗的妻子早就死了,但给可汗留下一个儿子——一个仪表出众、智慧超群的青年,名叫胡萨英。这是年迈而残酷的可汗世上仅有的心爱之物。
有一次,胡萨英出外打猎,可是一去不回。
可汗把短皮鞭在空中一挥,对仆人们说:“你们要骑马走遍各个地方:到山上去,顺河的两岸走。去寻找我的儿子!记住:谁要是带回胡萨英身遭不幸那种消息,我就用滚铅水浇他的喉咙。去吧!”可汗的短鞭又尖叫了一声。仆人们四散开去,翻身上马,到草原、深山去找胡萨英。
可怜的胡萨英躲在一棵枝叶稠密的大树下,胸膛已经被撕开了。显然,野公猪扑到了他身上,用锋利的牙掏出了他的心脏,仆人们低头站在胡萨英身旁,既难过,又害怕。“怎样把这噩耗禀告可汗呢?”
这时老马夫对他们说:“牧人阿里虽然贫穷,但他的智慧和技艺却广为人知。我们到他那里去问问看,我们该怎么办。”
牧人阿里听完老仆人们的叙述,答应帮忙。他拿来一些薄木板,一些干马筋,用刀作起东西来。
第二天早晨,仆人们被音质润滑、曲调忧郁、如泣如诉的乐器声惊醒。看见阿里盘腿坐着,手里拿着一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乐器,细细的琴弦张
在上面,阿里用苍老的手指拨弄着它们,乐器在他手中唱着,就像人唱的一样。
“现在我们去见可汗。”老牧人说。
阿里走进可汗的丝绸帐篷,恐怖的仆人们紧紧偎依在他的身旁。
“你给我带来胡萨英的消息了?”可汗高声问。
“是的,伟大的可汗。”阿里说着,就用自己夜里做成的乐器演奏起来。琴弦哀叹、哭泣。可汗的丝绸帐篷的篷盖下似乎传出了森林的诉怨声,风的呼叫声夹杂着野公猪的嚎叫。琴弦发出呼唤声,像是恳求救援的人声,随后又像是野兽的嚎叫,接着又是森林的诉怨..
畏惧控制了听琴的人们,因为音乐把发生的事情叙述得一清二楚。可汗从地上跳起来,急吼道:“你给我带来的是胡萨英死亡的消息?你可知道,我已许下了话,要用热铅水浇灌带回不幸消息的人的喉咙吗?”
“可汗,”老牧人从容不迫地说,“我什么也没有告诉你。我没说一个字。你如果生气,就惩罚我做成的叫作冬不拉的这件乐器吧。”
可汗在暴怒与痛苦之下,命令把热铅汤泼在冬不拉上,热铅在弦下浇出一个圆圆的洞来。就这样,者牧人凭着自己的机灵应变和他的手艺,拯救了可汗10个仆人的性命。从那时起,草原上出现了一件新的乐器——冬不拉。
2、屁股上长出尾巴
工人卡斯聪明过人,连老板、工头也时常给他作弄得哭笑不得。一天,警察罗沙敲开卡斯家的门,气势汹汹地说:“卡斯,有人控告你偷里的东西,你乖乖地承认吧!”
哼,想来敲诈勒索?卡斯笑道:“你爸爸是厂里的老板,你舅舅是帐房先生,你姨夫又是老工头,还看不住几个工人,让人把厂里的宝贝偷走?”这警察并没觉察这话在挖苦他,反而恶狠狠地指着室内追问:“你屋里摆的东西哪来的?”
卡斯想揍这家伙一顿。但他沉住气,笑道:“靠打赌赢来的呀!”“别开玩笑。”罗沙疑惑地注视着卡斯。
“你不信?今晚,你的屁股会长出一条又粗又长的尾巴。”
罗沙沉下脸来:“卡斯,放正经点!”“谁敢跟警察先生开玩笑?明天上午10点钟,你上我这儿来,如果真的长出尾巴,你输给我800元;如果没长出尾巴,我宁愿输给你800元。”
罗沙觉得有利可图,马上签名:“明天见,谁反悔揍谁!”
当晚,罗沙躺在床上不停地伸手摸屁股,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东西长出来,才放心地呼呼入睡。
第二天上午10 点钟,罗沙背剪着双手,踱进卡斯家,得意地向卡斯伸手要钱:“卡斯,付钱吧。我根本没长出尾巴来。”
“不会的呀,一定长了。得让我亲手摸过才算。”卡斯狐疑地自言自语。罗沙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有些尴尬,他环顾四周,并无旁人,便脱下裤子,让卡斯去摸。卡斯细细摸过一遍,突然欣喜若狂地大声呼叫:“我赢啦!”边喊,边冲进里层拿出一大叠钱。点给罗沙800元。他举起那些剩余的钱,再次高声欢笑:“嗬,我赢啦!我赢啦!”
罗沙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正疑惑不解间,里屋奔出三个人。罗沙迎面一望,一下子愣住了,出来的是他的爸爸、勇舅,姨夫。
他爸爸满脸通红,怒气冲天,抡起右掌狠狠给了罗沙一个耳光,边揍边哼:“畜生!露出屁股给人摸,有脸挣这种肮脏钱!”骂声中,他劈手抢过罗沙手中的钞票,摔落在地,双腮气得一鼓一鼓,甩袖而走。舅舅和姨夫也轻蔑地瞪他一眼,跟着扬长而去。
罗沙的嘴角很快流出鲜血。他拭擦着血渍,懵懵懂懂地不知发生了啥事?卡斯乐呵呵地笑了:“咱俩打赌,你走后,我又跟您爸爸、舅舅、姨夫打赌,说你愿意让我摸你屁股。你爸爸不相信,你舅舅和姨夫也笑我造谣。结果,他们每人输了800元。扣去你的800元,我还净赚1600元。现在,你该相信了吧?我家里的东西,全靠跟你一样笨的傻瓜打赌赢来的!”罗沙慌忙拾起一张张散落在地上的钱,灰溜溜地逃出了门。
3、彼得大帝退敌计
18世纪中叶,瑞典军队在国王查理十二的率领下,再次发动对俄国的进攻。就在总攻前夕,瑞典人不约而同地从各地抓获了许多俄军的信使。这些信使带着彼得大帝亲笔签署的命令,要各地将领带兵来波罗的海沿岸集结,摆出了要与瑞典军队决一死战的姿态。按照这些指令前来集结的军队之多,大大出乎瑞典人的意料。
瑞典在那时候是欧洲的军事强国,屡屡侵占俄国的土地。但自俄国的彼得大帝即位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彼得大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统帅。他加强了沿海地带工事的修筑,还不惜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远离内地的海边建设彼得堡,不仅想控制波罗的海,而且想以彼得堡作为基地向西方扩张。瑞典当然不能容忍彼得大帝的这种做法,欲将修建彼得堡的计划扼死于摇篮之中,于是派兵攻打俄军。谁知以往不堪一击的俄军在彼得大帝的率领下,居然打了个大胜仗。
然而,俄国毕竟积弱已久,瑞典虽吃了次败仗,仍倾全国之兵力,再次向俄国进攻。
面对险恶的形势,俄国的许多将领动摇了,他们主张退出沿海地区,放弃修筑彼得堡的计划,将兵力集中在内地,再与瑞典军周旋。
彼得大帝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倘若退守内地,不仅放弃了苦心经营的彼得堡的建设,丢掉了沿海防地,而且在退守中会使士兵丧失斗志,乱了阵脚,很容易被强大的瑞典军击败,所以他主张:“决不能向后退缩半步!”
将领们心存疑虑:“敌众我寡,若不后退,必落败局!”
彼得大帝当机立断:“我不须用兵就能退敌。”
彼得大帝并非口出狂言,而是他分析了查理十二及瑞典将领具有犹豫踌躇的特点,并且已经败了一次,存在着“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所以施用了一条疑兵之计:他就亲自签发了许多命令,让信使通知各地将领带兵来沿海地区集结。事实上,这些将领有的远在内地,有的根本不存在,而且他让这些信使故意走进瑞典军的防区,甘心情愿地让瑞典人俘虏去。查理十二看了彼得大帝的调兵信件,亲自审问了信使。他作出了判断:俄国的兵力出乎意料的强大,即使能攻占沿海地区,也会陷入彼得大帝布下的圈套中去,所以主动地将军队撤了回去。
彼得大帝利用这宝贵的时间,修建成了彼得堡,从此俄国再也不怕瑞典军的进攻了。
4、俄军的蘑菇战术
19世纪中期,俄国与土耳其间爆发了为时三年的克里木战争。当时土耳其与法、英等国结成同盟,在太平洋地区也同时攻击俄国。
俄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兵力极为微弱,可以用于海战的舰船寥寥无几,还有一些滥竿充数的民船,海军兵力也只有1000余人,面对强大的同盟军的海军,简直是以卵击石。但是统领俄军远东军的将领穆拉维约夫是个卓越的军事指挥员,他把有限的兵力压缩在最主要的战略要地。将全部兵力投入固守波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
土耳其盟军多次寻找俄军决战而不得,由于远征在外补给困难,不敢拖延时日,只得强攻波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这里正是俄军的防守之处,而且城墙坚固,使盟军劳而无功,强攻而不得。
就在盟军进退维谷的时候,突然来了三个美国人,他们自称是从在远东捕鲸船上逃出来的,说:“据我们所知,这里城防坚固,海战不利,但可从阶路攻入。”
美国当时也是盟军的友好国家,盟军将领当然相信美国人的话,就改道从陆路进攻。谁料陆路小路崎岖,根本无法行军,勉强行走,却落入了俄军的伏击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残兵败将只得逃回船上,而且由于相持日久,整个舰队退到美国待命,即使到这时,他们也不知道那三个美国人是俄军的奸细呢还是办了坏事的同盟者。
盟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又补充兵员卷土重来,他们以加倍的火力猛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谁知他们耗费大量兵力和军火攻占的却是一座空城。穆拉维的夫已将兵力撤离港口,集结于阿穆河河口,盟军寻找了许久,才找到了俄军的下落,他们便丢弃了那座毫无价值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空城,从陆地去进攻俄军。
谁料想,就在盟军在美国休整期间,穆拉维约夫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大量地将惯于作战的哥萨克族民移居到空旷的远东地区。这时这些强悍的哥萨克处处设伏来袭击登陆的盟军。这样就牵制住了盟军的力量,始终无法吃掉俄国的弱小的舰队。时间一长,盟军又退兵回到美国去休整了。
穆拉维约夫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使敌人疲于奔波,不战自退。
5、库图佐夫增火计
1812年,拿破仑亲自统帅法国军队,浩浩荡荡远征俄罗斯,打算一举征服俄国!
