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女生视频:细说成语典故(二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57:14

二十四节气 èr shísìjiéqì

  也叫“二十四节”、“二十四气”。我国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

  《〈汲冢周书•时训解〉序》云:“周公辨二十四气之应,以顺天时,作《时训解》。则其名盖定于周公。”据此,二十四节气名称始创于周公。周公,即姬旦,西周初年政治家。周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之弟。

  再说“黄道”。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便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黄道。它是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与天球赤道相交于北半球的春分点和秋分点。《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二》:“日之所由,谓之黄道。”

  既然太阳在黄道上一年走一圈,那么,把这个“圈”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个等份便是一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chǔ)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可以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的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夏历的特点。所以夏历也叫农历。

  旧时农民大都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即每个节气名称或取一字,或取二字,七字一句,连缀成章。虽无多少文采,却也十分实用。其歌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王成纲)

  二十四孝 èr shí sìxiào

  “孝”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01 孝感动天

  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其孝行感动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尧闻之,将二女娥皇、女英嫁给他,后禅(shàn)位于舜。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孔子弟子,世称“曾子”。少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母亲唤己,背柴速返。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孔子弟子。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qiān),孔子弟子。继母常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闵损牵车时因寒冷将绳子掉落地上,遭父鞭打,衣破而芦花飞出,父乃知情,欲休后妻。闵损跪求,谓失继母则弟失亲母。继母闻之悔恨,待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tán)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08 卖身葬父

  董永,东汉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09 刻木事亲

  丁兰,东汉人,幼年父母双亡,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其妻不敬,以针刺木像手指,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匪欲杀之,江革经老母哭告幸以得免。后做雇工供养母亲。明帝时江革被推举为孝廉。

  11 怀橘遗(wèi)亲

  陆绩,三国时吴国人。六岁随父亲谒袁术,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袁术嘲之,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父死,对母极孝。后贫,妻生一儿,郭巨担心养子必然影响养母,遂与妻议埋掉儿子。掘地得黄金一坛,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人,少年丧父。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拾桑葚母子充饥。一日遇赤眉军,问他为什么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装在两个篓中。蔡说黑者供母,红者自食。赤?军送他三斗白米,一头牛。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人,娶庞氏为妻,母喜食鱼,喜饮长江水,夫妻每至六七里外长江取之。一日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疑其怠慢母亲,逐之。婆婆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之日,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16 闻雷泣墓

  王裒(póu),魏晋时人。父为司马昭杀害,他隐居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闻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人。其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每向父亲诋毁他。继母患病,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衣卧冰,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人。家贫无蚊帐,每到夏夜,吴猛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以全父眠。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随父割稻,忽来猛虎叼走其父,杨香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人,少年时父亡,母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孟宗独至竹林哭泣。少顷,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采回做汤,母病果愈。

  22 尝粪忧心

  黔娄,南齐高士,任孱(zhàn)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至家,父已病重。医嘱:“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尝粪,味甜,心忧,夜跪北斗,乞代父死。几天后父死,黔娄葬父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在陕州相遇,当时母亲已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人。虽身居高位,每晚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

  对于二十四孝,今人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里面一些事迹过于迂腐,有“愚孝”之嫌,不宜提倡。

  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写道:“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程 滨)

二十四番花信风 èr shísìfān huāxìn fēng

  即“花信风”,属于气候现象,也就是应花期而来的风。

  元代袁华《水调歌头•宴顾仲瑛金粟影亭赋桂》:“记钱塘,朝载酒,夜藏钩。青衫断肠司马,消减旧风流。三百六桥春色,二十四番花信,重会在苏州。”

  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以一种花的信风。每个节气三番,共二十四番。具目如下:

  小寒:梅花、山茶、水仙;

  大寒:瑞香、兰花、山砜;

  立春:迎春、樱桃、望春;

  雨水:菜花、杏花、李花;