强大的法军重兵集结马洛雅罗拉维茨城郊,准备悄悄地完成对俄军铁桶样的包围。试图强迫俄军在不利条件下进行决战,诱其入网。白天,两军对垒,鼓角之声不绝于耳。夜深了,俄、法营地都点燃起堆堆篝火,均用来防止对方偷袭。火光映天,对方的一举一动几乎都看得清清楚楚。
当时,俄军的统帅是库图佐夫(1745—1813年)。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急如焚,身上担子压得不轻啊!如果此仗一败,兵败如山倒,别说这些士兵兄弟会血洒战场,更可能使俄国成为法国的隶属国,那么自己岂不沦为历史罪人?他的双眉越皱越紧,难道就此坐而待毙?难道真的无路可走了?他凝视双方军营,燃烧的“毕毕剥剥”的满山遍野的篝火,在黑暗的汪洋里伸着通红的舌头,舔得他浑身发热。忽然他灵机一动,马上叫来传令兵:命令部队增添篝火!
一会儿,俄国军队的营地内,点燃起双倍的篝火。
拿破仑出来巡查,心中猛地一惊:呀!俄军阵地怎么增添了这么多篝火?肯定援兵已到!要不是今夜巡查,我不是被蒙在鼓里吗?好险呐!“撤!”拿破仑一声令下。放弃决战的法军,人相喧嚷,马尽嘶鸣,践踏着凌乱的篝火,汇成逃亡的洪流。
库图佐夫见法军如潮后退,马上组织军队乘机反攻,反败为胜。
6、杜罗夫反唇相讥
社罗夫是俄罗斯著名的马戏丑角演员。他表演技艺精湛,维妙维肖,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常使观众捧腹大笑之余沉思良久。
有一次,杜罗夫在观摩演出,幕间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面前,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吗?”
杜罗夫瞧了瞧眼前的观众,知道他不怀好意,便不动声色地答道:“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必须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就会受到观众欢迎呢?”来人咄咄逼人,自以为杜罗夫会羞得无地自容或怒得暴跳如雷。
“确实如此。”不料社罗夫竟然悠闲地说,“先生,真可惜啊!如果我能生一张像您那样的脸蛋儿的话,我准能拿到双倍薪水。”
这个傲慢的观众自讨个没趣。
7、死坦克拖活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乌克兰的一次战斗中,有辆苏军的HE 式重型坦克,由于作战勇猛,一马当前,冲入了德军的腹地,虽然把敌军打得狼狈鼠
窜,但它自己脱离了大部队,陷入了德国的阵地中。更不巧的是突然轰隆一声,它陷入了德军阵地中的一条防坦克深沟之中,顿时熄了火,动弹不得。
被坦克追得走投无路的德军顿时围了上来。他们用枪托敲着坦克的铁甲,喊着话:“俄国佬投降吧!”
刚才还在咆哮如雷的这辆重型坦克,现在变成了又聋又哑的废物,处于束手待毙的绝境。但苏军坦克手誓死也不愿作俘虏,他们在坦克内高呼道:“苏联红军绝不投降!”说罢,又传出了“砰砰砰”的几声枪响。接着就是死一般的沉寂。
看来,苏军坦克手在绝境中自杀了,德军只好不得已求其次,仍旧满怀喜悦地说:“将这辆重型坦克拉回去也是个大功劳。”
他们都是步兵,就近去弄了辆坦克来拉苏军的坦克。可是这辆坦克吨位太轻,拉不动苏军的庞然大物,于是就再弄了一辆坦克来拉。
两辆德军坦克拉动着苏军坦克出了壕沟,突然苏军的坦克点燃了火,启动起来,没有被德军坦克拉动,反而拉了德军坦克就走。
德军惊惶失措,纷纷发枪射向苏军坦克,但子弹打在钢甲上,只打出一个浅浅的坑洼,奈何它不得,那两辆被拖的德军坦克,因为目标近在咫尺,无从发挥火力,只好像驯服的羔羊,乖乖地被拖回到苏军阵地内。
原来,坦克内的苏军并未自杀,而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让德军坦克将他们拖出深沟,然后凭着自身强大的威力,反而俘虏了两辆德军坦克。
8、驾驶敌人的飞机
天空漆黑,月色全无,一架苏军飞机正悄悄飞行,准备在夜幕的掩护下轰炸德军的一个大型机场。然而,当苏机到达德军机场的外围时,被那里的雷达发现了,刹那间,高射炮齐发,苏机命中数弹,苏军飞行员眼看飞机就要坠落,要紧跳伞保存生命。
这里是德国后方,到处都是德军的部队,即使跳伞成功,仍要落入德军的陷饼,既然是遍地荆棘,那位飞行员干脆就降落到德国的机场上去。
机场是德军的防范重点区域,但他们万万想不到苏军飞行员会自投虎口,所以只在机场附近搜寻,而对机场却疏于戒备,居然让苏军飞行员安全地降落在空旷的机场上,很快隐没在黑暗之中。
苏军飞行员在庆幸之余,立即想到自身尚在重围之中,怎么办?要突出重围,谈何容易?他观察当时的形势,一面是漆黑一团的机场外围,一面是灯火辉煌的机场大楼。机场外围神秘莫测,而机场大楼又充满杀机,他当机立断,卸掉了降落伞,大摇大摆地向机场大楼走去。
他这一着果然灵验,途中也曾碰到了几批德军,但德军万万想不到面前走过的人是敌人,他们误以为这个飞行员是自己机场的工作人员。
苏军飞行员来到大楼附近的跑道上,跑道上有一架飞机正整装待发,里面坐满了乘客,可是驾驶舱里却空无一人,可能是驾驶员正在忙着什么事情尚未来到。苏军飞行员灵机一动,坐进了驾驶舱,他那身苏军的飞行服与德军的飞行服比较相象,机舱里的德方乘客,谁也没想到这人是敌人,丝毫没有引起警惕和恐慌,就在他们谈笑之中,飞机起飞了。
飞机飞出机场不久,就掉转了方向,向苏方飞去。当机上的乘客发现情况不对时,这架德军飞机和所有的德方乘客已成了苏军的俘虏。
苏军飞行员凭着胆略和机智,在危难之中,不仅解救了自己,还获得了一批战利品。
9、喇叭和大炮并用
一次,苏军著名将领瓦杜丁领导的方面军,将德军的一支部队压缩在一个山沟里。当时的形势是:如果硬打硬拼,还要损耗不少兵力和弹药;如果听其自然,德军当然不会束手就擒。瓦杜丁审时度势,决定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
瓦杜丁将军对前线指挥员利雅鲍康中校说:“立即向德军喊话,让他们投降。”
利雅鲍康下令停止射击,他用喇叭向被困的德军高喊:“德国士兵们,你们已被围困在我军的后方,抵抗是徒劳的,投降将受到优待。快派代表来谈判!”回答苏军喊话的是一阵高亢的炮火,正如预料的那样,德军仍要顽抗下去。
瓦杜丁将军笑道:“光施恩惠是不行的,还要给他们一点威严,你们师还有多少喀秋莎炮弹。”
利雅鲍康回答:“还可打三个排发。”
“那就先打两个排发,看看什么反映。”
天空中顿时出现了威力强大的弧光。苏军的喀秋莎大炮怒吼了。两次排发之后,德军还在抵抗,但枪炮声明显减弱了,而且显得紊乱不堪。
此刻,利鲍雅康的喊话声又响起来了:“德军士兵们,你们西前的是整整几个师的兵力,难道你们想全部死于非命,葬身于这条窄小的山沟里吗?”
德国人仍然用射击来回答喊话,但枪声稀落,炮声全无,看来,他们的战斗力越来越弱了。
瓦杜丁满意地笑了:“再向他们加点压力,把最后一个排发喀秋莎炮弹赏给他们,让德国人品尝一下挨打的滋味。”
火光再一次掠过严冬的大地,炮弹飞向了德军被围困的山沟。这次,德军已无反抗能力了。
利雅鲍康再一次喊话:“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我们的忍耐有限度的,快投降吧!我们希望你们能活着回去!”
15分钟后,德军的代表来到了苏军的指挥部,同意缴枪投降。这次战斗,苏军并没有损失一个士兵就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10、天兵天将克敌记
代号:“台风”行动。时间:10月份。目标:莫斯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贯以“闪电战”为特点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某年夏季攻势中占领苏联的基辅后,又疯狂地积集兵力,气势汹汹地要发动“台风”战役,妄图一举攻克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丧心病狂的希特勒,通过电台向全世界叫嚣:“我们将在莫斯科过圣诞节!”
面对洪水猛兽般的德寇,如何来扼制其嚣张的气焰?如何来保卫自己首都的安全..这一系列的问题,紧迫地摆在苏军部的各位将军面前。
“我认为,敌人的兵力过于强大,我军不如暂避锋芒,而不必为了一城一地之得失伤了元气。”
“不行,首都万不可撤离,首都一失,军心涣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认为,我们现在唯一的办法是结集各路部队,在莫斯科城外与德军决一死战!”统帅部会议室内,烟雾燎绕。将军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可是争来吵去,没有一个人的方案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万全之策。这时,有人开始注意到,他们中间有一位将军,时而翻看情报,时而查阅地图,笑而不言。
“喂,瓦西里将军,听听您的意见如何?”有人向他发问。
“我的作战方案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借助天兵天将。在中国,不是有个古老的说法,叫做天兵天将么?我这次要借助的天兵天将是..”瓦西里将军微笑着把他的计划娓娓道来。
“好,就照您的方案办!”最后,统帅部一锤定音。
10 月2 日,德军进攻莫斯科的炮声打响了。而瓦西里将军所预计的“天兵天将”也正式投入了战斗。原来,他所借助的“天兵天将”,是莫斯科冬日少有的严寒。这个绝密情报,是他从气象站的综合天气预报中获取的。严寒——这支苏军的“奇兵”,它一出现便迫使敌人残废的残废,染病的染病,倒毙的倒毙。它使敌人的坦克无法开动,大炮的瞄准镜失效;枪枝因冰冻而卡死。德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而苏军则派出了一支冬训有素的西伯利亚部队,发动了猛攻。德寇顿时溃不成军。从10月初的零下八度,到11月的零下40度,严寒这支“天兵天将”,冻死冻伤了德军11万多人,它配合苏军先后击溃了敌人100 余万。
一切都如瓦西里将军所预计的那佯,毫无御寒准备的法西斯德军所拟定的“台风行动”,就这样在苏军巧借的“天兵天将”面前,宣告破产!