  惊蛰:桃花、棣堂、蔷薇;

  春分:海棠、梨花、木兰;

  清明:桐花、麦花、柳花;

  谷雨:牡丹、(túmí)、楝(liàn)花。

  也作“二十四番风”。元代颜子俞《清平乐•留王静得》:“尊前不尽馀情,都上鸣弦细声。二十四番风后,绿阴芳草长亭。”

  也作“二十四番风信”。宋代周《清波杂志•卷九》:“江南自初春至夏首有二十四番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居后。”

  还有一种说法,每月有两番花的信风,一年有二十四番花信风。

  (王成纲)

十二生肖 shíèr shēng xiào

  即十二相属(xiàng shǔ)。古代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见59页“干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把某人生于干支的某年即肖(属)某物。如,今年是农历乙酉年,凡今年生的人,便都肖“鸡”,俗谓“属鸡”。

  干支来源久远,而十二生肖却晚得多。据清代赵翼论述,十二生肖起自北方的习俗。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1),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了汉朝,到了五原塞,与汉朝民庶相杂,十二生肖于是传入中国。如果据此断定,十二生肖从东汉便开始普及,这是毫无疑问的。(见《陔余丛考•十二相属起于后汉》)

  汉代王充《论衡•物势》、蔡邕《月含问答》、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等书中,也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十二生肖”可省作“十二肖”。“十二相属”可省作“十二属”。

  (王成纲)

十三辙 shísān zhé

  指皮簧、鼓词等戏剧、曲艺中押韵的十三大类,也叫“十三道辙”。

  十三辙即:中东(中冬)、江阳、衣期(一七)、姑苏、怀来、灰堆、人长(壬辰)、言前(檐前)、梭波(梭泼)、麻沙(发花)、乜邪(迭雪)、遥迢(遥条)、由求(油求)。

  用十三辙押的韵叫辙韵。

  辙韵与诗韵不同。

  辙韵与诗韵虽有近似之处,如顺口顺耳,却有本质的区别。

  辙韵是供艺人们为演出需要而编写唱词所用的。古时的艺人叫“倡”或“优”,社会地位卑下,几乎全是文盲。倡优艺术的流传,靠代复一代的言传身授,没有剧本之类的作品。现在可以看到汉代说书人的陶俑,却见不到说书内容的文字记载。

  由于艺人没有文化,用的是十分宽泛的辙韵,又不可能对作品研磨推敲,因此,传统戏剧之类的唱词,极为粗糙,病句比比皆是,如“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京剧《姚期》)。我听过许多场不同演员演唱的《姚期》,响遏行云的导板过门后,同样响遏行云的唱,“镇”字出口,满堂喝彩——听的就是这个味儿!没有人去计较唱词的毛病了。

   (王成纲)

十恶不赦 shíè bù shè

  赦,释放罪犯、减免有罪者的罪过。十恶,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刑律规定的十种大罪;二是佛家的戒律。

  古代刑律明文规定的“十恶”,初见于《隋书•刑法志》:“置十恶之条,多采用齐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而狱成者,虽会(遇上)赦,犹除名。”

  唐代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名例•十恶》对“十恶”之说的起始论证:“周、齐虽具十恶之条,而无十恶之目。开皇(隋文帝的年号)创制,始备此科 自武德(唐高祖年号)以来仍遵开皇,无所损益。”

  佛家所说的“十恶”指:杀生、偷盗、邪妄、妄语、两舌、恶口、贪欲、恚(huì)、邪见。

  “十恶不赦”的“十恶”取刑律之说,谓犯有属于“十恶”罪行者均不得赦免。后用以形容罪大恶极或坏到极点的人。

  (王其方)

十族 shízú

  须先说“九族”。九族者,历来说法不一。明、清两代的刑律、服制,均规定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族的范围。九族以本人为本位,直系宗亲上推至四世高祖(即祖父的祖父),下推至四世玄孙(即孙子的孙子);旁系?亲则横推至三从(zòng,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曰“从”)兄弟,即以族兄弟、再从兄弟、堂兄弟、兄弟,同为高祖四世孙。