11、挖空的一截树桩
“轰,轰轰轰..”一列满载军用物资的德国军用列车,在伊凡拉斯村附近的树林边经过时,遭到了苏联游击队的袭击,损伤惨重。
负责铁路保安工作的党卫军少校门德尔,立刻带领大批爪牙赶到出事地点。可是;游击队在炸毁列车后,还把车上的军用物资席卷一空,凯旋而归
气得门德尔嗷嗷直叫,这个盖斯太保头目心里嘀咕着,这几次游击队炸车计划的成功实施,肯定是事出有因。会不会是内部有了奸细,不然,游击队又
如何会这般准确地掌握军列的调运时刻呢?
然而,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德国军列这几次的屡遭不测,就与他面前十几公尺的一段树桩相关呢。
三天前,游击队接到苏军指挥部命令,不惜代价,炸毁某日在伊凡拉斯附近通过的德国军列。要炸军列,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军列经过的时刻表。队长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老侦察员莫巴克夫。
如何才能摸清楚敌人列车的运行规律呢?敌人内部又没有我们的内线,铁道线上隔十几分钟便有一辆敌人的巡逻车开过,无法接近,莫巴克夫接受任务后,一大清早就拿起望远镜在驻地的山头上向伊凡拉斯村附近的铁道线了望。只见铁路线像蛇一样在树林边逶迤,很明显,德国人为了防备游击队的攻击,把靠近铁道附近十几公尺范围内的树木全部砍断了,只剩一些长长短短的树桩,胡乱地横放着。
要查明敌人列车每天的运行时刻,只有到铁道边去守候。可如何才能接近铁路呢?莫巴克夫想着,一边又观察起铁路边的木桩来。
突然,一个奇妙的念头在他的心上一闪。
当天晚上,人们谁也不知道,也没在意,一段比人稍长的树桩,从山坡上滚了下去,一直滚到伊凡拉斯村旁的铁路边。
“失踪”了几天几夜的莫巴克夫突然归队,并把敌人军列的运行时刻,准确地报告了队长。于是,便有了本文开首的一幕。
原来,莫巴克夫挖空了一段树桩,并钻到里面,滚到铁路边去观察火车的运行规律。他的奇特设想,果然使他如期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12、瓦杜丁借尸诱敌
秋风萧索,苏联德温伯河畔。高大魁梧的前苏联红军沃罗温什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带着警卫员沿着河岸走着。将军是从指挥所里出来透透风的。
这是1943 年的秋天,最高统帅部发动的这次德温伯河会战按理能扭转大战形势。谁想德军反扑得很厉害,最高统帅部只能下命令避实击虚,实行战略大转移。可是我们这一支庞大的机械化部队,要从敌人鼻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能成吗?将军的头脑里一直转着这么一个问题。这时警卫员一齐指着河边高呼道:“司令官,有人在钓鱼呢。”
是谁有这份闲情逸致?瓦杜丁将军的目光朝警卫员指的方向扫去。哎,这人挺怪,将给大炮炸死的小鸟的细脑袋作诱饵。饿极了的大鱼,争相啄食着这奇怪的诱饵。
瓦杜丁突然得到启发,立即命令警卫员去弄一具刚断气的无名尸体来。
尸体毫不费力地搬来了。瓦杜丁饶有兴趣地审视着那尸体,满意地捋着胡子吩咐:“给他里里外外都换成一身苏军大尉军服,好好地乔装打扮一番,手里要死死抱住一个黑色公文包。我要让这死人起到比活人更大的作用!”
假大尉和公文包都被扔进前沿阵地,德国军队士兵的子弹呼啸着射中那假大尉,苏军前沿部队撤退到第二道战壕。
一个德军军官率先跳入苏军第一道战壕,他抬腿拨弄几下中弹倒下的假大尉,漫不经心地打开了那只公文包。当他打开最后一层时,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文件跳入眼帘:“沃罗温什方面军,最高统帅部队命令你们暂停进攻,就地在布克林转入防御!”这军官欣喜若狂,马上报告上级。德军最高指挥官下令:“密切注意苏联军队动向!”
远处,苏军阵地上,一个指挥所和几部电台在嘟嘟地不停“忙碌”。集结地域内,呜呜呜的警报声不断,苏军正准备反空袭。德军指挥官终于得意地笑了:苏联人啊,你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你们的传令官死在前线,绝密文件已在我抽屉里。你们死守布克林吧,我的炸弹要统统送你们上西天!
德军轰炸机凌空而起,呼啸着向苏军的假阵地倾泻无数炸弹,大量预备队秘密调往布克林。德军万万没想到,苏联红军主力已转移到德军防御力量薄弱的基辅北侧。此刻,在基辅北侧的一个高级指挥所内,瓦杜丁大将对那三个警卫员大笑道:“怎么样,这些德国活人在上死人的当啦!”
13、一千多亿度电光
有些看来很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却很简单。火、水、风、绳子、石头、炸药包,这些非常普通的东西,使用的办法也并非多么神秘莫测,之所以能在战争中发生奇效,就是在于“妙用”,前苏联元帅朱可夫用探照灯突破了德军防线就是一个成功战例。
1945年4月至5月的柏林战役,是苏德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德军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法西斯军队濒临灭顶之灾,但他们不甘心就此灭亡。1945年初,德军退守奥德河——尼斯河西岸一线,企图负隅顽抗。他们在20、40里的纵深内,构筑了三道防御地带,以柏林方向防御最强,柏林市为坚固筑垒地域。防御前沿和纵深有许多江河湖泊作掩护,德军防御
集团为“维斯拉”、“中央”两个集团军群,连同纵深内的战役预备队,其兵为为15 个师,其中有4 个坦克师,10 个摩托化师,共100 万人左右,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 辆坦克和自引火炮。德军还专门从退役军官中挑选了善于防御作战的哥德哈特·海因里齐上将,担任“维斯拉”集团军总司令,妄图把苏军阻拦在奥德河一线。
苏军的战役意图是,歼灭德军防御集团,夺取柏林,迫使德军投降。苏军航空兵六次拍摄了柏林及接近地和防御地带,制作了详细的地图、图表和精确模型。进行战役准备前,朱可夫想出一条妙计:黎明前发起进攻,用一百四十部对空探照灯突然照射敌前沿阵地,既可威慑敌人,又可控制红军进攻队形,防止因天黑出现混乱,他还组织部队试验了探照灯照射的效果。4月16 日清晨5 时整,晨曦微露,这时空中升起千枚五彩缤纷的信号弹,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这是苏军发起总攻的信号。霎时间,140 部探照灯,加上所有坦克和卡车的车灯一齐打开,1000多亿度电光射向德军阵地。照得敌人目眩眼花,惊恐万状。紧接着,数千门大炮、迫击炮和“卡秋莎”火箭炮开始猛烈轰击,德军整个防御阵地一片火海。在探照灯光和徐进弹幕掩护下,苏军步兵和坦克协同一致展开冲击。激战到黎明,苏军已攻克敌军第一阵地,开始攻击第二阵地,顺利地突破了柏林德军的坚固防线。
14、积雪与作战部署
雪花当空飘舞,漫天抒情。一会儿,风停雪止。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某天一场总攻之前,苏德两军的阵地上都是白雪皑皑的。
寒冷的空气稍稍转暖了些,苏军某集团军参谋长毕契卡走进了掩蔽部。毕契卡呵了口气,又拍着那制服上的金晃晃的肩章,上面堆积的雪花迅速融化开来。这个常人不会留心的细节却让集团军炮兵司令加里宁瞧在心里,马上眉开眼笑:“哎,本来对德国军队前沿阵地的兵力配备不清楚。风雪才停,德国人肯定要清理工事中的积雪,这不是个摸清敌情的良机吗?”过了一会儿,炮兵司令加里宁突然放下手中的望远镜,从了望台匆匆返回指部。
“立刻通知各部队指挥员,马上到司令部开会。”他一走进司令部便对参谋瓦里斯上尉下达了命令。
“是!”上尉迟疑了一下,现在离总攻击只有35 分钟了。
“执行命令!”将军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瓦里斯随即冲出了大门。几分钟后,指挥员全部坐在了司令部的会议桌边。
“召集大家来,是要更改一下我们原先的作战部署。”加里宁单刀直入,把开会的意图讲了出来。
他这轻轻的一句,像滚沸的油锅中滴了水,会场上爆炸开了。
“将军!现在离进攻只有半小时了,怎么还可以更改作战部署?”谢尔林夫上校第一个发问。
加里宁将军看了谢尔林夫一眼,提高了嗓门对大家厉声说:“大家不要吵了,我们这次进攻,炮火袭击的重点应该改为敌人的第二、第三道堑壕。请各位立即回去调整部署。2 时正准时发起进攻!这是命令!”
指挥员们知道既然是命令,便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便一个个跑回部队去执行命令。
2 时正,战斗打响了。苏军的炮火像长了眼睛似的很快摧毁了德军的隐蔽工事,为步兵的突击扫平了道路。战斗取得了全面胜利,还俘虏了德军司令官门德尔将军。
在解押门德尔的路上,这位战败的将军问瓦里斯上尉:“我们的工事隐蔽得天衣无缝,请问你们的司令宫怎么会发现的?”
“这,我也不清楚。”瓦里斯上尉说。
当他把这段对话讲给加里宁将军听的时候,将军哈哈大笑了起来。
“瓦里斯,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我不过是受了积雪的启发。”
“积雪的启发?”瓦里斯给说糊涂了。
“对,我在发布更改作战部署命令之前,一直在认真观察德军阵地。当时不是刚巧下过一场大雪吗?我发现,德军第一道堑壕前积雪洁白,一公里正面只有几处湿土,而第二、三道堑壕前的积雪已成褐色。这说明,第一道堑壕是个假象,其实没人,而第二第三道堑壕才是敌人主力所在。由此推断我们原先把进攻重点放在第一道堑壕是错误的。”
“我明白了。”瓦里斯上尉笑着说。
15、斯大林在会谈中
德国战败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商谈处理德国和出兵日本等重大问题。
作为盟军,又作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战争中前苏联和英、美两大国之间,经常出现不协调的地方,但各国都表现得比较克制,采取了求同存异的策略,保持各国之间团结一致,取得对德国战争的胜利。
现在战争中的不协调又反映到谈判桌上来了。在会谈之前,三国之间纵横捭阖,软硬兼施,都想为己方取得更多的利益。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去世,继任总统杜鲁门因为“初出茅庐”,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得较为谦恭礼让。
然而,就在会谈正式开始之时,杜鲁门却一反常态,以强硬的姿态反对苏联人的立场。因此,英国首相丘吉尔私下对人说:”杜鲁门好像在一夜之间变成为另一个人了。”
其实杜鲁门还是那个杜鲁门,促使他转变态度的是他在前不久获悉,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试爆成功了,既然自己掌握了核武器,杜鲁门的腰杆子硬了,嘴巴子也凶了。他在会议上甩出了这张王牌,想逼迫苏联作出让步。
不过,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斯大林,斯大林对杜鲁门的这张“王牌”并没有出现惊愕的神色,态度高深莫测,似乎对美国的新式武器不屑一顾,依然态度强硬,坚持自己的立场。
出现惊愕表情的倒是杜鲁门,当他提到“一种破坏力特别巨大的新式武器”时,他紧张地注视着斯大林的表情,结果使他大失所望。当时他觉得:难道苏联也掌握了核武器了?否则斯大林为何如此镇静呢?
事实是苏联当时并未掌握核武器,而且斯大林听了杜鲁门的话后确实非常惊愕,但他善于克制自己,不露声色,也没让美国使用核讹诈在会谈中占到任何便宜。当斯大林回到住所时,立即将这消息告诉了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指示国内加紧核试验。
四年后,苏联也试爆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
16、三亿美元的诱饵
20 世纪70 年代初,前苏联政府向美国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个意向,准备出资3亿美元引进先进技术,在国内制造100 架巨型客机,如果美国不感兴趣,苏联将同别国合作。
当时美国的飞机制造业正处于不景气时期,各大飞机厂商都想把这笔大生意抢到手中。但苏联礼貌地提出了一个条件,为了比较、鉴别,要事先派员到厂家进行参观。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一部分人认为,苏联人合作是假,参观是真,一旦让其观察到了本厂高科技的先进工艺,他们就会背信弃
义,答应他们的要求,无异是“开门揖盗”。
另一部分人却认为,他们要引进先进技术,当然需要进行考察,这个条件无可厚非。
他们反复讨论,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即在苏方代表参观时,在关键的技术问题上留一手,就是将机身加宽的特殊材料加以保密,这样就不怕苏联人耍什么阴谋诡计了。
苏方代表团依约来到波音公司考察参观。他们一个个温文尔雅,并无可疑举动。只是认真的观察,细心的琢磨,当涉及到加宽机身的特殊材料时,波音公司的人员就缄口不谈,或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苏联人也很知趣,并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于是参观考察圆满结束。苏联代表团答应回国后即向政府提出正式报告。波音公司认为3 亿美元的巨额生意已是囊中之了。
谁知前苏联代表团回国后如同飞去的黄鹤,从此杳无音讯,使得波音公司望眼欲穿。他们没能等到苏联引进他们先进技术的合同书,却等到了一则消息:苏联在报刊上刊登,他们将自己制造巨型客机了。
波音公司在震惊失望之余,仔细地回顾了那次苏方代表团来厂参观的全过程,终于觉察到代表们穿的鞋子有些异样,问题会不会出在鞋子上?
是的,问题就出在鞋子上。苏联代表团人员穿的鞋子在底里装有磁铁,他们在参观时将加宽机身的特殊金属材料的粉末吸入鞋底,回国后化验了这些粉末,找到了生产这种特殊材料的奥妙。
原来,苏联的所谓引进技术本是“虚晃一枪”,实际上是以3亿美元的生意作为诱饵,来骗取波音公司上钩。
17、异国的孪生兄弟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天,在美国的一家电影院门口,一个美国人和一个前苏联人相遇了,两人年龄相同,身材相同,而且面貌酷似,简直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于是两个人都惊讶地发出了“啊——”的一声。
所谓“无巧不成书”,而“书”是作家创作的,不乏虚构的成份,这里讲的却是真人真事。有些人不相信两个国度里的人竟会长得一模一样,其实这完全有可能的。
无独有偶的是,苏联人是克格勃的间谍,美国人是硅谷的汽车司机,而苏联人正要探听美国硅谷的秘密。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海边。它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微电子工业中心,微电子产品用于工业上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用在军事上将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克格勃一直把目光注视到硅谷,苦干没有机会进入那个戒备森严、高度保密的地区。
这对“孪生兄弟”在“啊——”的一声惊叹之后,很快就交上了朋友,从此就像“挛生兄弟”开始了亲密的交往。在交往中,苏联人对美国人的历
史、家庭、生活习惯、性格、爱好都了如指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美国人
就神秘地失踪了。但仍有人在硅谷担任司机,这是苏联人冒名顶替的。
这个办法简直太巧妙了,除了这个苏联人及其单线领导的上司外,谁也不知道他是司机的“冒牌货”。
苏联人从此驾着美国人的汽车出入于硅谷的秘密仓库,没有人怀疑他,更没有什么人看出什么破绽,他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克格勃所需要的一切情报,如数地送到了克格勃的总部。
这个“调包计”含有过多的巧合成份,但由此可见,克格勃布下的间谍网有多么庞大,使用的手段有多么巧妙啊!
18、克格勃趁火打劫
1977 年8 月27 日凌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突然发生了大火,偏巧大火发生在保存机密文件的第8 层楼,而且很快蔓延至居住着大使馆人员的9楼。
使馆人员被大火惊醒,手忙脚乱地使用大楼内的消防器材来扑灭大火。这些外交人员在政治、外交、军事乃至社交领域无愧于专家的称号,但对扑灭火灾却是外行,火势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烧越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得求助于苏联消防机构前来救火。
苏联的消防车很快来到美国使馆,数十名精壮的消防队员头戴安全盔,身穿防火衣,携带各种新式消防器材,采用打、砸、断、扑等多种手段,不多久就降服了火魔。
脱离了危险的使馆人员万分感激这些灭火英雄,而消防队员则大度地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当使馆人员进入烟雾镣绕的现场进行清理时,发现所有的保险箱已被打开,里面的机密文件悉数不见。他们怀疑消防队员趁火打劫,但又没有证据,想提抗议又无理由,消防队员是自己请来的客人,客人已经顺利地完成任务,凭什么对人家无端加以非议和指责呢?
尽管如此,这场大火发生得不明不白,文件丢失得更是不明不白,其中定有奥妙,但纵有奥妙,也是不明不白,只好自吞苦果。
但是,苏联的克格勃是明白的,消防队员中有一名特殊队员,叫谢普塔,他是个开锁专家,能够在烟雾弥漫的大火中打开保险箱,他在扑灭大火时特别“积极”,充分发挥了他的专长。
机密文件的公开被盗与秘密失窃引起的后果虽然是不同的,但美国及其同盟者的整个战略部署都要重新调整,损失还是惨重的。
19、勃列日涅夫妙语
1972年5 月,美苏首脑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在克里姆林宫握手会谈。在尼克松眼里,勃列日涅夫是个刻板、阴冷的人,他既没有列宁的超群智慧和政治才能,又没有斯大林的超人铁腕和无度权欲,更缺乏赫鲁晓夫的独立思考、改革灵感和非凡精力。不过,这位平庸的苏联领导人,有时也表现出一点幽默感。
尼克松听说,有一次,勃列日涅夫在接见一个西欧代表团时,有人提到华约的武器装备数量超过了北约,美国对此颇为忧虑,当时勃列日涅夫说:“美国政府的态度,本人是很明确的,这使我想起了西欧的一则幽默故事:母亲对女儿的早恋很是气愤,她对朋友说:16 岁就交上了男朋友,却忘了母亲32 岁的生日。”大家都认为勃列日涅夫这次说得很妙。
这一次会谈中,尼克松当面领受了勃列日涅夫不慌不忙地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俄罗斯农民,徒步前往一个偏僻的乡村。他知道方向,但不知道有多远,当他穿过一片桦树林时,遇到了一个老樵夫,就问他离该村子有多远?老樵夫说:‘我不知道。’农民吸了一口气,便撒腿走了。突然老樵夫大声嚷道:‘顺着道儿,再走15分钟就到了。’农民感到莫名其妙,转身问:‘那刚才干嘛不说?’老樵夫慢慢答道:‘我先得看你的步子有多大啊。”
尼克松听明白了,勃列日涅夫把自己比作“椎夫”,把尼克松比作“农
民”,要他在谈判中先走一步。
20、狮身人面的石像
在埃及金字塔前有一尊狮身人面像,长57 米,高20 米。传说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克弗伦为了使他的形象水垂青史,下令为他雕一座象征威严、象征力量的石像。当时,育一位名匠把一块坚硬的岩石雕刻成一只石狮子,狮子的头是按克弗伦的面貌雕成的。雕成后把它放在金字塔前,人面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表示古埃及人是信奉太阳神的。以后,埃及人又陆续雕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狮身人面石像。
1843 年,俄国的沙皇曾经从埃及虏掠了一部分狮身人面石像,把它们放在皇宫里自己欣赏。
整整100 年过去了,我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将从埃及金字塔、沙皇的皇宫转到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博物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克弗伦,也不是俄国的沙皇,而是前苏联的一位考古老学者。
这位老学者,一天来到列宁格勒博物馆,停留在一座狮身人面石像前,仔细观察了一番后,惊奇地说:“想不到这狮身人面像竟然得了‘消瘦啦。”
旁边有位博物馆的管理员听了老学者的话,笑着问:“您说它‘消瘦了,有什么根据吗?”
老学者说:“我曾经看过这狮身人面像的档案,清楚地写着它的身高、身长、腰围和颈粗,可现在看来,已变得瘦小多啦。”
管理员说:“是啊,我们发现,在石像周围的地上,常常出现一层层的粉未,冬天更严重,粉末中还夹带一些细小的沙粒呢。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呢?”