  上述九族再加上朋友门生便是“十族”。

  “十族”是个充溢血腥的典故。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即皇帝位,结束了群雄混乱的局面,成为大明皇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传位于孙子朱允(wén),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伊始,镇守北平(今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yān)王朱棣,便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四年攻破南京,夺取了政权。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侍讲学士,建文帝的诏书、檄文多出其手。朱棣俘获方孝孺如获至宝,命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不从命,要求速死。据清代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壬午殉难》记载:“文皇大声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 大收其朋友门生。”又据《明儒学案记载》,方孝孺“宗族亲友连坐死者,凡十族,达八百四十七人”。

  这便是空前残酷的“十族”惨案。

  清代赵翼《金川怀古》:“从亡芒(juē,草鞋)千山险,骈戮欧刀十族空。”

  清代倪瑞(xuán,通“璇”)《樊大舅客金陵有诗吊方正学先生墓予次其韵》:“碧血一区埋十族,青山千古护孤坟。”

  以上均表达了诗家对方孝孺的悼念,不无称许之意,可作为孝孺惨案后数百年间文人悼念“十族”惨案的代表。

  冷静思考,可以断定,朱棣是“十族”惨案的首恶元凶,但是,作为违反圣命,“大逆不道”、死定了的、具有刚性极强人格的方孝孺,遭遇到一个比他更为刚性的皇帝,以致演出一场万分血腥的惨案,则是他逞书生意气的恶果。

(王成纲)

七情六欲 qī qíng liùyù

  七情,人的七种感情或情绪。

  《礼记•礼运》:“何谓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意思说,这七种感情或情绪不用去学也可以会。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六欲,人的六种欲望。《吕氏春秋•贵生》记载:“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高诱注:“六欲:生、死、耳、鼻、目、口也。”

  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仪恣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为六欲。见《大智度论》。

  七情六欲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镜花缘•第七回》:“就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王其方)

七碗茶 qīwǎn chá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茶圣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此可知,茶和饮茶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咏茶的诗赋自西晋杜育《(chuǎn,茶的一种)赋》始,历代不绝,不胜枚举。其中最有名的当为唐代卢仝的《谢孟谏议寄新茶》。此诗之所以有名,得益于其中七碗茶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通“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此后,“七碗茶”便成为称颂饮茶的典故。

  宋代苏轼《六月六日以病在告独游湖上诸寺晚谒损之戏留一绝》:“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也省作“七碗”。

  近日燕堂老人文怀沙以《燕堂茶话》示下。文章短小精悍,堪为茶颂之极品,谨录于此:

  茶文化与酒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酒令人糊涂,茶令人清醒。只听说酗酒闹事,却不曾听说品茶打架。

  醒酒的良方是饮茶。

  酿酒始于奴隶社会;喝茶则先于阶级社会。茶人是酒人的老前辈。

  人类糊涂之极,导致战争;世界神清气爽,则走向和平。我晚年倡导《三字经》——正、清、和“文化”[文怀沙《三字经》:“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她与茶文化一脉相承。

  (王成纲)

卜宅卜邻 bǔ zhái bǔ lín

  占卜居室、占卜邻居。后用以表示迁居。

  典出《左传•昭公三年》。

  春秋时鲁昭公三年(前539),齐国丞相晏婴(字平仲,世人尊称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为晏子建造了新的住宅。待晏子回到齐国,晏府已经完工。晏子向景公拜谢以后,便拆了新居,把邻居的房子也一一按原样建好,把搬迁的邻居一家一家地请回来住。晏子对邻居们说:“谚语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不是要占卜住宅,而是要占卜邻居)。我与各位的邻居关系是占卜过的,如果违反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的。君子不违犯合乎礼教的事,小人不违犯不吉祥的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我怎能违反呢?”晏府恢复了原先的规模和布局,但齐景公认为晏子扫了他面子,硬是不同意晏府的重建。君臣相持难下,晏子通过陈桓子从中调解,景公总算勉强同意了晏子重建住宅的事实。