老学者说:“从埃及和我们这里的气候相比较,就可明白它‘消瘦’的原因,我们这里的空气比埃及潮湿,潮湿的空气里,含有很多水份,水联合氧气和硫酸气,一齐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样,石像的结构就变得越来越松了。”
老学者只轻轻抚摸了一下狮身人面石像,手指上就沾了一大块粉末。他指着石像继续说:“石像身上原有无数缝隙,而我们列宁格勒的冬天比埃及寒冷多了。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石像的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水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十分之一,于是就拼命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伸张力是巨大的,它能使指头大的面积受到5000 斤的力,把石像的裂缝撑大,于是就会有粉末掉落下来。”
管理员高兴地说:“先生,看来石像的‘消瘦病’被你摸到病根了,那么再请您开个‘药方’吧。”
老学者说:“请你们把石像的全身涂满油脂,把所有的缝隙全部堵塞住。这样,空气和水份就无法再向它进攻了。”
管理员向馆长汇报了老学者的话,就按照这个“药方”为石像“治病”。
以后,那狮身人面石像果然再没有“消瘦”下去啦。
21、伊凡趣煮斧头计
俄国有这么一个传说——
有个名叫伊凡的砍柴人,一天上山砍柴迷了路,黄昏时在荒凉的山坳里发现有一户人家。“里面有人吗?”饿极了的伊凡上前敲门。
出来开门的是满脸打皱的老太婆。
“亲爱的老奶奶,您老人家好!”口齿伶俐的伊凡又是敬礼,又是请安。
“我想借个宿,行吗?”
老太婆说:“行呀行呀,住到柴房里去吧。”
“老奶奶,您再行行好,我一天没吃东西了。”
“可是我家也没什么可吃的,好在天很快就要亮的,你就忍耐一夜吧。”
“真小气!”伊凡心里骂道,脸上却仍然陪着笑:“啊,没关系,没关系。
不过,你锅子总是有的吧?”
“你煮什么吃呢?”老太婆好奇地问。
“煮斧头。”伊凡从腰间取出斧头在水里洗得一干二净。
“煮了斧头怎么能吃呢?”
“您没吃过吗?很好吃呢!”
老太婆想看个究意,就把锅子借给了他。
伊凡把斧头和水放进锅,烧了起来。一会儿,水饶开了,他尝了一口水说:“要是放上一点盐就好了。”老太婆就给了他一些盐。
伊凡又尝了一尝说:“要是再加一点油,味道就更妙啦!”老太婆又给了他一点油。
伊凡把油放了进去,搅了搅一尝,又说:“要是再加一点土豆,味道一定还要好吃。”老太婆又拿出一捧土豆。
最后伊凡说:“可以吃啦,我们一起来吃吧,不过,最好再加点面粉。”
老太婆这时知道上了当了,不过已到了这一步,也只好忍痛挖了一碗面粉。这时一锅面糊糊烧成了。伊凡取出斧头洗了洗放好,然后很有礼貌地说:“亲
爱的老奶奶,我们一起请吧!”
22、锡制纽扣失踪案
100多年前。俄国首都彼得堡。
朔风凛凛,瑞雪霏霏。气温突然下降到零下30 度!
军营里开始发军大衣了。嗨,崭新的军大衣穿在身上有多暖和呀!
可是,一会儿,士兵们都叽叽喳喳议论起来:“咦,军大衣上怎么连一颗纽扣也没有呢?真是太奇怪啦!”
就连沙皇的卫土穿的军大衣也没有纽扣,沙皇知道了这件事,很光火,传令把监制军大衣的大臣传来问罪。
太臣说:“这事儿就怪啦,我曾经到过制军大衣的工厂去的,亲眼见制衣厂的工人把一颗颗银光闪闪的锡纽扣钉上去的呀!”
沙皇吹胡子瞪眼睛:“可是事实上,现在连半个纽扣也不见了!你快去查一个清楚,到底是谁在搞破坏!”
大臣吓得连声说“是”,马上到仓库里去调查。
管理仓库的官员说:“军大衣运来时,确实是有锡纽扣的,一直到发放军大衣时才打开仓库,那时没注意去查看纽扣,不过现在还剩下一部分军大衣。”
大臣取过一件查看,也没有锡纽扣,只是在钉扣子的地方,有灰色的粉
末。奇怪,锡纽扣怎么失踪的呢?大臣百思不得其解,忧愁极了。
大臣有位朋友,是个化学家。他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大臣道出了锡纽扣失踪的秘密。大臣把科学家引荐给沙皇。
科学家对沙皇说:“锡有个特性,在摄氏13.2 度以下,就会慢慢变成松散的灰色粉末。而现在气温已到了零下30 度,怎么还能期望锡纽扣不失踪
呢?”
沙皇还不大相信,科学家就拿了一个锡酒壶放到皇宫外的台阶上。几天后再去看,手一碰上去,那锡酒壶果然变成了一堆粉末。
于是,那个大臣被宣告无罪。
23、俄军巧施易帜计
在克里木战争中,土耳其及其盟军进攻远东地区,仅是全面战争中的一个侧翼行动,其主要的军力则投放在黑海。由于盟军船多兵足,他们专门组织了一支补给舰队。这支舰队由土耳其海军元帅奥斯曼统率,以保障盟军的生命线。
俄军舰少兵寡,于是避实就虚,专找这支以木制运输船为主的补给舰队作战。在高加索西海岸的巴统,俄军找到了战机,袭击了这支补给舰队,迫使它退入锡诺普海湾等待盟军来援。
一天早晨,锡诺普湾被浓雾笼罩,一支不明身份的舰队从远处徐徐向海湾驶来,奥斯曼立即警觉起来,他将运输木船困在内间,而将担任护卫任务的铁甲战船在外侧警戒,严阵以待。
浓雾渐渐消散,奥斯曼终于看清了来舰悬挂着“米”字旗,他不由大喜过望,他盼到英国援兵来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及至靠近,8 艘英国军舰突然一齐转身,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着土耳其舰队,刹那间,“米”字旗降落下来,白“十”字的俄国军旗迅速升起,原来这是一支俄国易帜的舰队,臭斯曼不由大惊失色,指挥部属仓促应战。
但为时已晚,土耳其的炮手尚未到位,俄舰的720 门大炮就一齐打响了,仅几分钟时间,就把土耳其的运输木船打得碎木横飞,尸体飘浮。土耳其满装弹药的船只也被打得起火爆炸,顿时,水啸冲天,火映水面,土耳其舰队丧失了战斗能力。
这时,岸上的38 座土耳其炮台赶忙开火救援,但俄舰已进了炮台的射击死角,土耳其的海岸炮火不仅打不到俄军,而且由于硝烟弥漫,视野模糊,
反而打到了自己的舰船上。
奥斯曼见大势已去,下令突围,但俄军已包围严密,哪能容他逃脱,不久,奥斯曼的旗舰击中下沉,自己也被俄军俘虏。
此役,俄军巧施“易帜”计,抢到了有利的战机和主动的地位,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胜利,共击毁土耳其舰船15艘,伤敌3000余人,俘敌200余人,将锡诺普海岸的土耳其炮台夷为废墟,取得了黑海的制海权。
24、俄军巧施易帜计
在克里木战争中,土耳其及其盟军进攻远东地区,仅是全面战争中的一个侧翼行动,其主要的军力则投放在黑海。由于盟军船多兵足,他们专门组织了一支补给舰队。这支舰队由土耳其海军元帅奥斯曼统率,以保障盟军的生命线。
俄军舰少兵寡,于是避实就虚,专找这支以木制运输船为主的补给舰队作战。在高加索西海岸的巴统,俄军找到了战机,袭击了这支补给舰队,迫使它退入锡诺普海湾等待盟军来援。
一天早晨,锡诺普湾被浓雾笼罩,一支不明身份的舰队从远处徐徐向海湾驶来,奥斯曼立即警觉起来,他将运输木船困在内间,而将担任护卫任务的铁甲战船在外侧警戒,严阵以待。
浓雾渐渐消散,奥斯曼终于看清了来舰悬挂着“米”字旗,他不由大喜过望,他盼到英国援兵来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及至靠近,8 艘英国军舰突然一齐转身,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着土耳其舰队,刹那间,“米”字旗降落下来,白“十”字的俄国军旗迅速升起,原来这是一支俄国易帜的舰队,臭斯曼不由大惊失色,指挥部属仓促应战。
但为时已晚,土耳其的炮手尚未到位,俄舰的720 门大炮就一齐打响了,仅几分钟时间,就把土耳其的运输木船打得碎木横飞,尸体飘浮。土耳其满装弹药的船只也被打得起火爆炸,顿时,水啸冲天,火映水面,土耳其舰队丧失了战斗能力。
这时,岸上的38 座土耳其炮台赶忙开火救援,但俄舰已进了炮台的射击死角,土耳其的海岸炮火不仅打不到俄军,而且由于硝烟弥漫,视野模糊,
反而打到了自己的舰船上。
奥斯曼见大势已去,下令突围,但俄军已包围严密,哪能容他逃脱,不久,奥斯曼的旗舰击中下沉,自己也被俄军俘虏。
此役,俄军巧施“易帜”计,抢到了有利的战机和主动的地位,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胜利,共击毁土耳其舰船15艘,伤敌3000余人,俘敌200余人,将锡诺普海岸的土耳其炮台夷为废墟,取得了黑海的制海权。
25、高尔基巧装蛋糕
大文豪高尔基(1868—1936年)在童年时,曾在一个食品店干过活。因为高尔基嗜书如命,伙计们笑他是个白痴,可高尔基毫不在乎,我行我素,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有一次,一个刁钻古怪的顾客送来一张奇怪的订货单,上面写着:“订做九块蛋糕,但要装在四个盒子里,而且每个盒子里至少要装三块蛋糕。”大伙计看了订货单,很为难:“先生,这,这哪行呀?”
顾客傲慢地说:“贵店不是以讲信誉闻名远近吗?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成。嘿嘿,今后还是把招牌砸掉拉倒!说罢扬长而去。
大伙计不敢再说什么,马上向老板汇报。老板也觉为难,只是含糊地说:“装了再说罢。”大伙计伤透了脑筋,碰坏了好几块蛋糕,也没法照订货单
的要求装好。
“老板,让我来试试吧。”高尔基拿起那张订货单,认真读了一遍,终于鼓起勇气这么说。
“你?不做错生意就不错了,还想逞能!”大伙计对高尔基嗤之以鼻。
高尔基坚定地说:“这有什么难,比点钞票还便当,我来装吧!”他先将九块蛋糕分装在三个盒子里,每盒三块,然后再把这三个盒子一齐装在一个大盒子里,用包装带扎紧。
大伙计不服气地摇摇头说:“怎么能用不一样的盒子装呢?而且还有一个盒子没装蛋糕。”
高尔基反驳道:“难道订货单上限制盒的大小和不能套装吗?”
大伙计无言以答。老板也不知是否符合,怀着惴湍不安的心理等着顾客的验收。
不久,顾客来到柜台边,以挑剔的眼光仔细检查了一遍,的确无暇可击,便怏怏地提着蛋糕走了。一向把顾客当作皇帝的老板和大伙计,终于松了一口气。从此,他们开始尊重起聪明的高尔基了。
26、防毒面具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伊布尔与英法联军作战,首次使用了秘密武器——毒气。这使联军的许多士兵丧失了性命,阵地上乱作一团,不战自溃。
毒气投入战场后,德军气焰嚣张,令英、法、俄等协约国惊恐不安。为此,这些国家都派出了本国著名的化学家来到前线,研究对付毒气的对策。俄国著名化学家泽林斯基来到前线,立即进行细致调查。他到部队了解毒气弹爆炸时的情况,并向从毒气弹下死里逃生的士兵询问,结果发现,这些侥幸保命的士兵,是在毒气袭来之时,把头蒙在军大衣里,或者把脸钻到松软的泥土里才死里逃生的。经过考证,泽林斯基意识到:毒气之所以没能夺去这部分士兵的性命,是由于军大衣的毛和松软土壤把毒气吸收了的缘故。那么,什么东西吸收能力最强呢?泽林斯基做了几种试验,认为木炭具有吸收气体的奇特作用。实验证明,木炭不仅能够吸收气体,而且因为它有多孔的结构,还能够使新鲜空气畅通无阻。事不疑迟,泽林斯基凭着他的博学,立即采用一种特殊的化学处理方法,制出了一种防毒效能很高的“活性炭”来。在另一位俄国同事的协助下,经过多次论证,很快设计制成了一幅能戴在头部的防毒面具:在一个面罩前安上一个短粗的小罐,罐中装着特制的活性炭,让它恰好罩在鼻子上。当毒气袭来通过活性炭时,毒气被过滤掉,新鲜空气却能保证供应,不致令人感到难受。
泽林斯基的发明被迅速送到协约国的最高指挥部,正为如何防毒绞尽脑汁的军事长官和化学家们欣喜万分,可又不敢相信这小玩意儿真能防毒。便小批量生产了部分面罩送往前线试验。
那天,联军部分士兵装备了防毒面罩摸到德军前沿,德军见状大惊,抵抗不及便退。联军士兵亦不追击。片刻,只听空中传来爆炸声,接着是一片黄绿色的烟雾腾空而起,朝联军阵地飘来。奇怪,联军士兵安然无恙。于是,联军立即批准泽林斯基此项发明。联军广泛使用防毒面具后,德军的毒气战终于再也无法显威。以后,防毒面具也成了士兵们的常备武器。
27、反常的炮步协战
在苏联的波列科普地区,德军凭借坚固的纵深工事阻挡着苏军第三近卫步兵师的进攻。在一度沉寂之后,苏军300 门大炮齐声怒吼,炮弹像暴雨般地落在德军的第一道壕堑上。
德军隐蔽在深深的壕堑内,躲避炮轰,以逸待劳。他们居然还兴致勃勃谈论着:
“俄国佬的炮火尽管猛烈,却也奈何不得我们。”
“别麻痹大意,炮火轰击之后,就是步兵冲锋,又是一场殊死的拼杀。”
德军议论的是炮步协战的一般常识,果然苏军在炮击15分钟后,以50%的炮火向敌后阵地延伸,50%的炮火停止轰击,这是步兵冲锋的前兆。刹那间,苏军阵地上矗立起无数条黑影,接着,枪声大作,德军忙各赴射击位置,迎战苏军步兵的进攻。
在这钟情况下,苏军的火炮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因为两军近战,炮火不长眼睛。无法只打敌军不打己军。所以德军也不怕暴露。可是当德军刚一暴露,苏军的300门火炮齐发,轰击德军的第一道壕堑,把德军击毙于阵地前,当然,苏军步兵也难以幸免于难。不过这里苏军使用了一个计谋,蠢立于阵前的黑影,只是藏身于战壕里的苏军举起的数百个草人。
这个情况,当时德军并不知道内情,他们丢下了大量同伴的尸体后又躲进深壕中了。可是苏军的炮火又向后延伸了,这次德军的指挥官们可捉摸不透了,他们心有余悸地议论道:
“俄国佬真是不要命了,与咱们玩起了同归于尽的手段。”
“咱们可不能上当了,千万不要暴露自己,免得受炮火攻击。”“可是,俄国的步兵再次冲锋怎么办呢?”
“不怕,等他们冲近了再说。”
然而,苏军步兵并没再次冲锋,只是大炮一会见轰向第一壕堑,一会儿又向后延伸,弄得德军打也不是,躲也不是。
苏军经过几度飘忽不定的轰击后,终于射起了一颗绿色的信号弹,这个信号弹标志着苏军停止了攻击,德军这才有了喘息机会,他们经过极度紧张之后,懈怠地倒在堑壕内休息,可就在这时,苏军步兵发起了冲击,趁德军不备之时占领了他们的阵地。
苏军运用了这次反常的战术,终于获得了彼列科普战役的胜利。
28、高空飞行的奇迹
一架先进的作战飞机,其造价是十分昂贵的,但优秀的飞行员,其价值比飞机更为贵重,因为培养一个飞行员,比造一架飞机更为困难,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双方都把击毙对方的飞行员和保护自己的飞行员作为重要手段。
1942 年3月下旬,苏军茹甘中尉驾驶的飞机在完成了对德后方轰炸任务返航时,不幸被德军的战斗机击中了,机身迸出一团火花,眼看就要坠落,他当机立断,命令机组人员立即跳伞。此时飞机高度大约在7000 米上空,领航员奇索夫大尉在跳出机舱时,正遇到了一架德军战斗机横空飞来,梭梭机枪子弹向他袭来。他经验丰富,推迟开伞时间,使自身飞速下坠,避免了袭击。但由于没有及时开伞,他的身体陷于螺旋形的快速翻滚之中,随着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大,翻滚的速度也越来越大,根本无法控制,也无法将伞打开,    不一会,他就陷于昏迷之中。从这么高的空中坠下,看来是难逃厄运了。
再说,茹甘中尉跳出机舱后,也遭到了德军的袭击,但未被击中,他及时地打开了降落伞,平安地降落在一片林问的空地中。
这里已是苏联的领土,有几个苏联骑兵在林间找到了茹甘,茹甘感到很奇怪,怎么会有人主动来寻找他。
骑兵告诉茹甘,他们先发现了另外从机上降落的人员,所以闻讯前来搜寻的,接着,骑兵把茹甘领进了村子里。
在村子的一间屋子里,茹甘意外地发现了奇索夫大尉。他欣喜地欢呼:“大尉同志,你后来终于打开了降落伞了吗?”
奇索夫指着屋角的降落伞说:“它原封未动地在那儿哩!”
这真是奇迹,从7000 米的高空摔下来,不依靠降落伞,居然没有摔死!
原来,奇索夫摔在一条堆满积雪的山沟里,并且沿着山沟下滑,积雪阻滞了他下滑的速度,使他不仅保存了生命,而且一点都没有受伤。
奇索夫不无骄傲地说:“如果我打开了伞就可能被敌机击毙,就不可能产生这个奇迹了。”
“是的,”茹甘同意地说,“奇迹与智慧是联系在一起的。”
29、舞红旗奶牛助战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支前苏联游击队潜入敌后,奉命炸毁德军的一座重要桥梁。
桥,就在眼前了,可是很难接近它。因为桥上有岗哨,桥下还有巡逻兵,德军看守太严密啦!埋伏在树丛中的游击队员们急得直冒冷汗。
游击队员维奥多夫东张西望,忽然看见德军营区附近有个奶牛场,那里有几十头奶牛,猛地计上心来,笑着说:“我看还是请奶牛来助战吧!”
“请奶牛助战?”旁边的游击队员大为疑惑,“奶牛能听你的指挥?再说,奶牛和炸桥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诸君请莫着急。”维奥多夫也不答辩,跑到队长身边“叽哩咕噜”耳语了几句,队长连连点头,维奥多夫就沿着树林,向奶牛场的方向跑去。
钻出树林,维奥多夫匍伏到奶牛场里,躲到一个角落里,在那里敌人无法看到他,只有奶牛们向这个陌生人行注目礼。忽然奶牛发现这个陌生人从怀里抖出一面红旗,还起劲地挥舞个不停。刚才还安分守已的奶牛,此时像着了魔似的,纷纷冲出牛场,向四处狂奔了起来。它们奔到路上,它们奔到山上,它们奔到桥上..
守桥德军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吆喝着分头去围追堵截,兵力马上分散开来。在这一片混乱中,端着冲锋枪的苏联游击队迅猛地登上桥头。他们消灭了桥上仅有的几个德国守兵,布置好了炸药,“轰隆”一声,桥梁炸得零件四分五裂,腾空飞起。德军发觉上当,调头回来时,已经晚了。
游击队员凯旋而归。这时,大家已知道了维奥多夫调动奶牛助战的诀窍了:原来,红颜色能刺激牛的神经,使它如醉似狂。斗牛场上的斗士,不就
是舞动鲜红的布中,挑逗和触怒公牛的吗?
30、罗金巧夺顿河桥
“德军将向顿河撤退,我们一定要夺取敌纵深卡拉奇附近顿河上唯一剩下的一座桥梁!”苏联红军第二十六坦克军军长罗金少将在作战会议上布置战斗任务。
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1942年11月21日。两天前,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周围地域开始了全线反攻,现在将要全线追击德军。而且要超越敌人,切断33万逃敌的退路,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啊!
此刻罗金少将环视了一下参加会议的指挥官们,侃侃而谈:“这次行动,靠硬拼硬打,是无法抢占顿河桥的,我们应该用心理诈术来智取,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楚汉战争中,汉将张良曾用‘四面楚歌’的攻心战,瓦解了楚军军心,这就是一反常规,巧用心理诈术的范例。今天我们也应该一反常规,给敌人造点错觉..”