  见568页“踊贵屦贱”。

  (王成纲)

八门五花 bāmén wǔhuā

  八门,即八门阵,原称为八阵。古代一种兵法,传为孙膑所创。

  唐代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阵图》:“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xùn)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艮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乾坤巽坎为阖门,震兑离艮为开门。”

  五花,五花阵,即五行阵。唐代李靖《兵法》说,各路军旗按所在方位作五色;赤,南方火;白,西方金;皂,北方水;碧,东方木;黄,中央土。其后宋代阮逸伪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就根据五方之色而称为五行阵。

  八门五花本指上述两例阵法,谓战术变化繁多。后用以比喻事物花样繁多。

  《虞初新志•孙嘉淦〈南游〉》:“伏龙以西,群峰乱峙,四布罗列,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亦作“五花八门”。《儒林外史•四二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 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王其方)

八斗之才 bādǒu zhīcái

  比喻才高或高才。

  典出宋代佚名《释常谈•八斗之才》。

  如果一个人写的文章很多很多而且质量很高,便叫做“八斗之才”。南朝宋谢灵运曾说,如果说天下的才总共有一石(dàn),曹子建(即曹植)一个人占八斗,我得一斗,剩下的一斗天下共分。

  此后,没有人计较谢灵运如何在抬高曹子建的同时,毫不脸红并颇为谦虚地顺便抬高自己,而是从他的这番话中提炼出“八斗之才”这个典故,用来形容才学丰富的情状。

  也作“八斗才”。唐代李商隐《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也省作“八斗”。唐代赵嘏()《广陵答崔深》:“八斗已自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

  或作“才高八斗”。明代云中道人《平鬼传•第一回》:“(唐代)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kuí),字正南,终南山人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冷 眉)

八仙过海 bāxiān guòhǎi

  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位仙人。即,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关于他们的故事已见于唐、宋、元人记载,元杂剧中亦有他们的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至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始确定为以上八个人物。参阅《浦江清文录•八仙考》。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有的用扇子,有的骑驴,有的用宝剑,有的用拐杖 民间有谚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代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是万古名扬。”此典多用以比喻众人处理一件事物时,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本领。

  《歧路灯•六九回》:“我如今与舍弟分开,这弟兄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叫舍弟看看我的过法。”

  (王其方)

八卦 bā guà

  《周易》中的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每个图形用三个分别代表阳的“—”(阳爻)(yáo)和代表阴的“--”(阴爻)组成。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所作,后经周文王将八卦互相组合,用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

  八卦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充溢着辩证理念。后用为占卜的符号,便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于是,舞台上诸葛亮上天台祭神求风,身上穿的是八卦衣。

  传说或演义中的两军对垒,也多出现“摆出八卦阵”的语句;《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丹用的是八卦炉;拳术中讲究八门、八式、八手、八法的叫八卦拳 

  八卦已经走出国门。大韩民国的国旗白地当中是阴阳图,四角是八卦中的乾坤坎离,分别代表天地水火。

  八卦图的基本构件阳爻(—)和阴(--),与18世纪捷克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波尔察诺(1781?1848)发明的二进位数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二进位数只有“1”和“0”,便可以表示十进位的任何数,所以便于用物理状态来运算。通电时为“1”,断电时为“0”。即阳爻(—)为“1”,阴爻(--)为“0”。电子计算机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数年前,范曾与我友善,常共作诗钟之戏。一次分咏“镜子”和“蜘蛛”,先出句者可任择其一。我出句曰:“满腹经纶排八卦——咏蜘蛛。”范喝彩,苦思良久,出句曰:“一泓冰玉照三千——咏镜子。”我亦大赞之。

  (王成纲)

八股 bā

  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八股本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对联、对子的单位)文。成于明代宪宗朱见深成化以后,至清代光绪末年废除。

  八股文就四书取题。开头先揭示题旨,叫“破题”;紧接着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叫“起讲”。再往下经“入手”之后便是文章的关键部分,这一部分包括四个段落:“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每个段落必须由两股(即两比)对偶的句子组成。共计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四书集注》(宋代朱熹撰)等书“代圣人立说”,不许自由发挥,从而成为束缚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参阅启功《汉语现象论丛•说八股》。

  究其实,八股作为一种文体,完全符合写作规律,绝无过错。其之所以臭名昭著,完全是封建王朝运用八股选拔人才的人!菜刀用以切菜切肉,无可厚非;倘若用菜刀杀人,菜刀无罪,杀人犯则必须依法制裁。从这个意义说,八股如同菜刀。

  (王成纲)

八旗 bā

  八旗是满族的专用词汇。满人的户口、军籍和行政管理都采取“八旗”的形式。

  明代万历(神宗朱翊钧年号)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蓝四旗,十四年后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都统(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满语为“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满语为“牛录”),每佐领辖三百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皇太极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这种生产、军事和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曾对满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满人入关后,“八旗”的性质起了变化:生产职能退化,军事、行政职能强化,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满族的兵制叫“八旗兵”。清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在上三旗(镶黄、镶黄、正白,其余五旗叫“下五旗”)中挑选,组成亲军,侍卫帝室,由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则有八旗都统直辖的骁骑()营和由另置的总统或统领率的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等。驻防兵分驻各地,成为统治的骨干力量。

  满人入关后,其子弟特权在握,坐享其成,日趋腐化,世称“八旗子弟”。《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你祖太爷从此无心进取,便聚集许多八旗子弟,逐日讲书论文。”张天民《战士过雷区》:“那样,我们就成了少爷兵,成了腐朽的‘八旗子弟’,成了特权阶层。”

  (王成纲)

入木三分 rùmùsān fēn

  晋代右军将军王羲之,字逸少,是我国历代公认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晋书》中有《王羲之传》,民间更流传着许多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晋书》上说,认真地考察一番,从古到今(今,指晋代),精心研究书法艺术,并做到尽善尽美程度的,大约只有王羲之了。看王羲之的笔画多么精致,章法多么巧妙。整幅作品如云烟飘动,朝露凝聚 

  据说,王羲之是卫夫人的弟子。卫夫人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卫夫人叫卫铄,字茂猗,卫恒的侄女)。王羲之曾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晚上回到家中,睡觉时,就在妻子郗(chī)氏的身上摩习笔画。郗氏惊醒了,问道:“夫君在妾身上划来划去做甚?”王羲之答道:“我在练习写字。”郗氏道:“夫君习字不应用妾身,须在自身上写。”

  妻子的话启发了王羲之,“在自身上写”。于是,王羲之把从卫夫人那里学到的书艺学问,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了风格独具的右军书法,他自己也成为了光照千秋的书圣。

  据唐代张怀(guàn)《书断•王羲之》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祝版是写祝词所用的木版。下次使用如祝词更变,削去字迹,祝版仍可用。而王羲之的写祝词的祝版,削之而难尽去,因为其字迹“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本指书法力道强劲、雄健、深重,后借以形容见解、议论深刻。

   (洪 林)

入吾彀中 rùwúgòu zhōng

  进入我弓箭射程之内。彀,拉满弓弦。彀中,弓矢所及为彀中。比喻在我掌握之中。

  典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唐太宗赐新进士宴,宴罢,缀行而出,上目送之,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引文大意是,唐太宗李世民设宴招待新考取的进士们。宴会结束后。进士们一个挨一个地排着队从宴会大厅走出。唐太宗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们,目送他们渐渐远去 。唐太宗高兴地说:“全国的杰出人材‘入吾彀中’了!”