22日凌晨三时,星星还没有降落,曙光还没有升起,苏军二十六坦克军先头部队的上百辆坦克全部开着明亮的车灯,成一路行军纵队,沿着从奥斯特罗夫到卡拉奇的公路,穿过德军数十公里的防御阵地,向顿河桥开进。
以德军的眼光看,苏军坦克夜间进攻不可能开大灯,自己暴露自己;也不可能不讲战术,排成纵队开进;更不可能不开枪、不开炮,前来送死。因此,他们深信不疑地把这支部队当作自己人,一点儿也没去查问,就让这些坦克大摇大摆地开了过去。
在顿河桥的上空,升起了七颗红色的信号弹。它在黎明中闪闪生辉,同天空中种种奇妙的颜色相比,它的色彩显得最为醒目,最为动人..
31、条条绿色的火焰
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一次,德军在追击苏军时,遇到了苏军一个连的坦克兵力,发动凶猛进攻。此时,苏军的弹药殆尽了,看着苏军坦克连零星的枪炮声,德军觉得敌人已陷入束手待擒的绝境了,更是气势汹汹地紧逼过去。就在此时,苏军的坦克突然一齐开炮,炮弹拖着一条条绿色火焰飞了过来。不一会,冲在最前面的一辆德军坦克中弹起火了。
“停止进攻,立刻后撤!”德军指挥官发出了命令。
被奇怪的绿色火焰弹吓懵了的德国坦克兵正巴不得上司下达这样的命令呢,自然一个个调头鼠窜了。
“这种绿色炮弹一定是苏联人的新式武器。”
逃回营地的德军指挥官们忧心忡忡。因为这种绿色武器是他们首次碰到的,如何来抵御它呢?他们召集了专门的军事会议,郑重其事地研究开了。
“哈哈哈..想不到德国鬼子被几个信号弹给吓跑了。”就在德军指挥官们喋喋不休地研讨如何对付苏军的“新式武器”时,苏军坦克连的官兵却乐开了。德国官兵无论怎样也不会想到,他们遇到的带绿色火焰的特殊炮弹,不过是苏军在弹药用尽时,迫于无奈,坦克连连长于情急之中,才下令用信号枪装上绿色信号弹,这是一种实际上杀伤力很小的武器而已。然而,苏军的这种急中生智的措施,却实实在在地打退了一次敌人的强大攻势。
32、苏军的电筒兵团
1944年7月某日,苏军准备在利沃夫方向实施重点突击。为了转移德军的视线,减轻苏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压力,苏军几个集团军的指挥官们在一起商讨,如何把敌军从主要攻势方向上调离,以分散敌人的兵力部署。
围着长会议桌,指挥官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个接一个被否决了。最后,少校瓦里特献计道:“我只需30个士兵和30辆汽车就足够了。”当瓦里特少校轻声地这么一讲,许多指挥官们都向他投来了怀疑的目光。可是,当他把自己的具体方案陈述完毕后,大家又均觉可行了。
第二天晚上,德军的夜间侦察机在斯培尼斯拉夫地区,突然发现了一支悄悄运动着的苏联军队。
“密切注意这支部队的动向,要加强侦察,摸清苏军的兵力情况。”德军指挥官在接到情报后,立刻给飞机侦察员下达了命令。
第三、第四天晚上,侦察机加强了对斯塔尼斯拉夫地区的侦察。几天来的侦察表明,尽管苏军部队行进很隐密,而且采取了种种躲避飞机侦察的措施,侦察员们却得出了一致的判断,这几天晚上,苏军在斯塔尼斯拉夫方向,有大规模兵力部署。
情报自然汇总到了德军指挥部,指挥官们立刻召开了敌情分析会,大家一致的结论是:斯塔尼斯拉夫地区一定是苏军的主攻口,必须进行重点防备。很快,在利沃夫地区执行防御任务的一个德军坦克师,和一个步兵师,接到命令,调往斯塔尼斯拉夫地区布防。
可是,德军的那些指挥们如何会料到,他们被瓦里特少校牵着鼻子走了。
原来,瓦里特的方案是,派十八集团军的30个士兵,组成两个15人的小分,各带手电筒,并分乘汽车,模拟了机械化部队正利用夜晚向集中地域开进。他们当德军侦察机出现时,向天空打开所有的手电,吸引飞机的视线,而当德机飞临“行军纵队”上空时,又故意全部熄灭了手电。以给敌机一种躲避对方侦察的错觉。德机飞过后,“行军纵队”再一齐打开手电,继续模拟机械化部队的开进动作。如此这般的几个回合,德国鬼子果然中了圈套。就这样,苏军以“电筒兵团”牵制了敌人,减弱了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压力,保障了主攻部队顺利地突破了德军的防御。
33、苏军的烟力侦察
故事发生在1943年。苏军步兵260师官兵在某154.2高地东北侧进攻受阻,德国军队各种武器组成的火力网呈立体化笼罩过来,压得他们动弹不得。
苏军前敌指挥官沃罗宁急得团团转:这次围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是苏军打击德军气焰的关键一仗。自己师这么久攻不下,岂不要坏了大事!可查不清敌方火力配备情况,怎么好盲目进攻?
他气得将尚剩半截的香烟扔在战壕内,仍燃着的香烟飘出袅袅烟雾,这熏人的烟雾使沃罗宁记起了一件事:小时候,冬天跟爷爷进山打猎。爷爷常在熊瞎子住的山洞外架起木柴点火,然后洒上雪花,让木柴堆冒出烟窜进山洞。风每吹一次烟便钻进一次,那熊瞎子便误认为有人进攻他一次,便胡乱扑腾一次;如此反复多次,熊瞎子精疲力尽了,爷爷便将烟越拨越浓,逼得那庞然大物冲出来。然后开枪打死它。想到这儿沃罗宁一拍大腿:来他个烟力侦察!
一会儿,苏军防化兵施放了两次持续10 分钟的两道烟幕。烟幕飘曳滚动着 ,德军如临大敌,各种火器猛然射击。烟幕消散,被射得千疮百孔的是一些目标模型。沃罗宁布置好的8 名侦察兵,站在8 架高精度望远镜后面观察了这一切。沃罗宁笑着摸摸大胡子:真棒!防化兵们,再来一次更大规模的烟力侦察!
苏军阵地前出现了一道更浓的滚地烟幕,慢慢地向德军高地漫卷,一直持续了50分钟。德军慌了手脚,所有的火力点都疯狂地喷出“火龙”,连续射击了半小时。
枪炮声渐渐稀落了,沃罗宁早已将德军火力点了如指掌。他将手一摆,重新部署好的苏军坦克和步兵从烟幕里突然冲出,如神兵天降,飞速度近德军前沿阵地。德军惊恐万状,很多火器失去了威力,154.2 高地这只钉子很快被苏军拔掉了。
夕阳暮霭中,在高地上欢呼的苏军仍给淡淡的烟幕罩得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如天界神兵。嗨,这奇妙的“烟力侦察”!
34、扩音器变出坦克
扩音器能变出坦克车?别奇怪,这事在1944 年1月真的发生了一次。前苏联红军拉开了科尔宋——舍甫琴何夫斯基战役的序幕。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该转移到主要突击方面上去派大用场,可要悄悄地离开基洛夫格勒地域又谈何容易?德国军队的贼眼可盯得紧呢!
红军内管宣传的萨加少校出了个主意:我想叫我们的扩音器变出一辆辆坦克!
当天深夜,30台扩音器放在精心设计好的位置上,一霎间它们同时播放出噪音。全酷似坦克履带压地的声响,弄得满世界像有坦克在行驶。“轧轧轧!”这隆隆声里,大队的苏联红军坦克却神秘地调走了。那声音惊醒了德
军,首脑们大脑中飞速闪过一个念头:苏联红军准想在基洛夫格勒进行大规
模进攻。
“轧轧轧!轧轧轧!”这声音仍有规律地彻响,苏军已在这音响的掩护下顺利地完成了战略调整。德军却绷紧了神经未敢调动该地区的精锐部队。他们没想到:苏联坦克已集结至兹维尼哥罗德卡方面,将投入另一场规模更大的战役!
小小扩音器,居然“变出”了好多好多以假乱真的庞然大物——坦克车。它真神呐!
35、柯伦泰的杀手锏
柯伦泰这人能言善辩,而且特别能随机应变。有一年,这位能干的女将被任命为前苏联驻挪威的全权贸易代表。上任不久,柯伦泰为购买挪威鲱鱼的事,跟精明的挪威商人谈判。
谈判是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宾馆内举行的,黑色的长条桌面两边各静坐着双方人员。柯伦泰和那位挪威商人居中对坐。
挪威商人漫天要价:“五位数,就这个价,再低了,宁愿烂掉!”
柯伦泰不动声色,只伸出左手一个中指:“一位数,超过这个价,我到别国去进!”
“什么!”挪威商人瞪圆了眼珠,调侃地说:“尊敬的柯伦泰女士,您真的太能干啦。这个价,只配去买鲱鱼骨头!”他是个贸易谈判老手,深谙此中诀窍:自己越是乱抬高价格,这苏联女人就得乖乖地跟着调整出价,跟我讨价还价。还不是上我的当!
挪威商人想到这儿,一言不发,笑眯眯地瞧着柯伦泰,显出一副稳操胜券的模样。
柯伦泰先伸出左手小指:“不,刚才我搞错了,你的鱼价格还要压低一成!
挪威商人忍不住了,伸出手指叩叩桌面,边敲边提高了嗓门:“柯伦泰女士,这不是开玩笑!
柯伦泰莞尔一笑,慢慢地答话:“是你逼着我开玩笑。如果你诚心要做成这笔生意,我可以出二位数的价钱!”说着,柯论泰调皮地伸出右手中指和无名指。
挪威商人让柯伦泰这种欲擒故纵法弄得啼笑皆非,一时气得吹胡子瞪眼,看来,这场谈判要陷入僵局了。
突然,柯伦泰一脸苦笑,似乎极艰难地挤出了以下的话:“我不能伤害你们的感情。好吧,我同意你们提出的价格。”挪威商人们顿时精神抖擞,交头接耳兴奋地议论。柯伦泰露出一脸尴尬的神情,继续说下去:“如果我们政府不批准这个价格,我愿意用自己的工资来支付差额。不过,请各位原谅,这只能分期讨款。哎,看样子可能要还一辈子债啦。“话音刚落,挪威商人个个面面相觑,谁都没想到柯伦泰使出如此厉害的“杀手锏”。
为了做成这笔生意,他们只得将鲱鱼的价格降低到苏联政府能接受的最低价格,这批挪威商人边签字边跟柯伦泰开玩笑:“您真厉害”。
柯伦泰耸耸双肩,双手一摊:“你们总不见得真的让我欠一辈子债啊!”