  后从太宗的话中炼出典故“入吾彀中”。也作“入其彀中”。吴玉章《辛亥革命•廿二》:“袁(世凯)故意隆重接待,并百般地曲意相从,终于使孙中山先生入其彀中。”

  “彀中”如果单用,比喻圈套、牢笼等。鲁迅《华盖集续编•关于〈三藏取经记〉等》:“在考辨的文字中杂入一点滑稽轻薄的论调,每容易迷眩一般读者,坠入彀中。”

  (王成纲)

入室操戈 rùshìcāo gē

  进入内室并拿起内室中的戈(古代兵器,横刃)。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来反驳对方。

  语出《后汉书•郑玄传》(见287页“吾道东矣”)。

  郑玄在外乡求学,十余年后才回到故乡山东高密。因为家里贫穷,便去掖县做雇工,跟随他的弟子有上千人。后来朝中发生党锢之祸,郑玄受到牵连,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都被监禁,失去了自由。于是便不得不隐居,关闭大门不再与外界往来,一心钻研经书。

  当时济宁何休喜好《公羊》(即《春秋公羊传》),于是著《公羊墨守》、《左传膏肓》、《梁废疾》,分别指出三部书的呆板、重疾、文误。郑玄读后,便撰文开通、疹治、健全何休的不足之处。何休读罢感慨地说:“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何休的感慨后被提炼为典故“入室操戈”。

  清代冯桂芬《重刻段式〈说文解字〉注》:“考者,考其引用篇目;正者,正其字句伪误,为功臣,为诤友,不为入室操戈。”

  (王其方 王成纲)

人言可畏 rén yán kěwèi

  他人的评议是令人畏惧的。

  源于《诗经•郑风•将仲子》。这是一位姑娘抒发思念恋人的爱情诗。

  原诗作:“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将,请求。仲子是这位姑娘恋人的名子。诗的大意是说,请求我的仲子呀,不要越过我的园子,不要折我的檀树。不是我心疼檀树,怕的是别人的闲话。仲子你是让我很想念的,但是众人的闲言碎语让我害怕。我不敢让别人知道我想你。

  “仲子”,指在家排行老二的的男孩子,用现代话说就是小二哥。“仲子兮”就是“小二哥呀”。

  后将这位姑娘的话概括为“人言可畏”。指流言很可怕。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人言可畏’是电影明星阮玲玉自杀之后,发现于她遗书中的话。”

  (洪 林)

人面桃花 rén miàn táo huā

  人的面庞和粉红的桃花在一起。

  典出唐代孟()《本事诗•情感》。

  这是一个颇具浪漫色彩的故事。唐朝时的某一年清晨,书生崔护独自去长安城南的郊外踏青游览。只见新柳婆娑,绿野无极,麦苗在春风中起伏,到处鸟语花香。好不令人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崔护见绿树掩映中的一处农家宅院,院子中的桃花十分茂盛。远远望去,院墙上一片粉红。

  崔护口渴,便紧走几步,赶到这农家门前,想讨杯水喝。崔护轻叩门扉。三声过后,开门的是一位姑娘。这姑娘看上去大约十六七岁。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在满院桃花的衬托下,更是娇美动人。姑娘见崔护年少俊美,仪态非凡,对视之下,姑娘不由粉面羞红。待问过缘故,姑娘忙取来香茶,深情地看着崔护一饮而尽 

  崔护交还了茶杯,对姑娘说:“明年今日我来订亲,愿与姐姐结百年之好。”姑娘没说话,只是娇媚地点了点头。

  第二年清明,崔护备好聘礼,去长安城南访问那位一见钟情的赐水姑娘。但是,无论如何,怎么敲门都没有应答了。于是崔护便“撰诗”《题都城南庄》于左扉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用以喻示男女邂逅钟情,随之分离以后男子追念旧情的心思。

  (王成纲 王其方)

人琴俱亡 rén qín jù wáng

  人和琴一起死了。表示见到死者的遗物,引起对死者的悲痛悼念之情。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

  晋代的王子猷(yóu),字徽之;王子敬,字献之,是王羲之的三公子和七公子。两个人都得了病,而且病情严重。王献之先去世了。过了不久,王徽之问身边的仆人:?为什么听不到一点儿献之的消息呢?这时怕是他已经死了吧?”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一丝一毫的悲伤。但他挣扎着爬起来,叫人用小轿抬着他去献之家奔丧。一路上,他没掉一滴眼泪。

  王献之生前十分喜欢琴。徽之进了献之家,直奔灵堂,取来献之的琴,坐在停尸的床头,抚弦而奏。但是,好半天都调不好音。于是,徽之就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呀,子敬!人和琴都死了啊(“人琴俱亡”)!”随后便恸哭起来,以致昏厥了很久。

  过了一个来月,王徽之也去世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王成纲)

儿皇帝 ér huáng dì

  原本是五代时契丹的制度。契丹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源于东胡。北魏以来,在今辽河一带游牧。唐代置为松莫都督府。唐末,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建立辽朝(916?1125),与五代及北宋对抗。宋代宣和七年被金所灭。

  契丹规定,国君去世,在墓旁建屋舍,叫做明殿,并安排一名学士掌管奏章诏书。每遇到盛大庆典吊唁,学士以亡君的名义下达文件,把新君叫做儿皇帝。(见《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契丹》)

  从以上阐叙可知,契丹的儿皇帝仅仅表示与先君的父子关系。后来,因为在“皇帝”之前,冠上了“儿”字,致使皇帝的威风、尊严和特权,大打折扣,从而带上了“儿”的色彩,成为傀儡政权首脑的代名词。

  柳亚子《感事》:“头衔早赐儿皇帝,末路难为楚大夫。”

  (祁 辛)

  九九消寒图 jiǔjiǔxiāo hán tú

  旧俗,指冬至后八十一日,即从“一九”、“二九”直到“九九”的计算日子的书画。

  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待回初。梅花点遍无空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此注中梅花如何变作杏花,语焉不详。不可学,不能用。

  明代刘侗、于奕正记述了“九九消寒图”的具体操作内容:冬至这天,画素梅一枝,画上八十一个双钩的花瓣。每天染一瓣。待都染完了,九九也结束了。(见《帝京景物略》)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所记则以书代画:“宣宗(即道光帝)御制词,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共九字,每字九笔,双钩之,装璜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日填一笔,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旧俗以冬至为入九,九九足,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谚。

  (王成纲)

了如指掌 liǎo rúzhǐzhǎng

  了,清楚、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典出《论语•八佾()》:“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祖或祭天的大礼。北京天坛的圜丘就是明清皇帝祭天举行大的皇家祭祀建筑。是古代顶级隆重的大祭之礼。周代规定,只有天子才能行礼。周代的开国天子武王姬发去世后,儿子成王姬诵即位。姬诵年幼,其叔父、开国元勋周公姬旦摄政。周公摄政期间,平定了叛变,巩固了政权。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而武王克殷杀纣之后,“封周公旦于 曲阜”。(见《史记•鲁周公世家》)

  引文大意是,有人问孔子请教关于的大礼。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礼的人面对治理天下,大概像是向人家展示这个吧!”孔子指指自己的手掌。

  孔子再谦虚也不至于不懂得礼。那么,孔子面对提问为什么回答“不知”呢?前文已述,孔子的诞生地曲阜,便是周公的封地,更是鲁国的国都。孔子的“不知”,实际上等于“不敢班门弄斧”。

  无论如何,孔子留下了“了如指掌”这个典故。也作“了若指掌”。

(程 滨 王成纲)