36、克格勃模糊策略
土耳其议会开会研究国内外重大事务,参议员哈伊达尔·顿吉卡纳特在会上慷慨陈词:“美国不仅在我国建有军事基地,还想插手我国的政治,企图挑起内战,以便他们从中渔利..”说着,他挥舞着手中的文件,“这就是铁的证据。”
这位参议员所谓的证据是两封信件。一封是潜伏在政府内部的美国间谍写给“E·M”的信,另一份是这个“E·M”写给美国驻安卡拉武官唐纳德迪克森上校的信。这个“E·M”可谓是“神龙见尾不见首”,不知是何许人也。但将这两封信联系起来看,就可见美国大使馆正在干涉土耳其的内部事务。问题是这两封信的主角“E·M”真名不详,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其神秘感和真实感。“神秘”与“真实”往往是孪生的,神秘是外套,真实是内容,所以越神秘似乎就越真实。虽然人们并不确切知道“E·M是何等样人,但相信此人是绝对存在着的。
于是报纸上登载了种种猜测,有人说:“E·M”是美国大使馆参赞埃德坦·马丁;有人说:此人是中央条约组织的代表摩根上校,这两人都有特务嫌疑,而且名字的开头字母都是“E·M”。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这两封信件被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土耳其的反美情绪再次高涨,甚至对美国友好人士也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美国政府急了,召集土耳其的外交官员进行解释,指出了这两封信与美国无关,因为行文格式是与美国的风格绝不相同的。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既然信件上的姓名可以隐写,格式就不能改变吗?越解释就越尴尬,越说明美国人心中有鬼,“欲盖弥彰”,致使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美国政府和土耳其政府的关系非常僵化,这两个本来友好的国家之间的不团结,当然是对敌对国家有利的。
事后查明,这两封信是前苏联克格勃伪造的,他们伪造信件采用了“模糊”策略,不指名道姓,而是使用可以作多种猜测的“E·M”的字头,倘若他们伪造一个名字那是比较容易搞清的,而“模糊”的提法,可以把水搅浑,越查越模糊,既然查不清,当然就排除不了。于是,就在土耳其的朝野掀起了反美的轩然大波。
37、克格勃虚虚实实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值班军官威廉·康菲里斯具有守纪律、慎保密的职业特点,但也有爱交游、喜欢酒的青年人的共性。
即使如此,他与朋友的交往也只谈生活不谈工作。甚至人们对他担任什么工作,掌握什么机密都一无所知。康菲里斯吃酒也较有节制,虽然酒后话多些,但也从未涉及到机密,所以一直受到上级的信任。
因为工作关系,康菲里斯也有一些苏联朋友。他们之间的话题就更为严肃了,叙友情,谈天地,别无旁及。有时只是喝喝酒,坐坐而已。
一天,康菲里斯与朋友在一起喝了些酒后,感到有些疲倦,便昏昏沉沉地斜靠在沙发里休息,一边还应酬式地和朋友谈着话。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那个苏联朋友突然说:“康菲里斯先生,您今天的话特别多嘛?”
“是吗?”康菲里斯还是应酬着,“我说了些什么?”
“您提到了大鹏卫星!”
“啊!”康菲里斯警觉到自己酒后失言了,他正是掌握保管大鹏卫星的机密资料的。
苏联“朋友”直截了当地提出:“既然阁下已经泄漏了机密,那么就将大鹏卫星资料交给我们吧,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笔巨额酬金。”接着他又重复了一些康菲里斯刚才所说的话,其中确实包含了有关大鹏卫星的机密。“当然,你不干也可以,但是你将被送上法庭。”
事到如此,康菲里斯无退路了,在威胁利诱之下,就将自己负责保管的大鹏卫星的机密资料交给了苏联“朋友”。
这所谓的苏联朋友,是克格勃的特务。是的,他们实施了蓄谋已久的计划,不过,康菲里斯并没有严重的“酒后失言”,只不过吹嘘了一下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到大鹏卫星的机密。倒是克格勃对他已经了如指掌,所谓的“机密”是他们从别的地方获得的并不完整的资料。
廉菲里斯不知自己在酒酣之时到底说了些什么话,经过克格勃特务虚虚实实一激一套,就将机密资料出卖了。苏联人获得了这些资料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大鹏卫星投入应用时,美军方面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38、赫鲁晓夫的妙语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位美国记者向赫鲁晓夫发问:“赫鲁晓夫先生,听说您在我国匹兹堡一个机床上参观时,您曾经送给一位工人一只手表,有这么一回事吗?”
“有的。”赫鲁晓夫从容不迫地说。
“这使我想起了一件有关联的事:尼克松先主到贵国莫斯科访问时,要给您的一个工人一笔钱,你们的报纸斥责他,指责他企图收买那个工人。现在,您送的虽然不是钱,而是手表,但这手表据说也相当值钱的,您说对吗?”“手表当然很值钱,但是,我会见的那个工人给了我一支雪茄烟,而且很友好地拍拍我的肩膀。说明美国人民对我很友好。我送给他一只手表,仅仅是答谢贵国工人的好意。请问,相互友好的表示和收买是一回事吗?因此,我的行动和尼克松先生给我的工人钱所想达到的目的是毫无共同之处的。”那位美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
1960 年5月,苏、美、英、法在法国巴黎召开四国首脑会议。
会上,赫鲁晓夫突然和艾森豪威尔争执了起来。起因是美国U—2 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赫鲁晓夫要艾森豪威尔道歉并承认是“侵略行径”。艾森豪威尔坚持不肯承认。赫鲁晓夫一拍桌子,起身要走。
东道主戴高乐总统也发火了,但他脸露微笑,说:“昨天,就在你离开莫斯科前,你们发射的那颗卫星,未经我们的许可,已飞越法国上空18 次了,我怎么知道卫星上没有照相机对我国拍照呢?”
赫鲁晓夫说,“我们最新发射的卫星上没有照相机。”
“那你们是怎么拍下月球背面的那些照片的呢?”戴高乐穷追不舍。赫    鲁晓夫灵机一动,诡辩道:“那不是照相机,那叫红外线探测扫描器。”戴高乐心里很气,但辩不过赫鲁晓夫,愣在那儿了。
39、我们俩都是叛徒
一次联合国大会上,英国工党的一位外交官与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生争辩。
辩到后来,英国工党的外交官已经山穷水尽,忽然他想起莫洛托夫出身贵族,于是灵机一动,向他重新发动攻势:“莫洛托夫先生,你是贵族出身,而我家祖祖辈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
善于随机应变的莫洛托夫不动声色地说,“你说得对,我出身贵族,而你出身工人。不过,我们两个都当了‘叛徒’啦!”
周围的外交官都朝英国工党的那位外交官笑开了。
40、网球场上的脚印
一天早晨,前苏联芭蕾舞蹈家涅津斯基正在瑞士自家的练功房里练功。妻子拿了当天的报纸,急匆匆跑过来说:“你看你看,银行家洛伊特的夫人被杀。”
这条新闻的内容大致如下:
星期日的早晨,在银行家洛伊特别墅的网球场上,发现了洛伊特夫人的尸体。凶手是在离死者约一米的地方将她枪杀的。死亡的时间在星期六晚上八时左右。作为现场的网球场,因星期六早晨下了雨,地面又湿又滑,所以被害人和凶手的脚印都清晰可见,穿的都是高跟鞋。奇怪的是,来到现场的高跟鞋印却只是一个人的,走出现场的高跟鞋脚也只是一个人的,而两种脚印又差不多。经查勘,死者是他杀,而被凶手制造了死者自杀的假象。
据悉,有关部门已逮捕了一名重大嫌疑犯。她是洛伊特的情妇,原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安娜·古捷斯卡娅。因为在被害人洛伊特夫人卧室的电话机旁,留有一张字条,上写:“下午八时,和安娜在网球场。”安娜对警察的调查采取了沉默的态度。但即使她是真的凶手,这案件还有一个不解的谜,就是怎么会不留脚印,而只有一个人的脚印呢?也许凶手是踏着来到现场时的脚印逃走的,可是高跟鞋的脚尖和后跟都很小,要踏在来时的脚印上走而丝毫不露痕迹,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安娜是凶手。
涅津斯基看完这段新闻后,说:“安娜的占有欲很强;又富于激情,这事很可能干得出来的。”因为他常和安娜一起演出,熟悉她的性格。
妻子说:“那天下了雨,凶手大概是在下雨之前或正在下雨时来到网球场的,当时的高跟鞋印早被雨水冲掉了。”
“不,下雨的时候是早晨,而作案是在晚上八时。据说,安娜和洛伊特夫人通过电话,约好晚上八时在网球场相见。她决不会在早晨就来到现场,一直在那里等到晚上八时,这毫无必要。”涅津斯基说完,又继续练起芭蕾舞。可是,不知怎么的,他忽然大声地笑了起来,而且兴奋地加快了身体的旋转。   “哈哈哈,原来是这样,喂,你看着,安娜就是这样走路的。”
他用穿着芭蕾舞鞋的脚,让脚尖立着走路,边走边示范,接着又说:“安娜必然是先穿了芭蕾舞鞋来到网球场的,随身又带着高跟鞋,到晚上八时洛伊待夫人来了,安娜就用手枪打死了夫人,并在尸体旁脱去芭蕾舞鞋,换上高跟鞋。她再一边用手电筒照着芭蕾舞鞋的鞋印,一边踏着这脚印逃走了。芭蕾舞鞋脚尖的脚印小,高跟鞋的脚印大,穿着高跟鞋踏在芭蕾舞鞋的脚印上,就可以把舞鞋的脚印完全抹去。这样,现场的脚印就表明只有一个人了。”
妻子也频频点头说:“这只有芭蕾舞演员才想得出。”
安娜后来终于供认了犯罪事实。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断桥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